經營的本質讀後感(通用5篇)

經營的本質讀後感(通用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營的本質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經營的本質讀後感1

  在《經營的本質》一書中,開篇便對經營的基本元素進行了濃墨重彩的闡述,雖然只是7大節中的第1,卻佔據了極其重要的認知地位:我們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這些內容,後續的6部分主題將成為無根之木無之水。所以,我就將其單獨拿出與大家進行剖析和分享。

  這本書有個姊妹篇,名字是《管理的常識》,也非常值得大家一看,如果你定位是管理者,或者你的職業生涯規劃是管理方向,或者你本身就是企業主的話,這兩本書能很好地讓你分清經營和管理的本質區別,更能深刻地理解這兩個詞背後的思想和內涵。

  經營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四方面的內容:顧客價值、成本、規模和贏利。乍看上去,你可能會感覺很枯燥,在我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也是同感。但是當我抱定一種一探究竟的決心時,才會發現:這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你會跟隨著書的敘述,不斷地連結合自己的企業或管理進行思想上的靈感捕捉。我個人受益匪淺,後續也會一一與大家分享,更會將之付諸實施在我自己的企業經營活動當中。

  當然如果你實在看不下去這本書,也別擔心,反正你還有我呢!我幫你打撈重點資訊,並解析給你聽:

  一、四大基本要素之顧客價值:

  1、請始終牢記“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這是經營的核心思想,也是評價一切經營行為對錯的永恆標準:

  而我們很多企業,非常熱衷追捧那些最新管理工具,甚至有些崇洋媚外,看不懂的都是好的,複雜的都是先進的。所以,在紛繁變動的市場中,能夠返樸歸真、化繁為簡的永遠都是這一條。

  2、德魯克的話句句是經典,你記下這句吧:企業的目的就是創造顧客。大道至簡啊,一個沒有顧客的企業不能稱其為企業。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顧客價值”呢?

  3、作者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因為"顧客價值"本事就是一種戰略思維或行為準則,或者我們稱之為“以顧客為中心”,即:在開展任何經營活動的時候,始終站在顧客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並決策。比如,作為一家管理諮詢公司,我會不斷地進行思考:

  (1)人們工作之餘需要學習什麼知識?

  (2)人們工作之餘喜歡增長哪些能力?

  (3)人們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

  (4)公司是否能夠滿足人們的這些學習或進步的需求?

  (5)公司在滿足上述需求時,有哪些核心優勢?

  始終以這樣的經營思路進行發展,管理諮詢公司一定會擁有牢不可破的的顧客基礎。

  4、我們的眼睛不能總是盯緊行業內的龍頭老大,以此為目標進行仿效和趕超,因為任何優秀的企業都不能代表市場,更不能代表顧客的立場,顧客跟誰都沒站在一起,他們只和自己在一起。所以,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必須意識到並擅長從顧客資中汲取養分,尋求創新和發展的新空間。

  5、價值是由顧客和企業共同創造的。這裡,作者談到了三個“放棄”,即:

  a、放棄企業獨立創造價值的傳統思維。

  b、放棄基於企業的顧客分類方法(比如紅酒經銷商會按照顧客的年購買量進行劃分和管理等)。

  c、放棄站在企業層面理解顧客的慣性思維。

  6、企業現在要有意識地打破企業和顧客的邊界,然企業和顧客融為一體。真正成功的企業,其產品或服務一定是融入社會大眾的生活或工作中的。找到對方需求並努力、快速滿足的方式才是現在企業經營的正確方式。

  二、四大基本要素之成本:

  1、作者首先指明瞭一個觀念:成本沒有最低,只有更合理。當然,如何界定成本的定義?如何讓成本更合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必修題。

  2、作者澄清了一個現在社會的普遍錯誤認知:廉價勞動力是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說起這一點,我們這一代商界人都該有義務反思和努力:中國"世界工廠"的模式,如何扭轉?作者列舉了是個企業案例,分別是:美國的西南航空公司、日本的豐田公司和美國的沃爾瑪公司。這些企業都是世界知名的成功企業典範,他們在對待員工的態度上,值得中國的企業借鑑:

  a、西南航空公司認為員工是公司的競爭優勢,並努力幫助員工成為優勝者。在此理念下,員工們回饋企業的是從到達登機口到起飛的時間僅佔其他航空公司的不足1/2!這種就"儘可能最少地佔用顧客的時間"讓員工倍加努力。

  b、豐田始終認為:在製造機器的生產線上,一線員工都有靈魂,他們是問題解決者、創新者和變革推動者。

  c、薩姆沃爾頓認為:與你的員工分享你所知道的一切,他們知道得越多,就會越關注。一旦關注了,就沒有什麼力量能阻止他們了!

  d、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絕對沒有"一勞永逸"的說法,我們需要始終盯緊市場、關注顧客,讓產品和服務持續符合顧客的期望。企業不會因為規模大了、歷史久遠,就安全,任何時間點都會有失敗的可能。

  4、成本的概念度娘就可以告訴我們,而知道和意識到之間差距甚遠,比如:流程成本、管理成本、沉默成本、營銷成本等,這些都值得關注,成本滲透在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絕對不能只盯著勞動力和原材料。

  5、企業主和高管必須糾偏的三個誤區需要我們明確:

  a、企業不缺少管理,而是管理過多:過猶不及的道理,誰都瞭解。

  b、企業不是缺乏體系建設,而是系統能力不足。評價體系建設優劣的永遠應該是效率。

  c、企業不是員工沒有執行力,而是管理指令太多且模糊。

  6、《華為沒有秘密》,對任正非的謙遜和低調是非常佩服的。他曾經寫過一篇,題目是:"讓聽到炮火的人做出決策"沒有思考的人,是講不出這種話的,而且是要隨時隨地的思考才能有這種思想火花。而彼得原理卻向我們揭示了矛盾的現象:一個人在組織中,因為勝任,就會被提升,直到不勝任為止。而勝任現有的崗位不代表一定勝任新的崗位,當一線員工都是不勝任的新手時,顧客的感知和需求何以得到滿足呢?

  三、四大基本要素之規模:

  1、今年一起分享了吳曉波老師的《大敗局》,其中不乏因為單純追求規模而惹禍燒身的企業。陳老師在書中列舉了三株口服液和比亞迪的失敗。其實這種高案例還有很多:順馳房地產的孫宏斌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他跑馬圈地和自以為聰明的壓縮成本,在稍稍遇到點兒政策干預就一敗塗地了。太陽神、科龍等企業也都是一樣:虛胖到幾乎可以用"脆弱"形容。其實,作為顧客,他們根本不關心企業的規模,真正關心的是價值。所以,以規模論英雄,只能讓企業倒得更快。

  2、對於規模的4大錯誤認知,需要我們提起注意:

  a、規模無法帶企業的領導者地位,市場需要競爭,誰都不能一企獨大。

  b、規模不能自然地帶回報率,70%的賺錢的公司都不是最大規模的公司。

  c、規模不經濟,因為規模隨之帶的成本會如潮水般淹沒企業:管理人員成本、培訓費用、新業務成本等。

  d、規模不能吸引優秀人才,優秀人才看重的是積極向上和充滿希望的企業化。

  e、顧客現在越越多地有了話語權,企業開始轉型為顧客生產"定製化"產品,所以,根本上講,規模帶的是競爭而非顧客。細分市場的趨勢已經形成,規模越大,遇到的競爭對手越多。

  4、企業只要抓兩手就行,即人和財。人包括內部員工的滿意度、管理者的成就感和外部顧客的滿意度。財就像企業的"脈搏"(陳老師的這個比方很貼切呢!),確保現金流豐裕,就一切皆有可能。

  四、四大基本要素之贏利:

  1、《管理十誡》的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努力照顧你的生意,生意自會照顧你的生活。在"深具人性關懷的贏利"的這一節中,作者想要闡述的觀點,我是這樣理解的:努力顧客的需求並快速滿足,還要讓顧客確切地感知到這種滿足,顧客自會光顧你的企業。在滿足顧客的需求上,沒有重點,因為都是重點。在提供顧客的價值上,沒有終點,因為隨時都是起點。

  2、企業對於顧客需求的發現和滿足一定不是喊出的,而是用產品和服務表達出的:“知行合一”(與《管理十誡》中第9誡可以結合看,因為兩個觀點如出一轍。

  3、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而理解一家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需要從6個緯度進行端詳,畢竟核心價值觀是服務於企業贏利的:

  a、利潤:不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利潤,一定是短期的。

  b、顧客:離開顧客的經營遲早會失去贏利能力。

  c、成長:靠透支資而非關注顧客的成長,也是短期的。

  d、人員:沒有依靠提升員工效能而獲得的贏利,是不長久的。

  e、管理:限制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管理是不科學的。

  f、公民身份:單一的產品成功、單一的資成功、企業主的個人成功和沒有以正規手段的成功都是不長久的,這些違背了一個企業作為公民身份的底線。

  4、企業需要贏利,絕對無可厚非,尊重並滿足顧客的需要和企業自身價值連員工的需要才是持久的贏利。

  總之,經營的四大基本要素遠比我們想象得要深刻,而花些時間去理、參悟這些基本概念是必要的。作為一個人,我們要站在未看現在,並用未指導現在的生活。作為一家企業,我們更要站在未看現在,並用遠景決策現在的每一個決策!經營企業很難,可是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勁呢?知難而進、怕什麼就面對什麼、樂在其中,才是經營好手的內在心聲吧!

  經營的本質讀後感2

  這本書是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兩本著作合集,一本是寫於1976年的《為了擁有一顆素直的心》,另一本是寫於1980年的《經營要領價值千金》。篇幅不長,一共兩百來頁,內容也不難懂,可以較快看完。

  乍看之下,這兩本書的主題似乎互不相干,一個是講為人處世的道理,一個是介紹企業經營的要領。但看完之後,我隱隱明白,把它們倆編排在一起形成一本書其實是有精心安排的,因為企業經營跟為人處世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遵循著相同的規律在運作。這也是為什麼把兩個主題前後對照起來看時,隱隱會有種互相呼應的感覺。

  《素直的心》中,松下幸之助強調的寬容、博愛、無私、正義、傾聽、謙虛等特質,體現在企業經營中,就是能容納各種不同的人才,能夠集思廣益,能夠公平公正地進行判斷;同時也能夠腳踏實地進行努力,以極大的勇氣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以堅定的決心引領大家為了共同的福利而奮鬥;還有就是無論取得了多大的成績,一定要戒驕戒躁,保持謙虛好學的態度不斷進取,在經濟繁榮景氣時能居安思危,打造好企業的口碑,這樣企業在經濟衰退時才能受得起考驗。

  如此等等拉通來看,不就說的是企業經營者應該如何做人的道理麼?看來“做事先做人”這句話沒錯,不過這裡的做人,不能簡單理解為“拉關係”,而應該理解為塑造自己的品德,本著為眾人著想的真誠之心,以極大的熱忱來感動他人並推動各種事情的進展。(這不就類同於佛法講的“本著一顆慈悲之心普渡眾生”麼?呵呵,看來淨空法師說得沒錯,“世間法”、“出世間法”只有一,沒有二)

  另外,書中有不少語句,都能引起人深深的共鳴。多向這些世界級人物學習下,是不會錯的。

  經營的本質讀後感3

  他建立了松下電器,他奠定了現代日本商業精神,他被譽為“經營之神”,他有自己的一整套的經典的經營理念,他是享譽國際的勵志人物。在《經營的本質》一書中,松下幸之助總結70餘年商海心得,從持平心之法、治危局之策、應鉅變之道,到具體的銷售要領、經營細節、同行心得,娓娓道出松下集團百年基業長盛長青的秘訣。文筆樸素,立意深遠,字裡行間處處閃爍其平生累積的真知灼見,在不經意間給人以醍醐灌頂的震撼和思考……

  讀罷此書,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總是習慣性地再去了解作者的更多,因為在我看來,一本書中所闡述的所有理念,都是植根於作者本人的一種信念的存在,它所列出的所有情景,便都是他經歷的生活中的縮影吧。如此,會讓我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會給予更多的思索和啟發。迴歸書本的內容,品牌效應給予我們每個人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我們中的每一位都是消費者,無論你是企業主還是打工一族,因為我們都要生活,都有各種需求。而在過往的消費中,我們多數人都有過消費失誤和利益受損的經歷,伴隨著這些糟糕的經歷,並隨著大家的購買力提升,我們開始越發地傾向於相信品牌,似乎品牌給到我們更多的安全感。我身邊的很多人都有品牌情結,這是無可厚非的,而成就品牌的絕對不是華麗的辭藻和虛無縹緲的故事,一定是切切實實的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一定是企業在每個細節上服務顧客的行為和承諾。而看得見的都只能說是品牌的一部分或是品牌的延展部分,絕對不代表品牌的全部,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存在於顧客的心裡和口中。經營企業中的品牌建設已經變得日趨重要。你中午跑出去郊區辦事,實在餓得慌,就找了家飯店吃飯,你付錢,飯店提供餐食,這只是簡單純粹的交易而已;但是,週末的晚上,你和戀人相約,在馬克西姆餐廳一起共進晚餐,你的消費體驗會從一進門就開始:楓慄樹葉狀的吊燈與壁燈散發著幽暗的光輝,映照著牆上的鎏金藤條圖案,以及臨摹自盧浮宮和故宮的裝飾壁畫。燭紅搖影中,你們的愛情開始升溫,彼此細細品味這獨屬於你們的這份浪漫回憶。這就是品牌帶給客戶感知的不同。更有甚者,如全聚德,讓所有外地朋友覺得來到北京不吃全聚德等於沒來北京,這樣的品牌營銷實在難得!目光短視的企業主們,總是想著自己的眼前,只要能賺錢,什麼牌子不牌子,錢賺得差不多了,我移民走人,這樣的職業操守和短視會讓中國的品牌營銷之路更加漫長。任何一家企業都不能一勞永逸、更不可能一本萬利,但凡有這樣想法的企業主,他的企業都是很難實現持續發展的。在你內心裡,品牌意識有多強,你的企業生命就有多強,因為這樣的意識會在無形中指揮你的一切經營行為!

  在此書中,松下幸之助總結的他的經營理念:

  1,對於“經營”這個詞,在經濟在理解上是模糊的,往往就認為經營就是經濟。透過閱讀本書才瞭解了他們之間的區別:“經濟”就是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人們無限的'需求,這是經濟學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而經營與經濟最大的差異在於,經營是用有限的資源,創造一個儘可能大的附加價值,再用附加價值來滿足人們無限的需求。也就是說,經營較之經濟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就是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

  2,滿足客戶需求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元素之一,究其本質而言,企業應當貼近客戶,應該滿足客戶的需求。因為真正影響企業持續成功發展的主要重心不是公司的戰略目標,也不是發展戰略和運營管理的流程,而是專注集中焦點於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力量,正如書中所提到的“客戶價值”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戰略思想,是一種準則,這個準則和思維用另外一種方式表示就是“以顧客為中心”。

  3,優質服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是企業尋求營銷創新的一個有效方法。很多企業以服務取勝,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創新是永恆的話題。“所謂的創新,就是將遠見、知識和冒險精神轉化為財富的能力。所謂創業,就是把創新放在一個組織中。重複這兩個詞的內在含義,就是要表達這樣一個想法,面對不確定性持續的創新與創業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必要的途徑。”縱觀市場中卓越的企業,一點會看到這些企業創新與創業的努力和成效。所以無論在任何環境、任何年代,只要持續創新和創業,就一定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具有創新與創業能力的企業,是不會受到環境約束的。由此可見創新工作對於企業的重要性。

  所謂“兼聽則明”,記得一位網友的評論,不知為何,讀完《經營的本質》一書,一下子想到了高中常讀的武俠小說。小說中,大凡上乘的武功秘籍,都是首先是心法,然後才是招式。練武之人只有熟諳心法的奧妙之後,再輔以招式,方可練成蓋世武功。而真正的高手最終會把招式也舍到一邊,一切隨心而為,無招勝有招,飛花落葉即可傷人,是謂無敵。是的,松下幸之助的無敵之處在他的心法無敵,而他的心法無敵之處是在他那樣一份單純的堅韌的無敵吧。而所謂的經營的本質,是在理念的一次次實踐,一次次更新,一次次反思裡方可得到的吧。而經營之道並不在於經商,而在於經營自己,經營生活。

  經營的本質讀後感4

  在管理學沒有成為一門學科之前,社會上確實存在著經營學。經營學大多數是從經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沒有明確的規律可循,全憑實業家的言傳身教,因此,經營學有說教的成分,有非常獨特的感性色彩。經營哲學看似把經營學上升到理論層次,但是難以脫離形而上學的窠臼。

  經營哲學在中國很大的市場,一部分是深受日本經營哲學的思想,如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稻盛和夫等人,另一部分深受儒家思想的感染,如曾仕強、成中英等人。筆者並不質疑他們的可取之處,但是所謂的日本經營哲學思想其實是很混亂的,所謂的中國式管理也深受儒家思想的侵蝕,因此在管理理論上都難以有所建樹。

  現行市場上有關經營哲學的著作很多,最常見的是所謂的猶太人經營哲學,我個人並不反對猶太人具有精明的商業思維,但是,通常我會條件反射地把這類書扔進偽書的黑名單。所謂的日本經營哲學和中國式管理也並不符合筆者的要求。筆者認為,真正的經營哲學應該有系統性的規律可循,能夠幫助企業家正確認識贏利增長的同時不違揹人性上的道義。陳春花教授最近出版的《經營的本質》一書符合本人的要求。

  閱讀陳春花的《經營的本質》使我想起了拉姆。查蘭的《CEO說:像企業家一樣思考》一書。該書中,拉姆。查蘭總結商業領袖和街頭小販的商業智慧,提煉出企業經營6+2法則,即企業經營的六大關鍵要素和兩大基礎,六大關鍵要素是現金淨流入、利潤、週轉率、資產收益率、業務增長、顧客,兩大基礎是知人善任、良好的溝通機制。

  現在回頭看一下《經營的本質》,作者也認為,“經營並沒有我們感受到的那麼難,企業活動中的一些普遍的規律可以幫助我們化繁為簡,透過複雜的商業現象找到企業經營中的基本因素,並讓公司裡的每一個人都能理解這些最基本的要素,從而使得每個員工的行為與這些最基本的要素相關。”與拉姆。查蘭不同的是,作者提出企業經營的基本元素只有四個,即顧客價值、有限規模、合理成本和具有人性關懷的贏利,所有經營學的分支都是基於對這四種因素的理解,本書以戰略、營銷、產品、價值鏈、服務、品牌本質為例。

  本書不僅在寫作思路上很明確,同時在文筆上也比較流暢,這可以完全避免閱讀日本著作帶來的困惑。除此之外,書中的案例在選取上也比較具有代表性、實用性、實時性。筆者在這裡以戰略的本質為例。

  關於戰略的定義實在太多,或決策、或定位、或商業模式之類。本書作者沒有明確給戰略一個定義,但她確定的是,持續的增長是戰略勝利者的表現,她強調“真正影響企業持續成功的主要重心不是公司的戰略目標,不是技術,不是資金,也不是發展策略的流程,而是專業、集中焦點於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力量”。談及商業模式的選擇,她也認為“商業模式的確定既是企業戰略具象化的一個表現,也是顧客和市場認知企業的載體”,因此她提出“商業模式是一個組織建立客戶價值的核心邏輯”。實際上無論從亞歷山大奧斯特瓦德,抑或是克里斯滕森、埃森哲諮詢的觀點,都是圍繞著客戶的價值主張展開。書中,作者也提及到商業模式的六個要素:價值主張、市場細分、價值鏈、成本、收入模式、最終贏利潛力。

  書中還談及了中國企業缺少了什麼?中國企業在過去30多年裡,看似取得了顯著的成長,但都是依賴資源和市場環境本身的動力成長,一旦資源短缺或者經濟形勢不好,企業將可能陷入困境,企業能否活下來也是未知數。一些企業家經常美談自己的企業年度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15%,可是他卻不知道同行業的增長速度是20%,你能說他所在的企業優秀嗎?作者認為,中國企業存在三個因素的迷失:戰略、與環境互動、領導者的遠見。戰略的迷失在於只關注於競爭對手的博弈,卻忘記了基於顧客價值的創造;與環境的互動迷失在於不會識別市場上的變化;領導者的遠見迷失則在於沒有預見能力。

  赫伯特。西蒙說“管理就是決策”,戰略何嘗不是。在不確定性時代,戰略的選擇所要面臨的問題很多,因此必須有所取捨。戰略思維就是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中國企業最擅長於模仿,任何有價值利益的創意都可以在短時間內為我所有,但是隻學到表現現象而已,任何基於核心能力的競爭力都是深度文化底蘊上的積累,這點是大多數中國企業學不會的。企業只有基於顧客價值的考慮、基於合理成本的控制、基於價值鏈的貫穿、基於戰略的取捨,方能鑄就持續成功的企業。

  除了戰略的本質以外,我建議讀者也閱讀一下營銷的本質、價值鏈的本質、品牌的本質等內容,這些看似很複雜的問題,實際上有章可循。同時也建議讀商科的同學,不要過於相信教科書,平時也應該多閱讀一些專業著作,才可以培養你的商業思維。

  經營的本質讀後感5

  我對陳老師一向是非常尊敬的,之前看她寫的《迴歸基本面》、《管理的常識》,都深有啟發。但這次閱讀《經營的本質》,頗感失望,這本書沒有達到揭示“經營的本質”這一目標。

  舉例來說吧:

  首先,四要素缺乏明確的定義。

  其中,首要的要素“顧客價值”甚至沒有定義,稱之為一種思維方式(原文為:“我發現,“顧客價值”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戰略思維,是一種準則,這個準則和思維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表述就是“以顧客為中心”。”)——問題在於:一種思維或者一種理念(以顧客為中心)能夠成為一個理論體系的“要素”嗎?

  另外,在討論規模這一要素時。陳老師說“衡量規模的標準並不是多少或者大小,更不是數量上的概念,衡量規模是否有效的指標是人均投入和產出,是效率概念。所以,規模必須是有效的,而不是最大的。”——問題在於:如果衡量標準是效率概念,那為什麼把該要素定義為“規模”?

  概念上的混亂,表明陳老師對於“經營本質”還沒有很清楚、透徹的觀點。

  其次,四要素的關係是什麼沒有明確的表述。

  對這個問題,陳老師沒有闡述,而是分別孤立的闡述四要素。不過,從原文“成功的企業非常瞭解自己的顧客,也非常清晰地理解成本、規模與贏利的結構,它們所採取的行動和選擇,人人都可以運用。”可以基本判斷在陳老師心目中,顧客價值是核心,其他三要素(成本、規模以及盈利)圍繞核心展開。可惜沒有更進一步的論述。

  最後,經營為什麼就是這四要素?

  和經營相關的概念非常多,比如戰略、營銷、運營、人力資源、財務等。在如此眾多的概念中選擇了上述四個要素,而不是其他要素?唯一合理的解釋必然來源於能夠證明其他要素均是上述四要素的展開、或進一步延伸。但可惜的是,書中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論述。

  當然,書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見。但相較於陳老師的專業水準,以及這本書的主題,這些真知灼見終究只是附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