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讀後感(精選5篇)
古典名著讀後感(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典名著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典名著讀後感1
讀了《一個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兩篇文章結合起來有有些小感。開始讀時,我驚異於清朝的繁榮。
康熙在位時,努力吸收漢朝文化,禮賢下士,對漢朝文化甚是尊重,精通經史、子、集、詩、書多少固執的有才之人最後終於感動。他不僅努力吸收漢族文化,甚至也接受外國文化,譬如研究幾何和計算,後來他的演算比傳教士還快。在國防方面,康熙更是警惕,時常到“木蘭圍場”狩獵——軍事演習。並且作為國君,他身先士卒,自身無功就很了得。他足夠強健,有精力處理複雜的西藏,內蒙古事務,解決治理黃河、淮河和疏通漕運等大問題。讀到這,清朝的的輪廓是富麗堂皇雍容華貴的。
可是再往後讀,清朝似乎就變了模樣。它的衰敗令人痛心,它的衰敗不是一個王朝,而是一個國家未來都要彌補它的過失。君主為了自己的利益,用了許多法律鞏固中央集權,限制那些還留有餘溫的思想的火花。所以,清朝的苛政可謂是到極致了,他們無一不在警告著:“你們說到底只是一種生理性的存在。用思想來辯駁思想,用理性來面對理性,從來沒有那回事。”中央集權真是發展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最典型的證據就是流放。寧古塔,一縷殘陽,幾聲暮鴉,清朝時期很早被作為流放之地。清朝,多少懷揣著仕途之夢,想安分守己好好過日子,為國效力的文人才子和他們眷屬被流放到這個不是人呆的地方,到了這裡就幾乎等於為人生劃上了句號。許許多多的人甚至說不清自己被流放到這裡的原因,鄰里株連的痛苦聲直幹雲霄,不絕於耳。這裡是流人斷魂的墓誌和思歸的夢鄉。寧古塔透著一種無可比擬的沉重,它揹負著太多的情感。一路上的白骨和冤魂證明他的衰落,君主憑著自己並不正確的意願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這個結果罷讀到這,清王朝留給我的是消瘦纖弱的影。這讓我想起了最近召開的四中全會,會議強調了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每個人按照法律做自己該做的事,權力便不會太集中,每個人是平等的,加上嚴厲的反腐條令,國家更加井井有條。
所以,評價一個朝代要全面,看到他的好也要看到他的不足,才更真實。
古典名著讀後感2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就是三國,不僅是三國,其他朝代也是如此。開國君主艱苦創國,打下一片天下,為維護國家的安定和是國家興盛,後幾代也有一身抱負,使國家強大。而後幾代君主則貪圖享樂,昏庸腐敗,直至亡國。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昏庸腐敗,於是天下出現許多英雄,想幹一番大事業。
曹操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小人,並非其然。他保有一腔熱血,相統一天下。他勇敢,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膽量。他心胸寬大,賢人異士都去投奔他。他打敗袁紹後入軍冀州城,發現手下跟袁紹通訊。曹操是一個賞罰分明的人,按理他應該處斬部下,但他卻說“孰能無過,我還奉承過袁紹,這些書信就送給袁紹吧”。曹操的大度讓部下更忠心,為曹操勢力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諸葛孔明則是另外一個傳奇人物,號稱臥龍先生。他本不願與世俗隨流,但被劉備的真誠所打動,決定輔佐劉備。從此他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放棄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生活。第一仗,便火燒曹操大軍,使“八虎將”之首夏侯惇聞風喪膽。他忠誠盡職。劉備病逝白帝城時,說阿斗不能勝任蜀帝,諸葛亮立即跪下痛哭,表示自己永遠是臣子,應當盡力輔佐劉禪。最後因扶不起的阿斗,加上沒有聽取魏延的意見,沒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病逝五丈原。
正是在混亂的社會下,才會湧現出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才會浮出稱王稱帝的人。整個三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鬥勇氣,鬥心計,鬥人心。也就是那樣的環境,塑造了一個個傳奇人物。所以我們想成功必須經歷磨難,走過坎坷,就像“滾滾長江東逝水”要流向大海,中途要透過重重考驗,方能成為“梟雄”。
古典名著讀後感3
山的青翠孕育了一灣清泉,涼爽,甘甜;海的蔚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海洋生物,傳奇,偉大;而從古到今千餘年來的時光則化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流進了浩瀚的書海。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中秋》將離人的情感一一顯露。望著中秋的月兒,哪個背井離鄉的人不會落淚?而蘇軾卻把無盡的思念、祝福融進了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道出了對人間的多少份牽掛?多少份愛?
走進史書,有嘆有哀。秦始皇統一六國何等威風;“焚書坑儒”之舉卻又令後人百思。一塊和氏璧斷送了幾許人命,而又令多少後人垂簾?岳飛精忠報國,卻被十二道金牌從沙場召回,風沙亭成了民族同胞的遺憾。漢武帝的年輕有為讓後人敬仰,任用賢能成就了一份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更是讓我等後生佩服得五體投地。《三國》中的故事讓人為之歌為之泣,劉備、張飛等八拜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誼,怎麼能不叫我為之震撼?曹操一次次再點戰火,令人氣憤……
一路書香,走進古代文人的心裡;穿越時空,飛到他們身旁。屈原雖出生名門,且與黃帝還沾親帶故,但面對這些,他卻能過勤簡的日子,對於朝廷的黑幕,無能為力的他遠走異鄉,一首《離騷》滿是無可奈何。讀讀詩仙李白的詩,我願與他共攀天姥山,採摘白雲彩霞;聽聽徐志摩的心聲,我願和他在小河邊徜徉,一起採水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品質;“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尚虛心”是鄭板橋剛正不阿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是周敦頤潔身自愛的情操……“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有多少的無可奈何?“我們可以被消滅,但絕不會被打敗”又是幾許的堅強意志? “冷月藏花魂”是怎樣的堅貞……
時間雖不會倒流,但一路的書香,足能讓你我感受到千年前的一切。
如果人生是充滿活力的春天,那麼有書香瀰漫的日子便是一道最美的風景線;如果人生是一個傳奇的故事,那麼有書香漫漫的日子便是最美的奇蹟;如果人生是一條路,那麼充滿書香的日子便沒有坎坷與無奈!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之與作文的`意義從此文中可見一斑。怎樣讀書?讀什麼書?中學生朋友應不難從中發現答案:用心讀,用情讀,讀一切古今中外之優秀文學作品。唯有此,才能與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才能領略文學大家的風采;唯有此,才能讀出作者的柔情、豪情、親情、友情,與他們同喜同悲。讀此文,蘇軾的豪情,陶淵明的豁達,屈原的憂國,林黛玉的悲傷……在小作者的心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演化成了小作者筆下優美的文字。從全文來看,此文給人們以濃厚的文化氣息和強烈的情感震撼,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一位喜讀書、會讀書的人。讀書吧,朋友。
古典名著讀後感4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大人物——諸葛亮。他為劉備出謀劃策,後來,劉備與周瑜合作,共同對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顯示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10天趕製10萬枝箭,並說不要推卻。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十萬支箭,並立下了軍令狀,周瑜告訴魯肅說,他要故意遲延造箭,好定諸葛亮的罪。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每條船要有30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魯肅答應了。前兩天諸葛亮都沒有動靜,到了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上江上取箭,這時江上霧大,天還沒亮,這時諸葛亮把船靠近曹軍水寨,然後擂鼓吶喊,曹操看不見虛實,不敢輕易出動,只好射箭,就這樣,不一會兒諸葛亮就得了十萬支箭,曹操知道上了當想追也來不及了。
魯肅把借箭的過程告訴周瑜,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
起初我也擔心諸葛亮三日之內造不出箭,但後來看到他的妙計之後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辭了十天的期限,而說只需三天,是因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會大霧漫天;算到了魯肅是個老實人,會幫助他;算到了曹操在霧中不會派兵來攻,會射箭。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是上知天文,其實諸葛亮能有這麼神通,跟他的勤奮學習脫不了干係,所以,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便也可以像諸葛亮一樣聰明。
古典名著讀後感5
暑假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後受益匪淺,認識了聰明機智的諸葛亮,寬厚仁愛的一代梟雄——劉備,智勇雙全的關羽……
其中最讓我佩服的是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講到:周瑜向諸葛亮立下軍令狀,要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諸葛亮不僅面對這樣的困難鎮定自若,還說只要用三天。之後諸葛亮借來二十條輕快的小船,用黑布把小船矇住,派來三十名士兵,再紮上一千多個乾草捆,在第三天後半夜,大霧漫天之際,諸葛亮他們向曹營駛去,假裝要攻擊,上當了的曹兵一個勁地放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因此利用草船“借”到了箭。
讀了這小節故事,我覺得諸葛亮太聰明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巧用天時,利用大霧天氣,讓曹兵看不清虛實,上當中計,圓滿地完成任務。我們要學諸葛亮遇到問題要沉著冷靜地面對,並用清醒的頭腦解決問題,從容地對待。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節很好看的故事——《三顧茅廬》。這節故事講劉。關。張三次請諸葛亮下山,後來諸葛亮被劉備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深深地感動了,答應出山,幫助劉備。劉備為了天下統一和平而不厭其煩地等待,求賢若渴。
讀了影響我們一生的《三國演義》這本好書,我覺得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讓我們明白很多道理,難怪人們常說:讀三國,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