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1500字(通用6篇)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1500字(通用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15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1

  所謂“溫故而知新”,防控疫情,宅於家中,我再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從關注思維的角度,深受啟發——育人至心,讀思共促。

  其一,啟迪學生思考,關注教學軟實力。

  “思考”這個詞,常常浮現於腦海。李莉老師去年到校指導教學工作,她提出語文課上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聽之,思之。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

  由於生活經驗,年齡特點等因素的影響,我最初關注“如何評價學生”,“如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時,我勤於寫教育日誌,其教學理念仍停留在表層。一個企業不是電腦最新,辦公樓最新,就是最好的。一個企業的軟實力,才是尤為重要的。思考,就是教學中的一個軟實力。

  那麼如何讓學生樂於思考呢?康·季·烏申斯基也說過“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繪畫可以將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結合起來。班中有幾個喜歡兒童畫的女孩,低年級他們的寫話能力並不突出。經過了兩年的兒童畫學習,他們的習作具體生動,運用多種感官,能夠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讓老師和同學們眼前一亮,讀來如王維的詩,文中有景,景中有意。“為了使學生從思考中獲取知識,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知識,有充分的瞭解。”解決這個難題的過程,首先是教師閱讀的自我成長。如今關注到了學生內在能力發展,才知道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去繪畫,去思考。

  其二,結合不同學生的閱讀特點,培養其閱讀習慣。

  課上,學生在答疑解惑時,鮮有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就越多。”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提問,並非他們已經掌握所學知識,而是其思維不夠活躍,許是懶於思考的緣故。

  面對學生思維的凝滯,如何引導他們思考呢?蘇霍姆林斯基總結:“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閱讀來解決的。”閱讀,不僅是教師自我成長的渠道,還是家長素質得以提升的方式,更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

  16年執教,學生閱讀特點有巨大的差異:

  有的班級,在第一堂讀書動員課上,我被孩子震撼:不到10秒鐘,人人都能很快入書。有的班級,除了3—5人難以入書,都靜心閱讀。

  本屆孩子的第一堂閱讀引導課,我給孩子們講宮西達也《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雖然我為之感動,他們難以靜心,難以投入。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首先是建立圖書角,學生分享各自的讀物,老師到圖書室多次借書。

  我讀書有個習慣——邊讀邊摘抄。我用不同的符號標記,再取來寫文章或者復讀時,用來層次清楚,思來易於比較。親自悟到閱讀之重要,面對100%的外來務工子女,我決心抓閱讀,讓學生從書中汲取能量,獲得成長。

  其三,及時調整閱讀方案,讓孩子在閱讀中思考。

  書中提到,“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如何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我就沒少花心思。

  口頭作業,孩子們開始不放在心上,也難於堅持。為了讓學生讀書,我讓他們每日在閱讀記錄表上,寫下故事題目、估計字數,第一個月有13個孩子堅持閱讀,有4個孩子,記錄表空空如也,如此怎能達到真正閱讀的目的?那就是一讀二寫三說。

  既然長期反饋效果不好,更改為日日反饋。孩子在群中傳送讀書記錄,有32個孩子在閱讀積分中,獲得滿分。一次閱讀測試,16個孩子全對。我再獲啟發:另外28個孩子,怎樣讓他們在閱讀中思考?學生讀書之後,將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每個孩子要表達感受,就一定要讀書,學生堅持下來。從中,我也發現他們的朗讀水平、理解水平都獲得了提高。

  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指導他們讀不同的書,讓他們走入書的世界,體會到讀書的快樂。育人至心,讀思共促,亦是師生共促,這應該是一個提升閱讀能力的機會;這也是個不斷學習與挑戰的過程.......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2

  我們先來聽聽“巴甫裡克”的故事吧。在入學後的最初幾個星期裡,巴甫裡克就感到,他和別的孩子有些不同,一年級的同學們能夠很容易地把單個的字母拼成音節並且朗讀出來,而他不知為什麼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這個字母跟另一個字母分辨開來;同學們只要把一首關於美麗的冬天的短詩用心聽兩三遍就能記住,可是他無論如何也記不住。他的老師專門為他一個人把那首短詩一連讀了好多遍,他也用心地記憶,竭力回想那些詞句,但是還是徒勞無功。這位老師給他做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然後認為,既然巴甫裡克是一個思維遲鈍的孩子,那就應當花更的時間來學習。所以在校給他儘量補課,也給巴甫裡克的母親提出同樣的忠告。

  然而,在一次參觀生物室的時候,巴甫裡克面前展現了一個新奇的、從未見過的世界。西紅柿的莖不是直長的,洋蔥頭長得像西瓜那麼大,大黃瓜卻生長在瓶子裡。看到這裡,巴甫裡克睜大雙眼在想:這一切都是怎麼搞出來的呢?他想象著,要是在學校的室外園地裡,培育出這樣西紅柿,該有多好呀!可是他算術不及格能去幻想這些事情嗎?就這樣,巴甫裡克面對教科書十分艱難地渡過了小學階段的四年時間。

  在五年級的一段時間裡,學習方面與前四年相差無幾,為了他的成績先後有八位老師找過他母親談話。說實在,他母親也已經見怪不怪了。唯有讓他感到快樂的是植物課,植物學教師不像其它老師所說的“掌握教材”,而是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他要每個學生縫一個布袋,做幾個紙袋,以便裝各種各樣的“生物材料”,準備上課使用。這可樂壞了巴甫裡克,他的袋裡面裝著各種枝、葉、根、莖、花和種子。所有這些,都讓學生用放大的鏡仔細觀看,加以比較,並且畫下來。

  直到這時,全體老師才第一次聽說,原來巴甫裡克是一個非常聰明好學的學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說是“表現在手指尖上”的。後來巴甫裡克做了一個培育樹苗的試驗,居然成功了。從這件事上,開始了甫裡克巴的轉變。老師們把巴甫裡克發展中的這一變化稱為“思維的覺醒”。

  這個故事,給我引發幾點思考:

  1、我班樓翔這孩子與低年級時的巴甫裡克的學習狀況非常相似,巴甫裡克的智力開發在植物園裡,那麼,樓翔會在何時何地“思維覺醒”呢?

  2、巴甫裡克的小學老師對巴甫裡克所作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反思自己,是否也有過對樓翔作過類似的判定。

  3、巴甫裡克的小學老師為了讓甫裡克巴達到標準的救命分上來,硬逼著他在書本面前苦讀了四年;而我是否也剝奪過樓翔所有的活動?或者也有過這樣想法:你只能先讀好書,才能去活動。

  4、植物老師能發現巴甫裡克的亮點,認為巴甫裡克的聰明“表現在手指尖上”。而我能靜靜觀察樓翔的主動,仔細發現樓翔的亮點嗎?

  5、植物學老師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了這樣的理念和做法,而我呢,在大力提倡新課程標準下的今天,是否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

  6、最後提一點思考是: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閱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

  事實證明,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對一點,其實我也有深刻的體會,我們班的許一諾,他的很多方面都是落後於別人,但他很愛看書,思維真的是很清晰的。無論是課堂發言,還是做題答卷,正確率都很高,就是動作慢。可是,像樓翔這孩子,新學的字、詞一忘再忘,如何引導他課外閱讀呢?不過,這次暑假裡我給他佈置了一些閱讀任務,希望他能讀20篇,其中5篇內容能大致講給我們聽。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3

  在古今中外眾多教育家中,蘇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喜歡的教育家之一,在從事教學活動和教學管理的同時,他著述頗豐,有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他的生平事蹟可以用他的一本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來詮釋,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感悟最為透徹的莫過於我今天所要介紹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時,我就被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觀點所震撼。現就其三個方面來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儲備知識,授人以漁

  首先,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自身要不斷地學習、閱讀,當我們的知識儲備是學生的或者我們所教科目的10倍、20倍時,我們才能夠把新知識用更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同時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識,還要了解那些跨學科的知識,比如生物和化學有很多知識是有聯絡的,當老師能夠意識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絡時,那麼學生也常常能夠把所學知識聯絡起來,這樣知識在他大腦裡就容易啟用,而不是每次上課就像學習新知識一樣,完全忽略了之前的經驗和自己本身的閱歷。一直以來我們都很擅長教授書本知識,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其實我們應該教授一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告訴學生們,我們老師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把解題的思維外化,讓他們知道我們思考的步驟。除此之外,教授學生一些記憶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記住知識是運用知識的前提條件。

  二、多方施教,全面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是非常重視德育、智育、勞動教育、藝術教育的全面發展的。在帕夫雷什中學,他專門劃出土地,讓學生們栽種植物,體會勞動的快樂和收穫的喜悅。他帶學生們到教室外去感受大自然,讓孩子們熱愛大自然。同時他也重視家庭教育,在孩子們入學前,學校裡會專門開設家長課,給家長教授一些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的知識,讓家長們科學的養育孩子,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在教學中,他認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分層教學,這並不是歧視和不平等,而是讓學生們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給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標,在學習中逐漸獲得自信,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並在自己的人生軌跡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三、拾起書卷,身染書香

  蘇霍姆林斯基還多次強調閱讀的重要性,這一點我也十分贊同。其實我們現在依然也很重視閱讀,我們有小初高專門的課外讀物,基本是一些中外名著。誠然,在我的學生時代,我並沒有對學校要求的課外讀物老老實實讀過,反而更喜歡讀《意林》、《讀者》、《環球時報》《課堂內外》……這些在當時算是快餐式讀物了,或許沒有名著那樣影響深遠,但卻奠定了我喜愛閱讀的基礎。我認為,閱讀是一件愉悅心靈的事情,閱讀初期最好是根據自己的愛好閱讀,只有喜歡,你才會想起翻開它。不管是偵探小說、報紙、漫畫、等等都可以。當然,閱讀本身是一件很需要意志力維持的事情,但不要著急,不要建立宏偉的目標,每天閒暇之時,看一看,積少成多,讓閱讀變為每天的習慣,而不是逼迫自己,使閱讀變成枷鎖。同時,在閱讀時可以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想法,這不同於記筆記,而是當自己對書中某個內容,某句話產生共鳴,聯想到書本以外的東西時,那麼隨手記錄下來,這便是你讀書的收穫,是與別人不同的,獨一無二的體悟,它將變成屬於自己的智慧,豐富著自己的頭腦,陪伴和指引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最後,閱讀讓我們開闊眼界,讓我們自我覺知,我們幾乎每天都處在同一個環境中,行萬里路需要時間、金錢,但是讀萬卷書就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了,一盞燈、一方桌、一本書、一支筆,就可以和不同時代的傑出人物溝通交流了。

  以上是我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的一些感悟,“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在這裡與大家共勉。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4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盪滌人的靈魂。管桂梅名師工作室四月份推薦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身為一名小學教師的我,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己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由於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解決對策。《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啟發,而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給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轉化後進生,如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果,如何讓自己的這份事業有所發展等,從中我受益良多,今後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

  做讀書人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閱讀對我們教師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許多條件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一種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當要不斷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要博覽群書,要能在書的面前靜下心來,要善於對書本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座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面對今年暑期即將迎來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從現在起我要做一個持之以恆的讀書人,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涵養變得越來越廣闊,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材施教

  書中提到了一個值得我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學生呢?”當我讀到這裡時想到的首先是從學生身上找原因,或許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書中的蘇霍姆林斯基曾則提到,對於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拿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讓他光聽別人的學生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讀到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時能公平對待。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撒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後進生。

  點燃興趣

  在從教的6年裡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學生都喜歡自己所教的這門學科?沒想到書中竟給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備課,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經驗的教師都在努力做到這一點,在他的學生熱愛的那門學科方面,教師制度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透過精心備課,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妙語連珠,才會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還要注意精心地設計課堂語言,如果你的語言素養很好,那麼你的課堂可能會非常的輕鬆,學生聽得也會非常的明白,從而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的效率。最後還要把學生當成朋友,要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要真正的關愛學生,真誠平等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從而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尤其對那些成績落後的差生,一定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只有這樣,那些所謂的差生才會與你更加親近,才會慢慢的愛上學習。相信我們的付出總會有回報,撒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這些建議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話題,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透過閱讀這本書,我更能深刻地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也將會把自己得到了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得以有效的提升,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5

  曾經斷斷續續的讀過蘇霍姆林斯基關於教育教學的一些文章,那時都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似的瀏覽,如今,當我再一次靜靜的重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內心不盡感慨萬千,受益匪淺。教書很容易,教好書卻很不容易,要把教書當作事業做,教好書育好人,就必須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給教師的建議》共收錄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述說的都是我們親身經歷或身邊的事情,每個問題都能敲擊我們的頭腦,引起共鳴。然而,當我們遇到這些事情發生時,總會讓其擦肩而過,不留任何痕跡,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總會繞道而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留心身邊的`教育瑣事,沒有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知難而退,或者是無意用心去教書育人。

  記得自己剛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胸懷憧憬與夢想,滿懷激情與期望,對於新鮮的工作,面對稚嫩的臉龐,曾一度構想過很多美麗的夢,什麼紮根農村教好書?什麼虛心求教,當一輩子孩子王?後來在與眾多名師、名家的接觸中,常懷“見賢思齊”之心,立志勤耕教苑,夢想成名成家。

  可是,時間如白駒過隙,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當銀絲悄悄爬上鬢角時,庸碌的我還仍然站在原點。回想自己走過的教育歷程,對照蘇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跡,不禁感覺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經的理想;繁瑣的應酬,耗費了自己大好年華;細小的絆腳石,阻斷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沒有潛下心來教好書,又沒有靜下心來育好人,更沒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只是一介教書匠。

  二、思考

  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經歷豐富,經驗卻貧乏,像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談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過很多,卻從未有他那麼深刻的認識與思考,更沒有教育家那種對於教育的執著精神和對學生的關注情懷。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繡花,一針一線都必須細緻細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關注學生的智力開發,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他的第52條建議《為什麼學生感到越學越難了呢?》作了詳細分析和精闢論述,我反覆讀了兩遍,頭腦中產生強烈碰撞。

  我們都知道:當前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生普遍厭學,可是多數老師用責怪的眼光看待社會問題,用厭棄的心態看待學生存在的問題,有誰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替學生考慮過呢?“如果我們要減輕學生(譬如八年級)的學習負擔,那麼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他要求記住的東西多兩倍。在九年級和十年級,學生所閱讀的東西,則應當比要求保持在記憶裡的東西多4至5倍。”我們語文老師這樣作了嗎?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更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把教學目標定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教學目標決定教育觀,新的教育觀念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拓寬學生閱讀空間,加大閱讀資訊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有效落實常規教學環節時,適當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如:建立教室圖書廣角,給學生推薦精品美文,舉辦讀書演講活動,開展誦讀古詩文競賽,編寫手抄報,走進名人名著等諸如類似語文活動,都是為了儲備學生閱讀資訊量,啟用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閱讀習慣和思維能力的,也是我們作教師的分內職責。當然,在開展這些教學活動時,要求老師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素材積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學活動的安排與過程,活動結束後要有總結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在93條建議《關於和諧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語重心長的說:“我們,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了孩子們的幸福,也為了千家萬戶的幸福,我願堅守三尺講臺,教幸福的學生,成就快樂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6

  學校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素養,特意組建了讀書社團,每週雷打不動的一小時共同時間,雖然才開始兩週,但是和小夥伴每次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後,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覺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豁然開朗感覺,真所謂經典的書籍越讀越美,讓我更深刻的認識了教育教學這個工作,也為自己在今後的教師生涯中積累了更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不斷提升自己。讀過後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和小夥伴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準了目標。從這兩次讀書中談談自己的想法:

  書中第一條是《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關於這點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讓所有剛入學的七歲小學生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如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我們強迫其中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在醫院裡。同樣,有的學生對教材感知、記憶、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而有的學生對於腦力勞動感知得慢,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對於有的學生來說“五分”就是成功的標誌,可是對於另外一些學生來說“三分”就已經很了不起。所以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諷刺學生,積極鼓勵表揚他們,完善教育教學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個學生的長處和潛能。

  本書第六條感悟較深,是《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透過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書籍來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對於我們在教育中解決對“後進生”教育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我在教學中就遇到有的學生一個知識點單獨給他講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蘇霍姆林斯透過多年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為: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教師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麵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所以我認為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不能諷刺任何一個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要格外的關心他們的成長,多花時間和他們相處,幫助他們輔導功課,學會換位思考。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總會覺得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之人,其著作也總讓人有一種高山仰止、如沐春風的感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實的教育專著,實際上細細讀來,其文的每一條建議之間都有著思維上的連續性,讓你在讀完一條建議後引起內心和情感上的共鳴,給我們很多的啟發乃至教誨。

  這些只是我閱讀《給教師的建議》後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未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