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話讀後感(通用6篇)
教育漫話讀後感(通用6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漫話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漫話讀後感1
《教育漫話》第三部分講的是智育,洛克為此提出了一些比較合理的意見:1誘導兒童學習,把學習作為一種獎勵或者遊戲;2讓兒童閱讀一些淺顯、有趣而又適合其能力的書籍;3學習外語應該塑造一種只能講那種語言的環境;4教師的突出技巧在於集中並且保持學生的注意力等。
在教師的教學方法上,我想補充阿姆斯特朗的話:“如果一個孩子某學科表現較差,我們應該從他的強勢智慧專案入手去補救有缺失的專案,而不能一直針對他不行的智慧專案拼命地給他補習。用他的比較弱的智慧去改進他的已經落後的技能,只是事倍功半,只會增加學生對學習的無助感,最後使他的學習興趣完全消失”。
教育漫話讀後感2
真理總是樸素的,平淡的文字總會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像拉家常般告訴我們一些實用的教育真理,看似瑣碎的小事,實際關乎孩子一生的命運。
無論將來如何,一個人童年起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一生幸福的基礎。一個兒童要遵守幾條簡單的規則: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冷水,應與水接觸。人是自然之子,古人在運動中捕獵生存,往往健康強壯,飲食上多食植物,遺傳下來就習慣素食,雖然古人的壽命比不過現代人,可他們到死是無疾而終。現代人雖是壽命較長,但很多人最後的幾十年疾病纏身。羸弱的身體多是嬌氣的生活方式造成。幸福的人生必須以強壯的身體為基礎,否則哪來健康的精神。我們的教育審時度勢,實行體育鍛煉大課間,每天至少鍛鍊一小時,我感覺學生們的身體素質正在不斷提高。
對於學生的羞恥心和名譽,洛克說:兒童的錯誤有時不能不加以斥責,因而斥責不獨應當出之以嚴肅的、不任情的詞句,並且應當揹著別人私地裡去執行;至於兒童應受表揚的時候,則應當當著別人的面前去得到。我覺得,小學生臉面很重要,很多時候的當眾批評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現在教的是三年級的孩子,明顯感到比一二年級的孩子愛要面子。想起前面有的學生私下嘀咕:老師就愛板起臉來訓斥人。我應該變換一下教育方式了,於是就在這個學期,在班內宣佈“無批評日”,得到了學生的一致響應。我提出了條件:我要大力表揚有良好行為的同學,對犯錯的同學會凝視10秒鐘,希望每個同學注意老師的眼神。這個方法真管用,以前不太與老師進行目光交流的孩子能不時地盯著老師了。這一天,有那麼幾次,我要忍不住批評學生時,會提醒全體同學:“現在犯錯誤的學生趕緊改正,要不我可忍不住了。”這樣的“無批評日”,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激起了學生的羞恥心,促進了學生情感的發展與精神的成長。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談到的很多觀點,樸素而實用,就像一輪皎潔的月亮,把柔和的光芒撒向自己的心底,使自己變得胸有成竹起來,知識是力量,智慧更是力量。
教育漫話讀後感3
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面對的孩子們都是一張張嶄新的純真的白紙,我覺得自己有義務來啟迪他們,讓孩子們不論是思想還是身體都要健康成長。我從約翰·洛克的這本經典名著《教育漫話》中得到了很多教育的新靈感,他將孩子們的教育分成了體育、德育和智育三個方面,這樣的三個分類我們並不意外,可是這樣的排序卻別有深意。
洛克在書中首先談到的是體育,實際談的便是健康教育。在中國的教育裡,我們很少會將體育排在第一位,在我們的思維裡,教師的主要職責便是傳授知識,至於體育,就適可而止了。我接著讀了下去,洛克的觀點是“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他圍繞著如何保持兒童的健康,從溫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講述,他將忍耐勞苦作為身體健康的標準。
其次,洛克所談到的是德育,道德品質應該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這會影響孩子們的一生。然而,正如他所說的“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一部分目標的是德行”,在我們的固化思維裡,孩子們犯了錯,我們會習慣性地為他們遮掩,總會認為他們還是孩子,長大就好了。而洛克在書中所講的,卻完全相反,他認為我們應當在孩子們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教導他們,讓他們從小便遵守規矩,服從理性,以免長大以後難於糾正。
在洛克先生的書中,他是將智育排在最末一位的,相比於品質,學問是最不重要的。在這一部分裡,他首先便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做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讓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孩子們若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讀書,長期下去會磨滅他們的求知慾望,機械的學習是無用的。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們把學習當做一種遊戲、消遣,一種做了別的事情之後的獎勵,而不是讓孩子們把學習當做厭煩的事情。
讀到這裡,我不禁反思中國的教育,我們也會教導孩子要吃苦耐勞,可也只是口頭上的教育。“這節體育課上數學”,在我們兒時便從我們的老師口中聽到過類似的話,如今我們又將同樣的話說給我們的學生。究其根本,是因為作為教師,我們總會有些急功近利的思想,總想讓孩子們一步登天。體育活動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彷彿可有可無,我們卻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想問題,我們總是會忘記和忽視體育對孩子們的重要性,這一點,我們應該反思和改正。
與此同時,父母們又對孩子過分溺愛和保護,我接觸的很多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我的孩子在家裡什麼都不用做,我們也不指望他能做什麼,只要他能好好讀書就行了。在家長們的眼中,所謂的讀書便是“智育”,而體育和德育很少被提出來。在這樣的教育環境裡,在洛克書中十分簡單易行的方法,卻變得寸步難行。
不論是教師和家長總有一種思想,便是把孩子們培育成一個“能人”,或者說一個“成功人士”,而不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紳士”。洛克先生書中有許多話,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細緻的揣摩。《教育漫話》這本書語言不多,其間談到的教育思想是進步的,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教育漫話讀後感4
讀了《教育漫話》我對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傳統教育思想有所瞭解。作為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並且反思我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教育漫話》開篇就闡述了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他的體育教育思想。洛克認為“凡是身體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麼別的奢望了。身體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別的種種,也是徒然。”他把健康放在了比其他一切種種都重要的位置上面。洛克提出“身體強健的主要標準在能忍受痛苦”,因此,洛克堅決反對上流社會對兒童的嬌生慣養,主張身體鍛鍊自幼小開始。洛克認為,兒童的衣服不宜過緊,以免束縛身體,影響發育,衣著也不宜過暖,使身體習慣於氣候的變化,增強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腳、洗澡是鍛鍊身體的好辦法,可使衰弱者恢復健康,健康人增強體質。
讀到這裡,這又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從小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老人們的溺愛讓他養成了許多壞習慣,尤其讓我頭疼的是,他很調皮,愛看電視和玩電腦。針對他的這一情況,我首先是減少他看電視和玩電腦的時間,在他感到無聊的時候,再介紹一些有趣的圖書給他,當然,一開始是一些純漫畫型的,而且是由他自己挑選。慢慢地,他開始喜歡看書了,自己就主動拿出一些書來看,現在,除了星期天,他基本上不看電視了,而且所看的書也由一開始的漫畫向一些知識型的書籍轉變了,他還經常把他從書上獲得的知識講給我聽呢!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認真學習的。我相信只要用一顆愛心去工作,再加上教育方法得當,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漫話讀後感5
時斷時續中看完了洛克的《教育漫話》,雖然書的主題是紳士教育,但是書中主要談到的是關於體育保健、道德教育和智育,其中道德教育是《教育漫話》中最重要的內容。
他說:“一位紳士應具備的各種品性之中,我將德行放在首位,視之為最必須的品性。”他要求兒童在具備健康體魄的基礎上,必須有健全的精神發展,而這集中表現為必須具有完美的德行。洛克認為,德行是人生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雖然他關於德行的標準是為紳士量身打造的,而我們要培養的不是紳士,而是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但同樣要求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這跟洛克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而他關於孩子教育過程中的細節描述,更是使我受益匪淺。
在如何誘導兒童學習中,洛克說:“當他到了能夠說話的時候,他就應該開始學習閱讀”。在教育中我也發現,當我問及一些不愛讀課外書的同學家長時,經常會發現這些同學小時候沒怎麼看過書,而那些熱愛讀書的同學,往往很早就在家長的指導幫助下看書,使他們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所以,閱讀應該從小的時候開始。
教育漫話讀後感6
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世界教育名著。洛克在第二頁就指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當孩子在家裡受到了錯誤的教育再接受學校教育就有點困難。
洛克在書中談了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等方面問題。其中他最重視德行,他說“我認為在一個人或者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德行,我學得他今生來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教書育人,育人是第一位的,我認為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多數學校對教學成績抓得力度更大一些,大考小考不斷,德育也不應忽視,應紮紮實實地開展德育活動。一個學生的德行若出了問題,一生的幸福就毀了。
德育自古就很受重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裡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基礎,“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古代對品德教育更重視,不像現代教育這麼功利化,考什麼學什麼,而是詩書禮樂等全面發展。
《教育漫話》中論述懲罰的文字不少。當今中國的教育是談“罰”色變,正當的懲罰也可能會被家長以體罰之名訴之媒體,不良媒體為吸引眼球連篇累牘地報道,絲毫不慮及社會影響,導致很多老師在管理學生上明哲保身謹言慎行,而有的學生日益肆無忌憚,不少老師感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好管。過猶不及,體罰是懲罰的極端,沒有懲罰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
“如果兒童所畏懼的或所感到的只是它所給予的痛苦,則鞭撻的好處並不多,因為痛苦消滅得很快,兒童對於它的記憶也會同時忘卻。但是我覺得有一種過失兒童是應受鞭笞的,兒童應受鞭笞的過失也只有這一種,這就是頑梗,或者反抗。在這種情形之下,我主張在可能範圍內把鞭撻所給的羞辱作為懲罰的最大部分,不是痛苦。惟有使他們由於做錯了事和被打而感到害羞,才是真正的德行上的制裁。”
洛克主張慎用鞭撻,“鞭撻或呵斥是應該謹慎地避免的。因為這種懲罰的方法,除了使兒童對於使得自己遭受鞭撻或呵叱的錯誤行為發生一種羞恥與恐怖的心思以外,是決不能再有別的好處的”,久而久之,“這種奴隸式的管教,所養成的也是一種奴隸式的脾氣。”
“它只是彌縫了目前,使傷口結上了一層皮膜,對於痛楚的核心仍然沒有觸到。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教育要育心,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這本書中,作者還談論了體育和智育等方面的問題,深入淺出又富有哲理。
我用了十幾天的時間把這本書又讀了一遍,重點章節讀了兩遍,做了兩千字的摘記。合上書還想去讀,這是一本真正的教育經典,隔一段時間再讀又會有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