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1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吳亞萍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感受頗深。

  從書中我知道了,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而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則依賴科學的教學理論,這種教學理論必須以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基礎。首先在教學中不僅要了解數學知識內容的體系,更要了解每一個學習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只有瞭解了學生具體某一階段的認知特點之後,才能針對這些認知特點來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和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抓住他們的學習興趣和需要;也使教學方法易於被學生接受,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也只有在瞭解了學生具體某一階段的認知特點之後,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識難度、挖掘知識深度的這個度。

  其次,我認識到作者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相信學生的無窮潛力”,“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正視差異性,正視個性”,“關注生命,關注課堂”在教學上,讓課堂生成精彩的有效互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和思維的主動活躍,形成了課堂教學新追求。把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置於問題情境中,把解決問題貫穿於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在問題解決的情境中使學生學會獲取知識和進行解題的一般策略,並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向非數學能力遷移。她的這些觀點是把數學學習的目的向更深層次挖掘,揭示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學會知識內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學會解決現在的數學問題就可以了,而是要學會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和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所以,在閱讀了此書之後我更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數學思考方法的必要性。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學中較為忽視的方面,今後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記住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備課、教學和教學評價)我都要有意識地從教學內容中發現、提煉數學思想和問題解決的一般策略,並且有意識地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學習目的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2

  這是一本站在教師立場,基於小學教師的現實處境和成長需要而寫的一本書,作者歷經十二年的新基礎教育研究的成果。本書不是純粹的理論,也是不單純的實踐,而是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建構。“新視野”作者試圖使小學學科教學成為一種“研究性變革實踐”,使教師的實踐成為研究性實踐,變革性實踐,達到使教師學會透析自身實踐,必造自身實踐品質的目的。

  本書不僅將學生納入研究的視野,而且對學生的研究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和廣度,貫穿、滲透在教學實踐的全過程當中,努力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當中實現“以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為本”。本書還將方法論意識滲透貫穿在書中的各個角落,幫助教師明析自己思考與實踐的基本立場,前提和視角,轉換思維方式,挖掘新的思維路徑,重組和豐富思維框架,建立整體性,關係性和型別性思維方式。

  本書將教師的發展置於學科教學變革的背景下細加考量,以教師素養取代教師素質,從“養成”這樣一個動態生成性的角度,回到“教師生命及其成長”這個原點中加以辨析,關注變革時代的教師生命成長和生命價值。

  本書對學生觀的轉型,知識觀的轉型,教學目標設計的轉型,教學過程設計轉型等做了充分的論述和指導。

  本書還採用了大量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鮮活而真實的事例,分析和說明了理論在轉化為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困難,並給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和建議。

  透過本書的學習,可以說給我個人的教師事業發展指明瞭一個方向,對我以後的工作起到了指導和引領作用,開闊了視野,對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幫助。感受最深的是一堂好課的基本特徵—————真實、平實、紮實、充實、豐實。

  第一,真實:要實完善的課

  強調課的真實,是我們對待課堂教學實踐的基本態度和立場,只要是真實的課,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一點瑕疵也沒有,那麼“假課”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有的教師期望把課上的一點問題也沒有,這種預設的目標是錯誤的。所以,真實的課是不粉飾惡毒,是值得去反思的,也是有待完美的。

  第二,平實:常態下的課

  課的平實,是期望教師以平常心態去對待日常課堂教學實踐,淡化公開課點綴式的意識,強化日常探索與研究的意識。有的公開課就是上的很花哨,讓人看的眼花繚亂,但這種課不可能在每一天的實踐中進行,因為它要教師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課天天要上,正因為如此,平實的課是反映教師日常教學實踐常態的,也是很實在、很普通卻有質量的。

  第三,紮實:有意義的課

  紮實的課,是期望教師追求課的真實效果,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有的課上,學生始終沒有認識的錯誤,也沒有思維的碰撞,只是為完成教案而“走過場”。這樣的課是很難促使學生的真實的發展的,所以紮實的課多學生來說是有意義的,體現學生學習後的變化,是有真實效果的。

  第四,充實:有效率的課

  課的充實,是期望教師追求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使每一位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都得到真實的發展。如果教學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就不能看作是一堂好課。所以,充實的課對學生來說是人人有收穫,人人有不同的發展,也是效率比較高的課。

  第五,豐實:有生成的課

  什麼是課的豐實,即課的生成,是期望教師能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去把握課堂,在課堂中能促使學生生成新的觀點和新的想法。這樣的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師生之間有真實的智慧的投入,學生的能力有所發展,學生的思維不但活躍而且水平有所提高。所以,豐實的課是體現課堂動態生成的,是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和教師教育智慧的,也是體現師生生命活力的。

  要做到這五個實,很難,但這也是我追求的目標,相信在這種追求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加強探索和研究意識,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才能真正做到“五實”課堂,也相信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會得到真實的成長和發展,教師也會享受到創造的樂趣,努力!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3

  為了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更進一步的提升,也為了在今後的時間裡以最好的教學狀態面對學生,我閱讀了吳亞萍老師的《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希望透過學習前輩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和對當下教育潮流中的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與建議來進一步的瞭解與認識小學數學教育,以便於讓自己用嶄新的目光去看待小學數學教師這份職業,以及身處於當下教育潮流中的新時代學生。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是關於小學數學教學變革思路的闡述。這本書不僅對小學數學教學發展的歷史進行了回顧與反思,而且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現狀進行了審視與透析,闡述了小學教學變革的價值追求、變革目標和變革策略;同時以整體的視野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整體綜合性設計的四大原則,並詳盡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變革與教學評價、教師發展的關係等。因此,閱讀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對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了新的看法與認識。接下來,我就簡單談一談閱讀這本書的收穫。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只考慮到了教師應該“怎麼教”,卻忽略了學生應該“怎麼學”。但教學不是一項簡單的單項活動,不是教師“怎麼教”,學生就必須“怎麼學”。教學是一項雙方交流互動、共同成長的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他們應該“怎麼教”,還需要考慮學生應該“怎麼學”。即便有些教師認識到了這一點,但要真正做到這點卻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學生與學生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學生的特徵去考慮應該讓學生“怎麼學”。要做到這點就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之間,去與他們溝通、交流,認識他們、瞭解他們,瞭解他們的生活、學習以及他們的內心想法。只有足夠了解他們,才能根據他們的特點抓住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可以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同時還能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握拓展知識難度、深挖知識深度的這個度,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成長與發展。

  閱讀《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大的收穫,書中提到的很多內容對我今後的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但要實現把這些收穫都在今後的教學中體現出來,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努力,總有一天將會實現。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後感4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資訊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新基礎教育”不是不關注教師作用的發揮,而是要求教師在新的水平上發揮教學過程“重組者”、動態生成“推進者”的重要角色,更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生成和發展的基礎。如在數學課中,“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研究性學習”被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置於現實生活問題的情景之中,使教學活動步入“創造一種學生容易接受的氣氛”的佳境。在這樣的課堂中佔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教師組織指導下的學生活動。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

  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為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為產生的觀念性前提。作為教師要運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在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聆聽、練習、回答問題和記筆記,整個思路是跟著教師轉,活動比較整齊劃一且呈現集體化的特徵;而在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中,學生是在探究中學習,其個性特點表現較為突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變得更為複雜和細微了。

  三、關注不同智力型別的學生。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學校和教師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一般來說是用學業成績這把尺子去衡量和評價學生;“新基礎教育”則更多的是使用發展性評價,關注學生狀態的變化。它吸收了美國哈佛大學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慧理論,構建了多元的課程智力結構和多元的課程評價體系。近幾年,我校大力開展兒童智慧開發實驗,開設了音樂、體育、藝術、科技、奧林匹克等多類實驗小組近42個,學生參加省市區多類比賽取得了上百項榮譽,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多元智慧開發給自己發展帶來的益處,表現得更加自信了。同時,多元智慧實驗反過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普遍有了較大提高。這是一個非常生動有趣的現象,多元評價的推行,改變了那種“清一色”的學生智力觀,一大批不同型別的學生脫穎而出。

  四、關注學生所在班級的狀態。

  “新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質量。教師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習心境和人際關係,就必須努力搞好班級的建設。在班級建設中,學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級還給學生”,具體做法包括:增設班級崗位,使班級的每個同學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崗,都成為班級的主人;建立班級崗位輪換制,使不同的學生感受不同崗位的不同職責及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同學們的承受變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從而鍛鍊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發展所必備的品質和心理素質;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權利還給每個學生,逐步引導學生建立多元評價方法,學會規範評價及動態評價,而且要求學生在評價別人時如何正確地評價自己;建立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網路,由學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牽頭,由各班班主任參與,全面研究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學生們對班級更加熱愛了,他們在班級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這正如葉瀾教授所說:“群體的個性不是靠教師塑造,而是由他們自己用心和行動創造形成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