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通用11篇)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通用11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1
好書是不怕反覆讀的,怕就怕我們缺乏反覆讀的決心。一些名作,雖然被各種各樣的文章反覆推薦,卻總是缺乏閱讀的時間與機緣。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賦稅原理》就是這麼一本書。從在經濟學史的地位來看,它顯然比不上《國富論》、《原理》與《通論》的重要性,而且這本書與其他名著相比又太過單薄,很難讓人提起閱讀的興趣,因此我一直以來也就是對李嘉圖的這本書翻翻而已。直到形勢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認真閱讀其中某一段的時候,才突然發現經典文獻何以叫作經典。李嘉圖是個有商海實戰經驗的人,他的文章處處都表現出一股從某某商業重大戰役凱旋後的霸氣。雖然歷史已經發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經歷對我們來說仍是十分罕見。或許他從來沒有接受正式的大學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簡意賅的文風,他所用寥寥幾語描述的問題看上去平淡無奇,但事實上卻涵蓋了極為豐富的內容。而如果我們對他同時期的重要學者的主張不甚瞭解,也會錯過思考李嘉圖的機會,自然也無法讀出100%的李嘉圖了。
話又說回來,可能正式因為李嘉圖說什麼東西都是點到為止,他的思想才能與各種各樣的事物發生聯絡。李嘉圖這種只邏輯推理不實證的習慣已經被稱為“惡習”,而他在很多問題上只說表面一半的風格也著實讓人大傷腦筋。那些偉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幾段之內就予以帶過了,如偉大的“比較優勢”,就用了不到一頁的紙張,而對“比較優勢”的進一步的討論卻包含了他的國際金融與資本迴圈思想。並且我們還得時常站在李嘉圖侷限上理解他的結論,(如那個悲觀或不人道的“李嘉圖定(鐵)律”)我們不是李嘉圖,卻還得揣摩李嘉圖當時是怎麼想的,怪不得斯拉法會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賦稅原理》屬於經濟學史第二批閱讀書目,這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完整了解馬克思和馬歇爾,都需要對李嘉圖的思想有所掌握。之前因為我的興趣在1870年以後,對傳統政治經濟學有所忽略。為了研究國際貿易的理論,這個缺少的一環應該補上了。經濟思想史是條漫長的道路,需要長時間持續不斷的研究,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知其然”的目標應該是能夠達到的。
最後,說一下讀書的好處。一段文字,把它大聲朗讀出來與埋頭默讀相比,效果是明顯不同的。而許多人聚在一起再對討論一下,哪怕不是那麼在點,也是比較大有裨益的。經濟學的經典文獻還有很多,完全是可以把朗讀方法複製到對它們的研讀之上的。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2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平民頂上的瑰寶,全書沒有複雜深奧的近代數學知識,也沒有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這是一本適合平民大眾閱讀的作品,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另一方面,其內容是博大精深,返璞歸真,用平易的語言向讀者展現了現代經濟學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徹,在當今眾多的經濟學著作中璀璨而奪目。
什麼叫經濟學?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義,經濟學是研究和處理社會中人一般生活事務的學科。該定義簡單而扼要,闡明瞭經濟學所研究和處理的物件是人類的一般生活事務,指出了經濟在人類一般事務中的基礎地位。據此,如果一個生活在當代的年輕人連一些基本的經濟學概念都不具備,全然無知,那麼某種程度上,其可以形同於現代意義上的社會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這是一本給下一代閱讀的書籍,作為留給下一代的另一種貢獻。
《經濟學原理》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上下兩分冊,遵循了從微觀到宏觀的敘述線路,上冊為《微觀經濟學分冊》,下冊為《宏觀經濟學分冊》。《微觀經濟學分冊》中,文章從經濟學的十大原則入手,指出經濟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於此。根據這些原則,講述了微觀經濟的幾大經濟理論基礎,包括供需理論、彈性分析、剩餘福利等。從這些概念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分析結論,如由於糧價的低彈性,科技進步帶來的農業發展往往卻犧牲了農民收益;又如,無論商品稅收是向消費者還是向生產者徵收,其最終成本的轉嫁結果都是一樣的等等。
《原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讀者分析能力的培養,闡述了經濟現象分析的一般步驟,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寬讀者的思路,激發讀者聯絡實際分析問題的興趣,進而從分析中形成觀點。在分析完市場失靈下政府的作用後,書籍循序漸進,水到渠成,重點介紹了企業的微觀組織行為,分別對完全競爭、壟斷、寡頭和壟斷競爭四類市場環境下企業產品的供需關係和企業運作行為作了詳盡的理論剖析,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前面章節的鋪墊終於滋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讀者大飽口福,受益匪淺。
在全書微觀經濟理論體系構建中,曼昆顯然覺得還有必要對生產要素市場展開一些闡釋,進而向讀者展示了重要的勞動力價格原理:一個競爭的、利潤最大企業僱用的工人數要達到勞動的邊際產量值等於工資的那一點,邊際產量曲線即為勞動需求曲線。至此,《微觀經濟學分冊》似乎可以劃上了句號。但著者顯然不滿足於此,在書籍的最後還丟擲了不對稱資訊、消費偏好、政治經濟和行為學等現代經濟的一些基本思想,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了一個今後學習的更加廣闊的空間。
聯絡《微觀經濟學分冊》的學習,結合國內的企業及行業現狀,無法迴避的嚴肅思考是,對於廣為詬病、舉步維艱的國內壟斷行業的改革,我們究竟應該是何去何從?在下一篇文章中,筆者將對國內壟斷行業改革的破冰之旅展開一些個人的探討。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3
今天讀了一本書《經濟學原理》的第一章,雖然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還是從這裡面學到一些誒東西。在這裡,真想向很多有機會讀書的人讀一下,這本書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卻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很多社會上我們習以為常而一旦問起來卻很難以回答的問題,想為什麼裝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裝軟飲料的容器多是圓的的原因,想為什麼硬幣上的頭像多是側面而紙幣上的頭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凡不過的事情,真正解釋起來還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興讀到這麼一本非常感興趣的書。儘管是美國作家所著,有很多的文化差異和社會差異,但是作為經濟學的原理都是一致的,這是偉大的經濟學家馬歇爾所著,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樣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讀一下。
現在就像用這種機會成本的原理來解釋一種比較常見的社會現象:為什麼國內瘋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極少數是男歌迷?首先,i從機會成本的定義來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歡上了某個明星,她們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在上面,而男孩子則沒有這麼誇張,從這個程度上來講,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還是堅持工作的話她們肯定會心不在焉,還不如直接去關注,而男孩子則會比較理智比較容易去控制,這大概是為什麼那麼多接機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們中國這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對於女孩子來說,人生很有可能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有一個很大的突變,而男孩子可能性則很小,像時下的什麼鳳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樣這很容易成為悲劇,還有就是這個社會大男子主義還是非常常見的,所以男性更加務實,更傾向與和與自己情況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結為伴侶,而明星給我們的感覺是高高在上,收入頗豐,每天光鮮亮麗,這些讓女孩子更加瘋狂,讓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這才是最經濟的最現實的。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4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第一章“論價值”開篇即說,“一件商品的價值或用它交換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數量取決於生產它所必須的相對勞動量,而不是取決於支付這種勞動的報酬多少”。在承認亞當·斯密區分商品關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前提下,李嘉圖對價值有了更深刻層次地認識。他認為使用價值對交換價值來說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但它並不能成為交換價值的尺度。一種商品如果全然沒有用處,無法滿足人們的要求,那麼不管它多麼珍貴,生產和獲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勞動,它也絕對不會具有交換價值。
更進一步地,李嘉圖認為具有效用的商品獲得交換價值的有2個途徑:一是稀少性;二是獲取它時付出的勞動量。李嘉圖認為,亞當·斯密準確說明了交換價值的最初來源,所有物品的價值與生產它們所耗費的勞動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並未單獨以勞動量來衡量物品的價值,而是又設立了另一重標準,他認為物品價值的大小是隨著交換衡量標準的變化而變化的。亞當·斯密曾說,“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只有自身價值永不變化的勞動才能當作評定和比較所有商品價值的最後標準和真正標準”。李嘉圖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他認為,勞動所生產的商品數量決定著商品過去或現在的相對價值,而不是由為了交換工人勞動二給予工人的商品相對數量決定的。一件商品的價值是僅由生產這件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透過計算生產商品所需勞動量的變化,可以肯定商品價值的變化,在書中,大衛李嘉圖列舉了許多例子來論證這一觀點。
這裡淺談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例子。假設穀物的價格是每夸特80先令時,勞動者勞動一週得到的報酬是一蒲式耳穀物,因此當報酬下跌至40先令時,他得到的報酬是1。25蒲式耳穀物。再假如,一週內,一家人消費了半蒲式耳穀物,剩餘的用來交換諸如燃料、肥料、蠟燭、茶、糖、鹽等商品;如果在一種情況下,剩餘的四分之三蒲式耳穀物所能購得的商品沒有在另一種情況中半蒲式耳所購買的商品多,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的價值是升值了還是下跌了呢?亞當·斯密一定會說升值了,因為他的衡量標準是穀物,這時勞動者勞動一週得到得穀物增多了。同樣是亞當·斯密,他還會說下跌了,因為一件商品的價值取決於因佔有該物品而能購買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礎之上,勞動相對於其他此類商品的購買能力下降了。這個假設之所以給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為它站在亞當·斯密對價值認識的角度上,對問題進行了思考和分析,並由此匯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論。這也就從側面論證了亞當·斯密關於價值的雙重標準是有缺陷的。
並且,李嘉圖對於斯密的“商品的價值只取決於直接勞動,與間接勞動無關”有相反看法。他採用了亞當·斯密的一個例子來解釋他的勞動價值理論:在原始社會中,捕獵一隻海狸所需要的時間是捕獵一頭鹿所需要的時間的兩倍。因此海狸的價值是鹿的兩倍。李嘉圖把這個簡單的模型進行了擴充套件,他考慮到生產捕獵工具需要的時間的因素,並把捕獵工具或生產工具的磨損計算在內。用一件捕獵工具(機器)捕獵的動物(產品)越多,這一捕獵工具所分攤到每一隻動物上的價值就越小。這樣李嘉圖就率先提出了工業中大批次生產的決定性的成本因素考慮問題。李嘉圖認為,獵獲的獵物的價值是根據捕獵活動所需要的所有勞動的總量而確定的,那麼這同樣意味著,這一勞動總量的價值即使在供應過剩,交換價值下降時仍是不變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導致資本所有者利潤的下降,因為他們的投入是不變的。同時,李嘉圖還意識到了新價值的創造與舊價值的轉移問題; 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區別。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5
大衛·李嘉圖以其在對外貿易方面的觀點與他的時代的普遍觀點進行了鬥爭。當他的祖國用關稅手段來保護自己的經濟時,他提倡自由貿易。他對此給出的理由是他的“成本比較法則”理論。他的中心論據是:只有當一個國家生產的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另一個國家低的時候,兩個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才有必要。李嘉圖舉了英國和葡萄牙兩國之間的貿易以及它們的產品:紡織品和酒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理論。他把情況最大程度地簡化,假設兩國每次只提供一種產品,工業國家英國從農業國葡萄牙進口酒,並把自己生產的紡織品出口到那裡。李嘉圖認為這一貿易對於兩國都有好處,儘管葡萄牙生產兩種產品的成本(用勞動時間衡量)都比英國低。
葡萄牙人生產酒的優勢比生產紡織品的優勢更大一些。這樣對於葡萄牙來講,如果它專注於酒的生產,不再自己生產紡織品,而是在與英國的貿易中用酒來交換紡織品,那麼對於它自身是有力的,因為葡萄牙所需要的生產用於出口的酒的勞動時間比它生產自己所需的紡織品需要的時間要短。相應的,英國的相對成本優勢在於紡織品的生產:他們生產用於出口的紡織品所需要的.勞動投入比自己生產酒所需要的勞動投入少。英國可以把節省下來的勞動力投入其他工業部門以獲取利潤。李嘉圖的結論是:如果每個國家都集中力量生產自己成本比較低的產品沒那麼在兩個國家中財富都會增長。
李嘉圖認為資本積累有兩種方式:一是增加收入(利潤),二是降低消費。他一直認為,只有工資的下降才能提高利潤率,以及只有透過工資購買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持續下跌,工資才可以持續下降。因此,如果對外貿易的擴張、機器裝置的引進是的可以以低價將生活必需品和食物運送到市場,利潤就會增加。李嘉圖的結論是,對外貿易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因為它可以增加收入所購買的商品數量和種類,因為商品豐富且價格低廉,從而刺激了儲蓄,也促進了資本積累。但是,除非進口的商品屬於勞動者用工資購買的商品種類,否者對外貿易就不會呈現出提高資本利潤的趨勢。根據發展成熟的自由貿易體制,各國自然會把其擁有的資本和勞動用於最有利於本國發展的行業。這樣,個人利益的追求就很好的與整個社會的普遍利益結合在了一起。透過激勵人們勤奮勞動、尊重人們的獨創性以及透過最有效的運用自然界風雨的特殊力量,勞動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於此同時,透過提高產品總量,使利益惠及廣大國民,透過利益和彼此間的交往這一共同紐帶把文明世界的各國聯絡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同社會。
李嘉圖的理論構成了19實際中佔據主導地位的關於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討論的基礎,這一討論1846年在英國關於取消糧食關稅的討論中達到了頂峰。如於1915年實施的英國《穀物法》:當國內穀物低於1夸特80先令時,禁止進口。穀物的出口補貼往往會降低外國消費者的購買價格,但是並不會對國內市場價格產生長期影響。穀物需求的擴大會對國外市場產生影響,也會降低谷物進口國的穀物價格,從而使出口商的利潤侷限在進行該貿易所能得到的最低利潤水平上。對工業製品和穀物進口徵收的高額稅收或給予出口補貼產生的唯一下過就是把一部分資本轉向了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投入的行業。這會引起社會總資金的不均衡分配——它會誘使製造商開始或繼續從事利潤較低的行業。這是一種最失敗的課稅,因為它並沒有把從本國抽取的所有資本補貼給外國進口國家,這筆算是的差額是由總資本的不均分配造成的。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6
分配理論在李嘉圖政治經濟理論體系中是核心。李嘉圖認為,勞動和資本投入到土地而生產出來的穀物,應分別歸三個階級所有:分給地主階級的就是地租;分給資產階級的就是利潤;分給工人階級的就是工資。李嘉圖認為土地的利用對商品價值沒有影響。土地所有者只是因為土地具有優劣之分而能夠收取地租。他舉原始社會的例子對此進行說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養活所有的人,就沒有人支付地租。當人口數量增長,就必須開墾更多的劣質土地,這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這使得產品變貴。
擁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調整自己的價格,這樣他們就獲得了額外的收入,因為他們的土地並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這筆額外的收入就是他們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圖看來,工人的貧困是天經地義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在他的模型中決定工人的工資。“自然”的工資水平與工人的生存最低標準相符合,以保證工人可以在生產勞動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維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們的人口就會增長,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應就會增多,工資水平下降。
當工資水平低於生存最低標準時,勞動力供應受損,工資水平重新上漲。在李嘉圖的分配系統中,土地所有者在長期過程中所獲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斷地增長使得越來越多的劣質土地得到開墾。生活資料的價格上漲,地租也上漲。與之相對,資本所有者必須支付更多的工資,也就是支付國名經濟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從中得到任何好處,因為實際上他們的購買力並不比以前大。李嘉圖認為工人天生貧困這一觀點遭到後世許多經濟學家的反對。
其實知道大衛·李嘉圖已經很久了,但是一直沒有拜讀過他的著作。這學期學習國際經濟學這門課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圖的理論。於是借了這本書,課餘時間閱讀,也起到了豐富自己知識的作用。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7
才放那麼短短的30多天假就要被導師要求看著這兩本書過年,一開始,我真不懂為什麼,單單隻看書的名字,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安排看這本無聊的書,又有點不爽,但耐心去看,又覺得其實沒有那麼難接受,內容也還是可以的,就硬著頭皮把書用最短的時間讀完了。看完之後才發現,把《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這本書比成繼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之後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經濟學著作並沒有誇大,那是名副其實的。
大衛李嘉圖作為古典經濟學派的繼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亞當斯密的影響。《國富論》正是李嘉圖接觸學習經濟學的第一本作品,我個人認為這就是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研究的幾大主題和《國富論》的主題有相似之處的最主要原因。當然,這兩本如此著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處,還是各有優劣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在所涉及的範圍上也比不上《國富論》,《國富論》所討論的更加廣、內容更加多。即使思想上被影響,李嘉圖還是能夠對亞當斯密批判地學習而非盲目認同、全盤接受的,還是能夠就這些話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的。
這本書一開始並不是討論“分工”的問題,而是就“價值”展開敘述。而且李嘉圖並沒有按照常理只是談論價值問題,而且他還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資、資本、利潤、一般利潤等等的存在,並且就這幾方面也論述了一番。這些問題本應該在價值分析的基礎上才需要進一步說明的,但李嘉圖卻有著其自己獨特的一面。
接著就是“地租”問題了,其實我個人認為相比於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裡面的對地租問題的討論,李嘉圖在這方面對這個問題的見解有點遜色、不夠深刻、不夠有針對性,李嘉圖是以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見解為前提展開論述的,而亞當斯密是圍繞自己獨到的看法,圍繞如何讓國富民強去寫的。因此,就這一主題,李嘉圖還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點。
接著所說的價格、利潤、工資什麼的其實說白了,就是對前面幾章價值、地租的概括、補充。其實這本書看下去真的覺得內容很少,但裡面的思想卻是我們可以學習、借鑑的。例如他的價值論就認為生產中所耗費的勞動決定了商品的價值,別出心裁,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提到的二元觀點就有所不同,也正正因為他的思想有其獨特的一面,讓他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其作品也一度熱銷,供不應求。
其後,李嘉圖還談及了許多賦稅原理,對稅種進行了分類、分析了各種稅種的來源還有徵收稅對各階級的收入與發展生產的影響。他還認為稅收是一個國家的土地和勞動的產品中由政府所支配的一個部分,最終是由這個國家的資本又或者是由這個國家的收入來支付的。稅收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和個人的收入水平,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消費水平和再生產的能力,但是從長遠來看,稅收卻又是一個國家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個國家要實行一切有利於民生的措施又或者是要加強國家實力、加快國家的發展速度,金錢是很重要的,沒有了金錢,一切都只會是空談、只會是紙上談兵,因此,稅收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國家也有這個責任讓每一分每一角納稅人上繳的稅款都用得其所,而不是成為某些官員貪贓枉法的工具。李嘉圖個人主張遵循亞當斯密的“公平、確實、便利、經濟”四項稅收原則,並且還依據這個原則詳細地分析了各種賦稅的利與弊及其對各個階級收入的影響。
縱觀全書,我作者李嘉圖認為資本家追逐的只是個人利益,追求的是利潤,但是他又認為利潤也是資本積累的來源,積累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條件,生產力的發展有能夠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從而就可以提高全社會人們的物質生產的水平。他認為資本的利益不僅代表著資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時又代表著全社會的利益,而他認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卻是矛盾的。
我個人認為大眾給予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如此之高的評價是十分正確的,儘管還有些許的不足之處,但李嘉圖在思想上深受亞當斯密的影響之下,他還是能夠做到批判地學習,在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問題上都能夠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而不是人云亦云,也是很難做得到的。
所以我也明白了導師讓我們讀這本書的緣由,《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還有《國富論》這兩本書是我們學習經濟學必須一覽的好書,這兩本書都會有助於我們專業的學習,如果我們能夠多多少少地掌握裡面的一兩條原理,對於我們以後的學習是十分有幫助的,也會有助於我們更容易地去理解其他問題、加強了我們對經濟類問題的分析思路以及邏輯思維。因此,在假期裡、平日裡多讀好書還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要養成這種習慣才像是個真真正正的大學生。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8
市場的邏輯:一個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給他人創造價值。
看到書名,自己就會想到,這是一本很深奧的書籍,而自己對經濟的走向並不瞭解,可又覺得經濟與個人生存息息相關。既然這是一本備受推崇的書籍,那為何不趁此機會迅速腦補一下,後半生就可以站在高點上看財富的積累,讓生活更有保障。
上面是閱讀之前的想法。
讀完之後,細細品來,很多經濟學原理也是人活著的態度,處世態度,情緒波動穩定在區間中。
人的大腦就是一本經濟學原理,這本書的最終目的也是讓經濟不要處於劇烈震盪,也在不斷研究總結歷史上經濟發展過程,不斷找到穩定經濟,防止經濟過熱過冷,哪種經濟預測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哪種供給需求曲線折中是比較適宜的。
所以看完這本書,經濟學--à>>就是人的大腦波動的控制學,最優、折中、曲線、讓位、囚徒、效率、改進、宏觀、微觀、彈性、陷阱等等。人的大腦啊,它不為外界所動,但對外界充分感知,果斷出手、微動調節、彈性交叉等等,匯聚在一起。
那就是,安住內心,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獲取外部的知識來做到全知全覺,但又不為外界所影響,達到經濟穩定調節,消除劇烈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觀察自己,就是這樣靜靜的觀察它。避免自己充當政府對市場過度管制,造成情緒震盪幅度過大。
這本書的目錄做的非常好,不但目錄詳細列出了每一個小結要說的內容,還把舉的例子詳細分類顯示在另外一個單獨目錄裡面,先看這些例子,就把整本書的主要內容簡單瞭解了一遍。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9
早就想學一點經濟學,卻一直沒有任何行動。十二月初收到書開始,只是稍微翻了一下後,就一直放在那裡。選擇在2012年的第一天開始讀這本書,是希望能給自己新的一年帶來一些理財知識和財運。這原本是大學的任務的,現在很自責大學時沒能抽出一個月的時間學習一下。當然,即便在大學中如果借來讀的話,也不過是像其他書一樣,隨便讀一下序和第一章之後,就無限期的拖延下去,直到借書期滿抱著沉甸甸的十本書去還。
初次知道曼昆的經濟學忘記是在什麼時候了。大概是去年秋冬在棠下的路邊書攤見過的吧。當時的觀念還是宏觀在前,微觀在後的。隨便翻時才知要先讀微觀經濟學,再讀宏觀經濟學。而我也被500多頁的微觀經濟學所震懾。直到開始讀,才發現遠非震懾能夠形容。
這部書的確還算是淺顯易懂,不愧封四所說的“學生導向”。揚揚灑灑,內容充實廣博,條理清晰,措辭嚴謹。從這裡就能看出教書育人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跟靠收集資料湊成一本書坑蒙拐騙賺稿費的作者有多大的不同。閱讀的時候,不僅一次疑問他是怎麼寫出的這部500多頁的大部頭,內容充實推測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辛苦。但是本書沒有參考目錄,不知道曼昆自己參考了多少別人的資料。
這本書給那些企業命名很幽默風趣,比如快樂山谷有三家工業企業,錄唱片的叫Johnny Rockabilly,開三明治的是我具有創新精神的叔叔,小咖啡公司叫Little Kona,控制咖啡市場的叫Big Brew。除此之外並且還埋了許多彩蛋,光我知道的就有三個,據我推測有三個之上。一個是在20頁問題與應用第6題,三位經理分別是哈利、羅恩和赫敏。答案也正如羅琳筆下那樣,赫敏在知識上的觀點是最準確的。118頁問題與應用第10題,兩個司機是Tom和Jerry,彩蛋三忘記在哪了。
然而即便有學生導向的定位,有幽默風趣的語言,本書的知識我還是沒能夠全部弄懂。也許是因為自己是文科生,對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一掠而過。而有的地方總是讀不明白,十分糾結,還有很多地方過目即忘。在讀完一天之後的今天,我已經忘記的差不多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讀書總是讀不進去了,眼睛在一排排字上掠過去,這僅僅是一排字,在我的腦袋中根本無法轉變成具有意義的一句話。我想努力的弄懂,必須轉回頭去看第二遍,第三遍,但腦袋中還沒有被灌輸文段所要傳達的資訊。
在我看來,這本書當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而且很明顯。
首先是這本書的受眾問題。這本書更加偏向於美國學生。有多處地方的政策和資料都與我國的國情完全無法匹配。這些資訊完全可以一掠而過。
其次是翻譯問題。這本書的翻譯只能稱之為翻譯了,的確很小心翼翼,努力不出錯誤,但是太忠實於原版了。如果能在全書知識架構和體系的基礎上,將常識性的國家和政策資訊改為中國國情的,那就比較好了。
需要更加強調的是,這本書的問題與應用部分。在我看來,有些題目的問法是不嚴謹的,導致我自己給自己找矛盾。很多題目自己根本不確定,到最後只好放棄。做這一部分的題目時,是必須要配合答案才能夠弄明白的。至少對我來說,沒有答案就像是盲人摸象。如果這本書能在後面附上所有的答案和解釋,這才是比較完全的。
還有個腦殘的部分,就是術語表和索引。作為中文版的書,接收的資訊必然是中文的,而讀者也必然是按照漢語習慣來思考。如果有疑問要查詢一個術語或者是一段的內容時,必然是像查字典一般先找第一個字,按照漢語拼音順序找起。但譯者直接將此部分翻譯成中文,甚至都不重新排一下序。從漢語的角度看,這完全是一鍋大雜燴,根本沒有可取之處,還不如沒有。現在我要查詢一個內容時,需要先轉換成英文,在術語這一塊還能稍微應付,但是在索引這一塊時,就完全找不到北了。其實很好解決,只需要排版時排一下序,就有那麼麻煩麼?是根本就沒考慮吧。
另外,發現自己變了。在高中之前,有不會的問題我會努力弄明白,現在我只是稍微思考一下解決不出來就跳過。這應該就是好學生跟差學生的區別了吧。我想,我已經由前者變成了後者。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10
經典自是經典。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我所讀過的最大眾化的經濟學專著。稱之為大眾化,是因為這本書是為大學生編寫的教材,作者意圖使讀者透過本書學習能掌握經濟學詞彙,理解現實經濟現象;稱之為專著,是因為自高中以來,所接受的經濟學教育簡直對理解現在的經濟生活一無所用。在此先回顧一下子高中以來所學的政治經濟學,那是一本小冊子,先從商品講起,再就是交換,貨幣,再就是價值和剩餘價值,然後是資本,剩餘價值率和利潤率,再就是競爭和壟斷,資本的全球化,通貨膨脹,無產階級絕對貧困化,資本主義經濟的固有矛盾,經濟危機。社會主義經濟以及共產主義經濟的特點及優越性。這些概念,用於激發勞資矛盾,加深社會主義必定戰勝資本主義的信心,鼓舞無產階級埋葬資產階級的熱情,無疑是對的。
經濟學不僅僅是學者坐在書齋裡寫寫的學問,更重要的是要指導社會生活,並在社會生活中接受檢驗以證明其真理性。正如物理學要學習歐姆定律,牛頓定律等一樣,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也介紹了十條最基本的原理,並從這些原理出發,進行了演繹和發揮。
原理一,經濟資源是有限的,人們面臨權衡取捨。這一條還需要證明嗎?誰都能理解。那麼按需分配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了。正是因為資源是稀缺的,我們才會在生活中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曼昆說:“也許一個人一生中沒有一種取捨比工作和閒暇之間的權衡取捨更明顯和更重要。”。尤其對於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稀缺性資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要是把時間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棄了學會改變境遇的奮鬥和追求。更多的把時間用在投機取巧上,就缺少了踏實工作的時間。
人在生活中,會面臨抉擇,因為資源是有限的,而慾望卻是無窮的。如何抉擇,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維模式了。也必須在“公平”與“效率”間作出合理的選擇,所以就有了我們經常見到的我國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實際上就是選擇了“效率”,當然會在必要的時候會採取一些措施來縮小差距,但不管怎樣,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勢力是絕對超過中西部地區的。這種選擇是非常科學的。
《政治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篇11
《經濟學原理》的微觀經濟學分冊中,向讀者先闡述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緊接著就向我們介紹如何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彷彿是賦予讀者一個經濟學家或者說研究者的身份,更深地去體會這本書的奧義。
然後曼昆從不同物件看待經濟學的不同角度來深入闡述,這個角色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同時,大量的舉例也讓我更好地去理解。書的左右側還特意留出了一塊對一些名詞作專門的解釋,好像劃重點一樣,讀起來也是很方便,且回頭再複習、檢索也更容易。供需理論、彈性分析、剩餘福利……這些概念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分析結論,如由於糧價的低彈性,科技進步帶來的農業發展往往卻犧牲了農民的收益;又如,無論商品稅收是向消費者還是向生產者徵收,其最終版本的轉嫁結果都是一樣的等等。當然,不同的人讀這本書肯定有不同的見解,我在網上也不乏看到一些反駁曼昆觀點的論據。那麼我對於《經濟學原理》這本書讀過之後,印象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經濟學可以讓我學會做決策。我引用書裡對一篇新聞的摘錄中一句話:“我想象不出對於公司CEO、國會議員或美國總統來說,什麼專業比經濟學更好。”說學好數理化是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因為你會有很多對於生活細節上的知識以及更強的邏輯能力,被扔到一個荒島上理科學的好得或許可以比文科學的好的多活好久等等。但經濟學是一種系統的、經過嚴格訓練的思維方式,只要不出現被扔到荒島上的這種特殊情況,我覺得經濟學更能使我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