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讀後感範文
張衡傳讀後感範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衡傳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張衡傳讀後感1
張衡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科學家。他的名字已經和他的渾天儀、地動儀一起載入了世界科技的史冊。
張衡從小就很愛動腦筋,他喜歡向大人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從懂事起他就愛數天上的星星。父親見張衡一天天沒完沒了的數星星,就對他說:“孩子,星星要一群一群的數,還要叫出他們的名字來,那樣才數的明白啊!”小張衡聽了父親的話就纏著父親說:“爹爹,您就教教我吧!”
父親指著天上的星星說:“那七顆排列的像小勺子一樣的星星叫北斗星……”就這樣,張衡今天讓父親給他講一群星星,明天讓祖母給他講一群星星,慢慢的,越學越多。我覺得張衡很喜歡天文,並且非常愛學習,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有一次,張衡看到了一本書名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的按北斗星定四季的話深深的吸引了。
又有一次,張衡在山裡迷了路,他一點也沒有慌張,而是靠著北斗星的方向很快的找到了家。
後來張衡當上了太師令,主管天文曆法,他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研究星象了。經過長時間的實驗,他終於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天文的儀器:渾天儀。後來又發明了舉世聞名的地動儀。
張衡傳讀後感2
張衡是一位用他的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公元78年,他出生於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石橋鎮。
公元119年2月京師洛陽突然發生地震,張衡親眼看到地震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決心要製造出一種能夠觀測地震的儀器。經過六年的刻苦專研終於研製出世界第一臺地震監測儀器――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鑄成的,形狀像個酒罈子,表面裝飾著各種各樣的篆文,周圍鑄有八條龍,對準八個方向,每條龍的嘴巴都銜著一顆小鋼球。每條龍的下方個蹲著一個銅蛤蟆,個個昂著頭,張著大嘴巴,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哪個方向的龍嘴就會張開,吐出銅球,落在蛤蟆的嘴裡,併發出聲音。公元134年12月13日張衡成功測出地震,受到了萬民的敬仰。
公元134年12月13日那天張衡被村民嘲笑他的地動儀是檢測不了地震的,因為當天根本沒有發生地震,但是張衡沒有一點生氣只是對他們笑了笑,但是幾天後真的發生了地震那些嘲笑他的村民都羞愧的低了頭。我們要學習他的樂觀精神。
記得有一次,我語文測驗沒考好,有幾個同學就笑我沒考好,當時我很生氣的對他們說:“你們不能這樣,不要以為你們考的好就可以嘲笑我,我會拿到好成績給你們看的,氣死我了。”現在想想,當時不應該對他們生氣,應該對他們微微以笑。樂觀能改善人們的心理,取得更大的進步。
張衡透過細心的觀察,耐心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們要像他學習,成為祖國將來的花朵。
張衡傳讀後感3
今天,我又翻開了我平時最喜歡看的書《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講得都是些歷史故事,今天我看的是《張衡發明地動儀》這篇歷史故事。
這篇歷史故事說的是:有一個人,他叫張衡,他從小就很好學,每天發奮讀書,最後成了一名科學家,發明出了地動儀這個能知道哪裡發生了地震的儀器。書上還說這個儀器是用銅做成的,地動儀的上面還有八條龍,八條龍的下面還有八隻蟾蜍,每條龍的嘴裡都有八個小銅球,如果哪一邊地震了,對著那一邊的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掉到那一條龍的下面的那一隻蟾蜍的嘴裡。
我今天看了這篇故事知道了這個知識,可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在地震發生以後才知道發生了地震的區域,如果能發明一種在地震前就能知道的儀器就好了,在汶川大地震的時候也就不會死那麼多的人了。如果能在一個月前知道要發生地震就好了,哪怕十天、一天、一小時,就算一分鐘也行啊!可是,在中國還沒有發明出來這樣的儀器,我要好好學習,當一個科學家發明出這樣的儀器,給祖國爭光。
張衡傳讀後感4
說起張衡,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們就會想起那些古代發明:地動儀等各種天文、地理的測算發明。可是我們又真正有了解多少關於張衡生平的故事呢?
讀了《張衡傳》以後,我算是對於張衡的人生有了一定了解了。《張衡傳》講述到張衡年少就很聰穎,飽讀了四書五經,成為當時鄉里非常知名的才子。張衡,不喜歡跟尋常的凡夫俗子交往,更喜歡淡薄與寧靜。儘管年少有為,可是張衡並不自滿驕傲,拒絕了多次做官的邀請。只是後來張衡終究還是去了做了官,在做官經歷當中屢遭朝廷奸臣陷害。到了中年時候,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可以預測地震,成為了當時一絕,也深得後世稱讚。
我透過閱讀《張衡傳》這篇文言課文受益匪淺,讓我更深入地瞭解了張衡。也讓我有些為張衡感到可惜,張衡的一生並未特別輝煌,尤其是做官時候要承擔風險,害怕遭奸臣陷害,這一定浪費了他很多的發明與創造時間。這不由地令我想起了孔子說過的”學而優則仕“,意思就是古代的人學習很優秀了就做官了,可是古代朝廷做官需要面臨的官場做派太深太險,讓無數像張衡這樣有才華的人遭受埋沒,多少才華就此沒有施展空間。
總的來說,《張衡傳》值得我們閱讀,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