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後已,是放下還是遺憾

死而後已,是放下還是遺憾

  記得初中的時候讀《三國演義》最喜歡關羽,因為他和勇敢,但是高中的時候再讀三國,發現自己跟喜歡趙雲,因為他是一個人才,懂的領兵打仗,管理團隊,還忠心,大學的時候讀,好像更加喜歡曹操,他有野心,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他有自己的夢想,並且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斷的努力,最近因為軍師聯盟,又看了一次,發現,自己好像更加的心疼諸葛亮了。

  諸葛亮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人,但是他在描述整個三國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諸葛亮人生最後的時刻,我卻覺得很悲涼。其中諸葛亮與劉禪派來使者李福最後一段對白讓我印象深刻,突然間發現,諸葛亮是一個很可憐的人物,在他臨死的時候,總是有那傷感滋味。

  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諸葛亮)咒畢急回帳時,不省人事。眾將正慌亂間,忽尚書李福又至;見孔明昏絕,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誤國家之大事也!”須臾,孔明覆醒,開目遍視,見李福立於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復來之意。福謝曰:“福奉天子命,問丞相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適因匆遽,失於諮請,故復來耳。”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時建興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壽五十四歲。

  原來閱讀的時候,對這段話都是不以為然,總是匆匆略過。在出來工作之後,心境不同了,看了之後感慨呀,感慨的他的兩朝開濟老臣心,臨終前還不忘為劉禪安排詳盡後事,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現在,在歷經人生的一點點挫折與無奈之後 ,再次回味與品讀三國,感受都不同了,閱讀的時候,感受到是諸葛孔明最後的人生際遇所流露出的深深的傷感與無奈。

  記得張愛玲說過“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感覺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何嘗不是那個處處被人依靠,卻沒有誰可以依靠的孤獨的`人?他走出茅廬輔佐劉備興復漢室,一出山的時候,就帶領著整個團隊的發展,把團隊慢慢的壯大,從荊楚之地發展到整個川蜀,蜀漢團隊所有人都在依靠他,他卻無所依靠,尤其是在劉備這老一代全部離去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在苦苦的支撐。

  年輕的時候,他想的是光復漢室,他希望的是和所有的人一起完成那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後來,和他一起的人都一個個的離開了,還剩下他一個人,一個人苦苦的支撐著,最開始的偉大夢想,變成了捆綁在諸葛亮身上沉重的枷鎖,最開始的豪言,到最後,顧慮的越來越多了,他只能在偶然的寧靜中去撫慰內心深處的落寞和傷感,就像張愛玲所講,蜀漢團隊所有人都在依靠他,他卻無所依靠。

  讀書的時候會在想,“如果當初留在臥龍崗,臥龍會有怎樣的境遇?”後來,他遇到了姜維,那個堪稱諸葛亮第二的人,在姜維身上他依稀看到年輕時候自己的意氣風發,但是姜維一生忠於蜀漢為何卻飽受爭議,所以諸葛亮到死,都不放心他。

  直到他即將離開人世之前,少不更事的劉禪依然在依靠他,派人向他詢問誰可以在他去世後接他的班,諸葛亮回答完“蔣公琰”後,使者依舊不離不去,還追問“公琰之後,誰可繼之?”諸葛亮再次給出了劉禪所要的答案“費文偉可繼之。”但是劉禪還想要更多答案,恨不得讓諸葛亮把他有生之年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使者繼續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

  這次,諸葛亮再也沒能給出答案,在眾人的注視中,“已薨矣”三個字將諸葛亮臨終一刻的落寞與孤寂推向頂點。

  在那一刻,諸葛亮也許是充滿遺憾的,也許是真正放下了!不同的時候看同一本書,總是會有不同的感慨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