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
人們都說,春生,夏長。夏天,興許是個應該成長的季節。於是我檢索了一下自己的計劃,終於花了些許時間,看了一本,別人推薦了很久的書,譯名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其實書名和譯名,並無關係,原名應當是,教育自傳吧,整本書也確係是描述了女主的受教育經歷,具體而詳盡,只是其中的經歷百折千回,極端又驚險,雖然女主最終在學業上獲取了一些成就,但也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想譯者,大概是想鼓勵我們,心懷美好,積極飛向真正信仰的山林吧。
整本書更像是塔拉的自傳回顧,講述了一個來自美國大山深處的女孩,透過接受教育最終實現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過程。塔拉的原生家庭負面的很典型,暴戾、無助、壓抑並不可違背。塔拉的父母有七個孩子,童年一點也不輕鬆,每個孩子都需要承擔一定程度的活,以減輕負擔。因為父親偏執而不可挑戰,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塔拉的童年,經常在忙著儲存食物。她的父親總是相信會有突如其來的戰爭,只有儲存好相應的食物,才能活下去。因為父親,塔拉和兄弟姐妹不斷的置身於危險之中,但即便經歷了兩次同樣的車禍,著火事件,孩子一次次的受傷,甚至於父親自己也經歷爆炸燒傷,依舊不能讓他覺醒。塔拉與兄弟姐妹的童年,充滿著傷痛和不安全感;母親懦弱但忠實追隨父親,每次孩子受傷,第一時間並不是去醫院,而是交由母親處理,母親對於父親的決斷,從不反對。大哥肖恩有極端的暴力傾向,不止一次傷害她和姐姐,不僅將塔拉的頭塞進馬桶,還用剛殺完狗沾滿血的刀,威脅塔拉……種種經歷,讓塔拉17歲前,以為自己的生活,就是眼前的樣子。直到哥哥泰勒,考取大學,給她帶來了新的視野,讓塔拉明白,世界遠不止眼前的灰暗,於是塔拉踏上了求學之路,最終完成了蛻變。我想這本書被無數人推薦,大概就是因為塔拉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中,依舊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實現吧。
也許塔拉寫這本書的初衷,更多的是想表現與原生家庭割裂的種種困惑和家庭教育對她的影響,不過我看這本書的角度,更多的是,感慨受教育帶來的實質變化。現階段的媒體特別發達,每天每個人互動和接受的資訊不盡其數,甚至因為網際網路的興起,帶動了一些自媒體的成功,於是有一小部分人開始吹捧,讀書無用。僅僅是出於機遇帶來的獲利,便迫不及待的像社會展示,好像成功就是獲利,好像獲利的成本,不必透過努力實現一樣。對於這一點,我特別氣憤。我們都知道,僅僅是小部分人,能夠被幸運眷顧,成為特例,跳出原有的階級,所以,才會讓這小部分人出現在大眾的眼前,告訴我們,抓住機會,有多麼難得。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對於貧下中農二代,民工子弟而言,唯一的出路,也僅僅還是讀書。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機會與資本的力量實現資源對等。從某種層面來說,中國的高考體制,也許就是我們這些貧二代與富二代最公平公正的機會了。
如果我們只是貧窮,我們應當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改變自己的人生就會顯得相對容易一些;如果我們不僅是貧窮,還需要抵抗更多來自外界的困境,那麼學習和受教育,依舊是我們脫離困難的最大助力。塔拉告訴我們,教育意味著創造,意味著開啟生命的無限可能,透過教育,我們才能接受不同的聲音,去看更大的世界,最終,塑造一個,最理想的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2
這是一本讓人陷入沉思同時又鼓舞人心的小說,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終卻戴上了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可是,有誰知道她經歷過怎樣的童年,她生活在怎樣的原生家庭裡。我們都設想改變,但是所要經歷的怯懦,崩潰,自我懷疑,不被接納,太多太多的掙扎與痛苦,可想而知了!
每個人的成長與成熟,成年與少年之間往往需要一個長長的跨度,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會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觀點,甚至於與自己親近的家庭意見相左,但是,那不一定非得說誰是誰非誰對誰錯。因為,我們的人生軌跡總會出現分叉口,而且越來越多,不同的經歷會給人不同的思考,從而指導各自的言行舉止。
對於有些執著,某種信念,一些堅守,你極力去維護的,或許站在對面的人卻一心想著去批判。到頭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其實大家走在自己的路上,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風景,也會收穫別具一格的人生。如果真的做出了決定,那麼就去堅持。
就如同,長大後飛出大山在北上廣奮鬥的年輕人,會對一輩子深居大山的父輩們某種封建迷信的行為嗤之以鼻。就如同本書作者的父親所堅持的不上學不就醫的堅持,在她看來就是一種荒唐的行為。誰都沒有病,只是不在一個精神層面上,僅此而已。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3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的心中五味雜陳。這本書的作者是塔拉。主人公出生在一個原生家庭。她有一個偏執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怯懦無能的姐姐奧黛麗,無法形容的暴力哥哥肖恩。
後來,她嘗試去接受教育。她發現教育所傳授的東西與父親所教她的完全不符,出入很大。她開始打破父親口中的真理,探尋教育的真諦。
我很佩服塔拉,她沒讀過初中還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那麼高的學術地位和成就。上帝關掉了她所有的窗,但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原生家庭給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就像文中的父親所言——不能去上學,不能接受教育;不可以用青黴素,因為那裡面有撒旦的毒藥;牙疼時不可以服用止痛藥,因為疼痛可以讓你清醒,與上帝交流。
但是,我們請不要埋怨這種家庭。其實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取決於我們自己。就像塔拉,她從不會向生活屈服,從第一次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想要上學,到後來的逐漸改變,這種蛻變,就是教育。
我們要學習塔拉,學習她的堅強,學習她的善良,學習她的勇敢,學習她的質樸,學習她的努力。其實,相較於塔拉,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美好幸福的環境裡。因此,請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因為,對於塔拉來說,我們是及其幸運的。
這本書也突顯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因教育而融入社會,而真正的融入生活。這本書警醒更多人注重教育。人類因教育才能生活的更好。
這本書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閱讀完後,它讓我豁然開朗。從前我總會抱怨生活的種種不適,認識塔拉之後,我才明白。幸與不幸是由自己取決的。
所以,快去閱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吧,它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4
大概是以前看切爾諾貝利還是什麼書的時候有過這麼一段話,大概意思是說,人類以前恐懼戰爭,恐懼天災,直到有一天戰勝了它,才有人敢將它表達出來,文學也好,戲劇或是美術也好,都是人類戰勝自然的記錄。這本書讀到最後,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我不知道作者心裡最終有沒有戰勝他的父親,至少已經勇敢的和16歲的自己說再見了。原生家庭這個詞,是不是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小時候我們崇拜爸爸媽媽,長大以後,慢慢理解了自己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再後來回家次數越來越少才逐漸意識到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看到了父母一些不合適的做法。可是那又能怎麼樣呢,他們只是爸爸媽媽,他們給了我們那麼多優秀的品質,都足夠我們為他們驕傲。
我們在故事裡質疑塔拉,為什麼一次次回到大山裡,一次次去尋求家庭的和解,我們會說,一個讀過這麼多書,讀到博士的人,怎麼還不能和那個糟透了的家庭劃清界限。可是家就是家呀,真正的放在自己身上,分手失戀尚且如此難過,那個從小長大的家,怎麼能輕易割捨。
但是我們究竟能說的清楚,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正確的嗎。精神異常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輕易背叛的姐姐,還有暴力狂躁的肖恩。講故事的人不同罷了,儘管他們對塔拉的傷害也許是事實,讀者給與塔拉的同情也許是理所應當,那他們呢,誰能知道他們為什麼成長成了這般模樣,他們是否也經歷了什麼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
我一度都不能接受故事裡那些奇蹟生還的人設,有一種還在讀百年孤獨的錯覺,好像所有人都是假的,小說的誇張表現而已,到讀到最後又突然覺得,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我們不知道的生命形式。世間百態,都應該被溫柔以待,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5
我避免瞭解任何背景資料,用完整且空白的心態讀完這本書。每一次不由自主地收緊內心,每一次毫無意識地攥緊十指,是在讀到塔拉一次次地遭受暴力和脅迫,一次次地被重新拽回到巴克峰,一次次地形成內心極大的落差以及無數次的被否認。
塔拉在開始接受教育後的很多年裡獲得的那些光環和知識依然無法覆蓋和治癒原生家庭的痛,所以,令我們受到震撼的不是那些熠熠生輝的光亮,也不是原生家庭的荒誕與戲劇。是一次又一次的爭取、無法理解、失敗,見證了她不凡的勇氣,不懈的堅持。這些詞,在她身上有了光環。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
荒誕不代表冷漠和無情,這也是塔拉一直相信並且堅持的—愛,“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這份愛在很長時間裡被所謂的“信仰”打敗了,最終它還是出現了,但是要在戰勝自己之後。
主題是“教育”,教育給了塔拉生命無限的可能性。但這不是我們被要求去學些什麼,也不是被要求去明白的理論和定義,是“一千個哈姆雷特”般的理解,是感知和思考的無限迴圈。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6
塔拉終於在最後掙脫了來自原生家庭的桎梏,想要真正擺脫長達將近二十年的影響,不僅難在在孤獨和無助中去接觸和接納新的思想,更難在承認過去生活的錯誤與荒誕,捨得站在曾經深愛的家人的對立面,其實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軌跡都有相似之處,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厚,思想的變遷,我們一步步摒棄過去的某些觀念,一點點成長為全新的自己,塔拉把成為新的自己的過程稱為教育。
其實每個階段的教育帶給我們的意義都是不同的,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真正感知其中的意義,總有人在模糊教育真正的意義,教育並不能直接帶給我們財富和名利,它真正帶給我們知識之外的收穫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質疑的能力,共情的能力,使我們得以運用我們所積攢的能力去發揮我們所學到的知識,然後我們能夠去創造,進而發揮了價值,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教育的意義得以顯現和立體化。正如塔拉在最開始對歷史的探索充滿怯弱和敬畏,在寫完博士論文時她明白了,歷史的創造者,就是我。
塔拉的父親看似是矛盾的,他既深愛自己的家人又一次次將他們推向深淵,但其實在我看來,我們眼裡的深淵在他看來未必是深淵,他將苦難視為上帝的旨意,可能他自己都沒有發覺,他所信仰的教條已經被他扭曲為說服自己和他人的藉口,成為了束縛身邊所有人得工具,將身邊所有人都桎梏再自己的思想之下,一旦有人常識擺脫他的控制就成為了他口中的魔鬼,就該被所有人唾棄和譴責,他最終控制了塔拉的母親、肖恩等等留在家裡留在他身邊的人,可他們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承認和接受一旦跳脫屬於他們的那個空間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是多麼荒誕可笑,正如塔拉在書中兩次提到的一句話:“如果一次跌倒是上帝的意志,那麼第二次又是誰的呢?”
其實他的子女也都嘗試過擺脫他的束縛,最終的結果讓這個家成為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塔拉最後還剩下的一半家庭,他們終於願意接受過去一切的錯誤,找到自己,獲得新生,實現了擺脫自我內部約束的積極自由。另一半是留下的那一半家庭,無法改變,他們依賴仍存的家庭,他們無法改變和失去,你依賴什麼,什麼就對你有權利,自然就不得不臣服於父親自己的一套教條之中,在糟糕的環境中腐爛和不斷惡化。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道德準則,沒有人可以更沒有人有資格把自己的一套準則強行巢狀在他人之上,人和人之間相處靠的不是彼此完全吻合的觀念,而且兩套觀念即使都有稜角,但是稜角更多是可以相容的部分,不至於刺傷彼此,所以我們選擇留下,而如果真的有人帶著他的一套想法刺傷了你並且試圖同化、束縛和限制你,那也只能遺憾的道聲再見。
最後引用塔拉的一句話:“我所有的奮鬥,我多年來的學習,一直為了讓自己得到這樣一種特權: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我的更多的真理,並用這些真理構建我自己的思想。”
我們每個人都比別人講述的故事中賦予我們的角色更復雜。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7
人們總是喜歡把某種詳實的過程稱為歷史,尤其是那種比較稀奇並且獨特的過程。這樣的過程總能讓人心生稀奇,並且充滿對其發展歷史的興味和渴望。有一些東西我們本人永遠無法擁有,有一些過程我們永遠無法經歷。所以,對這一切,只能以幻想和期盼來緩釋某種情緒。畢竟,我們只是普通的個人,而不是什麼具有神奇能力的神。我們不能回溯過去,但是可以回顧歷史,並且冀望將來。
這是一種有點悲觀但是完全客觀的敘述。人的聰明智慧之所以值得稱頌讚嘆,是因為它可以給人們提供很多借鑑,這是經驗之談,是財富和歷史,真理和宿命。有時候我們不理解,但是我們卻在認真地看。所以在這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書中,我們看的更加真切和生動,它給人們帶來的刺激和衝擊,有些驚世駭俗,完全震驚人的眼球和心臟。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宗教家庭的生存歷史,也是講述一個女孩的個人成長曆史。宗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陌生而神秘的。與全世界許許多多的本土宗教一樣,它的信奉者也是區域性性的,而它遵行的教義,當然也就不為人所知和理解。正因為其局域性的特點,它的封閉性也就可想而知。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生存狀態:父親母親和七個孩子,倚靠父親的勞動力賺取生產資料。更多時候,他們都處在自給自足的`狀態。
他們遵守教義,以上帝的名義解釋周遭的一切事物。也按照教義來維持生活的各種秩序。但是,這樣古老的秩序和現代型社會是有著一定的衝突的,比如醫療問題,教育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內容。不管是個人還是群體,你再封閉保守,只要大環境處在現代社會的境態下,那麼你就無法與之脫離而自成孤立的系統。那麼,它和這個社會的衝突也就會顯現出來。
書中女主人公的母親成為一個女巫式的接生婆和治療師,完全就是這種衝突和影響後的結果。因為不接觸現代醫療,沒有醫生,所以不得不逐漸接受接生的事實,這一方面是條件所限,一方面也是經濟制約。在這種影響之下的改變,其實也是一種古老傳統向現代化社會過度的過程,從不接觸到逐步接受,需要時間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也會深切影響到女主人公的一切。她從一個小孩成長到少女,從未接受學校的現代教育,到認識到現代教育的重要性,這其中是慢慢發展變化的。
書中三部曲,可以定義為少年的成長時代,青年的求學時代,以及逐漸走入社會取得更多學位和認同的社會創業時代。女主人公對自己的成長經歷的描寫和敘述是認真而深刻的。所有觀念的改變,都是自我心靈的成長和進化。而這個過程也見證了社會的前進和發展。這是個自由的社會,但是永遠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規則,堅持或者改變,最後都會找到自己的清晰座標。
女主人公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她的父親母親也一樣,雖然最後導致觀念和行為的衝突很難全部化解,可是因為親情,人類之間最崇高美好的感情的緣故,一切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血緣聯絡著個體之間的親情,思想卻隔膜了人們的觀念。可是他們並不徹底矛盾。人世間是美好的,儘管有著艱難困苦。而且正因為有了它們,才使我們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並且充滿前進的力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
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時候,會想起一個笑話:一個人在高速路上打電話並大喊,大家都瘋了,他們都在逆行。這個原本很有意思的笑話,細想卻有一點可怕的意味,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教育行走方向就是如此與其他所有人相反呢?這還是一個笑話嗎?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製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並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她的父母想法是如此驚人而殘酷,他們認為災難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傷不需要看醫生,即使是嚴重的燒傷也可以用順勢療法治療;女人就該待在廚房裡,而哥哥肖恩以愛之名,施加的殘酷對待則更可怕,女人穿裙子與男人交談就是“妓女”,而塔拉則麻木地承受,不斷被洗腦,繼而欺騙自己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應該說父親、母親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塔拉,他們一起用家庭的名義、愛的名義束縛著、欺騙著、壓迫著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對家庭的背叛。這是一股強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見、親情,與家庭環境結合在一起的關係是如此牢不可破,讓人無法掙脫,塔拉的姐姐奧黛麗就是如此,她的良知與常識一度清醒,她想要去與塔拉一起對抗肖恩,可是當她深陷在那種狂熱與偏執中時,背叛妹妹融入其中才是一個更容易的選擇。
塔拉的家庭很值得玩味,七個孩子,三個離開大山,四個留在那裡,離開的都獲得了博士學位,而留下的連高中文憑都沒有,這是涇渭分明的家庭,人們的選擇與自己的家庭、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但是選擇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塔拉的母親討厭家中漂亮的衣服、繁複的花邊束縛了自己的天性,於是她投向了完全相反的那一面。家裡全是髒亂的環境腐敗的味道。而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們也分別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或沒有,人的心靈總是容易走向極端,面對我們痛恨的,除了完全的背離,或者服從,沒有中間地帶可以選擇。
塔拉的經歷確實非常有警示作用,儘管她所經歷的非常可怕甚至令人膽寒,但可能在每個人的家庭中,這種憤怒、狂躁、偏執、被害妄想種種情緒都在產生,並且不動聲色地傳達給孩子們,只不過不易察覺。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子女能夠感知的只有愛,而無視背後的控制、影響,即使遠離了家庭與父母,威力依然存在,因為這些認知與想法、對世界的看法與觀點,是和整個世界觀繫結在一起的,這矇蔽了人們的雙眼,讓人無法看到思想的偏差究竟有多大。
從塔拉韋斯特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帶給一個人的改變,教育使人眼界開闊,思維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內心堅執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謙遜;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諒了自我。教育就像帶領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達山頂,才能看清這個世界。
看完這本書,覺得教育與學習確實塑造了塔拉,但是更令人敬佩的還是她本人,她對於自身的體察,她內心深處的自省與堅毅。受教育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權利,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學會獨立思考。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難的事情,而這些作者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到了。她甚至還改變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事情。這是要比獲取再多世俗的榮譽更加榮耀的事情。
一直以來我格外喜歡的那句瑪麗·安託瓦內特的話: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這句話足以代表很多人的一生,瑪麗皇后處在她的生活環境中,所以她就只能是王后並走向滅亡,羅納德弗雷姆筆下的郝薇香命運早在出生就已註定,方方的小說《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中黃蘇子無力擺脫她的命運軌跡。所以我們才格外敬佩這樣的塔拉韋斯特弗,因為隨波逐流是舒適的,而認識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並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離人類所固有的思維如爬山一般艱難,塔拉的故事給我們每個人以勇氣,打破命運的枷鎖,認識你自己,這雖然困難,卻並非不可戰勝。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9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Educated,作者Tera在最後說:你們稱之為轉變、蛻變、虛偽、背叛,但我稱之為教育。
這是一位17歲前從未接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卻最終掙脫原生家庭的束縛,成為劍橋哲學碩士和哈佛曆史博士女孩的處女作。這本書成為比爾蓋茨年度推選榜單第一名。它的中文譯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也很詩意,這本書的文字雖然沒有書名這麼文藝,也沒有像勵志恢弘,她用最平淡真實的語言像一個局外人一樣講述著自己的成長環境和掙脫原生家庭的糾結與矛盾。
從小生活在廢銅爛鐵的廢料廠,不接受教育和醫療是躁鬱症父親傳遞給她們的堅持與真理,而在這樣的環境中,她的思想被禁錮著,直到泰勒離家求學,她也和她的父親和哥哥一樣認為這是背叛,即便是他在遭受狂躁的哥哥非人的折磨時,她能緩解痛苦的方式依然是用自己的想象。後來,當她進入楊百翰大學,從此命運為她開啟了另一扇窗,在擔心自己被當做異類看待時,她學著別人的樣子正常的說話舉止。後來,她在劍橋大學的教授克里博士告訴她: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斯坦伯格教授說這是《賣花女》,想想那個故事吧,她只是一個穿著漂亮衣服的倫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時,她穿什麼衣服已經無關緊要了。我記得曾經,我也是一個不知道怎樣才算得體的女孩,只是根據自己的感知去模仿別人,透過閱讀和時間的洗禮,我開始從這個怪圈跳出來,我不在關心怎樣成為別人,我開始關注怎樣成為更好的獨一無二的自己,而走到這個轉角我用了29年的時間。
她說: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她內心從怯懦、崩潰到自我懷疑,箇中滋味未曾經歷不會懂得。從小到大,我的經歷讓我在面對世界的時候不夠自信,我會不由自主的自卑,而這種自卑情結帶給我的永遠是負面的情緒,也影響著我人生的走向,直到我正視並理性對待自己的自卑時,我才開始感受到陽光照在身上的感覺。
她透過閱讀書籍,請教學校教授,正視自己的家庭問題,確定父親和哥哥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當她開始直面這些問題的時候,也是在自我救贖。就像我們在掙脫原生家庭環境,卻不得不在這種束縛中掙扎時,我們需要去正視原生家庭,去理解然後走向自我救贖。這種束縛往往最主要的是思想束縛,而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何其困難,這就是為什麼她說我們可以在愛一個人的同時遠離這個人。
她說: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知道我逃離大山,開啟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直到現在,每當我回憶起那個讓我充滿怯懦和懷疑的過去,都會禁不住淚流滿面,我以為我不會被過去影響,可是過去形成的自卑卻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我,但慶幸的是,我終於開始直面過去,直面我的經歷,終於理性的開始認識自己,我開始走在一條陽光照耀的路上,雖然這條路上仍有風雨,但我已經明白我應該像鳥一樣飛往我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