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通用8篇)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通用8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1
候鳥穿過地球,麥苗化作啤酒,我在春天的角度裡停留,想念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我想了許久,許久。想起了美好的事情。
在戰火紛飛的晉朝,陶淵明想象出了這麼一個世外桃源。多好: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民風淳樸,寧靜安樂。在那個年代,是誰都會嚮往。
世外桃源真美,我也有我的桃源。
我的桃源就是如今家鄉小時候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池塘。那是我的樂園。小時候,一放學,三二成群的夥伴,就必須得到那去。池塘邊,楐樹隨風飄揚,荷花姐姐和荷葉妹妹也在跳舞。歡笑聲中,夥伴們玩起了水,你一腳我一腳濺起高高的白色浪花。小魚兒也閒不住,搖擺著尾巴,水上水下的,似乎怎麼玩也玩不夠。
但就在我十歲的時候,我離開了它,來到城市。
親愛的柳樹,你還記得嗎?我常常坐在你的背上,和你親愛的小鳥,小蟲家人一起玩耍;荷葉荷花你們是我見過最美的小花小草,但我想對你們說對不起。我不應該破壞你們的美,我時常忍不住摘下你們放在家裡,因為你們真的是太美了;小魚兒們,你們還在嗎?我還想和你們一起比賽游泳呢;我親愛的夥伴們,你們還好嗎?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如果我們再見面。
美麗的池塘,請你等著我。
親愛的小夥伴,請你們想著我。
美麗的桃源,我會回來的!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2
讀完《桃花源記》後,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淵明選擇用淋漓盡致的字句構造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環境。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句讓人浮想聯翩,彷彿我已身處於飄飄渺渺,若已成仙,粉紅的桃花,透著一陣陣清香,無不使人忘卻憂愁與煩惱。只是靜靜的享受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熱鬧,我們又彷彿看見了男女老少紛紛來迎接這個外來人,你爭我搶,熱熱鬧鬧。
陶淵明選擇武陵人誤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間的和平,在當時這個黑暗,腐敗的社會中,“桃花源”的確是令人們嚮往的一個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過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現在的社會,腐敗、自私這些醜陋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侵蝕瞭解類的心靈。甚至一些人產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這些看來無知、可笑的想法,卻塑造了一個醜惡的人。
想到這,《桃花源記》的美好感覺頓時戛然而止,似乎感覺醜陋的思想逐漸籠蓋了湛藍的天空,籠蓋了孩子的笑臉,籠蓋了人類純潔的人靈。
但是,我們卻不能讓醜陋的思想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因努力去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把不乾淨的東西排斥出去。而現在的我們,則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糾正生活中不良習慣,要善於與人和平相處,這樣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純潔與和平。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3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作者陶淵明用了320個字,就為人們講述了一個栩栩如生、引人入勝的故事。
這篇文章具有傳奇色彩。首先是漁人入桃花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而他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還有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株雜樹,漁人進入裡面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見他十分驚訝。經過一番詢問漁人才知道這裡是一些在秦國時為了逃避戰亂而隱居在這裡。漁人在桃花源的人們熱情招待後離開時桃花源的人請他保守這個秘密。漁人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在回去的路上漁人在每一個地方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他卻違背諾言把這事告訴太守。可是當他們去尋找桃花源的時候卻迷路了。南郡城的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知道這件事後便去尋找桃花源。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尋找桃花源。
陶淵明在寫這篇文章時已經辭官隱居農村十餘年。他和劉子驥一樣嚮往著那種與世無爭、和諧和美麗的生活。桃花源同時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可是陶淵明面對黑暗的社會,他只能選擇隱居耕作,不問世事,最後在貧病中死亡。他不就是在逃避嗎?雖然一個人的能力有限,無法改變事實,但畢竟要努力。xx曾經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著死亡。”陶淵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嗎?
當我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明白了我們不能夠在逃避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眼前的任何困難努力的去克服身邊的各種困難。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4
從古至今,在人們的印象中,桃花源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地方。那裡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
東晉詩人陶淵明,他一向正直品潔,因看不慣世俗汙穢,辭官隱居。又因東晉的腐敗,作者對社會感到不滿與厭惡,於是藉此文抒發自己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桃花源記》一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種情感。
桃花源中的環境之美,美在土地平曠,良田和美池;又美在屋舍及旁邊翠綠的桑竹。在這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中人們和諧相處。這裡沒有腐敗政權的壓迫,沒有繁重的賦稅,沒有飢餓,更沒有家破人亡和妻離子散,這裡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這裡“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且男女往來種作,黃髮垂髫也怡然自樂。這裡不僅環境美,人情更美。
桃花源中的人對於外來的一位客人——漁人,不是冷漠,而是熱情地邀請回家做客,設酒殺雞作食。待客的方式有點兒像大豐收時那種狀況,這裡既突出桃花源中的人們勤勞和諧,也突出了桃源人的熱情好客。當桃花源中的人們都聽說了有位客人來時,都來問訊,並友好的邀請漁人到自己家做客。
學完《桃花源記》後,我對作者虛構的桃源,倍感親切。正如“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5
你是否明白“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完美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期望寄託在完美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夢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桃源裡的人都很勤勞、好客。裡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歡樂,這是我們此刻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自我的父母,上父母自我撫養,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裡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此刻人做不到的一點,經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實意義,並且千百年來一向吸引著人們。
經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的`夢想社會,寄託了他自我的憧憬和追求,在必須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6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傳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現在許多人嚮往不已。這樣的藝術效果和社會作用,是陶翁當時創作時做夢也想不到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會大大地超越作家當時創作意圖),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文學本身!這究意為何呢?經過反覆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嚮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諧快樂的幸福生活。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之所在!人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第二、在人類社會里,只要有私慾的存在,就始終存在剝削、壓迫、侵略、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背離人性的行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在所難免。“強者為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則死!俗話說: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計,走為上。躲到那裡去呢?!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理想,是一個美夢,是一個精神樂園。未必要苦苦尋求!只要心中有“佛”,與世無爭,天下為公,樂在其中!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難免有現實和理想的衝突,當你對現實感到無奈的時候,就會想跳出這個圈子,尋求自己的理想王國。這也許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前,桃花源也許永遠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標!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7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它就是出自這篇課文。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歡的就是二三段,因為它描述出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桃源裡的人都很勤勞、好客。裡面的人都很孝順父母,疼愛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樂,這是我們現在的人也很難做到的一點,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撫養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撫養,有些大人還將成績或體弱多病的孩子交給老人帶,卻不支付一點錢給老人。更有些大人還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裡的人遇到遠方的客人,他們“沒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皆出酒食”他們都會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這也是我們現在人做不到的一點,經常來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對待。
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在當時具有的鮮明的社會現實意義,並且千百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
透過《桃花源記》,作者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滑剝削,共同勞動,風俗淳樸,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寄託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要求和願望,同時對當時的黑暗實實也是一種批判和否定。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讀後感500字8
我最近重讀陶淵明的一首詩《桃花源記》:“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人生之塵在風中漫遊,經歷了磨難,已經不是原來的生命。這首詩,看起來平淡,其實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測,人人都會有體驗,尤其是在動盪不安的年代。有過漂泊曲折的經歷,生命已經非原來的樣子。這首詩,表達的是陶淵明當時的生活態度。
這首詩悲涼沉鬱,但是最後四句,流傳最廣:“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卻頗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難,並沒有使詩人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歡樂,是和鄉親鄰里聚會飲酒,這是平凡世俗的樂趣,陶淵明在很多詩中作過描繪,譬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都是提醒人們,要及時行樂,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麼,活著就趕緊做自己以為快樂的事情。
這樣的人生目標,對現代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在陶淵明的時代,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記》正是對這種理想的生動描繪。
我想,現代人將這四句詩單列,作為一首惜時勵志的詩,其實也沒有違背陶淵明的本意。惜時,古今如一。勵志,內容發生了變化,以古人之詩,勵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