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優秀讀後感800字
《非暴力溝通》優秀讀後感800字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優秀讀後感8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00字1
自認為上次讀《非暴力溝通》已經很認真了,今天拿來重讀,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溝通》在前言當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開端。當我們遇到人際衝突時,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他不理解我,我的觀點完全正確,他為什麼總是執迷不悟?我們自認為自己正確無誤,是源於我們的自信,可是我又說服不了對方,因為他也有自信。所以,雙方就糾纏於為自己辯護,最後誰也戰勝不了誰。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卻徒增煩惱。我們渴望進步,我們渴望良好的溝通,我們渴望和諧的人際關係,可是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如何才能說服他呢?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轉變的是溝通方式,我們要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蘇菲派詩人魯米寫到:“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裡見你。”初讀這句話,覺得作者真是沒有底線,怎麼連道德與不道德都不進行區分了,那這世界上還有正義嗎?如果對於不道德行為不去譴責而放任自流,哪裡還有公平正義?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再往後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要條件反射地對對方以道德或不道德進行評價,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它不只是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書中又講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表達—需要—請求
四個要素非常簡單,但真正做到卻很難。書中的“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其中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是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這句話清晰的給出了一直困惑我們的問題的答案。道理很簡單,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的覺察不夠。我們表達的錯誤,是因為我們覺察的不準確;我們體會不出內心的需求,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覺察到內心真實的聲音。
“而我傾聽每句話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並不將他的話視為攻擊,而當作來自人類同胞的禮物。”當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覺察了。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00字2
讀完《非暴力溝通》,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其一,馬歇爾。盧森堡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能透過無關或反面的語言瞭解說話的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讓對方有種遇到知音樣的'感覺,而人一旦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後面的事情就好說了。我們與人交流的時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人與人之間隨著年齡、閱歷、立場的不同,想法也會不同,但是哲學上說“別人也是另一個我”,也就是說人性有很多共通的東西,與人溝通時如果能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想問題,可能就容易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言行。準確瞭解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心平氣和。當我們生氣時,很容易把自己的憤怒情緒怪到別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氣死了!”這樣的話我們可能都說過。這樣的話一出口,對方要麼是否認,心想“怎麼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別人”,要麼是自責、內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見生氣的時候少說話,減少語言傷害發生率。先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氣和地表達出來。生氣的時候也少做決定,因為我們在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差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外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溝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樣。老外溝通模式比較開放,有一說一,心裡有想法會直接說出來,照章行事。而我們中國人常常心口不一,說是,可能是不是,說不是可能是是。我們比較含蓄,很少會把想法直接說出來,甚至一句話可能有好幾個意思,中國人是最難琢磨的。我們還容易反駁別人,即使心思被對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說“不是”。據說國際上通用的重要檔案都是用英文寫的,不能用中文,因為中文一句話含義太多,有爭議的時候不好解釋。
要知道我們是一個處處留餘地的民族,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心裡有對方,開心好說話,心情好的時候說什麼都願意聽。願我們成為心平氣和的人,用和氣的磁場去感染別人,有愛,有心,好好說話,開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00字3
本書中指出的問題,在許多文化中都存在,即壓抑個人的感受。在中國,我們每個人被各種關係定義:父母、孩子、朋友、上司、下屬……每個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至於感受……不重要。
我的感受,當然重要。你的感受,也同樣重要。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種溝通方式,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在別人容易接受的前提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訴求。
我認為這種溝通方式尤其適合家庭,家庭中的成員有著不一般的感情紐帶,相互關心、相互支援,但同時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小矛盾。如果這些小矛盾不能很好的處理,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四個要素有兩種用法:表達自己&傾聽他人。書中對整個體系有著詳細的介紹,我只想講兩個我感受最深的點。
區分評論和觀察結果:
我們總是下意識對我們看到的事物進行評論,比如我看完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會說這本書寫的非常好,這就是一條評論。
如果換種表達方式,我仔細考量我的觀察結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那應該是這樣: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了一種全新的溝通體系,解答了我的“怎樣做才算不評判”的疑問,讓我知道了聽到不中聽的話時產生的負面情緒的根源在於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本書帶了我如此多的幫助,我讀完以後感到非常的驚喜,忍不住想要推薦給其它人。
傾聽他人:
小孩尤其需要被傾聽。小孩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而且他們的探索不會預設前提。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應對這樣“不講理”的探索讓他們頭痛不已。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應對“不乖”的小孩。
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當我們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會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願意去做一些本不是很願意做的事,小孩也不例外。
如何傾聽呢?當我們懂得如何去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敢穿、感受、需要、請求)去表達自己了以後,我們也可以基於這些要素去傾聽和理解他人。
我家飯飯不到三歲,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要求,當然也包括不合理要求。當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只要能夠認真的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並且讓他感到他被理解了,通常接下來的溝通就會變的容易許多。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800字4
小時候犯了錯,我通常是還沒開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會對我說:你先別哭,好好地說,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說出來,就行了。
媽媽會說:你再哭,把事情弄成這樣,還敢哭,知道錯了沒?!
如果說要把《非暴力溝通》用一句話總結,便是:把事情說具體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種意義層面上前,先就當下的事,有條理地表達出前因後果,再說出當下的真實感受,便是好的溝通,或者溝通的基礎。
於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親是典型家長的威嚴樹立,奶奶引導我建立溝通的前提——真實表述事情的過程,母親告訴我延續溝通的條件——表達感受。彼時年幼的我當然是無法將這兩種溝通方式結合在一起來看,但是隨著和越來越多的人接觸,早年養成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得以顯現,特別是在看完《非暴力溝通》後,引發了更多共鳴。
全書六百多頁,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開篇講“讓愛融入生活”、“是什麼矇蔽了愛”。愛和信任,就是開啟溝通的大門,“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作者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那麼,怎麼開口呢?
“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會直接下定論,而是先回到原處,儘可能地還原現場,再逐一尋找證據,通常我們所遭受的“語言暴力”後,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緒,但是為了解決暴力本身,情緒的衝動並不是答案,只是我們表達的推動力,我們需要像探案一樣,首先一五一十地表達出我們聽到的或者說過的語言現場。“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非暴力溝通的一方面是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是關注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先去觀察對方的言行,再以此為基礎,發現對方的需求。也許心門不只一扇,我們依次開啟,去互相展現,對方才能看到門後那個你的真實世界,才願意張嘴說出愛或者有關愛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