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1
《昆蟲記》是一本描寫昆蟲生活習性的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在法布林的筆下,這些在我們眼裡微不足道的小昆蟲也表現出它
們獨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門人充當著大門板和守門人的角色,同類來了就讓開,異類來了就趕跑它……這些昆蟲在作者的筆下表現的活靈活現,像人一樣有了靈性,會唱會跳,有喜也有哀。
看完這本書後,我對這幾句描寫遂蜂“守門人”的話還記憶猶新:“也許三個月以前,那時它還很年輕的時候,它曾經為了自己和後代們在這裡單槍匹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幹得筋疲力盡,一直到現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沒有停下勞動,它還在用它微薄的餘力守衛著這個家。它已經不能再做母親了,可是它依然能夠為家人守衛大門,抵擋不速之客。”看完這幾句話以後,我被遂蜂“守門人”那對家裡人深沉的母愛所震撼了。在它年輕的時候,它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著;在它老了後,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守衛這個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的許多母親不也是如此嗎?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而操碎了心,在兒女長大後雖然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幫忙的了,可是心中卻仍然裝滿了沉甸甸的母愛,想要再做點什麼。
將書中的內容與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一對比,才發現,原來昆蟲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作者法布林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蟲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發現了昆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因為《昆蟲記》在科學和文學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稱為“昆蟲的史詩”。為何法布林能夠堅持一生都致力於昆蟲研究呢?因為它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
《昆蟲記》讓我瞭解了昆蟲,更讓我瞭解了生命;這本書雖然看起來平平淡淡,但卻蘊含了作者對生命的無比尊重,對大自然的無限嚮往。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2
《昆蟲記》這本鉅著的作者是法國作家法布林,他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想,美術家一般的觀察本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寫。他耗費一身的光陰來觀察、研究昆蟲,並將其記錄下來,這本讓他花費畢生心血的傑作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
經過作者的描述,我能想象昆蟲在活動的畫面,蟬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務,蜘蛛在捕獲食物……多麼神奇的大自然啊。獸類動物有弱肉強食、寄生的現象,昆蟲裡也有類似的情景,蟬產卵的時候,有一種比螞蟻還要小
的小蟲子,會將自我的卵產在蟬卵上頭,而這種小蟲子發育要比蟬快好幾個月,這種小蟲子的幼蟲便拿蟬卵作為食物,供自我生長髮育所需。
小時候,在看《黑貓警長》動畫片時,有一集是說母螳螂在結婚當夜將公螳螂吃掉,然後黑貓警長來破案的故事。一向以為這只是編造的,看了《昆蟲記》後發現,這個動畫片是真實的科教故事。讓我瞭解了螳螂是一種
無情的昆蟲,母螳螂竟會六親不認地把它的親人吞食掉,產卵後便再也不回來了,不管自我的親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長!
在這本書裡,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體,娓娓道來,在對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作者對生活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熱愛。
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是經過解剖等工序來完成自我的作品,而是親身溶入大自然,不顧野外冒險的危險,就好比描述黃蜂,作者很細緻地描繪了當時怎樣冒著危險去觀察黃蜂巢,又怎樣弄懂黃蜂的習性,寫得十分精彩趣味。
我十分喜愛《昆蟲記》這本書,沒事時我拿起它,沉浸在其中,彷彿和法布林一齊探究昆蟲世界的奧秘。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3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僅僅翻開了《昆蟲記》的第一頁,我就被這本有趣的書迷住了。接下來的幾天,我就窩在家看這本令我興趣盎然的書,從中我知道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東西:蟬是怎樣脫殼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的;蟋蟀是怎樣建造巢穴的。這些奇妙的事情讓我不禁浮想聯翩,我彷彿看見了自由自在嬉戲的小魚,看到了蹦來蹦去的蚱蜢,聽見了蟬的鳴叫,聽到了百靈婉轉的歌聲??
這本書還讓我交了許多“朋友”,有勤勞的蜜蜂,有揮舞著雙刀的螳螂,有愛唱歌的蟬,還有溫順的貓,團結一心的螞蟻,恐怖嚇人的蜘蛛??這是一部講述可愛的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作者法布林只用了簡簡單單的文字,就幽默的向我們介紹了許許多多新奇的昆蟲,讓人無比新奇,無比讚歎法布林的文筆之妙。
看著看著,蟲子們都翩然登場,多麼有趣的故事啊!我從不知道昆蟲的世界裡也有弱肉強食,也有勞動,也有天敵。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明白了這些道理,讓我對昆蟲的瞭解更上了一層。法布林的昆蟲記沒有不真實感,因為這些原本就是真實的事。沒有空虛感,因為那些文字,那些描寫寫得非常詳細,不時讓我感覺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從來沒有被我重視過的昆蟲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融入了我的心靈,走進了我的生活。我敬佩法布林,敬佩他對科學的嚴謹,敬佩他觀察
的細緻,敬佩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昆蟲的精神。
我們要向法布林學習,學習他的堅持不懈。我們要向法布林看齊,爭取做到對事物嚴謹的態度。
《昆蟲記》為我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為我們開啟了通往昆蟲世界的大路,讓我們一起走向那神奇的昆蟲世界吧!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4
《昆蟲記》是法國作家法布林的經典作品。它不只是一部優秀的科普著作,還是一部清新漂亮的文學作品。
書中記載了很多有趣的昆蟲:勤勞的蜣螂中也有陰謀多端的無恥歹徒,蜣螂的妻子會在入“洞房”之後吃掉自己的丈夫,短少父愛的昆蟲裡也有西緖弗斯這樣的巨大父親,白蠍遭到驚嚇會像自殺了一樣暈倒……
《昆蟲記》不只讓我瞭解了很多昆蟲學問,也讓我改動了對一些昆蟲的見地。以前,我十分厭惡松毛蟲,一看到它就渾身不溫馨。自從看了法布林筆下的松毛蟲,我非但沒有厭惡,反而覺得它們很心愛。松毛蟲也叫“列隊蟲”,是由於它們總是一條跟在另一條後面列隊,即便只需兩條也是如此。它們很團結,從不打架,就算走錯了房間,主人也不會生氣,而是和不速之客睡在一同。它們也很盲目,為了避免迷路,它們一邊走路一邊吐絲,回家時只會沿著絲路走。即便連續幾天的花盆上轉圈,它們也不會隨意改動路途。
在《昆蟲記》中,我印象最深化的就是法布林為了近距離察看蜂蟎進入蜂巢的辦法,居然在沒有任何維護措施的狀況下去發掘地蜂的蜂巢,巧妙的是它沒有遭到蜂的攻擊,看到這麼友好的掘地蜂,路過的鄉下人還以為法布林給他們施了魔法呢。這或許就是法布林對昆蟲天生的親和力吧。
《昆蟲記》既是一部豐厚的科學鉅著,又是一部文學寶藏,捧讀《昆蟲記》,就像和慈祥睿智的法布林一同走在林蔭小道上,聽著他用輕鬆詼諧的語調為你講述神奇的昆蟲世界,有時分也像和嚴謹頑固的法布林一同坐在荒石園中察看蜣螂推球,舍腰蜂建巢,迷宮蛛捕獵一樣專注而有情味,讓我沉浸其中樂而忘返。我不時在想,做昆蟲學研討或許是未來工作的不錯選項!
《昆蟲記》是一部描寫昆蟲的巨大史詩,既反映了豐厚精彩的昆蟲世界,又折射了社會紛繁人生百態。它意蘊豐厚,似乎永遠解讀不盡……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5
緩緩合上書,輕嘆一口氣,終於我讀完了法國作家法布林所寫的《昆蟲記》這本書,讀完之後給了我眾多感受。
《昆蟲記》是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也是文學鉅著,而它的作者法布林31歲時,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河馬”,他十分痴迷與昆蟲,在日日夜夜不斷的觀察與實驗之中,得到了許多關於昆蟲的問題的答案,也創作了《昆蟲記》這本曠世鉅作,讓人們可以更真實的瞭解不同種類的昆蟲,感受昆蟲世界的奇妙,明白昆蟲同人一樣擁有情感。
如今閉上眼睛細細回憶《昆蟲記》中的眾多情節,那關於狼蛛的情節卻首先浮現於我的腦海之中。
狼蛛擁有排成三列的8只黑色的眼睛,步足粗壯,多刺,善於奔跑、跳躍,行動敏姐猶如一位身經百鍊的刺客,性情兇猛,擁有很強的毒性,大的狼蛛甚至可以毒死一個人,背上還長著恍若狼毫的毛,令人僅是看上一眼便心生恐懼,因此人們給它賜予了狼蛛的名字,而就是如此恐怖的昆蟲卻存在著不為人知的溫柔母愛。
在狼蛛母親生產前,會織一個鬆軟,舒服的小床,之後將卵放在這個小床上,然後用線裹好成為一個絲袋,保護著孩子們的安全,但狼蛛媽媽仍是擔憂便一直將這個絲袋背在身後,直到孩子們陸續破卵而出。
到了9月孩子們從卵袋裡鑽出,且迅速爬到母親身上,直到爬到背部後就一動不動地趴在那裡。200只左右的小狼蛛挨挨擠擠地趴在母親背上,甚至連前胸和兩側都擠滿了,承想,這是多麼壯觀,小狼蛛在母親身上一待就是大半年,狼蛛母親該多麼勞累啊,即便如此,狼蛛母親也十分樂意地帶著孩子們周遊世界。
狼蛛的母愛,令我為之敬佩,而我們的母親也何嘗不是這樣不求回報的養育我們,她們的恩情我們擁有報答不完。這也讓我明白昆蟲世界與人類世界一樣都是有著情感的。作者:唐航飛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6
暑假我讀了3本書,其中有一本是我非常喜歡的,它就是出於法國著名昆蟲學家、博物家、科普作家——亨利 .法布林,她被譽為”昆蟲界的荷馬"。你就會知道是什麼書,那就是《昆蟲記》。
《昆蟲記》是一 本關於昆蟲的科幻故事,裡面講解了各種各樣的奇異昆蟲,在這裡面我最最喜歡的就是“蜣螂”。蜣螂簡稱“屎殼郎”,大家一定見過,可能你會感到非常噁心,可是就是一個小小的蜣螂它背後的故事是非常偉大的。現在就有我來給你們講解一些關於蜣螂的故事吧。“蜣螂進入人們的生活已經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在恐龍時期蜣螂就已經出現了。蜣螂是一種熱愛勞動的昆蟲,根蜜蜂相同,但有些不是,大家在生活中可能會看到蜣螂的背後老是滾個球,那不是它的“玩具”,而是它的食物。它滾這個球是非常困難的,有時滾著球會遇到巨大的危機。有一天”我“在書上看見了關於蜣螂的資料,蜣螂在生活中它通常滾的食物離家有點距離,就是這點距離會讓它遭到危險。如果你認為蜣螂是很善於合作的,那你們就是大錯特錯了。當一個蜣螂做成一個球,便會離開其它同類獨自把勞動成果向後推去,就在這時一個沒有做成球的蜣螂就會幫球的主人一起推,它真的是出於好心嗎?不,它是一個”強盜“!當主人推到半路的時候會休息,就在這時”強盜“會趴在球上假裝睡著,這樣主人會放鬆警惕,就在這個時候”強盜“會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推走,如果主人發現”強盜“的話,”強盜"會裝出一臉可憐的樣子還給主人,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生搶,“強盜”會毫不留情的進行格鬥,主人也會迎戰,勝者會在球上歡呼,敗者會孤零零的坐在地上繼續做球 。
我讀完了昆蟲記以後明白了好多的道理。我們要學習蜣螂熱愛勞動、不屈不撓的精神。但是還有一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不能搶別人的東西,更不能用欺騙的手段來坑害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7
在這個歡樂的寒假中,我閱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昆蟲記》。它的作者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只有靠著這種精神,才能取得成功,還讓我知道了法布林對昆蟲的情有獨鍾。在他的筆下,那些小蟲子都是有靈氣的,它們是紡織家、音樂家、歌唱家、獵手、建築師等。他的敘述既有科學性,又有趣味性,從而激發了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所以這本書給我的啟示很大。
今年寒假我去阿公家過年,發現阿婆還有老太太她們都在織毛衣,看著她們一針一針熟練地織著毛衣,我心想:織毛衣沒什麼大不了。於是心裡有些癢癢,也想去學織毛線。自己就去抽屜裡拿了兩根針,還有一團毛線。然後拿著這兩樣東西興致勃勃的去請教阿婆,阿婆耐心地對我說:“俗話說:站有站像,坐有坐像,織毛衣啊就應該有織毛衣的樣。首先左右手各拿一根針搭在大姆指和食指中間,針要橫著拿;再把右手的根針戳進左手針上兩條毛線的中間;接著拿右手的那一段毛線在右針上繞一圈;最後將右針所繞的那圈往上一挑,這樣一針就織好了。第二針第三針也是這麼的依次往後織。”我謹遵阿婆教我的方法,可是學了老半天,還是織不出個所以然來,不是掉了一針,就是毛線沒挑起來。不一會兒我就失去了耐心,心想算了吧。但我突然想起了前兩天讀的《昆蟲記》,主人公法布林是靠著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輕言放棄,最終才獲得成功的。我也要向他學習,於是我就提起百倍信心再次拿起了針線。
經過幾十次的失敗,不斷的嘗試,我終於學會織毛線了!感謝你——《昆蟲記》,讓我又學會了一樣本領。以後我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8
我喜歡昆蟲,也曾飼養過昆蟲,在草叢中尋覓,在穀物中翻找那些蹦跳的、蠕動的小傢伙是我的一大樂趣。起初只是出於好玩,為了滿足好奇心,而把蟲子作為自己的寵物。自從看了法布林的《昆蟲記》以後,我對昆蟲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再也無法把這些小生靈純粹當做小寵物來看待了。
曾在草叢深處捕獲了綠蚱蜢,關在玻璃瓶中,放入幾根草飼養著,但沒過多久它就絕食自盡了。對此我納悶了好久,實在想不出這是為什麼。看過《昆蟲記》後,我知道了原因,法布林寫道:“一個休息日,我正在門外散步,突然有什麼東西從樹上落下,還不停地叫著。我跑過去一看。原來一隻蚱蜢正在貪婪地撕咬一隻蟬得腹部。蟬徒勞地叫著,不斷掙扎,蚱蜢則死咬住不放,把頭深深紮在它的內臟中,一小口一小口地拽下來。”原來,蚱蜢是食肉昆蟲呀!
有了養蚱蜢的經驗,我對於飼養昆蟲更加謹慎了。在瞭解到蟬吃樹葉的汁後,我事先放入了幾片樹葉,再把“囚犯”關入牢房,滿心歡喜地等待著它的變化。大約過了20個小時,當我再去觀察它時,卻發現這可伶的小蟬“六腳朝天”地躺著。我拉開紗窗,想借光細看它時,這小囚犯竟然“死而復生”,飛走了。看來這小昆蟲也會騙人啊!
在《昆蟲記》中,作者法布林告訴我們許多昆蟲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從圓網蛛到聖甲蟲,這兩位看似冷酷的媽媽實則是不惜用盡自己最後的精力為兒女毫無保留地獻出所有的絲,所有精緻的`食物;總被人認為溫柔可愛的螢火蟲竟會以閃電的速度獵食蝸牛;看著笨拙的“大孔雀”蛾幼蟲會織出構造巧妙的繭……這些事例都表明了昆蟲擁有人類難以想象的智慧。
記住蟲子並不渺小,蟲子也有值得我們人類尊重的大智慧。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9
一天到晚都在家,我覺得好無趣,無法出去喝小夥伴玩,僅有在家看電視。於是我想起教師讓我們讀的必讀書《昆蟲記》。於是我打開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昆蟲記》,來消除心中的無聊。讀著讀著我被法布林為了觀察昆蟲而不屑一切的精神所感染了,因為他向困難屈服。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要善於觀察身邊的事物,才能成功。
這本書講了法布林在親自實驗,觀察:螢火蟲、紅螞蟻、天牛、蟋蟀、蝗蟲、金步甲……還親自試驗了毛蟲的黴素等等,數不勝數,著一切都是高度危險的,異常是觀察朗格多克蠍子時,那種堅持不懈。
成功往往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成功往往能夠擋住一切所經歷過的風風雨雨。只要能夠成功,付出再大的努力和汗水也在所不辭。為了持家法布林不得不去一所小學去上課教幾何圖形,雖然工資很小,但還是幹。之後他有成了一名染色工,因為他的堅持不懈,有了一筆小財富,得到了皇帝部長的認可。
成功能夠造就一個人事業的成功,也能夠造就新的開始。法布林造就了一個新的開始,為了能讓孩子們在教室裡學習;為了自我能更好地瞭解昆蟲;為了能成功,法布林去了印染廠,用自我的方法做一名印染工人,好不容易賺了錢,去研究昆蟲,結果研究的人走光了,僅有他一個人堅持不懈的奮鬥,向成功跨步。
彩雲收集了無數的水蒸氣,只為了雨後驚豔一現;貝殼徵集無數沙粒,最終煉成一顆閃亮的珍珠。我們的人生是這樣,要經過堅持不懈的奮鬥才能成功。我輕輕摸著《昆蟲記》的封面,覺得不再無趣,因為我有昆蟲和法布林的陪伴。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10
一個人耗盡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昆蟲,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昆蟲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蹟。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法布林,他的《昆蟲記》,《昆蟲記》又被譯為《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也被譽為《昆蟲的史詩》。
作為昆蟲學家,法布林是非常嚴謹而輕鬆的。他根據親自觀察來的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和習性生動地揭示出來,使人們得以瞭解昆蟲的真實生活情景。法布林寫的《昆蟲記》是優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認的文學經典,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筆下,楊柳天牛想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操碎了心”,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稱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值得一提的是,法布林寫《昆蟲記》除了真實地記錄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死亡和繁衍,無不滲透著作者對人類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全書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對自然萬物的讚美之情。
“最終,角鬥失敗的一方會被勝利的一方從場心丟擲。它必須承受失敗的厄運,它的頭顱被撕開,成了征服者口中的美食。在這場令人驚歎的大決鬥之後,我留下那隻得勝的塔藍圖毒蛛達數週之久。雙方從各自角鬥的位置上撤退下來,但是都保持威懾狀態。”從這段話中介紹出了一種精明英勇的塔藍圖拉毒蛛。為捕獲它們,法布林不得不與詭計多端的對手鬥智鬥勇。透過仔細觀察,法布林瞭解到這種蜘蛛許多不為人知的生活習性。細緻的觀察,精彩的敘述,細膩的描寫,都使我們不能不對這部生物學著作著迷。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11
法布林的《昆蟲記》這本書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故事情節曲折奇異。在書中,我瞭解到昆蟲世界裡最傻最笨的是蟬,最無情的是螳螂,在蟬產卵的時候,有一種比螞蟻還要小的蟲子,當蟬產下它的卵,這些小蟲子就把蟬卵作為食物,可是蟬看見了蟲子就在腳邊上,卻沒有一點兒危機感,假如蟬一腳把蟲子踩死了,那樣蟬卵也不會被蟲子吃掉。
螳螂是個“壞傢伙”,為了產卵,它會吞了自己親人,更可惡的是,它在一個地方產下卵後就走掉,也不會去關心自己的兒女生活健康。這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與人類截然不同的。打我記事起,我的爸爸媽媽都很愛我,我家還有一個疼愛我的姐姐。不僅如此,人間總有真情在,就算是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我們也經常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者去幫助他人。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則暖心的新聞:幾天前的一箇中午,一位老伯推著一輛四輪手推車,推車上坐著一個老阿姨。天突降大雨,老伯疾步走過,一個正準備去吃午飯的七中學生看見了急忙走向那對老人,用遮雨的布蓋著老阿婆,把自己的雨傘給老伯遮雨,而自己的背後卻溼透了。他把倆位老人送到一處可擋雨的地方,讓老伯在此等候雨小點再離開,可是他沒走幾步就看見老伯準備要冒雨離開,他怕老伯淋雨受寒,就讓他在這裡等著,自己去附近買啦把新雨傘,把這把新買的雨傘遞給了老伯,看著老伯撐著傘走了,他才安心回去和同學吃飯。
正是因為人人都有愛,我們的生活裡才有親情、友情……我多麼希望昆蟲的世界裡也有這樣一個溫暖的家,一份暖心的愛。我還是希望螳螂一家能夠團團圓圓地生活在一起。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12
在這幾個星期下,我完成了《昆蟲記》的閱讀。法布林的筆下,那些昆蟲栩栩如生,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書頁間跳動。
昆蟲,從書生不練勞作,直到衰老死去都一記錄,昆蟲的一生都在這本書中呈現。這雖然都是平凡的文字,但是這無不體現出昆蟲生活的樂趣,幽默的語言將昆蟲的生活習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法布林的文字讓我彷彿置身於一個放大鏡的昆蟲世界。與他們嬉戲,看他們為了求生做出各種舉動,突然如夢初醒,眼前的昆蟲世界不見了,只留下了一本寫滿文字的書。
可能本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但是在他剛剛出生時,一隻螞蟻都可以置它於死地;蜘蛛為什麼會有如此高超的結網技術,殊不知這是它生來就有的一種技能。如此豐富的故事情節,如此高潮的寫作手法,正是這種《昆蟲記》,為我打開了昆蟲世界的大門,讓我去了解它們。
法布林寫這本《昆蟲記》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吧。當然,那些昆蟲絕對不會自願的讓法布林去觀察與記錄的,他們渴望自由,所以法布林不得不去捉捕他們。他曾經為了自己的觀察殺死了兩隻無辜的小鳥兒,又因此遭到了家人的譴責。對此法國人感到深深的自責,他表示他對不起這兩隻小鳥。隨後他便有一段文字中寫道,你們是將昆蟲開膛破肚,而我卻是活著研究它們。
寄生蟲在人們看來絕對是深惡痛絕的,但是釋出而卻依然的去研究它。人們認為他們非常懶惰,靠別人而不勞而獲,但是法布林卻認為這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捕獵的本能。所以不管它們做了什麼,他依然樂意去研究。
讀完這本《昆蟲記》,我心中真的感慨萬千,我對昆蟲的態度也好了很多,從此,人們將會很好地去保護昆蟲,愛護昆蟲。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13
拿到《昆蟲記》,第一反應是——這麼厚?再仔細一看——還不是全本?全本竟有十卷!暗自想想,這真是個大工程。翻開書時,心中自然攜著不少敬意。到讀完幾章,更不由得感慨:這人真是個蟲痴!
痴在何處?他熱愛昆蟲,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三更半夜爬起來挑燈看蟲子也不是沒有的事兒。研究大孔雀蛾那陣子,他連著幾個月大半夜地爬起來做研究,頗有些“秉燭夜遊”的意味。這一“遊”還不是醒一醒就接著睡,而是一起就醒幾個小時,熬到天亮也常有——這種和我們半夜偷玩手機的熱情相比絕不遜色。其次,他不怕髒不怕累,單說研究鞘翅目食糞蟲時,這位科學家整天挖糞回家喂蟲子,和諸葛村夫頗有些相像;而且類似於徒手抓毛蟲這種事情,不是膽子大到沒邊就是真心地喜愛昆蟲了。
說到科學家,我總想到實驗室裡一群白大褂忙裡忙外的情景;提到昆蟲學家,我會想到身披探險服,手持放大鏡,追著一隻蝴蝶跑的場景;但提到法布林,我想到的卻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和一個(或一群?)小孩趴在地上觀察聖甲蟲的場景。法布林就是這樣,在人們印象中永遠是那樣和藹。
《荒石園》中,他先是對一幫科學家和昆蟲學家劈頭蓋臉一頓罵,罵完又和昆蟲朋友開始平心靜氣地對話,一個老頑童形象躍然紙上。他和我們如此遙遠,遠在千里之外的法國,遠至百年之前;他又離我們如此之近,近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老人有著屬於自己的童真與可愛。他呵護任何生命,不分敵我;他把自我融入了自然。
這應該就是人與自然真正和諧的關係了。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14
弱肉強食,物競天擇,殘酷的從林法則在昆蟲的世界中一樣適用。法布林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昆蟲之間相互殘殺的情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蟬和蝸牛,兩者都是性情溫順的昆蟲,但也因此遭到貪婪殘忍的昆蟲的欺壓。
先說蟬,儘管蟬是個寵然大物,但仍然拿那些居心叵測的小蜂科昆蟲沒撤。這種昆蟲用穿刺工具刺破蟬卵,把自己卵產進去,蟬卵就成了孵化出的幼蟲的食物。
法布林嘆息道:“寬厚的寵然大物啊,你轉過身來,把這些侏儒踩扁吧!”可是蟬做不到,它的善良,讓這侏儒肆意妄為。說白了,就是人善被人欺,被人利用,自己卻毫無辦法。
再說蝸牛,蝸牛時常被金步甲攻擊,尤其是有些缺口的蝸牛,正如法布林所說,“金步甲需要的是我殘廢者。”這就是昆蟲世界,弱者得不到同情與憐憫。
這個社會也是如此,只有強者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這就如同“門可羅雀”這個成語一樣。
相傳,漢朝時,有位翟公,時任廷尉,聲名顯赫,有權有勢。很多人就來巴結他,翟府門口每天都堵得水洩不通。可是沒過多久,有人上書彈劾翟公執法不公。皇上見後震怒,並未詳細查證,就罷免了翟公。而翟公過去的門客,無人為他平反,反而疏遠了他。可是不久後,皇帝查明翟公是被冤枉的之後,今其官復原職。那些阿諛奉承的人又都跑了回來,但這次翟公不再像過去一樣熱情地招待他們,而是在門上寫道:“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不過我個人以為,翟公不必如此,畢竟人順境時的友誼,往往不是那麼牢靠的,因為投靠弱者,沒什麼前途,只有依附強者,才有可能更上一層樓。
《昆蟲記》讀後感600字:人與自然15
《昆蟲記》是一本描寫昆蟲生活習性的書。這本書的作者透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
我驚歎於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細膩的寫作手法。這些小昆蟲在作者的筆下像人一樣有靈性,肚子餓了它是悶聲不響,捕到昆蟲吃起來又風捲殘雲一掃而光,吃飽了它又會高興地“瞿瞿瞿”地高唱起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孔雀蛾的描寫,只見它“全身披著紅棕色的絨毛,脖子上有白色的領結,翅膀上有灰色和褐色的小點兒”。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我想到了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他在貝格爾號艦上旅行了5年,一路仔細地觀察和記錄,採集了大量多的珍貴的樣本。他就是透過仔細地觀察,最終才得出了偉大的結論——《生物進化論》。我又想到了新中國初期,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是透過千山萬水對多地地質的取樣,仔細地觀察和研究,預測到中國60年內將有4次特大地震,且都一一應驗。
聯想到自己,我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每次老師叫我寫作文時,總是想不到好的題材。有一次,我在小區裡,一陣風吹過,樹枝被吹得歪歪斜斜,一隻螞蟻摔倒媽媽的衣服上,地上也有多個摔下的螞蟻。哦,螞蟻是被大風從樹上吹下來的,經過仔細觀察,螞蟻們在搬家,它們都急急忙忙的排著隊搬著東西往樹上趕。媽媽說:“看這情況,螞蟻往樹上搬家,是天要下大雨了。”果不然,天氣預報明天有大到暴雨。想不到小小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需要細心觀察,更需要理性思考,從而獲取鮮活而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寫作素材,這是我讀完《昆蟲記》後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