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後感(通用18篇)

茶館讀後感(通用18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茶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茶館讀後感 篇1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裡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麵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裡,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裡的道理可真多呀!

  茶館讀後感 篇2

  茶館是老北京隨處可見,在那裡彼此嘮嘮家常,談天說地,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地方了。但誰能想到就是茶館竟能折射一個大的社會問題。老舍讓一個平庸無奇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意義。

  老舍的寫作手法與寫作角度都是對一無二的。我認為《茶館》雖一共只有三幕,但令人難忘,一幕一段,小而精,幹練、簡潔。劇情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初年,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期。在《茶館》中我們所能感到的不僅僅是時代的變遷,更是一種歷史的變遷。《茶館》中巧妙地表現出了年代變遷與人物的突出性格。儘管書中的“茶館人”呆,三教九流不少,但正是這些小人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茶館》中那些小人物如:茶館老闆王利發,心不壞但膽小的松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在茶館中沒有幾個人是掏心掏肺的人,聽聽!說得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不懂,不懂老舍為何塑造這些人物,但不能不說從那些小人物的那些有“人情味”有“良心”的話中能讓人感到世態炎涼呀!

  在這本劇中“子承父業”,這是一句頗有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向前走,那人們的裝束也前衛起來了。西裝革履,看那些黃皮膚黑眼睛的“西裝同胞”們更讓我看到中國的境況不容樂觀。

  從老舍那略帶諷刺意味的話語中讓人們瞭解到他的真情實感。讀了《茶館》這個劇本便了解了老舍處於那個年代的真實感覺,總體而論,《茶館》無論從場景佈置,人物性格塑造,語言的精煉程度,都可稱之為一部不可不讀的作品。《茶館》可以作為現在許多劇本的榜樣,老舍可以成為現在劇作家的楷模。

  茶館讀後感 篇3

  我覺得書是回憶的另一種表達方,它或許有些虛構,卻是基於生活的。所表達的必然也是人們的內心世界,所以才會隨著歷史顛簸影響著一代一代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共鳴。

  看如今的世界,城市裡車水馬龍,燈火闌珊。縱橫交錯的交通設施,構成了城市的血脈和骨架,生活也更豐富多彩。農村裡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舒適的日子在那片土地上就可以自給自足……可現在城市裡的人用冷漠偽裝自己,農村裡的人拼命想要逃離。對於這樣的生活我也並不覺得感激,反倒是認為日子平淡,比上白開水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總想著思甜,卻忘了憶苦,誰曾想過那從前的時光呢?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五十年間,社會的風貌和不同階級人物的不同命運。在一個明媚的午後捧著這本書,思緒也隨窗外翩躚的楊柳飄回那個年代。

  滿清末年,茶館裡依然是一派和諧的景象,茶館掌櫃王利發左右逢源,一切似乎都如此美好。然而在這背後卻充斥著令人窒息的衰亡。富裕的人在茶館裡喝茶,聊天,只是莫談國事,貧窮的人卻在茶館裡賣孩子。農村破產,人們生活更加貧困,今天想著明天,明天卻又想著後天。他們只能將自己的孩子賣了以獲得微薄的費用養活家裡更多的人。我想起《捕蛇者說》中的那個捕蛇人,冒著生命危險討生活,原來古今貧困竟也是相同的。想起老舍筆下另一個人物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車,即便尊嚴被踐踏也不反抗,終究是被那吃人的社會吞沒了。那樣的社會給人的失望大於希望,結局似乎註定了悲慘。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生活更加痛苦悲傷愈演愈烈。生活就像重砣壓在人們生上,那時連呼吸的空氣都是渾濁且陰暗的。京城裡的好多茶館店鋪都關門了,唯有王利發掌櫃改良經營。然而社會動亂是全方位的,迂腐的大兵前來敲詐,逃難的人堵在茶館門口……莫談國事的標語在牆上顯得愈加刺眼。人們不敢亂說話,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安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人們就像活在槍彈雨林裡,稍不留神就會被擊中。困難的環境也激發了人們的本心。善於偽裝的人一下就露出了醜陋的面孔,站到了正義的對立面上。說來也是可悲,這正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迂腐黑暗,畢竟太平盛世誰會願意去幹那樣的事呢?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的王掌櫃仍在苦撐著茶館,可那股黑暗勢力仍沒放過他。流氓特務靠著阿諛奉承的嘴臉獲得了權勢,想要霸佔王掌櫃的茶館。虛弱的老人終究被現實擊垮了,自己安然了這一生。

  莎士比亞說過:“黑暗無論怎樣漫長,白晝總會來到。”現在是靈驗了,可誰又知道這漫漫探索路上祖輩們付出的艱辛呢?不能忘也不可忘。

  讀完了《茶館》,心情格外壓抑。放眼看向窗外,楊柳依依,歲月靜好。溫水般的生活也總有它的滋味所在,想來也滿足了。

  茶館讀後感 篇4

  老舍先生創作《茶館》時,是政治清明的好時候,他寫出了了如此有力度的作品,讀來令人回味。

  《茶館》敘述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以及抗戰結束的三個時期一家大茶館的變遷,以此來表現19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老舍除此之外還經歷了新中國這一時期,他的這部文學作品可以說是對時代的總結從他的這種宏大敘事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的將自身生活經歷與所處的環境緊密聯合起來,用自己的理解與感悟詮釋這個年代的複雜悲涼,他的才思湧動,筆力雄厚可以被我們深深地所感知。

  老舍先生對這篇文章的敘述動機,是來自於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渴望,和對一個不公正社會的憎惡。劉麻子之死就是一個印證。劉麻子是一個壞人,他卻不是因為他做過的錯事而得到應有的懲罰,而是被人冤枉了,說他是逃兵,頂著這樣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罪名,讀到這兒,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同情他嗎,他是壞人,不值得同情;不同情他嗎,可他確實是被冤枉的可憐人。僅這一幕就能讓我們知道軍閥一貫草菅人命的作風,即使是像劉麻子一樣的壞人,也應該有自己的生命權,他被冤死,只能說明軍閥更壞,這個社會充斥著巨大的不公。而龐太監之死,則又是另外一種基調,充滿了悲涼哀憫的色調。曾經是大權在握的宮廷大太監,改了朝換了代,大權旁落,沒了勢力就面臨著被狠心的侄子們活活餓死的局面。他有權勢時,是做過些見不得人的事,卻被親近的人如此對待,可能在今天的我們心裡感受並沒有那麼強烈,但如果把他放在現在,想象一下,一位老人,他心力憔悴了一生,卻不能擁有活下去的權利,他是多麼的可憐悲哀啊。在這個時代我們想著這是如何如何的絕情,但在當時,似乎並沒有什麼,亂世之中,黑暗的社會里,好像只有麻木的人心。所以,這樣的社會里滿是不公正,亦滿是老舍先生對此深深地憎惡,他也渴望真正的現代新民族國家得以建立,從這人吃人的社會中逃離出來,把它擊碎,讓每個人真正得到幸福。

  有人說,老舍這篇《茶館》的結構方法是新舊社會對比,這也是他的歷史觀。有人認為,這種新舊社會的對比是是舊時代的中國與新中國的社會對比,有人說,老舍這篇《茶館》的結構方法是新舊社會對比,這也是他的歷史觀。有人認為,這種新舊社會的對比是是舊時代的中國與新中國的社會對比,老舍寫這篇文章是主要是想讓年輕人珍惜新中國的來之不易。但我對這個說法卻不苟同。我認為這裡的新與舊是民國於清朝為新,而於新中國為舊,是一種從不間斷的新舊社會的交替,沒有人說這是真正新社會的完整呈現,沒有人說這是人民最滿意的時代,我們以後繼續發展繁榮的社會於那時的心中來說才是真正的新。再者,這種新舊之比是反向的,社會制度一幕比一幕進步發展,但民生狀況卻一幕比一幕沉淪。常四爺的一句“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深深地戳痛了無數為國奮鬥抗爭在第一線的愛國人士,他們對新社會新國家的理想抱負,在一次次被打擊消滅,知道自己也絕望了,在他們心裡,再“新”的社會也只是一個空架子,充斥的只是更多的虛幻與沉淪。不過也正是如此,才構成了這部劇如此的張力。

  《茶館》這部劇早已超越了對新中國的歌頌,而是用人的生存際遇與命運沉浮去寫社會變革,歷史變遷。讀來總是令人深思,想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茶館讀後感 篇5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茶館》變成了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讀過這本話劇,我看到了中國那屈辱的歷史,我看到了中國那鬥爭的歷史。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裡。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一樣命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裡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看吶,這多麼讓我們思考的歷史,讓我們銘記的歷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國,被腐朽無知的清朝政府統治著。兇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後的中國,閉關鎖國、自滿輕狂、膽小懦弱的統治者壓迫人民。中國人民在這種壓迫下表現出不一樣的一面。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櫃,他心地不壞,卻正因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期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著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後無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也表現出底層人民的憤怒。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他憑著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建立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能夠“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讓想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實現願望。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統治者。

  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松二爺、常四爺、二德子、劉麻子……他們代表不一樣的人物,但他們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鬥爭……

  老舍的《茶館》讓我看到了中國的屈辱鬥爭歷史。銘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茶館》,讓屈辱的歷史不再重演。

  茶館讀後感 篇6

  這部劇運用對京城中裕泰大茶館裡人們的談話,體現了國家的興盛衰敗。從戊戌變法的失敗到解放戰爭的前夕,時代的變遷讓茶館裡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變成了一部歷史劇,而這部歷史劇的主角當然就是茶館掌櫃王利發了。

  王利發是個精明而正直的人,年僅二十歲就出來替早逝的父親打理生意,他生在一個混亂的、戰火連綿的年代,最後正因不能忍受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茶館被人強行霸佔而上吊自殺。是啊,用戲中的話說,那是一個人們“一堆一堆給洋人送鈔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當起了漢奸,個性是戲中的兩代小人——劉麻子和小劉麻子。

  先說劉麻子吧,他見利忘義,幹著給人說媒拉線這種不正當的生意,不論雙方願意與否,只要有錢賺他就幹,有時甚至還賣人兒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貧苦的農民——康六的女兒康順子以十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給了一個太監。

  而劉麻子的兒子小劉麻子呢?他非但沒有“改邪歸正”,反而還“發揚光大”,要創辦一個專給美國人帶給女招待的“花花聯合公司”,甚至想方設法霸佔了王掌櫃的裕泰茶館,把它改成了一個“取得超多情報,捉拿共產黨”的地方。

  現如今,像這樣見利忘義的人還在少數嗎?有些奸商,為了謀求暴利,用偷工減料製成的東西來矇騙消費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費者的性命!

  但是此刻,隨著人們的意識不斷增強,明白那些為祖國作貢獻的好心人越來越多,這是讓人們欣慰的一點。不管怎樣,《茶館》這篇局本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讀出了一位語言大師的愛國愛民,善解人意。

  茶館讀後感 篇7

  老舍先生的作品,大家都不陌生。例如:《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今天,我來和大家聊一聊老舍先生的一部話劇——《茶館》。

  《茶館》主要講了北京一家小茶館,從晚清到民國的生意變化,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側面寫出了統治者的兇猛與貪婪。

  合上《茶館》這本書,我腦海中出現了三教九流的人物形象。恭敬達官貴族的王利發,心狠毒辣的劉麻子、唐鐵嘴,為人正直的常四爺……不得不說老舍先生將形形色色的人刻畫得維妙維肖。

  我不禁憤慨萬千,當時的統治者竟然如此貪婪,舊時代的腐朽昏庸,老百姓的生活實在是苦不堪言。甚至當時買賣僕人,壓榨人民是理所當然的,那時的中國是多麼黑暗!

  我感慨萬千,想想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就熱淚盈眶。我突然想起巴金《家》《春》《秋》中張蘊華的一句話:如果改革需要我犧牲,我願意為改革出一份力!

  我也十分慶幸,慶幸我出生在一個和平年代,一個幸福的年代。沒有戰爭,沒有圖財害命的統治者,有的是鳥語花香的大世界,和一心為民的中國共產黨。

  老舍先生的《茶館》讓我受益匪淺,老舍先生不愧擁有“人民藝術家”的美譽,他的作品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與國家的興衰,實在讓人敬佩!

  茶館讀後感 篇8

  這幾天我讀了《茶館》這本書,以前看題目,我還以為是寫了一個小茶館的故事,可看了之後才知道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分別寫了清朝末期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三個年代,書中的字裡行間都透露出老北京的氣息。

  本書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一位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的'人,他寫的故事寫的非常的真實,讓人感觸頗深。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艱難不易。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忙活一整天,甚至還掙不夠一頓飯錢,而且他們還經常會被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所欺負,拿我們和他們做對比,我感覺我們真是太幸福了!

  在這三幕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二幕“龍鬚溝”,本篇章主要是圍繞著北京的“龍鬚溝”來寫的,反映了當時人民在新政府成立之前和新政府成立之後的生活變化。

  在茶館中,有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茶館的老闆王利發心不壞,確有些膽小的松二爺,愛國情懷高的常四爺,可是他們的生活過的並不好。因為當時的社會非常險惡,王利發是個好人,他見到人就會打招呼,可他們茶館卻一天不如一天,那些可惡的傷兵,天天來搗亂,看到這些令我憤恨不已,好想走進書裡,為他們打抱不平。好人為什麼沒有好報?而那些壞人卻過得很好真是太氣人了。

  一幕震撼人心的場景在大茶館裡上演,演繹出舊時代的黑暗歷史,給人們留下永恆的記憶。

  茶館讀後感 篇9

  時隔半個世界,現如今我們周圍也充斥著和《茶館》裡的各式各樣的人一樣的人。我愛國了,誰愛我?中國式思維、中國式人際關係、中國式的悲哀。

  《茶館》裡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著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著實讓人嗟嘆不已……

  老舍先生的《茶館》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件小小的茶館,更代表著當時的那個社會,代表當時的每一個人。

  茶館讀後感 篇10

  茶館,大家嘮家常、談天說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出生命的炫彩。最使我感到震撼的是:

  劇本的結尾三個老人在舞臺上“撒紙錢”“祭奠自己”,走投無路的王利發懸樑自盡,這是一個很有象徵意味的結局,既是對舊時代的控訴,也是對之唱了一曲“葬歌”,瀰漫著一種陰冷悽慘的氛圍。

  看出當時三個舊時代共同表現出的:政局混亂、是非不分、惡人得勢、民不聊生的特點。

  最使我受益的作品的語言。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館登臺亮相,構成了一個展覽式的“浮世繪”。他避開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描繪,而是描述這些歷史事件在民間的反響,將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

  老舍對北平口語與舊北平人物心理的熟稔,使得他能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製造出內在的衝突。

  《茶館》中的情景必然是以當時社會的背景,而當時社會決定了〈茶館〉中突出的社會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這種社會面臨的必然是革命。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社會矛盾是在中國強大的國力、穩定發展的新社會中出現,必然是次要矛盾,是可以解決的。所以中國的發展成就告訴我們對未來應充滿信心!

  茶館讀後感 篇11

  茶館,大家嘮家常、談天說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出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庭,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漸小有成就,在這之後的創作過程中,兒時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絡。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簡潔、乾淨,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老舍先生,無論您想傳達什麼給後人,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謝謝您留給我們如此寶貴的財富。

  茶館讀後感 篇12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著作之一,我讀了之後有很多的感想。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個時期非常混亂,軍閥混戰、敵寇入侵,裕泰茶館裡卻是熱熱鬧鬧,那裡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掌櫃王利發為了適應當時革命的浪潮,不斷改良茶館的經營,把茶館開了下去,但最終還是被軍閥霸佔,成了他的歌舞廳,王利發便上吊自盡了。

  茶館本是給人歇腳、喝茶的地方,在《茶館》中,它被描寫成一個縮小的社會,提鳥籠的有錢人、賣蟈蟈的窮人、算命的先生、專橫無理計程車兵、奸詐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這裡,人物描寫得非常生動,有正直善良的王利發、常四爺,也有奸詐狡猾的劉麻子、吳祥子等,他們之間的交流與衝突都體現了舊社會的封建與腐朽,就像常四爺的經典對白:“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呀。”

  當時的社會局勢動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館裡每天都有悲慘的事情發生,這讓我體會到,我們能擁有現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館裡的那些人,不正是為這樣的生活而奮鬥的嗎?既然如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樑。同時也要不停磨練自己,就像裕泰茶館的改良一樣,接受失敗、知難而上,這樣才會更上一層樓。

  這篇劇作也讓我體會到了那時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多麼困難,談國事談多了就會掉腦袋,他們能堅持下來非常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我要向他們學習。

  茶館讀後感 篇13

  老舍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茶館》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力的諷刺度,深刻地體現了人們在舊社會時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三個時代對人們的欺壓,及三個時代統治的黑暗,真實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正本相。《茶館》也成為了老舍個人漫長創作生涯中的高峰,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劇作界的高峰,是前輩作家中少見的後期超過前期的高峰。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乾淨、簡潔。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為中國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彙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櫃王利發,膽小的松二爺,十分愛國並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裡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為全劇的高峰,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著襯著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茶館讀後感 篇14

  舊社會的黑暗往往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可怕許多,和現在比起來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而《茶館》這本書很好的向我們詮釋了這中間的天壤地別。

  這本書的作者是老舍,他把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描繪的淋漓盡致,把當時舊社會的黑暗一一揭露出來,似乎看到的那些,就是自己曾經親身經歷過的這本書最重要的場景就是在當地有名的裕泰茶館,他經歷了好幾代掌櫃,早已將社會的黑暗、不公平和是非給看透了,每天來這裡的都是有權有勢的旗人,偶爾來幾個到這裡做生意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有一天,茶館的生意正興隆,王掌櫃正忙著招呼兩位很有地位的旗人,突然,來了一對母女,她們穿的衣衫襤褸,可見她們過的苦不堪言,掌櫃本來想好好招待他們,但是因為今天生意正忙,達官貴人又多,不得不讓小二將他們請出去,但那婦人就像受了驚似的,死活不肯出去。突然,她大聲喊道:“誰能讓我女兒吃的好,穿的暖,我就把她賣給誰!”天吶,可憐的母親為了能讓女兒過的好,不惜忍痛送走她,想必這個母親是有多愛和多捨不得她的孩子啊。

  和他們對比一下,我們豈不是生活的太幸福了,他們在忍飢挨餓的時候,我們在嫌棄飯不好吃,他們受冷受凍時,我們還在埋怨衣服不漂亮。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他們的生活,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想想他們的日子,再看看我們的日子,他們有的,我們也有,他們沒有的,我們還有。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社會,埋怨生活呢?

  幸而,最後有一位好心人讓那對母女吃上了飯。舊社會的黑暗,讓我們明白了我們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務必要珍惜現在的生活!

  茶館讀後感 篇15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卻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話劇《茶館》例幾乎濃郁了當年的社會跡象,並跟著社會的變化演出了一幕幕真真實實的人間活劇。從人們那些樸素的語言中,更加體現出當年不論是農民、社會人士對現在中國的一些不同的觀點。

  比如,讓名廚落得去包辦監獄的伙食,用順口說出這些念頭監獄裡的人多;讓說書先生抱怨生意不好,又順口說出這年真玩意要失傳……大家各說各的,各種職業的人抱怨著,雖然雜亂不堪,但是又反應了舊社會的興隆盛衰,並且更有一番不同的味道,更加覺得十分貼切那時的背景。茶館中形形色色的人很多,比如窮得出賣女兒的鄉富、吃洋的小惡霸、賣報紙的報童、老是無所事事的巡警……其實,從身份來看,也覺得當時的社會是在太雜亂,中國那是是多麼的腐敗。老舍緊緊抓住了那時的場景特寫,將半個世紀,縮小成一個茶館,在縮小成三部分,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明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代、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歷史命運。

  《茶館》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我舞臺上總有贏得掌聲。《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它的藝術價值不僅僅透過一個茶館反應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的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在中國人的腦海中永遠是那麼的清楚,因為,那是中國曾經真實的歷史……

  茶館讀後感 篇16

  近日去新華書店,在書之海洋中,惋嘆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書者,名曰《茶館》,置於書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書而視,受益無窮於其中,故有感如下: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著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裡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先生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先生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著“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茶館讀後感 篇17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茶館》。

  《茶館》這部著作是老舍先生寫的。老舍本名舒慶春,字舍予,他出生於1899年2月3日,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他的代表作有:《茶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鬚溝》等......

  在老舍先生髮表《茶館》之前,他已創作出《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些優秀的傳世之作,《殘霧》、《國家至上》這些劇本,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可以說,《茶館》這部著作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小茶館裡。茶館裡人來人往,匯聚各色人物,這一個大茶館就相當於一個小社會,老舍先生把當時社會的風氣全都融入了這個小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明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當時的歷史命運。

  主要人物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等從壯年到老年,貫穿了全劇。次要人物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等都是繼承父業的,雖然衣著變了,但是德行仍然沒有改。這些人物反映了時代的背景,運用得非常巧妙。

  茶館是最具創意的戲劇,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激活了多年的文化積澱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一九五七年七月,老舍將他的作品——《茶館》發表在《收穫》創刊號上。

  茶館讀後感 篇18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絡。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

  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先生,無論您想傳達予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不得不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這財富,我們會慢慢挖掘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