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精選13篇)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精選1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精選1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1

  “這麼說,要是我晚到一刻鐘,此艦就會不等我開走了,我也就錯過了這次特別的奇妙的,令人難以置信的遠航了。”在第三章中,給我最大啟發的便是這一段話。前文所述,當“我”決定要實現這個目標,雖然這與“我”返回祖國的到正好是反方向,但是這是“我”的目標。

  讓我讀到這一段話時,腦海中不由浮現出剛開學我們的語文老師跟我們說:“其實機會就像一個個小精靈,有時候就飛在你身邊,你要及時出手抓住這個小精靈。要一不留神兒,這小精靈可就飛走啦。”是啊,平時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小精靈”你要反應過來及時抓住了他。

  古時候有個叫毛遂的人。毛遂在平原君門下三年,一直默默無聞,總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機會。

  一次,秦國大舉進攻趙國,情況危急。這時,毛遂主動站了出來說:“我願隨平原君前往楚國。”

  平原君一開始不以為然覺得他不能勝任這個重大的使命,毛遂並不生氣,在他心平氣和地據理力爭下,平原君便答應毛遂作為自己的隨從,連夜趕往楚國。毛遂憑著自己的口才和智慧為趙國解了圍。

  看完毛遂的事例。才知曉,原來這些經常發生的事,有時候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毛遂就是抓住了這次展示自我的機會。才令平原君發現毛遂這個人才。

  當然也並不是說你抓住了,機會就是你的。有句老話說的好:“機會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毛遂平時就很勤奮,抓住了機會,並施展了自己。所以,現在就去努力吧!不要等錯過了才後悔。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2

  讀完《海底兩萬裡》這本精彩而又刺激的經典名著,我的腦海裡開始浮現出一艘被認為是獨角鯨的高階潛艇、高大威猛的抹香鯨和充滿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

  小說從海面上發現一隻被認為是獨角鯨的大怪物撞沉幾艘輪船開始,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應邀參加追捕,從而發現這怪物並非什麼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艇。這艘“鸚鵡螺”號潛艇是船長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秘密建造的,利用海浪發電,供給船上熱、光、動力,是一個令人驚歎的現代工業傑作。尼摩船長是一個自稱“跟整個人類斷絕了關係”的神秘人物,卻有著出類拔萃的才華與驚人的膽識。於是阿龍納斯在尼摩船長邀請下開始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阿龍納斯及其同伴乘“鸚鵡螺”號周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北兩極海岸,遇見了許多罕見海底動植物,飽覽了海底變幻無窮的奇景異觀,最終到達挪威海岸。整個航程高潮迭起:海底森林打獵,“鸚鵡螺”號擱淺,進入珊瑚墓地,經過阿拉伯海底地道,地中海四十八小時……在將近10個月的漫長旅程中,經歷了土人圍攻、冰山封路,鯊魚、章魚襲擊等許多危險。小說透過巧妙的構思和詭譎多變的情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情節古怪離奇,對各種海底事物的說明入木三分、惟妙惟肖、讓我彷彿身臨其境、如痴如醉。

  在那還沒有發明電燈的年代,作者儒勒·凡爾納的“鸚鵡螺”號和淵博的學識確實令人歎服;他還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重視防止被壞人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為;提出要愛護海豹、鯨等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觀念。在兩百年後的今天,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加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嗎?

  《海底兩萬裡》讓我增長了知識,瞭解了神秘而又新奇的海底世界,拓寬了知識視野,我很喜歡這本書。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3

  《海底兩萬裡》我覺得小學三四年級很合適看。因為這本書裡面有許多知識,也有感人的地方。

  好了,閒話不多說,下面介紹一下主要內容:這裡的“兩萬裡”不是中國的“裡”,而是古裡(這兩萬古裡可以繞地球3圈)。這兩萬裡的旅行還要從這件事說起:由於法國多艘戰艦被一頭鯨魚襲擊,(其實是一艘潛艇)法國海軍高階將領下令,如果看見鯨魚,一定要殺了它。不久後,一艘護衛艦發現了它,並從大西洋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的最北端,終於追上了。船長命令魚叉手投魚叉,還沒投出去船就被鯨魚撞出了個洞。船沉沒了,大副和二副只好跳到木板上,並發現撞船的是潛艇,就跳進了潛艙內。

  之後,他們開著潛艇在海底暢遊,看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奇特的動植物。同時,他們也經歷了許多事,比如:因觸礁在陸地上過了五天,水手長爬樹摘果子摔死了、遭遇海水漩渦,差點被弄死等。

  讀了這本書後,我發現尼摩船長是一個憎恨戰爭的人。之所以造這艘潛艇,是因為躲避戰爭。大副康奈爾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人,而且非常勇敢。兩個水手長則是忠於職守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大副康奈爾雖然他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但是隻要一有危險,他就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

  最後,該說說感想了:這本書留給我的印象是廣闊無垠的蔚藍的海洋,一次海底的環球之旅。裡面的知識也帶給我極大的滿足感。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戰爭,是解決國際問題的沒有辦法的辦法,同時,會帶給世界人民無法挽回的損失。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4

  海底世界美輪美奐,色彩繽紛。

  1866年的一天,海中莫名其妙地發現了怪物,怪物襲擊了成百上千條船隻,法國政府決定派出“林肯”號來追擊怪物。海洋動物專家阿隆納克斯教授跟隨“林肯”號出發,結果,在船上碰見了他的兩個好朋友,分別是魚叉王尼德蘭和孔賽依,他們跟隨全體船員出發遠征。最終他們碰到了怪物,但是子彈、炮彈、魚叉,對怪物根本沒用,怪物用強大的高壓水槍擊中了“林肯”號。阿隆納克斯教授被強大的水流擊入水中,當他將要絕望的時候,一隻強壯而有力的大手緊緊地握住了他,他轉頭一看居然是孔賽依,孔賽依告訴阿隆納克斯教授:“‘林肯’號船上的舵、螺旋槳、木質甲板、欄杆、桅杆、帆布都被怪物打爛了,看來想要回到‘林肯’號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了。”他們被一排巨浪,衝到了怪物身上,孔賽依和阿隆納克斯教授昏了過去。

  第二天他們醒來的時候,卻發現尼德蘭也在怪物的背上。尼德蘭告訴他們,這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章魚或獨角鯨,而是一艘地地道道的潛艇。他們想跟裡面的人取得聯絡,可是一行行鉚釘嚴絲合縫的“躺”在他們的前面,孔賽依急得又咒罵又跺腳。突然,潛艇上的蓋板打開了,裡面探出一個人頭,他看見他們驚訝了一聲又消失不見了。過了片刻之後,七八個蒙面人將他們押進了又黑又神秘的潛艇,關進了一個房間。一位船長走進他們的房間,他們都很憤怒,就用法語、英語、德語、拉丁語各自從頭到尾講了自己的經歷,可是那位船長說了幾句他們聽不懂的話,就把門關上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奴役進來了,尼德蘭非常憤怒,緊緊地掐住了奴役的脖子,死不放手。一會兒,船長又進來了,他用法語對尼德蘭說:“尊敬的尼德蘭先生,請您保持冷靜!”他們都驚呆了。從那以後,船長跟他們成了好朋友。於是他們跟神秘的船長開始了一段驚險神奇的海底旅行,他們目睹了海底火山噴發的壯觀景象,登上了未有人到達過的南極,領略了美麗又充滿危險的海底世界。然而,船長為什麼要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呢?“鸚鵡螺”號潛艇最終的命運又是怎樣的呢?這一切都是個謎。

  《海底兩萬裡》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大作。我讀了以後,明白了要向“鸚鵡螺”號潛艇船長內莫那樣,當面對比自己強大的曾經吞沒了成千上萬條船隻的大海的時候,仍然能夠保持冷靜、直率、勇敢,用智慧和科學去跟無邊無際的大海拼搏,遇到困難時要有一顆百折不撓的心,內莫船長這種勇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5

  《海底兩萬裡》的作者儒勒·凡爾納是法國十九世紀一個想象力驚人的科幻作家他的驚人之處不但他所寫的內容很誇張動人又富有科學意義的小說更驚奇的是這本書中所寫的故事在我們現在的時代已是不足為奇但在他那個時代裡還沒有潛水艇呢!但凡爾納以他驚人的想象力與豐富的知識底蘊在《海底兩萬裡》這本書中成功地塑造了“鸚鵡螺號”潛水艇還有蘭可夫探照燈。作品中所描繪的科學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情節驚險曲折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結局出人意料使他的作品閃現著永恆的魅力。所以凡爾納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是當之無愧的。

  書中的主人公探險者、教授阿龍納斯先生和他的兩個同伴康塞爾與尼德·蘭一起乘坐“鸚鵡螺號”開始了海底之旅。鸚鵡螺號的主人是尼摩船長他是個性格古怪性情憂鬱知識淵博的人船上的人都以一種阿龍納斯先生和他的兩個同伴聽不懂的語言交流阿龍納斯先生感到十分奇怪為什麼只有尼摩船長聽得懂三個人的語言。尼摩船長邀請他們一道周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及南極與北極。遇見了許多見也沒見過的海底動植物、海底洞穴、暗道與人們至今沒發現的遺址。

  書中包含了很多科學知識地理、文化、地質學這麼多的知識這本書裡都有作者透過阿龍納斯先生的僕人知識面很廣的愛給動物分類的康塞爾告訴我們海洋的知識與海洋裡的奧妙。如紅海一種名叫三稜藻的微小生物它分泌出的黏液是造成紅海的顏色像血一樣的紅的原因。還有許多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知識透過這本書我都知道了。阿龍納斯先生對尼摩船長的無可倫比的才華與學識產生了欽佩我也同樣對尼摩船長的才華與學識產生了敬佩並且我下定決心多看海洋知識的書體會海洋的奧妙與神奇探索深海的寶藏與財富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一定能造出像鸚鵡螺號那樣優秀的船隻。

  《海底兩萬裡》不是作者空憑想象捏造的它是由遠見加博學累計成的科幻小說。我很佩服作者驚人的想象力豐富的知識高超的描寫手法比如在寫穿越南極冰山的時候作者把冰海、冰山、巨大的冰縫寫得活靈活現讓我們身臨其境彷彿自己就在南極的冰山之中《海底兩萬裡》你真是我的好老師!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6

  下學期,我在家裡認真讀了一本科幻鉅著《海底兩萬裡》有感而發。

  《海底兩萬裡》是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系列中的一本。它的故事曲折驚險,引人入勝,它的畫面多姿多彩,氣象萬千,讀來令人驚心動魄。

  《海底兩萬裡》講述了法國博物學家阿龍納斯教授探海旅行的故事。作者以追蹤“海水怪物”為引子,襯托出阿龍納斯教授和他的僕人康塞爾、加拿大人尼德·蘭誤入“鸚鵡螺”號裡的一個個精彩、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出一幅幅壯麗畫面:神秘的海怪、美麗的海底世界、莊嚴的海底葬禮、豐富的海底寶藏、驚險的南極……

  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和主人公一起暢遊了海底的世界,紅海、地中海、愛琴海、黑海、大西洋、南極、北極、北冰洋,遇見了許多極為罕見的植物、海產品、海洋動物、世紀戰艦的殘骸等等,許多有趣的事情,使我開拓了視野,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使我感受到海洋世界的神秘莫測。

  《海底兩萬裡》這部讓人驚心動魄的鉅著告訴我們:要學習阿龍納斯教授樂觀向上的精神;學習僕人康塞爾對主人忠心耿耿與無私的精神,學習尼摩船長的勇氣,和見到朋友有危險的時候奮不顧身去營救的精神。這部小說還告訴我們,人要有勇於探險的精神,才能發現這大自然的無比美妙。

  讀了這部科幻小說,我感嘆作者的妙筆生花,這些偉大作家們用他們畢生的知識與智慧創作出世界名著,以其盛久不衰的魅力,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7

  與《海底兩萬裡》邂逅,出於偶然。高中時的英語書上有凡爾納《神秘島》的節選,一時間被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所折服,凡爾納的很多科幻情節可以說是有所依據的,在當時看來是幻想,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可是他在小說中的有些預言在今天已經成為了現實。

  一直喜歡《海底兩萬裡》,不僅是因為它有著豐富的人文、植物甚至是地理知識,更因為它包含著凡爾納對奇幻世界的思考。

  看到尼莫船長捉摸不定的性情,看到他自稱“不存在的人”,就覺得他可憐又可恨。對於外面的世界,他認為大海給了他一切,所以外面的一切於他而言就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並不是不存在的人,他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紛擾,讓船隻傾覆,這點是可恨的。他熱愛大海的一切,他不允許外界的干擾,他沒有連線外界,卻連線著外界的文明,他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書房,最好的收藏,卻沒有人能與他欣賞,這點看來他又是可憐的。

  其實我覺得尼莫船長有時候就是我們的縮影。有時候面對外界的紛擾,也想躲進大海,造個千萬噸級的潛艇,快樂的做自己,可是哪裡會有桃花源?

  在《海底兩萬裡》中,教授、尼德、康塞爾一邊在船上享受著客人的待遇,一邊想著如何逃出去,他們在海底見到了五彩斑斕的魚群,珊瑚,於是我們也透過文字感受到了那份美麗。作者想必對動植物學也有所研究吧,能把海底那種自然的隨性描繪得如此準確,讓人心神嚮往,讓人再一次感嘆大自然無窮的魅力。

  如果讓我說《海底兩萬裡》有什麼魅力讓我看了那麼多遍,只能說,感覺這就是一本很乾淨的書,“乾淨”有很多的定義,我不怎麼喜歡描繪革命、血淚史的書,雖然這是人類一步一步的進化史,是值得我們去看去深思的。但是我喜歡一些寫給小孩子的書,也許是性格使然,這些外國的科幻小說也許並不是寫給孩子們看的,也許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的深意。

  尼德雖然並不是主角,但是我覺得他很出彩,直率而忠實的性格很招人喜歡,雖然他不及康塞爾冷靜,不及主人公教授博學,但是他身上有著普通人普通的品質,有的時候,小人物的刻畫是很難刻畫得生動又新穎的。因為小人物太多了,寫小人物的也太多了,而且小人物易被大人物的光芒遮蓋。

  一生中有很多啟迪智慧的好書,也有很多啟迪成長的書,讓我們在路上品嚐。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8

  假期裡,我最喜歡讀的書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寫的《海底兩萬裡》。這是一部科幻冒險小說,讀這本書不僅能同主人公一起周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許多的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等,還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科學知識和地理地質知識。

  書裡面講了在1866年在美國的某片海域出現了一隻海怪,於是,美國政府派了戰艦“林肯”號、捕鯨大王尼德·蘭、生物學家阿龍納斯、阿龍納斯的僕人康塞爾以及“林肯”號的所有船員一起去捉海怪。但是,他們在海面上一直行駛著,連海怪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就在一天早上他們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尼德·蘭發現了那隻海怪!

  於是機械師丟下機器,伙伕丟下鍋爐,廚師丟下湯勺,大家全部都聚集到甲板上去觀看。隨後,艦長下令全速追擊,必須追上海怪!可最後,他們被海怪掀起的兩股巨浪打翻了,“林肯”號隨著海浪漂到了別的地方。阿龍納斯、尼德·蘭、康塞爾落到了潛艇“鸚鵡螺”號的甲板上。被六個蒙面大漢拖進了艙裡。

  在“鸚鵡螺”號上,他們認識了艇長尼摩,參觀了“鸚鵡螺”號和奇妙的海底世界,還參加了海底葬禮,與章魚、鯊魚、土著人展開了搏鬥、在此期間,尼德·蘭一直在籌劃怎樣逃跑。更瘋狂的是,尼摩艇長竟然還駕駛潛艇撞向一艘戰艦!最後,尼德·蘭一行人成功逃出了鸚鵡螺號,回到了陸地上。

  在這本書裡,我讀到了康塞爾的'忠誠、沉穩、執著、隨從,讀到了尼德·蘭崇尚自由的願望,還讀到了尼摩艇長的才華過人、機智勇敢,以及阿龍納斯的勇於探索和知識淵博。我很佩服尼摩艇長,但是在他身上有值得我學習的優點,也有我應該掘棄的缺點。優點是他學識淵博,才智過人,能在危急情況下做出正確而機智的措施,並且用自己的知識打造了“鸚鵡螺”號,能和船員們平起平坐,以身作則,勇敢果斷。缺點是他內心充滿了仇恨,有些冷酷和固執,不過在故事中,也展現了他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一面,所以我很敬佩他。

  這是一本精彩的科幻小說,大家有興趣也讀一讀吧。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9

  凡爾納的科學小說始終貫穿著科學發明與發現,即使是普通的冒險、探險故事,也伴隨著對科學的關注。

  ——柳田權(日本翻譯家)

  今年寒假我懷著無比激動與好奇的心情讀完了《海底兩萬裡》這本書,這讓我看到了一個神秘而又美麗的海底世界,也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全書主要寫“鸚鵡螺”號潛水艇,在尼摩艇長的指揮下潛入深海,並克服種種困難與艱險,帶著艇員們遨遊奇美壯觀的海底世界:在海底狩獵,去參觀美麗的海底森林,去探索亞特蘭蒂斯海底廢墟……這一章又一章的故事情節細緻生動,內容跌宕起伏,懸念不斷,並且環環相扣,令我讀後回味無窮。

  作者描繪了四個主要人物,他們樣貌不同,性格也是截然不同,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博古通今的阿羅納克斯教授;生性沉穩、為人隨和的僕人孔塞伊;性情火爆的魚叉手尼德蘭;沉著、機智、運籌帷幄的尼摩艇。長其中令我最為佩服的還是尼摩艇長了。

  在“鸚鵡螺”號中尼摩艇長擁有千千萬萬的書籍,我敬佩他的果敢,欣賞他不屑被人類束縛的精神,果斷潛入水下,生活在深深的海底,並且與世隔絕。他嚮往自由,同時也是一個伸張正義、冷靜、果敢、博學、正直的人,這讓我無不為它讚歎!

  本書的作者是由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1828-1905),人稱“科學幻想之父”所寫。凡爾納出生在法國西部海港南特的一個律師家庭,父親是頗為成功的律師,一心希望子承父業,但是凡爾納自由熱愛海洋嚮往遠航探險,當他開始他夢寐以求的冒險生涯時,不料被父親找回,之後他便只能在床上幻想旅行。自此,凡爾納博覽群書,厚積薄發,寫下了一系列著名的科幻作品,成為了有名的科幻作家。

  當讀完這本書到時候,我覺得自己學到了好多,我真的得好好感謝《海底兩萬裡》,感謝儒勒.凡爾納和尼摩艇長,他們教會了我許多道理,教會我要做一個勇敢、不放棄、敢於探索、冷靜、果敢與博學的人,並且擁有一顆充滿想象、好奇與熱愛科學的心。所以再一次感謝你們:《海底兩萬裡》、儒勒.凡爾納與尼摩艇長。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10

  今天我閱讀了《海底兩萬裡》,被作者儒勒·凡爾納豐富的想象力深深地震撼了。故事開頭,作者獨具匠心,巧妙佈局。先介紹了一件事:1866年,當時海上的人們發現了一隻所謂獨角鯨的大怪物。作者從這件事入手,又介紹了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接受了邀請並參加捕捉行動阿龍納斯在捕捉的過程中不幸與其僕人康塞爾掉入水中,卻意外和一名捕鯨手尼德·蘭游到了這隻怪物的脊背上,被“海怪”所救,後來卻得知這隻轟動一時的獨角鯨原來是一艘構造奇妙的名為“鸚鵡螺號”的潛水船,此後他們便被尼摩船長軟禁在這艘神秘的潛艇中,開始了在海底的奇幻環球旅行。最後,他們在挪威海岸附近設法逃走,重回陸地。這整個航程高潮迭起:海底森林打獵,“鸚鵡螺”號擱淺,進入珊瑚墓地,經過阿拉伯海底地道,地中海四十八小時……在將近10個月的漫長旅程中,經歷了土人圍攻、冰山封路等許多危險。作者透過巧妙的構思和引人入勝的情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情節甚至有些古怪和離奇,對各種海底事物的說明入木三分、惟妙惟肖、讓人彷彿身臨其境。

  整本書花了大多筆墨來刻畫尼摩船長,這個謎一樣的人物一樣為此書增色不少,他可以為法國償還幾百億國債,看到朋友死去會無聲的落淚,會把上百萬黃金送給窮苦的人,會收容所有厭惡的陸地的人,會把滿口袋的珍珠送給可憐的採珠人,會逃避人類,施行可怕的報復,他對人類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似乎經歷了無盡的痛苦,我不明白這樣的一個天才有著怎樣的經歷和出身,我總想探個究竟,不過我相信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作者還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同時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要重視防止被壞人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為。龍納斯教授的樂觀向上精神、尼摩船長的勇氣和他奮不顧身的去營救有危難的朋友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在這漫長的旅行中,時而處於險象環生的險惡環境,時而處於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人物命運撲朔迷離,整部小說懸念迭出,其內科學知識豐富詳盡,而且細節逼真。令我完全沉浸在了這個奇幻的故事裡。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11

  文/初一付佳陽。碧藍的大海一望無垠,層層波濤,總能為人提供遐想的空間---法國作家凡爾納,就用自己的想象與科幻相結合,創作了《海底兩萬裡》。

  《海底兩萬裡》是《凡爾納三部曲》的第三部曲。故事開始於人們發現海里有一隻巨大的“獨角鯨”,主角阿龍納斯也受邀參與進了捕捉活動。他們乘“林肯”號船時不幸遭到“獨角鯨”的攻擊。落海的主角與他的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驚奇地發現:“獨角鯨”竟然是一艘潛艇!被救上的主角等人結識了“獨角鯨”---鸚鵡螺號的船長:尼摩船長。就這樣,主角一行隨船長共同探索了一番瑰麗神秘的海底世界。然而主角等人不甘一直困於海下的世界,並且與船長產生了分歧,最終與船長不辭而別,三人途遇海旋被人救下,“鸚鵡螺”號和尼摩船長也消失在漩渦裡,生死未卜……

  這部小說的故事構造引人入勝,情節離奇曲折有不乏真實性。最吸引我的便是對“海底森林”的描寫了。讀及“似乎迎風招展地作扇子般展開的孔雀彩貝”,眼前彷彿浮現出把把“小扇子”;讀及文中列舉的各種色彩“玫瑰紅、洋紅、青綠、青黃、灰褐、古銅”,那絢麗多彩的景色便闖進了我的眼簾……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都富有個性特點:阿龍納斯知識淵博;康塞爾生性沉穩,隨和自然;尼德蘭脾氣急躁;尼摩船長睿智沉著。文中的角色儘管寥寥無幾,卻都個性鮮明。這也是該小說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我最敬佩的角色不是知識淵博的阿龍納斯,也不是勇敢沉著尼摩船長,而是主角身邊那個看似不起眼的僕人康塞爾。主角受邀參與捕“獨角鯨”,他知道很可能有危險,在主人未強迫他的情況下,仍毅然跟隨主人。再有,當“鸚鵡螺”號內部缺氧,主角將面臨生命危險之際,他也是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氧氣瓶讓給了主人,最終兩人都活了下來,皆大歡喜。這種為人無私、關心他人的精神怎能不令人敬佩?這種對主人忠心耿耿的行為怎不算是值得傳頌的佳話?

  小說的結局也是留有懸念的:尼摩船長究竟經歷什麼才致使他放棄陸上生活?“鸚鵡螺”號的命運到底如何?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卻不知不覺也如作者一樣,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向想象的海洋飛去。同時,主角勇敢無畏的精神也將被我們深深銘記在心。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12

  《海底兩萬裡》這本關於海洋探險的小說向我們展現了作者眼中那個與眾不同、無比奇妙的海底世界。阿龍納斯教授應邀去參加剷除“海怪”的行動,可他沒有見到“海怪”,卻和僕人康賽爾、捕鯨手尼德·蘭一起被關進一艘神秘的潛水艇,被迫與神秘的尼摩艇長一起開始了長達10個月的海底旅行。

  整本書,我最感興趣的要屬尼摩艇長和他那高科技的潛水艇了。在這本書的第二章——“另一個世界中”寫到“面積約為一千零十一平方”“體重約為一千五百噸”“它的艇長、設計師、工程師居然都是尼摩艇長一個人”以及“無限富有”“可以毫不費力地償清法國的幾億國債”,從中我可以看出潛水艇的龐大及艇長的古怪,聲稱自己是一個大富豪。同時,尼摩艇長的知識非常淵博,精通各國語言,在各種學術領域都很卓越。“在海中沒什麼主子,大家都是自由的!”從這句話中,我能感受到尼摩艇長對自由的熱愛與嚮往。為了自由,待人禮貌卻十分冷漠、性格孤僻的艇長“潛入”了無人的海底。讀到這裡,我對尼摩艇長產生了敬佩之情,我能體會他對和平的嚮往,他造出一個潛水艇,能躲避一切戰亂和自然界的天災——乾旱、洪水,能躲避世間一切紛擾,在廣闊的海洋裡探索,在海底狩獵,觀賞海底森林,探訪海底亞特蘭蒂斯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財寶,與海蜘蛛、鯊魚、章魚搏鬥……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歸隱”。這難道不與尼摩艇長一樣嗎?頻繁的戰亂、苛刻的政令、腐敗的朝廷,讓文人們隱居於山水之間,做山水的“知音”。古代有許多的詩詞是關於“歸隱”的,其中就有一句“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最後,那“白雲”的高潔邈遠與歸隱之人所追求的潔身自好、特立獨行的品格相契合。其實,尼摩艇長也是這樣的人,隱居於海底,做了海洋的“知音”。這個人物形象與歸隱的文人一樣受人尊敬。

  作者儒勒·凡爾納就是透過“尼摩”這一人物形象,表達出一種高潔的境界,這境界與海底奇妙的旅行,美妙的景物融為一體,向我們呈現出了海底兩萬裡的美麗、驚險和那“藍色”的迷人風光!

  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裡》優秀讀後感13

  旭日東昇,巨大的鯨開始了遊弋,兇猛的鯊在追逐,尼摩的鸚鵡螺號在海浪中乘風破浪……《海底兩萬裡》彷彿把我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科學殿堂,讓我遠離煩雜,沉下心來品味。

  作者凡爾納全書使用第一人稱,以阿羅納克斯教授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未知、充滿求知的“海底世界”。本書講述了“我”受邀帶著僕人龔賽伊參加捕殺“海怪”,卻意外遭襲落入海中,與尼德.蘭被“海怪”鸚鵡螺號的艇長尼摩救出,經歷了十個月不到的旅行。在一次大旋渦中,我、龔賽伊和尼德.蘭三人獲救,尼摩艇長及其鸚鵡螺號卻下落不明。

  一邊閱讀,我的腦中一邊浮現著一張張執著的畫面:在尼德.蘭準備離開之時,教授百般猶豫自己的海底研究,不甘放棄揭開海洋神秘的面紗,每當碰到魚群,龔賽伊便痴迷地為它們分門別類,在分類中不斷探求,開擴自己的人生履歷。尼摩艇長在鸚鵡螺號中設定了博物館、標本展,在一次又一次的冒險中,深究海底兩萬裡之無限奧秘。

  哥白尼說過:“勇於探索真理是人的天職。”不光在科學中,在生活裡的每件小事,在學習上的每個問題,都值得我們去不斷髮現,追尋。

  義大利的伽利略就如同書中那樣,充滿了對未知事物的探尋。在伽利略之前,亞力士多德認為物體下落快慢是不一樣的,多年來人們對此深信不疑。讀後感·可伽利略卻對此提出質疑,並在比薩斜塔親自實施實驗,證明了它們幾乎同時落地,也揭開了落體的秘密。是啊,真理勝於雄辨!

  思緒又飄向了烈日炎炎的那個午後,小牛頓在蘋果樹下打瞌睡,突然,一顆蘋果砸在了他的頭上,於是,他便琢磨者為什麼蘋果不落在天上而掉在地上?長大後,牛頓重新開始展開探索這個問題,終子找到。於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

  細細回想自己,面對那些簡單的小問題,要麼就是問別人,要麼,就是問“度娘”。沒有尼摩艇長的無所畏懼,沒有牛頓的執著不捨。原來,探索使人變得瘋狂,探索使人走進了另一個世界,蔚藍的深邃,陽光的閃爍,我又被拉入《海底兩萬的世界》中去了。或許,勇於探索真理,真的,會讓人美好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