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後感範文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後感1
閱讀學習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這本書之後,我感觸頗深。
現代的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要尊重每一位學生,注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中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書中提到的使用於日常教學中的媒體教學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給他們以產生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學習也變得主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透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很清楚的呈現給學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與體會。而好的板書也可以讓教學內容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教育理論中所倡導的終身學習理念對於我們的教育教學以及我們自身都頗有重要意義。常言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教師我們更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透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適應時代的要求,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
在競爭日益激烈並講求實效的.今天,我們要理論聯絡實際,認真學好教育理論的同時,努力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還要不斷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後感2
讀了《小學數學教育學》後,不敢說從中學習到了很多知識,但還是有點滴收穫的。從中明白了一些教育教學規律,知道了一些蘊涵在現象背後的真理,這些可以促進自己的教學做到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第一章第一節“小學生數學學習概述”中提到的“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分類”給我的啟發很大。
奧蘇帕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又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係,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
1、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不僅記住書本上的語言符號或數學符號,而且能理解這些符號所代表的實際內容,這樣的學習是有意義學習。反之,學生死記硬背,並沒有理解其中的實質內容,這樣的學習就是機械學習。
產生有意義學習的外部條件是學習材料本身與學生學習能力範圍內的有關觀念可以建立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絡。如計量單位的進率學習,由於這些進率1米=10分米,1小時=60分,都是人為的一種約定,因此就不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但在學習,面積單位的進率時,由於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了1米=10分米的觀念,又有了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規則,學生在學習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時,新舊知識就產生了非人為的關係,這時就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了。
2、接受學習是教師把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教給學生。發現學習是向學生呈現有關知識的正反例子,學生須透過這些例子,把學習的主要內容發現出來。
不管採用發現學習還是採用接受學習,只要教師能將具有邏輯意義的學習材料,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絡起來,使學生能理解材料的真正意義,都是有意義的學習。如果學生無學習的志向,就是採用發現學習的形式,結果仍然導致機械學習。
例如:我教《圓的面積》一課,有的學生上課認真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能充分利用老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探索出計算圓的面積是把圓轉化成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的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等於圓的半徑,所以圓的面積等於2∏r÷2×r=∏r×r=∏r2,這些同學真正經歷了知有意義的學習探究過程,對所學知識理解深刻,無須死記公式,能靈活計算出圓的面積。另一類同學不主動探究,只是機械地記住計算圓的面積的公式,當他忘了公式或把題目稍稍做個變式,他就不知道該怎樣計算圓的面積了。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後感3
透過對《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的學習,我感到受益極深,現在我對其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學媒體能使教學物件生動形象,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多感官、多渠道參與資訊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好的駕馭。
現代的素質教育觀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中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應遵循這一點,不同的學生應該擁有屬於他們的最適合的媒體。作為一個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我覺得自己特別有體會,記得在以前當學生的時候,那時候的老師上立體幾何,每講到一個概念、定理,數學老師總會提到木匠師傅……,從有些同學困惑的表情中,更從他們課後的埋怨中我能體會到,無論老師說得如何生動,總不如把現實的工具拿進課堂來得具體、形象、生動。那時我就在想,要是以後我做了一名教師,我會把木匠工具搬進課堂,讓空間想象力貧乏的學生在實物的演示下,靜與動的實踐過程中豁然開朗。
現在我已經踏上了教師崗位的時候,在課堂上對曾經我們視之為神話的木匠卻隻字不提,更不用說搬工具了,這就是選擇教學媒體的可能性和針對性。透過製作各種模型和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便成了我的奮鬥目標。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透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一一呈現給學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瞭解與體會。老師講授的東西,剛開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書教學內容可給學生留下痕跡,有些邏輯性很強的概念原理是需要時間細細品味的,尤其是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思考,在課後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板書不但要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
並且老師的板書需要藝術的美感,也要清晰自然,給學生們好的視覺享受。老師在板書的時候也可以適當修飾,增添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書中我明白板書的形式可以多樣,提綱式使內容簡明扼要,表格中的分類和比較使教學物件嚴謹而細密,圖式的特點是清晰、直觀形象,線索式往往特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學生的思路更好的展開,簡圖式有鍛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生動活潑。而老師只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的板書形式,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讀後感4
在寒假期間,王校長為了提升教師業務能力,精心為老師們挑選了許多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方面的書籍。我也借閱了,讀後覺得受益匪淺。以前學校要求我參加教育科研都覺得這些“高、大、上”的東西離我們很遙遠,也與我們無關。透過對《當代中小學教育科研與應用》這本書的學習。我才發現教育科研就來自與我們的教學實踐,就是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對教學實踐的不斷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得到昇華提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水平,與我們息息相關,他不只是專家的事,更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事。
透過學習我理解了什麼是教育科研?它有哪些範疇?
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對此,我們會在一定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有計劃地去解決它。例如:針對我們中小學的應試教育,進行“中小學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針對“中小學課程設計與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針對學生語言學習中的聽說問題,進行“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研究”;針對學生解答應用題時的思維方式問題,進行“解題思路研究”。這種“利用科學的方法有計劃地解決問題的”的過程,就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內容廣泛,比如,教育教學現象、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管理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現象等等都屬於教育科研。總之,教育科研就是一種探索和認識教育教學規律的實踐活動,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發展的助推器。
透過學習我瞭解了作為中小學教師需要具備教育科研的哪些基本素養,怎樣獲取科研素養。在當今社會,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必定是教育科研的追求者和成功者。為此,作為一名當代中小學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科研素養,逐步成為教育科研領域的行家裡手,成為專家型的高層次教師。所以教師需要具備教育科研意識;教育科研理論素養;教育科研能力素養;教育科研道德素養。只有具備這些素養,自覺進行教育科研,利用理論指導科研,有能力解決科研實踐中的問題,能堅持真理、勇於探索,實事求是、嚴謹治學。透過學習我知道了獲取教育科研素養的途徑。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鍛鍊,在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中發展,在思考中成長。
透過學習我懂得了如何進行課題的選擇與設計。
選題決定了課題研究的成敗及高低水平。選題也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如何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並把它確立為研究課題是很重要的,所以選題要做到“目的性”、“科學性”、“創新性”、“適用性”、“可行性”。課題的設計時,課題名稱要簡潔具體,準確反映研究範圍、內容和實質。表述要完整,用語要嚴謹。
透過學習我學會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知道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的意義、型別。研究報告的格式及行文要求和教育科研論文的格式及撰寫要求。
總之,我透過學習對教育科研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提高了教育科研的基本素養,增強了教育科研的能力,為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目標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