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讀後感5篇

等待戈多讀後感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等待戈多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等待戈多讀後感1

  一天的時間讓我看完了《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整個心情沉浸在父親的愛與後悔裡,哀嘆生命的神秘與偶然,親情緣分的真摯與不捨,其中對人應該怎樣活著的思考是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的。他的女兒是出生後不久就發現了病疾,而且她就在短短的18個月裡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她在還沒有學會悲哀就離開了,在還沒有學會留戀就走了,可以說她無所謂失去,她得到了他父親最深層的愛。可有很多人不是那麼幸運的,他們生活多年以後,才發現上帝在允許他們來到人間時,就剝奪了他們可以和平常人一樣擁有的幸福。幸福,就是對失去的別人卻擁有的平凡之物的羨慕。當他們知道了自己不同於別人,不能和大家一樣去生活,而他們不能選擇死,他們留戀生,留戀人世間的愛,留戀愛他們的父母,留戀每天新生的陽光。他們不能去訴說自己的痛苦,如果說同情是一種自己曾經經歷後沉澱下的感情,在別人遭遇同樣的事情時能交換的感情,那麼有些痛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的被上帝選中。看著那些萬分之一的幸運都百分之百的降臨在自己身上時,不得不懷疑,這是垂青還是折磨。我不想說苦難可以洗滌人的靈魂,苦難就是苦難。沒有誰願意放棄幸福、快樂而選擇苦難的,因為苦難意味著忍,意味著不可言說,意味著在無望與絕望中等待,像等待戈多一樣,等待著虛幻的希望,也自欺欺人。

  妞妞是幸運的,她在懵懂中離開,尚未深陷紅塵,尚未對這世界有愛與恨,尚未懂得留戀。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如果我的母親知道,我會有今天的無奈,她會那麼幸喜的迎接我的來到嗎?她會那麼艱辛的把我拉扯大嗎?還會那麼無私的去委曲求全嗎?而現在我為了她的付出,而無奈著。我有時真想,如果我這樣的來到這世界,上帝能給我機會去交換一些東西,我願意就是一個世俗間平凡的女子,或者在我出生的時候,讓我就失去更多,那麼我的父母可能就不會在我身上寄予那麼多的希望,可上天在我身體裡種下的定時炸彈,遲遲不引爆,我在等待著他引爆,那麼我的小小世界就徹底的崩塌。而上帝就這樣,在最好與最壞之間給了我選擇,我不知道我選擇了這條路,會是什麼結果,更可怕的是我選擇了這條,放棄那條,就永遠也不知道如果選擇那條會是什麼結果,一切其實是沒有選擇的。就像我只能朝前走,沒有後頭看另一條的路的權力。我們每個人都是妞妞,被拋入這的世界去經歷生死離別,經歷苦痛歡樂,給我們的親人希望和悲傷,我們最後都會回到上帝的祭壇上,而伏在我們身上哭泣的是我們摯愛也摯愛我們的人。

等待戈多讀後感2

  殘陽似血的黃昏,在一個荒無人煙的野路上,兩個年邁的流浪漢,相遇了。他們睜著黃濁的眼睛,眼神空洞,神情麻木地開始做同一件事——等待戈多。他們衣衫襤褸,瘦骨嶙峋,臉上道道深如溝壑的皺紋,訴說著生活對他們的摧殘。他們從何而來,他們要到哪裡去,都無法得知。他們只是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依舊沒有來。

  這一部曾經獲得奧斯卡獎,荒誕派的奠基之作之一的劇作,用一種全新的寫作手法,顛覆了傳統的劇作規則,展現了在20世紀那個年代人們的苦悶掙扎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認,閱讀這部劇作的時候花了極其大的耐心和精力。沒有任何的情節起伏安排,沒有任何的邏輯線索,甚至連人物背景,地點時間都沒有一個確切的交代。閱讀著它,我似乎被硬生生地帶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當我克服內心對陌生世界的本能反抗後,我看著兩個流浪漢的等待全過程,一種莫名的力量給予了我巨大的衝擊。

  儘管沒有戲劇衝突,只有雜亂的無頭緒的對話和插曲,但是作品的字裡行間都充斥著一種荒涼,悽清,絕望的氣息,就像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一樣。兩位流浪漢的落魄和無所事事,也恰恰是當時社會人們的縮影——被悲苦的生活折磨得形骸落魄,精神受盡生活壓力階級壓力的摧殘,。兩位流浪漢其實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那裡,他們只知道要等待戈多,而戈多到底是什麼樣的,也沒有人能夠說出來,戈多什麼時候來,他們更不知道。但是我卻看得出在他們心裡,戈多就是一個解脫一個拯救的化身。他們也許都沒法表達為什麼要等待戈多,但是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極盡百般無聊,他們做了很多沒有意義的事如嗅靴子、聞帽子、想上吊、啃胡蘿蔔。當波桌主僕出現的時候,他們一度那麼歡喜,然後知道戈多不會出現的時候他們是那麼傷痛,雖然上吊的把戲看起來是那麼荒誕而蒼白無力,但是我真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內心那種已經絕望到極點卻無奈地承受來自生活的欺騙的那種痛楚。他們第二天依然來等待戈多,戈多就像是一種信仰,這讓我不禁深思到底是不是戈多的到來就會帶他們走出困境?答案我無從得知,因為最後的戈多也沒有來。但是,戈多至少就是人們心底裡那個希望,只有希望才會讓人們堅持等待,只有希望才會在已經麻木的人們的心裡形成一種信仰,散發出一種力量,驅使人們行動。然後希望,卻是那麼難實現,實現之前也還有那麼多的失望。

  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已經不同於當時,人們至少已經沒有被生活摧殘的形神俱滅的感覺。但是,我在想,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總會遇見很多挫折,我們總有時候陷入迷茫,陷入無助,不知何處何從的感覺。那麼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也是人生路上那兩個流浪漢?

  關於高中生讀後感600字_有關高中生讀後感600字

等待戈多讀後感3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年前感動過自己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情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己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著落時,很害怕自己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裡一直都是做好畢業後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於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並不是什麼大權大貴之家,我的父母並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任何一家單位的能力,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著自己,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經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現在說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就等於失業”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麼美好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床上,討論著25歲的我們一定是意氣風發的,有一個溫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時遙想25歲,該是個多麼成熟的年紀,卻發現自己依然害怕長大。在這個城市裡漂浮,不知道還要漂多久,也不知道哪裡是終點。眼睜睜的看著房價一天天攀升卻無能為力,這次回老家在家鄉那個小城的馬路上,看到川流而過的人群,忽然羨慕起他們來,可以過稱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這個所謂的霓虹都市裡,在這個看一張電影票80元,在飯店吃頓最普通的飯120元,計程車10元起步價、晚上11點以後漲成13元……的都市裡小心翼翼的吝嗇生活,又好到哪裡去?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接受,願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後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溫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著,無奈著,卻也在奮鬥著。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說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但是——希望在明天。

  ps,故事就不貼了,隨便一搜都會出來很多,且不論整個故事是否編纂,分解到每一個細節,卻都有著真實的影子,那對小夫妻的生活,仿若我們社會的縮影,那樣的故事依然在日復一日地重複著,也許就在身邊。

等待戈多讀後感4

  《等待戈多》中戈戈和狄狄的語言,行為是荒謬的,是毫無邏輯的支離破碎,是毫無意義的忙忙碌碌,他們可謂是荒涼土地上的一個失去了自我靈魂的肉體!沒有真正的思想、沒有實際的行動,只是把一切寄託在那還不知會不會出現的“戈多”身上。我們遨遊在歷史的天空,高傲的俯視著那長長歲月激流的一切,拼命的感慨那世人的愚昧無知,狂妄的嘲笑那前人的悲哀悽慘。可當我們在飄浮的勞累之餘,猛的停下之時才突然發現自我亦是這般處境。迷惘的陷入了“失名”與“失明”的黑暗之中,卻仍舊不明白掙扎的方向……只道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都市的五彩繽紛的霓虹裝點了漆黑的漫漫長夜,車水馬龍的急流充實了荒涼的大街小巷,“朝九晚五”的.日程安排填滿我們生活工作時間表。匆匆的一路的飛奔,恰似勝過了劇中戈戈和狄狄的空虛無聊,但歸來的途中,人們依舊是無法掩蓋住那滿面風塵以及疲倦的心靈……時間限制了我們,習慣限制了我們,謠言般的輿論、恐嚇般的教唆讓人陷於實際,叫我們在白晝的魔法中規規矩矩,不敢妄為。僵死的規則暢行無阻,美妙的世界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扮演緊張,呆板的主角,一切言談舉止,一切思維與夢想都彷彿被預設的程式所圈定,失去了多姿多彩的姿態!難道我們不應當真切的承認這亦是當代人們內心的“失明與失名”的迷惘!我們每一天重複著一樣的動作、一樣的話語在空泛中消磨時間,我們卻像是既有信仰一般的聲稱“這樣做就是為了以後的幸福”。

  可我們以後的幸福到底是什麼呢?“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沒有人能告訴我們,人生是什麼,忙忙碌碌,不辭艱辛,到頭來仍是黃土一抔。沒有人能告訴我們,追求是什麼,幾許淚雨揮霍,幾許失落難當,最終仍舊是孤星青燈寂!荒涼的等待,只在那迷惘著的“失名”與“失明”之際絕望的掙扎……“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甚方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現代的我們,只是換了種重複的方式,不一樣的場景,可依舊為著心目中的“戈多”不停地等待,不停地“奮鬥”。

  我在蘄求生命的真,在蘄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如若害怕在“失名”與“失明”的黑暗中迷失,我們此刻是不是該去認真的反思,去認真的追究些什麼呢?為失名的人找回自我命名的本事,為失明的世界恢復明亮的視覺,向一顆無名的漆黑的內心投射一束清晰的閃電。即便蘄求到答案的機率是極為的渺小,但我們更是不能放棄對人自身及境遇的反思與追求!

  《等待戈多》戲劇的簾幕仍未透著一絲縫隙,那漸漸淡去了的光和影還能夠微微散落在我們的頭頂,叫受著失明與失名,正處迷惘的我們去尋找真正的光明,尋找真正意義的自我,不在時間裡荒謬的度過,不在空間裡荒蕪的頹廢……我們不是“戈戈”和“狄狄”,我們也不期望自我是他們的替身!

等待戈多讀後感5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啟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麼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並不被人所接受。但後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現好像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於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薦”的故事是老調重彈。它之所以能得以流傳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種程度的影響。眾所周知,毛遂不僅是一個有膽識、有才華的人,他還是一個善於抓住機遇、勇於進取的人。試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極地等待,而不去積極地推薦自己,縱然他滿腹才華,也不會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為國家出力?哪還會有“毛遂自薦”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後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並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裡,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苦讀,因為青春經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卻無從就業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因為年輕經得起失敗!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歎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