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帝國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銀河帝國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銀河帝國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銀河帝國讀後感1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為了減短這段戰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後後,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裡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說法,關於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這樣,根據《基地》的設定,銀河帝國間各星球間的聯絡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星球間的聯絡就非常依賴一個統一的政權來維持。
最近讀完了銀河帝國-基地篇。這本書雖然以科幻小說出名,但是你真正讀完,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極深的一本書。由於書真的很長,這裡先簡單的來描述一下整個故事,然後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然後帝國盛極一時之後,開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這個趨勢,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一位數學家,哈里?謝頓,他開創了一門新的科學,名為“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學公式準確推演全人類的未來——“預言”從此成為一門可以信任的科學,人類由此可以看見未來。
謝頓的第一個預言是:雖然毫無徵兆,但已存在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即將滅亡。帝國滅亡之後會帶來一段無止盡的戰亂,一直到新的帝國建立。為了減短這段戰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後後,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
從許多方面來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說中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小說的焦點在於討論文明力量的興衰起落,引為借鏡。雖然不少科幻小說都有相似的意圖,像《一九八四》或《華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講述流行趨勢如何在社會上結實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則擴大觀察範圍,不再把重點放在社會變成什麼樣子,更關心的是社會怎麼改變,要如何適應。此外“心理史學”賦予劇情一個合理化的宿命觀,用以道德教化,在劇情裡的突發事件皆避無可避,是建構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誤偏差。比方說,在“騾”現身前的基地已經緩緩步入寡頭政治與獨裁統治的境地,但是小說把這些都當作“謝頓計劃”必不可缺的一環,沒有在對錯之間大作文章。小說也斟酌討論到個人主義,“謝頓計劃”代表的是一股無可憾動的社會作用,由遍佈銀河的人類,數以兆億的心智所帶動,任何力量都莫與之爭,然而計劃本身卻仰賴深謀遠慮的個體(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馬洛)因時制宜,領導大局。“騾”也是單一個體,具有超凡能力,預料之外的顛覆了基地,差點毀了“謝頓計劃”,第二基地設局佈陣,彌補“騾亂”,倚靠的還是個體。哈里·謝頓希望自己的計劃能“將三萬年的黑暗洪荒時期,縮短為一千年”,奠基於群體趨勢的心理史學,無法準確預測個體的影響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實是修補這道瑕疵。
整個銀河帝國,從我自己看來,在很多方面其實非常有啟發作用,從關於科技發展的探討,到人文社會的思想,再到宗教於貿易,國家統治,每個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啟發性的想法。
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裡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說法,關於科技的倒退。科技發展到了一個極點,所有東西都開始自動化,龐大的科技系統,造成了人們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首先縱觀整套書籍,我嘗試的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所謂這個科技倒退的出發點。首先從科技發展的本身。我們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發點,都是基礎科學。物理,化學,數學,等等。然後任何一個我們現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從最開始的理論發展而來的,但是到了今天,這些基礎的知識,其實都很難在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幾代人不停的開發,不斷的改進,所有的新時代事物,都是從最初最簡單的基礎技術一步步的累積而來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機,每個人都會用,會打電話,會用程式。厲害一點的,會自己寫手機程式,會修理手機。但是真正知道電話是如何互相溝通的,無線電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無幾了。修理手機,也變成了如何更換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動化運行了,真正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懂得怎麼設計這些自動化生產線的人越來越少了。東西壞了,大家只是換一個零件,至於為什麼換,再也沒有人明白了。接著,可能突然有一天,人們發現某個零件停產了,再沒有人生產了,接著從最基本的零件,到整個產業線,你突然發現某個產品就再也生產不了了。
雖然這個聽起來很誇張,但是這些事情,其實真的是在發生的。從小的方面說,很多銀行的系統現今基本都還在用幾十年前的IBM系統,核心系統基本沒有更新。很多問題就在於,幾乎所有的現在的程式都是在最初的基礎上建立的,基本沒有人能夠在從新從底層再設計一套系統。然後這套幾十年的系統,也沒有會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為新的技術已經取代舊的技術。然而可以說,等時間越來越舊之後,你可能就會發現,已經沒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層系統的設計,雖然底層才是所有上層系統的根本。
銀河帝國讀後感2
寫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銀河帝國》系列,於今看來,更像是探討生命形態與社會結構的書。從大的方面而言,在銀河系兩千五百萬個住人行星間曾經存在或可能建成的社會模式,大致有三:
一是以皇帝世襲專制來統御銀河,但在書的開篇這舊日帝國就已走向沒落衰亡了。
第二是謝頓計劃所設立聯合帝國,由第一基地建立的市長議會制來引領科技文明,由第二基地微控心靈來確保人類的和平,但在謝頓計劃開啟五百年後第一基地的自尊心已不容許第二基地的控制與影響,兩個基地的衝突不可避免。
第三則是由機器人丹尼爾所創造的蓋婭文明,人類將與萬物融合成生命共同體,共享生命的智慧與愉悅,只不過山川大地分享到的意識少一些,而草木蟲魚次之,最高階的分享者與主導者依舊是人類,但彼此和諧共存,達到生態的最大最佳化。而來自基地的崔維茲依然懷疑和抗拒這種生命共享方式,因為共同體的介入會破壞個體的意志獨立與精神自由。
就這樣,人類創造機器人,而機器人又創造了新的人類文明。
從小的社會形態講,僅僅帝都川陀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星也存在不同的社會模式:如麥麴生地區的宗教統治,恪守男尊女卑等級制度以及各種嚴苛的戒律;達爾則貧富分化並疏離敵視,底層貧民窟野蠻無序;川陀南極的衛荷區歷代旁系繼承人對帝國皇權的覬覦;而九九派以追求平等為號召,暗中破壞帝國設施和秩序,推動民眾的不滿情緒,利用民意來謀求私權……這些社會形態的原型,在地球當下歷史中都能找到對應。不過和閱讀《三體》不同的經驗感受,就是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是建立在人性自私極惡的基礎上,對未來絕望。而在《帝國》中雖然時有危機,卻始終對人類發展保有信心;科幻的觸鬚無論如何延展,但核心的價值依然穩健。
只是,這七本書,前三部幹練簡潔,到第五部和第六部則繁複拖沓,人物情緒也顯得無甚必要。大概開始寫作的六十年代,只是為自己興趣而創作,到八十年代應出版社邀約規定字數而作,就難免有應時之虛了。
說到蓋婭星系共同體的設想時,初覺不可思議,但細想也未必沒有依據。
每次爬山的時候,我總是會將手按住某處巖壁,斂息屏氣,彷彿能感應山之呼吸,能洞察太古時代的黑暗與沉寂。這自然只是我一廂情願的臆想,但那種彷彿能融入混沌之中的剎那忘我,確是一種很澄寧的享受。或者世人就是基於這樣一種感受,而有瑜伽有禪定有坐忘,而求與萬化冥合。再有,如古人對於書籍的迷戀,今人對於網路的依賴,都好像是要尋求文化的認同與共享,而蓋亞的生命共同體,只不過是將它活化罷了。我們在同一個星球上呼吸生存,化干戈為玉帛,是人類群體的共同追求;只是作為個體,我們如何能敞開胸懷,與世界分享自己最私密的感受呢?
昨日夜半,看完銀河七部。某種意義上,這個暑假,也隨之結束了。許久沒有這樣廢寢忘食,雖然不務正業。可是,白日的睏意就是濃茶也打發不了了。到底不是年輕時候,夜讀金庸古龍二三點,早起一樣精神抖擻,歲月不饒人,一戒。
銀河帝國讀後感3
我很愛看書,暑假裡的一大樂事,就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沉浸於書海中。媽媽說要給我買套書當做我的生日禮物,讓我在品味書香的必讀書目中挑選。在眾多的書目中,我一眼就相中了《銀河帝國》。銀河帝國?難道是銀河裡的帝國?我迫不及待地想看這本書。
《銀河帝國》是一套系列書,分為基地七部曲、機器人五部曲及帝國三部曲。我剛看完基地第一本,其中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那些“英雄”人物的智慧、魄力都讓人回味無窮。
故事從蓋爾多尼克到川陀為著名的心理史學家哈里·謝頓工作開始。由於哈里·謝頓預言了銀河帝國將在三個世紀之後滅亡,他駭人聽聞的言論讓公共安全委員會的委員們忌憚。在審判及談判後,哈里·謝頓帶著他的手下到一顆銀河邊緣與世隔絕的小星球——端點星上去完成他拯救人類的計劃:編寫《銀河百科全書》。端點星就是基地。而基地與各星球間又發生著許多故事。
這本書中有許多人物令人欽佩。哈里·謝頓,這位數學家開創了“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學公式推演未來。他預測出銀河帝國將在三個世紀後完全滅亡,並招來三萬名科學家編寫百科全書,以端點星為基地,開始了拯救銀河帝國的實驗。候伯·馬洛是一位商業王侯,他曾經打敗了科瑞爾共和國,成為人民心中的第二英雄。他掌管著控制行商的權利,他幫助基地擴張,給予基地經濟資源。還有我最喜歡的塞佛·哈定,他機智又冷靜,打敗了安那克里昂的溫尼斯,統治著四王國,成為了人民心中的第一英雄。他們有擔當,敢於嘗試,在他們的努力下,銀河帝國有所好轉。
其實《銀河帝國》還是挺深奧的.,我才拜讀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冊,其中的奧妙需要我慢慢研讀。
銀河帝國讀後感4
這是《銀河帝國》系列的第一本書,開頭便描述了神一樣的哈利。謝頓博士正在同一位數學家探討以川坨為首都,涵蓋了整個銀河系的龐大帝國-銀河帝國的未來發展趨勢。透過謝頓博士自創的一門可以用數學工具計算未來的“心理史學”式,那位數學家驚奇地發現:整個帝國居然會在第三個世紀後全面瓦解!
當今,川坨上的高階人員早已知曉這個預言,於是自作聰明地把謝頓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預料到的地點:端點星。在那兒,人們將進行一項為復興帝國而編寫的《銀河百科全書》的計劃:謝頓計劃。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假象。
這本書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筆十分簡練,卻又處處埋著伏筆,使後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謝頓計劃”中的謝頓危機為線索,將讀者拉入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發現書中看似無解問題的破綻,用巧妙的筆法勾出幾位“智者”,由他們帶你解釋真正的答案。作者構思新穎,想象力超群,給讀者徐徐展開銀河帝國的畫卷。
我不禁想,如此強大的銀河帝國存活了幾萬年之久,卻由於人們的忘我娛樂與君王的腐敗而土崩瓦解,那麼我們的當今社會則絕對是無比幸福的啊。在龐雜繁複的政治中心裡,沒有明顯的腐化不是非常難得嗎?我們要好好珍惜這美好的“黃金歲月”啊。同時,我們不能像基地開始建設的五十年裡一樣無比封建、專注於過去,而要向發動革命的賽佛。哈定市長學習他,學習他與時俱進的超前思維。
微風鑽進臥室,悄悄地平復我好動的心靈。“武力是弱者的最後手段。”我一遍遍地想著哈定市長的名言,默默地告誡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無比宏大,令我歎為觀止,但我認為他最傑出的作品,還屬《銀河帝國》系列小說。
銀河帝國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銀河帝國·基地》雖然有點兒亂,但是我還是對這本書中的三個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謝頓是一個非常有預見的、願意為了事業來奉獻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學家在端點星建立起這個基地的,他用強大的科技讓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這些科學家之一。他讓這個基地崛起了,還用宗教來讓基地更加神秘,同樣,他也有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
侯伯·馬洛也十分厲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來讓基地擴張,而且更可貴的是他還有自己的獨立的想法。
透過這三個人的故事以及他們三個人的性格特點我覺得這是現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現在有許多許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樣感於擊挑戰權威當然,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認為權威說的話一定是對的,不敢有句否認。可是,權威也是人啊,誰不會有出錯的時候呢?人人都有出錯的時候,所以,我們應該要有敢於去挑戰權威的勇氣(可是不能胡說八道or不事找事)。這樣,總是會尷尬的,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嘛。
同時,我們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軟飯”(指只聽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會有成為一個沒有自個兒主見的人了。這是最可怕的事兒了。聽家長們說: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話大腦就會生鏽掉,到後來不能再運轉了。所以,我們要多去獨立思考,要像鳥兒一樣,努力衝破鳥籠的拘束,飛向藍天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