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1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開創人。《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言論,論述了做人、治學、為政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經典。宋朝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天我們學習《論語》這部著作,對我們成人、成才有著很好的教益和幫助。

  在做人方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說,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出門在外要言行謹慎、誠實可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向有道德的人學習,這樣,我們才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愛心、守信用的人。

  在治學方面,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說,我們的學習態度要端正,要謙虛謹慎、勤學好問。“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說,我們在學習上要講究方法,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溫習、思考,這樣,我們的學習效果就會不斷提高。

  《論語》這部著作內容豐富,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我們經常閱讀,受聖賢智慧的啟迪,將會終身受益。大家都來讀一讀《論語》吧!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2

  我們學校是一個經典古詩文學校,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讀了:《三字經 弟子規》····我們現在上了四年級就開始讀了《論語》,這本書寫了許多篇值得我們 學習的話,其中我最喜歡:《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你知道麼?我告訴你吧!這句話是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給你講一個小故事吧!:唐玄宗時李林浦任兵部尚 書兼中書令,這個人品德敗壞,凡是才能比她好,聲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擊。對唐玄宗他又開始討好賣乖。有一次,他對李適之說:”華山有大量黃金 ,如果能夠開採出來,那就可以為國家增加財富。“李聽了,趕快向皇帝報告,建議開採。唐玄宗聽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卻說:”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華 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還是不要開採了。“唐玄宗聽了他的話,以為他是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對李適之卻疏遠了。

  聽了這個故事,我又聯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臉紅了。因為在上一次,媽媽給弟弟買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語的對弟弟說:”今天你讓我吃一個糖,明天我給你 買一個漢堡包,你讓我吃個糖唄!“,弟弟聽了,把糖給了我好幾顆。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這件事忘了個一乾二淨。所以我什麼也沒有給弟弟買,我本以為這只是 一個好玩的遊戲。但這一次讀了”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就再也不這樣做了,每次弟弟買糖,我不再花言巧語了!

  我一定堅持把論語讀完,在把我的壞毛病改掉!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3

  今天,我看了論語故事,其中一個小故事令我記憶猶新。

  孔子最喜歡的一個學生叫顏回,孔子曾經誇獎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顏回家窮,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裡,可是他卻能生活的很快樂。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很佩服顏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這麼艱苦的環境,而是佩服他能樂觀的生活。在所有人都以這種生活為苦,哀嘆抱怨時,顏回卻不改他樂觀的生活態度。

  顏回能做好這些,我卻不行。比如說,一次,我們的老師留了很多作業,我只寫了幾個字就煩了,我一點也不堅強。還有一次,我被老師罰了100道題,寫到40道,就哭了,媽媽陪我寫到第八十道題,剩下的二十道是媽媽協助我寫完的,總之,我還是不夠堅強。

  好啦,我就先介紹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紹。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4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5

  今天上國學課,葉老師向我們講解了《論語·為政》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講完後,葉老師提了個問題:“你們的行為做到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嗎?”我想起了我的一次經歷。

  記得有一次,準備去學圍棋前,我才想起圍棋作業還沒做,於是我不敢去上課,最後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我還是去了。圍棋老師在檢查作業時,發現我沒交,對我說:“你的作業呢?”我輕聲說:“作業全都會做,但作業本忘記帶來了。”“你會做?那就給大家做一遍。”老師一邊說,一邊在大棋盤上把第一道題擺了出來。我馬上說:“這道題我在家裡沒有做出來。”這時候,我非常緊張,心想:該怎麼辦呢?千萬不要再叫我做第二道題。“那就把第二道做一遍吧!”老師的話音剛落,已經在棋盤上把第二道題擺了出來。結果,我絞盡腦汁想了很久,都沒想出來怎麼做。這時,老師摸著我的頭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隨後,就把家庭作業的題仔仔細細給我講了一遍。

  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說假話了,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6

  在寒假,我讀了《論語》一書。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孔子弟子們的言行舉止,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在閱讀《論語》這本書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論語中"仁"字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尤其是《論語》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別突出強調了做人以仁為本的思想。他說"君子"即是"仁者",欲為"君子"必自修養自己內在的"仁"。可是到底什麼是"仁"呢?我還沒有完全理解。後來在在《論語·顏淵》中,就有一句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人都會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是由自己,難道是靠別人?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仍在於人的本心,需要人從自身做起。凡事約束自己,使行為和言語都合乎禮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時,我們自覺排隊;在公共場合下,不大聲喧譁;在遊玩時,保持衛生……如果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謙謙君子。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吧。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7

  如果是讓我現在說論語,我能說的不多,但再來翻看論語的內容,卻都是再熟悉不過了。在我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論語是無時不在的。

  這是我讀到第三句時,突然想著要寫讀後感的,好在以後可以翻看提升對它的理解吧。

  現在的我,我是說此時此刻的我,對儒家道家還所知不多。相對來說,“子曰”的句子知道的更多些,道家我只是知道“道可道,非常道”。見笑,卻是膚淺。

  在我聽到的看到的之中,我整理的資訊是:儒家相對於人性,道家相對於更大的世界,有人說兩者不同,其實現世研究所得,儒家是道家的一部分。貌似在現在,西方或者東方更承認道家學說,儒家好像只有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是非常提倡的,在我讀書這麼多年,好像是不曾記得有哪篇課文是摘自道德經的(現在的教育課本不詳)。這更加增加了我對道家的興趣。

  在看論語的時候,中間跑去看了陶淵明的一首詩——《停雲》。是在《論語今讀》裡提及的,於是特地去搜了下,大概的做了自己的理解。這裡要說的是,我對論語做的整理和解釋都是根據字典註釋和個人思想而寫的,並非抄襲或引用。一來我希望增加印象,二來我覺得照本宣讀太枯燥,如果以後要去讀更多的古文,那麼從現在開始要積累古文的瞭解,好在以後可以使用。因此,翻譯和註釋的可能不太正確,或者是加入了個人的感情和字句在內,如果有地方誤導了他人,見諒見諒。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8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為政篇內,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這樣的人還能做什麼呢?就好像大車沒有、小車沒有軏一樣,它們靠什麼行走呢?

  如今,信譽已成為一個人的無形資產,沒有它,我們將寸步難行。一個人的信譽千金難買,它既是一種品質的外在體現,也是無法衡量的財富。我們的信譽決定了許多方面自己所處的地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信譽即信用、名譽,一個守信的人,經過不斷與別人交往,自己的信譽越來越高,那麼人傳人,名譽便有了。這樣的人,別人與他(她)交往時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時。尋求別人幫助時也一定會容易許多,別人少了猜疑、不安、擔憂,自然會盡力幫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會在不斷的成長中失去別人的信任,無論做什麼,都不能順利完成,“信譽破產”一定會成為絆腳石。

  “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確定的事別輕易答應。”儘管別人表面上看去無所謂,心裡卻可能將你列為“失信人”。我也曾違約過,且耽誤了對方的時間,現在想起,不僅慚愧,且感到羞恥:一個人連守信誠諾都辦不到,還能成什麼事?我將自己以前的失約當作一種警示立於心中,並且引以為戒,保證自己對別人的承諾一定要達到,即使再有意外搗亂,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發情況,實在脫不了身,就要嚴肅地向對方道歉,且要及時說明情況,徵得諒解。

  人若無信,舉步維艱。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9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裡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10

  寒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人必須要誠實守信,不要為一時的利益就撒謊騙人,而自己在後面吃更大的虧。

  《論語》是一本古代名人孔子說的話,由他的弟子們編寫而成,裡面有許許多多名言警句,提醒我們做人的道理,比如說:要誠實、有禮貌等。

  我讀了以後,印象最深的是幾句關於誠實守信的名言警句,原來在語文書上學過,現在聯絡《論語》中的其他內容,我對“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兩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說出來的話,絕對不能反悔。

  就拿生活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有一次,小隊活動,我打電話給9位隊員,他們都一口咬定:“我來!”,結果,只來了8個人,是洪偉沒來,第二次,他又沒來,後來的幾次活動,我們都沒有告訴他,因為他不夠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林杭每次都來,現在我們總是第一個通知她。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不是沒有,而是很多,讀了《論語》,我告訴自己:要做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那樣誠實守信的人,不欺騙別人。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11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閱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12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瞭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13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中秋節就要到了,願大家快快樂樂、閤家幸福(*^_^*)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14

  翻開《論語》,古人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裡埋藏,把我的心靈淨化。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偉大的一種。的確,從古至今,從聞雷泣墓到哭竹生筍,再從臥冰求鯉到扼虎救父,這一個個孝義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孝順。

  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意思是:現在所謂的孝,只要養活爹孃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若不對父母多一些恭敬和愛戴,那養活爹孃和飼養狗馬有什麼不同之處呢?是啊,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犬馬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許多老人病死街頭,無人理睬;被棄於養老院中,孤獨終老;被迫以撿垃圾為生的事情時有發生,這難道就是孝順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哪裡去了呢?

  我認為,一種從心底裡真正孝順的表現;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責任,而是每個人從心底裡就明白的該負的責任!

論語讀後感400字 百善孝為先15

  對於人倫關係的探討是孔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書章句——中庸》的說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人倫關係大致分為五個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見,朋友關係是人倫關係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豐富,僅就《論語》而言,可以將其梳理為以下三個部分。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於哪種型別。從內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於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託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係加以維繫。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繫的。一方面,我們透過朋友這面鏡子,瞭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