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讀後感範文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讀後感範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讀後感1

  比起《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且聽風吟》等著作,《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部自傳體作品,在村上春樹所有的作品裡算不上代表作,然而寫這本書,村上春樹用時六年。這本是一本寫給自己書,關於村上春樹35年的創作歷程,是他敞開心扉談自己的文字,是讀者與村上春樹的直接對話,更是他與自己的靈魂對話。

  一個不想當小說家的寫作者不是好的寫作者。

  在所有文學體裁裡,最受歡迎、也最難駕馭的文學體裁應當就是小說了,無論是對情節的把控,主題的推進,人物形象的勾勒,寫作技巧的運用都是要求最高的。

  很多人急於求成,會報速成班,模仿大咖,學寫作上的一些“套路”,但是單獨拿出他寫的東西,可能是一篇還不錯的文章,卻算不上一個好的文章,即使有很多剖析人性和靈魂的文章,其本身卻毫無靈魂可言。

  一個作家並非為出版,而只是寫給自己的六年的文字,不就是這個作家最真誠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麼?沒有誰生來就會寫出好的作品,每個優秀的人,都註定要走一段孤獨的旅程。

  從村上春樹的人生哲學,探討作為一個寫作者的初心。

  和大多數平凡的普通人一樣,村上春樹說如果他沒有寫小說,大概就不會受到關注,會極為普通地度過極為普通的一生。這多麼符合每一個放棄夢想、流放於平凡的人。

  “不過機緣巧合,偏巧有一點寫小說的資質,又得到幸運眷顧,再加上幾分頑固(往好裡說是持之以恆),就這麼作為一介職業小說家,一寫便是三十五年有餘。”他用最質樸的語言,最接地氣的表達,說出自己作為一個職業小說家的歷程。

  村上春樹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在於,無論他寫出多麼優秀的作品,無論他受到多少爭議,他都能在混沌的現實世界裡清醒地保護自己的初心。

  文人多多少少有些傲氣,又多多少少有些自負。讓人欣慰的是,村上春樹的傲氣和自負都只對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別人學不來也做不到。

  當他拿了一些獎項後,仍然能保持謙卑,追尋自我寫作的高度,而非以一己之見去評判他人作品。他認為人人皆需要修煉,他怕自己哪怕是當評委萬一一句話打碎別的寫作者的夢想。

  以敬畏的心對待每一位寫作者,以空杯心態對待寫作,以最大的善意捍衛每一個人的信念。他是一個小說家,別人也是同樣的小說家,這不僅是一種小說家之間的包容,更是一個人格對其他人格的尊重。

  故事來源於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故事家一定是一個生活家,閱讀和生活是最好的素材。

  讀村上春樹的作品,就像聽一條小河緩緩流過山林裡,聽一支輕音樂輕輕包裹夜。他用極其細膩的文字,把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場景,寫得極盡詩意。

  一個好的故事,除了起承轉合、大起大落,能滋潤到讀者的,仍然是那些最淳樸動人的語言。村上春樹是一個十分愛閱讀的人,他認為這也是要寫小說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訓練,甚至連收集積累素材都是排在其後的。一個人只有先感知美,才能發現與觀察美,才能琢磨與美有關的一切,寫小說也是如此。

  他不為什麼而寫,前兩部作品《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都是在業餘的廚房寫的,不過是有非寫不可的念頭,便一直堅持下去。心裡出現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記錄、組合,變得立體。在生活中用心感受一切,在平凡瑣碎裡打磨出詩意的光,把那些最樸素的日常,用自己的文字變成了不起的作品,是一個寫作者要畢生修煉的“魔法。”

  村上春樹的作品非常有個人風格,可能與他的“特立獨行”有跟大關係。在這本《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他講述了自己開始走上作家之路時,因為沒有過專門系統的學習,也沒有去研究過別的小說家的寫作風格和手法,只是跟隨內心的想法,一寫不可收拾。

  在他的創作之初受到很多質疑和嘲諷,甚至連他的熟人讀了他的小說後也不屑一顧地說,這樣的東西都能稱之為小說的話,那他也寫得出。

  在同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每個人的經歷和精神是有限的,能讓有限的東西在無限的思緒裡發揮最大的價值,並讓它們透過文字顯示出來,讓人跟著主人公跋山涉水,最後得出自己的思考,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

  在村上春樹看來,人人都可以是小說家。他認為寫一部小說,甚至是一部上乘的小說,並不是難以企及的事情。反之,要持之以恆地一直寫下去才並非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這是真正的難上加難。想寫,並且不寫不快,就已經走在了成為小說家的路上。

  文學作品是無形的,獎項是具體的,過於關注形態,反而是本末倒置。

  村上春樹的文學造詣和文學成果無可否認,他的作品廣受全世界不同國籍讀者喜愛,連續7年被視是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遺憾的說是均沒能獲獎,他也因此別笑稱為諾貝爾獎屆“小李子”。提起諾貝爾文學獎, 是許多村上迷的心頭痛,更痛的是每一次評獎落選,村上春樹都要遭受一波莫名其妙的“關心”。

  村上春樹是一個想寫好自己的故事的,安安靜靜的耕耘者,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裡,他說文學作品的實質是無形之物,而獎項和獎章是具體之物。其實過於關注獎章便為文學掛上了形式主義,不僅讓讀者心裡不安,甚至社會都跟著浮躁起來。

  “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讀者”,獎項不會流芳百世,而作品能。無論什麼獎項,無論得不得獎,他都是最好的村上春樹,他帶來的一系列作品是人類文學的一大寶庫。而這就是最重要的意義,能閱讀到這麼優秀的著作,能透過作品與這樣一位舉頭望月、兩袖清風的小說家進行對話,就是作為一個讀者最幸運的'事情。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是遠遠超出期待的一本書,有什麼是比過來人的肺腑之言更有價值的乾貨呢?在這樣一本書裡,不僅可以讀到村上的創作歷程,他的所思所想,他如何拂去那些晨露與星光,一直做一個純粹的寫作者。對於每個創作者而言,都是莫大的財富。

  因為有這樣的機遇,被別人賦予了小說家的“資格”,並仍然為寫作喜悅。這不僅是村上春樹的初心,更是每個寫作者的追求。能讀到村上春樹的小說,是時代的幸運。能讀到《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認識小說家村上春樹,是讀者的幸運。·

  寫作是註定孤獨的旅程,而在成為更好的寫作者的路上,從來都不是孤獨的。

  《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讀後感2

  這本書的作者是村上春樹,當老師第一次介紹這位作家時,我那狹隘的愛國熱情油然而生,所以當時對這本書也並不感興趣。第一次讀是老師在寒假佈置的作業,也就試著讀了讀。因為這本書很晚才到,所以也就沒有讀完。但《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這本書讀起來也不是很難理解的,更像是一名記者在做採訪一樣,而村上春樹就是那位被採訪者,他向我們娓娓道來他的寫作經歷,生活經歷。

  小說就像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從發生到結果複雜化的編寫,著重描寫事情發生的過程。村上春樹說:“小說家屬於腦袋不太好使的那一類,倘若不親自爬上山頂探究竟,便理解不了富士山究竟是怎麼回事。”小說家也是挺有挑戰的一個職業,如果你沒有那持之以恆的精神,是寫不出一本好的作品的。村上春樹在第一章的最後片段也提到了,小說家的的共同優秀品質:“那是非寫小說不可的內在驅動力,以及支撐長期孤獨勞作的強韌忍耐力”。

  在我看來,這位名家成為作者的原因有點……忽然被彩蛋砸中,就如那些什麼玄幻小說,靈魂附體一般:在看著自己喜歡的棒球賽的時候,忽然冒出一個毫無徵兆的念頭“對了,沒準我能寫小說!”,然後就抓住那一瞬間的靈感,在每天關店之後,利用深夜的時候去寫,完全憑藉著自己的感覺,沒有太多的寫作技巧,水到渠成,地寫出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村上春樹的寫作習慣,具他自己描述,喜歡用外語寫,然後再翻譯成自己的母語——日語,所以他的小說,一直有人說有一股翻譯腔在裡面。這種寫作方法的確挺好的,但對於我們這些外語不好的來說,這恐怕是件難事了。村上春樹,是在自己有工作可以養家餬口的時候,才偶爾抓住自己的靈感成為小說家的,在他自己預測的人生軌跡裡面,並沒有說要成為小說家。

  在讀第三章時,我們能深刻感受到村上春樹對於文學獎這件事情其實並不是很感興趣,他對這些所謂的“榮耀”,倒是看得很輕。大概正是抱著拿不拿獎都無所謂的心態,村上春樹對待文學獎這個問題有著獨特的見解。在他看來,那些虛無獎項還不如買多幾本書,提高銷售量,來得實際。“當一個讀者付出一千幾百日元,甚至幾千日元買一本書是,他絕不可能別有用心,(大概)只有一個坦率的想法:‘我想買這本書!’”。村上春樹,還為自己找到了同樣不愛文學獎的美國作家納爾遜。艾格林,他故意醉酒錯過了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成就獎。

  村上春樹成名已久,但是每次有人請他擔任文學獎評選的時候,他總是拒絕的。“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格擔任文學獎的評審委員”,他認為,帶著自己的思維角度去別人的作品非常不好。“作家最重大的義務就是為讀者不斷的寫出更高質量的作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