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1
《優秀的綿羊》一書批判了美國精英教育。藤校學生善於考試內心迷惘。害怕失敗的心態造讓他們不知道想要什麼,像綿羊一樣。過去常青藤大學主要錄取白人貴族的小孩,現在主要錄取中上階層精英的小孩。藤校老師注重研究,忽略本科生教學。藤校學費貴。
撇去談理想談人生的部分,這本書沒有提出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書中提到不少藤校學生看書只看開頭和結尾,我發現這本書的開頭和結尾的章節最有意思。
《優秀的綿羊》對《虎媽戰歌》及作者蔡美兒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蔡的育兒方式充滿自戀。蔡內心沒有長大,透過讓女兒進哈佛來證明自己。蔡的女兒進了哈佛,哈佛獎勵了不該獎勵的人,可見美國精英教育錄取系統有問題。最後一條頗為矛盾:如果哈佛如作者所批判的並不好,那麼蔡的女兒進哈佛就不算獎勵了。《優秀的綿羊》的作者與蔡美兒背景類似,同是移民二代,同是藤校畢業,同(曾)是耶魯教授,同是六十年代初出生。
這兩本書都與美國藤校有關,相比之下:
《優秀的綿羊》文采斐然,文筆略勝一籌。《虎媽戰歌》更真誠,掏心掏肺把家裡所有直系親屬的人生故事附帶照片都獻給了讀者。《優秀的綿羊》發現了問題,沒有實際解決辦法。作者建議大家考慮公立大學或者文學藝術類小學校。作者的人生基本都在藤校度過,對非藤校瞭解不深。
《虎媽戰歌》描述了虎媽瞄準目標,利用規則,培養兩個女兒的人生故事。這本充滿爭議的書,颳起了一陣大風,把女兒的小船們吹進了哈佛。虎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得到了它。虎媽不是常青藤綿羊,而是一頭自封的母老虎。
《優秀的綿羊》對現實全方位批判,批評它文章少。《虎媽戰歌》描述了向目標努力的過程,批評它的文章多。題外話,《優秀的綿羊》作者沒有拿到耶魯英文系的終身教職,《虎媽戰歌》的作者是耶魯法學院正教授。
《優秀的綿羊》說去哪個學校讀書,要綜合考慮教學質量,學費等因素,讓我共鳴。去藤校可以鍍金,去公校可以省錢,去軍校可以鍛鍊,去爛校可以尋歡,各有可取之處。想好你想去哪裡,遵守遊戲規則,努力就行了。或贏或輸,都不是遊戲的結束。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2
一本書凝聚著作者對時代、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為讀者,角度不同、認知不同,讀後感悟也不盡相同,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近日品讀威廉·德雷謝維奇所著《優秀的綿羊》,作者從美國高校教育切入,對教育內在的本質、人生應有的追求、社會發展的問題等進行剖析反思,列舉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價值、值得思考的觀點。閱完小思,有這麼幾點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認為"教育是社會表達價值觀的一種方式,也是社會傳遞其價值觀的方式","大學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機會給年輕人去嘗試和探索,讓其發現新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內在的新的能力","大學承擔的責任首先是教給學生如何思考,培養出思辨的習慣,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大學的意義是幫助我們生活得更警覺,更有責任感,更有自由度並更加完整"。同時,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雖然培養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輕人,但卻沒有教會他們領悟生命的追求,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們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們也缺乏勇氣和自由來創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寫的是美國的教育,反觀我們國家,何嘗不是如此,教育產業化帶來了教學功利化,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弱化,學校某種程度上成了生產"工業產品"的流水線。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教育不應當僅僅以分數為衡量指標,也不應當單純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不是製造"考試機器",也不是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認知世界、認知社會,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具備探索創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麼?
學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學什麼、為什麼而學?作者在文中提到"整個教育系統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態度:盲目的野心,對風險習慣性的迴避,霍布斯式的物質唯上的野蠻性競爭""學生們之所以會參加體育、藝術或者領導能力的活動,其動力並非源自內心對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為這是通向名校的必經之路。這些活動原本是有意義的,但是現在被簡化成一種手段:體育競技講究的是體能訓練;音樂不過是技術上的嫻熟;服務他人等同於做慈善;領導能力無非就是追求位高權重"。看來,()在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青少年時期為了分數、為了能上一個好的大學(在中國可能是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在美國是以常春藤名校為代表的),上了大學又為了將來更好的就業,都在你追我趕,以能直接滿足現實需要為標準,為了成績和簡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個人探索、課餘活動等等,而這些犧牲恰恰又是構建一個人內心和靈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著,唯恐自己落後於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標究竟在哪裡卻不得而知,忽視了對內心的探尋、對人生的審視。
再者,教育該如何發展?
社會的發展是由人來推動的,人是要靠教育培養的,從這個角度看,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統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也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文中談到美國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階層,透過設定教師推薦信、校友面試等錄取環節,以及偏好運動員或者有"領導特質"學生等等,基本上將普通大眾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眾確實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孩子的未來擔憂,社會流動性停滯不前,競爭已經全球化,中產階層艱難生存,資本階層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在這樣一個"贏家通吃"的社會環境之下,唯一可靠地辦法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贏家之一""要麼你是‘最棒的’,要麼你什麼都不是,沒有其他選擇"。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優質的教育資源只針對少數人開放,這是社會階層固化對教育的影響,反過來這種教育模式又進一步加深社會的焦慮與隔閡。迴歸教育本質,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進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應當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3
《優秀的綿羊》是一本反思美國精英教育系統的書,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認為,當前的美國精英教育已經陷入了誤區,這套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所以,他希望能夠啟發剛上大學的孩子思考:教育是什麼,你為什麼要讀大學,你要如何找到自我。全書共12章,分為4大部分,第一部分意在提出問題;第二部分討論大學的使命及學生們的成長;第三部分討論優秀的大學是什麼樣的;第四部分把話題擴充套件至美國的精英社會,討論精英教育怎樣實現自我救贖。
1.提出問題
本部分共分為4章,第一、三章討論學生們的生活狀態;第二、四章討論常春藤盟校的歷史及執行模式。
(1)學生
激烈的競爭很容易給人留下“要麼勝利,要麼一無所有”的印象,所以,對於備戰高考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理就是,要麼名校,要麼一無是處。在這樣的心態中,失去自我,隨波逐流,就是必然的結局。因此,大學四年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如果我們引導他們找到自我,勇於追求自我,他們還是會在未來的人生選擇中做出個性化的選擇的,但可惜的是,常春藤盟校並未完成這個責任。這就是為什麼,哪怕經歷四年的大學教育,藤校畢業生們依然具有極其強烈的從眾心理,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他們大多選擇了諮詢和金融行業。
(2)學校
盟校的執行模式導致他們偏離了引導學生的方向,轉而追求自身利益。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程編排的混亂,導致本科教育極其碎片化和專業化;二是對大學排名的追求,導致學校對學生“嚴進寬出”;三是商業化運作,導致學校更傾向於滿足學生的短期追求,而不是長遠理想。最終,學生的成長中,學校越來越失位。
2.自我
本部分共3章,第五罩大學的使命,包括教會學生思考和自我意識;第六罩如何尋找自我;第七罩學生們的社會職責。
(1)大學的使命
主要是兩點,一是思考,也就是思辨的能力和習慣,我們能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的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二是自我,我們有所經歷、有所情感,然後,透過反思、內視,我們成為一個獨特的、有靈魂的個體。
(2)尋找自我
主要的方法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要追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的目標是什麼,以及,我將如何實現它。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而奮鬥的話,他會是迷茫的,也得不到滿足感。所以,找到自我,賦予了我們人生價值。但與此同時,它也有風險,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會犯錯了,而且,必須自己承擔。
(3)社會職責
大學致力於培養學生們的“領導力”,但所謂的領導力,不過是給簡歷加分的方式而已。所以,與其空談領導力,不如培養優秀的公民和思想家。因為,最好的領導者就是思想家。
3.優秀的大學
本部分共分為3章,第八罩博雅教育的意義;第九章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第十章得出結論,最好的大學是第二梯隊的文理學院。
(1)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是源自古希臘的教育傳統,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探究和追求真理為目的,致力於人的建設。博雅教育重在對知識追根溯源,所以,學生不是吸收知識,而是對新舊知識進行辨析,尤其是,在同時涵蓋不同科目的情況下,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所以,在“思考”方面,博雅教育能夠做得很好。同時,博雅教育會致力於構建一個健康的、有創造力的、自由的自己。所以,在“自我”方面,博雅教育同樣能夠做得很好。
因此,威廉·德雷謝維奇極力推薦博雅教育。
(2)教師的職責
在拉丁語裡,教育的本意是激發,因此,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激發學生們的能量,引導學生們思考和實現自我。
(3)最好的大學
因為文理學院主要進行博雅教育,注重對學生的教育,但最好的文理學院的風格又偏向於藤校,所以,威廉·德雷謝維奇的結論是,第二梯隊的文理學院是最好的大學。
4.社會
本部分共分為2章,第十一章論述了美國大學對社會收入差距的推波助瀾作用,第十二罩了救贖之道。
(1)社會差距
美國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但與此同時,美國大學招收了更多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而不是相反,所以,美國的大學並沒有起到增加階層流動性的作用,反而對收入差距的擴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救贖之道
首先,讓孩子們有公平的機會上大學;其次,從精英治理轉為民主治理。
以上就是本書的大致內容。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4
這本書中描寫的是那些頭頂光環的年輕人,其實說的是一件事。那些看起來優秀的學生,看起來對什麼都是有悟性的,雙專業而且成績優異、體育健將、諳熟音樂、會很多外語、參加公益活動等等,他們是一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最後的贏家。然而透過作者的視角,耶魯大學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讓我們瞭解到褪去光環,這群天之驕子身上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在這些需要未能得到滿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裡藏著什麼樣的需要未被看見、發現。
我抱著好奇心一點點向下讀,更多地去覺察、感受一箇中國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國現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獨有的路,沒有一種教育是完美的,我們有覺知地、主動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後,要承擔我們選擇後的責任和風險。
美國的精英教育,從私立高中開始就給予學生自己決策的權利和自由,對於我們國內的孩子來說是需要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而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駛的列車,很難停下來。為了保證出類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健康、友情、個人探索、課餘時光,學生們就都捨棄了。
就如同這一部非常讓人覺醒的《編織》動畫片一樣,這些學生們陷入了去追逐一個又一個更高更偉大的目標中。似乎停下來會讓人恐懼,我們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向別人”示弱”,沒有去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我們真正看重的價值觀。而是永遠從外部看起來像一個“戰士”,其實內心是一隻“斯坦福狂鴨症”,費盡心機地維護自己完美、快樂的形象。
從小到大,也許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說,自己內心的熱愛從未“被看見”、“得到尊重”,自己也從未思考過、探索過如何去和自己的內在建立連線。舉例來說,也許對於這些升入藤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需要是“成功”。如何實現成功,在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種辦法。如果我們認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終真的會引起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功課、以及未來的工作……
當然,也存在那些純粹的追尋者,他們不管學校和周邊人群的想法如何,他們就是以最純粹的方式去追求並獲得教育的真諦,在關注並滋養自己的靈魂。然而,他們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去實現那些憧憬的時候,往往還是受制於“三駕馬車”:財富、資歷和聲譽。至少在最頂尖高校出來的學生正是如此。
他們最恐懼的是,將來自己不成功。他們無法從失敗的恐懼感中掙脫出來。他們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鎖,害怕失敗,這種心理從他們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成功時就已經播下了種子。對於精英學生來講,失敗,哪怕是短暫的失敗,都會影響到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定。
而該進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贖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更看重結果還是過程,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失敗經歷。
如果我們僅僅一味根據GPA來招生,那最終只會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卻招不到真正有創造力的孩子,我們是需要透過履歷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領域做到真正優秀、始終保持專一、集中精力,聽從自己的直覺的人。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5
先用舊的我來回答以上的幾個問題。教育到底是什麼?教育就是去學校讀書,學一些知識點。為什麼要讀大學?做一個有學歷的青年,能在社會里謀得一份好一些的工作。大學如何幫我找自我,如何教我獨立思考,如何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這幾個問題,直至大學畢業都根本沒想過,只是在不停接受聽到看到的觀點,但是沒有思辨能力。只想有一份工作讓自己能體面一點的活在這片土地上。我的大學,在談戀愛,在看港劇,在逃課,在考前臨時抱佛腳,沒有深度閱讀,沒有思考過那些宏大的、哲學的但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大四的時候,有一天聽到同學說,大學是塑造一個人的性格與人格的關鍵時期,如雷貫耳,為什麼沒有早點知道,可現在已經晚了。“晚了”,便讓它成為了眾多聽過的道理的其中一句。
我的大學,充斥著膚淺的快樂與膚淺的焦慮。
其實,永遠都不晚。現在的我,來嘗試回答以上問題。教育的本質是要培養全人,首先是一個合格的公民,然後是有技能的,有教養的世界公民。讀大學,一方面是作為社會人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對於知識的渴望,在未成年以前,很多書和道理還看不懂;而大學的幾年,正是從一個孩子過渡到成人的時期,可以有集中的不被打擾的純粹的時間去閱讀,去理解,去嘗試,去發掘自己喜歡什麼,去構造自己的三觀體系。
教育,是要培養我們交流思想的能力,首先要有可以交流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從哪裡來,要從廣泛的閱讀裡,從生活的體驗裡來,讀各科各家觀點,塑造自己的認知,不僅有交流思想的能力,也能有分辨價值與做出判斷的能力。
我常在想,那些看起來自帶光芒的人,是因為他們自信,不一定是長得漂亮,而是有相對完整的自我認知體系,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想辦法知道怎麼去做,再而堅定地去執行。如果腦袋裡是迷茫的漿糊,眼神要如何清澈?
如果是要準備見大姐,見西西,見櫻桃姐,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穿著嗎?不,沒有可以與她們對等交流的思想,才讓我相見形拙。我們的大學招生錄取標準支撐起了整個教育系統,或者說教育圍繞著招生而運轉。我們常說高考這個指揮棒,其實它只是為我們的教育體制設計背上了荊條,關鍵的還是大學需要錄取什麼樣的人。
中國的高等教育因為在20世紀中葉全面學習前蘇聯的實用主義,到今天都還是技能培訓或者專業優先的現狀,它要求篩選的就是學習成績好的人。雖然不乏有北大清華復旦中大等高校在探索通識教育,但畢竟還不成熟,範圍還很小,而且在高校中全面普及暫時還是不現實的,甚至有專家認為只要一流大學培養好全人即可,對此我保持懷疑態度。
廣大的家長和學生,還是要在“國內教育”與“出國”兩條路上選定一條,然後在各自的框架下去“培養”孩子符合他們的招收標準。國內教育,就意味著學業壓力下的應試教育;出國,意味著各種專案與活動壓力下的應試教育。
我們今天對孩子所做的一切,以後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6
寫在前面:“優秀”的定義參照哈耶普的精英們。
初讀此書讓人非常震撼,而能夠讓人震撼的往往是那些我們不熟悉的“真相”。正如《平凡的世界》裡上個世紀孫少平們追尋夢想的.真相,《優秀的綿羊》裡精英教育系統來源和執行的真相,同樣讓我們對整個宏觀的精英教育背景感到唏噓不已。
和我之前讀到的一些關於寫大學教育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前看到的那些文章更多是民國時期教育家所談大學教育,開卷如茗茶賞曲,內心不禁會生出一種讀書人對知識的獨特情懷,覺得似乎人生不過一人一書一世界而已,而閉卷面對現實時又發現環境竟也不是那麼理想,人心再難平靜,且面對的眾多問題也不能夠解決,比如為何上大學,大學該如何學習等等問題。其實,現在想來也是可以理解,一來那時高等教育資源匱乏,能夠上大學已然是難能可貴,讀書就已經是全部的意義了;二來民國大師輩出,大師們的境界豈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揣度思量甚至參照?而這本書可以說是真正在考慮宏觀問題上也分析了一些微觀問題了。
整本書總體講的是由盎德魯—撒克遜貴族統治美國開始時延續的精英教育系統的規則,以及整個精英教育系統對現代精英們和其他人的影響。其中作者還為我們如何在大學學習提供了參考。我也在作者的吐槽中領略了我無法經歷的一流教育,不得不說,就算它被作者詬病,但是還是讓我非常豔羨。不過已經有不少人為此做出了不少犧牲,有的甚至因為沒有身處精英家庭而無緣哈耶普。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它對精英系統詬病的分析和對後來教育者的警示,而是他對大學教育該教給學生的東西的分析。主要是他揭露的很多真相我都正在經歷,比如學校不看重本科教育;對老師的評價在於發了多少文章而不是他是否能夠打破知識的詛咒做一個好的教員;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太少;學生的教育經費嚴重缺乏……精英系統的遊戲在我看來都是那些資本家的遊戲,而我們,根本鬥不過他們。可是追尋一個好的大學教育,是人人都會有的渴求。而中國的大學教育辦學水平又讓人不敢有太多妄想。而且,就算精英教育系統的弊病對比它教育的寬容和多元,微小到我們都不奢求考慮,它的大門都是永遠緊閉著的,就像北京的孩子,永遠都比你多一張門票。但是呢,成事者有三寶:一是資源,二是使用資源最有效率的方法,三是強大的行動力。我們要是想挑戰那些贏在起跑線的人,除了金錢,時間和精力必須要花,而且不能吝嗇。
一、作者是依照美國背景寫的,精英系統是資本家的遊戲,在中國,是地區的遊戲。
二、作者是個耶魯大學教授,從這個系統走出來的,我們有的資格是反思。現在有很多人抱怨高考和大學教育,但制度的不合理不代表教育的不合理,任何受教育的機會都不能放過。
優秀的綿羊輸不起,可是不優秀的獅子有那個勇氣一戰到底。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7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學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時候設想的那麼多彩、豐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學習和娛樂上,這哪裡像人們描述的大學生活嘛。不過還好我高中就做了準備,知道大學學習壓力會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剛開始時還是有些自律的,成績也沒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對嘛,成績挺不錯,符合大家的認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績多好,學著點。
在我做了這麼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思考過我自己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的有條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別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後上學,考個好成績,找個好工作,然後就會有個好生活,這一切的通行證都是你的成績,也就是說你的成績決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績等於成功,多麼可笑!你的人生就被這幾個並不能體現所有能力的學科的數字代表了,然後他們告訴你,沒分等於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等於沒錢。沒錢等於不好的生活,你肯定會後悔的,真的嗎?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們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們預期的事,不滿於你跟他們不一樣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們眼中奇怪的東西,他們就會拿出來“現實”的大棒把你給打回去,說你不夠成熟,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於奔命嗎?那和動物有什麼區別?我們現在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嗎?一切個人的品質:勇氣、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績給蓋過去了,活了這麼長時間,你真的做過一次關於自己的思考嗎?如果做過,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還是在別人影響下的對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學,我們該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而活了,我的夢想,在之前只會出現在作文裡,要不然就是所謂的大學夢。我們對於整個人生的思考都是那麼的缺乏,連個追求都沒有,像個機器人。出發了太久,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我們努力地滿足父母的預期,可當你做的已經夠好的時候,他們還在說:“加油,你還能做的更好!”這是在搞什麼?真的對你好嗎,我們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嗎?還是在教育一個不斷學習的動物?父母真的在關注他們孩子的人格培養,還是努力地騙自己只要成績好一切問題都能掩蓋過去呢?那最後會不會崩潰呢?在這裡,一切都顯著被別人裹挾,他們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如果沒跟著大家走,就會受到別樣目光的看待,我們就像一群綿羊,被牧羊犬給看著,有時候它們明明沒我們體格大,可我們還是不敢越界,有時候甚至因為別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我們接受著大學教育,可進了大學我們關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學的排名,校友有多麼強大,試問他們強大與你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嗎,到大學來到底是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學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綜合素質而是簡簡單單學點課本知識?後者那叫提升嗎?那叫輸入,換別人也行,一個魚缸,放幾塊泥土進去誰不行呢?不過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魚缸裡有魚嗎?
好好想想為什麼而活,好好想想怎麼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優秀的綿羊》一書,我推薦所有的大學生讀讀,不要荒廢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現實”而不敢邁出自己的步子,別軟弱地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