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時間簡史》的讀後感(通用6篇)
霍金《時間簡史》的讀後感(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霍金《時間簡史》的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霍金《時間簡史》的讀後感1
作家查理斯·蘭姆曾經說過:“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像時間和空間一樣讓人困惑。然而,因為我從來不去思考時間和空間,所以它們帶給我的煩惱比任何其他東西都少。”
我曾經也跟大部分人一樣,絕大多數時間不會去憂慮時間和空間,不去想時間是什麼,我們將會走向何方。直到我讀了霍金的科普作品《時間簡史》,我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世界是什麼?時間是什麼?空間又是什麼?我們存在的本身有什麼意義呢?有人說生命的本質就是浪費時間,然而我不願意汲汲於生或是汲汲於死,讓物質的慾望來埋沒自己。我更願意將時間“浪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而生命的意義就是熱愛和創造美好,在時光流逝的紛擾中仍舊如少年一般充滿欣喜與感動,微笑著用力去生活——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時間簡史可謂是霍金的傾力之作。我從高二時開始讀它,它當時給我的衝擊非常大。我曾經寫作文的時候談到它是影響我一生的書。當時的我看見了《時間簡史》霍金著,我立即開啟書看了看,因為小學的時候聽說過霍金這個人,因為閱讀題裡面提到他的機率很大,主要都是讚揚他的毅力。我看到書皮上面的幾行字:宇宙的起源,還有這句話:時間隨著宇宙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是因變數。我心想:宇宙在變我知道,時間還能變?隨便的翻了翻,映入眼簾的幾個字:黑洞,膨脹,大爆炸,輻射,引力勢能,踏縮。從第一頁的烏龜塔一直往下讀,的確有的內容很難理解。我就想,實在想不通了自然就記住問題了。就這樣,每天我都看書,早上早起看書,上午回來後又看,課外活動繼續看,沒有一點堅持的意思,真的是一種慾望。因為那一本書,我變得有時寡言,有時到處給別人講宇宙大爆炸後來我又找到了《果殼中的宇宙》,也是霍金的另一本書,。說實話,這本書的難度比《時間簡史》大的多。
我覺得這本書的核心理論就是在探討時空是否有起始和終點,人類能否找到一個解釋所有宇宙現象的統一理論,以及去探究這些問題是否真的有意義。就像我們經常疑問自己到底從哪來。反正我十分確信我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畢竟媽媽是不會騙我的!可又是誰把我丟進垃圾堆,什麼丟我進去,什麼時候丟進去,是採用隨手一扔還是瞄準投擲的方式,我是360°迴旋頭頂觸地還是一記漂亮的雙腳平穩落地......這些無窮盡的問題看似與我的身世之謎密切相關,可對我的人生真有影響嗎?如果我發現把我丟進垃圾堆是因為我沒有存在的意義,那找到真相的那一刻是否我的一切人生觀都會瞬間坍塌呢?
同樣的,生命從何而來,時空的開端在哪裡,為什麼無窮宇宙中會有人類這種生物,這到底是上帝有意為之還是隨機發生的巧合?一個疑問的揭開往往會引出更多疑問,科學和信仰在這些疑問中變的越來越矛盾,如果我們最終發現人類的出現並沒有特定的意義,那還有繼續探尋宇宙的必要嗎?當大部分人類信奉了幾千年的宗教核心岌岌可危時,我們到底該保持純潔的信仰還是追隨客觀的科學?這本書並沒給出答案!我只能這樣理解,宗教和科學的教義都離不開廣博的包容性,沒有什麼是必須相信或必須不信的,太多的為什麼並沒意義。不論相信上帝創造萬物還是奇點爆炸理論,不虛此行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所在。
既然日常瑣事中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可講,各執己見只能將矛盾激化,不如以相對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問題,俗一點說就是換位思考。女孩子可以從辯證的角度去理解足球中反覆傳搗後的射門為何能讓男友如此著迷;男孩子也應該明白如果老師反覆讓你擦黑板可能並不是因為黑板髒,而是你總不交作業。看來,事情的真相真的不是自己所認為的那樣絕對。所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科學家們看來是解決宏觀宇宙問題的基礎理論,但在我看來簡直就是解決兩性矛盾的致勝法寶啊。我對此的理解就是,過於絕對的看待問題會讓視野變得狹隘,易讓雙方深陷自我偏執中越來越遠離問題核心。而且我真的發現如果用其他參考物而不只是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周身的'環境,會發現原來世界如此廣闊。
人有自欺欺人的本性,當處於一個未知空間的時候,喜歡尋求臆想的安全感,於是各種神話和傳說誕生,然後這些後來的處於未知世界的人,會蜂擁而上,如影隨行。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不是因為自相殘殺,結黨營私,而是為探索,探索未知的自己,未知的人們,未知的世界以及未知的宇宙。
當時間歸溯到大爆炸時,大爆炸必然從奇點產生,而在奇點處,所有的物理理論都將失效,那麼為什麼爆炸會產生如此平坦的宇宙,而在平坦的宇宙中為什麼會恰好有太陽系這種環境,太陽系環境中為什麼恰好能有我們生存,霍金的給出的解釋是弱人存原理和強人存原理,弱人存原理指出,在一個時空無限的宇宙裡,只有在一定的區域中,才可能出現智慧生命的存在;而強人存原理則指出,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宇宙或一個宇宙裡面有很多不同的區域,每個不同的宇宙或區域裡面都有他自己的結構和自己的一套科學定律,而人類生存的地方只是這種多無序狀態中有序的一例,這是一個合理的解釋,同樣也是一個牽強的解釋,也許宇宙是沒有能被稱為“人類”的人看透的本質的,人們只會離這個“真理”,越來越近,但永遠沒有抵達的一天,也許正因為是由於本身是人的原因,不會做出對“真理”完整的解釋,只是按照人的意識,解構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版本,而這些版本,或許在極高的“溫度”下,同出一源,至於源到底是什麼,我們無從知道。
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髮展,人們猛然發現或許在相對論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量子力學中或許有完整的解答。因為相對論本身也預言著在自己在奇點處的失效,就如同經典力學中關於引力引起坍圮的致命弱點。因為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人們或許能從微觀中探曉這些本質,但是由於這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量子力學的探索,貌似也遇到了瓶頸,在始終沒有一個能夠統一的能夠包含已知的四種力的大統一理論的前提下,宇宙弦理論並隨之誕生了,在我看來這種探索似乎並沒有盡頭,但從這些大家的作品或言語中,我們大概知道,“真知”或者近了。
在同源的情況下分支出來的任何學科,包含生物,化學,物理,甚至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所有學科都是同宗的,在對於任何一個學科的歸納,終究會探尋到宇宙學,終究會探尋到這個世界誕生的本質,除非我們是習慣的分析,習慣的從別人丟出的糖果枝上作文章,不斷的分析出草莓味的,菠蘿味的,或者習慣把一切推給上帝。我們在不斷的探索,因為我們想知道,我們真的很想知道。
康德曾說過:這世間有兩樣東西讓我們越思考越是迷惑,一是我們頭頂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
這些在不斷探索著的人,你們是純粹的人,而我們這些生活在天朝夾縫中的一介牛氓布衣,也夢想著能做純粹的人。像我們這類人,總在思考著自己,思考著生活的價值,而在我們困惑混沌的時候,發現有這樣的一群人比我們走得更前,比我們走得更純粹,你怎能不為之歡欣鼓舞,雀躍心動。
霍金《時間簡史》的讀後感2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想換一本書來寫讀後感,不是不喜歡,而是這本書超出我能力範圍太多了……你要是問我:“唉,你覺得《時間簡史》裡哪種理論最有意思?”就好比問一頭大猩猩:“唉,你覺得我手機裡哪個遊戲比較好玩?”回答你的必然只有滿臉大寫的懵。
其實我在看完第一章之後,就已經深有感觸了,不是震驚,不是佩服,是疑惑。原因有二:一方面在我在懷疑自己和霍金大大同為人類,為什麼他懂那麼多,我簡直如白痴,到底是不是發育的時候少長了名叫大腦的東西;另一方面在懷疑到底是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我沒有悟得其中真諦,還是我空活了十幾年可能學了一門假漢語,才導致明明每一個文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卻難如外星文。
如果寫到這裡還拿不出來點乾貨,就會讓我雖然已經較明顯的湊字數顯得更加明顯。好吧,在《時間簡史》中,頭腦超人的霍金大大的文風卻走的是低調的親民路線,他力圖以咱們凡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宇宙爆炸和重生等高深理論,一點都沒有知識分子的傲嬌氣質,用的比喻和借代的事物都是身邊平凡之物,將高階的物理學降下神壇,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點令我大為佩服,但隨即發現還是讀不懂……但它還是或多或少地改變了我對物理學、宇宙以及時間本身的觀念。
書中第三章《膨脹的宇宙》,講的是宇宙從微量的原子迅速膨脹到爆炸,然後萬有引力再把同種物質吸引到一起,然後再炸、再吸、再炸……我們今天的宇宙就是被炸了成千上萬次形成的(心疼宇宙一秒)。因為宇宙是炸一次大一次的,所以我們親愛的宇宙在被虐的同時,無限擴張著自己的疆土,到今天現在甚至下一秒都是,突然覺得《赤壁賦》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句形容人類真的好貼切,蘇軾他老人家也真是意外地有遠見呢!
作為一個用盡自己一生一世也要將唯物主義供養的人,我從小到現在卻一直痴心妄想著回到過去,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時間旅行。《時間簡史》既給我一份打擊,又給了一份希望,打擊是因為根據愛因斯坦E=m的公式,越接近光速的物體質量會越大,所需推動它的能量就越大,你的速度無限接近光速時,所需要的能量就是無限大。所以你的時光機還沒完成預熱,發動機就因為燃料不足而熄火了。所以在排除神奇外星老司機開UFO帶我飛的可能後,就只剩透過蟲洞一條路了,這也是現在階段唯一可能的情況了。排除蟲洞中那大到不可思議的引力的影響,不確定性還有兩點:一是蟲洞連線的是另一平行宇宙還只是受引力彎曲的同一宇宙,換句話說就是你旅行後看到的將是另一個世界的你或以前的你;二是透過蟲洞旅行,那麼“這位空間旅行者可以利用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蟲洞,作為從事件A到事件B的捷徑,而後透過一個運動的蟲洞返回,並且在他出發之前回到地球”(引號內摘自《時間簡史插圖版》P202圖10。5),那麼你會在旅行前看到已經回來的你、一分鐘後的你、五十九秒後的你、五十八秒後的你、五十七……理論上可能存在無限個你同臺競演,場面亂到飛起。蟲洞旅行雖然感覺各種不靠譜,但起碼還是給時間旅行一點希望的吧。
《時間簡史》讓我看到了比言情小說更虐的文字,在讓我對物理的認識更進一步的同時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學無止境。我們現在學習的知識根本不值得驕傲,努力學習吧,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霍金《時間簡史》的讀後感3
最近讀了《時間簡史》,重新更新了一下自己對宇宙的認識。對本書及其作者,我是久聞大名,直到最近才有機會讀到本書。書有些難懂,裡面有不少專業知識,比如粒子左旋右旋之類的概念,但並不影響普通人理解其主要理念。
人類能夠認識宇宙的本質嗎?從神話到地心說、日心說,從時間的絕對性到相對性,從宏觀宇宙到微觀量子,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不斷進步,現在已建立一系列的宇宙理論。但讀了本書,我反倒對人類認識宇宙本質的可能性產生了懷疑,因為人類的侷限性。
從量子的測不準原理等等理論可以看到,不論是從微觀量子到宏觀宇宙,人類雖然極大的提高了科技水平,但在宇宙面前我們仍然顯得那麼無力,我們無法觀察最微小的粒子,無法觀察宇宙宏觀結構,我們就像是瞎子摸象一樣認識宇宙。目前大多數理論的建立,多依賴於數學計算推匯出的理論,甚至只是透過觀測結果的一種猜想性的反推,永遠無法真正得到驗證。
人類透過感官認識世界,感官是人類認識的基礎,但對於宇宙我們只能透過抽象的概念來理解。這很像是一維世界不能認識二維世界的面,二維世界不能認識三維世界的立體空間,我們也不能認識更高維世界一樣,只能看到的是高維世界在我們世界的投影。我們可以用數學去構建,但只能是認識其投影,就像是柏拉圖的洞穴。比如絕對時間和相對時間概念,我只能從概念上教條式的理解,很難從感官上進行深刻認識,我想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是很難深刻認識和理解的。
如果把科學等同於神話幻想,我們可以看到,在對宇宙的認識上,科學以遠遠走在了神話的前面,有些概念甚至是神話也不敢想象的。比如宇宙的尺度、黑洞、大爆炸理論等。孫悟空的金箍棒不過一萬三千斤,宇宙弦的大小和質量完全不是古人能夠想象到的。
但有意思的是,古人對宇宙的理解和現代科學理論對宇宙的理論非常相似。《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古人很早就把空間和時間聯絡在一起。現代對宇宙解釋: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兩者都是把空間和時間聯絡在一起。
前一陣子在省圖書館,展館裡介紹的無限多元宇宙,其中宇宙的觀念很像是西幻DND設定裡的宇宙,位面(維度)、晶壁(子宇宙、母宇宙)。科學理論又和神話幻想相似了。
經典力學、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我們越走越遠,巴比倫塔越來越高,但是我們能不能找到最終的真理呢?
霍金《時間簡史》的讀後感4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科學家史蒂夫霍金的《時間簡史》。
讀完了全書之後,我腦中一向縈繞著許多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以往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終會坍縮?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
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此刻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明白,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一樣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可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提高,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先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最終,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我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險才,提出的理論。首先我們應當慶幸自我趕上了這樣一個好的時代,有這樣好的環境來學習,拓展自我的知識,開闊自我的眼界,培養自我的本事。其次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樣的條件來努力學習,在學習方面我們也不應當盲目聽從課本上的條條框框,而是應當帶著自我的思想,自我的見解。我們也應當多多向教師請教,畢竟教師的知識和閱歷還更加豐富的。同時在校學習的期間我們也應當逐步的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這也能更真切地給我們有競爭的意識,培養自我多方面思考問題的本事,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我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這是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我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我內心深處的感悟。
霍金《時間簡史》的讀後感5
宇宙是無限的,所以存在著許多的奧秘。《時間簡史》這本書便向我們闡述了宇宙的奧秘。作者在書中探討了許多深奧並令人生畏的主題。其實,要想讀懂這本書,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明白了宇宙是怎樣的,還讓我明白了空間,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在愛因斯坦以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愛因斯坦所創立的相對論則告訴人們沒有絕對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對的。他曾用最短且最通俗易懂的話解釋過什麼是相對論“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不知不覺,你會發現時間過得很快,可你一個人在那裡無聊,發呆,你會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就是這樣簡短的話勾起了我對科學的興趣。
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腦子裡便有許多疑問。宇宙有沒有大爆炸?宇宙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到底廣義相對論準不準確?人類最遠能達到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難道光速真的是速度的極限以致黑洞是人們無法逾越的鴻溝?所有的問題都只能打上一個問號。但就是這些問號,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沉陷在想象的世界。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讓這些都成為已知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給時間。
這本書的作者更是讓我敬佩的人,就是被稱為“宇宙之王”的霍金,可是命運對霍金卻是那麼殘酷。1963年,21歲的霍金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不幸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癱瘓了,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他在輪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正常活動,就這樣,他身殘志不殘,撰寫了《時間簡史》,讓更多的人愛上了科學!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個人只要肯努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情。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霍金《時間簡史》的讀後感6
儘管人類已經發展到了資訊和航天時代,可是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水平,時間和空間到底存在不存在,時間和空間到底是什麼,一千多年來,人們一直苦苦追問。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困惑是現代科學探索迷茫與混亂的主要原因。時間和空間問題是擋在科學理論發展道路上的兩座高山,不逾越這兩座高山科學就無法向前發展。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將一年分割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國還將四季細分割為24個節氣;人們將一天分割為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午夜、黎明,中國還將一天細分為多個時辰。
霍金先生是如何看待“時間”這個觀念的呢?文中說過“直到本世紀初,人們還相信絕對時間。也就是說,每一事件可由一個稱為“時間”的數以唯一的方式來標記,所有好的鐘在測量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上都是一致的。然而,對於任何正在運動的觀察者光速總是一樣的這一發現,導致了相對論;而在相對論中,人們必須拋棄存在一個唯一的絕對時間的觀念。代之以每個觀察者攜帶的鐘所記錄的他自己的時間測量——不同觀察者攜帶的鐘不必要讀數一樣。這樣,對於進行測量的觀察者而言,時間變成一個更主觀的概念。”
遠古人類有了簡單的思維活動後,從白天黑夜的交替,月亮圓缺的交替,季節冷熱的交替,逐步產生了日,四季,年的認識,這些都是個體對時長的感覺與認識,還沒有上升到時間的概念。
牛頓對時間感覺是正確的,但是,牛頓認為"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東西,無疑是錯誤的。宇宙並不存在時間這種東西,時間是人為的產物。
下面我們再來聊聊空間。透過閱讀,我明白了,我們這個世界是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很相似。打個比方,一隻螞蟻要從紙的這頭到紙的那頭,不能往前也不能向後。假設紙無限大,那麼螞蟻就永遠到不了地點了。那麼如果說螞蟻將紙用口水破出一個洞來,是不是就可以瞬間到達他要去的地點呢?對的!這也就是四維,五維甚至十維、二十六維的奇蹟!
有人堅信只要科學家們夠努力,是有五六維空間的;有人說,我們最多也就只是能夠接近五六維空間,但並不能真正找到;還有人認為,什麼五六維空間啊?根本沒有這回事兒!雖然也有人贊同二三點,但是更多的人、更多的科學家都還是贊同第一點的。
今天,我深深地和大家一起了解了時間與空間,其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瞭解相關聯的一些科學知識。例如:相對論......霍金先生在坐在輪椅上時還能完成如此偉大的著作,有如此頑強的毅力,怎能令人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