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語文的教學主張與實踐》讀後感範文

《本色語文的教學主張與實踐》讀後感範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本色語文的教學主張與實踐》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本色語文的教學主張與實踐》讀後感1

  開學至今,在寫了幾篇隨筆之後,不少學生慢慢“吼不住”了,開始“我手寫我心”了,在隨筆裡開始坦露心聲了;在批改了幾篇隨筆之後,我也慢慢發現了問題,之前發現都是別的學科的問題,要麼難,要麼作業多,從最難的物理開始,輪著來,數學,化學,生物,英語,物理,一科接一科。今天在批改隨筆的時候,終於有人提出了語文的問題,最直接的困惑是,語文如何學好?上課的資訊量太大,如何跟得上?在我早作準備的情況下,還是有同學對語文開始有了一些信心動搖,認為語文有點大、有點抓不住,再加上我這幾天的課堂觀察,是有必要梳理一下語文的學習思路了。

  如果直接回答“語文如何學好?”這一問題,幾乎無法回答,即使有人勉強回答,也要對這個回答慎之又慎。因為,“語文”這一概念太過繁雜,太過含混,或者說內涵極其豐富、廣博,所以對於如何學好自然無法解釋。如果說是“如何考好語文成績?”這個問題的回答比較簡單,最好的答案就是:做題。當然,有些題目做了再多估計也沒有什麼用處,比如作文,沒有自己的思想根源,寫了再多估計變化也不大。如果說是“如何學好課堂語文?”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也比較清楚,做好課下的知識積累,跟得上課堂的發言節奏,攆得上老師的問題思考。高一剛開始的兩個月內,我的課堂語文的方法就是課文學習中加入方法,方法建立中加入問題,問題回答中走向文章的深處,儘量把課堂用問題的形式串聯起來,慢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閱讀意識,不斷地把語文從“牽引”推向“指引”的大路上。

  今天在閱讀的過程中,讀到了一段內容“於我心有慼慼焉”。

  “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並透過一定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過程觀的最好體現。學生只能根據別人的指令去思考問題而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習能力弱化的顯著標志,而這是由長期的學習過程缺失造成的。

  要圍繞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一是障礙式的問題,即學習中的困難;一是發現式的問題,即對教材或教師的結論提出不同的見解。前一類的問題,是主要的;但後一類的問題更有價值。對前一類問題,要儘可能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透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提高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後一類問題的解決,能夠提高學生語文學習創造思維的能力。對這類問題,要進行分類和篩選,不同的問題採取不同的解決辦法。有的可以展開充分的討論,有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反思,有的可以等待條件成熟再進行解決,不必一律要現場解決,更不必都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

  用問題引領課堂,用問題來組織課堂內容,用問題來搭建師生對話的平臺,用問題來進入文字深處,用問題來鍛鍊學生的思維品質,用問題來鍛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問題有時候真的很重要。回顧這一段時間的課堂,我常常會設計一兩個問題來支撐文章的分析,在問題的回答中,課堂的討論氛圍較為熱烈,思考的投入度也比較高,可在自主學習這一塊,可能還不夠,還沒有形成“自主的問題意識”。可能針對上述培養學生的“障礙式問題”意識和“發現式問題”意識,我要重新調整,保留“障礙式問題”,分解“發現式問題”,因為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發現”很難,如果強硬“發現”就會很容易走向“空洞派”“心虛派”。所以我做了如下處理:

  障礙式問題,自主閱讀課文時,在理解困難或不理解的地方,標記問題,每一課應該都有;質疑式問題,自主閱讀課文時,在理解或讀懂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質疑,標記問題,每一課都應該有;解釋式問題,自主閱讀課文時,嘗試解釋作者的意圖,或者嘗試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課一定要有。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具體地明確問題的形式,我又列舉了經典的常見的具體的問題形式:

  1、這一個詞,這一句話,什麼意思?(有什麼內涵?你是怎樣理解的?)

  2、作者這樣寫有什麼意圖?(其目的是什麼?有什麼作用?是為了什麼?)

  3、這一段文字或內容給我們什麼啟發?(什麼啟示?聯絡當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用問題引領課堂,慢慢培養學生的自主語文學習能力,那麼我就可以更自由地更充分地加大課堂的容量,自然也就能解決好同學的第二個疑問了。

  《本色語文的教學主張與實踐》讀後感2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竟然在茫茫書海中找到了黃厚江老師的著作《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終於可以叩開“本色語文”的大門,傾聽本色語文那質樸而生動的聲音。

  黃老師在著作中指出:本色語文的.內涵主要有三層:一是“語文字原”:立足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語文字真”:探尋母語教學的基本規律,實踐體現母語基本特點的語文教育;三是“語文字位”:體現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實現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最喜歡書中的這段話:“本色不是守舊,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不是無為。本色,不是排斥其他風格;本色,不是反對創新;本色,更不是放棄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語文教學的原點。你可以走得更遠。但這裡是出發地。”

  其實,我們小學的語文課堂同樣需要這樣的“本色語文”。在低年級語文教學第一線工作了許多年,也聽了很多課。有時候,那花哨而低效的課堂真不知道到底是在上什麼課?大段的錄影、無意義的繪畫浪費了本就不多的課堂時間;有時候,低年級語文老師所展現的第二課時與中高年級的課基本上是一個模式,串講課文,一篇課文教完了,有的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通,生字更不會寫;有時候,教師為了讓課有看頭,把本來條理清晰的課文打亂順序來教,且翻來覆去地問“你讀懂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一節課下來,學生真正的收穫少之又少。

  黃老師認為“真理總是樸素的”,“新課程理念可以體現在普普通通的課堂中,可以用最平常的方式去實踐”。他不提倡“唯新為好、唯奇為好”的評課標準。他為大家提供了一節家常好課的標準:

  1、目標簡明。

  2、結構簡單。

  3、方法樸實。

  4、教師省力。

  5、學生賣力。

  囉囉嗦嗦,寫的都是黃老師的一些觀點,實在是覺得自己能把這些觀點慢慢內化就已經不易了,只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能踐行一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