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國際愛牙日宣傳活動方案
9.20國際愛牙日宣傳活動方案
2016年9月20日是第二十八個全國“愛牙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AA”副主題:AAA,為了做好我鄉的“愛牙日”活動,計劃如下:
一、領導重視,有組織,有方案,加強對相關人員培訓,保障活動順利開展。
接到上級通知後,院領導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制定宣傳實施方案,組織骨幹人員,落實本項工作。
1、加強人員培訓:19日對全院職工及鄉醫進行愛牙日宣傳知識培訓,要求各村鄉醫利用標語,廣播、口頭等進行宣傳。
2、居民健康檔案小組人員,從9月15日起,利用隨訪對重點人群開展愛牙知識健康講座進行宣傳;
3、以兒童為重點,開展健康教育,普及口腔衛生知識。與教育部門積極配合,9月18日組織口腔專業人員,進入學校、托幼機構,以兒童為重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促進。兒童是口腔疾病的敏感和高發人群。這一階段也是獲得口腔衛生知識,建立正確行為方式的關鍵時期,及時、科學進行兒童口腔保健指導並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意義重大。專業牙科醫生對兒童宣傳口腔保健知識,指導兒童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和就醫行為並當場演示刷牙的正確方法,動員家長積極帶適齡兒童到醫院自覺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實施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為提高兒童口腔健康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引導兒童及家長,保護牙齒,從小做起;
4、9月20日在醫院門口設立諮詢臺,由醫師負責對群眾進行愛牙知識宣傳,散發傳單,接受諮詢,並進行免費義診。力爭做到宣傳全覆蓋;充分利用各種傳播手段,廣泛開展社會動員和宣傳,營造全社會關注兒童及中老年口腔健康的良好氛圍。使公眾瞭解愛牙日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增強公眾主動參與意識。
二、及時回頭看,總結經驗。收集、整理、儲存本次活動的各項資料,及時上報。進行分析資料,找出存在問題及解決辦法,以利下次借鑑。
全國愛牙日宣傳資料:口腔健康知識
1.乳牙有了洞需要補嗎?
我們從出生六七個月的時候就開始長牙了,到十二三歲的時候乳牙完全替換為恆牙。乳牙的健康是恆牙順利萌出的保證,如果乳牙壞的十分嚴重,會影響乳牙下面的恆牙的發育;如果乳牙過早的脫落,後面的牙齒會向前移動,導致恆牙萌出的間隙不夠,就可能錯位萌出。所以乳牙有了洞也需要補.
2.如何正確的刷牙?
可選用下列任何一種方法,但不要用力過猛,要動作輕柔,反覆多次.
豎刷法
方法:就是將刷毛尖端放在牙齦和牙冠交界處,順著牙齒的方向稍微加壓,上牙向下刷,下牙向上刷,同一部位反覆多次。
優勢:可以有效控制菌斑,刺激牙齦,使牙齦外型保持正常。
顫動法
方法:將刷毛與牙齒成45度角,使刷毛的一部分進入牙齦與牙面之間的間隙,另一部分深入牙縫內,來回做短距離的顫動。刷咬合面時,刷毛應平放在牙面上,做前後短距離的顫動。每個部位2到3顆牙齒,將牙的內外面都刷乾淨。
生理刷牙法
方法:刷毛頂端與牙面接觸,然後向牙齦方向輕輕刷。
3.兒童用成人牙膏可以嗎?
兒童不宜使用成人含氟量較高的牙膏。由於兒童的動手能力比較差,含漱技術尚未完全掌握,若是使用對成人潔牙比較有效含氟量較高的牙膏,造成孩子每天吞嚥下過多的氟,是不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
4.保護牙齒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
健美牙齒最佳年齡牙齒髮育取決於兩個階段:
一是從胎兒期2個月到出生,此為乳牙發育期。
二是從出生後到8歲,為恆牙形成期。
5.乳牙遲遲不掉怎麼辦?
兒童一般是在6、7歲左右換牙,持續到12—13歲才完全完成(20顆乳牙完全換完),但由於存在個體差異,有的會早些,有的會晚些如果超過8歲時,仍未換牙,就需帶孩子到醫院檢查,確認是否是乳牙滯留。
6.那些患牙需要拔除?
應該拔除的患牙有:患有嚴重牙周病的牙,牙齒已經非常鬆動,經過治療也不能使其再穩固的牙齒;患有嚴重齲壞的牙,牙冠大部分缺失,而且牙根周圍骨質也被破壞,不能再補的牙齒;反覆發炎、流膿的殘根;引起反覆發炎腫脹的阻生牙;影響正常牙萌出的多生牙、埋藏牙;以及導致病變的牙齒,如含牙囊腫,牙齦瘤等。
7.乳恆牙替換時應注意什麼?
(1).當恆牙已經萌出,其上乳牙尚未脫落,應及時請醫生拔除滯留的乳牙,以使恆牙排列整齊。
(2).如果乳牙脫落後多時尚未見相繼恆牙萌出,則需到醫院內拍一張牙片檢查是否是恆牙先天缺失。
8.外力導致的`牙齒脫落可以再植嗎?
答案是可以的,牙科醫生可以將牙齒進行再植,如果外傷造成牙齒完全由口腔脫出、就應立即把脫落的牙齒放在—杯水或—杯牛奶中或用溼毛巾包起來,也可以含在舌下趕緊到醫院進行治療。如果能在30分鐘以內到達醫院,再植的遠期效果很好。
9.如何預防齲病?
(1). 消除致齲因素,搞好口腔衛生,進行有效的刷牙。
(2). 適當應用氟化物提高牙齒抗齲能力。
(3). 應用窩溝封閉劑,隔絕致齲因素對牙齒的侵襲。
10.齲病好發於哪些牙齒?
第一磨牙患齲(蛀牙)率最高。即:6週歲時,上下左右最後面萌出的第一顆大磨牙(六齡牙),可以到牙醫那裡做“窩溝封閉”來有效的預防齲病(蛀牙)的發生。
11.什麼是六齡齒?
六齡齒是第一恆磨牙,由於平均萌出年齡為六歲而得名。六齡齒對兒童頜面部的發育很重要,如果早失可使第二恆磨牙向前傾斜移動,造成牙齒排列不齊。六齡齒是恆牙,終生不再替換,應該很好地進行保護。除認真刷牙外,可以在牙科醫生的指導卜選用氟化物和窩溝封閉劑預防齲齒。
12.什麼是窩溝封閉?
雙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是凹凸不平的,有一些天然的窩溝和裂隙。牙菌斑很容易在這些堆積而且用刷牙或其它機械性方法是不可能清除乾淨的,因此窩溝齲的發生率很高。牙科醫生可以使用窩溝封閉劑來封閉這些窩溝,以防止牙菌斑的堆積,從而可以有效地預防窩溝齲(蛀牙)的發生。
13.洗牙會損傷牙齒嗎
牙菌斑和牙石是引起牙齦發炎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清除它。用器械清除牙面上的菌斑和牙石並將牙面磨光的過程就叫潔牙術或潔治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洗牙。洗牙不會損傷牙齒。
14.補牙為什麼越早越好?
因為齲洞經過修補後可以阻止齲病(蛀牙)病變的發展,及早恢復牙齒的功能,保持牙列的完整。若不進行及時治療,病變就會越來越大,從淺齲發展到深齲,對冷熱酸甜等食物刺激敏感;當損傷到達牙髓,引起牙髓炎,此時牙痛會十分嚴重;當病變再進一步發展,會引起根尖炎、根尖周膿腫,甚至頜骨骨髓炎、牙齒脫落缺失。
15.什麼是"智齒"?
下額第三磨牙一般在18-25歲萌出。由於其萌出時間較晚,也常因位置不足而發生萌出位置異常,故通常彼人們稱為"阻生牙"或"智齒"。
16.智齒需要拔除嗎?
當智齒指出後,應請專科醫師認真檢查,並根據具體情況及早去除病因,如磨改對合牙尖、切除多餘的牙齦瓣等,對確實認為沒有保留價值和炎症反覆發作的智齒,應儘早拔除,以防後患。
17.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包含什麼?
定期口腔健康檢查包含兩層意思:
①健康檢查,即在沒有口腔疾病或自已沒有感覺到有牙病的情況下,進行的健康檢查,而不是已明確自己有牙病,才去看牙病。
②要求定期、而不是隨意的。定期的時限標準隨年齡而異,通常是:2~12歲兒童每半年檢查一次;12歲以上者,則每年檢查一次。
18.定期口腔健康檢查有什麼意義?
①口腔常見疾病(如齲病、牙周疾病等)多屬慢性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被人們忽視。因此,透過定期口腔健康檢查,可以早發現、早診斷、早處理。
②有很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在口腔有表現,常常可透過口腔健康檢查,而發現屬於全身性的疾病。
19.吮手指習慣有什麼危害?
吮指的兒童,手指有胼胝及彎曲現象,它可引起前牙開頜,上前牙前突,開唇露齒等危害。
20.吐舌或舔舌習慣有什麼危害?
兒童有吐舌或舔舌習慣,可引起前牙開頜幾下頜前突畸形,甚至形成反頜,如果舌同時舔上下前牙,則形成雙牙弓前突。
21.咬唇習慣有什麼危害?
情緒不好時出現咬唇動作,日久形成習慣咬上唇,可引起上前牙前突和下頜後縮等症狀。
22,偏側咀嚼習慣有什麼危害?
可導致面部左右兩側發育不對稱,不常咀嚼的一側容易使牙垢、牙石堆積,易發生齲齒和牙周病。
23.咬物習慣有什麼危害?
常咬鉛筆和啃指甲,會導致牙齒不齊閉合不嚴的後果。
24.什麼是正確的漱口方法?
將漱口水含在嘴裡,後牙咬緊,利用唇頰部,也就是腮幫子的肌肉運動,使漱口水透過牙縫,這樣才能達到漱口的作用。
25.剔牙習慣好不好?
有些人養成了一種剔牙習慣,飯後不管牙縫有沒有食物嵌塞,總要剔一遍,這容易使牙齦萎縮,牙根暴露。
26.塞牙最好怎麼解決?
我們提倡飯後漱口,實在漱不出來,可以用牙刷刷,或者用手帕、毛巾按在食物所塞的部位輕輕一擦就可以出來,這些都比牙籤優越得多,不會帶來什麼損傷。
27.口腔的定義是什麼?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參與消化過程,協助發音和言語動作,具有感覺功能,並能輔助呼吸,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從事各項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器官。主要功能有:咀嚼、吸吮、吞嚥、言語、感覺、表情、攝取食物、參與呼吸等。口腔功能是在中樞神經的支配下,依靠牙齒、唇、頰、舌、顎等器官,透過有關肌肉的收縮和下頜運動完成的,是咀嚼系統組織器官分工合作的結果。
28.口腔所包含的組織器官有什麼?
口腔所包含的組織器官有:唇、牙齒、面頰、顎、牙齦、齒槽骨、上頜骨、下頜骨、舌骨、顴骨、顳頜關節、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及這些器官上的肌肉、神經、血管等。口腔以唇、頰、顎、口底為界,後上方向鼻咽部延續,後下方與口咽相通。除牙齒外,口腔有粘膜覆被,其上皮結構類似皮膚,但在溼潤性、角化程度及附件構成上與皮膚不同。
29.牙齒由哪幾部分組成?
牙釉質 它是牙冠外層的白色半透明的鈣化程度最高的堅硬組織,其硬度僅次於金剛石。
牙本質 它是構成牙齒的主體,位於牙釉質和牙骨質的內層,也是牙髓腔及根管的側壁。
牙骨質 它包繞牙根的外層,較薄,顏色較黃,硬度類似於骨組織,具有不斷新生的特點。
牙 髓 它位於髓腔及根管內,主要由結締組織、血管和神經構成。
30.唾液有什麼作用?
清潔洗刷作用、抗菌作用、助消化作用、潤滑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