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優秀讀後感

《天工開物》優秀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工開物》優秀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工開物》優秀讀後感1

  《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寫的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收錄了農業、手工業、工業――諸如糧油、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如今科技發展先進,《天工開物》裡的許多在作者看來當時先進的知識與技能,都已落後,不再能當做工藝說明書使用。可作者認真嚴謹的寫作態度仍是值得肯定的。書中的知識是前代人給留下的寶貴遺產,有許多還值得現在的人參考。尤其是作者提倡的“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的觀點,更值得我們後人推崇重視。

  當讀到用澄清過的黃泥水過濾出白如霜雪的蔗糖時,當讀到那些細分的農作物品種及其種植灌溉施肥收穫和加工方面的知識時,當讀到那些治煉養蠶提花紡織印染等技能時,不得不慨嘆古人心思之細密精巧。大呼一句,原來先祖們曾這麼能幹!

  一部華夏古代史,不只是正史所記載的那些帝王將相的爭權奪利,燭影搖紅,居然有如此多的能人異士,不圖顯達,在底層默默做事,當著國家的基礎柱石,才於千難萬險的風雨飄搖中支撐起龐大的五千年傳奇!明確點說,那些被歌頌被稱揚的明君賢臣們,他們對生產和科學發展起到的破壞和阻礙作用遠比促進作用要大。

  “麂皮去毛,硝熟為襖褲御風便體,襪靴更佳…殊方異物如金絲猿,上用為帽套;扯裡猻御服以為袍,皆非中華物也。獸皮衣人此其大略,方物則不可殫述。飛禽之中有取鷹腹、雁脅毳毛,殺生盈萬乃得一裘,名天鵝絨者,將焉用之?”

  “凡工匠結花本者,心計最精巧。畫師先畫何等花色於紙上,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算計分寸杪忽而結成之。張懸花樓之上,即織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綜帶經,隨甚尺寸度數提起衢腳,梭過之後居然花現。蓋綾絹以浮輕而見花,紗羅以糾緯而見花。綾絹一梭一提,紗羅來梭提,往梭不提。天孫機杼,人巧備矣。”

  以前看南方收稻米的故事,總想不出那種打稻子的桶是什麼樣子。直到某天,在超市書架上看到《天工開物》這本書裡的插圖,才明白,“哦,原來是這樣子的!”

  以前為建築學家梁思成畫的那些精工細描的古建築圖驚訝過,看到《天工開物》裡的插圖,才明白,古人在以前那種科技條件落後的條件下,治學精神遠比今人更為嚴謹,所謂民國大師,只是離我們的年代近些,宣傳的多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能工巧匠或高知文人,化做春泥,才培育出現代文明這枝豔麗奪目的牡丹花!

  以前曾為幾百斤重的精密機械圖紙被當作廢紙,直接送往紙廠回爐惋惜過,看過《天工開物》,才明白,這個世上被浪費的,豈止是那些圖紙!八股取士的落後制度,對國家的危害不是一般的大。宋應星這樣的人才,居然考五次會試都不成功,最高官銜不過是個知府。生時寂寞,成名後依然寂寞,到如今,未見有過特別推薦讚許這種科學精神的電視劇或是文學作品出現。

  以前山西喬致庸在內蒙呼和浩特經商,與人爭做胡麻油霸盤,大量囤積胡麻油,缸和甕用完,乾脆用羊皮縫成袋子,裝上油,以木筏子裝載,順河而下。路上漏油,連河面都浮著油,香噴噴的。那時想著,這胡麻油想必不是芝麻油吧?或者是另一個品種?芝麻油那麼貴,怎麼會捨得這麼糟蹋?

  看過《天工開物》,才明白,原來胡麻又名脂麻,今人有註釋說是芝麻。聽朋友說,胡麻是北方寒冷地區的油料作物,與芝麻不同,在晉北見過。胡麻油味道有點嗆人,較棉籽油好,但遠不及芝麻油。想來這位朋友說的是對的,眼見為實。無論是芝麻香油還是胡麻油,這位匯通天下的喬大商人,真是捨得下本錢造啊!

  我們的媒體,樂於報道的是官員們的動態,明星們的花絮秘聞,商人們的傳奇手腕……大量的媒體資源都被浪費在宣傳些落後思想上,什麼嫡庶、宮鬥、神鬼迷信、怪力亂神,刀光劍影、比富笑貧、婆媳鬥法、底層互害……

  正風不行,正道不彰,不以科學為重,用著先進的網際網路,傳播著各種封建迷信落後的`思想行為,沒見到大力宣傳公民的各種權利義務,提倡科學民主發展,成天就是用各種下作的玩意兒麻醉愚弄著社會大眾。

  火熱的直播平臺上,不僅有會說麼麼噠,會撒嬌要打賞的美女,一臉皺紋的算命先生也要來湊個熱鬧,居然戴個眼鏡,利用直播平臺現場給人算命!這個時代,真是讓人無話可說了!知識和文化,應該用在促進人類發展進步,與自然和諧共處,讓美好生活得以延續更長時間上,而不是用於奢侈享樂,掠奪大自然的資源以供短期的受用上。

  汙染水源,汙染空氣,用各種有毒的化學藥劑促進動植物產量的提高,靠提前透支子孫後代那份來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絕不是什麼好事。或許,幾十年後,能留下的,只有滿目瘡痍的水泥路面,殘牆斷壁的鋼筋水泥建築,野草荒城,黑水白沙。後人唯有大罵而已,還能說啥呢!

  《天工開物》優秀讀後感2

  人類的生存依賴五穀,但是五穀的生長需要人類的種植,人類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天工開物》是我們祖先對於農業和工業技術等的總結,是存世最早的一部著作,也遙遙領先於同時代的世界它詳細記述了有關農業物種培育和冶金工藝工藝等內容,同時還記述了有關工藝裝置和組織生產等方面的研究經驗。

  在農作物品種的培育方面,本書透過人們對水稻、麥子等新品種開發事例的研究,分析了土壤、氣候和培育方法對於農作物品種生長變化的影響,同時又根據蠶蛾雜交所出現的變異情形,指出了人為的方式可以改變物種的特性。這為農作物新種的培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冶金工藝方面,記述了鋅的冶煉和鋅銅合金的內容,這不僅在中國史上是首創,在世界科技發展史上也是率先提出的。而書中關於用鋅金屬代替爐甘石冶煉金屬銅的方法,也是世界歷史上採用該技術的首次記錄,非常珍貴。

  書中關於各種工藝技術的記述比如水車的應用、灌鋼技術、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技術和熔融技術等內容,都涉及許多物理學的力學和熱力學等方面的知識。《天工開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

  《天工開物》對農業和工業的敘述讓人敬佩,更讓我驚訝的是古人的智慧。“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這是蘊含哲學含義的,講述了事物的變化,從土壤到農作物的品種和特性,將隨水土的變遷而改變。古人能認識到這種發展規律,讓我震驚,誰說古人的智慧比不過現代人?這不是很好的佐證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