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小說《魚王》初中讀後感(通用5篇)

俄羅斯小說《魚王》初中讀後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俄羅斯小說《魚王》初中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俄羅斯小說《魚王》初中讀後感1

  讀《魚王》的時候經常讓我想起小李子主演的《荒野獵人》,一樣的關於原始與野性的故事。

  故事背景彷彿是一個與現代社會疏遠的世界,不是隔離而是疏遠。在這裡我都可以看到現代文明的痕跡,但是人們固執的守著原來的習慣,按著獵人或漁夫所世代傳承下來的信仰行事,不迎合當代的道德標準,他們自有一套自己的方式與習慣,較之現代有文書可循的規則,他們的規則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偶爾能感受到作者對於過去的追憶以及對工業文明的拒絕。

  在書裡,有各種原始森林場景的描寫,作者不吝惜筆墨,把原始森林的粗礦野性以及野性以外的柔情描繪的十分動人,尤其是那一朵百合花實在令人驚豔。

  感受最深的篇章是《白色群山的夢》,阿基姆和艾莉亞像是固守傳統與現代的兩個縮影,在原始森林裡,艾莉亞在被阿基姆救下之後一段時間裡似乎被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和阿基姆達成了一致,他們在困境之中成為彼此的依靠。然而一回到現代社會,他們的差異就顯現出來,艾莉亞適應了人與現代建設的村莊,而阿基姆確固執的拒絕現代醫學的方式,而選擇以前傳統的做法。到了最後,兩個人終於分道揚鑣。彷彿原始只是一個基礎,在困窘的條件下,人們都可以妥協,而固守傳統只是一個選擇,在有更多豐富條件的狀況下,只有少數人才會如此。

  書的最後,作者用了一系列相反的詞彙來形容這個時代(現在看來其實也是過去了,但其實依然有其現實意義),如果籠統一點說,就是矛盾。時代有著各種兩面性,不管喜歡與否,這些兩面性都不會僅存其一。

  俄羅斯小說《魚王》初中讀後感2

  阿菲斯塔耶夫的文筆實在自然且力透紙背,字裡行間似乎可以感受到寒風呼嘯帶來的冰碴子,聞到百合花的香味,聽到融冰的潺潺流水聲…實在很美,這種美是矯揉造作、端著姿態的作家永遠也學不會的。雖然沒有什麼可比性,但是對比上一本我讀的谷崎潤一郎的《細雪》,二者給我的閱讀感受實在不同,那一本帶著像塑膠假花一樣的美感,還是更喜歡俄國文學的厚重,它來自原始的生命力與俄國人民永恆的矛盾性。

  俄國文學永恆的主題是善與惡的較量,而這種人性矛盾在俄羅斯民族身上體現得格外明顯,這也是我每次讀俄國文學作品總能感到厚重感的原因。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托爾斯泰,再到肖洛霍夫,帕斯捷爾納克,索爾仁尼琴等等,不同時代的文學巨匠們用犀利的筆觸、厚重的思考勾畫出了一個複雜的俄羅斯,然而這片地圖始終是不完整的,我知道莫斯科,知道彼得堡,知道伏爾加河和頓河,卻始終未從思想上踏進那片原始廣袤、冰冷神秘的地帶,西伯利亞。而讀完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只有一個感想,相見恨晚。原始而躁動的凍土地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人與自然的和諧、鬥爭,無論是遠方連綿的白色群山還是冬夜天空閃爍的群星,都是西伯利亞對永恆生命未曾停歇的呼喚,都是生活在西伯利亞的人們無法割捨的永恆鄉愁。

  儘管整本書由許多“去情節化”的小短篇組成,但大體上是圍繞“我”、“我的弟弟”柯利亞以及最重要的阿基姆展開。

  這本書第一個最重要的主題,讚美生命力,然而不是《老人與海》的人類英雄主義式的生命力,而是對宇宙賦予的人類以及大自然共同生命力的讚美。

  就說說阿基姆的故事,阿基姆是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因為作者的傾向於散文化描寫,沒有時間順序,所以阿基姆的故事顯得有些零碎,但仍然能理出脈絡,而且阿斯塔菲耶夫透過阿基姆這個人物所表達的內涵是最為豐富的。首先,在整本書後半段出現的《鮑加尼達村的魚湯》中,描寫了阿基姆的成長經歷。他沒有父親,阿基姆的母親卻不停生育,家裡的孩子都只能靠村子裡的大鍋魚湯過活。在鮑加尼達這個只能依靠原始漁獵的小村子裡,一大群無父的孩子們就像野草一樣生長。而村子裡的其他人,儘管多是粗野的殘暴的偷獵人,在面對孩子們的時候竟顯得慷慨慈愛起來。後來村子沒落,所有人都離開了,阿基姆卻仍然深深眷戀著這片故土,眷戀著哺育生命的母親。西伯利亞的生命似乎都這樣神奇,儘管在面對狂風暴雪時脆弱的不堪一擊,但也能在夾縫中依靠一口湯一口水活下來。

  最後一個故事《白色的群山》則帶了點西伯利亞式的浪漫情愫。孤身前往深山捕獵的阿基姆同被人矇騙尋父之旅的莫斯科姑娘艾麗雅在經歷了疾病、嚴寒、生命行將枯竭之後而終於被搭救的故事。這樣一個一句話便可以概括的簡單故事,卻有著無法窮盡的深刻意義,阿基姆的人性——遇見了木屋裡奄奄一息的艾麗雅沒有棄之不顧,反而盡全力拯救她;二人共同的頑強生命力——抱著永生的信念,穿越白色的群山,踏過雪原冰川,頂住寒風,二人一狗在茫茫白雪中孤獨的行進;結尾二人離別的悵然若失,艾麗雅在飛機視窗望見那個忽隱忽現的“孤獨的、穿著短皮上衣的身影”漸漸融入到茫茫暮色中。分別是註定的,因為阿基姆是西伯利亞的人,他的靈魂屬於這裡嚴寒地,在生死考驗中漸漸靠近的心到了正常世界自然也只能就漸行漸遠,但這恰恰說明了處於完全隔絕社會的自然狀態下的人是容易給予並接受情感的,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並不分明,你是我,我也是你,我們本就是一體的,擁有共同命運。而到了現實社會,也許這一場奔向白色群山的旅行,只能是一場幻夢罷了。

  阿斯菲塔耶夫在最後一句話中說,“能使人感到溫暖的,只有對春日和夏天的夢想。惡劣的天氣越冥頑,嚴冬和寒風越肆虐,對明朗的晴天、陽光和溫暖就有越熱切、越強烈的期待。”這恐怕說的就是西伯利亞人民骨子裡的堅韌和生生不息吧。

  本書探討的第二個主題便是人與自然的平衡,在鬥爭中達到和諧平衡,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一直以漁獵為生,人與自然是鬥爭著的,同北極狐、同鱘魚、同野熊。而古代人類的捕獵能力與慾望是剋制的,這也是西伯利亞千百年來仍然生生不息的原因,這是自然力的作用,神秘的大自然讓人與動植物和諧統一。而到了現代社會,人類慾望毫無節制的增長,捕獵工具殺傷力更為巨大,這使得雙方的對立到了難以彌合的地步。

  這一點在《魚王》那一篇中體現的很明顯,伊(是前面某篇失去了女兒的偷漁人柯曼爾多的哥哥,忘了叫什麼名字,其實柯曼爾多的故事也主要講的這一點)是個同其他粗野偷漁人不同的講究人,把一切都收拾得服服帖帖的,然而這樣一個人在面對魚王的時候也仍然起了貪念,妄想獲得“魚王”。作者多處描寫了“魚王”陰冷的眼神,傳達的就是對於不知節制的人類的警告。掌握了自然奧秘、甚至探索過宇宙太空、登過月球的人類,現在同妄想捕捉魚王的西伯利亞人一樣狂妄自大,以為自己已經知曉世間所有的秘密,因而對於大自然毫無敬畏之心,其實我們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強大,我們仍然無知且弱小。伊最終在水中不斷懺悔,懺悔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在懺悔中他其實已經被解救了。我始終相信,在宇宙中,在世界上,存在著一種“超脫”,一種“永恆”,也許它是上帝,是自然規律,或其他東西(這可能被無數的哲學家討論過),但不管是什麼,這種“永恆”始終統治著這世間萬物,人類要相信自己並不是萬物之主,要敬畏永恆,敬畏自然,在敬畏中我們可以節制過度的慾望、貪念,在敬畏中我們可以保持同自然的命運相通,這樣人類同自然就不會是對立的了,因為我們都是造物主的作品,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我們共同呼吸生長,依靠著冥冥之中的那一套法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種永恆的相通才是人與自然真正的歸宿。

  俄羅斯小說《魚王》初中讀後感3

  作為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代表作,《魚王》中的13個故事每一個都可以相對獨立成篇,又彼此關聯,融合映現出上個世紀的西伯利亞。像西伯利亞純淨而神秘的雪,《魚王》的故事情節看似簡潔卻又讓人著迷,描寫中不乏隱喻,反應了作者對於人類與自然,道德與規則的深刻思考。在小說中,作者以大量的筆墨描述了西伯利亞的自然風光,凍土帶的河流中有魚,原始森林的冰雪上有人們走過的痕跡,極地圈周邊的蠶忙著編織完美的繭,所有的日子都從它的肚子中流逝,時光是靜謐的,也是流動的。

  楚什鎮的人們愛吃新鮮的鱘魚,再往北方一些,人們愛吃的是凹目白鮭、馬克鱘魚和聶麗瑪魚。若是隨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往西伯利亞深處走去,將故事裡的座標串聯成一幅地圖,我們便不難發現,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們喜歡吃的食物和口感都有所不同,而這種不同是與當地漁業打撈的生態環境所統一的:在西伯利亞,人們感恩自然的恩賜,自然賜予當地人什麼食物,當地人就喜歡吃什麼食物。

  楚什鎮的年輕人常常聚集在碼頭,鎮上的老住戶曾在這裡對“我”解釋楚什鎮的名稱源於一道名為“楚什”的菜餚,而據“我”推斷,楚什鎮的名字應當來源於春日裡牡雞的叫聲,聽起來很像“楚——什!楚什!楚什!”但無論怎樣,這個古老村莊的名字都令人難以忘懷,飽含著人們對自然的眷戀與熱愛。

  自然是所有人類的故鄉,一旦故土發生變化,人類自身必然也會面臨不可預知的狀況。上個世紀,由於水電站、鐵路等工程的大量建設,人與自然的關係日趨緊張,在自然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壞的同時,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發生了變化,有人被慾望驅使,對自然予取予求,有人努力找到善與惡、自然與道德的平衡點,並以此制衡著自己的生活。《魚王》的故事中,貪婪自私的人們幾乎都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在《白色群山的夢》中,極度自負且道德淪喪的大學生戈加·蓋爾採夫受到了懲罰,而她女伴口中那個善良的“好人”阿基姆則被自然與命運眷顧,即使身處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中,也得到了直升機的救助,幫助他與稱呼他為“好人”的姑娘離開了危險重重的地方。

  西伯利亞曾是苦役、政治犯和戰俘的流放地,在《魚王》首次收入的《沒心沒肺》中,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著力刻畫了幾個逃犯的形象。身體健康的逃犯為了活下去泯滅人性,不惜吃掉同伴的肉,而極力維繫著道德底線的坡腳逃犯則在艱苦且幾次險些喪命的逃離後,被捉回了懲戒營。最終,坡腳逃犯殺死了欺辱戲弄少年的押解員,而後自殺。逃犯的生活充滿秘密,但對於坡腳逃犯,“我們”卻很瞭解。在被“我們”收留期間,他講了許多令人迷茫困惑卻又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提到一個被毆打、關禁閉、被飢餓所困幾乎失明的老哲學家,說他宣稱“我是囚禁不了的。是你們永遠地被囚禁……”坡腳逃犯不是哲學家,他以死亡的方式逃脫了被囚禁的命運,扼制了在懲戒營中的惡,得到解脫的,是他淳樸善良、熱愛自由的本性。

  小說中,幾乎每一個故事都提到了老西伯利亞人出於對自然的敬重和畏懼而流傳下來的古老傳說與傳統習俗。它們幾乎被人們遺忘,卻又在危險的時刻映入腦海,在甜美的時刻讓人感知到自身的渺小與命運不可更改的軌跡。

  漁人與莫斯哥人在原始森林中愛上了對方靈魂中的善良、純潔與寬容,然而他們在一起的日子裡,感覺著同樣冷清的空氣,聽著同樣頻率的風聲,卻從沒有在清晨的同一秒鐘醒來。在俄羅斯的廣袤土地上,人們的思想、生活習慣和對自然的敏感度因為環境的不同而有著極大的區別,城市與鄉村的人意外相遇,發生一點交集,而後各歸各位,在各自的環境中過各自想象的生活,或許也是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一點善意。

  在最後一個故事《我找不到答案》中,“我”在曾經熟悉的道路上迷了路。

  城市人煙稠密,舊的街市有了新的名字,往日的時光隨著生活的標誌漸漸黯淡,“我”對這座城市最清晰的記憶全部和魚有關,寫“這是毀壞的時代,也是建設的時代,這是哭泣的時代,也是歡笑的時代……”

  覆蓋在土地上的城市終究不夠真實,總有一個人要來刺破自己的傷口,以血書寫,王小波對《魚王》的喜愛並不算偏愛。俄羅斯人從未終止關於人類與自然的思考,並將之書寫成章。亞歷山大·格里戈連科在《泰加林人的故事》賦予主角以幻境來醒悟,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則以現實泅渡人物,在這一條河流上,善與惡、慾念與平衡是人們航行的槳。

  人類從未超脫自然而存在,自然的良善與寬厚全部與人無關,而人們的善與惡都躲不過自然的眼,住在西伯利亞空曠寂寞的雪中小屋,獵人平靜地瘋狂著,像時光洪流中的一個符號,自然會根據人類用善惡寫出的詩篇,做出死刑的判斷。

  俄羅斯小說《魚王》初中讀後感4

  這是一本長篇小說,歷時很久才讀完它,這段時間又偷了很多懶,該看書的時間都在看電視看綜藝,該起床練瑜伽的時間都在賴床睡懶覺,連續兩個週末加班一天,後續一段時間才把作息調整過來,在空閒的週末靜靜的看幾個小時書。

  這本書主要是與河、捕魚、航行相關的情境,共13個故事,相互獨立,但言語之間又有些許聯絡,生存,戰鬥,人性,未詳盡但卻淋漓盡致。大自然的律令與生存法則,讓人充滿敬畏感,生與死之間的戰鬥與掙扎,讓人肅然起敬,在讀到依格納齊依奇與魚王的驚險鬥爭時,我心都是揪著的,生怕充滿智慧與勇氣的他被魚王拖入大海銷聲匿跡,但又唯恐好勝的他拼盡最後一絲力氣把魚王刺死,還好作者給了一個稍稍好點的結局,魚王遊向大海,他得以喘息,生與死的戰鬥,讓我看到人類的偉大與渺小。阿基姆那不經世事的年少無知的母親,充滿愛心弱不經風的姐姐,悲苦一詞已無法形容他的存活,但卻超越他年齡的力量保護著他的家人,亦懷揣著成為“勇敢號”上的水手的夢想,實現了,但又不復存在了,生命,境遇,力量,敬畏。阿基姆偶遇&拯救在原始森林中的艾麗雅,大雪的覆蓋,生命的垂危,不拋棄不放棄,不管是不是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阿基姆感受到了他從未有過的被需要,是這種情緒使然讓他不拋棄還是其他,我終究感謝,讓我對茫茫然大雪依舊感到有一絲溫暖。

  “看世界,見眾生,遇自己”生活應是無限美好的,懷揣著好奇與探索的心去發現~~

  俄羅斯小說《魚王》初中讀後感5

  俄羅斯作家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小說《魚王》再次出現在讀者面前時,著實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80年代,蘇聯文學再次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作家們的創作觀念和藝術探索的熱情空前高漲。作品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式,許多作家更加註重對人類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觀、人性進行深度探索,他們對人生的價值、生存的意義以及人類的命運進入了深層次的思考,並把這些融入到文學創作之中,表現出了道德探索的深度和廣度。顯然,在同類作品中,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的長篇小說《魚王》最具代表性。

  《魚王》的獨特性在於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熟練的將散文與小說融為一體,使其具有散文的抒情與哲思,又有小說的諸要素及藝術表現方式,只不過阿斯塔菲耶夫在創作這部作品上將“自由”做到了極致。小說由十三篇中短篇小說組成,既獨立,相互間又千絲萬縷,其間有些故事是作者親身經歷的,有些則是他的所見所聞,沒有刻意營造出一部長篇小說的龐大結構,也沒有精心雕琢每一個故事情節,散散淡淡,似小說,又似散文,看似隨心所欲,卻又在故事的核心中體現出思想的深邃。整部小說無一不是阿斯塔菲耶夫個人最獨有的經驗、情緒、內心、敏感與想象的結合。

  阿斯塔菲耶夫用最有情味、富有美感的的語言描述出原始森林、葉尼塞河等自然環境的質樸,行文之中,能感受出他對大自然飽含著濃烈的深情。他的心緒與天地萬物相融合,但凡自然界裡的一切生命,在他的眼裡都是美麗的,也是值得敬畏的。反觀他小說中的人物,在一部分人的身上則體現出了人性暗黑的一面,與質樸純淨的大自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自然的無私,人類的自私,在這部小說裡隨處可見,也不斷地引發人們思考因與果、善與惡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命運姿態。比如一直缺席,最近才收錄到這本里面的《沒心沒肺》一篇中,阿斯塔菲耶夫筆下的三個諾里爾斯克逃犯就將惡與善體現得淋漓盡致。

  與此同時,阿斯塔菲耶夫也丟擲問題,讓讀者思考,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與環境中,為了生存,是否應該置道德、人性於不顧,任意燒殺搶掠,甚至殺同伴吃其肉?小說中,謝雷和什梅爾“惡”得沒有底線,人性泯滅得徹底,他們基本與禽獸沒有什麼區別,所有的信念就是不擇手段的生存下去。而另一個坡腳逃犯在被維索京和“我”父親救助收留後,又被抓回了勞改營,後來,他為了救下一個少年,奪走押解員手中的槍,打死了押解員,最後跳崖自殺。顯然,命運並沒有善待這位善良的人,反而讓兩位惡者不知所蹤,善與惡的因果並沒有得到最好的詮釋。可是,在我看來,阿斯塔菲耶夫早已用含蓄而有富有寓意的筆調將惡人的命運昭示出來了。不是命運不公,只是時候未到。他寫坡腳逃犯的死,壯烈而震撼人心,其目的是將人性的善無限放大,告知世人,犧牲自我拯救他人是一種極大的善,而這善並非是人人能做得到的,可正是這樣的善能戰勝世間一切的惡。

  同樣,在其他幾篇中,善與惡、因與果依然裹挾在每個人的命運之中。比如,《在黃金暗礁附近》一篇中,狡猾膽大的漁夫柯曼多爾多番躲過漁場稽查員的追蹤,卻沒能躲過心愛的女兒被開車的醉漢撞死的命運。再如《漁夫格羅霍塔洛》中兇悍聰明的格羅霍塔洛對自己的捕魚師傅庫克林見死不救的冷漠,令人髮指。可他藉著酒興對著夜空大喊故去的母親,又讓人動容。對於這個人性逐漸泯滅的漁夫來說,故鄉和母親怕是他生命中僅存的一點善念了吧。此生,他的命運跟行屍走肉也相差無多了。

  然而,在《鮑加尼達村的魚湯》一章中,鮑加尼達村裡漁業捕撈隊的大部分漁民用一鍋鍋滾燙的魚湯拯救了卡西揚卡一家人的性命,也拯救了其他暫時沒有人贍養的孩子的性命則是人性“善”的體現。魚湯給阿基姆(卡西揚卡的哥哥)留下了幸福的記憶,也讓他養成了樂於助人、重承諾的善良性格。因此,在《白色群山的夢》這一章中,與自私的大學生戈加·蓋爾採夫的惡相比,阿基姆人性中的善被放大、得到了更深的體現。

  阿斯塔菲耶夫熱愛自然,他筆下的故事似乎也意在遵從自然。每個人的命運軌跡沒有人工鑿飾的痕跡,都是天然而成,不論是悲,還是喜。就像《鮑加尼達村的魚湯》裡阿基姆的母親,她的存在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一種體現。她生性善良,熱愛生活,也熱愛自己的孩子,她從不刻意去追求婚姻,骨子裡帶著一種無私、順其自然的天性,遇到喜歡的男人就在一起,懷孕了就生下來……從某些方面來看,阿基姆的母親就像大自然的化身,阿斯塔菲耶夫借她來寓意自然,而那些男人則是人類,自然是無私的,也是慷慨的,它們向人類提供了他們的所需。可自私的人類是貪婪的,他們不斷地索取,也不斷地毀滅自然,再次體現出人性中的“惡”。在生了七個孩子,懷上第八個孩子後,阿基姆的母親吃下了黑色火藥(打胎),身子骨徹底的垮了,終於死去。這個始終按照自然本性而活的善良女人終究沒能逃過被男人過度索取後,被迫自食惡果的命運。

  阿斯塔菲耶夫曾說過,“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為善,而文學家的真正的和最高的使命就是理解這個善;肯定它,使人不要自相殘殺,不要殺害人間一切生命。”然而,《魚王》這部小說,在質樸、唯美的原始森林中、葉尼塞河裡卻讓人真真實實看到了殘忍殺戮的存在。顯然,阿斯塔菲耶夫是想用最直接的“惡”來提醒人們,良善的重要性,它是生而為人的一個重要道德標準。否則,這與禽獸有何分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