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讚歎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淨。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裡種什麼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裡,把寬容種在心裡,把慈悲種在心裡。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後,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並按照古聖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

  讀了知過,認識了知過,那我就談談我的感想,知過有知道過去的意思,往深了裡講還有一點,就是知道自己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換個角度可以說,知過等於反思。在了凡四訓裡雲谷禪師問了凡,你應不應該有兒子?了凡回答,不應該。在古時候生兒子是很重要,光宗耀祖就夠這個,現在了凡回答了不要,就說明他首先很誠實。

  其實他能充分的瞭解自己的錯誤,並能詳細的把每一點列舉出來這需要勇氣,而了凡就具備了這一點,這為他的將來成就奠定了基礎,也為改命劃下了起點。其實按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了凡的那些錯誤並不是很大的錯誤,但了凡卻很重視它們,現在我就一一列舉說明。一開始他先說了自己福薄,不是當官的料,因為當官不是給自己當的,是給千千萬萬百姓當的,所以心胸要開闊。然後他講了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這句話是說性情急躁,心急的人因為沉不住氣,所以做事毛燥,感別人一種毛手毛腳的感覺,這種人成不了氣候。

  然後他談到了直心直行,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耍性子,在那時對這種風氣是很不看好的,當然我並不是說這種風氣在現實社會里好,除了女孩子以外,如果一個男性經常性的鬧脾氣,我想周圍不會有人喜歡他的,相對的就是輕言妄談,也就是說話要穩重,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修養。下一點是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這一句是說地下不乾淨會長東西,會生五穀雜糧;水要是太清了就沒有魚。為什麼?魚在清水裡,它也知道會被人家捕去,所以它不會在清水裡遊。也可以說地裡頭很乾淨沒有穢物,是不會生長植物的。而了凡提到這一點的時候想說的是有潔癖的人也是不好的,要把握到“中”這個度。最後一點是和氣能育萬物,我想這點大家都有體會,你對人好,別人對你好,這是相對的。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前面說的那些是講存心的,後面則從生理上說為什麼不應該有兒女。喜歡強出頭,喜歡喝酒,晚上熬夜,這都是傷身之舉。

  透過以上的知過,了凡知道自己有這麼多毛病,所以他開始懺悔,用佛門講就懺除業障,業障除掉如何除去呢,這就要透過修行,把毛病一點點的修正過來,只有知錯能能改才能有效,不然光知過有什麼用呢。當能把這些業障都一點點的解決了,那麼改命就已經開始,這是從內向外的轉變,所以得出一個結論,求人不如求已。慳貪者轉之以施捨,這是說,光做前面那些還不夠,還要佈施才行,佈施一共有三種有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這是佛的東西,這裡就不繼續研究了。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3

  《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人要想成功,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麼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改正,改變自己需要勇氣和決心。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迴圈,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裡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氣,凡事慢三拍,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

  3、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這樣才能寬容。

  4、凡事都要想到兩面性,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

  6、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4

  到此刻為止,《了凡四訓》大概讀了有六次了,每次聽都有新的認識。最初決定去讀,只是因為覺得好奇,此刻越來越感覺到:去聽課是一個多麼正確的選取。

  首先,和諧友好的氣氛讓人感覺很舒服,沒有人要求你付出什麼去得到這些教誨,你只管去讀就好了,並且那裡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我相信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氣質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著為聽眾們準備吃的喝的,在此感謝她。

  再說說課堂,劉老師講課比較風趣幽默,對其中道理的闡釋也做得很詳盡,同時,又不忘讓同修們共同參與,除了最初的讀PPT之外,還發動大家自己做PPT來講,這是對大家的信任與培養,也讓我們學習的動力更大了。到目前為止,三個同修的分享和講解各有所長,劉亞斌師兄講課比較有激情,都是從自身找例子,生動形象,很勇於進行自我批評;韋澤睿師兄對理論的講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資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點小緊張;於寒松師兄的講解無論從理論到例項都很精彩,他謙虛好學的態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觀眾;他們的共同點是,對佛教懷著虔誠的信仰與極大的熱情。

  之後再說說我,聽了幾次課之後,我開始對《了凡四訓》有了大致的瞭解,這對我來說好處重大,因為我本身是一個內心很脆弱的人,有時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個做人做事的指導原則,無法處理一些壞情緒和心理問題,對過去的事情不能釋懷,對將來的未知又感到恐懼,敏感,多想,容易受傷,愛抱怨,這一切,都讓我的生活變得很糟,雖然表面看不出什麼來,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從開始聽課,尤其是每週二上課時與崔瑞和劉老師一齊談話,每次都給我以很深的啟迪,我的心漸漸變得平靜下來,我開始明白“內心的平靜”是應對一切最好的法寶,我也很贊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個善良的人,只但是由於自己慾望太多,自招煩惱而已,劉老師說,學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報應”這個道理,此刻我也就處於“最基本”的階段。對於《了凡四訓》的原文,我承諾劉老師年前要讀夠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著閱讀的樂趣,真是“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樣幸運,得以了接觸並瞭解《了凡四訓》,能得到內心的平靜,能過一種行善而快樂的生活。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5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是被註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透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註定的,那麼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願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麼他的命運便決定於自己而非其他了。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人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後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於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後只會貽害自己。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並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鑑”,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頭頂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顆敬畏的心。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易經同樣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對於我們這些在俗世學佛的人一定要認真踐行《了凡四訓》所說的金玉良言,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遠離顛倒夢想,證悟菩提。

  願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早脫輪迴,往生西方極樂,證得佛果。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6

  了凡四訓不得了,啟發很大,教人行善。

  其餘的感觸就不說,就單單說立命這件事。造命的權,固然在天;立命的權,仍是在我,只有我們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我接洽到了seo賺錢模式,發現破命之說跟seo賺錢的模式有著很大的類似性。

  seo呢,你首先選好你要做什麼產品,什麼詞,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網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鏈做最佳化。等時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後,實現盈利。而立命呢,你首先許下宿願,許下命,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積夠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實現。

  以了凡的觀點,行善積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說,我們相信了凡所說,那項轉變運氣的,就去行善積德吧,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們大多都相信命運數理,他們初一十五拜神禮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禮佛。都是為了子女們積德。子女們這一輩大都相信無神論且不說,不積陰德也不說,就是千萬不要總是去積惡,把父母們辛辛勞苦為你求來積來的善德都抵過掉了。

  我們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媽說過,在以前,你們小的時候,我只是初一十五有拜神明,但是當初,兒女們都出去外面了,我就開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媽也很愉快,由於還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個人,從小到大,你們也曉得,咱們這一輩是在新中國的無神論下長大的,從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說。但是,越長大,我是越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聽過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會發明,年紀越大的人越信任這種貨色。我是屬於相信型的,然而與孔夫子一道的立場,敬而遠之。

  同樣那句話,如果你見過我所見過的,聽過我說聽過的,經歷過我所閱歷的,你就會批准我的觀點。所以不要妄加批駁。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7

  初聞《了凡四訓》,並不知其為何書,不知為何人寫,不知為何故書。

  是故翻閱,即被了凡先生的語言和人生經歷吸引。可以說,此書乃了凡先生在不同人生階段因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而得的感悟,一共分為四篇,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此書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學說,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用佛家的語言講,先生頓悟人生,修成正果,其思想對後人處世大有裨益,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大有益處。

  過去,我也曾被“人的命,天註定”的說法困擾,得過且過,隨遇而安,不曾想,其實,所謂天命,不過是一種自然規律和法則,萬事萬物沿著既定的規律發展前進,但,人,有主觀意識,能發揮能動作用,正如書中雲谷禪師所言,“命運是由我們自己造作的`,與別人無關”,我們完全可以透過棄惡行善、修煉自我、廣種福田歷練人生,所以,即使是經歷相同的兩個人,心態不同,最終的命運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讀此書,於我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收穫是調整心態、反思自省、漫漫修行。

  一、調整心態、把握當下。

  在進入行政裝備科工作之前,我曾在派出法庭工作了5年,每天與不同的當事人打交道,看著不同的當事人重複上演著他們或相同或近似的故事,我因為別人的開心開心過,因為別人的煩惱感嘆過,因為別人命運的不堪傷感過,我曾經認為所有的時間都在重複,所有的付出都在費力傷神,我甚至感覺自己已經看遍了世間繁華,看透了世事凡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的習慣了在各種矛盾糾紛中與自己平衡相處,內心不再泛起動盪的小波浪,我學會了總結不同案件的共性,分析相同案件的特殊性,與當事人真誠溝通,用心化解當事人的不良情緒,不僅案結事了,更使得我的心情明媚,終於,我得以在鋪天蓋地的卷宗裡逐漸喘過氣息。正是有了在派出法庭的工作基礎和心態調整之路,使得我懂得珍惜我走過的每一步路,如今到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新的路程,新的歷練,我會更加珍惜,幹一行愛一行,我願意成為單位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正如書中六祖慧能大師有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方寸就是指我們的當下現實之心,於我而言,就是把握當下。

  二、反思自省、見賢思齊。

  了凡先生有云:“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們都是尋常之人,平日所犯錯誤多不可計,可不少人在總結往事時,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錯誤,這不過是因為太過大意粗心、目光短淺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和正確的認識,正如《論語。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對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內心淡定從容,不為外利所動,為人處世,從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備之人,以其為榜樣,堅定信念,保持能量,盡力追趕。

  我以前聽老人們說古代寺廟裡描繪壁畫的僧人,從日出畫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會手持蠟燭繼續工作,他們用盡一生,立定心意,就做這一件事。而我們面對當下紛繁複雜、物慾橫流的時代,僅做到“潔身自好”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與定力,為什麼我們常說要遠離負能量的人、親近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為人與人之間各自內在的能量是會傳遞並相互影響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們樂觀、陽光、積極向上的磁場,而他們所擁有的也必是他們應得的。這就是書中雲谷禪師“世間享千金產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們勢必要定心定意、拓開心量、見賢思齊,如此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數、定數”。

  三、不驕不躁、謙虛謹慎。

  “滿招損,謙受益”的訓誡在《易經》、《道德經》、《尚書》中都有體現,在《了凡四訓》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先生說:“只有謙虛的人才有福氣”,謙虛也是道家極力提倡的優秀品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表達萬變,不離其宗。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內在修為,空虛的麥穗舉頭仰望天空,而成熟的麥穗則低頭朝著大地,於我而言,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應該沉下心,不驕不躁、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前行。

  這就是我讀《了凡四訓》的一點感悟,其實,對這樣一本經典著作,以我的閱歷和思想境界若要完全領會尚需時日,也只有時間才能成就這一切。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8

  立命是什麼?立命就是自己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被命運束縛。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願意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可以說服自己的觀點,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後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人生能透過不斷的積善修德來突破命運的定數,讓固有的定數變為變數,最終命運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就像老禪師所說: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這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好方法,給人以希望和啟迪,具有樸素辨證主義的思維特徵,讓人能冷靜面對世間的各種變化,勸人積極面對生活,可以說,讀此書,對事業,對生活有百利而無一害。《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很慶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9

  《了凡四訓》裡面講,擁有千金財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於是,愈發鬱悶。看來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輕於鴻毛的,如果能變得重於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訓》告訴了我們命運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訴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行善積德。問題是,這樣的標準還是世俗化的標準:有兒子,中進士,當高官,發大財。

  可是,這些對於佛教徒來說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煩惱之物麼?世尊舍國棄家而求人生真諦,說明這些並不是他所求的目標,這些也不能作為標準吧。而且若把這些作為修佛的目標還是有分別心,修的是有為法呀,這應該不是四諦所宣揚的吧。也許,是我閱讀和理解錯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訴後人命運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變的,而且即使是富貴功名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透過修善行和發願改變的。但是,本人認為不能太過執著於本書的教誨,因為這些畢竟屬於有為法,也是根源於貪嗔痴念的,對錢財和權力的追求源於貪,對生兒子的追求源於痴,而這些都是不能斷煩惱的。但是,下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可能憑自力永遠也斷不了這些。於是,即使修有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畢竟比沒有修行要好。這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和選擇呀。

  生命是要重量還是數量,我覺得自己命裡沒有數量,嗬嗬,只能選擇重量啦。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0

  我讀了《了凡四訓》白話文一書,頗有感受。《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傳授給後代看的的一本家書。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認為今生前世既然已經成為定數,無需迷茫,但同時也沒有了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本書也滲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寬闊,遇事豁達。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對待別人能寬容。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最後,還要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孩子,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繁榮富強。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1

  《了凡四訓》是明朝時期袁了凡為教育後代子孫而留下的家訓,原名《戒子文》,對於被後人所拍成的電影,我受益匪淺。了凡先生平生是個人盡皆知的大善人,做了許多善事,因此也頗受人們的尊敬。他教育我們,人的命數是有限的,應當多多行善積德。但對於極善極惡的人,命數卻不能約束他們。因為極善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善事,那麼他原本貧窮的命數就會因為善事的多少而有可能變得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如果平生做過許多惡事,即使他的命數是大富大貴也會因此變得一窮二白。所以,了凡先生便勸誡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即使你不相信命數,但多做好事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啊!了凡先生透過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己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他年輕時曾有位道長給他算了一卦,那道長所算的和他命運要經過的也都相符,道長曾說,他命裡無子。但因為了凡先生積善太多,命數改變,了凡先生幸運的得下了一個兒子。他認為:命運分先天和後天,先天命運是上天註定的,而後天命運則是由先天命運轉化而來的。如果一個人行善積德,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好的方向轉換;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命運便會因他而改變,往壞的方向轉換。所以,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的,這句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了凡先生則又做了補充,應竭力行善,竭力斷惡。

  善也有大小善之分,雖說大小善都是積德,但也有大小功之分。相傳有個縣令,無意中被黑白無常錯勾了魂,閻王便讓牛頭馬面稱他一生的功過,結果功大於過。縣令感到奇怪,他平時並沒有做很多好事啊。閻王說:“你曾阻止凡間皇帝動用百姓興修水利,勞民傷財,雖未攔下,但你一念之間為所有老百姓著想,就是大功一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大善有時可能只是一念之間,不一定非要做完上千百萬的小善才叫大善。小善只為一人,而大善則為天下人。所以,我們也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啊!看完這短短的影片,我原本浮躁的心也歸於平靜了,我由此領悟了很多,我也會努力,做一個行善積德的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2

  我在高中時讀的《了凡四訓》,當時就對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觀點有深深的認同感。長期以來,我總是對這世界上的種種不公平很深的厭惡,因為我自己也因為戶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種種我自認為不公平的待遇。我真的不願意承認這些不公平與生俱來。對不公平的思慮使我成天神魂顛倒。因而《了凡四訓》給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命運雖有定數,但是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唯一改變命運的辦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佈施。

  也許你會不同意這個說法。很多惡人也是家財萬貫啊,對吧。但是我想說,即使這是不對的,我信它至少沒有壞處:一旦我相信了這個觀點,那麼我便不會再作惡。因為我知道我自己的惡果會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會會少一些作惡的人。

  然而大多數時候是沒有人懷疑行善的重要性的。即使你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行善,你的良知也會告訴你這樣做。這時,就有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如何行善?

  按照佛家的說法,行善,即佈施,有法佈施,財佈施和無畏佈施三種。法佈施是將善知識傳授給他人,讓他人心生歡喜。財佈施,顯而易見,就是將自己的財富貢獻給他人。最後的無畏佈施,是安慰眾生,是他們脫離對事物的恐懼。

  行善看似很簡單,分類也的的確確很簡單。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我對行善踐行卻告訴我,行善並不是那麼容易。原來我總是以為,給別人講講題,幫他們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佈施,而且還是果報最多的法佈施。作為學習比較好的我來說,這也不難。但是隨著學習負擔的加重,加上進入清華後排名的落差,讓我很難適應。我找不到行善的機會了。

  真的沒有了麼?還是,我的我執心讓我必須要比別人強,才有時間,才有心情,去佈施?然而佈施不是居高臨下的。進入清華以後,我的我執嚴重到連和他人交流都有問題的地步。我經常獨自一人,經常在腦海裡翻山倒海一樣想著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群優秀的人裡,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但願意識到會加速問題的解決吧。

  最後我想引用我們高中化學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們以一個平凡人的心態去做事情,那麼你什麼事情都能做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3

  這兩天在看一本書《了凡四訓》,雖未讀完,深有感觸,受益良多。好的東西,想和身邊親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議兩件事情,您如果願意的話,可以試著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話,您可以嘗試去堅持一下。能堅持一段時間,您可以嘗試堅持下去,堅持更長的時間。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會受益匪淺,乃致終身。

  一是節約糧食。二是不吃有恩於人的動物,戒一種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人的樣樣種種,都是從天地自然索取而來,而無一回報。穀物糧食乃天地自然,給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賜。我之淺見,珍惜糧食,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對自然的回報。而對食物的浪費,其實是生活中最容易發生的小過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讓這種損耗福報的小過失,成為累積福德的善舉。狗、牛、羊,戒一種肉。全素艱難,戒一種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個生命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動物雖死,但被殺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體記憶體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終會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損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貧,與寡母相依。少年時遇一老者為其算命,五十三歲終,無子。中年時遇一禪師,禪師說: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會被生命定數拘束而無法超越。極善之人,福德隨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數不定。極惡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其行惡而曰趨折損,所以命數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絲毫不差。聽了禪師之語後,發願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後,復又發願三千件、一萬件。如此力行向善,命運得改,安然度過五十三歲,並得一子。在六十九歲寫下此書以警示兒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何趨吉避凶,讓不好的事情遠離自己,就是從身邊的小善累積起來而獲得的。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處。午飯時讓兒子吃完粒米,不剩絲毫。隨後兒子上學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應該勸告身邊親近的人,而寫此信,如有冒犯請您諒解。願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4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告訴我,每年要讀200本書來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說的話來做,她還說讀完後要記得寫讀後感。

  那就從《了凡四訓》開始吧,剛剛讀完了第一訓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過,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的種種效驗,告訴他的兒子,要兒子明白不要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善事,不可以做壞事,以此來創造命運,而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

  書中具體內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學海,字袁黃,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黃一生的命運,而後各種經歷證實了孔先生說的句句真實,起初,他也曾與命運抗爭,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於是,袁黃失去了奮鬥的信心,最終悟出:別跟命爭,爭也白爭,從此,徹底認命。然而,一次機緣他認識了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是什麼?是心!心不變,命不變。心變,命亦變!”經過一番長談,袁黃徹底改變了心境,大徹大悟,改名為了凡。

  從此後,發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運的輪盤徹底轉變。

  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因為極善的人,儘管本來他的命數里註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之人,儘管他本來命中註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為貧賤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決定在每人的心裡,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裡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給子孫後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5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鬚髮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願去用心改正,一樣能迴歸自然,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大有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6

  命運,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只能在它身下顫慄,卻從未想過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當時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算定命數。剛開始他還有動搖,而後來直接放棄了掙扎,讓一切以“預定”好的程式進行。後來,他在南京的國子監讀書時,遇到雲谷禪師的點化,端正了心態。此後,他多行善事,嚴於律己,最終也打破了命運的牢籠。

  這就是書中第一訓的內容。在接下來的三訓中,了凡告誡子孫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舉了許多例項並現身說法——總而言之,便是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行善積德。

  書中雜合了當時的釋、儒、道等思想,也被後來許多人當做教子的首選之書。不過書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積德”——也就是你的未來或你後代的利益。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義——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穩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兩代,這些觀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達到之前的效果。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會有一種預見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預言。那麼這個人的行為就趨向於這種想法產生的結果。這也是宗教中佈道者常用的方法,讓你產生自我預言,增強對那個宗教的虔誠性——無論是什麼宗教,無論在哪個地方。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於向當時認為幾乎不可動搖的“命運”發起挑戰,衝破命運的束縛。這本來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過他的著作在時代思想的影響下,會略帶有迷信色彩。

  而我們在閱讀這一類書籍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