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精選7篇)

《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精選7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1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體的長篇小說集,收入了法國作家M·普魯斯特的數部長篇小說。不僅是一部充滿社會生活氣息的優秀作品,同時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堪稱法國傳統小說的經典之作。

  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為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他其實是一個敏感的人,一個小小的傷害在他來說就是無法承受的痛苦。它減淡為一種若有還無的愁思,相反卻更能令人魂牽夢繞。時間在你的血管裡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迴圈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著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

  《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2

  我覺得這是第一部我看完覺得它是一部電影的電影。

  儘管它什麼也沒講。

  可是當電影結束時,我想它是一部讓我產生共鳴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因為,在最後的樂聲響起時,我只有一種“追憶似水年華”的心情。

  然而我並不是一次性看完的,但它意識流的表現,即使是160分鐘不間斷地觀看和我兩天斷斷續續地看完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因為它沒有情節,或者說,它不需要情節,當整部作品的主題是一個多情之人的追憶時,它無須邏輯。

  我沒法找到一個安靜的環境來仔細欣賞這部影片,於是,我在樓上裝修,樓外放炮,對面造樓的喧鬧聲中,看完了它,心情卻無比平靜,這是它由內而外安撫我的,我一開始也沒有想去了解其詳,只是想去感受,那份朦朧落寞的氛圍。

  影片鏡頭的轉換,架構的設計,人物的對白,音樂的留白,每一點都在契合追憶。尤愛整部電影的各式鏡頭,如此精妙而恰到好處,隱喻的嫁接也相當自然,卻又能被捕捉,然後輕笑一聲,隨它而去。

  它一言不發地顛覆了我對電影多年的偏愛型別,我想過去的我不會耐心看完整部作品的,就像我讀不完整套的《紅樓夢》和《源氏物語》,它們與書作《追憶似水年華》一樣鉅製冗長,它們都表現繁華落幕的荒涼無力,特別是在短暫的歡樂和熱鬧的襯托下,有種置身事外的離開感,是被動的隔絕,但是卻沒有了曾經的恐懼。

  看完電影,讀完書,並不是最終目的,真正可以作為一個階段的結果的是自己的體悟,所以不在乎這體悟有多少內容或者意義,它已經真切融入了我的生命,沒有任何聲響,沒有任何預兆,這般低調動人,而將在我的追憶中無限延展和閃回。

  《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3

  七卷本《追憶似水年華》,閱讀這套書是個大工程,我只買了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很多評論說這本是整套書最好的。目前已讀80多頁,雖然少,但有話想說,也大致簡單瞭解了普魯斯特的敘事風格,文字特點。

  追憶似水年華,有譯者也翻譯為尋找逝去的時間。

  作為一個家境優渥,一直生活在上流社會的人,普魯斯特自小衣食無憂,但體弱多病,性格內向,敏感多思。

  首先,他的文字裡沒有生存層面的展示,完全不涉及錢,艱難,謀生等等普通人一輩子也搞不定,一睜眼就需要面對的東西。

  也許是他自動過濾了這些,也許他主動選擇不看,不聽,不思考。他只表現時間、生命、親情帶給他的美好和感動。

  不得不說,面前攤開的書上,有著世上最美好而冗長的散文體文字。但美好需要慢慢感受,冗長卻是首先要面對的。初看,說囉嗦一點也不過分。舉例如下:兒時,家裡來了客人(斯萬),母親讓作者去睡覺,匆忙之中忘了和他親吻道晚安。普魯斯特輾轉難眠,先是讓女僕給母親捎去一張字條提醒,又翻來覆去東想西想。意識流手法,就這麼一件小事,足足寫了好幾頁。還有小瑪德萊娜蛋糕配茶水的描述。從蛋糕就著茶水下肚的瞬間,味覺,感覺,知覺……全回來了。又是洋洋灑灑好幾頁。

  我的感慨,在普魯斯特這裡,時間慢下來了,它不再奔跑不息,消失如風。一天,一小時,一分鐘,一秒鐘。再將它們置於顯微鏡下,放大無數倍,當你一點點去審視,我想時間原本的樣子,就是普魯斯特所描述的。時光安靜,瑣碎美好,這也是生命原本的性狀吧,只是這種感覺與我們隔膜太久。讀普魯斯特的文字,療愈煩躁的一劑良藥。只是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否則讀不下去。

  《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4

  普魯斯特認為,人必須有藝術審美慾望和能力,那才是真正意義的生活,才會賦予情感和樂趣。他把文學、繪畫和音樂歸結為主要的藝術形式,並認為音樂是最高階的,它要求欣賞者,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

  一般的音樂美學文章,在描述某種音樂時,大多數在樂理知識方面說來倒去,雲裡霧裡,一會兒聲調,一會旋律,這個意境,那個象徵,有時甚至把同樣意境的詩歌都弄上,還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普魯斯特是如何描寫音樂的呢?在第一部《在斯萬家這邊》,斯萬在一個晚會上,聽到一首鋼琴和小提琴的奏鳴曲,他用了七頁(207—213頁)的篇幅來敘述。真的為難了那些音樂評論家們了。

  “在細聲細語地進行抗拒的小提琴密集的主導音響構成的短線下面,他(斯萬)突然看到鋼琴的雄渾音調如波浪拍岸一般躍起,其形狀千姿百態,卻渾然一起,平滑坦蕩,但又互相沖撞,猶如淡紫色的波濤,在月光下顯得嫵媚,又如降音後那樣平靜……這樂句以緩慢的節奏,領他到這兒,然後又領他到那兒和別的地方,引向一種難以理解和確實存在的高尚幸福。她到達了某一點,他正準備從那裡隨她而去,她卻在短暫的全休止之後,突然改變方向,以一種更加迅速、細微、憂鬱、連續不斷和溫柔的新旋律進行,把他帶向陌生的情景。然後,她消失了。”

  在345—353頁中,他又把樊特伊的奏鳴曲小樂句,第二次描寫斯萬參加聖歐韋爾特侯爵夫人府晚會,聽到的同一首奏鳴曲,喚起了他過去戀愛的種種回憶,無意識記憶,其小樂劇跟對奧黛特的`愛情一起消失。

  《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5

  冬日的陽光懶洋洋地照著,門前盤虯彎曲的梧桐樹愈顯得滄桑和生硬。總覺得今年的春節極其乏味。是少了些什麼呢?到底少了什麼呢?卻又說不清。記憶中的春節是該徹骨的寒氣和醉人的書香。

  生一堆爐火,或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或是獨自躲在一旁,品著清淡的菊花茶,手捧《雪山飛狐》,隨胡斐上天入地,身懷絕世武功,豪情萬丈,俠骨柔情,而後才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真諦。抬起頭,恍惚間卻見一身素衣的唐人乘風而至,推門而入,笑吟吟地問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抑或是該有飄天飛舞的雪龍,就像身處歐州貴婦人參加的派對上,濃郁的印度檀香菸霧繚繞,高貴典雅的大家閨秀輕歌曼舞,笑靨如花,悠閒地搖著絨毛扇,那絮絮團團的絨毛便撲面而來,帶著一股雅和空靈,成了雪龍。邀上幾位好友,踏雪尋梅。尋到了,自然會在暗香疏影下留連忘返,歡歌笑語,尋不到,亦無憾,一枝傲骨寒梅早已在我們心靈的角落裡開得絢爛奪目。是少了這些吧!哦,不。想起去年也有溫暖的爐火,卻因親人在外求學而天各一方,難以相聚,也想拜讀好書,卻不得不拿起數理化,算得頭腦發漲。也想呼朋喚友,卻被父母關在家裡,日日以作業為伴,應該是少了一種心情和意境。郭敬明說:“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或許成長是人人必須承受的一種喜悅和痛苦。而偏偏,春節似乎是為小孩子而生。我們無法感到公平,因為我們成長了,所有的人都要告訴你:“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到處亂跑呢?回家學習去吧!”我們也無法感到不公平。畢竟,我們曾經也是小孩子,無憂無慮,也曾度過歡樂的春節。

  或許,我們只能平靜地接受,只能在回憶中回味。天邊是落日的歸處,母親的懷抱是嬰兒的歸處,那流逝的年華呢?大概是記憶的歸宿吧。記憶就是老屋斑駁的牆上那一抹紅漆,過年時聲聲的鞭炮聲,穿上新衣時那種喜悅和驕傲,還有回憶時絲絲縷縷的苦澀和無奈。

  《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6

  “惟一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惟一真實的樂園是失去的樂園。”

  有人說:“未來只會更差,不會更好。”那些我們曾經蹲在樹下抓著蛐蛐,看著重複再重複的動畫光碟——那些我們曾覺得如此無聊的童真歲月,在如今難以閒下腳步的生活裡變得如此珍貴,只是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生活的步伐推著我們不斷向前,我們不可能靠著回憶過一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將它嵌入心底封存起來。

  普魯斯特在這部帶有自傳體色彩的小說中構建了一座龐大宏偉的記憶花園,裡面的每一個人物,每一處精彩紛呈的細節都浸潤了作者別具匠心的筆墨。雖然我只讀了很少章節,卻不得不感嘆這個高度完整的回憶世界,裡面每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還有大段的細膩的場景描寫。

  普魯斯特自幼生活在一個較為寬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中,體弱多病。他沒有像海明威那樣的傳奇經歷,但他憑著自己過人的天才和敏感,創造出了一個普魯斯特式的浩大而縹緲的心靈世界。

  我想敏感是與普魯斯特不可分割的特質。我想沒有人不“懷舊”,普魯斯特窮其記憶寫下《追憶》或許是為了記錄下自己生活中每一次思索,每一次情緒的波動。或沉思,或感動,或釋懷,或是歇斯底里,抑或是悵然若失,這些包含情感的經歷難道不珍貴嗎?

  一塊瑪德萊娜的點心和一杯熱茶的滋味足以令普魯斯特回到那段早已遠逝的時光,普魯斯特是熱愛生活的。羅丹說:“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人盡皆知的話又有誰仔細品味,反思自身呢?

  不可否認,在這個快速生活的時代,我們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捨棄了太多來自內心的微感受,忽視了太多生活中許多獨特迷人的細節。每天等車的巴士站,你是否嘗試過擱下手機,抬頭望一望此時的天空是湛藍的還是灰濛濛的,是否有飄逸的似馬奔騰的雲朵,幾顆安詳靜謐的星是否仍掛在天空的那一邊。

  年華似水,裡面流淌著的是我們最美的回憶。他人所認為的微不足道,也正是這些生活中的微不足道承載著我們一生的美好。

  《追憶似水年華》初中讀後感7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的作家。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他同巴爾扎克一樣,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1987年以來,法國好幾家有影響的出版社,競相重新出版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並不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長的小說。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說。它主要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的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才是前進路上的動力,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為了解自己,因為“我”就是“我”!

  總的來說,《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儘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追憶似水年華》,它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作為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眾不同。而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為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開啟,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