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2000字(通用18篇)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2000字(通用18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2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

  “生命中曾有過的燦爛,終究需要寂寞來償還。”當翻過《百年孤獨》的最後一頁,腦子裡無法抑制的浮現出這句話。

  《百年孤獨》那浩瀚的卷軸,如同那那寫滿命運的羊皮紙卷,厚重的無法言喻。而那充滿魔幻主義色彩的文字又充滿著魔力。馬爾克斯·加西亞,他用自己細膩的筆觸,描摹了馬孔多——這一片樂土上的居民的生活。

  很多人對於《百年孤獨》的第一印象是:太深奧了,駕馭不了。我承認我也曾是其中一個。但當你開始潛心閱讀,這本書的晦澀深奧卻成為了你反覆鑽研的理由。畢竟真正的經典不是我們隨意就能讀懂的,這樣的好書,就算讓我們讀上幾十遍也遠遠不夠。相比於他的另兩部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與《枯枝敗葉》,這部作品中隱藏的深刻思想是其他兩部無法企及的。《百年孤獨》描述的不光是愛恨那麼簡單,浩繁的卷秩,馬爾克斯賦予它的是一份歷史的悲愴,是對於生命的反思,對於世俗束縛的抗爭,以及對於自由的追求。

  這本書能獲得諾貝爾獎是無可爭議的。就像馬爾克斯自己說的:“當我開始寫作這本書時,沒有人可以阻止我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作家。”他成功了,他鑄就了一部真正的經典,一部足以流傳百年的鉅作。

  當我們跟隨颶風的腳步,穿越馬孔多的白色房屋,穿越後花園繁茂的秋海棠與玫瑰花,穿越那躺著大帆船骸骨的荒原,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在這裡生活了世世代代。七代家族,從誕生到滅亡,無論他們曾流浪到拉美的哪一塊土地上,來躲避家族可怕的魔咒,卻始終更改不了孤獨的命格,繁華銷匿,到頭來還是一場夢魘,正如同拉美自身的命運,跌跌撞撞追求獨立的路上,從來不曾平坦。

  就像烏爾蘇拉自己所說:“這個家族像是被下了一個可怕的魔咒。所有叫阿爾卡蒂奧的人都盲目熱情,所有叫奧雷里亞諾的人都冷酷睿智。”在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中,最光輝的莫過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他的兒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了。前者帶領村民不斷摸索最終一手建立了馬孔多,後者一路為信仰征戰最終贏得顯赫聲名。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最終卻在曾經的恐懼中不可逆轉地衰老和瘋癲,這個一手開創了馬孔多歷史的人,最後卻像野草一樣枯萎地無聲無息。他被自己的恐懼與孤獨綁在了樹下,沉默、衰老、直至成為了樹的一部分,被螞蟻吞噬,永遠的和這所白色的房屋在一起。

  他曾執著反複製作的小金魚,也在鍊金室中被人遺忘了一段時光。而他的兒子,這個將布恩迪亞家族的姓氏寫進歷史的人,卻是整個家族最嚴重的孤獨症患者。——或許他的溫情只為蕾梅黛絲存在過。馬爾克斯這樣描寫他:“他想永遠這樣待下去,守著她百合般的肌膚,守著她翡翠色的眼睛,聽她以對待父親的尊敬,每問一個問題都叫一聲‘先生’”布恩迪亞並不缺乏愛。他將所有的愛傾注於這個孩子身上,卻無力改變她的死去。命運讓他絕望,他便追隨信仰而去,追隨真理而去。他走上了與政府抗爭的路途,一路坎坷,燃燒了拉美的半壁江山。即使這樣的榮光披在身上,卻無法更改他最後悲慼的命運。

  庇拉爾是唯一一個看清了這個家族孤獨宿命的人,雖然她的紙牌從未為她帶來一個為她而停留的男人,卻算清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她不是布恩迪亞家族的人,但她卻與這個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她爽朗的笑聲始終縈繞在布恩迪亞家族的院落中。她親眼見證了這個盛大家族的興盛與衰敗,在自己衰老的年華中,用一張張塔羅牌占卜早已註定的未來。

  梅爾基亞德斯,從一開始就出現在這個家族中的吉普賽人,是他為馬孔多帶來外界的諸多事物,同時贏得了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全部信任。“馬孔多永遠歡迎梅爾基亞德斯。馬孔多永遠對吉普賽部落開放。”當馬孔多的村民開始拒絕吉普賽人的帶來,他以一個領導人的身份如是說。他將梅爾基亞德斯視為至交,而梅爾基亞德斯手中難以看透的羊皮紙卷,承載的正是他們家族的秘密。

  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解開了羊皮紙卷的秘密,最終的結局也就到來了。這個家族真正從這個世界上銷聲匿跡。這一幕幕場景,卻早在羊皮紙卷中描摹千百回,想到這裡不禁讓人扼腕。“世上不會再出現第二個能夠忍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書的最後一句話這樣說道。

  整本書的內容錯綜複雜,但不難發現的是,在布恩迪亞家族最鼎盛的時期,突如其來的失眠、失憶,以及一個個下著暴雨的夜晚早已昭示未來。每個家族中人都有所感知,所以他們揣揣不安,一生禁錮。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歸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這近百年來的孤獨歷歷在目,卻無法細數,每一代人都被此蠶食,直至家族最後的衰敗,曾經的自動鋼琴、曾經的燈火輝煌,被枯萎的草木和被蟲蛀的門框代替,如此龐大的家族史永不能重寫。

  愛恨一百年,始終是一場得不到救贖的輪迴。百年光陰,孤獨永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2

  雷納塔。蕾梅黛絲(梅梅)是布恩迪亞家族第五代的奧雷里亞諾第二的大女兒,她的母親即是那位自命高貴女王的費爾南達。她從很小開始,便遵從母親的意願練習古鋼琴和各種技巧。她舉止浮泛,甚至有些幼稚,本不適合從事任何嚴肅的活動,但只要她在古鋼琴前就坐,立刻變成另一個迥然不同的少女,那份出人意表的沉穩給人以老成的印象。她雖天賦不出眾,但為了不讓母親失望,她還是透過嚴格的訓練獲得了最優異的成績。

  然而在實際上,她一直就厭惡費爾南達的嚴苛以及為別人做決定的習慣,並且她自身的命運也的確在她出生前就已被費爾南達下好了定數。再接結業式上,她也正以為有了那張印著華麗的哥特體大寫字母的羊皮紙,自己就能從責任中解脫出來,殊不知,她的人生又豈能由她來決定?

  沒過多久,梅梅便喜歡上了一個香蕉工廠的工匠,每過一段時間,她的母親費爾南達便注意到了自己女兒的緘默寡言、莫名驚恐、情緒無常和行為乖張。她開始不動聲色地嚴密監視,終於有一次在劇院中抓到梅梅與一個男人接吻,她將梅梅拉出劇院,為了羞辱她還特意經過人聲鼎沸的土耳其人大街回家,隨後將她鎖在臥室裡。然而,梅梅卻瘋狂地愛上了他。每天晚上,梅梅在蠍子與蝴蝶的環繞中等待著他的到來。在禁閉之中,費爾南達卻發現梅梅沒有顯出絲毫痛苦的跡象。一天晚上,梅梅還在洗澡,費爾南達偶然走進她的臥室,屋內群集盤旋的蝴蝶,幾乎讓她無法呼吸。她隨手抓起一塊布來驅趕,而當她將女兒晚間洗澡的習慣與灑滿一地的芥末泥聯絡起來,一顆心立時恐懼的凍結了。第二天,她便聲稱家中有偷雞賊,請了保鏢在家中守夜,正當梅梅的愛人在當晚準備掀開瓦片鑽入浴室時,卻被保鏢用一顆子彈嵌入脊柱,從此臥床不起。在人們的唾棄中,往事的折磨中,他在孤獨中沉默地死去,無一怨言。

  梅梅自此萬念俱灰,成了活死人。她的精神與肉體分離,她的心早已飛回她與情人那日日夜夜會議的狹縫中,越陷越深,再無法分離。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她成為了一具死了心的傀儡,任由其母親擺佈,不知是其本意,亦或是打擊過重喪失了語言能力,她至死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在她母親訓練成為女王的那所修道院度過了她的餘生。

  人生是無“界”的,可憐的是,梅梅從小便被定位了人生,面對未知的命運和一片黯淡,她硬是被自己的母親折斷了雙翅,又被纖繩深深鎖住,無情地被牽扯。一切行為,衝動的,有禮節的,都被費爾南達用力地打回,再無行使自己意願,掌控人生的可能。

  米開朗基羅常掛在嘴邊說一句話:“未來是不可想象的,我寧願去工作,去嘗試,而不是坐在這裡思考,或者漫談未來。”我們此時興許有了暗自慶幸的資本,未來不可想象,而我們大可不必被社會禮教與家庭左右,過早地定位人生,循規蹈矩地守“界”,以免使我們的人生陷於如此困窘的境地。

  生活因未知而美好,因未知而有無限,有萬般境界。我們不能過早地定位人生,打破了人生的可能。何嘗不讓事物的自己的掌控之下,去摸索探知這無限的可能?就像面對恐懼自保的本能一樣。況且,就如司馬相如在諫書中寫道“明者遠見於未萌”,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能生於“憂患”,預測風雲,進而利用世界的規律,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更甚者,能夠放飛未來,挑戰未來則不失為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渴望恢復周禮,萬人的嘲笑與質疑,現世的禮崩樂壞,種種衝擊讓其發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嘆,然而他人無時無刻不堅守著復周禮的使命與責任。他看到了事情的結果,卻沒有將人生定位於此,沒有天下大合的背景,周禮不過是象牙塔,但他的行動準則已然超越了人生的“界”,從信奉的道德標準出發。挑戰預測,改變看似不可能的位置,讓心中的未來成為以後的現實,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也同樣著實讓人敬佩,這種人生選擇或者文化品格也的確成為越來越多後輩們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屈原和文天祥便清楚看見了朝代趨下的無望,卻依舊“留取丹心照汗青”。魯迅冷靜的看透了世人的愚昧和時代的悲哀,預測到了那灰暗的未來,卻依然要做一個狂人聲嘶力竭的吶喊。曼德拉飽受摧殘,卻依舊堅持致力於種族平等,他們未將人生定位於眼前,而是未來乃至更遠的將來。預測未知改變未知創造未來,是人生一種更高的境界。

  就如周國平所說的那般做一個“不低估命運的力量,也不高估命運的價值”的人吧,不過早定位人生,給自己更多的自由與可能,勇敢地做金石之聲,挑戰未知,創造未來。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3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作”的《百年孤獨》,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令人眼花繚亂。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近親結婚,烏爾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布恩迪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迪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迪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迪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孔多。起初布恩迪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迪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阿瑪蘭妲烏爾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兒子,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自己。而這個帶尾的兒子,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每個人都無法逃脫被孤獨所折磨的命運。烏爾蘇拉在冗長的雨季中漫漫腐爛。阿瑪蘭妲一刻不停地縫自己和自己仇視了一生的麗貝卡的裹屍布。麗貝卡足不出戶瘋瘋癲癲地過了後半生。青年時激進熱血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晚年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

  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生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像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爾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著。

  讓我印象很深的還有奧雷里亞諾第二和阿爾卡蒂奧第二這對孿生兄弟。繼承了父輩的名字卻表現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阿爾卡蒂奧第二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那樣深沉而奧雷里亞諾第二則像何塞阿爾卡蒂奧那樣不羈——以至於烏蘇娜常常懷疑他們是否是在幼年時交換了名字。而最後兩兄弟死去時又搞錯了墓穴彷彿這樣才是正確的歸屬。

  然而依然有人逃脫了這個命運那就是美人兒蕾梅黛絲。她接受了所有的命運因此命運沒有愚弄她。她會滿不在乎的穿著寬大的袍子在家裡走來走去。最後作者給她安排了一個近乎神話的結局——她牽著白色的床單飄向天空。白色的床單也許象徵著高尚的靈魂。她擺脫了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而莫名其妙的“昇天”。

  每個人的孤獨都是不一樣的,烏爾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鬥著,爭取著,看管著,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援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後,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迪亞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獨。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整天忙著搞科學試驗,發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後的馬孔多小鎮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援。他孤獨一生,最後因發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一生髮動了32次戰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為什麼要發動戰爭,他最終把自己困在製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爾蘇拉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的生活裡除了霸道的佔有,什麼也沒有了。烏爾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妲心裡有如岩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迪亞後代們重複著前人的故事,重複著先人的孤獨。

  這本書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迪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

  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對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孔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其實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團結在一起,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精彩、和諧。也不會不至於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4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在世上掙扎,人們渴望逃離孤獨的束縛,但是對孤獨的恐懼又悄無聲息的侵襲著每個人的心靈,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無法迴避,讓人為了逃避這種恐懼而越走越遠。一本《百年孤獨》,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如同長江黃河滔滔如流,最終在百年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到起點。

  小說的情節充滿魔幻主義色彩。小鎮馬貢多見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和百年的興衰史。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近親結婚,由於害怕生下長有豬尾巴的孩子,烏爾蘇拉不肯和丈夫同房。鄰居因此事常常嘲笑布恩迪亞,不堪受辱的布恩迪亞殺死了鄰居。為躲避死者的鬼魂糾纏,夫婦倆遷徙來到小鎮馬貢多,布恩迪亞家族的故事就在這裡展開。漸漸家族人丁興旺起來,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迪亞家族和小鎮馬貢多的命運急轉直下。到了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爾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自己。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重複的時間,每一代家族成員類似的名字,輪迴的命運都使小說隱含了無數大大小小的迴圈怪圈。這個家族中第一代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後半生在小屋裡製作小金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被重複著;第四代奧雷里亞諾反覆地修理門窗;第六代奧雷里亞諾上校晚年不停地縫製裹屍布;蕾梅黛絲每天都花許多時間洗澡等等。這些人的行為都處在過去、現在與將來的重複之中,各自的行為又相互迴圈,構成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迴圈怪圈。小說中的人物姓名與秉性也是迴圈往復的。布恩迪亞家族中的男性,名字離不開阿爾卡蒂奧與奧雷里亞諾,秉性也依次延續,其中也隱含了時間上的輪迴重複。小說中家族裡活得最長久的烏爾蘇拉,歷經了布恩迪亞家族的盛衰演變,特別是在她失明之後依舊能夠如看得見一般,無非是因為在她眼裡一切都是過去的重複,她驚呼時間在打圈圈,永遠沉湎於對過去的回憶之中。她的這種始終如一的對過去的追憶,也是一種時間的輪迴重複。

  仔細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個悲涼而孤獨的靈魂。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特有的孤獨神情,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每個人與孤獨抗爭但最終都回到起點,讓人感到無比的悲涼。

  作者馬爾克斯筆下的布恩迪亞家族就是拉丁美洲的縮影。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整個拉美的社會發展,正像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程序一樣是停滯的和孤獨的,是一種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迴圈往復。拉丁美洲是世界上開發最晚的地區之一,哥倫比亞近百年來始終處於封閉、落後、貧困和保守的"孤獨"境地。所以,《百年孤獨》中的大大小小的迴圈怪圈,象徵了哥倫比亞甚至整個拉美的社會現實。漫長的戰爭,無休止的黨派之爭,殘酷的資本主義入侵,封建統治下的專制愚昧,構成了二十多個國家的百年滄桑。荒謬的時間迴圈觀念,正是拉美落後的民族精神的體現:逃避現實,眷戀過去,抱殘守缺,民族壓迫越重,戀舊情緒越濃。這種落後的民族精神與心理的惡性迴圈,正是拉美社會進步緩慢的內在原因。《百年孤獨》這個魔幻的世界蘊含了深刻的真實性與現實性。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愚昧之下的感情匱乏,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讓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這樣的作品現在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貢多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百年孤獨》是一部令人迷惘的作品,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讓人迷惑的故事發展。但當你細細品味,掩卷長思,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拉美社會百年孤獨的思考,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5

  “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但是孤獨不會隨著布恩迪亞家族的隕滅而消失,它必然與人類的存亡相伴,直至人類滅亡的那一天。

  說來慚愧,已經許久沒有讀書,我已經被生活的洪流所殞沒,這本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在我的書架上放了快一年了,在其年滿一週之前,抓緊看完,可能也是我這一年看完的第一本書了吧。看書之前我看過一些《百年孤獨》的講解文章,瞭解了一定的背景,但是我發覺自己現在看書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接受所謂“主流”的感受了。而是隨著自己的感情,感悟書中的文字,即使所得所獲與常人不同,被人說是誤讀經典也在所不惜。誤讀是我自己的誤讀,與他人何干。

  看完《百年孤獨》我讀到的其實不是所謂的“孤獨感”而是那種“宿命感”。其實這本書讓我從很大程度上聯想起來了自己很喜歡的一部美劇《shameless》,布恩迪亞家族和賈雷格家族也算是同命相連了吧。家族裡面也有些優秀的人,也做出了一些大事,也擁有過一些東西,但最終每個人都還是逃不過孤獨的面對死亡的結局。我想不僅僅是他們,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吧。書中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雖然書中那些人名也著實讓我有時候看的雲山霧繞,讓他們跟記憶中的那個人對上號。烏蘇拉爾的堅毅頑強,充滿愛與包容,算是書中最完美的一個形象了,阿瑪蘭妲的刻薄與惡毒,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偏執與倔強。我也不在此就所謂的人物做一個分析解讀,我就開始寫下一些我讀完整本書之後,對於孤獨,對於宿命,我的一些看法。

  人生來孤獨,究其一生擺脫孤獨,最後孤獨的面對死亡。我想這就是平凡的人與孤獨的故事。很不幸,在我短暫的我二十多年裡面,我沒有很好地擺脫過孤獨,它常伴左右,有幾年甚至形影不離。與書中描繪的我那可怕不同,我覺得孤獨是個很可愛的朋友,它讓你更好的面對自己,更好的正視自己,正如書中阿爾卡蒂奧沉迷於冶金術,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在沉迷於製作小金魚,奧蕾莉亞諾沉迷翻譯羊皮卷。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需要所謂的“愛好”,能夠讓我們熬過這漫長的一生。以前我一直覺得人的所謂的愛好,必須是積極向上的,必須有所意義,對今後的一生有所幫助。但看完這本書,我不禁想到,那些之前嗤之以鼻的“惡習”不也是一件很好地事情麼,那些“惡習”可以給人帶來快樂,雖然快樂的時間長短不一。我以前一直不瞭解,或者說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去思考過這些問題。我們總是在說,與其悲傷地活一年,不如快快樂樂的活一個月。但碰到有些人做著大部分人覺得“不好”的事情的時候,總是站在人性的制高點開始指責。換個角度,我覺得我很能夠理解,理解那些所謂的“成癮”。至少在上癮的那一刻,可以暫時快樂,擺脫痛苦與孤獨。當然,能從那些“積極向上”的樂趣中獲取同樣的快樂就更好了,因為這樣的快樂更加長久。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我們逃不過孤獨,正如我們也逃不過所謂的“宿命”。以前我是一直不信命的人,一直覺得只要盡人事,天命就會因人而改,但時間更迭,我開始相信所謂的命運是存在的。而命運存在的方式,大概是我們身邊的環境導致,如果你逃脫不了你原來的環境,那假以時日,你一定也會成為那個環境的一份子。蓮花出淤泥不染,那是因為它出了汙泥,如果一直在汙泥之中,想必也是會近墨者黑的。而環顧自周,我身邊的朋友,我認識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的逃離原來的環境,我想能狠下心來逃離的人,也是一個狠人了吧。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他們走到了哪裡,都能創出自己的一番風采,但無獨有偶,他們都選擇回到馬孔多,他們的家鄉,那個原生的環境。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所有的一切,才開始朝著那些布恩迪亞特色的方向開始發展。這是他們的宿命,他們無法逃離。我想我也很難逃離自己的宿命。我曾以為自己可以做一個無拘無束的人,但無奈自己不是那種狠人,我所做的就是讓自己在現在的環境中過得更好,享受到更多的快樂,讓自己以後的日子變得更加好過一點。其他的一切,雖然我依然盡人事,但對於結果已經不再有太多的奢求,我是怎麼樣的人,我會變成怎麼樣的人,我已經逐漸清晰。人都說三十而立,但在三十之前的我,已經逐漸認清了我自身的宿命,我不想說要去反抗,但我會盡力改善。人生總是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遺憾,錯過的人,錯過的事情,我也從來不後悔,雖然自己這一路的選擇也不盡全對。但,至少現在來看,我活的還算自在。

  正如書中寫到的“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當下,這一刻,才是真正活著的我們。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6

  久聞馬爾克斯盛名,高中粗略瀏覽過《百年孤獨》,卻為書中冗雜的人名所困擾,寒假看了《霍亂時期的愛情》,發現其中韻味十足,非一些其他淺顯書籍可比,於是重新拿起這本書,去細細品味這個百年家族的、穿越世紀的孤獨。

  何為“孤獨”,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提及:“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而馬孔多小鎮上的孤獨,是一種不可言說之痛,難以用文字形容,如一篇書評所言:“當你還未嘗過痛苦,當你還未開始嘗試看透生命,請好好的收著它,不要讀它。”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根據拉丁美洲血淋淋的歷史事實,憑藉自己豐富的想象,描繪出了神話一般奇妙的世界;從小鎮馬孔多的建立、發展直到毀滅的百年曆程中,活靈活現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興衰,馬孔多鎮更像是當時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這部小說,場景琳琅,怪事迭起,新穎別緻,耐人尋味。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拓荒者如何翻山越嶺去尋找偉大的發明;吉卜賽人如何把“文明”世界的玩意帶到沼澤地帶這個偏僻的小鎮;外國壟斷資本家如何侵入這個盛產香蕉的小鎮;本國獨裁政權如何勾結帝國主義者屠殺大批工人;人民群眾如何進行流血鬥爭:最後,洪水、颶風和蟻群如何把這個小鎮化為鳥有。這部作品採取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把現實和幻想、直敘和諷喻、寫實和誇張結合起來,加上《聖經》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話和傳說故事,無異繪出了“一幅巨型壁畫”,但卻再現了活生生的現實,比如家族中喜歡吃土和石灰牆皮的麗貝卡,陰慘不見天日、植物生長速度幾乎肉眼可見的叢林,瘋狂繁殖的畜群,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雨,有著盛世美顏最終身體飛昇消失的蕾梅黛絲……這超出想象力的一切都為書中描繪政治、軍事、貿易、俗事構成的現實世界平添了奇幻瑰麗的魔幻色彩。

  然而,最觸動我的,是那綿延不絕的孤獨。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校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黛絲到喜歡熱鬧的奧雷里亞諾第二。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的,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賽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麗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坦;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爾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黛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上校奧雷里亞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叔本華的哲學認為,人生註定是無聊的,如果實現了理想,那麼就會覺得無趣,如果無法實現理想,又很挫折,總是就是很鬱悶無聊。解決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另一個是透過欣賞高雅藝術。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裡被黑洞吞噬。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高大。人需要孤獨,但不能為孤獨所吞噬,把孤獨當作生命圓滿的開始,或許能對孤獨,體會別有一番的滋味。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7

  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吃掉。——題記

  每個人都是孤寂的。無論是你正在酩酊大睡抑或是思考著難以回答的問題,還是與暢談未來。一陣歡鬧過去,終會面臨孤獨。這並不是一個讓人逃避的詞。

  也許你會對它帶著一份恐懼,一份害怕。但它還是來臨了,邁著悄悄的步伐向你靠近。它並不是掠殺你笑顏的魔鬼,而是可以與你臥膝長談的知心。它與時間是共同的人生倒數器,但並不可怕,反而使你的內心得以沉澱,當你去掉外表的浮華與暴躁,你會得到新的東西,開啟一個新的世界,到了那時你就會一如初生的模樣,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不再會有害怕束縛著你,你會嘗試,會去探索,回去發現,他人與本我。

  《百年孤獨》中的每一個人,都代表著過去與將來,起源與發展,開端與結束都在孤獨的各自中畫地為牢如同野蠻人般的,沒有愛的地域,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百年孤獨》裡的一個家族的興榮好似一個微型社會一般,但七代人的生與活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颳走就好像一滴水融入了一般這百年家族也隨時間的洪流逝去得了無音訊。阿瑪蘭妲她以自己獨特理解的愛固守一生,安靜、神秘、深沉。所以她的歷時百年的孤獨全是為了珍藏守護一份神秘之愛。她越是醉心於壽衣的縫製越是表明對那份愛的歷久彌堅。美人蕾眉黛絲,她是隻有自我任性而為清心寡慾不為世俗沾染的一個至美的絕對的孤獨體。所以她的終結是那麼的奇幻超絕。雙胞胎惡作劇顛倒了名字,長大後性格體徵行事作派大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各自孤獨,當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撲在吉普賽人的羊皮捲上死去,另一邊的奧雷里亞諾第二也同時終結了生命,人們驚異的發現兩具屍體是如此的相像,當晚爛醉的埋葬工人糊里糊塗的埋錯了各自的位置,一切還是回到了原本的樣子,因為孤獨的宿命如此精確無誤…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在颶風中解讀了羊皮卷所有秘密,那個時候他才明白,孤獨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家族整個馬孔多,孤獨到脫離整個世界消失得乾乾淨淨,連記憶都沒有。

  以七代香火,百年曆程,為時間軸,以馬孔多小鎮南美洲歷史民間奇幻鋪展空間,以吉普賽人羊皮卷預言為線索,去證明一個孤獨的命題,沒有愛情必定孤獨,但是愛情總是那麼的遙不可及,除了孤獨你可能什麼也抓不住。

  在讀《百年孤獨》這本書時,內心湧起一種類似於平靜恬然的快樂。就好像我知道人終究會衰老死亡,但在照耀到陽光的瞬間,仍然忍不住微笑。一切就好像放剛剛睡醒的午後,我躺在地上看著牆上時鐘一分一秒走過。內心平穩而安適。

  矯情一點的文章裡經常會看見,在這個城市裡,寂寞氾濫。其實吧,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時不時地出來提醒你一下它的存在。它說上一句笑話,你就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陽光也有雨水,有愛情也有孤獨。其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何必花那麼大的心思去抵抗它呢?寫一本書,做一次愛,去一個好地方,愛一個好姑娘,賺一百萬以後再賺一千萬……這些都不錯,但不要把這些變成抵抗孤獨的武器。不不不,各種各樣的體驗都不過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應該是作為戰鬥的籌碼白白被犧牲掉。孤獨無法抵抗,孤獨無法遺忘,孤獨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變老衰弱,孤獨不會因為愛人增多而變淺薄蒼白,孤獨它在這裡,不動不逃,偶爾出來說幾句冷笑話。

  孤獨隨時出現,我們能夠怎麼辦?那就附和它笑幾聲羅。仔細想來,它並不是什麼殘酷的敵人,它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陪伴著我們,而且將不離不棄陪伴到死神來到。它提醒我們珍惜眼前,它督促我們體驗人生,它使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它讓我覺得許多東西值得試試看去爭取,也讓我覺得許多玩意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些東西,從出生到死亡,別人無法體會,無法替代,無法奪走——孤獨就是其中之一,它流動在我的血銘刻進我的骨,它時而讓我活的熱烈,時而讓我安靜無奈——但我很高興我比想像中容易地接受了它,它讓我在一個人的時候,知道自己是誰。

  浪漫是接受並享受無法改變的結果,浪漫是敢去玩一場必輸無疑的美好的仗,浪漫是情有所用,心有所屬,但同時不會遺忘自己是誰:請容許我介紹一直在教我如何浪漫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做孤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8

  前幾天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後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對我而言,單從讀《百年孤獨》的直觀感覺來說,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與以往容易入書入戲的我不同,百年孤獨裡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生離死別似乎和我之間隔了一層下雨中的玻璃牆。每當我似乎身臨其境的時候,總有一層新雨將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許是因為作者總以戲謔的口吻描述類似神話的種種場景,也許是因為書中人物狂野的孤獨離世俗的自己太過遙遠。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後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於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

  這些人,從出生開始就是孤獨,逐漸的,有人在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梅梅;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比如阿蘭瑪塔;有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比如烏蘇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絲;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我的奧雷良諾。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苔絲的蘿莉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儲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週期性的抑鬱,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也許,我們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別人眼中。奧雷良諾死去的時候,我心中一陣痛楚,就是這麼想的。

  我相信,這本書能給我的,遠遠不止於此。

  是的,這是一種宿命。我們可能都在本能地逃避,比如兒童的嬉戲、少年的懵懂、青年的狂躁、中年的多彩以及老年的宿命,最後都無一例外的走向死亡。一路上所有的同伴、愛侶都是走向孤獨中的調味,互相的需要,互相的逃避孤獨的需要。

  一圈又一圈,當那個家族中宿命的帶豬尾巴的繼承人終於出現的時候,這本書也該完結了,因為這個圈終於圓滿了。“這本書是個奇蹟!”我哀嘆!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在抵制著一直翻到最後看結果的衝動,這樣的書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曾經有一本兒童讀物寫道,時間可以被偷走,可以被儲存,毛毛在想盡一起辦法找回被帶走的時間,讓周圍的人從回時間的懷抱,而不是在如無盡頭的時間下行屍走肉,有了時間的流逝,才有了我們欣賞的友情、愛情和親情。所以,那是一本兒童讀物。而《百年孤獨》,就如那些被偷走了時間的人類,在一圈又一圈中走向宿命,那些奇詭的創想、激情的愛戀,都只是過眼雲煙,最後都如羊皮卷破譯完後無可救贖的毀滅。

  百年是一人的一生,也是所有人包括地球的一生,我們這個星球就只是茫茫宇宙中孤獨的一顆,所有的尋找同類的手段只是我們打發時間的多種手段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我們希望找到同類,以擺脫這與生俱來的孤獨,等到找到了,才會發現孤獨也一直存在於所有的生物中。靈魂、天堂、輪迴都是我們在擺脫孤獨中臆想出來的詞彙,心底裡我們都在尋找永生,以求找到擺脫孤獨的安息。而實際上,這永遠也達不到,百年又百年,最後就全部毀滅吧,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

  無論是在高中或是大學,我常常一個人在路上,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去遊玩,看著別人三五成群時,心中總會淡淡的一笑,又會有點淡淡的憂傷。當我看到那段話:對於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週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週日的下午讓它陪你曬曬太陽,曬曬俱疲的身體與心靈。心裡頗為感動,我似乎也習慣了這一份孤獨。孤獨不可怕,可怕是忘了回家的路。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9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布恩地亞上校的記憶猶如一滴墨水墜落在宣紙上,無法停止地渲染開來。

  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

  9年馬爾克斯開始創作《百年孤獨》,97年月29日小說發表。982年諾被爾文學獎授予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曾言:“活著為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百年孤獨》裡描述的那樣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裡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所有這一切的內涵意義使《百年孤獨》成為一部具有史詩意義的作品。

  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霍·阿·布恩地亞與表妹烏蘇拉近-親結婚,阿蘇拉擔心會像姨媽和姨父近-親結婚那樣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而拒絕與霍·阿·布恩地亞同房。布恩地亞於鄰居發生口角的時候,布恩地亞因為鄰居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攪得布恩地亞一家日夜不寧,布恩地亞家族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作為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百年孤獨》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遙遠的馬貢多小鎮上發生著離奇的事情: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裹屍布;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磁鐵痴迷不已並且反覆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女嬰,卻被螞蟻咬爛後拖進蟻穴;隨後一場颶風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縹緲如此不真切的感覺。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地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布恩地亞家族由於內戰和外敵,原本安定的生活轉瞬消失,家族命運急轉直下。與此相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又有歐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拉美自身落後的寫照:家族成員的亂-倫與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對落後和愚昧,布恩地亞家族不是追求變革,而只是面對過去,等待著“豬尾巴”的重現。這樣不思進取,最終只能導致馬貢多的落後,布恩地亞家族的衰敗,最後不可避免的被一陣颶風吹光。同樣,似乎也在暗示著拉美人民如果不思變革,最後只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0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1]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透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透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首先宣告,本人絕對無意毀謗任何人,但如果把一篇讀後感寫得太有條理,倒反不象讀過此書的人了,尤其是百年孤獨這本世上最獨特的書。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初一,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為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願再看,直到一個月後,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著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後,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覆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說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麼鮮活,每一個都那麼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麼孤獨於世!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為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裡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開啟它,我又不願意合上它,彷彿只有這本書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麼多,還算不上談讀後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湧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乾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裡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洩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溫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後,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為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櫃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控,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1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

  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絡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秘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裡,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穫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併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著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迴圈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政府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著在文明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鬥,終於使政府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錘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鬥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於他也陷入了迴圈燒製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著。美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湧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迴圈,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著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迴圈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2

  讀完了《百年孤獨》,給我感覺就像是“熬完”了一場肥皂劇一樣,過程平淡、乏味,並沒有讓自己感到“驚訝”的三觀重新整理。

  就像一出肥皂劇,讀的過程中不知道它會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就算不看開頭,從中間看起的話,似乎也不影響對結局的發展,讀著讀著,是的,它就這麼戛然而止地結束了,原來這就是結尾,這就是這個家族的“秘密”。

  這就是我對《百年孤獨》的第一感覺。

  他是一本好看的書嗎?我說,不是,但我補充說,它是一本我會讀第二次的書。

  簡單地論述一下,就是講述了一個家族的興衰的日常記事,經歷了6代人(大概是6代人吧,這不重要),而書中人物,即他們後代的名字,都是以老一輩的名字來命名,所以書中多次重複出現相同名字但是又不是同一個人的情況,你知道的,外國人的名字又是那麼的長,什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什麼阿爾卡蒂奧的…導致閱讀容易混亂,但是,我還是覺得相同名字比較好,畢竟來來去去就這幾個名我能夠記得住咯!根本不需要梳理家族圖譜,瞭解裡面的關係,個人是覺得沒有必要,畢竟肥皂劇,瞭解他的劇情就夠了。

  這一切一切,我一邊讀一邊帶著疑問:你們這一家子的雜事,究竟關我屁事?也關“孤獨”什麼事?

  只是當我回過頭來,突然自己發覺有些“身同感受”裡面的角色們,產生了一點共鳴。

  為什麼“感同身受”呢?因為,他們都是技術宅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把小金魚融掉再做這樣徒勞的事,也只不過是迴圈中的一個迴圈而已,生活本來就是迴圈和重複。

  “我覺得我開始有點懂了。”

  角色們從小到大的成長記錄,雖然形式不同,但是從本質上看,他們始終殊途同歸,甚至是下一代也難免於同樣的命運,即面對“孤獨”。

  因為書中的角色們,在都是到達了年老的時候,才開始“變宅”,把自己關在屋內,開始一種類似“修心養性”般的年老生活,當然,說他們看破紅塵也不為過。

  難道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迴光返照”?在活了大半輩子,總會“覺悟”一些什麼道理,於是到了晚年就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裡面了,文中沒有明確地說,但是,我都可以歸結為學會與“孤獨”相處。

  而這種“孤獨”似乎是無法避免的,就像人始終會變老一樣,自然而必定發生。

  當然,文章只是在晚年才指出這樣的“宅”生活,大部分的邊幅,都是很日常的生活的。

  這裡有作為男性自由的嚮往和任性。

  在書中,女性的角色大部分是在持家的,她們是堅韌的,她們為家人著想,她們有能力又顧全大局;而男性的角色似乎就一個長不大的小孩,是在向外跑的,他們有精力,那麼就去創造、去創新、去做一些荒唐的事、去參加革命、去發動戰爭、去好吃懶做、去大擺宴席、去啪啪啪,似乎都是在“享樂”和“耍賴”,這就是家族裡的男性,但是同時他們也充滿了“野性”。

  而我記得還有一個賣鋼琴的男人,相比之下卻是顯得有些“文弱”氣息,性格似乎有些“安分守己”,反而顯得不那麼有個人的特色,所以,在這一點上,似乎也說明了身為男人,不止要及時行樂,還要懂得及時“猥瑣”吧

  在行文結構上來說,沒有特別的修辭,可能是翻譯版本,能夠讀懂故事情節並記得就已經不錯,而故事也幾乎是“流水賬”般的記錄,偶爾也會出現“時空錯亂”,這樣的“後置手法”,就是把後面發生的事情提前來說,或者幾個角色的相同時間線下出現穿插的順序。

  不過幸好,這樣的情況不多,我還是能夠抓住時間線知道當下誰是誰,在幹什麼。

  重申一次,真的沒必要為弄懂這些劇情,這只是很平淡的日常記錄,就算是看不懂也無所謂,真的不影響後面情節,所以我帶著這樣的心境,一路讀下來,可謂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故事線偶爾穿插、肥皂劇般故事以及重複的人名的衝擊下,讀完之後我感覺依然清晰!完全沒有產生“意識模糊”。

  當我整體地明白了各個劇情的內容,彷彿從茫茫的大海里找到了大陸後,上岸後回頭一看才發現原來也就這麼點的路程,待重走一輪就輕車熟路了。

  所以說會讀第二次,也是因為裡面完全寫了幾代人的不同成長的故事,作為任何年齡段,當你經歷過這相同的年齡後了,你或許再來讀一下,回味一下這樣的生活以及對當初自己的看法有沒有改變呢?

  但能夠肯定的是,第二次閱讀才會體會到這種“後置式”的敘事方式的精彩呢,我覺得“後置”和“穿插時間線”的寫法,都是給第二輪的閱讀來服務的,因為我就是在“回憶”過去已知的事,現在我已經讀過一輪,我已經有了“過去”了,那麼我就更加體會到這種後置的精彩。

  我喜歡故弄玄虛地闡述回憶,儘管這樣做會讓第一次看的人看不懂啊混蛋!

  最後關於書名字,百年孤獨,也是我當初為什麼會讀它的原因了。

  那為什麼叫這麼霸氣的名字?其實很簡單,因為故事持續了一個家族6代人,所以“百年”,因為人人都是孤獨的,所以就孤獨,就這麼簡單粗暴。

  以上,就是我的《百年孤獨》讀後,好像忘記我前面說過什麼?沒關係,那就記住這句吧:

  “孤獨是常態、是最終的歸屬,誰也逃避不了。”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3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馬貢多是一個有二十戶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蘆葦蓋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條河邊……”但凡文藝青年或是想裝裝文藝青年的傢伙想必都很熟悉這段話。在那個盜版書鋪天蓋地的年代,手捧盜版書的人們倒也多多少少受了些文藝薰陶——只是版本不一。結果馬爾克斯老爺子一怒之下,索性死後150年都不給中國自己的作品授權——當然那是過去時,不提也罷。

  坦率地說讀完一遍後我自己也無從下筆。可以說是作品本身太難懂,也可以說是讀後我整個腦子到處散落靈機一動的感想,理出來也不容易。作者想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是一個家族迴圈往復無可挽回的命運,還是在嘆息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好吧我承認,以我的閱歷與智慧弄懂這些真的還有點難。一定要說些什麼,也就是散亂的雜感,而且欲說還休不知所云。嗯,從哪裡開始說起好呢?

  被海水包圍的馬貢多,孤獨中存活了百年之久的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代,悲歡離合斷斷續續如同梅雨一般糾纏百年。

  很有趣啊,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沒有人會被綁在樹上直到生命終結……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村落裡面。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家庭反反覆覆給孩子命同樣的兩個姓名,死者不會因為太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之中。故事是荒誕不經的,彷彿透過一層教堂彩繪玻璃窺視著一個家庭的是是非非。然而讀完後又感到它是無比的真實——真實到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親眼目睹的一幕幕悲劇。

  故事的敘述有些混亂,那都是些迴圈往復的回憶,考驗著記憶力浮浮沉沉的混沌回憶。孤獨的回憶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第一個何塞阿卡蒂奧,在孤獨中泯滅了自我。麗貝卡,則在同孤獨的對抗中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出師未捷身先死。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遲暮之年看得比誰都清楚可為時已晚。阿瑪蘭塔,深知自己的痛苦卻無法逃離。烏爾蘇拉,明明人生一直浸泡在一碗痛苦孤寂的湯中卻毫不自知,守著一個慈母的美滿面具悲愴地活著,那家就是她的墳墓。

  這就是他們的人生,世世代代傳下的名字聯通家族遺傳的記憶,他們的命運變成了莫比烏斯環中爬行的螞蟻,不斷迴圈往復卻找不到出口,不斷尋找卻不知其實根本不用找。看書的時候我老記不住他們的名字:太相似,也太長了。不過想想他們都是家族中那隻可悲打轉的螞蟻,不妨將他們當做阿卡蒂奧跟奧雷良諾好了,同名同姓,擁有一脈相承記憶的人本來就是同一個人吧,我想。至於那兩個換了名字的人物,或許搞錯墳墓也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若干年之後,當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時候,奧雷良諾第二一定會記得六月份一個淫雨連綿的下午,他踏進房去看他頭生兒子時的情景。”你看,只是回憶,真的僅僅是回憶而已。

  有人說布恩蒂亞家族如同傀儡之家一般運作著,沒有感情也沒有實體。我想,孤獨的心中也未必裝不下真正的在乎,畢竟那種東西,是愛因斯坦和薛定諤都沒辦法的事情。這個家族在黑暗中百年的孤獨與百年的等待,一定有些什麼東西在維繫著——絕對不是費爾南達家鄉那樣的昏色地帶。

  整本書想要表達的也許只是一個詞:迴圈。聯絡到當時拉丁美洲歷史迴圈往復停滯不前的怪圈,再怎麼遲鈍的人也多少會往這方面想想——畢竟文學作品源於生活。

  至於孤獨,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命運與罪惡,想跑也跑不掉。

  其實人這一輩子從可以看到不同開始,就想嘗試著去理解人和事。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那些微妙而關鍵的感性差異,使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說獨立語言的生物。

  也許溝通和交流能在島與島之間建造橋樑,但橋樑的存在也終究拉近不了實際距離啊。

  很多事情,一旦發生了,就再也抹不掉了,那些事情會改變一個人,也許會成為一個人無法逾越的鴻溝。

  我們自己是不是也……?

  一般來說,人類定義“回憶”的方式由於是一種美化所以一向自我中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記住了也只是故事,就算本來與自己有關、不過出於種種原因想起來就後悔,情願和自己沒關係,情願沒發生過的事情也會被自顧自從名為“回憶”的盒子裡撿出去不加修飾地扔在意識角落假裝看不見。

  直到有一天出現毫無預兆的契機,像看陌生人那樣驚奇地重新發現躺在角落裡的那個未加工半成品,以及為了它花過各種各樣力氣的,幾乎不認識的自己。

  像是雨刷刷過玻璃,一下子一切都明朗了。

  最後誰擺脫了布恩蒂亞家族的.宿命呢?活著的人死了,死去的人依然沉睡著。但在那一刻,如同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一般,他們又在一起了。

  想到這些時候看到這樣的結局就好了。要是還能微笑,就好得不能再好了。

  搞不清馬爾克斯老爺子怎麼想的,眼下我們可以正大光明地在書店買到正版《百年孤獨》裝文藝青年了。

  馬爾克斯老爺子說,這樣的家庭不會再在地球上出現。

  但願如此。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4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內涵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他們孤獨的表象一樣,但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烏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鬥著,爭取著,看管著,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援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後,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地亞家族中唯一理性的孤獨。烏蘇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二兒子奧雷良諾的孤獨是人性的孤獨。霍塞整天忙著搞科學試驗,發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後的馬貢多小鎮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援,他也從未想過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援。他孤獨一生,最後因發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良諾一生髮動了32次戰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為什麼要發動戰爭,也不明白不關心自己聲名顯赫,他最終把自己困在製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蘇拉的大兒子霍塞。阿卡迪奧的孤獨是動物性的孤獨。他的生活裡除了情慾和霸道的佔有,什麼也沒有了,他身上沒有人性的痕跡。烏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塔的孤獨是愛情的孤獨。她心裡有如岩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用冰封住火熱的心,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詛咒與怨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亞後代們重複著前人的故事,亦重複著先人的孤獨。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著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後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於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著嗎?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著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剛剛從西安回來,滿腦子還都是李隆基和楊玉環悽美的愛情絕唱,他們的愛情如絢爛的禮花開滿夜空,璀璨華美無與倫比,但開過之後呢?李隆基的孤寂又有誰能懂?

  喜歡晚上一個人去體育館散步,不在於鍛鍊身體,在於享受難得的孤獨。雖然人很多,但俱不在自己眼裡、心裡。可以撇開一切,審視內心,與自我對話。會長久默默地坐著,凝視灰黑色廣袤的夜空,享受它帶給我的靜謐、安詳、乃至神秘。心在夜空中孤獨地飛翔,此時的它才真正屬於自己。心在孤獨中沉靜,讓孤獨給心一次清新的洗禮。

  似乎有些明白了,也許這本書能成為世界名著的原因就是它把握住了人性中固有的、卻又常為我們所忽視的一種內在情感。人屬於社會,有群體性;人又是獨立的個體,孤獨是存在於靈魂深處的,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讓我們冷靜,善思,讓我們浮躁的心有一份清涼。尤其是現代人,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更應該學會享受孤獨,利用孤獨。只是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是可怕的,因為它放大了孤獨在人性中的分量。它的孤獨折射出民族的孤獨,地區的孤獨。它的孤獨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和人為痕跡的,那是特定時期拉丁美洲的孤獨,是有害的,是令我們憂慮的。是人們,尤其是給它造成孤獨的國家、政治家們應該關注的。

  看著書桌上的《百年孤獨》,我知道,一段時間之後,我還會再次開啟它,細細品味,相信那時自己會有更多的收穫。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5

  布恩地亞家族一家七代人奇幻而悽慘的故事發生在這個八月多雨的小鎮上。馬孔多從興建、發展、鼎盛,直至消亡,家族從多麼透明的最初抑或多麼神秘的洪荒,經歷無數慘烈的戰亂殺戮,遭受舛駁的摧殘與變遷,如蚍蜉撼樹頑抗命運的猖狂,步履維艱地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進。時光對他們來說彷彿不存在,時間像不停地原地打轉,然而時間無所不在,就像無所不在的孤獨,孤獨無法對抗時間。布恩地亞家族終究走向滅亡,馬孔多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

  布恩地亞家族從祖輩開始無一不將自己封閉在孤獨的堡壘中,抱著與世隔絕的孤獨至死不渝。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所有人與人的情感中,有憐惘,有同情,有愧疚,有妒恨,卻偏偏沒有愛,所有感情被埋在了深不見底的最深處,沒有表述,沒有出路。他們帶著整個家族特有的,唯一不會被認錯的孤獨神情,被這場可怕的“瘟疫”侵蝕,噬啃,瀰漫全身,糾纏至死。

  於是,他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實際上是保持)自己的孤獨:奧雷里亞諾上校週而復始的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封鎖門窗,把自己關在房子中直至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裡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我從他們致命卻視之如命的孤獨中,體會到一種因為不能掌控自身命運而產生的冷漠、絕望和疏離感。

  如西亞·馬爾克斯說:“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於是不是追懷過去就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無法自拔的他們,週而復始地做著機械勞作,痴迷於毫無意義的事情中的他們終究註定被愚昧與落後侵蝕,在麻木冰冷的注視下帶著孤獨走入墳墓。不懂得愛的人是多麼可悲。

  又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時間,是永恆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永恆的想像無邊無際。因此,並不會令人驚訝的是,為了加倍看管好我們,永恆有時會呈現出它自己的形態。”孤獨,便是永恆最好的形態。孤獨,確是一種境界。如此說來,布恩地亞家族無疑是偉大的、脫俗超群的。奧雷里亞諾便是我最崇敬與喜愛的人物。他是一位起義領導者,發動過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失敗了;他躲過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隊的槍決;他跟十七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但一夜之間十六個被暗殺。

  在那些年裡,他九死一生,顛沛流離,馳騁沙場,一門心思為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然而熱血與激情驟然冷卻的那一瞬間,他驚恐地發現,讓他為之赴湯蹈火、不顧一切的,根本不是什麼革命勝利、政治情懷,他是為了高傲在打仗——為了在誰眼裡都不值一提的虛榮而戰,甚至差點為之“犧牲”。他如此的憎恨軍人跟他們打了那麼多年仗,到頭來還是成為了同他們一樣的人。

  人生沒有比這更卑賤的理想了,一切都沒有意義,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代名詞。奧雷里亞諾上校在得到了萬千人民的擁護、臣服與崇愛時,不顧一切地想要放棄與瞭解這一切,回到與家族其他成員一樣的、與世隔絕的孤獨堡壘中。其實他實際上是在與詛咒般的家族命運作戰,為了擺脫宿命的擺弄,拿起槍桿成為了獨行俠。然而這些年來刀光血影的殘酷使他漸漸瘋狂迷失,卻偏偏是孤獨拯救了他。

  最終,奧雷里亞諾心甘情願的被孤獨征服,放下了一切榮譽、成就與聲望,將自己關在屋裡,日復一日地製作小金魚,直至死去。他極具奇幻色彩的一生,從勇敢決絕地站出來發起戰爭,到超脫釋然放下一切,好像從始至終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一無所獲。這就是奧雷里亞諾的偉大之處,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的他,從來都沒有向命運低頭,不曾認輸,永不屈服。

  關於奧雷里亞諾的愛情,是悲傷而悽美的。他愛的是一個天使般的女子——雷梅苔絲,並且一生只愛了她一個人,只可惜他不懂愛。當雷梅苔絲去世的幾十年後,奧雷里亞諾冷漠地將雷梅苔絲生前的物品燒掉時,當他的母親說他鐵石心腸,看透他是一個沒有愛的能力的人時,我特別想哭。他曾經是那麼幸福,曾有一個女子為他成長,為他改變,愛他敬他,並從未質疑過他的愛,曾有一個人,愛他如生命。在他面對行刑隊槍決時,當他胸口被子彈打中時,當他與世隔絕製作小金魚時,有沒有想起過曾在他製作小金魚時會為他送一杯不放糖的咖啡的女子。

  我至今銘記的是與奧雷里亞諾並肩作戰的馬爾克斯在被心愛的女人拒絕時給奧雷里亞諾發的一份電報:奧雷里亞諾,馬孔多在下雨。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6

  讀百年孤獨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記得某天的課堂上,它以它那錯綜複雜的開頭秒殺了我,以至於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這本書。

  奇怪的是,下至街邊的小攤上至國圖,我竟然都沒沒有尋覓到她的倩影,終於,在今年的地壇書市上我找到了這本書。感謝史鐵生。

  接下來便是漫長的啃書過程。

  我記得不知在哪看過有人說,看完這本書,只有一個感想:我靠。

  在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驚訝的發現,我竟然也由衷的贊同此觀點,然而本著低調的態度,我把此感想概括為:哇塞。

  馬爾克斯簡直太強大了,以至於讓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一直在感嘆,他得錯亂成什麼樣才能寫出這麼一本天馬行空的書啊!魔幻主義容易,現實主義容易,然而什麼叫魔幻現實主義,這還真得馬爾克斯這種半瘋半正常的生物(我猜的我猜的)寫得出來。

  看完書後我懷著錯亂的心情整理了一下思路,《百年孤獨》是透過講述了馬貢多鎮奧雷良諾家族七代人在百年裡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

  後來查資料知道,馬爾克斯是藉此家族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興衰史,所以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總是不可避免的想起《紅樓夢》,同樣是龐大的家族人物關係,同樣是大跨度的時間幅度,同樣是借家族事件反映時代變遷,更重要的是,同樣是在現實中帶有浪漫的魔幻誇張主義風格。於是我堅定地認為,如果曹先生和馬先生都還健在,那麼此二人一定是知己。說不定讓馬先生去續寫曹先生的紅,都會比高鶚寫的好(開個玩笑,高先生不要介意)。

  在讀《百》的過程中想起的另一部文學作品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二者都描述了一個遺世獨立的世界,然而前者安靜祥和,"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後者熱鬧紛繁,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毀滅。然而不知為何,二者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孤寂之感——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不論理想如桃花源,還是現實如馬貢多,都不可避免"孤獨"這種偉大的氣質呢?所以我們可不可以說,孤獨本是歷史的常態呢?

  正如《百》中,這種孤寂不僅僅體現在馬貢多鎮地與世隔絕中,更體現在奧雷良諾家族裡每一個人都不被彼此所理解的沉悶與寂靜中。

  就算在家族最興盛的時期,在那一場場舞會與縱情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烏蘇拉獨自持家的淡薄背影,也可以看到霍塞。阿卡迪奧這個家族的創始人被綁在樹下的無奈與落寞,也可以看到奧雷良諾上校在銀匠間裡獨自研究的寂寞與深沉。我們看到阿瑪蘭塔,看到雷蓓卡,看到那些家族裡的成員,一個個在自己的世界裡,彼此隔閡宛如一座座孤島。

  所以,在那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我們看到先輩們的功績輕易被後代所遺忘,我們看到先輩留下的優良傳統在時間的消磨中漸漸被磨損,事實被謠言掩蓋,親情被利益替代…。這些在馬貢多發生的事,多麼像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

  既然是魔幻現實主義,那麼此書一定有很多象徵意味——象徵智慧的墨爾基阿德斯,美好光明的象徵蕾梅苔絲,堅強勤勉的代表烏蘇拉,等等等等。正是這些人,是他們身上所攜帶的精神符號,指引著整個家族乃至馬貢多一步步向前走,當這些人漸漸消失,當這些品質漸漸流失掉的時候,意味著家族的終結。

  這是一個家族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寓言。

  而這個時代,可以是過去,可以是未來,更可以是現在;可以發生在馬貢多,可以發生在拉丁美洲,更可以發生在我們身邊。認真想想,是什麼讓馬貢多最終走到盡頭,儘管外界給予了他重重的阻礙,然而,真正讓他毀滅的,是家族裡的每一個成員。

  我一直相信,每一個時代,有興盛必然有衰落的那一天,然而在延緩這種衰落的過程中,什麼最重要?——是人民。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命脈並不由其執政者所掌控,而恰恰在那些看似單薄的人民之中,就像偉大的烏蘇拉那麼操勞了一輩子,最終還是沒能阻擋這個孤寂的家族消失殆盡的時刻。

  讀《百年孤獨》的時候偉大的祖國剛好發生了動車追尾的事故,聯想到馬貢多,覺得此刻正飛速發展的中國那麼像興盛時期的奧雷良諾家族——所以我有些擔心,在這種興盛之下,是否掩藏著摧枯拉朽的悲劇意味?

  這是一部很偉大的作品,一邊讀過我甚至連人物關係都沒搞透徹,我知道以上的觀點是淺了,願馬爾克斯,願奧雷良諾上校原諒。

  其實我特別期待,有哪位才華橫溢的導演,把這本著用影像表達出來,那一定精彩絕倫,深邃不已。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7

  每樣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樣也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裡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著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著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裡面,讀來津津有味。在書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裡,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著成為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迴圈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他們的迴圈推動著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迴圈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歸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迴圈,同樣也是整本書裡最吸引人的地方。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裡,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裡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著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著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著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裡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後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後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著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的讀後感2000字 篇18

  馬貢多是孤獨的,布恩地亞一家七代是孤獨的,這是時代的孤獨,然而馬爾克斯的眼確是明亮的,散發著不一樣的光芒,《百年孤獨》傾吐出時代的光輝。在這裡淺談何為孤獨之因。

  從歷史角度看,《百年孤獨》這本書主要是寫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但作者的目的遠遠不只是再現這個家族的歷史,在剛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大相徑庭,再就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的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樂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絡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哥倫比亞擺脫殖民枷鎖獲得獨立後,國家政權完全為土生白人(即所謂的“克里奧約”人們)大地主、大商人所操縱。他們分為兩派:一派是代表大地主、教會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保守黨;一派則代表工業資產階級與其他階層利益的自由黨。他們在對內對外的政策原則上沒有區別,他們只在統治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也就如小說中所說:只是一派在早上五點上教堂望彌散,而另一派則是八點去。自由黨和保守黨為爭權奪利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選舉也僅僅流於形式,憲法無異於一紙空文,政變迭起,內戰頻繁,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七十年間,全國爆發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不下二十七次,單是1899年至1902年的那次全國內戰,就有十多萬人喪失了寶貴的生命。“政治暴 亂——綏靖行動——動盪不定“成了這個國家政治社會生活的惡性迴圈。《百年孤獨》描繪了眾多這方面的史料,並且馬爾克斯透過魔幻現實主義在奧雷郎諾?布恩家族表現出來的可謂是無可炮製。這也正是孤獨的歷史原因之所在。在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透過馬貢多深刻的反映出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從發展觀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過程。馬爾克斯運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將馬貢多歷史演變以及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描寫的可謂是淋漓盡致。馬貢多從一個不毛之地不斷髮展到鼎盛繁榮時期,人口越開越多,樓房瓦礫建設的越來越多,馬爾克斯筆下運用的魔幻現實主義將馬貢多變化發展描寫的荒誕而又不失真。比如在小說裡這樣寫道:一批吉普賽人將一塊巨大透明物體——冰塊,帶到馬貢多來,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都看懵了,他在向吉普賽人付錢之後,將手伸到冰塊上放了許久,就像把手放到《聖經》上為人作證那樣,並且大聲高呼道:這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發明。這裡也可以看出布恩迪亞一家與歷史的發展潮流是脫軌的。反映出了布恩迪亞的愚昧與無知,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的眼睛就想這冰塊一樣冷、一樣的孤獨寂寞。《三國演義》中開篇即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馬貢度的革命還是變遷都是自己地區的獨立發展的,是孤獨的。沒有得到廣大的人民群眾支援,沒有深層次發動人民群眾,這也是馬貢多消亡原因之所在。

  我認為,應當說,加西亞?馬爾克斯本人對他自己的祖國甚至拉美的前途還是充滿希望信心的。1982年12月上旬他曾今表示,他不相信”除了靠世界上兩位強大的主子活命之外我們就沒前途可言“的說法。他說:”面對壓迫、掠奪和遺棄,我們的回答是生活。無論是洪水還是瘟疫,無論是飢餓還是社會的動盪,甚至多少世紀以來永無休止的戰爭,都沒有減溺生命壓過死亡的頑強勢頭。“他表示相信:”面對人類有史以來就可能是某種烏托邦這一令人震驚的現實,著手建造一個與之抗衡的理想社會還為時不晚。這將是一個嶄新的、燦爛如錦的、生意盎然的烏托邦,在那裡任何人都不會被他人決定生死的死亡方式、愛情真摯無欺,幸福得以實現,而命中註定一百多年處於孤獨的世界上的第二次機會“。

  《百年孤獨》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具有時代性的主題和思想。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到當你讀完她,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