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1

  當今社會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兒教師是孩子的啟蒙教師,更需要不斷的學習充電才能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社會發展。

  今年寒假在工作室讀書活動倡議下,我選擇並閱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這是一本用愛和經驗寫出的書,讀了之後讓我感到既親切又實用,它為我們幼兒教師指引了方向,讓我深深領悟到如何才能當好一名好的幼兒教師。書中有很多教育案例,像一盞盞明燈,為幼教育工作者指導航向。

  經常聽人說:“幼兒教師就是高階保姆。”也有人說:“幼兒教師就是孩子王”。其實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每天超負荷的工作,練就了超強的工作效率,但其精神也高度緊張。幼兒園工作的核心是“愛”,老師們要學會熱愛。贊可夫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因此,教師要做到熱愛每一個幼兒,主動接近幼兒,用教師廣博而無私的愛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幼兒,使他們感受來自老師媽媽般的愛和溫暖。教學活動時用親切的態度、誇張的表情吸引孩子們的注意,教學活動外和幼兒一起玩耍,成為孩子們的好朋友,努力讓每一位幼兒在快樂中得到感知、獲得進步。

  幼兒教師,繁忙與瑣碎相容,責任與壓力並重,忙碌於疲倦同行,這正是幼兒教師工作的真正含義。為此,我們常懷一顆平常心並充滿自信,坦然地面對挫折,用一份愛、一顆心,獲得孩子的愛,贏得家長的心。這種被需要、被尊重和支援的體驗是幸福的。

  在幼兒園老師想上好課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備課,備課之前先要研讀教材,把教材吃透才能上好一節課。尹紫昕老師用一個實際案例指出研讀教材對於一個教學活動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適用於語言活動,在數學、科學、社會等教學活動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上好一節課,不僅要備好課,還要多準備教玩具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課後,還需要老師多進行反思,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反思,長則一二百字,短則寥寥數語,一個有用的活動反思將會對以後的教育活動有著指導意義。

  這本書,讓我讀懂了教育,也讀懂了人生。也許我們幼兒教師這個角色太小不起眼,擂不動那驚天大鼓,但我們可以時刻準備著,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堅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滿、去求索教育的真諦。

  我自豪,我奉獻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驕傲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固然繁瑣和辛苦,但是,付出總有回報,給予本身不僅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且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我們給孩子真誠的愛,孩子也會給我們純真的愛,這就是我們得到的最好的回報。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2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它又彷彿是慈父嚴師,不斷地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後有很多的啟發和感觸。

  第三十三條建議是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的。這條建議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特別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在這條建議裡,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讀書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的重要意義。他建議大家每個月要買三本書,一種是關於自己所教的學科方面的書,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這三種書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買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讀,那麼讀又是為了什麼呢,除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外,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廈。教育——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要掌握這一門藝術,就必須多讀書、多思考。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應當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車間裡增添了一件新的精緻的工具。

  讀到這裡,我有些慚愧,也有些後悔,參加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自己買了幾本書,又真正讀了幾本書呢?如果從參加工作以來都像蘇霍姆林斯基說得那樣去做的話,那麼,現在我的書架上也應該有近百本的書了。

  “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學無止境,教海無涯”。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把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謹記心中,多讀書,不斷充實完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3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參加各種培訓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平時懶散不努力,事到臨頭卻又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晃眼工作已快滿一年,雖每天忙忙碌碌,卻是浮躁難平,再難靜心下來讀一本好書。因著學校規定要讀書的要求,我才翻看《給教師的建議》,卻不想細讀下來,自己由衷地感到了羞愧。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的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而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4

  先做好“讀書人”才能做好“教書人”,讀書能讓我們成為優秀的教師。我看過《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後,有種撥雲見日之感,作者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為我們指點迷津,還給我們許多教育教學的好方法,使我受益頗豐。

  讀了蘇霍先做好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平時在教學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如何做好後進生的工作等。書中還有許多關於教學管理、教學經驗,教師對課程的計劃和組織,以及如何提高教學成績等等。

  書中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教師讀書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發揮自得,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這樣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作為年輕教師的我,面對教材教法的生疏,我更加體會到讀書的重要性以及厚積薄發的道理。

  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一文中,蘇霍姆林斯基鮮明而生動的指出,有些學生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教師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裡移植到學生心裡。學生在某一學科上成績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冷淡的態度。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自身學習怕主人,要樂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學習中去。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對教師而言,就是對教育過程的思考,把自己有所觸動的瞬間和片斷變成文字,記錄在案,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會有很大的幫助。我認為,善於覺察兒童課堂內外的行為上的極其細微的變化,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裡,學會觀察孩子,觀察才能瞭解孩子,才能捕捉細微的教育現象。教育日記也包括教學反思,記錄教學活動等,是對自己一日工作的審視和分析。

  書中談到對“後進生”的工作,這確實是每一位教師“最難啃的骨頭”之一。他們理解和記憶的能力相對較差,有的老師教了一段時間就會失去信心。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孩子從學習的逆境中走出來,“後進生”普遍存在著“沒眼睛,沒耳朵”的毛病,他們對老師上課所講的沒用心聽和記,在教學中,要經常讓這樣的學生回答問題,提高他們用眼、耳的頻率,自然知識就記牢了。他們有些並沒有智力上的差異,只是少了一份堅持,在學習生活中多加培養,有了堅持不懈和體驗成功的喜悅,他們也不再成為“後進生”了。

  讀了這本書,發現作者提出的問題都是教師近切想解決的問題,既有理論也有生動的事例,還介紹了處理問題的對策。讀書不僅能激發“後進生”的覺醒,更能讓我們教師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為真正有品位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5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給教師的每一條建議談到相關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讓我感觸頗深,受益非淺。

  後進生的轉化是一項艱鉅的工程,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更是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往往花在後進生身上的時間最多,但可能效果也是最不顯著的,甚至毫無進展,於是我開始懷疑後進生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教育無濟於事。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正認識到“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平時,我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採用多抄寫,多讀的方法。現在,從蘇霍姆林斯基這裡得到啟發,我們要注重訓練後進生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這本書洋溢位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的座右銘是:不要讓任何一個學生感到他在智力發展上是不行的,在學習上是註定要落伍的。”說的何其中肯,“每當我想到,在許多學校裡,在教室的最後排,還坐著一些好像被遺棄的落伍生和留級生,他們心情鬱悶,性格暴躁,或者對知識毫不動心的情況時,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種由衷的痛心。我們不能讓這些學生懷著冷酷的心情,對知識毫無興趣地走出校門!如果一個正常的人沒有在任何一門學科上取得成績,如果他沒有一門自己喜愛的學科,那就說明這樣的學校是很差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為“後進生”。在做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作為老師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

  老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老師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所以賞識在轉化後進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有了老師的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

  讀過書後,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在平時的工作中走進了轉化後進生的一座象牙塔,只從知識表層去改善,沒有從學生的內心出發,用一種平等甚至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學生,而這也就似乎決定我不可能從根本上轉化後進生。我們應該用心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鼓勵他,讚美他,給他多一點的關懷,給他多一點的自信,用愛去轉化每一位後進生。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6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剛讀這個題目時,對於“抽象”的理解是那麼含糊。讀完這一節,才明白作者用詞的準確。來看看學生的定義,“學生是在國家法律認可的各級各類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的有學籍的人。簡言之,學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事學習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兒童和青少年。”這個概念描述的就是抽象的學生。在這個概念裡,我們無論在哪個學校裡都能找到這樣的學生,卻不能在任何一個學校裡找到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這個道理就跟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我見過兩個孿生兄弟,都在讀三年級,兩個人的長相極其相似,寫出來的字也很相像,說話的聲音語速幾乎也沒有差別,但這兩個孩子的學習態度卻不一樣,一個勤奮,一個怠惰,勤奮的孩子每次測試成績都比較理想,而怠惰的那個卻只能達到合格的分數。因為後天教育環境施加的不同影響,所以兩個孩子就表現出了差異。孿生的都有這麼大的差別,那麼非孿生的,其差別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決定了教育的取向是因材施教,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因人而異地進行教育,才能在每個個體身上體現出教育效果的最最佳化,才能使學生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獲得成長的快樂,在此基礎上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

  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學中,我們要防止一刀切,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感知、理解、識記能力不一樣的學生,那樣做,會挫敗認知結構薄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傷害其自尊,會使他們對學習產生失望和厭倦的情緒。記得一次給差生補課,考卷上有這樣一道練習題,請在一段話裡用上三個描寫春天的成語。結果學生寫出來的句子都不通順,因為他們平常的閱讀積累還沒有達到這個層次,有些學生對寫出來的詞語還沒有透徹理解。我立刻降低作業要求,只要他們用其中一個成語寫一句話,學生比較樂於完成這樣的任務,因為這是他們力所能及的。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類情況,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我們的期望值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我們不能以我們的要求去衡量學生,如果不及時調整教學目標,縮短預設的目標和學生之間的差距,就會勞而無功。“恨鐵不成鋼”不是一個老師盡責的詮釋,鐵就是鐵,為什麼偏要把它煉成鋼?關鍵的是我們要給這樣的“鐵”一個合適的定位,看它在生活中成為什麼角色才最能體現其自身價值。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7

  放假前拿到園裡發給各位老師的兩本書,其中之一的一本便是這本名為《給教師的60條法律建議》。相比起那一本,這本書的名字和書的封皮更吸引我一點,我便先讀了這本。起初便是為了完成園裡發給的任務,要求讀完這兩本書,但是隨著我對這本書的深讀,逐漸的有些吸引我了,當天下午便一口氣讀了掉了整本書的一半。

  引用該書序中的一段話“教師是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塑造者,是公民社會化程序的重要指導者,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傳承者。教師在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他們應當有高於常人的文明覺悟和素養。”在這本書中,作者力圖從教育和法律的雙重視野中探索一線教師最需要,最實用的法律知識。我便是廣大受益教師中的一人。當然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些古板且死記硬背的法律條文,真正吸引我的還是那些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也確實發生過的案例。從“故事”中理解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學會仔細權衡並作出最恰當的選擇。

  還記得當時隨便翻翻看到一條“對學生的法師、著裝規範問題,不宜強制”的案例。這條案例中給出的情景再現大概就是小學要求統一著裝、髮型,不然便不允許學生進入校門,會被請家長,會被校方禁課。對於這一條案例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曾經就是受這種強制性所謂的“規定”脅迫的人。那時學校規定男生寸頭,女生漏額馬尾。進入校門,由於有點留海,便被德育處主任用剪子剪了下去,還叫班主任來門口領人。當天班主任還給我母親打了電話,回家後母親還批評了我。這讓我非常不能理解,難道我的學習成績和我的髮型有直接的聯絡麼?校方不經我同意私自剪去我的頭髮,導致我一整天都胡思亂想,這才是真正的影響了我。根據書中所給的依據,“學生染髮,穿耳,著奇裝異服等行為,可能會與學校的規章制度相違背,不利於學校的統一管理。但從法律上看,學生的上述行為並不違法,也不會危害社會公共利益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甚至也不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當然,也並不是提倡學生去染髮、穿耳這類行為。只是我們或許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理論為主行為為輔,真正的做到平視對待,將學生看為平等的法律地位的獨立個體,他們的各種法律權利不可侵犯。

  書中不光有種種令人感興趣的案例,也給出了最能讓各位老師接受的策略與建議。例如:如果學生在著裝、髮飾方面違反學校規定,教師應當透過耐心的說服教育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實現教育和管理的目的。教師不要為了執行校規或應付上級檢查而採取強行剪去學生的長髮,強制學生脫去不符合要求的服飾等管理方式,以免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這本書也真誠推薦給大家,不要用錯的方法去做我們認為對的事。不要用我們的想當然去侵犯孩子們該有的權益。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8

  編者在序言裡寫到,現在出版的學前教育類書籍中,真正適合一線幼兒教師閱讀的偏少,而所有的書大體都會分為兩種,一種是理論性的,讓我們只能是望而興嘆;另一種是實用類的,像環境創設呀、活動方案呀,雖然實用,但是這樣我們就是“拿來主義”,不去再動腦筋,侷限了我們的創新和反思能力。而《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沒有大篇的理論,書裡幾乎都是些幼兒園有經驗的一線教師寫出來的他們對日常工作的經驗,涉及到了我們工作中的各個方面,看這本書真的能讓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思考和反思。

  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就對於幼兒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最頭痛的家長工作,一些教師說出了她們的想法和在實踐中的做法,我看了也感想頗深。

  家長工作在是幼兒園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也是幼兒園工作的一個難點,在工作中,常常能聽到老師們關於家長的不滿,的確現在幾乎都是六個大人對一個孩子,家長的溺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會給教師的工作帶來一定的困擾,如果家長工作做不好,對於教師以後的工作都會有產生一定的影響。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首先我們要理解家長們的想法,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不能高高在上,自以為是,要尊重他們正確的觀點,也要耐心、虛心、誠心的聽取家長的一些合理的建議,這樣營造出來的環境,才會讓家長樂意聽你說話,願意與你交流。

  第二、要及時的將孩子的優點、點滴的進步及時的告訴家長,不要吝惜自己對幼兒的讚美。教師對孩子的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讚,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這種獎賞性的行為不僅讓孩子們樂於去努力,也讓家長更加輕鬆、自信、愉快的面對老師,更能主動地與教師交流孩子目前存在的不足或者困惑,以期待得到教室的指點與幫助。

  第三、因為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不盡相同,這也需要教師更深入的瞭解家長,以便能有針對性的與家長溝通,針對家長的個性問題幫助其想對策、想方法。

  第四、教師要經常的換位思考,要體諒家長,因為在家長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哪怕是孩子們犯了錯,也會認為孩子們年齡小等等,所以這就容易跟老師產生矛盾,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如果教師能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理解家長,讓家長感受到教師是真心喜愛、關心他們的孩子,家長就會變得更容易接受教師的一件和建議。

  第五、教師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從而換來家長的心愛。

  在書中的最後寫了這麼一句話:因為理解,所以支援;因為支援,所以愛;因為愛,所以家園的教育才會更和諧。的確只有家園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孩子,如果我們都愛孩子,都互相理解、支援,那麼家長工作還有什麼可難的呢?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9

  龍山全體校教師在邵校長引讀下,我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可前不久,一本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卻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裡,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裡,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說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作為一線的教師,在讀完這些文章後,真有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我會倍加努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10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正文:尊重學生,教給閱讀——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先生送我《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一直擱著沒看,待到聽完曹鴻飛老師的講座,才將此書拿出來翻閱,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蘇霍姆林斯基,他堪稱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張個性的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深深感動了我,震撼了我,也指引了我。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成功源於他對學生人格的尊重。

  他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該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是的,他正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學,有一個女孩為了給病中的祖母帶去歡樂和寬慰,在學校的暖房裡採摘了那朵為全校師生極為鍾愛的藍色菊花,她決定讓祖母看後就還給學校。當蘇霍姆林斯基看到後大為吃驚,但瞭解情況後,他感動地說:“孩子,你再採三朵吧!一朵送給你自己,為了你這顆善良的心;兩朵送給你父母,為了他們培育出一個善良的人。”這個本該受到批評的孩子竟然得到了讚賞,這就源於他對善心的呵護,對自尊的維護。一個生命,無論是強大的、弱小的、高貴的、平凡的、聰明的、愚笨的,作為人的尊嚴,永遠是無價的。我們說,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塑造美好的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樹立卻基於人的尊嚴,人的尊嚴卻是在尊重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心得體會《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感》。

  總之,沒有尊重,就沒有德育;不懂尊重的老師,是決計培養不出道德高尚的學生的。給學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寬容,更多的賞識,那麼我們將收穫的是教育的奇蹟。這位教育大師,用他對孩子的信任和關愛重塑了一個個幼小的心靈。在他眼裡,每一顆心靈都是可以趨於真、善、美的。而且他總能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

  比如對待“後進生”,絕不言棄,耐心、深入地研究,制定恰當的方法,期待孩子們的進步。蘇霍姆林斯基班上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對於數學有嚴重障礙。針對這個孩子,他擷取生活中的故事作為題目讓費佳思考,還給他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100本書和冊子,可供三到七年級。後來這孩子成了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在回憶中說自己從來沒有給這樣的學生補過課,只是教給他們閱讀和思考。因為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我去年調到現在的學校,接任的是全校公認的垃圾班,學習成績姑且不提,單就行為習慣就很是叫人頭疼,紀律就是一大問題。我剛接手,打架事件應接不暇,任課老師的告狀接連不斷,作業不做屢見不鮮······怎麼辦?每天忙得交頭爛額,過得提心吊膽。在翻看《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11

  想必大家還記得之前的章節中有一章名為“‘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而今天的這兩章其核心內容也是關於閱讀的,重點講述的是科普讀物和科學著作的閱讀。

  當今社會確實是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著,而學習教材卻不能同步將新的概念和規律補充進去。這時,課外閱讀中科普讀物的閱讀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這讓我想到了這個假期裡“少年讀書會”最後一次活動的主題,便是“從稚氣小孩到科學巨人”。為了準備這個主題,我翻閱了《從稚氣小孩到科學巨人》這套科學家故事系列叢書,還瀏覽了《DK酷物》、《萬物》等科普前沿期刊圖書,從中尋找代表科技前沿的新發現和新發明,並向孩子們推薦延伸閱讀《DK科學歷史百科全書》。科學是嚴謹的,所以普及科學也應該是謹慎的。

  教學上

  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如果想要在教學中使課外閱讀更有針對性,教師們就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去做準備工作。這一過程應該是“經過周密考慮的、有預見的、有組織的”。而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幫助,作者提出“不是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這一過程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他們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

  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

  家庭書架

  隨著資訊互通的便捷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普讀物進入我們的視野。選什麼樣的科普書籍孩子喜歡看呢?我覺得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神奇校車》系列還是很好的選擇,讀書筆記m裡面有百變的捲毛老師,還有超級熱愛探險的孩子和超級不熱愛探險的孩子,他們都具有代表性,而風趣的語言也讓孩子們更易於接受。遺憾的是,“捲毛老師”的創作者喬安娜·柯爾已於今年7月去世。如果可以,再讀經典也是一種紀念。

  對於中高年級的孩子來說,《可怕的科學》系列不啻為一種好的選擇。全套72冊,分為多個主題系列,可以不必全部收入,也可以讓孩子在自己的興趣範圍內讀得暢快。

  今,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比較成熟的科普讀物大多都出自外國作者,有時候讀起來還是會有些不方便,所以如果有熱心於為中國孩子撰寫自己的科普讀物或者在譯著時考慮到國情的作者,還是很值得稱讚和肯定的。相比較而言,我們自己的作者好像缺少了一些能讓科學變得親近的魔力,也少了一些對待科學的樂觀,即能讓孩子們更易接受的幽默感。

  很慶幸,我家的書架上有一些這樣的書籍,而更慶幸的是,女兒也很有興趣拿來讀。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12

  我閱讀了蘇聯聞名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書中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如同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碰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佈滿信心……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中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的困惑。

  書中還有很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這就集中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賞識教育的思想,他認為教師的賞識是實現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要常常重新整理賞識教育的思想,賞識每一個孩子,關注每一個個體,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用親情去呵護。在澆灌、培育與呵護中觀察、發現並準確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使他們的閃光點得以昇華。讓每個幼兒都獲得不同程度的體驗與成功。使他們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因為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讓孩子有主動參與一切活動的願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賞識教育讓自由、歡樂與舒暢迴歸課堂,迴歸孩子的一日生活,賞識教育把自信、創造與成功,帶給孩子,還給孩子一個完整的自我。賞識教育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讓溝通與關愛解開每個學生的心鎖。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13

  教師的成長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沒有教師的成長,就沒有高品質的教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資訊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廣播、電視、報刊、雜誌、網路……教師不知道的事情也許學生早已知道,因此我們教師的權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戰。為了適應這一時代特點,作為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以終身學習為目標,讓讀書成為習慣。

  一、有愛才會有教育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透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二、學會欣賞學生

  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欣賞學生。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做正常的人一樣;不僅欣賞優秀學生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缺點和失誤。我覺得“人沒有不良品質,只有用錯了地方的性格。”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對優秀學生欣賞,幾乎每個老師都能作到,但是對差生的欣賞,就幾乎沒有人認同了。

  愛好學生是容易的事,愛那些讓我們操不完心的學生就非易事。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不斷地學會愛:學會把每個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欣賞學生,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學會向學生表達自己的愛;學會把學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好的心態投入工作,才不會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為你會發現: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在收穫著愛!

  三、教育應該以人為本

  《給教師的建議》裡對時下父母還是非常看重的分數做了非常科學的分析。可惜現在大部分的家長甚至教師還是一直把分數放在第一位,認為分數高就是學習好,分數高就是好學生。於是剝奪了孩子雙休日的休息權利,讓他們參加這樣那樣的學習班,進行這種那種的培訓。有些家長即使有些猶豫,但最終抵不住別家的孩子個個都往學習班送去。正像有些家長所說的那樣:現在光靠學校學點是不行的,要考重點學校,不參加學習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分數固然重要,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亦或是我們教師來說,很重要,但我們不能一味的強求、苛刻。經常說以人為本,但現在何嘗真的“以人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現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14

  利用閒暇時光,靜下心來,我認真的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讀後感觸頗深。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你排解煩惱,給你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你有著自信。很難想像幾十年前的教育理論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還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實用意義。難怪他要成為廣大教師心中追尋的偶像,成為心中的指明燈。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都有生動的實際事例,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準備上課的材料,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還要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還要抽出時間來學習,以便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學科中,使教材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 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我的眼前一亮,讓我的心陡然地開闊,我將繼續地研讀下去,它將是我教育生活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00字15

  捧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有點心不在焉,基於它的樸素,又類屬於專業書籍。在目錄裡查到《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時,有些不以為然。眾多專家都有妙招,但千百年來,無數教育者對頑劣偏激成績差的“後進生”的駕馭又是否真正遊刃有餘呢?

  再讀,內心有了觸動,甚至有些汗顏。作者語言平實,案例真實又淺顯。作者說:“對於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經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

  這條結論是依據的,作者說:“給他們挑選一些書籍和文章,這些書刊都是用最鮮明、最有趣、最引人入勝的形式來揭示各種概念”“應該讓這些而他那個的頭腦裡產生儘可能多的……疑問”“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真相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

  對照自己,從教10餘年,也曾想過為學生減負,也曾思考教學種的種種策略,期望課堂效率更高。“後進生”一直是個敏感、不輕鬆而又尷尬的字眼。最近幾年,也為了“輔差”,在放學後給學生補習。這對於應試克定是有效果的。到檢測效果時,他們總能支離破碎回答出一部分,直接讓卷面分數提高。

  其實一直是覺得這有些悲哀的,用相同的呆板的習題或要點反覆刺激“後進生”,他即便頭昏腦脹,也只能強迫自己打起精神去機械記憶,也許他期待的也只是再太陽西沉之前自己能夠回家!複習本上詩句所描繪的美景在幾十遍的盯視下,還有什麼美妙可言?這怎麼能達到“樂學”啊?這對於孩子,何嘗不是一種折磨?

  再者,一個學期四個多月只讀一本語文書,還美其名曰:以本為本。細細一想,這個理由是有些蒼白、乏味、無聊的!即便每一節課都精心設計,爭取生動有趣,可這又適應多少學生呢?我們很少小班額。後進生長期以來一直在不太情願地接受我們的“灌輸”而已。

  何不讓閱讀“解放”後進生?

  可以指導他們去閱讀適合的書籍、刊物。可以鼓勵家長何孩子共讀,一舉多得。即便他們首先只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但隨著閱讀量的增大,積少成多,總會有所改變的。讀著各類書籍,不帶任何作業、任何目的,感受的是豐富美妙新奇的東西。他們會慢慢愛上讀書的,最後,效果不是事半功倍嗎?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治理的刺激”“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我想我們可以試試,用這個簡單的辦法--閱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