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精選5篇)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精選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1

  瑞士作家凱勒說:“一本好書就像一艘航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書籍是哺育心靈的母乳,鑄造靈魂的工具,啟迪智慧的鑰匙。讀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它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拓展人生的寬度。讀書,使我們的精神世界豐富多彩,生命之花永遠燦爛,事業發展光明無限。近期,我認真地通讀了沈毅校長崔允漷教授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使我更能體味到培根所說的:“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這句話的深切的現實意義。

  作為教師,對於聽評課並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學中,既是教師的必修內容,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高度重視。每個學期,學校都會給教師佈置聽課任務,並要求各個教研組認真組織評課活動,以期促使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而應如何聽評課,則一直是教師心中的一個盲點。如何引導教師聽評課,對教師進行有效的指導,也是很多領導幹部心中的一個疑惑。現實中,學校規定每位老師每週或者每學期都要堅持聽課多少節,至於效果就很難預料了。老師完成任務也罷,真正學習也罷,都會鄭重其事地提著椅子、懷著課本去聽課。至於聽什麼,如何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評課也是一樣,同科老師往一塊一湊,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於這節課的優缺點,老師們卻大多隻談優點,至於缺點則諱莫如深了。個別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說閒話。因為在他們心裡,只要完成了學校佈置的任務就可以,聽課、評課只是搞搞形式、擺擺樣子罷了。想想我們老師,一學期聽了很多課,但大多數老師只是簡單記錄一下教學環節,課堂反映,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以及學生的課堂回答情況。教師評課方向不明確,而且教師聽課關注更多的是教學設計和教師的課堂活動,對學生的學情則很少關注甚至忽略。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它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素質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專案“基於理論與實踐對話的教學創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華東師範大學“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成果之一。

  書中列舉了課堂觀察框架,課堂觀察的工具,從學生學習的緯度、教師教學緯度、課程性質緯度、課堂文化緯度四個方面詳細列舉。對教研組研究活動提供了內容基礎,教研組可以基於課堂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規則開展日常性的觀察活動,各自承擔相應的職責,然後規範地開展聽評課活動。有助於保持一種長期的合作關係,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會更快。讀來深受啟迪,頗感獲益匪淺,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聽評課方法。教學底線、評課標準、觀察點、觀察量表等等,一個個嶄新名詞的出現,標誌著一種新的聽評課正規化的創新,在我們感到新鮮的同時,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謝崔教授及其合作團隊的貢獻,使我們對聽評課有了新的審視,並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設想。

  透過這本書,我意識到,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影裝置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這本書,給我們確立了課堂觀察的科學的流程。

  即:(1)確立研究問題。課堂是一個複雜的教學空間,其中有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課程的呈現過程以及他們之間互動構建的課堂文化。無論哪一方面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教學質量。研究課堂實際上就是研究問題。作為課堂研究的問題,首先是真實的問題,是在這個教師執教的這個班級裡目前發生的問題。其次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是若干個小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再次是能夠研究的問題,是執教者和觀察者的能力和水平足以駕馭的問題。

  (2)選擇觀察焦點。研究問題確立以後,就要對問題在教師或學生那裡的行為表現做出假設性判斷。無論是執教者還是觀察者,都有著大量的一般性的課堂教學經驗,對問題可能的行為表現也有模糊的感覺。所謂選擇觀察焦點就是把這種感覺進一步思考澄清,假設問題與行為表現之間有一定的因果關係,並據此選擇觀察焦點。

  (3)記錄課堂行為。圍繞觀察焦點,運用記錄表格,把課堂行為記錄下來。要比較詳細記下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物件,做了一件什麼事情。事情的開始、過程、結果是什麼。儘可能地實事求是,不要主觀猜想。

  (4)作出分析推論。根據課堂記錄,分析推論出問題所在,以證明假想的觀察焦點和研究問題之間的邏輯關係。同時,使問題的細節得以裸露。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記錄材料並不支援假想,也應該坦然承認。還要注意,分析推論不要過度。

  (5)提出改進意見。所謂“改進意見”就是改進行為的意見。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學行為,對學生來說,就是學習行為。這裡,淡化那些充實知識、提高技能、提升理念之類不著邊際、不具有操作性的意見,也淡化那些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能顯效的意見。

  透過這本書,我進一步意識到課堂觀察的目的,對於自己來說,既然主動地走進了他人的課堂,當自己走出他人的課堂時,也就得問自己一句話:我在他人的課堂中得到了什麼?這才是課堂觀察最為根本的目的。對個人而言,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在觀察他人的課堂時,重要的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在反省自己的課堂時,重要的也是發現自己的課堂經驗。意識到並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驗,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與拓展自己的課堂優勢的前提。課堂教學是一項非常個性化的工作,這就意味著每一位教師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課堂優勢。只不過你的課堂優勢可能多一點也可能少一點。你的課堂優勢可能被別人認可也可能被別人否定而已。但是,沒有一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一無是處的,只不過我們在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時,要麼透過教師間的相互比較來進行,要麼以你是否足以勝任課堂教學職責為標準,而不是盡力去發現屬於你自己的課堂優勢。在教師比較的過程中,只認為課堂優勢多於他人的教師與課堂劣勢少於他人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在以課堂教學職責為標準來評價教師時,只認為課堂優勢超過課堂教學要求與課堂劣勢低於課堂教學要求,才是合格或者優秀的教師。

  作為教研組長,聽課是工作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會不會聽課,如何透過聽課指導教師提高課堂授課水平,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對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對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反思自己以往的聽課,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效率低下”,“隨意性較大”,往往評價不深入、不透徹、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導作用,現在想來是多麼地幼稚。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拓寬了思維,更新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在《課堂觀察》這本書中,就如何改變聽評課存在的問題,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轉變:簡單變複雜、對立變理解、業餘變專業。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要考慮個體、時間、空間、情境等多種因素,把小整體放到大整體中去思考。必須正視教學的複雜性,以發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無論是聽評課的動機、過程還是結果,都要主張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多樣性之間必須要有必要的張力。

  “還應該從對立思維改變為理解思維。”崔教授強調,參與聽評課的人需要考慮以下三點:一是基於“現場”,要充分考慮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就此課論此課,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二是要充分考慮教師本人的獨特性,挖掘上課教師好的東西,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三是在評課時,談到存在的問題,最好“體諒優先”,要有證據、有針對性、有建設性地提出問題並共同探討解決方法。“除了在態度方面的改變外,最需要改變的就是“用業餘的思維活方法處理專業的事情”。傳統的聽評課中,缺乏聽評課的專門知識與技能,也缺乏專門的“聽課人才”。其實,有了上課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於就有了聽評課的能力。崔教授建議,一是要注重對“聽評課”的研究。二是需要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或培訓。三是要明確聽評課的主體應該是教師特別是同科教師,而不是誰都可以充當聽評課者。對此,我深感責任重大,反思自己的聽評課,往往是聽的多,而研究少。缺乏應有的理論培訓,能力不足。對於非專業學科涉獵少,把握不夠。今後,應當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聽評課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學習各學科的專業知識,瞭解各學科的特點,掌握各學科的評價要求,從而在聽評課中,觀察到位、評價滲透、指導有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加快學校內涵發展。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我越來越覺得,一名好老師、好領導,不僅需要有淵博的知識,滿腔的熱情,更需要有專業知識。時代呼喚有智慧的教育,要求老師保持一種“不老”的心態,時時創新,才能全面推動教育發展。教師不僅應該成為教育者,更應該成為研究者,讓我們為了學生的發展積極行動起來,讓聽評課更規範、更有效。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2

  聽了楊玉東博士有關課堂觀察技術與診斷的講座,有閱讀了由沈毅、崔允漷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讓我在課堂觀察與診斷技術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知道如何去觀課,反之也知道如何反思自己的課。

  課堂是教師專業生活之所,不管是以往的教學還是現在進行的課程改革都不乏聽評課,但作為教師日常工作一部分的聽評課,並未能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究其原因在於傳統的聽評課活動很少具備能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援的元素,比如研究、技術、合作。授課教師和聽課教師很多是迫於完成任務上課、聽課、評課。聽課教師沒有明確的目的泛泛地聽,課後評課時多數是指出上課教師的不足,讓上課教師感覺自己是一被別人批判的物件,使得老師們不願意上公開課、研討課,若不是學校硬性指定,誰也不想成為被人評判的尷尬人。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提到的課堂觀察徹底改變了以往聽評課的方式。首先,課堂觀察指向於課堂教學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其次,課堂觀察需要運用來自課堂教學的資料和資訊來評判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由資料驅動的研究,而資料的收集需要精確的技術,因而課堂觀察也就是有技術支撐的研究—它提供了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中一直缺失的技術元素。第三,課堂觀察需要需要多方持續的合作,不僅是觀察過程中的合作,更需要觀察之前和之後的合作,是一種合作的研究,為教師的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載體。這樣的聽評課使得上課教師和聽課教師不再是對立的關係,轉而變為合作伙伴,使得教師的心態有了徹底的改變。

  課堂觀察的維度、指標不再僅僅指向上課教師,而是呈現了新的格局:

  課程—教/學內容(是什麼):目標、內容、方法、資源、練習

  教師—教師技藝(怎麼教):環節、活動、手段、機智、特色

  學生—有效學習(怎麼學):準備、傾聽、互動、自學、達成

  課堂—文化氛圍(怎麼樣):愉悅、自主、合作、探究、特質

  課堂過程不再聚焦上課教師的缺點、毛病,目的是給被觀察著一些發展性的建議,而不是評價等第,它的過程,重在準備、重在證據、重在研究、重在雙贏。課堂觀察與傳統的聽評課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前,知道聽什麼,怎麼聽;課中,知道要聚焦什麼,記錄什麼;課後,知道依據什麼,建議什麼。

  讀了《課堂觀察》,走進他人的課堂,學習了他人的課堂優勢,吸取了他人的課堂劣勢之後,我就會反身識別自己的課堂優勢與劣勢了,從而透過拓展自己課堂優勢來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3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但課上的要精彩還要會聽課和評課。聽評課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提高教師教學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從教以來我一直感覺在評課時不知道說什麼,從哪些角度評課。每當聽到同事們專業的評課,敬佩不已。這學期開學校教科室發給我們這本書《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空閒時間仔細讀過以後,發現其中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尤其是如何進行聽評課。下面我來談一下讀完這本書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聽課前準備

  教師要想從聽課中學到東西,就必須做個有心人。以前我在去聽課時,直接拿著聽課本走進班級,有時連相應的教材都不帶,發現一節課只是匆忙的在記錄,不能很好的體會授課者的設計意圖,獲得的只是整體的一般印象或對某個問題的表面瞭解。一節課聽下來感覺收穫不大。讀了《課堂觀察》這本書以後,我覺得作為觀察者,我們要把聽課內容找來預習一下。和被觀察者進行交流和探討。研究本課的教學目標,分析難點、重點。本課的大致結構是什麼?和授課班級的情況。同時設想一下,假如讓我上這樣的一節課準備怎樣教法。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

  二、觀察的角度要多維化

  傳統的聽評課主要關注教師單方的行為,然而課堂涉及的因素很多。《課堂觀察》教會我從四個維度進行觀察。一,觀察學生的學習,也就是觀察學生在的課堂表現,學生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二,觀察教師的教,看看教師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為是適當的?看看確定怎樣的教學目標,目標是否達成。看看新課如何匯入。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三,瞭解課堂性質,也就是這堂課是什麼課?四,體驗課堂文化,也就是我在該課堂呆了45分鐘,我的整體感受如何?自從讀了這本書,我在聽課時就特別注意從這幾點入手,能夠抓住重點,在評課時也就有話可說了。

  三、嘗試小組合作

  以前去聽課,我都是單兵作戰,但是觀察點繁多,既要看教師又要看學生,還要對現象作出快速判斷,顧此失彼。《課堂觀察》提倡我們建立“合作體”。在讀完故事“合作深入,無盡的探索”後,我覺得在以後的聽課中,我應該多和同事合作觀察,我想這樣可以激發更多的思維火花。

  四、聽課後要整理材料

  在聽課的過程中,有時有些細節我們來不及思考,如果聽課後不進行材料整理,在評課時就很難說出獨到的想法。《課堂觀察》中講到聽完課要進行“課後會議”,我覺得是有必要的,聽完課及時整理思路,對課堂實況過幾遍電影,進行反覆的琢磨。總結本課的成功之處,和存在的不足,為評課提供材料。

  五、聽課後要不斷反思

  以前在聽課後我沒有寫課後反思的習慣。聽過就聽過了,聽課的印象很快淡出記憶,包括一些曾經被感動的好課,時間久了,也只留下一絲曾經的感動,無法回憶和思考到底好在哪裡。在讀完故事分享中“是誰改變了我的專業生活”後,我覺得自己在今後也要寫一寫課後反思,把詳細的課堂片段記錄下來,加上自己和別人的分析,可以為以後研究相關的專題提供很好的例子。

  走進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課堂觀察》這本書為我今後的聽評課指明瞭方向,讓我感受到教學的低溫,感謝學校給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4

  聽、評課是教師進行專業發展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聽評課的過程中,教師能從彼此互動中獲取經驗、共同提高,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事實上聽評課活動每個學校都在開展,學校的每位教師每學期都會開設一節校內研究課。但從事了教師這個工作後,怎樣上課有人教、有人指導,聽課時究竟該聽些什麼,評課時又應該點評什麼,似乎很少有機會學習瞭解,我基本都是從其他老師那裡觀察模仿來的,但方法對不對,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於上一學期視導的過程中,我們接觸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課堂觀察工具,在視導時的教研組主題教研活動中我們也設計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對於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動時進行交流,所以在黃麗老師的推薦下借閱了《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兩冊書。

  書中首先分析了傳統聽評課的“三無”現象:無合作的任務、五證據的推論、無研究的實踐。可以說聽、評課所有的學校都在進行,但“三無”現象也的確大量存在。

  由於在教研組建設的過程中,聽、評課一直都要進行,我從書中也獲取了一個重要問題的答案:如何使聽評課更專業化?

  1、聽課不形式化、任務化,評課不講假話。

  2、不只重聽課數量,不重聽課質量。

  3、把聽課評課設計成一個完整的專業活動: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

  4、提高聽課評課的專業水準,不是誰都可以來亂說一通的,應該把聽評課的權利交給上課人的“同行”,或專門研究這一課程的專業人員。

  5、可以設計一些課堂觀察工具(課堂觀察量表),這些工具應該是開放的,供選擇的。

  6、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聽評課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一是由完整的記錄到重點記錄再到不用記錄;二是由聽課到觀課再到思課;三是從關注自己到關注教師再到關注學生。

  7、重點應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因為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

  8、評課時反對“話語霸權”和“即興點評”。

  從書中我也明確了自己一直沒弄清的問題:課堂觀察到底是什麼?其實課堂觀察是透過觀察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它關注的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和教師的有效教學。課堂觀察是教師日常專業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其性質是一種教師的日常專業生活,一種專業學習活動,一種合作研究活動。

  此外,課堂觀察到底有什麼目的,我想每位教師只有在弄清楚之後,聽、評課才會真正顯得有意義,在此與大家分享。

  課堂觀察旨在給任課教師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發展實際的建議;旨在一起探討一些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方面的問題;旨在經歷一種合作、對話、探究的專業體驗;不要賦予過多的外在價值,應儘可能追求內在價值;不要總是以批判者的心態介入;不要給教師分三六九等,教師工作是一種複雜的活動;不要希望用一種“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課。

  這本書看似枯燥,仔細讀來卻能讓我們弄清很多可能從教以來一直沒有搞清楚的問題,如果希望自己的專業水平能有所提升的話,推薦大家不妨讀一讀,以聽、評課的角度來反思教學,進行設計,也許也是一種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讀後感5

  作為教師,對於聽評課並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學中,聽課是教師的成長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要手段。現實中,學校規定每位老師每週或者每學期都要堅持聽課多少節,寫多少聽課記錄。就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任務。至於聽的過程,評課的過程、效果如何,都沒有去探討。評課都是同科老師往一塊一湊,簡單分析,至於這節課的優缺點,老師們卻大多隻談優點,缺點則很少觸及了。從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上好一堂課的標準不僅要看是否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而且還要做到教學目的明確、講授內容正確、教學方法恰當、課堂組織得好、師生積極性高。我們聽課評課的時候也是規定了這幾方面的標準。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分成四個部分:第一“故事分享”。記錄了浙江省餘杭、北京海淀、寧夏銀川探索的若干故事,在課堂觀察的研究與實踐中所經歷的思考,所經歷的不平凡的歷程;從這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完成一個教研和課堂教學方面的問題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第二部分“問題解答”。該部分選擇了20個問題,用問答的形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概念、意義、操作技術與流程、侷限性,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這對教師形成正確的觀念並在這種指導下的行動有重要意義。第三部分“正規化創新”。這一部分的核心是課堂觀察框架和部分觀察與記錄工具,這是該書的精華部分,也是該書的創新。介紹了課堂觀察的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讓我明白瞭如何去聽課。第四部分“課例研究”。該部分呈現了完整的課堂觀察活動過程,它是課堂觀察研究的實踐層面意義上的延伸。

  讀了沈毅和崔允漷主編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一書,既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聽評課方法,又接觸到了教學底線、評課標準、觀察點、觀察量表等嶄新名詞,透過這本書,我進一步意識到課堂觀察的目的,對於聽課的人來說,我們去聽別人的課,要明白聽課的目的,當課堂結束時,我們在別人的課堂中能得到哪些東西?這才是聽課最為根本的目的。對教師而言,在平時教學實踐中,在聽課的時候重要的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同時反省自己的課堂,充分認識到自己課堂的優點和缺點,是學習他人的課堂經驗與拓展自己的課堂優勢的前提。當然我們平時在聽課時可能還做不到這些方面。達不到那麼高的要求。但是從以下的三個方面去準備,可能效果會好一點。

  一、要做好聽課前準備

  要想從別人的課堂收穫點東西,就必須要做好聽課的準備,聽誰的課,聽什麼內容,與上課人進行課前溝通和交流,對聽課觀察點與課堂教學設計互相交換意見,來提高授課人的課堂教學效率。

  授課老師對本課的內容,想讓學生明白重點、難點在哪裡?準備透過自學解決?以及學生的分佈情況做清楚的說明,聽課老師心中有數,做到有“備”而聽。選擇自己的課堂觀察點和觀察位置,作好記錄,評課的時候用相關的資料來說話,把自己的獨特見解發表出來,對授課老師有幫助,也利於聽課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聽課中做好專業的觀察和記錄

  教師聽課一定要認真,做到全身心投入不能流於表面形式。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用耳朵聽,還要仔細觀察思考。既要觀察教師的教,又要觀察學生的學,做到二者兼顧。觀察教師對教材的鑽研程度,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等。還要看學生的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積極性的高低,看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看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結合程度。當然聽課也不能面面俱到地關注課堂上的每個方面。不同的教師和不同的學科都應該有區別。對了解的教師,熟悉的班級,重點在其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優秀教師的展示課,應該抱著學習的態度著重觀察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聽課應詳盡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也可以記下自己深刻的感受。

  三、聽課要有觀察點

  透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改進教學。這是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體會和收穫。教師聽完課後不能以寫好聽課記錄就沒事了。應該仔細研究課堂,把所聽的課在腦子裡反覆回憶,應進行多方面的琢磨。可以翻聽課記錄,找執教者交談,或者將不同教師相同內容的課進行比較,甚至可以將他人執教的內容拿到自己班上看看效果。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從而不斷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透過課堂觀察,我們可以得到寶貴的資源,可以由別人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還可以得到寶貴的用於研究的資源。

  所以今後我們應該在學習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課堂觀察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學習本學科的專業理論知識,從而在聽評課中,觀察到位、評價有效、提高自己對課堂教學、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思考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