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讀後感(通用5篇)

《大國崛起》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國崛起》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國崛起》讀後感1

  現在的世界是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不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激烈,甚至是殘酷的競爭。一個人若想在各種比拼中脫穎而出,就要總結、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經驗和教訓;一個國家若想在在如今這強國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鑑他國崛起中的經驗和教訓。一書介紹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程,反應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9個大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早期的大國,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們真可謂是勇敢的探險者、拓荒者。他們勇於向未知挺進。當其他歐洲國家的活動範圍還僅限於歐洲本身時,葡萄牙、西班牙已開始了對歐洲外的土地的探索與爭奪。於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發現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傑作?,這兩個國家也從外部掠奪來了大量財富。而最終,他們衰落了,因為他們的貪心、享樂之心等等。

  荷蘭、俄羅斯兩國人民的堅強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蘭在獨立前的抗爭著實令我歎服;俄國人在強敵臨近之際的英勇無畏令我對其深表敬佩。但是荷蘭成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活例子,蘇聯最終也未脫出僵化的模式。

  英國、法國、德國都曾擁有強大的,同時也有強大的綜合實力。若是和平地、與時俱進地發展,他們不僅不會成為明日黃花,而且還會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難。但他們的野心決定了他們失敗的命運。

  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將所學來的東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國家,可他們唯獨沒有學會與人為善,並最終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遠見上。

  美國從獨立到現在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其間運用了各種手段,極力地使自己獲得的利益最大化。雖說美國崛起的手段沒什麼值得讚揚之處,但是其維護主權的堅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

  從這9個大國的興衰史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在崛起的過程中全部奉行擴張政策,而這擴張政策也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的衰敗埋下了禍根。不論是從這些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還是從現在的國際形勢來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決不能重蹈列強們的擴張政策的覆轍。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中國是擁有悠久文明史的禮儀之邦,是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國的崛起要不損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時要為構建和諧世界盡我們的一份力量。在我們和平崛起的過程中,我們應學習那9個大國在擴張中體現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氣,善於學習和借鑑的品質,也要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那些大國曾有過的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許勝利後的得意忘形,則是我們要嚴防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問題。只有在努力維護和平的前提下的銳意進取、團結、獨立、自主並不斷創新,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我們才能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喜人的成績。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進步,因為國家是由一個個個人組成的。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愛好和平不僅僅是對國家的要求,它們同樣也是個人應做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應有一顆愛國、進取、和平、創新之心。只有我們每個人不斷進行自我提高,我們祖國的實力才能逐漸加強,我國的國際地位才會不斷提高。當然,我所謂之人人進取等並非是說每個人都要按同一種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們人人都懷著強大祖國的理想去為祖國的發展而拼搏,並在此基礎上發揚自己的個性。我認為,發揚每個人的個性十分重要,因為人的個性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揚,是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前提。

  既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有所啟示,也對我們個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大國崛起》讀後感2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部記錄片恰恰又說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統一信仰,信仰決定了文明的統一。這樣才能使國家透過輸出自己的文明,從而決他奇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葡萄牙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面積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時人口約1010萬。這個國家的面積和資源還不如中國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圖上還不如一粒葡萄乾大,15世紀時不到100萬的人口,打破人類傳統的亞歐非三塊大陸的傳統。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即胡椒粒,用於儲存食物),為了這個簡單的願望,葡糖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在恩裡克王子的率領下開闢了南美洲,而恩裡克王子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卻從沒有一次遠洋的經歷。

  德國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在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使得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三次王朝戰爭,在攻陷法國首都巴黎後,德軍總參謀長毛奇自豪的說道:“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

  蘇聯為了儘快成為世界強國,把重工業列為國家的首要發展目標,直到今天我們對俄羅斯的航母、潛艇、驅逐艦和先進的導彈都耳聞目染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透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透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至於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後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佔有全球主導地位。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並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在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經過以上敘述應當說,21世紀中國將崛起於世界的東方,這已不再是空談而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而以何種方式來完成這一程序,不僅為海外所矚目,同樣值得中國人深思。

  《大國崛起》讀後感3

  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擁有偉大的思想,一個擁有偉大思想的民族必然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

  ——引自《大國崛起》

  瞭解中國歷史的人一定了解中國經歷過無數個動亂時期,又從動亂不斷走向和平,如果出一個選擇題的話,你選擇和平還是動亂?我想作為普通的百姓的我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和平。但是,這樣的選擇就真地對了嗎?

  老百姓閒下來的時候,總會覺得活的不那麼壯烈,於是關於英雄的故事就會成為一種調劑生活的話題,大家都知道英雄更多地出現於亂世,亂世中的平民有更多的機會成為英雄,這時亂世的苦難已經淡漠了他的色彩,留下的只是關於英雄的夢想和傳說。而我想說的是不關英雄的事情,是一個比英雄更為重要的關於亂世的話題,那就是偉大的思想。

  偉大的思想和亂世有關係嗎?有,當然有。且看我的理由: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思想高峰時期,那就是春秋戰國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就是離我們很近的五四時期,試問這三個時期難道不同時又是中國歷史上最動亂的時期嗎?這是一種巧合呢?還是有著必然的聯絡?

  我之所以立論動亂時代與偉大思想的產生存在必然聯絡的依據有四個:

  一是任何偉大思想的產生必須經歷來自多方的強烈的思想碰撞,這種思想的碰撞要求各方必須勢均力敵,而後才能產生劇烈火花,從而引匯出的思想光芒。多重的勢均力敵的思想只有在動亂時代才有可能發生,尤其是中國。大家知道在大一統的和平年代,作為強大的中央政權必然謀求思想統一,古往今來,莫不如此,動亂時代這樣的禁制才會放鬆。

  二是作為知識分子的思想家們都要在能夠保住性命的前提下有所作為,合著留,不合則去,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所以動亂時代的知識分子反而能夠暢所欲言,並無顧忌。這裡不讓說,就到別處說。如果在和平年代,一個公然和強大政府倡導的主流思想唱反調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哪個地方你都呆不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動亂時代,那就很自然了。

  三是動亂時代,強勢者都要延攬人才,要謀求統一之策,統一國家只靠武力是不行的,還必須要有哲學思想做為行為依據,思想家這時就成了奇缺之物,各種強勢力量必然會孵化各種不同的思想為其服務。

  四是知識分子的天然秉性是要不斷的追求,透過超越前人而顯示自己的價值,在和平年代,知識分子本身受到的具有主宰地位的主流思想的壓抑,人格中叛逆因素會在動亂時代肆意宣洩。

  在為了能印證我的說法,就拿剛才講到的三個思想高峰來說事:

  先從第一個高峰說起吧,那個時代離我們太久遠了,但那個時代的思想巨人們的偉大思想成為一個橫亙在中國歷史上至今也無法超越的高度,那些巨人的名字: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韓非子、墨子、孫武子……使後來幾千年的中國思想家無人敢稱大師。中國現代卻到處都有大師,真的、假的且不論,卻沒有一個人妄稱自己是思想大師,即便狂傲有如李敖者,也望之卻步,不過這話還不能讓李敖知道,否則他非要稱自己是思想大師,還真沒有幾個人能夠勸得了的。

  遙想那個久遠的春秋戰國年代,王權衰落,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好多國家一夜之間冒了出來,兼併戰爭接連不斷,諸侯為求爭霸,延攬人才,老子、莊子、孔子、孟子、韓非子、墨子、孫武子們,紛紛開山鑿河,各成一派。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等,提出瞭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各種思想相互影響,相互爭論。當時各國諸侯大都知道要尊重人才,尊重思想,所以,對持不同思想的各派的'學者相容幷包,都受禮遇,允許其“合著留不合則去”。學者們可以自由講學、著書立說和隨意議論政事。劉向《別錄》記載說;“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於稷下也。”說的就是當時各派學者的定期聚會,各學派代表人物在此闡發學術觀點和政治主張·批駁與他們觀點不一致的學派。他們爭論既要對不同觀點進行潔難,還要張揚自己的主張內容從自然開始,涉及人生、社會、道德、王霸乃至整個宇宙。還有呂不韋以三千門客編撰《呂氏春秋》時,思想氛圍也是寬容的,允許充分的爭論,再如吳起一生中曾在魯、魏、楚等國為官,每當遭到誣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類似的例子還很多,可以說正是因為頻繁的兼併戰爭使各國統治者尊重思想文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思想的自由碰撞才催生出這個時期的偉大思想,並一舉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對中國社會的以後發展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第二個高峰是漢亡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說起魏晉南北朝的思想還必須從漢朝談起,漢朝曾經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統一的國家要求統一的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和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地”。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使儒學在其後兩千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裡被視作正統官學。兩漢四百多年的歷史所形成的儒學思想重壓成為動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思想叛逆的最重要的精神根源。魏晉時期形成一種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的理論形態就是魏晉玄學。從兩漢經學到魏晉玄學,是中國思想史的重大轉折。

  我們知道魏晉時期的文人講究名士風度,喜歡談玄,按張英基先生的說法:“魏晉時代,是一個充滿著戰爭和饑饉、陰謀和殘忍、悲歌慷慨和背信棄義、尋歡作樂和瀟灑風流的時代。由於社會的動亂,禮教的虛偽,不少士人為了逃避現實而信奉老、莊,寄情于山水。他們蔑視禮法,追求虛靜超然的精神境界,於是玄學清談之風興起”。譬如那時候的名士都喜歡奇裝異服,還有的就乾脆少穿衣服或不穿衣服,有人當街抓蝨子並吃掉它,而旁若無人,有人慣用“青白眼”看人,有些人以豪飲為榮,像劉伶、阮籍那都是能喝酒的好漢,中國文人的好酒之風就是從他們開始的,喝醉了什麼都可以輕狂,哪有什麼禮法在眼裡。而且魏晉名士恐怕是世界上最早吸毒的人,他們喜歡吃一種叫“五石散”的東西,吃完之後,渾身燥熱,滿街狂奔,令人羨煞。種種怪異行為的背後,是魏晉名士對傳統的儒學思想和道德觀念的強烈叛逆,在這樣的衝擊下傳統的禮教束縛逐漸轉向鬆弛,先前那種思想獨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種思想活躍了起來。玄學是在儒學高壓下的一種思想解放,是向老莊思想的一種迴歸,是在人性上追求自由的一種表現,東晉以後,玄學又吸取了佛學的成分,並改造了佛學,造就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流派——禪宗。為中國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礎。可以說正是一個強大王朝的瓦解後的動亂時代為這種思想叛逆提供了歷史機遇。

  第三個高峰就是五四時代了。我們都不會忘記中國在近代的衰落,到了二十世紀初,中國甚至走到了亡國的邊緣,中國本土文化孕育出的思想已經不能給中國找到出路了,中國向何處去第一次成為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擺在了國人面前,好在封建王朝已經解體了,又開始了一個動亂時期,在這個時期有一場我們誰都不會忘記的、著名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高揚民主和科學兩面這旗幟,猛烈抨擊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使中國思想傳統在那時發生了斷裂,而這種代價為中國換來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新文化運動是各種流派相容幷包、自由辯論的思想文化運動,這是幾千年來中國接受外來文化思想最深刻的年代,也是中國人思想解放最徹底的一個時代,尤其是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徹底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以上說的三個思想高峰都形成於動亂時期,我們需要偉大的思想做我們民族的靈魂,這種思想能夠引導我們不斷前行,去創造一個美好的社會,那應該是一個和平、和諧的社會。動亂時期產生的思想必須根植於和平的土壤才能開花結果,我們珍視和平,我們也要珍視能夠創造和平的、產生於動亂時代的偉大思想。

  《大國崛起》讀後感4

  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注: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重視思想文化的繁榮、重視科學和教育、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

  對於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是怎樣成為17世紀的王者?

  在海潮出沒的溼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裡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雖然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大國崛起》讀後感5

  這九個先後崛起的大國適時出發、各領風騷,演繹出大國風采的歷程。深入文脈,縱觀列強的發展史。我們不免會發現,看似偶然的崛起,似乎都是必然的歷史結局。歷史的長河仍在緩緩的流動,認真學習把握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規律,認識和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提高治國、理政的才幹是每一個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願望的國人所需要的。

  上世紀,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毛主席曾精煉而深刻的總結了中華民族的特性: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八年艱苦抗戰,向世人證明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氣概,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現了我們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巨大成就。隨著“中國崛起”“當中國統治世界”等言論不斷湧現世界舞臺時,我們亦感到: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日子亦將來臨。能否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經受住世界體系對我們的考驗,是當代中華兒女必然要面對的挑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