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精選6篇)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精選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1

  初讀這本書是因為讀《窮查理寶典》有引薦,所以接觸此書,說此書能夠擴大人的視野,增加人們思考的角度與深度。抱著這樣的心態當即下單買書,也正好是新冠疫情肆虐,所以加大了對於此書的興趣與好奇度。開始疑心病毒的擴散屬於人為因素,但是一切的認知都需要證據的支撐與堆積,事實也是像鏡中花與水中月一樣,必然是需要經過一層層、一片片的撥開虛幻認識真相。拋開病毒論與國家的因素,我們就根據自己的認知自己尋找自己心中的答案吧。

  我們先來扒拉扒拉這本書中講的是什麼,藉助耶利的問題展開一系列的求知與問答,此書展開講的是人類的起源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區別,結果由以下原因。

  一、地理位置的不同。根據考古發現的新月沃地、中國、美國西南部等地是目前考究出來的最早一批的人類發祥地,這些地方氣候溼潤,雨量豐富,光照充足,適合動植物的生長。

  二、地理走向不同。美洲、非洲是南北走向,在同一緯度的經濟發展過於狹隘,並且某地的作物發展在南北傳播方面受限,南北之間的氣候傳播環境受限。

  三、物種多樣性。歐亞大陸的適宜環境催生了多樣性的植物和動物,這樣給訓化、家養帶來了有利的條件,且這些地方的物種多是性情溫和、體型適中的哺乳動物,如豬、羊等。在植物方面培養出來的大豆、小麥、水稻等,富含高卡路里的植物,能夠養活更多的人,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四、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多的糧食提供讓人們改變了生活方式,之前的狩獵移居的遊牧生活變為定居的生活,這樣婦女的生育週期也會變短,之前遊牧生活至少半年才能生育,由於過剩的糧食產量是的有人看守糧食,並且能夠養活更多的人,滋生出來手藝人、官員和軍隊的出現。

  五、鋼鐵槍炮的出現。鋼鐵槍炮的出現使得力量碰撞的天平的傾斜,最著名的是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於1532年11月16日以168名現代社會的隊伍打敗印加部落皇帝阿塔瓦爾帕帶領的8萬軍隊,手持棍棒的印加人面對西班牙征服者無疑與絞肉機碰撞。鋼鐵的出現與演化帶來了生產力的飛躍與進步,社會關係與制度的進一步催生。

  六、病菌的產生與應用。病菌的產生緣起於馴化的家畜,他們給最先訓化它們的人帶來了便利與生產力的提升,但是隨著接觸的日益親密也把自身的病菌衍射到人類身上。最先的接觸帶來了病菌的繁衍與人類的死亡,但同時由於群體的增多也產生了抗體,進行了免疫。隨著認識的深入和病菌的免疫他們把這些病菌帶到原始部落進行釋放和摧毀,原來土著居住的地區成了侵略者的樂園,原來的土著則被奴役。

  七、文字的產生與傳播。文字的產生最開始有4000多種,隨著各地的分散居住,相互溝通的便利產生了各自溝通的工具。根據人類語言的發音與語種的傳播,進而推斷出人類遷徙的軌跡,語言的融合也對相互之間的溝通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語言遺留也給之前的殖民做了鐵一般的佐證。

  八、制度的作用。人類的發展是從部落—酋長領地—國家,這三個階段進行進階的,而到了國家這個階段又產生了不同的制度。優越的制度能夠給國家帶來快速的發展與生產力的提升,例如古代的中國遇到一個好的皇帝鼓勵生產、發展創新能夠帶來繁榮盛世,如康乾盛世;但是如果遇到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則會帶來退步與落後,如清朝後期。不過到現代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充分發揮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優越性,又讓我們是沉睡的國度再次騰飛。

  讀罷此書最大的收穫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單一的角度進行考慮與研究,因為影響一個事件程序的因素會有很多,事件的發展趨勢也是曲折性前進的,總是走三步退兩步再走三步。學會逆向思維,反過來思考問題,推出問題的本質,這個過程中要剝離一層層的假象與障礙,探得最接近事件的真相!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2

  1、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在談一件事情,那就是人類在地球上的分佈演進歷史,從幾百萬年前的非洲猿演進為直立人,之後又稱為智人,後來又走出非洲進入歐亞大陸,再之後又有部分遷移至東南亞以及大洋洲,而像北邊又跨過了白令海峽,進入了美洲,最後地球上除了南極洲和一些極其偏遠孤立的島嶼外,都分佈了各種各樣的人種,但是這些人種最初的來源都是非洲的古猿。

  當然,這個人類起源非洲說到底是不是真的我還不太確認,但是至少是當前經過一些科學技術手段證實過的,而如今地球上的各個人種之間差別如此之大,則是這幾百萬年經年累月地理環境塑造的產物。

  2、作者看來是常年在東南亞到大洋洲那附近的島嶼國家(波利尼西亞群島?)做研究,因為他列舉了很多的當地土著的案例,其中一個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讓人深思:紐西蘭島上的毛利人和它旁邊的另外一個叫做查塔姆群島上的莫里奧里人在最開始的時候是同一個族群的,只是後來在移民的時候選擇了不同的去處,一部分人去了紐西蘭的島上,另一部分去了查塔姆群島,這兩部分人最隨後的歷史裡各自獨立演化,在幾百年間甚至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毛利人和莫里奧里人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毛利人生活的紐西蘭島,人口稠密,已經有了穩定的農業和一定的政治組織,這樣也有了生產力上的閒餘可以供養戰士、手藝人、首領、組織機構等等,而且島上的生存環境競爭也要激烈得多,這使得毛利人形成了好戰嗜殺的傳統,而一旁的莫里奧里人生活的島嶼則無法發展農業,可能是氣溫太低的原因吧,只能維持一種靠採集、捕獵之類的很原始的生產方式,這樣的社會形態就形成的是一種原始的相對溫和、平等的部落形式的組織。

  當有一天,毛利人偶然發現這個物產豐富而島上的人基本上毫無戒備之心時,莫里奧里人的悲劇便出現了。二者在幾百年前尚屬於一個族群,幾百年後卻任意殺掠、征服,正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用這個社會實驗告訴我們,整個地球上的人種分佈以及相互之間的接觸與碰撞就是這個社會實驗的放大版。幾百萬年前走出非洲以後,各自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演變,有的如溫帶就比較適合發展出農業,進而有了更多的剩餘生產力可以供養起整個國家系統,從而產生出一個個的帝國與文明;而有的區域則不適合發展出農業,但是物產卻很豐富,這樣人們便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沒有天敵,只有一種原始的平等主義理念;總的來說,相對閉塞的環境基本上就會比較落後,因為缺少這種文明之間的碰撞和相互的影響;而歐亞大陸則因為地處溫帶,又在地理上相互聯通,則成為了這個地球上文明最為繁盛的區域,當這種文明從農業文明進一步演化到工業文明之後,尤其是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讓本來彼此隔閡的文明產生接觸時,一些帶著血腥的`激烈衝突就難免了。同一個起源,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了不同的演化進度,形成了一種具有巨大差異的“勢能”,當這兩種具有不同的勢能落差的能量體發生碰撞時,處在較低維度的、低勢能體必然會受到巨大的能量衝擊。

  3、作者談到了西班牙對印加帝國的征服,一百多來號人是如何征服了幾萬軍隊的大帝國的。這其中有武器上的不對等,組織形式上的差異,以及印第安人對於外部威脅的缺少認知等等,還有一個點就是對傳染病的免疫力,美洲社會相對於歐亞大陸還是相對閉塞,這裡的印第安人體內缺少長期以來和病毒博弈而產生的那種抗體,因此當外部的文明攜帶著一些普通的病菌來到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時,這裡的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升級自己的抗體便統統倒下來。

  要知道人類和病菌是在相互之間的博弈中相互成長的,就像矛與盾一般,病毒在升級,人體的免疫力也在升級,但是美洲社會的封閉使得缺失了這種博弈中的升級,也使得在隨後的接觸中毫無防禦力,這使得死於天花的印第安人的人數遠遠大於死於歐洲人的殺戮的人數。這不禁引發出我的一個思考:我們真的應該追尋那種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嗎?缺少了競爭、博弈,缺少了生存的危機的刺激,人是會退化的,雖然人們都不喜歡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但是就像太極圖的兩種基色,黑與白永遠是相互存在而且彼此轉化的。我們的精神世界永遠追求著光明的一面,而我們的現實世界卻是深深地紮根於漆黑的大地之中。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3

  讀完《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我首先對作者的工作和經歷很好奇,具備什麼樣的知識人能夠寫出這樣集歷史、地理、生理、哲學與思想於一體的書?去年讀了尤瓦爾·赫拉利的簡史系列,感覺能夠寫出類似書的人,首先要是一個領域的專家,而且還不僅是一個領域的專家,比如尤瓦爾·赫拉利的專業是歷史學,那賈雷德·戴蒙德究竟又是什麼專業呢?

  賈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有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和劍橋大學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二十幾歲時,他的職業發展到鳥類學和生態學,並在新幾內亞地和周邊島嶼長期進行科學考察。現在,他的專業是環境史,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地理學教授。

  其實,我覺著作者都不用發力,就輕鬆的對自己平時工作和經歷的做個總結和感想,加上本來就是學文學的,寫出的書偶然也必然暢銷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夠寫本自傳之類的應該也能暢銷。

  全書講的不是某一個觀點,而是一系列的關於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區的人類能先獲得先進的技術的思考、推理,然後上升到哲學細想層面更多的思考。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4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讀了快兩個月的書我終於讀完了,可以說這是我今年讀到的我最喜歡的書。剛開始我以為是講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發展歷程順便講點人類學史的,但是讀了之後顯然有些“標題欺詐”。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討論為何各個大陸的文明發展的如此不均衡以及為何某些文明要比另外一些文明更發達,首先要說的是本書的寫作邏輯我個人非常喜歡,前三部分以一個一個元素為主要內容(如植物馴化、動物馴化等)第四部分將這些元素應用到對各個文明的分析中,邏輯非常的清晰。

  作者認為,不同社會之所以在不同大陸得到不同發展,原因在於大陸環境的差異,而非人類的生物差異。只有在能夠積累糧食盈餘的稠密定居人群中,也就是依賴公元前8500年左右出現的農業崛起作為糧食來源的人群中,才有可能誕生先進技術、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和其他複雜社會特徵,才可能發展出槍炮、病菌與鋼鐵。所以農業生產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我認為如果在這本書之後看《人類簡史》的話,會對人類史產生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其中比較關鍵的三個節點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技術革命,具體就不展開說了。總而言之,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因為它遠遠不止是人類史或者社會學這樣的詞就可以概括的,同時,本書還具備很多引人思考的現代意義。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5

  為什麼是歐洲大陸征服了美洲和非洲,為什麼不是印第安人等消滅歐洲人和亞洲人?作者認為決定各地區的發展的因素與人種無關,而是與生存的環境有關。

  不同的氣候決定了可以馴化的植物種類和數目的多少,從而又決定了可馴化的動物種類的多。足夠多的馴化植物和動物提供足夠多的卡路里,使得糧食有大量的剩餘,促進人口的大量增長。圈養的糧食與動物又決定了人類從狩獵遊牧的方式逐漸成為定居聚集的生活方式。人口大量增長,糧食有剩餘使得供應專職人員成為可能,於是,技術發明、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文字得以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人口的增加。文明由於環境的南北軸線或者東西軸線不同,使得傳播的難易程度有所區別。

  由於人口稠密且聚集的生活方式,加上人與動物親密接觸,這為致命病菌在人群中流行提供基礎。歐亞大陸人口的基數大,一次次致命病菌的接觸產生的免疫力,這成為了以後摧毀屠殺各種土著人的重要原因。

  當歐亞大陸的文字、戰馬、槍炮、病菌全都準備好的時候,印第安人等存在的新大陸就這樣被佔據,土著人被無情宰割。

  本書透過大量的論據論證作者的觀點,可讀性強。作者提出一個問題之後,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透過事例與對問題的深度剖析,引導讀者跟著作者思考,最後再得出結論。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6

  作者賈雷德·戴蒙德於1997年第一次發表小說《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並且藉此獲得了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以及眾多學者的關注。

  作者在小說內透過生物,地理,及其他領域的科學仔細探究了人類社會文明於歷史的發展走向並且揭發了現今社會動態的根本緣由。

  為什麼西班牙殖民軍會如此簡單的佔領美洲?為什麼歐洲的經濟與人文發展能夠超前於別的社會?是什麼因素導致了現代社會的不平等??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試圖從人類最原始的時候開始透過生物及地理學的知識來解釋所謂的“西方優勢”。

  作者在小說中強調了歐亞大陸所擁有的優勢—多種類的植物以及可馴服的動物,以及這些優勢對古代文化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因為擁有了足夠的資源,社會漸漸開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國,歐洲和中東等地區的發展相比於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許多。但是由於歐洲大陸的地理分割,使得歐洲的政權極度分散化,這樣使其文化發展變得更加自由。

  相較而言,由於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地貌平坦,政權集中,統治者更傾向於閉關鎖國,導致了行為思想的發展緩慢。在小說被髮表之前,社會普遍認為是歐洲工業革命造成了現代文化的差異與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論含有種族歧視的成分。這本書的發表改變了世界對歷史與社會的簡介。

  對我而言,這本書使我學會了如何拋開歷史中具有誤導性的原因,去尋找事物發生的根源。根據這本書的總結,我在讀完以後經常會把地理及生物的結論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環境造成的政治系統—甚至可以試圖去推斷現代社會以後的走向。

  在閱讀完一本長達五百頁的邏輯推斷以後,我學會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時討論中使用證據和推理,在生活瑣碎的閱讀—新聞,報紙,小說,課本—中找到異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複雜的時間從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長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讓我意識到了單單一本書帶有的內涵和能造成影響的能力。正如林語堂所說,看書就像是吃飯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愛,也會從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營養。

  的確,讀了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濃濃的雞湯,不但在品嚐的時候覺得味道鮮美,喝完過了很久也依然回味無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