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之死的讀後感(通用5篇)

林黛玉之死的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林黛玉之死的讀後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林黛玉之死的讀後感 篇1

  寶玉小時候對黛玉說,你死了,我出家當和尚去,雖沒有看完,也知道寶玉最終在雪地裡跪別其父賈政出家了,落得個白茫茫一片真乾淨。佛家說,要斬斷七情六慾,但是我卻覺得情慾才使得一個人有血有肉,鮮活而偉大。

  小時候覺得,喜歡的時候,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喜歡,不計較得失,不在乎結局,盡力去追逐,想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給對方,等到緣分散時,也不會後悔。長大了卻覺得,愛是發自內心的希望對方好,一切都好。

  有一首歌叫《痴情司》,是《賈寶玉》舞臺劇的插曲,歌詞最後一句寫道:今生若無權惦念,遲一點,天上見。

  近來有幸研讀了《紅樓夢》一書,在讀到“黛玉之死”三回時,感觸良多。王國維曾說過:“《紅樓夢》一書,與一切喜劇相反,徹頭徹尾之悲劇也。

  吾國之文學,以挾樂天之精神故,故往往說詩歌的正義,善人必令其終,而惡人必離其罰,此亦吾國戲曲、小說之特質也。《紅樓夢》者,可謂悲劇中之悲劇也。”而“黛玉之死”正好就是照應了“悲劇”這一說法。有人說這三回是後四十回中最精彩的三回。寫黛玉之死,就是寫寶黛愛情的悲劇結局。這是一個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結局。

  在讀這三回時,我有這樣幾個體會和思考:

  第一,黛玉之死的悲慘結局揭露了統治者出於維護自身利益而表現出的冷酷無情。他們不惜犧牲林黛玉的生命,也不顧寶玉的瘋傻,毅然決定用欺騙的手段,讓薛寶釵代替林黛玉同賈寶玉結婚,這一決定雖然老祖宗賈母起了決定作用,雖然是王熙鳳提出的掉包計,但是不可否定的是這是一個為了維護貴族的家庭利益而提出的集體決策。這就揭示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內容。

  第二,賈母對林黛玉的前後態度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林黛玉剛進賈府時,賈母是將黛玉摟在懷裡當成心肝寶貝的;然而,當林黛玉吐血,賈母去看望她時,見林黛玉神氣不好,她不但沒有什麼悲痛表情,反而吩咐鳳姐等人說:“我看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她,只怕難好。

  你們也該替她準備準備也不至臨時忙亂。”這是多麼的冷酷無情啊,這就是所謂的親情嗎?我不由質疑了。

  第三,寶黛愛情的悲慘結局以及林黛玉內心的深沉痛苦讓我覺得心疼。在聽到傻大姐說寶玉將要和寶釵結婚的訊息時,林黛玉當時的反應是:一下子變得精神痴痴迷迷,身子恍恍蕩蕩,竟像有千百斤重,走起路來,兩隻腳像是踩著棉花一般,早已軟了。可看出黛玉當時的內心有多麼痛苦。

  但是由紫鵑陪著去見寶玉時,“兩人也問好,也不說話,也無推讓,只管對著臉傻笑。”好端端一對深愛著男女,在統治者的摧殘壓迫下,竟變成這樣,能不叫人心疼嗎,能不叫人痛心嗎?

  總而言之,寶黛愛情的悲劇以及黛玉之死都是由封建統治者的殘酷無情而造成的,也折射出了那個時代統治者的腐朽無能以及青年男女不能支配自己的愛情的悲慘命運。

  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後人去重新思考的。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在《紅樓夢》這部藝術的百科全書中,只要我們肯靜下心來,細心地研讀,相信我們會不斷地發現新的天地,新的境界,新的趣味。

  林黛玉之死的讀後感 篇2

  天氣漸漸涼了,看著花的凋謝和葉的飄落,我思緒綿綿,想起了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種憂傷的畫面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難以忘懷。

  那是秋風乍起,落花紛飛的季節,賈府花園裡到處一片花謝花落的景象,滿園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紛紛飄落。畫面中黛玉滿目淒涼,手執鋤頭,肩挎小布袋,撿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進小布袋內,並不時的低聲哭泣,落花的凋謝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與命運。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她不斷的感慨,憂傷的音樂旋律隨著她的哭泣聲此起彼伏,我彷彿身臨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繽紛的世界,淚水不斷湧了出來。

  隨即,她將裝滿花瓣的小布袋小心翼翼的放進剛剛挖好的的坑內。當土漸漸蓋住小布袋時,她已是泣不成聲,此時的.我,淚水也成了斷了線的珠子,我不知道自己是對主人公身世的同情,還是對落花命運的感嘆,或者是對現實的感慨?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花開易見落難尋,也許人的生命也不過如此吧?

  情緒一直被電視情節牽引著,不能自已,同時發現自己已很久沒有這樣的感動了。一直都不喜歡黛玉那敏感猜疑憂傷的性格,沒想到卻被她葬花的這一情節深深的打動了,她是將落花喻已,借花抒情,認為自己就如同那飄落的花瓣,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才生出憐意,產生了葬花的念頭。

  她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寄人籬下的孤單生活、長時間的心理壓抑和對自己的憐愛、對現實的無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我不禁開始對她增添了些許同情,理解了她感情的細膩、思想的豐富和處世的敏感,同時也替她惋惜,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卻擁有了這樣的性格……

  這一幕結束後,我久久未動,無法立即從那憂傷的旋律中清醒,不記得過了多久才回到現實,並頓時醒悟:花落歸根,這是自然規律。不必緬懷這一自然現象,這些飄落的花兒,她們畢竟曾經有過輝煌,生命雖短暫,但她們沒有虛度,而是在綻放的時候盡情綻放、盡情美麗。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她們的飄落既是對大地母親的回報,也是為了來年的更加繁榮,所以她們的飄落只是無聲無憾的歸隱,在歸去的時候她們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們實在沒有傷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們在乎的應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風景,不必感懷過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風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將是充實的。

  林黛玉之死的讀後感 篇3

  我覺得黛玉葬花這一章是對整部書的高度概括和暗示。作者安排林黛玉將那些落花葬入土中,讓其化作春泥更護花,而不是飄入一些骯髒的水潭裡汙染了她們。

  在這裡曹雪芹將那種世俗之物慾、權謀的東西比作了骯髒的臭水塘。主人公又如何能落入那些骯髒的環境中被“汙染”呢?不能,絕對不能,因為那種至情至性的東西太美好了,如何可以被汙染呢?

  於是,只有讓主人公去死掉,或者進如空幻世界了事。因為,以賈寶玉和林黛玉之純情,實在沒法生存於現實之中,但卻又不能永遠生活在大觀園中的理想幻境之中。於是,作者只能安排他們兩個在被汙染卻還沒有汙染之際讓他們都有個歸宿吧!

  《紅樓夢》太過傷情而沒能有結局,曹雪芹不願意看到那個令人傷感悲壯的結局。作品只能就此打住。

  最後的思考:讀《紅樓夢》,讓人感到那個結局正好預演著我們這個時代。民族文化的底蘊嚴重的被淡化了,至情至性的屬於人生最美好最根本的東西被拋棄了。人成了金錢和機器的奴隸而不自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也越來越淡薄了。

  最後,又將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人類似乎已完全步入了曹雪芹筆下那種骯髒的臭水塘,曹雪芹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嗎?

  林黛玉之死的讀後感 篇4

  中學時代,聽別人說紅樓故事,寶玉和黛玉傾情相戀卻終未能結成眷屬,深感惋惜,特別不能接受的就是黛玉的早逝,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黛玉她冰清玉潔,才貌雙全,卻偏偏命薄如斯,老天何其不公!

  後來借到一本《紅樓夢》,如飢似渴地捧讀,有關寶黛的章節片段更是百讀不厭,為他們的笑而笑,為他們的悲而悲,為他們的相聚而歡欣,為他們的生離死別而痛斷肝腸。

  看到寶玉出家,則為寶釵的獨守空房而幸災樂禍,總認為寶黛未能結合,全是多了她一人。她出身皇商,家富勢豪,母親又與王夫人有親,與她相比,早孤無依,寄人籬下的黛玉自然不佔優勢,不能成為賈府當權派的考慮物件了。

  再後來終於有了一本《紅樓夢》,空閒之餘,常常玩索,發現以前僅從感情這一方面來看黛玉的愛情與命運有些幼稚,有些單純,但是對黛玉的喜愛之情有增無減,對她的愛情與命運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她父母雙亡,寄人籬下;憐惜她自尊自愛,敏感多愁;痛惜她才高命薄,含恨而逝。

  她客居賈府,自然在意自己“憑空多出的主子”的身份,在下人面前偶爾言語尖刻,也只是爭取和三春一樣的待遇。她時時衡量揣測自己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一個薄宦的千金小姐在名震天下的公侯之門,勢利卑俗、明爭暗鬥的集中營,處處風刀霜劍,爾虞我詐,她不涉一端,潔身自好,結果卻是不和任何一端為友就是與全部的派別為敵。

  在下人眼中,她是一個“零餘的主子”,在王夫人、鳳姐等人眼裡,她只是一個寄食者,賈母的寵愛也不能為她支撐起全部的藍天。

  黛玉的心倍受煎熬,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她不明白,也不屑明白,不想明白,但是她的自尊又不容許別人的輕視,於是,保持這種與賈府眾人的微妙關係而不使之惡化,對她來說,是一件費心傷神的事情。她的全部精神,就投注在兩件事情上,一件是與賈府眾人的關係,另一件就是經營與寶玉的愛情。

  一個孤苦無依的弱女子,表現出來多少堅強,就映現出內心的多少脆弱,而堅強與脆弱的矛盾結合,就產生了痛苦。生活在痛苦中,若沒有期盼,沒有精神支柱,沒有慰藉和希望,恐怕鐵打的人也會被這痛苦銷蝕。那麼寶玉就是支撐黛玉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寶玉是黛玉世界的重心,黛玉對他的重視遠遠超過自己的生命,情愫暗種時她也許並未發覺。但喜怒已全系在他身上,所以一旦有言語衝撞或發現他與別的女子稍稍熱絡一些,便惱他恨他慪氣鬧性子。一片苦心,寶玉一一體諒,使小心賠笑臉,終於,二人心有靈犀,都“放心”了。

  可是他們愛情的小舟在現實波濤洶湧暗流不斷的上,能夠一帆風順嗎?只看黛玉幾次病臨鬼門關我們就知道,擁有愛情的她在面對現實時承受了多少風浪的襲擊,老師筆記《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王夫人中意的子婦人選是寶釵,鳳姐則隨著賈母的心思見風使舵。賈母雖疼愛黛玉,但為子孫之長遠計,她更願意有家世的寶釵嫁入賈府。

  在世人眼中,“木石前盟”怎能比得上“金玉良緣”的誘惑?“世外仙姝”遇到濁世汙泥,她之高潔纖巧怎能蒙受浮塵腐垢?本是依靠寶玉之愛的精心澆灌而活,可是在金玉結緣的那一刻,這種澆灌就被人為的切斷了,仙姝在塵世本就先天不足,一旦失去維持生命的甘霖,生機立刻消失,既然心死魂去,還要這軀殼何用?她擁有過,就夠了,當初不就是為了還淚而生嗎?

  童話中成為王子的愛人的灰姑娘,為多少世人所羨慕。灰姑娘與王子攜手後,在現實中真的`能得到幸福嗎?張恨水的《金粉世家》給了我們一個回答。小家碧玉冷清秋滿心歡喜地嫁給摯愛,丈夫的第一句話卻是:你別想限制我的自由!他婚前的曲意承歡、柔情蜜意蕩然無存。

  金燕西作為豪門之子,娶妻卻形同未娶,依然流連於脂粉叢中。冷清秋為了愛情而來,但是自從她嫁入金家,愛情便遁於無形,她愛的人“愛”別人!可是冷清秋自此不得安寧——婆婆寵愛,卻不得不忍受各房兄嫂的排斥與算計。她惶惑,失望,終至於絕望,這個淡泊名利心地善良的女子只好把自己鎖入閣樓,長伴青燈,奉佛讀經。

  金家敗落,一場大火燒斷了她與豪門的重重牽絆,攜幼子悄然離去,隱名埋姓,賣字為生,說不盡的坎坷與辛酸。讀完這部小說,掩卷長思,才發現曹雪芹安排黛玉早亡實是一種苦心,一種悲憫,此乃高明之舉,我甚至為此深感慶幸,黛玉之早逝,和冷清秋相比,實在是一種幸福。

  寶玉之待黛玉的那種情分,自不必說。假如寶黛二人在賈母的主持下成婚,兩人的感情自然不容置疑,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考慮,寶玉肩負著維持賈府局面的責任,免不了時常參與到各種世俗活動之中,他本不願與世俗交接,此時會不會向黛玉訴苦?

  不屑世俗的黛玉又能否理解他的苦衷?黛玉以愛情為生命,會不會因為寶玉的不時缺席而精神空虛?這一層暫且不說;做個合格的主母,把賈府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條,好強爭勝的鳳姐尚且因此累垮,體弱的黛玉是否又有這份精神和體力?這一層也暫且不說;後來賈府獲罪被抄,一向錦衣玉食的黛玉能承受得了這個打擊嗎?

  一場驚嚇,恐怕此時的賈府眾人如何也湊不出買幾兩人參的銀子來。作者早有主見,唯美的黛玉是不能也不應該經歷這樣的現實的,如果經歷了,她的唯美便會減色,黛玉便不成黛玉了。

  她是作者心中一塊無暇的美玉,從幼時到少年,從情竇初開到執著於愛情,這塊由種種苦痛雕琢出來的美玉發出了奪目的光彩,雕刻已達最佳狀態,減一分未成,增一分有損。

  黛玉早逝,但寶玉仍在濁世,賈府的事情還未完,二號女主角寶釵便上升到一號女主角的位置,承受一系列現實的厄運,在賈府支撐殘局——這對寶釵並不公平,我以為——但是也只能是寶釵,她是那個社會培養出來的賢淑女子,自然只能由她來承擔那個社會所特有的苦難。至此,我們更可見作家對黛玉的偏愛與維護了。

  林黛玉之死的讀後感 篇5

  每每看紅樓、讀紅樓,頗有感傷。記得去年紅樓重夢,於此十分期待,但當看到《新紅樓》中浮誇的建築,怪異的妝束,滿心的期待只剩半數。可是考慮但為了表達出不同的藝術也就不再多想。然而,今天終於把長達50集的《新紅樓夢》看完了,讓我看到一個不同於之前的金陵夢。看到新版黛玉死時,我有些詫異,有些不可思議,只是覺得對於黛玉的死太過香豔,不夠正派。還有,我不明白為什麼黛玉死的時候一定要斜臥在床塌上,我想問她是在等待什麼,是等待從塌上到下早死嗎?“你,好,好,好”之時的配音是好像有人掐住她的脖子,致使她無法呼吸而說出那樣等待許久才能聽出的話語嗎?這一點讓我想到了87版時《黛玉之死》,陳曉旭扮演的黛玉臨死前,她對寶玉的奮恨的,眼神中的崛強,屬於文人那股高傲!

  而新版我絲毫看不到黛玉的崛強,黛玉的孤傲!我所看到的黛玉裸死並不是因為李少紅對原文李紈道:“林姑娘的衣衾還不拿出來給她換上,還等多早晚呢。難道她個女孩兒家,你還叫她赤身露體精著來光著去嗎!”的`誤解,而是為了突出某種視覺效果。李少紅所說的現代感,這一點,我從這一幕上完全沒看出來,我覺得這是對林黛玉的不尊重。這種展現方式,對喜歡黛玉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雖然古時是有這樣的習俗,要為死去的人擦洗,但是我覺得這一幕沒有必要呈現在觀眾眼前。還有在賈母來了,紫鵑就放著一個半包裹著的黛玉,我不知道她在等待什麼!為什麼有將黛玉半露的身子以那樣的姿態放在觀眾眼前?

  《黛玉之死》後,寶玉的瘋狂讓我看到了新舊的對比,新紅樓總算有些出彩,黛玉的死對寶玉的打擊,一個無能為力的少爺,那股悲痛欲絕的傷感,連愛人絕顏都看不到的心痛讓人耳目一新。它之所以能給人那種感覺,完全取決於演員的把握度,在這裡體現了新生代的崛起。所以《新紅樓夢》能夠帶人走進寶黛之愛的情感世界裡。

  只是,這一集側重的是黛玉死後寶玉的痴狂,有些不能理解的就是為什麼配那樣的音樂,給人感覺很像是懸疑驚悚劇,黛玉的死,肩背裸露,雙眼紅腫,結合著背景音樂像是兇殺現場。寶玉的夢境太過虛假,怎麼會出現黑白無常呢,這裡我不知道它要表現的究竟是什麼劇,是愛情劇還是神話劇?那場雪白的蒲公英居然也能理解為眼淚。

  總而言之,《新紅樓夢黛玉之死》不只是我,大家都爭議頗多,有人覺得黛玉的死太刺激觀眾和黛玉迷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於新紅樓而言,所有的是非則在個人自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