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讀後感範文

教育哲學讀後感範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哲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哲學讀後感1

  近期購買《教育哲學》一書,平常時有接觸一些教育名家的書籍,但有關哲人關心或關注教育問題的書是便是頭次,試想他們能從更高的視角來思考教育,一些深邃的教育觀點和思考值得深思。

  關於“開學第一課”事件,想必記憶猶新,微信、微博上引起了巨大反響,讓重新審視現階段社會培養怎樣的人呢,我們的教育如何跟上時代的步伐呢?按《春秋公羊傳》的分類,現在社會的形態是正處於昇平世(小康水平左右),教育也應該與之相適應以追求審美主義、自然主義和情感主義為核心的浪漫主義。但如果長期推行智育、美育與情感教育的“休養生息”必然導致國家或者社會的危機。在我們追求“柔性”教育過程中對於學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練或挫折的“剛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強大的個人或民族,並不見得頭腦多麼聰明,四肢多麼發達,重要的是這個人或民族是否有強大的意志力。因此培養學生勇敢果斷、剛毅堅韌的意志訓練尤為重要。

  目前的學校教學還是偏向於智育,單向度地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學校被簡單理解主“學知識”或“讀書”的地方,學生的學習似乎與情感、情趣、信念、信仰沒有任何關係。常常聽到學生厭學、逃學的現象,而教師簡單地抱怨學生的怠慢、冷漠或墮落,更有甚者指責“世風日下”。“對牛彈琴”固然有牛的冥顧不化的責任,但首要的過失在於彈琴者的魯莽和盲目。對牛彈琴式的教學屬於不顧物件、不顧時機的強迫教學。

  在這個地方缺乏情感、情趣、信念、信仰等教育該有的溫度。如何使學生被喚醒、被激勵、被引領、被召喚、被興奮,更是我們教師教學藝術的反應和回饋。因此教師要把“興發”(興起和引發學生主動學習)作為自己的首要責任和使命,學生將自動進入“孔顏樂處”的自我興髮狀態。同時在評價上能夠以不同的形式滿足學生“被尊重”、“被承認”的情感需要,學生將會主動學習或自學。

  教育哲學讀後感2

  這本教材從封面上就給人一種理論性很強的感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翻閱下來,你又能夠從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關於教育的理念和認知。

  一直以來,教育哲學的研究和教學始終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質疑:教育哲學有必要嗎?有哲學就行了,何必又添一個教育哲學?書的開篇就為我們說明了哲學對於教育理論和實踐,重新闡述了哲學的概念,從而說明教育哲學獨立存在的意義。

  就拿書中第三章第三節的人的境界與教育來說,聯絡的.普遍性告訴我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內部間也存在著深刻的聯絡。對受教者來說,境界越高,對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會相應提升。同樣這個結論對施教者而言也適用。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對受教者的教育也會起到促進作用。這樣環環相扣的關係怎麼能不引起我們重視?

  書中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比如什麼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很多的屬性,而這些屬性的總和,就是人的存在性。其中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人的意識性。每個人都有意識,誰都不願意自己的意識被別人剝奪。讓別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剝奪他人的意識。可熱衷於掌控他人意識的人不在少數。

  這在教育領域,就體現為教師的灌輸,為教學設定過多的標準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主體意識的一種體現。按石中英教授的話來說,就是一種“不人道的精神虐殺”,當然這種措辭有些嚴厲。

  我們總是想當然得認為學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師在各方面進行教育,但並不意味著教師就有權力剝奪他們意識。如果這樣,學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從眾,喪失自我,缺乏創新意識。因此,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意識來代替他們的,忽略他們最基本的作為人的存在性。

  教師應當要尊重學生的發言,即使錯了也不急於反駁他們的觀點,而是要把正確的觀點陳述出來,讓學生做對比,從而得出最終的答案,並且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存在那些漏洞。不能心急,為了課程的流暢,把答案直接說出來。現在的教育應當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上樹立主人翁的意識,教師則要成為學生與知識之間的橋樑,成為教育的引導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以上只是我對《教育哲學》這本書部分章節的一些淺薄認識,相信在讀完全篇後,還能有更多的感悟。

  教育哲學讀後感3

  這兩天讀了《教育哲學》,這本書的邏輯性是很強的,從什麼是教育哲學,教育哲學的歷史,從人生與教育,知識與教育,理性與教育,自由與教育,民主與教育,公正與教育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其實,我也不是很明白裡面講的東西,主要的體會就是:教育哲學是個力量學科,研究人的發展問題,比如人生:書中講了很多的人生觀,宗教人,自然人,社會人,理性人等,可以講是用哲學的方法研究教育的問題,用教育來擴充套件哲學的界限。記得最早的時候教育學是從哲學中分出的一門學科。康德最早在大學裡講授這門課,隨後赫爾巴特在大學裡教授教育學。

  (1)縮短師生距離,建立自信心。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在美術教學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程度上,能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強度及時間。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主動在美術課堂裡來回走動的方式“接近”後面的學生:拍拍頭、摸摸小手……主動借美術用具給膽怯的學生,縮短與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為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創造條件。

  (2)給予學生安全感,培養自信心。絕大部分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充分地參與教學活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首先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問題不論對錯,都不會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回答錯誤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還不斷鼓勵學生:“你說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補充一點,會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說的更流利些嗎?”……接著,多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各種美術課堂活動,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使用一些使人輕鬆愉快的教學手段:謎語、故事、遊戲……給學生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即使沒把握回答的問題,學生也會爭先恐後地參與,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創造性也會大大增強了。

  (3)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鞏固自信心。

  教育與人生,教育可以提高人生的境界,可以從一般接受很好教育的人都有很好的素質和寬廣的胸懷。接受過教育的人遇事冷靜,沉著,認真地思考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而沒有接受很好教育的人會遇事衝動或盲從,他們更容易被感情所轄制。由此定義可知,教育哲學涵蓋的層面十分廣闊。在《教育哲學》這本書中,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反思。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