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讀後感11篇

沉思錄讀後感11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沉思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沉思錄讀後感1

  《沉思錄》,是一本很好的人生哲學書,它以簡易的筆調、優美的語言、生動的哲理故事,幫助你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調適身心,領悟生命的美好與工作的真諦,確保在最和諧的狀態下愉快地、聰明地和高效地工作。工作之餘,邊讀邊思考之後,我對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大家都知道,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在透過各自的工作,為社會創造價值積累財富,為他人提供所需,推動社會的進步、促進文明的發展。同時透過工作可以滿足我們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情感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工作的不僅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最大意義與價值在於體現生命存在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才華,不斷地使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平臺,而不是單純為了薪酬。如果我們認知到了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那麼,還有什麼理由不熱愛自已的工作呢?熱愛工作的本質就是熱愛自已的生命,辛勤工作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自已的生命不要虛度、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尤其在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在效率、業績至上的今天,工作壓力無時不在,有時令人浮躁不安,那麼作為一名企業員工,我們又該怎樣對待工作呢?

  一、首先要熱愛工作,正確看待工作,工作是權利也是義務,要以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和感恩的心態對待自已的工作,不要將工作視為累贅、看作負擔。思想決定行動,積極培養對事業的激情、對工作的熱情,對工作有了積極的看法,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並從中享受到樂趣。

  二、無論何時,認清自己的崗位使命。既要制定工作目標,又要注重培養自身修養;既要真誠坦率為人,又要勤懇踏實幹事。“在其位,謀其政”,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的任務,一天兩天也許感到輕鬆舒適,但長此以往,必定陷入空虛,覺得活著失去了意義。我們每個人要具有與企業同命運的職業感,都以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心態來工作,我們的企業不但會得到更大的發展,同時我們自身的能力不僅會得到提升,而且能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獲得成就感。

  三、學習是人生永恆的主題。當今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不努力學習,就會被淘汰。因此,我們要做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逐步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才能不斷超越自我,適應企業的發展。善感恩的人都會感謝企業提供一切讓他學習成長的機會,除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外,更要像大海結納百川一樣,懷著感恩的心對待領導和同事,虛心地向所有人學習,以積極的目光看到他人的優點,這樣才能增強自身的知識與技能,才能確保優質、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

  四、必須勤于思考,勤於謀事,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不斷提高自己謀事的水平。當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多開動腦筋想辦法,要學會有效率的工作。同時對工作要有火熱的激情,多做事、做實事、辦成事,一旦用心去做了,就一定能從中尋找到快樂和價值感。

  在這個日趨物慾時代,如果我們每個員工都能常讀像《沉思錄》一樣的好書,相信大家一定能將工作視為神聖之事,以虔誠的態度去對待,並堅韌而樂觀、豁達而愉快的工作著。

沉思錄讀後感2

  沉思錄是一本好書,儘管隨著時間流逝,奧勒留寫書時的歷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來源已經不可考察,也因此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沉思錄這本書本來就由許多隻言片語組成,但是正是從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讓我們吸取到精神的營養。

  書中闡述了很多人應該具有的可貴品質,比如,卷一中所說的奧勒留的親友們所具有的品質。有的人保持仁愛寬厚,學會活的慢條斯理,為他人著想。有的人善於自制,既親切和藹又莊重威嚴。有的人低調樸實,不故弄玄虛。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們去借鑑。但是真正最為可貴的,不正是馬克奧勒留善於發現他人長處的個人素質嗎?良好的品質,不只在於它讓生活在具有美好品質的人身邊的人生活地更愜意的環境,也在於,給擁有良好品質的人一個與環境更加適應的機會。這正是倫理的意義吧。

  讀一本書,有的是學會技巧,有的雖然不能讓人學會技巧卻可以真正的使人的內心發生改變。沉思錄是一本具有改變人內心的力量的書。

  讀沉思錄,讓我改變了自己的觀念。對善良,或者對自己做人處事的方法,有影響。在之前我一直以為,善良就是儘量讓別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現在,慢慢的學著尊重自己的理性。將理性與道德結合起來。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做事情。當然,依然沒變的是時刻記得儘量不做有損他人的事情。正如書中所說,“不能被慾望驅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慮,自己是不是出於與野獸無異的慾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為一個人,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是否對自己有益。”

  對一本書,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東西。有人說沉思錄是一本哲學的冊子。在我看來,它帶給我更多的是對於自己生活方式的啟迪。它教會我們做一個冷靜而又達觀的人人是感性動物,上天在給予我們感情的同時,也給我們理性。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先要衡量並且計算用不同的方式行事的得與失。

  書中很多地方給我們做什麼樣的人提供指導:“時時處處只注意自己的行為正當、高貴和良善的人,他的心靈是多麼坦然啊!不要窺探別人的內心的黑暗,不要左顧右盼,而只是筆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這句“在別人問到你在考慮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可以毫不猶豫地把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說出來。”我知道這些事情很難辦到,但是至少它們提供給我們一些思路,讓我們去反省自己的行為。我常常把這些話銘記在心,常常反省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不可否認,人們常常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譬如無謂的抱怨之類的東西,但是,這類事情,是經過仔細考慮可以避免的。或許有成就與無成就的人的區別,很大部分就是因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由於自己的無知,很多地方還讀不懂,但是這並不影響自己從書中獲得一些東西。比如馬克奧勒留一直在講與神性相連通的理性,或許他本來是要討論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學的問題,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瞭解尊重自己的理性已經是很大的收穫了。

  其實自己的收穫,或因為零散難以陳列,或因為抽象難以表達,所以上邊說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讀完這本書,更加堅定了我讀更多的書的信念,我將會在下學期嘗試著讀更多的書籍,儘量完成自己大一時為自己制定的讀完一百本課外讀物的閱讀計劃。

沉思錄讀後感3

  我閱讀了《沉思錄》一書,它是斯多亞學派著名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所寫的名著,也是一本感悟人生之書,閱後使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值得我一讀。作者大都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一本十二卷對話書,文風優美流暢,純正優雅,富有哲理之風範。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人生感悟,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雖然它出之於古代近兩千年前,但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喜歡讀它。

  。作者用一生的探索,為無數尋找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下了靈魂的石階。他深刻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人們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還要求人們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思考那些善、光明磊落的事情,並付諸於行動。

  我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理應在新常態下要提升精神文明的程度,正確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為民造福。同時要有緊迫感,西方好的經驗該引進的應引進,並放眼學習。書中涉及內容、範圍較廣,列舉幾點淺談自己的感想。

  書中提到,“當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福利的某個目標時,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費在思考別人上。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這一理念我深受感觸,他言傳身教給我們做人道理,要求我們為人處事要有好的準則,假如老是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視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書中還提到,“對一件事不發表任何意見,使我們的靈魂不受擾亂,這是在我們力量範圍之內的事情,因為事物本身並沒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們的判斷。”這一理念早已被許多國家所採用,我國堅持的外交原則中有一條,就是“不干涉別國內政”。做好自己份內事,不也是我們每個公民需要的品格嗎?我們要獨善其身,從我做起,就有助於推進黨的建設,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

  還有,書中所說的“不要分心,不要慮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著直立。”這是對我們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國稅幹部要摒棄外表讓人眼花繚亂的光榮和浮華,堅守為納稅人優質服務的職責,真抓實幹,多為納稅人辦一些實事和好事,追求心靈的充實,這才是每位國稅務幹部要做的事。書中還有一個理念,我特別喜歡,“早晨當你不情願地起床時,讓這一思想出現——我正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那是多好的督促與告誡,要求我們做實事、做好事。這樣,我們黨的廉政建設就會真正落實到每個人,好的風氣就會傳播到祖國的每個角落。

  總之,我們只有真正做到為納稅人所想,為納稅人優質服務,才會樹立國稅良好的形象。正確看待各種抱怨,學會制怒,懂得寬恕,淨化心靈,洗去俗塵,才能為實現“中國夢”貢獻一份力量。

沉思錄讀後感4

  古羅馬哲人愛比克泰德在其著作《沉思錄》中,將人生視如赴宴。他強調,人的舉止應當像一個高貴的人那樣優雅得體。“當菜餚遞到你面前時,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適;如果菜餚只是從你眼前經過,就享用你盤中的食物;如果菜餚還未傳到你這裡,就應該耐心等待。”在作者那個時代,物質極端匱乏,宴席是很稀罕的。我想,作者的意思是,人偶爾參加一次宴席,要抵禦美食的誘惑,剋制自己的物慾,做到舉止得體,把握有度,知足常樂,自然平和,有耐心,有涵養,不強求,不貪婪,始終保持自己做人的尊嚴、高貴的品質,赴宴如此,人生亦如此。

  20xx多年後的今天,隨著物質的極大豐富,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開始步入小康生活,其標誌就是首先解決溫飽問題。在我們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餐飲業已發展成為巨大的產業,城市的大街小巷裡,開的最多的就是餐館飯店酒樓,每年的消費數以千億,不僅將北京“俏江南”的女老闆張蘭吃成了名人,還吃出了“湘鄂情”等上市公司。

  生活在城裡的人,經常要赴宴。不是你請人家吃,就是人家請你吃。本來吃飯的原始目的是給人提供能量,維持生命,可後來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講究,演變成一種飲食文化、酒文化和社交文化。如今,人們花在睡眠上的時間越來越少,花在吃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吃飯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一個縮影。

  赴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身份。達官貴人總是被宴請,天天上高檔酒店,吃山珍海味。其實,魚翅海參鮑魚龍蝦吃多了,味同嚼蠟,一點感覺都沒有,可請的人和被請的人都硬撐著,他們吃的不是海鮮,而是一種檔次和身份,吃的是面子。生意人總是請別人的多,買單的多。中國人的許多重要決定,都是在酒桌上做出的,生意在酒桌上談成,婚姻在酒桌上敲定,宴席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和成敗。股神巴菲特甚至發明了“午餐拍賣”的遊戲,仰慕者不惜花費幾十萬元與之共進午餐,把吃飯推到了極致。

  赴宴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教養。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在酒席上特別講究座次。長幼尊卑分得十分清楚,尊者長者請上座,幼者卑者打下首,位置千萬不能搞亂。無酒不成席,敬酒也有講究,主人先敬,陪客再敬,依次進行,不能亂了規矩。就是在酒席上說話,也得分清主次,話題圍著尊者轉,陪者最好隨聲附和,切不可別喋喋不休,喧賓奪主。假如在酒席上“領導未動我先嚐,領導夾菜我轉桌,領導乾杯我表示”,估計你就離下課不遠了。這就是目前許多機關強調的所謂“席位意識”。從一個人在酒席上的表現,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他的地位、修養、性格和為人。

  有一種人,把赴宴當作人生的常態,整天泡在酒席上,斛光交錯,不醉不休,聲色犬馬,樂此不疲,這樣的人生是醉生夢死的人生,猶如《皇帝內經》所言:“以酒為漿,以佞為常,半百而衰”。

  人生如赴宴。當你參加宴席時,希望常常想起這句話,想想自己在宴席中的角色和表現!

沉思錄讀後感5

  輕輕地,我把那個綠本子合上了,但是,此時此刻,我的情緒卻無比沉重,手中捧著那本沉甸甸的書,心裡塞滿了對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敬愛的溫總理那麼喜歡這本書,此刻最後懂了,它不僅僅能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而且能讓我們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記得,在康德的墓誌銘有這麼一句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可見道德法則於我們的重要性。這個道理或許很多人都明白,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這東西無色無味,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唯有用心才能領悟。之前,對於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有了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是一本能夠為那些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靈魂階梯的好書,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的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就的不朽之書。

  《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其中讓我最震撼的一句話是:“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應去無謂地痛苦。既然能夠選取笑,為什麼還要哭呢?你就應要感謝上蒼,因為你比別人有更多的鍛鍊機會,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夠承受苦難,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光芒四射!

  當然,在《沉思錄》中,這樣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細說,恐怕要耗盡我的餘生。

  《沉思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務必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小學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第三,寡慾多福。

  慾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為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簡單,活得精彩。

  第四,辯證思考。

  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這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是精神卻慢慢地乾涸了,而《沉思錄》正是澆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沉思錄讀後感6

  這兩天把馬克思奧勒留的《沉思錄》大致翻看了一遍。內容以條為單位,是奧勒留的日常感言。和我以前翻看的幾本克里希那穆提的書類似,都屬於偉人的日常思緒記錄。所以,如果要一條一條看完,真需要耐心。

  卷一里,奧勒留作了類似感恩的記錄,誰誰誰讓他認識到了什麼,誰誰誰又讓他學習到了什麼。這部分的內容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這種反思的方式卻值得學習。

  讀它的時候我想到,如果是我,旁邊的人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學習的。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管是誰,都有自己的亮點,無論我喜歡與否。所以,接下來,我應該梳理一下身邊人的優點,以及她們對我的影響。不僅能讓我更加客觀的看待他們,也能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和解剖自己。

  從卷二起,奧勒留記錄了自己日常反省的想法,表達了他的世界觀、道德觀和人生觀。他認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應對宇宙整體負有責任,應不忘自己的本分,致力於整體的利益。他認為,應當遵從宇宙的自然法則,接收宇宙的安排,對於生活中遇到的好事壞事應該坦然接收,不應抱怨;他認為,生死都是自然之事,死亡就是把原先組成人的水、火、土等元素重新分解,恢復原狀,不應恐懼憎惡死亡,而應歡迎死亡的到來;他認為,生命短暫,榮譽、錢財、愛憎都是過眼雲煙,不必執著;他認為,人活一生,應該注重自己內心的世界,經常問問自己如何使用自己的靈魂;他認為,隱居是庸俗之事,清淨的靈魂才是真正的歸宿;他認為,應對人寬容,他人犯錯是因為他們不能分辨善與惡;他認為,應該活在當下,哪怕當下是最後的彌留,也應該做好彌留這件事;他認為,做事應該取最短之路,真誠而直接。

  他確實也做到了他對自己要求的。他篤行斯多亞派哲學,從小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他體質夙弱,但勇氣過人;他對驕奢逸蕩之事避之唯恐不及;他六歲獲騎士銜,八歲為戰神祭司,繼位之前,榮譽等身;繼位之後,戰事不斷,他所向披靡,武功赫赫;任內慈悲為民,深得愛戴。

  摘抄一些書中的句子,可時時檢視,日日自省。

  “你的每一樁行為、每一句話,事實上只有這個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沒有的東西,他當然也不會失掉。”

  “要記取,一切事物均取決於我們的看法。”

  “人生之過程不過是一個點,其本質是變動的,其知覺是模糊的,其整個身體構造是易於腐朽的,其靈魂是一個漩渦,命運是不可測度的,名譽是難以斷定的。”

  “忙裡偷閒去學習一些好的事物吧,不要再被外物牽惹得團團轉。”

  “你的每一樁行為、每一句話、沒一個念頭,都要像是一個立刻就能離開人生的人所發出來的。”

  “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己的靈魂更為清靜,尤其是如果他心中自有丘壑,只消凝神一顧,立刻便可獲得寧靜,所謂寧靜亦即有條不紊之謂。”

  “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猶如春天的玫瑰和秋天的果實。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疾病、死亡、毀謗、欺詐,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惱的事情。”

  “要走最短的道路;最短的道路便是自然之道,這條道引人到最安穩的言行。能下這樣的決心,便可免除煩惱與競爭,遠離機巧與虛矯。”

  “最好的報復便是不效法敵人。”

沉思錄讀後感7

  對於生命,我們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細細品味。我一般選擇寂靜的夜晚來聆聽季羨林先生的教誨,只有這樣,我才能從他的沉思中引發我對生命的反思。

  用什麼詞語來形容這本書呢?震撼力?一個年過九旬的老者用詞應該是平和淡定的,但在這看似必然的規律中往往爆發出驚人的思想火花。這是一個智者長年累月的積累。

  我目視先生的書,書的題目告訴了我答案。這是一位年過九旬的老者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結晶,我們思考了一個問題,一點問題,一些問題,他卻思考了一輩子問題,他不斷的思考,思想也就給了論題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正是這種生命力縮短了我漸悟人生命題的時間。

  人類能永存,能達到大同的境界。在向大同之域前進的途中,每一代人都有必須完成的使命。人生的意義也就在完成使命中得到實現。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並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人生的契合應該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對於世事的剖析是充滿睿智的,同時又有一種無奈感:“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並不是由於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於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先生是孤獨的思考者。雖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但是,在他內心,卻渴望與知己舉杯邀明月,共譜人生曲:“我不謬託自己是錫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說錫予先生是我的知己。”我們並沒有讀到捨我其誰,鶴立雞群。但卻讀到了相得益彰,另闢蹊徑。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電視劇,自己是主角,但一個人是不可能演下去的。所以人生不是孤獨的。

  “做人”是中國人一直很重視的問題,在勵志書,人脈關係書氾濫的今天,“做人”的話題更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多了惶恐與艱難。太想取悅於這個世界,而不知道這個世界的完美源於你頹唐的、忘卻一切的、甚至忘我的……

  現代人的焦慮,不自在,往往不是因為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是因為太想取悅他人。

  我覺得,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品質是愛祖國,愛人民,愛人類,在這三愛的基礎上,那些皇皇鉅著才能有意於人,無愧於己。先生對於文學的論斷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如他自己的文風:沉穩、大氣、厚重、凝練。

  我們能感受到先生學術觀點的凝聚力,是因為中華文化之花早已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生根發芽。先生的學術觀點不拘泥於小處,而是著眼於大處:“我缺少慧根,畢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卻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對佛教的最基本教義‘萬有無常’卻異常信服。我認為,這真正抓住了宇宙萬有的根本規律,是誰也否定不掉的。”

  生命在於運動,身體的運動強健了我們的體格,而頭腦的運動則增加了我們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環境是喧譁的,處世是艱難的,我們更需要一顆平靜祥和的內心,以我們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沉思錄讀後感8

  馬年初一,我的叔叔從美國給我帶了一本《沉思錄》,我在拜讀它時,好像能夠清晰地聽見它樸實的聲音。

  它是那麼的寧靜,甚至有點喃喃地細語。

  一種可以穿透我的靜水深流的思想力量。

  這本書是作者寫的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的對話,是在寫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深深的折磨著作者,“哲學的沉思”成為避開人世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安寧。

  作者在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

  這與我們現實生活之中的人極為相似,他們必須也要考慮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很好!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於行動。

  人可以透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一個死角那就是自己,所以要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人們總是在拿手電在找別人的毛病,卻從來不去關照自己的問題,而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做到,它唯有用心靈去審視自己的過去,去反省自己的過往。

  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決不僅僅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還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還需要這個人具有平靜,安寧自我反省的思想;還需要有一個自我到無我的跨越,一種在思想或思維上的從經驗進入到超常的自覺,一種大徹大悟。

  透過《沉思錄》,我看到一個深刻而又平靜的人站在我的前面,同時我就告誡自己:錯待了自己,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的靈魂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人的靈魂。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更少苦惱,擺脫了激情的心靈就是一座堡壘,因為人再沒有什麼比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你得到庇護。

  這一堡壘是不可摧毀的,而不知道這一點的就是一個無知的人,知道這一點卻不飛向這一庇護所有的人則是不幸的人。

  偉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將化為塵土,死亡最終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應當真誠而正直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人生的幸福,不是感性的快樂,而是一種心靈的感覺。

  這何止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就是自我的心裡獨白,這就需要將自己的心靈大門敞開,這也是解剖自己的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與囑託。

  我真的感覺到了一位哲人心靈寧靜,寧靜到了偉大的程度。

  我只能滿懷敬畏之情虔誠的凝視著頭頂上的北斗。

  我讀後的感覺和作者一樣,擺脫和脫離不了外界的干擾,我理解《沉思錄》的高貴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純樸,思維的敏銳,意志的頑強和批判的徹底。

  最終落實到主題上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根據,標準和尺度這一崇高的追求。

  多源於此,而它的甜美,則只能是由於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了。

  一本書的好壞,我認為主要看它能否觸動了你的心靈,從而能夠說服你,進而改變你,對你的生活有所助益。

  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句話。

  《沉思錄》就是一本對我人生有影響的書籍!

沉思錄讀後感9

  《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書記載了他與自己的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把“名節”看得重於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將此種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如今的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如此?走上的卻是爭名奪利,不惜爾虞我詐的道路。但當今天讀到《沉思錄》中“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後亦與世長辭”一句時,我卻被震撼了。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思量名聲,它也並不是一無是處。追逐好的名聲如同人體中的膽汁,是一種促人分發行動的體液。但是當它被阻擾而不能稀釋時,它就有可能成為一種使人惡毒的毒素。因此,當追逐名聲而感到事業有所希望成功時,他們是忙碌的人物。但是當他們的抱負收到壓抑而心懷積憤時,他們將成為危險人物。經過此思考過程,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蓋了雙眼,而忘卻發現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縛,而失去那種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正如《養一點靜氣》所提倡的那樣,在名利場中的我們,應當給自己留下一點靜氣,時常想一想,我到底要的是什麼?過分的激情和慾望自然就可以煙消雲散,心境自然可以豁達泰然。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人們一生中將面臨無數個“現在”,我們所過的生活亦是由無數個“現在”所拼接而成,“現在”對於每個人來說,它即禮物,也是恩賜,是我們唯一所能把握的。我們曾糾結於過去的種種傷疤,桎梏於歷史的層層包袱;我們亦曾迷茫於未來的種種未知,迷茫於將來的嫋嫋迷霧;我們鬱結,我們痛苦,我們煩躁,我們恨不能穿越時空。但,又如何?莫奈何!當“現在”流逝成“過往”,我們不應還陷在不能改變的“過往”泥潭中自憐;當“將來”還未演變成“現在”,我們亦不可煩躁於不可知的種種變相之中。我們唯一可控的只有“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惱中放任可控的“現在”流轉成不可控的“過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將來”化為“現在”。

  過往的失意,無礙於今天我們以良好的心態遙望旭日的升起,面對嶄新的一天,喜迎身邊的人與事。同樣,曾經的輝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長久炫耀的資本,因為它已經被定格在逝去的“現在”中,且不同時存在於你當下擁有的“現在”裡。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變化太快,這一秒的我與上一秒的我已經不盡相同,佛學中稱之為“無常”——事實無常也!易學稱之為“變化”,“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一次災害,無數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復返。正因為這種人為不能控制的不確定性,更顯得現在的重要性與價值性。

沉思錄讀後感10

  輕輕地,我把那個綠本子合上了,可是,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卻無比沉重,手中捧著那本沉甸甸的書,心裡塞滿了對人生的感悟。之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我們敬愛的溫總理那麼喜歡這本書,現在終於懂了,它不僅能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而且能讓我們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曾記得,在康德的墓誌銘有這麼一句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由此可見道德法則於我們的重要性。這個道理或許很多人都知道,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道德這東西無色無味,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唯有用心才能領悟。之前,對於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讀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後才有了較為深入和系統的思考。《沉思錄》是一本能夠為那些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靈魂階梯的好書,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學思考,也不同於羅曼羅蘭的文鈔,這是一本用靈魂寫就的不朽之書。-

  《沉思錄》的詞句不顯華美,卻詞詞打動人心,句句發人深省。其中讓我最震撼的一句話是:“熱愛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運之線為你織造的一切,因為還有什麼比這更適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應去無謂地痛苦。既然可以選擇笑,為什麼還要哭呢?你應該要感謝上蒼,因為你比別人有更多的鍛鍊機會,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夠承受苦難,那麼你將會從苦難的歷練中渾然新生,猶如被烈火灼燒過的真金,光芒四射!-

  當然,在《沉思錄》中,這樣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細說,恐怕要耗盡我的餘生。

  《沉思錄》給我的啟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適者生存。-

  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於動物界,對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尤其是在當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會適應周圍環境,適應整個社會。-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小學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衝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後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第三,寡慾多福。-

  慾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慾望所包圍。為了慾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並沒有得到什麼。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慾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的正確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精彩。-

  第四,辯證思考。-

  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麼;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麼。-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可是精神卻慢慢地乾涸了,而《沉思錄》正是澆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沉思錄讀後感11

  我很慶幸自己讀到了《沉思錄》,這是一本好書,讀著讀著,會覺得自己的內心獲得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來自於一個羅馬皇帝的人生思考。馬可·奧勒留,一位卓越的羅馬帝王哲學家,他沒能阻擋羅馬帝國的轟然倒塌,但是卻用自己一生的思考,為無數尋求生命更深層境界的人,鋪設了靈魂的階梯。用他的《沉思錄》為我們淨化心靈,洗去俗塵。

  這是一本很短的書,全書十二僅卷,每一卷都有一個大主題,我用一個禮拜的時間讀完了第一遍,後來我又反覆的讀過2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穫,甚至有的時候,讀著讀著就唸出了聲音。我能感覺這些聲音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時光,走進了我,走到了我的心裡,教會我堅強、弘德、制怒、感恩……

  這是一本哲學書,崇高卻不失質樸。它不如尼采的哲學思考深刻,也不同於《心靈雞湯》《蘇菲的世界》等速食類哲學著作琅琅上口,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

  在《沉思錄》中,親愛的奧勒留皇帝、先哲,他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己,我看著書,看著那些智慧的文字,書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證,他就是在告誡他自己,同時,我們更被恩澤。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我也跟著他的視角審查了自己,並且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善和美德,知道了我自己應該怎麼做。也許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這樣自我批評的高度,但至少,我們可以透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這是一本生活書,超脫卻直面現實。“宇宙是流變,生活是意見。”我喜歡這句話。宇宙是變化的,時間是即逝的,人生及萬物是短暫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珍惜和把握現在的生活。馬可·奧勒留把“生活”視作是人對外物的一種體驗。他說,“如果你因什麼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擾你的不是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對它的判斷。”這些觀點,對我們這些行色匆匆、碌碌於打拼奮爭的現代人來講,未免有些超脫,但卻是一句溫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脫心靈焦灼、困楚的良藥。馬可·奧勒留認為:人應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我們所苦苦尋找的嗎?

  這也是一本晦澀難讀的書。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溫總理和克林頓點睛的評語吸引人之外,以獵奇的心情也許會令人失望,內容也談不上引人入勝。有的,只是信手拈來的平鋪直敘。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澀而略顯拗口的語句,也許浸潤著譯者對原著的忠誠。但是,這絲毫不能阻礙它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哲學經典之一。正如譯者、北大教授何懷宏先生所言,“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