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題開題報告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1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農村初中作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的必然要求。基礎教育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僅僅依靠語文教科書進行教學,不能將教科書當作唯一的語文課程資源,基礎教育對我國農村中小學課程資源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作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農村作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理所當然成為廣大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

  作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雖然很少有人提及,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一方面,教材中一學期不到十次的習作訓練遠遠不夠,另一方面教師提供給孩子們的題材缺乏新意、情趣和親切感,引不起孩子們的興趣。再加上教師們不善於開發學生身邊有價值的作文教學資源,孩子們又無法從“單調乏味”似乎每天一個樣的學習生活中找到可寫的東西,寫起作文來自然筆頭生澀,也就難怪產生懼怕心理了。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的研究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本課題研究人員是長期在一起共事的一線教師,年齡結構合理,具有中學高階的五人,具有中學一級的四人,均具有本科學歷。

  2、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相關工作筆記,為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3、資料準備方面,在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圖書資料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適當購置必要的紙質圖書、報刊資料以及其他電子文獻資源,並透過實踐活動、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收集實踐中的第一手資料,做到資料的準確、完整、豐富。

  4、發揮科研小組的團隊精神,明確分工,集思廣益,充分運用觀察、練習、問卷、調查、訪談、系統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種方式開展研究工作。

  5、經費保障方面,學校將根據研究需要列出專項課題研究經費,用於資料添置、差旅、會議、文印等方面的支出,確保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內容及預期目標

  1、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引導和促使學生透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蒐集生活中的材料”作文教學就是需要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和捕捉周圍生活點滴的作文資源,注重平時的素材積累。葉聖陶先生也曾說:“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此話告訴我們作文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生活像大海,隨時騰起細浪。這些細浪就是一些小細節,乍一看,不那麼惹眼,但是把握住了,引導孩子們及時進行習作訓練,效果會出奇的好。作文教學資源一般都來自生活,首先是學校生活,師生們一起活動、一起上課,學生們一起玩,一起學習,互相交流著生活上的、學習上的種種見聞、體驗和感受,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樂,為作文訓練提供了

  大量的機會和內容;其次是社會生活,社會是個大課堂,抓住其中的事件進行習作訓練,天地更加廣闊。只要老師留心,只要不怕麻煩,社會生活中的作文教學資源是很多的;再次,要抓住家庭生活中的事件進行作文訓練,也是開發作文資源的途徑。因此,我們應該從學校、社會、家庭三大領域中充實學生生活,引導他們認識生活,加深感受,達到“有感而發”。

  3、本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經過兩年的研究、實踐,我們的目標是:

  1、學生具備相當敏銳的捕獲素材的能力,能產生寫作靈感,可寫的東西源源不斷,筆下的文字不再是老掉牙的東西,而是新鮮、活潑、有生命力,有創意的文章。

  2、利用好實踐過程中的第一手材料,認真整理,形成多個有價值的作文教學資源創意開發和利用的案例。

  3、在案例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進行概括,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問題和方法。

  4、能夠在本校推廣並走出校門,為其他教師認可、接受並實踐。

  四、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課題組成員對該課題的想法由來已久,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

  嘗試了去開發相關的教學資源,無論在思想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方面都做了自覺地積累,隨時可以開展研究。

  五、本課題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教學即研究,研究即教學,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開展研究)

  調查研究法(主要透過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收集、瞭解師

  生的需要,確實具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作文資源)

  個案研究法(收集個案材料和經驗,總結規律)

  經驗總結法(總結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先進經驗)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人員分工

  1、課題組分工情況

  張祝軍、周賢友負責課題的論證,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的撰寫、總課題研究思路和框架的設計、子課題的確定、各類資料的整理分析、指導各子課題組的工作等。

  屠玉卉、王靜選負責子課題“學校生活”方面的調查問卷的設計、第一手資料和理論文獻的蒐集整理,調查報告的撰寫,論文的撰寫。屠玉卉為本子課題組長。

  卞維樹、李本運負責子課題“社會生活”方面的調查問卷的設計、第一手資料和理論文獻的蒐集整理,調查報告的撰寫,論文的撰寫。卞維樹為本子課題組長。

  周祥、趙德為負責子課題“家庭生活”方面的調查問卷的設計、第一手資料和理論文獻的蒐集整理,調查報告的撰寫,論文的撰寫。周祥為本子課題組長。

  徐淑明、張祝軍負責學生《優秀習作集》的編輯、整理、出版。

  2、本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XX年1月—XX年6月,主要開展三個子課題的現狀調查和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整理以及子課題的研究準備。

  第二階段:XX年7月—XX年7月,主要是三個子課題的具體實施。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作文資源與教師作文教學和學生平時寫作有機結合,檢驗作文教學和作文創作的有效性。

  第三階段:XX年8月—XX年12月,主要進行各類資料的彙總整理、理論分析、觀點論證,並上升到理論高度,提煉出作文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一些規律、方法,整理出一些有價值的案例,寫出結題報告。

  七、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開題報告、三份調查報告、三個子課題總結報告、中期報告、

  總課題報告和相關的論文集。個案分析報告、學生《優秀習作集》。

  八、本課題組成員

  組長;張祝軍、屠玉卉成員:周祥、周賢友、徐淑明、王靜選、趙德為、卞維樹、李本運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2

  課題名稱: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研究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研究》課題,已透過***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立項(立項編號是*****)。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作如下彙報: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目前,由於過分追求升學率,造成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學生透過加班加點,大量的機械練習、背誦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識,至於知識是如何產生的,怎麼運用,都不得而知。“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後全忘記”是這種現象的描述。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脫離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學科在中考中所佔分值不高,學生及家長在思想上都不夠重視,教學受到了一定影響。如何提高生物教學水平,是生物教師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生活化教學也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課本知識與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聯絡起來,變枯燥為生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釋放創新潛能。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拓寬了課堂的空間規模、教材的知識廣度,讓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力圖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題就是針對當前的教育形勢提出來的。研究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我們認為該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實驗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

  該理論對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課程和教學理論、指導和促進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靈魂就是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透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指出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複製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生活化教學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

  (二)國外教育理論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有些兒童在小學裡是優秀生,而到了中年級卻變成了學習差的學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會運用概括性的知識去認識周圍現實,而學生之所以不會運用,又是因為他們的概括性的概念、結論和判斷不是透過研究事實和現象的途徑形成的,而是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的形成要從現實生活中來,學生才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地運用。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透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於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事物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三)國內教育理論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新課程提倡“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這些理論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初中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並付諸於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謂生物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生物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願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中獲得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必要的社會生活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同類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於學校的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提倡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進行教育改革。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導每一個學生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設和擬創新新點

  開展生物生活化教學,一方面拓寬課堂的空間規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識廣度。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本課題研究的側重點與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們研究的是如何讓生物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絡,特別是同體育教學之間密切的滲透,有其推廣價值。

  六、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目標

  1。探索生物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學實踐活動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和創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內容

  1。教學目標要體現生活化

  目標是行動的嚮導,教師要真正落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應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從一維轉向多維,即從傳統的過於偏重認知目標,向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目標轉變。

  2。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調查、實驗、探究等方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使他們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在生物教學中,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不是獲得“案例”本身,而應是掌握“案例”之後的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據此,教學內容不應該拘泥於教材,教學內容要體現生活化。

  3。教學方式要體現生活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即由傳統的師生授受向對話教學、體驗教學和探究教學轉變。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字之間不再是認識與被認識、灌輸與被灌輸的關係,而是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多向交流的關係。

  七、研究物件與範圍

  臨沂冊山中學七年級和八年級全體在校生

  八、課題研究的思路與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獻資料法為主,學習有關文獻,蒐集資料;

  具體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根據學生實際確定實驗班級將收集整理的成功經驗分別進行實驗,探索最佳途徑;輔以個案研究法,選取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個案研究。

  成果總結階段:以實驗觀察分析法,案例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廣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學的各項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九、課題研究的措施和步驟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課堂上讓學生說起來

  (1)“課前5分鐘隨談”指在每次課前由老師指定一個學生利用三到五分鐘時間,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氛圍中,透過即興演講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述與生物相關的生活小常識、趣聞、名人軼事、科學前沿等,既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演講後師生互動式的評論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僅僅是在課堂上聽還不夠,還要求每一個學生將所講的內容摘抄或剪貼到生物記事本上,供全班同學翻閱瀏覽。如果堅持下來,學生知道有關生物的知識會越來越多,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會激發學生對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課堂“說”。新授課時,讓學生說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知識和生物學資訊; 探究課時,讓學生領悟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性。學會正確的表達個人與小組的探究原理、思維方法、操作過程、實驗現象、探究結論及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關注。在交流過程中,還養成了傾聽他人意見的良好習慣。(3)小結課時,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形式總結單元的知識、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展示出來。

  2、在課餘時間

  (1)營造校園濃郁的生命科學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要使用生動、鮮活的例子、多種教學方式,同時還要利用教室的黑板報、著名的生物學家肖像及名言、學校的學科專欄、學科專題報告、學科競賽、學習經驗交流等形式;營造學習生物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學的重要性,從而樹立生命科學意識。

  (2)把課堂從教室轉移到校園

  可以從校園裡的各種花草樹木入手,讓學生辨別植物的種類,結合季節更迭,注意培養學生採集標本並進行製作的技能。同時,利用家養動物和常見的動物進行種類的識別。結合生物實物、掛圖、模型等較直觀地提供生物學的知識,把學生帶到一個視覺清楚的世界裡。還可以進行課外生物興趣小組活動,結合課本的知識,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設計,並進行科學實驗。

  (3)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教師可透過指導學生對身邊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汙染原因及狀況調查,對綠色工廠的參觀訪問,讓學生提出環保設想和對策;透過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環境宣傳、環保知識講座等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認識,讓他們成為環境保護資源的有力宣傳者和執行者;生物教學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多選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物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交給學生一些扦插、壓條、嫁接的常識,並在課外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4)利用週末和假日開展實踐活動。

  為了學生更好的學習和適應社會,因此要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和提高自身的各種能力,包括觀察、實驗、調查、發現蒐集、選擇資訊、分析歸納、設計和調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斷積累經驗,挖掘發展潛能,增強創新和應變能力,利用週末開展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課業負擔。

  (二)本研究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為資料準備、理論學習和實驗設計階段

  確定課題研究的方向、內容、物件,學習相關理論,討論課題實施計劃,完成課題實驗方案的總體設計及課題組各成員的具體分工,申報與立項。

  2。第二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2月)為課題研究和實踐探索階段主要任務是按課題方案,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實施,運用科學方法、手段進行實施研究,從而為課題研究獲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階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為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全面整理研究資料,分析實驗資料,總結經驗與研究成果,全面彙編實驗資料,撰寫實驗報告。

  十、課題成果形式:課件、論文、結題報告

  十一、研究人員分工

  柏玉娟:課題第一負責人,主持課題研究工作,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負責指導、調整、協調課題組成員的研究過程,案例收集、組織教學研討、階段總結會議召集,結題報告等。

  組員:

  ******個案研究,撰寫相關論文

  ******資料蒐集整理、過程記錄

  ******資料整理、資料分析

  ******資料整理、記錄

  十二、課題經費預算

  基本經費和課題運轉所需硬體投資共計:8000元

  學習資料費用約計3000元;調查問卷印刷約計500元;電腦、簡單列印資料約計1000元;其他3500元。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3

  一、課題背景介紹

  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素有“山東南大門”之稱,下轄3區9縣,面積1。72萬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臨沂城水資源豐富,縱貫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龍河和橫穿東西的祊河、涑河等5條河流在中心城區交匯,位於臨沂城區段的沂河橡膠壩長1248米,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上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萬平方米,湖水碧波盪漾,面積相當於兩個杭州西湖,XX年被國家水利部評定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過去由於只注重工業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工作被忽略,市區濱河地段雜草叢生,1片荒蕪;挖沙船到處挖沙,使河邊變得坑坑窪窪,髒亂不堪;1些不法單位拉來建築垃圾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壩上,許多工廠將廢水也排放到河裡,使河水變得渾濁不堪,汙染嚴重,無法飲用。不少居民也將生活垃圾傾倒在這裡,使河邊變成了垃圾場,1到夏天,燻人的氣味撲面而來,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擴大城市建設規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資源,同時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品位,臨沂市政府決定投入巨沂資規劃建設臨市區內的濱河區域。

  二、課題擬設計研究的主要內容、實驗方案

  在上述情況的影響下,我這次所報的畢業設計課題為“臨沂市沂河沿岸(區域性)景觀設計”,所以濱水空間的規劃、綠化和景觀設計是這次課題設計研究的主要內容。

  水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來就被賦予多種屬性,被當作理想人格的的1種象徵,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滿了生命的靈性;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水逐漸成為1種根源性的隱喻,是代表自然與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說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禮制以外,對城市規劃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從飲用、灌溉、運輸發展到現在的提供活動、景觀的載體,故濱水空間的性質也在不斷變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當前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城市建設也陷入了不斷趨同、特色危機重重的窘境;在工業化時期幾近湮滅的水的特性再次成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這次設計中應充分利用城市與水的 “骨架”與“血肉”關係,因地制宜,融合水與空間、文化的時空聯絡,塑造出城市的特色與個性,使城市綠化面積擴大,景觀更加秀麗宜人,市區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終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體與綠地相互依託並融為1體的豐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濱水生態城市”而貢獻1份力量。

  實驗方案:

  透過對課題所涉及的地區進行實地測量考察,以及蒐集查閱相關資料,對設計的方案進行綜合嚴密的驗證。從設計理念、設計原則、風水分析、構圖分析、植物配置幾大方面展開工作,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出合理的方案。

  設計理念:沂河貫穿臨沂市區,是離城市公共密集地區較近的生態系統之1,是

  城市向鄉村延伸,鄉村向城市滲透的區域,這種滲透體現的是1種人與自然的對話,在本方案中,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統1為設計理念。

  設計原則:a、生態原則:維持沂河生態環境是進行城市建設的基本門檻。

  b、適應自然和社會運動週期的原則:關注人的活動週期和季節

  變化,創造出適應季節變化的景觀。

  c、經濟原則:透過設計對環境的改造,創造更舒適的生活環

  境,實現其使用價值,同時也帶動周圍的土地升值。

  風水分析:風水上講究,麴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線(主路)來化解直線帶來的煞氣。

  構圖分析:本方案設計設計地段位於沂河和其最大支流枋河交匯處,河道比較彎曲,因此在設計中,以北斗7星為主構圖元素,根據人文和地理將其分為3個區域:

  a 區:古文化區,臨沂市是1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古稱琅琊,距今已有24XX年曆史。聞名中外的漢代帛畫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等,就出土在臨沂市銀雀山下。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時期的曾子、子路,戰國時期的荀況,東漢珠算發明家劉洪,西漢經學家匡衡,3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東晉書聖王羲之,南北朝文藝批評家劉勰,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等,有的出生於此,有的在這裡生活過,都留下了難以湮滅的印跡。

  b區:自然生態區,以沂河自然風光為主題,以生態親水公園為中心,形成適合休閒娛樂的場所。

  c 區:沂蒙革命精神區,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3萬沂蒙的優秀兒女獻身疆場。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紅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臺兒莊戰役、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1段光榮的革命業績。

  植物配置:從人性化、鄉土性、生態原則3方面進行植物配置。

  三、相關文獻綜述

  中國建材出版社出版,湯振寧編著的《城市河道景觀設計》1書,以大量實景照片向我們展示了北京,上海,韓國等地的1些優秀河道景觀設計,本書內1些優秀設計作品的作者分別為具有豐富施工經驗和設計經驗的專業人士,使該書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同時該書也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前瞻性,給我這次所做的課題提供了很多的參考。

  上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編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濱水區域景觀規劃》1書,挑選瞭如“廣州市番禹區橋河——河兩岸城市設計”,“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濱海生活服務區設計”等34個典型濱水區域,對照其不同的設計思路歷程,闡述了濱水景觀規劃的設計著眼點。從不同角度,不同細節的解析,使我對濱水景觀設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比如該書中強調的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審美心理學等要素,因此在這次設計中、使我深入地去了解人們的生理特點、行為心理和視覺感受等方面對景觀的設計要求,以便於做出更好的設計。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沈蔚、李竹等編著《室外環境藝術設計》1書介紹了環境藝術設計這門涉及生態、園林、建築、結構、材料、城市規劃等領域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的實質是以現實條件和自然環境為基礎,人性化地對環境進行科學和藝術改善及創造,使之更適應於人們生活、工作和休閒等各種社會生活和人文交流,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文明進步。閱讀該書使我瞭解了景觀設計的元素、手法、進行的基本程式、表達的方法,以及設計的實施,儘可能實現它的功能性、藝術觀賞性、科學合理性、經濟性。透過學習和研究此書,使我對景觀設計有了更專業的認識。

  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盧新海、楊祖達編著的《園林規劃設計》介紹了園林設計的要素、方法、步驟等具體的內容。內容包括中外園林、園林設計的基本理論、園林設計的原則與依據、園林設計的依據,園林設計的依據、構成要素的規劃與設計及各類綠地的規劃設計。其中我國古典園林創作的優秀手法,佈局形式,依據與原則等給我的設計帶來很大的啟發。

  四、預期成果

  實施這1工程將使城市綠化面積擴大,景觀更加秀麗宜人,很好地改善市區人們生活環境現狀,整體上提升臨沂市的城市品位與城市形象,同時透過設計重塑環境,關注城市與自然的關係,建設1個概念明確的公共濱水地帶,完成城市公共空間主體向沂河沿岸的過渡,創造並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務支援體系,為人們提供1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4

  一、選題緣由

  我長期帶小學數學,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老教材就是單一地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可能導致優生認為太簡單滿不在乎,中等生認為剛合適容易滿足,差生認為太難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學生思維受到侷限,課堂氣氛冷清,無法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自從去年秋季學期我使用新教材後,豁然開朗,原來新教材中創設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情境。因此,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值得認真研究、探討。

  二、研究意義

  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有以下幾大功能。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發現資訊,並能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解答,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發現資訊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合作的機會,也讓學生聆聽他人的想法,啟發自己的思維。

  (三)建立模型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透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後運用這一模型去解釋一些現象,或解決一些問題。

  (四)培養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團結協作能力,從而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反饋教學資訊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過程,都是可透過學生髮現資訊,解答問題的情況,瞭解他們對有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

  (六)促進課堂教學

  生動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是輕鬆而快樂的。

  三、文獻綜述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關心學習。

  1、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絡。知識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生活的具體情境中,由學生自己透過主動探索得出結論。

  2、思維的心理學分析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人的手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要讓兒童多動手操作、多觀察。

  3、課堂教學論

  《新課標》指出: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四、研究步驟及措施

  1、理論學習和收集資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深入學習有效情境的有關理論,掌握創設與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資料階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透過現場看課、網上查詢、雜誌閱讀等方式收集專家名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透過聽普通教師的課並進行現場錄音(包括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錄音)收集教學實錄並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然後根據理論分析,制定出對情境教學的參照目標,總結同類型的課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實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根據階段分析研究的結果,進行對比性實踐,總結性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對比和反思,驗證階段性研究的成果。

  4、總結、結題階段(20xx年6月)

  回顧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根據實踐檢驗的情況進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寫一份有計劃、有實施、有案例的關於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報告,展示一堂運用研究結論所駕馭的課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課題研究主要利用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進行。

  (1)調查法,採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2)文獻法。蒐集利用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3)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六、成果預測及結題報告結構

  1、透過課題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創設與利用情境教學的能力,以情境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透過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採用理論研究、對照研究、課堂觀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師實際教育教學水平、科研水平。

  4、透過對課堂教學環節的個案研究、分析,總結出情境教學對學生的興趣、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影響。

  結題報告可以分為標題、前言、主文、尾語和附件等5個部分。

  (一)標題

  課題名稱和文種結題報告

  (二)前言

  簡述課題概況,包括課題來源及級別、歷時、對課題成果的總體評價作用意義。

  (三)主文

  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課題的一般情況,闡述課題的背景;指明課題目標、研究思路及原則;說明研究歷時及階段,並分析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和特點。

  (2)課題的研究成果,簡要闡明本課題的基本觀點及其邏輯聯絡;著重揭示本課題的特色和創新之處;強調本課題與實踐的關聯性、乃至在實踐工作中應用的階段性成果。

  (3)課題的評價性意見,自我評價根據國內外、所在地區和同類單位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現狀,對本課題的地位給予正確的定位,並提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備課組、教研組、教科室評價綜述各級組織對本課題的意見,並註明典型評語。

  實踐者的評價如果本課題在實踐中已有應用端倪,則可給出實踐者的反饋意見。

  本研究希望得到支援

  錄影裝置、錄音裝置、網路裝置、同事之間、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師教學用書》等。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5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萬物之始,先有。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奧爾夫更是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對於低年級,透過啟發和引導,培養他們對節奏的創作意識和創造才能,讓他們感受到音樂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因為它有一定的約束──節奏。節奏訓練是小學音樂課的重要學習內容,小型節奏器音色豐富、簡便易學又易於尋找代用品,是音樂課堂常用的教學工具,廣泛應用於音樂教學的唱、奏、演、聽、創等音樂實踐中,對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眾所周知,喚起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兒童對音樂的情感,是培養兒童音樂感覺和情感的金鑰匙,但是許多低年級學生欠缺音樂節奏感,不能操作簡單的打擊樂,更不能準確地表達音樂的節奏,所以在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為此,我做了節奏教學要融入豐富生動的音樂內容、要符合音樂課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有明確學習目的的創編、教師如何佈置任務與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嘗試著摸索和運用新的節奏訓練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尋求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節奏學習方式,達到提高學生音樂感受力,提升音樂表現力的小學音樂教學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次我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探索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低年級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重要性,準確的把握好節奏是小學音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音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節奏訓練,是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1、在律動中感知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2、在音樂遊戲中滲透節奏訓練,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3、在歌唱欣賞活動中貫穿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4、讓節奏與生活緊密結合,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二)、針對低年級音樂教學構建低年級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源元件庫。

  1、透過多媒體及音樂包看文獻等收集整理有關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料,並將其整理為資源包,以便今後教學使用。

  2、利用多媒體資源收集相關課堂實錄音像資料,以便在今後的實際教學中進行參考分析和借鑑。

  (三)、發展出課堂中節奏教學實施框架和方法。

  學習節奏不能脫離開實踐,相反,還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要最終還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表現、去應用,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發展出以下四點學習方法,並將其作為實施框架運用到音樂課的節奏教學中去。

  1、專門學習基本節奏以及由幾種基本節奏組合而成的節奏小組。

  2、在遊戲中鞏固基本節奏以及節奏組合。

  3、在歌曲中學會運用。

  4、在創作中熟練掌握節奏。

  (四)、探索更多樣更有效地教學模式和方法。

  常規音樂課堂中的節奏訓練比較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如果此時不注意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去聽、去練,那麼教學效果肯定是枯燥無效的,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探索出以下兩點方法。

  1、可利用客觀存在的節奏,建立學生心理恆拍

  節奏是客觀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如:脈搏、呼吸、日落日出、潮汐、鐘錶、火車勻速行駛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節奏。教師可利用這些客觀存在的,就在孩子們身邊的節奏,讓他們從小就建立一個心理恆拍。心理衡拍對於學生的節奏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相當於建立參照物。

  2、節奏朗誦促進節奏訓練

  奧爾夫在談到他主張的音樂教育方式時曾說:原本的音樂是什麼呢?原本的音樂決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語言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每個人自出生後有兩個基本的能力是每個家長都要教的:一是說話。二是學走路。所以利用說話作為起步的音樂教學,會使孩子們感到非常的熟悉、親切、它無需專門的訓練和技能技巧的準備,就可以開始音樂教學,學習中自然減少了心理障礙。這也充分體現了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從孩子們熟悉的環境與事物入手。擇孩子熟悉事物作為節奏朗誦最佳。例如小動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交通工具、成語等等都非常好。這些可作為節奏訓練的最初階段,讓學生對節奏有最初的概念。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本次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透過探索節奏教學模式和方法在音樂課堂中的有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節奏創造能力,節奏感、音樂感受力,使之都有所提高。

  音樂的本質在於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透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它是一種智力的過程,不如說是情感的過程。審美體驗。因此,音樂教育首先要透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同時透過節奏運動的這種教育手段,可以使學生從小就開始在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轉換和密切聯絡的媒介,以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

  (一)、透過節奏運動使身心和諧發展

  隨著實驗研究的深入,音樂和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已經不只屬於音樂學習的範疇,它實際上是把音樂當作一種人性化力量,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必要手段。生命本身就是節奏,它由連續不斷的多重組合單位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樣作為由多種功能的綜合和矛盾共存的個體,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節奏。這種節奏是誰體節奏和精神節奏的統一,是潛意識的自覺和有意識的意志被同樣控制著進行交替。

  (二)、透過節奏運動喚起兒童的音樂本能

  音樂與身體運動的結合訓練特別適合於兒童的本能與天性。人無不具有天生的節奏本能,不過需要加以誘發和培養,進而為音樂所用。但是,孤立的聽覺訓練不會使兒童熱愛和理解音樂。只有從兒童本身所具有的節奏要素入手,以聽音樂和身體運動為手段,才能喚起兒童天生的音樂本能。

  四、課題研究的特色和創新之處

  (1)理論方面:從重構的概念出發,深入探究小學音樂課堂中節奏教學設計特性和原則,研究節奏教學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尋求其對於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創造力核心價值。例:初識節奏,可以讓學生有節奏的喊名,如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主要運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李曉冬(xxx)、近處叫王剛,則用節奏(xx)、遠處叫王剛,則用節奏(x-x-.)。又如歐陽春(xxx)、歐陽雪茹(xxxx)王曉麗等,來提高學生興趣,讓他們產生創造節奏的信心。

  我們還可以採用節奏接龍游戲的方法,我唱前半句孩子們唱後半句。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高,學生不僅很好的掌握了節奏,還使學生在音樂的世界裡盡情享受。

  (2)實踐方面:力求積累和開發可應用於目前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有效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切實提高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實效。

  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但不能只讓學生進行單一的模仿,模仿是創造的基礎,但是長期的單一模仿只會產生扼殺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副作用,使學生產生盲從的惰性與依賴性。一開始,我在課堂上的創編活動中,最容易聽到的是學生手足無措的聲音老師,應該怎麼做呀?老師,我不會做老師,你教教我呀有時候,這樣的叫喊聲甚至讓創編活動無法進行,最後還是我在指揮學生操作。經過課後的反思與分析後我發現,低段小學生接觸的事物還比較少,尤其是低段的孩子,有些書本上提到的樂器,或者小動物是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甚至連見都沒有見過,又如何讓他們展開想象,或者去模仿動作或者聲音呢?改變這種現狀的策略是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尋找原本性的音樂。

  有一次,我找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影片,在課堂上先給學生聽,讓學生猜一猜是什麼樂器演奏的,學生聽到叮叮咚咚的旋律,七嘴八舌的猜了好幾種樂器,猜是鋼琴啦、三角鐵啦、碰鐘啦等等,還有學生叫不出樂器名字,用手拼命比畫了一番我都搖頭說不是,孩子們急了,那是什麼呀?我把影片開啟,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街頭藝人用雙手在敲打一口倒扣的鐵鍋子,敲出了清脆好聽的旋律。這口鍋子一下子啟發了孩子們的靈感,一個小男孩馬上從課桌裡摸出了自己的不鏽鋼飯盒,用勺子開心的敲了起來,其他孩子見狀也紛紛摸出了不少的樂器,調羹、不鏽鋼飯碗、保溫水壺、鉛筆盒、旺仔牛奶罐頓時教室裡響起了一片鍋碗瓢盆交響樂。我給了每個發現新樂器的孩子鼓勵與讚揚,並引導他們敲擊節奏,鼓勵他們想象聲音像什麼?孩子們的思維漸漸開闊起來。書本、桌子、筆、玻璃窗都漸漸成為他們創編各種音響(如颳風下雨)的樂器。

  奧爾夫教學法要求每一節課都是遊戲。當然,這裡所說的遊戲並不是單純地玩,而是有明確的目的性的。在音樂課堂裡所進行的遊戲都是具有音樂性的,是和音樂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只有這樣,遊戲才能成為音樂課堂中有效的教學手段與方式。遊戲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

  例如,小學二年級《可愛的動物》這一單元有一個瞭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時值的音樂知識,教材上有三隻袋鼠摘果子的圖片,並提出問題,每隻袋鼠的口袋裡分別可以裝幾個果子?這個內容就可以設計成多種節奏遊戲,可以讓學生扮演小袋鼠用腳蹦跳來練習節奏,也可以讓學生用打擊樂器敲出蘋果上的節奏來摘蘋果,還可以讓學生將摘到的蘋果按規律排列起來組成節奏,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進行演奏。我在這裡先將學生摘到的二分音符的蘋果擺在第一行,四分音符擺在第二行,八分音符擺在第三行,讓學生選擇打擊樂器有對比地進行觀察與練習後,學生立刻發現了一個二分音符敲1下的相同時間裡,四分音符需要敲2下,八分音符則需要敲4下,從而瞭解一個二分音符=兩個四分音符=四個八分音符,這三種音符之間的時值關係。之後,我又讓學生按這個時值關係來擺放蘋果組成了一條簡單的二拍子的伴奏節奏,讓學生邊演唱歌曲小袋鼠邊用打擊樂器做伴奏。學生個個玩得不亦樂乎。

  遊戲是最能調動學生興趣的方式之一,遊戲的內容與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必須根據教學的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必須帶有一定的目的性,音樂性,知識性。讓學生遊戲中相互團結協作,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學習音樂。學生越是感覺到心情愉悅,越是不清楚教師的目標,卻越能在行為表現中處處達到了教師的目標,這就是教師的成功之處了。也是我一直以來最欣慰的教學方法。

  五、課題研究物件

  小學一、二年級學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或直接應用成果進行分析,尋求理論和實踐創新。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影片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詢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2、調查法:

  在課題實施階段,透過調查,把握學生學情,並根據結果及時調整研究方法。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瞭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3、行動研究法:

  透過對學生課堂生活化教學狀況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時間,開展實踐與研究。

  4、案例研究法:透過對學生實踐中遇到的困惑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尋求解決及改進的方法。其中包括模仿節奏、敲打節奏、說讀節奏、創編節奏。

  5、經驗總結法:

  課題實施過程中,根據研究重點總結得失。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進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物件,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的。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當然,教育科研的方法不只是上述這些,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所以,我們採用了這些方法。

  七、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3月

  1、根據教學實際,確定研究課題。

  2、完成課題方案,制訂研究計劃書。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1、確定課題研究的方法。

  2、蒐集整理,撰寫開題報告,進行專家論證。

  第三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繼續對學生進行節奏感的培養指導。

  2、對低年級學生節奏感的掌握情況進行測試和統計。

  3、整理調查內容,統計分析的結果。

  第四階段:20xx年5月

  1、進行前期、中期、後期測評以及實施參與研究具體做法。

  2、從課堂中發現缺乏節奏感的學生,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用確定的研究方法,進行個體教育償試,深入研究,反覆實踐,找到最有效的方法,用此方法進行大面積訓練,達到最終目標。總結前三個階段實驗成果,並撰寫研究報告。

  3、結題,提交研究結題報告。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透過音樂節奏感的培養,讓節奏與生活溝通起來,激發孩子對音樂節奏活動的興趣,為孩子營造廣闊的音樂節奏空間,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孩子有了這些能力,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音樂,從中體驗快樂,從而對節奏有更細緻、全面、深刻的理解。使音樂課真正起到給孩子們以快樂,給孩子們色彩的藝術課。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6

  各位課題組成員、各位老師: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課題,20xx年12月申報,於20xx年1月8日經寧陽縣教科研中心審批立項,編號為115GH120xx。

  、課題研究的背景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組織形式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目前,許多國家的中小學教學,對於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的發展都開展了相關研究。為改革傳統教學中比較重視學生個人的作用,忽視學生小組競爭的教學模式,我們構建旨在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

  二、本課題相關概念界定:

  本課題突出數學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

  教學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根據教學實際將多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法最佳化組合形成動態策略體系。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最佳化課堂教學方法、形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展的能力。

  教學組織形式 就是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結構形式,或者說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式、時空關係上的組合形式。它包括師生組合的比例搭配關係、師生共同活動中的相互作用、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程式在時間和內容上的集結和綜合。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 調查分析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並更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理念。

  2、 探索適合於數學教學內容的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及其最佳化組合策略,從而歸納出帶有一定規律的優質高效的學科教學形式。

  3、 制定出一套相應的數學教學形式的評價體系,用客觀、準確、科學的評估手段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

  4、 在實踐中總結和完善學科教學方法的優選程度。

  四、 本課題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觀點:

  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也影響著學生主動學習以及和諧發展的能力。如果教學方式得當,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我們的研究思路是從現實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問題出發,在課堂上設計和概括出一個實驗框架,並在實踐中論證、推廣。

  五、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在認真鑽研理論知識基礎上,以行動研究為主線,採取走研究—總結—改進—再總結—再改進—出成果的路子,分實驗階段進行科學管理與操作:準備階段主要方法:理性思辨法、調查法;實施階段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法、行動研究法;總結階段主要方法:經驗總結法。

  六、 本課題擬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實驗工作重點:是依據成功案例提煉有效的數學學科教學形式的構建;難點:總結和完善學科教學方法優選難度。

  七、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將受到兩類教學理論的影響。一類是外顯的“倡導理論”(也叫信奉理論)。例如,我們目前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要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等。這類知識存在於意識水平,教師容易意識到,也容易受外界新資訊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這類知識不能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有的教師透過培訓對現代教學理論講得頭頭是道,但觀察其教學實踐,發現其教學行為與所講的教學理論卻是兩碼事。另一類是內隱的“運用理論”。這類知識將深深地植根於教師的潛意識之中,不張揚,也不外顯,但這類知識更多地受文化和習慣的影響,不容易受新資訊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並直接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構建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更好地調控師生的雙邊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我們在教學中加強了對學生"樂於探究、主動參與、勤於動手"等方面的培養,但是如何使教師能針對課型特點,準確決策,組織切實有效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一個人學習、生存、生長、發展所必須發展的過程,尋找一系列可操作的、穩定的教學組織形式,為我鎮一線教師提供借鑑。

  八、 課題研究的現有基礎

  現使用的青島版教材,注重情境的創造和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這為研究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本研究的基礎。

  本課題負責人:xxx

  課題組成員共5名,均為我鎮數學骨幹教師,其餘5人分獲縣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優質課獎勵。多篇論文獲省級以上獎勵,3篇刊登在報刊雜誌上。

  九、 本課題研究計劃

  實驗物件:在實驗學校低、中、高年級各抽取一個班作為實驗班。

  實驗週期:一年20xx、11------20xx、11

  實驗步驟:

  1、 準備階段:(20xx、11-------20xx、12)

  階段任務:形成實驗方案,完成開題報告

  2、 調查階段:(20xx.12------20xx.12)

  階段任務:完成問卷分析和制定出階段工作分工,落實研究任務。

  3、 實驗階段:20xx.1------20xx.7

  階段任務:數學教學中,教學組織形式的研究報告,成專題論文。

  (1) 第一階段

  a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看專家講座錄影。

  b教師培訓,瞭解各環節操作,明確課題實驗要求。

  (2) 第二階段

  a組織教師聽課、評課。b適時總結實施情況。c研究學生對實驗的反應。d定時交流體會

  e根據情況進行課題中期調整。f完成中期報告.

  (3) 第三階段:

  a根據調整情況進行實驗。B加強研究難點問題。C研究論文撰寫。D測試e組織形式形成,按照研究方案具體實施。

  4、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整理材料,撰寫實驗報告。

  成果形式 《學科教學形式研究報告》及相關研究論文。

  十、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效果:

  1、 實驗物件: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動手操作的能力強(展示形式:彙報課、觀摩課形式展示)

  2、 實驗者素質得到提高,指導能力得到加強,能從實踐上提高了教師的素質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師能著呢對課型特點準確決策並組織實施有效的教學形式。(展示形式:彙報課和論文形式)

  3、 課題成果探索出不同課型的教學組織形式,並進行理論昇華(展示形式:結題彙報展示課和相關成果論文集。)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7

各位老師:

  上午好!我叫xxx,是xxx級xxx班的學生,我的論文題目是xxx。論文是在xxx導師的悉心指點下完成的,在這裡我向我的導師表示深深的謝意,向各位老師不辭辛苦參加我的論文答辯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對三年來我有機會聆聽教誨的各位老師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將本論文設計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向各位老師作一彙報,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首先,我想談談這個畢業論文設計的目的及意義。

  xxx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論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本文分成xxx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xxx這部分主要論述xxx

  第二部分是xxx這部分分析xxx

  第三部分是xxx

  最重要的是大方得體

  當然態度的背後,是你要自信,無論知識還是答辯前的準備。

  首先,向老師,同學問好。自我介紹:哪個專業哪個班。

  再介紹自己的題目,選題的原因,收集資料的來源,所費時間。

  再介紹自己的框架,分幾部分論述

  再具體介紹每部分內容......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8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開題,我將我的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課題名稱:

  《地方生物課程資源利用與教師專業成長》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根據省教育廳制定了《廣東省中小學骨幹教師省級培訓(20xx-20xx年)實施方案》,建立了"高校、市縣培訓機構、中小學教師工作室"三位一體的骨幹教師培養體系,透過發揮高校、市縣教師培訓機構和中小學教師工作室各自優勢,形成全省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研究、發展共同體,促進全省中小學骨幹教師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促進"主持人"自身專業水平新提升,實現"讓骨幹教師成名,名教師更有名"的雙重目標,打造廣東省中小學教師標誌性和示範性的領軍團隊,帶動全省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提升的方案精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長期以來,生物學教學多以枯燥無味的課本講解、學生死記硬背、大量的練習滲透為主,學生的能力培養無從談起,大部分學生連學習生物的最基本的熱情都沒有了,而且很多學生還認為是一門"副科",所以提不起學習興趣,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近幾年,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下,我市已將史地生納入中考,學校從上至下都對生物教學有所重視。新課改提出:教師要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教學的傳統做法,打破課堂內外的約束,"鼓勵師生充分利用身邊資源,不斷進行創造性和實踐性活動,縮小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的距離,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進行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如果教師能在生物教育中結合本地的生態特點,利用本地的生態資源,會在學生的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使用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中還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課程資源短缺問題是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一個最大障礙,是使用新教材中最感困難的問題。如何解決課程資源短缺問題,這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於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適於學生髮展的各種課程資源。那麼,針對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學並處於粵北山區,我們可以利用的生物課程資源有哪些?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們認真加以探討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了此課題,為了整合我校的生物課程資源,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學能力;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物課程資源"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新理念,即課程實施所需要的資源統稱為課程資源,它包括教材、教具、教學儀器、學校圖書館、少年宮、科技館以及周邊的自然環境等有形的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的知識、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家長的支援態度和能力等無形的資源等。

  2、"開發與利用"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指探尋一切有可能進入生物學課程,能夠與生物教學活動聯絡起來的資源。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是指充分挖掘被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的生物教學價值。

  3、研究的變數

  (1)、自變數生物教學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因變數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師的發展。一方面,學生的發展將受益於大量豐富的、具有開放性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提出了新的專業能力要求,即課程開發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開題報告《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

  四、課題提出的依據

  1、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生物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當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變僅僅依靠教科書開展生物教學的傳統做法。

  2、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雲雷電,天體執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都是活的書!"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學校及周邊的生物資源,將這部宏大深邃的"無字書"融進新課程,使之成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

  3、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並開發資訊化課程資源。

  五、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新的課程改革明確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實現教學目標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校課程資源匱乏,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不高,就此現狀,特提出本課題,旨在引導學生主動地開發和利用一些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課程資源,並能靈活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六、課題實施

  1.確立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容

  (1)地方生物課程資源有哪些?

  (2)教師如何利用這些地方生物課程資源進行教學?

  (3)透過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學生素質哪些提高?

  (4)透過對地方生物資源的利用,教師的專業水平哪些方面提高?

  2.制定課程資源實施的計劃

  課程實施物件:七、八年級、高一、高二學生。

  指導老師:七、八年級、高一、高二級部分生物教師。

  課時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結合。集中安排:每週二下午第八節;分散安排:由各指導老師和學生自由協商安排。

  七、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地方生物課程資源:透過實地調查、訪問等方式,瞭解和收集學校周圍的人文和自然環境中可以利用的地方生物課程資源。

  (2)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利用地方資源初中學生進行第二課堂或興趣班,高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等。

  (3)透過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促進了學生的發展:透過測試、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驗收;

  (4)透過對地方生物課程資源的利用和實施促進了教師的成長: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和觀念、組織能力、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透過優秀課例,優秀論文等體現)

  八、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課標》以及生物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專著,以及查閱國內外生物教學法方面的文獻資料,用以找準初中生物學科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的結合點,並用先進的教育觀點指導生物課堂教學,達到雙贏的效果。

  (2)調查研究法:對中學生物教學中相關的清遠本地生物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分析,為以後推廣中學生物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整合提供客觀依據和現實起點。

  (3)案例研究法:用於研究地生物資源對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專業發展的影響;

  (4)行動研究法:在各班級進行生物學科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的整合過程中,始終強調行動的重要性,邊研究邊行動邊反思,在行動中落實和調整方案,檢驗和發展初中生物學科教學與清遠本地生物資源的整合創新。

  九、課題研究的時間和步驟

  本課題研究時間為一年,自20xx年5月起,於20xx年5月結束。具體步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申報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認真選題,查閱資料,填寫課題申報表,制定個人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3月)

  (1)組織教師培訓:學習《生物新課程標準》以及生物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專著,以及查閱國內外生物教學法方面的文獻資料,聽各種教學的培訓講座,觀摩同行優秀教師的展示課。

  (2)開展教學研討活動。課題組各成員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實踐研究,每月集中一次進行研討,整理教案,進行反思。

  (3)選擇幾節成熟的示範課對外展示,總結示範課的教學經驗。

  (4)指導學生調查清遠陽山生物資源,撰寫調查報告。

  (5)充分挖掘社會各相關單位和部門的潛力,開展相應講座。

  (6)充分利用清遠陽山本地生物資源進行在課外綜合實踐活動。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內容分析,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和專題論文。

  十、預期成果

  1、讀書筆記幾份

  2、優秀教學案例幾個

  3、課題研究報告:總結課題研究的收穫與不足,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預期目標與實際效果相結合。

  十一、課題組成員

  組長:邱航妹

  成員:楊海林、歐志敏、肖鏡明、謝和娣、陳秋炎

  姓名性別職稱學歷專業分工

  楊海林男中一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收集

  歐志敏男中一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收集

  肖鏡明男中一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整理

  謝和娣女中一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整理

  陳秋炎男中二本科生物學教育資料收集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本課題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人力、物力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援和充分保障,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謝謝大家!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9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教育專心於未來。教育是若干年後什麼都去掉,留下的積澱——真善美。因而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強調:“啟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後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為未來奠基。

  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為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課題的界定

  1、“習慣”,是指人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著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學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鑑於小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為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為(1)學校生源比較複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為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2)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為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我們認為: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最佳化,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髮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和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和少先隊教育特色,透過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透過研究和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透過研究和實踐,最佳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小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和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最佳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四、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為的訓練和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註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

  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前三者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近期不少專家從行為習慣入手研究少年兒童德育,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如由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研究員主持的,關於傑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實踐方面,北京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調查研究、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研究,山東濰坊市探索了網路對於小學生行為習慣的作用研究等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總的來看,在寄宿制學校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方面的研究較為匱乏。

  (二)本課題研究創新點及突破之處

  本課題為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著眼於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為,著重進行有關小學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和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立足於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著手與途徑和模式的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透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為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途徑。

  五、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一)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領導支援,課題研究有經費保障。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大力支援,為課題研究開展提供環境支援、經濟支援。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領導的重視、指導,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

  2、資料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

  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6萬冊圖書的電子閱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論著作,又有新穎生動的光碟資料,還有時效性較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誌,使課題研究的展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課題組擬推薦篩選專題學習材料,供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參研12位教師中有五位小學高階教師,兩位為市教壇新星,4位參加全國十一五或相關課題研究,成績突出。年輕教師均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教研後勁足。班級管理經驗較為豐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路線: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透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瞭解學生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2、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並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透過對學生行為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問卷法。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

  堅持課題的理論研究、課題的實驗研究和群眾性教研活動三結合的研究辦法。以理論研究為先導,以實驗研究為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為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為主渠道,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六、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

  本課題由我校一批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青年教師組成。

  1.本課題研究指導專家。

  張敬鄰(淮北市教科所課題主任)

  張德華(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峰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軍(淮北市教研室)

  2.課題研究實驗小組。

  組長:盛 波 國家級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子課題負責人,省級課題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多篇教學論文在省、市級獲獎;區級學科帶頭人。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現從事小學德育工作,對小學生日常行為教育有較高的興趣和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組長:魏雪雁 全國十一五中央電教館資訊科技整合專項課題主要成員兼執筆人。資訊科技課題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論文、教學設計、課題報告等獲國家級獎項十餘篇次,並部分發表;獲省級獎項8篇次。從事小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省骨幹教師,淮北市教壇新星,校本培訓指導教師。分工: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協助開展課題研究各項工作。收集材料,撰寫報告並上傳。

  主要成員:

  歐陽麗穎,淮北市教壇新星,骨幹教師;夏麗娟,青年骨幹教師,大隊部輔導員。負責收集課題研究資料,整理歸檔。

  參研教師:孫麗、張培 、孟春,負責會議內容記錄整理,活動宣傳。

  參研教師:杜淑華、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謝軍、許小燕,負責相關子課題的研究、實施,並做好材料的積累、分析、總結等。

  七、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為期二年。

  (一)、準備階段:

  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啟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參研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啟動研究。

  研究呈現形式: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組織交流、研討等活動。主要是理論實踐研究,課題材料資訊收集,課題研究論文,優秀班會課例和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並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①課題組制定實驗計劃,堅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②實驗教師、班主任探索養成教育實施途徑,精心設計上好班會課,及時總結實驗體會,積累、整理好相關資料。

  ③每月一次專題研討,與全校同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交流體會。

  階段成果呈現方式:

  、教師研究案例

  2、階段研究報告

  3、班主任工作論文

  4、班隊會及活動案例

  5、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結論

  6、班級日誌樣本。

  (三)、總結評定、成果釋出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為習慣研究經驗論文,將成功班會課例燒錄光碟,論文編輯成冊,總結、釋出和推廣研究成果。20xx年12月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評估驗收。

  成果呈現方式:結題報告、相關研究的論文集和其它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論文彙編 、班隊會等活動案例彙編及光碟、教師研究案例彙編等)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10

  課題的提出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我縣抓住新課改的有利時機,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和科學實質,以期全面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尤其以安圖三中數學學科課堂教學改革為翹楚,小組互動,六步達標課堂教學模式已在全縣全面鋪開,我校也積極響應,首先在數學學科嘗試採用小組互動,六步達標教學模式。

  但小組合作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小組內缺乏有能力的組織者,不會進行合理的分工,不知道怎麼進行合作學習,有的甚至不知道小組活動的目標是什麼。目標不明確原因一個可能是學生沒有認真聽講,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教師對目標描述的不夠清楚。教師也缺乏適當的組織和指導,所以六步教學通常只能完成四步或五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了初中數學有效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的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改變小組合作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熱鬧,不求實效的現象。透過有效的合作學習,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成績。本課題的研究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題關鍵概念界定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即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也就是說小組內的成員是由性別不同、性格不同、成績不同的學生組成的`,從而使小組間的整體素質相仿,差別不大,具有可比性。

  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即: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交流與合作能力視為當今學生必需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我們要儘可能多地開展生生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家長學生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促進學生間、師生間、親情間的感情交流,融洽人際關係,促成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課題研究的目標

  透過本課題研究,探索出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方式和策略。

  透過本課題研究,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教學質量。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實驗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課題研究內容

  本課題重點解決教師在學科探究活動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與交流。

  《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有效方式的研究》的課堂操作流程。

  (1)教師設計合理的預習內容,它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提前一天把預習反饋內容給學生。

  (2)教師精心設計出合理的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根據目標閱讀教材,獨立完成要達到目標而提出的問題,弄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

  (3)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在上一環節中遇到的不懂的問題,小組透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梳理出疑難問題的答案,若仍有些問題不能解決則由小組長整理好,準備在下一環節講解質疑中提出來共同解決。教師只做適當指導。

  (4)學生講解質疑,教師恰當點拔。對各小組合作交流中存在困惑不解的問題由其他組來講解,共同探討,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表達問題、展開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教師做適當的點拔,破解迷團。

  (5)鞏固練習,互幫互助。以小組為單位,採取一幫一的互助方式,讓學困生逐步提高,儘量轉化學困生。

  (6)達標檢測,綜合評價。最後透過典型的習題檢測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逐漸改進。本環節採取小組互批的方式進行,公平、公正、公開。

  課題研究的方法

  具體研究方法有:

  個案研究法:透過對典型課例的分析,尋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加以整理,逐步完善。

  經驗總結法:依據教師在教學中的經驗事實、分析、概括、篩選、總結出教師在科學探究中,指導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的方法策略。

  問題探討法:根據學生合作交流中共同存在的問題,組織實驗教師進行探討,總結出有效的方法與策略。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11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崔巒老師關於“語文素養”作了以下的闡述: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其中比較重要的四點是:a、豐富的語言積累、背誦一定量的優秀語段和詩文。“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言材料。”b、熟練的語言技能:基本的閱讀技能(朗讀、默讀、略讀、瀏覽等)、口頭交際技能(會話、獨白)、基本作文技能(寫實作文、想象作文、應用文)、最基本的語感(正誤感,連貫感)。c.良好的學習習慣。d.深厚的文化素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其次觀我們的老師和學生。身為中國人,作為教中文的教師,不少的老師,尤其是小學教師對國學的精粹知之甚微,用之更甚少。隨機抽查任何一個小學語文老師,能全背《三字經》《千字文》的有多少人?能背《論語》的更是鳳毛麟角。學生也是如此,一個畢業生,小學或初中畢業後不懂、不會背《三字經》《千字文》的人比比皆是。而這些都是最普通、較為淺顯的國學經典啊!

  作為老師,我們心痛的覺得,現在的學生缺少人文素質,不懂禮儀,不會關愛他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替他人著想,更加不會待人接物。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意識到培養讀書和知禮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我們覺得很有必要對小學的讀書和知禮養成教育進行系統的研究。透過讀書的研究,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讀書的方法和技巧,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整體提高教師和學生人文素養;透過知禮養成教育的培養,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逐漸將國學精粹“禮”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提高個人自身修養,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個人素養的目的。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1、關於讀書:

  國外觀點:

  高爾基先生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據說猶太人在孩子讀書之前,總會在《聖經》的第一面沾上蜂蜜,然後讓孩子用舌頭去舔,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書——是甜的!”克魯普斯卡婭曾說過:“兒童閱讀在孩子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童年讀的書可以讓孩子記一輩子,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可見,無論從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還是從知識的遷移、拓展來看,廣泛地開展課外閱讀,益處很多。

  國內觀點:

  梁啟超在《治國學雜話》一文中說:“一個人總要養成讀書趣味。必須養成讀書習慣,才能嘗著讀書趣味”。

  2、關於禮儀

  中國早在2.7萬年前就有“禮”的儀式。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孔子就特別提倡禮儀制度。

  中國以儒家文化為主導。儒家文化把“禮”當作治理國家的基礎,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範。

  孔夫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古人云:“禮者,人道之極也。”孔子教學的六藝中,“藝”排在第一位。

  自從民國以來,我國的禮儀制度在不斷變得簡單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鑑的模式。“禮”,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規範,已經脫離了原先為封建時期森嚴的等級制度服務的本質,而是維繫社會良好風氣的道德規範。所以我們還是要繼承併發揚儒家文化中佔據相當分量的高尚的東西——禮。而且在這個開放的全球化的時代,傳承古代文明仍是教育所擔任的基本功能之一。接通文化脈絡,培養孩子具有開闊的視野、豁達的胸襟顯得尤為重要。

  三、課題的界定

  定位是:小學生讀書和知禮養成教育進行的研究。透過讀書的研究,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讀書的方法和技巧,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整體提高教師和學生人文素養;透過知禮養成教育的培養,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逐漸將國學精粹“禮”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提高個人自身修養,真正達到提高學生個人素養,從而達到“為學先為人”的目的。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根據小學各年級學生的情況和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探索小學生有效讀書方法和途徑,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2、根據《小學生守則》的內容和小學生的個性特點,找出小學禮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探索小學禮儀教育中切實可行的途徑和策略,價值和作用。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階段實施方案

  第一階段:確定課題,制定方案。培訓老師,成立課題組。

  (半年20xx年9月——20xx年9月)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一年20xx年9月——20xx年7月)

  第三階段:課題的深化與推廣(—年20xx年9月——20xx年9月)

  第四階段:課題經驗總結(半年20xx年10月——20xx3月)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調查研究法、統計法、測驗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等。

  七、課題預期成果:

  1、湧現了大批好人好事。

  2、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古詩背誦能力大大提高,並評出多名讀書積極分子。

  3、讀書知禮成為習慣逐漸形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特別是禮儀養成教育有長足發展;學生、家長和教師的讀書、知禮意識進一步提高;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促進了學科教育教學的發展;書香校園、書香家庭格局初步形成;加快了朝辦學總目標“努力把三小辦成優質的育人樂園”邁進的步伐。

  4、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

  報告、論文、教案、文稿、專著、軟體、課件、舉行研究活動的過程和成果的照片等。

  八、課題的組織和管理

  1、成立課題研究組

  組長(課題主持人)李尚武(策劃)馮結蓮(策劃)

  葉慧文(具體實施)韋慶蓮(組織實施)

  副組長:伍海紅(組織並具體實施)

  組員:全校教師

  2、課題制度

  (1)本課題實行總課題主持人領導下的集體負責制,由總課題主持人直接負責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工作。

  (2)課題組利用業務學習的時間實行定期學習和交流研討的制度,每兩週進行依次的學習和交流,內容根據研究的需要制定。每個成員都有義務和責任自覺進行學習和交流研討。

  (3)資料保管與使用制度。每個課題組成員都應該對課題研究過程的各項資料歸檔保管,以半個學期為期整理好交給課題組,每個成員享有借閱參考的權利。

  九、課題研究的經費與使用

  經費主要來源於學校的科研經費撥款。用於購買教學課例和講座的光碟、外出聽課、學習、交流,獎勵教師、學生的經費,資料的整理收集等。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12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鄞江中學始建於19xx年,是一所普通農村中學,地處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薄弱的鄞西農村。為擺脫困境,學校從19xx起開始實施美術教育的改革,並於同年成立了第一個美術興趣小組,學生紛紛積極報名參加,雖然沒有在較短的時間裡很快的提高升學率,但學生畢業後都能很快找到工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受此鼓舞,學校堅定了走“以美興校”之路的信心——依託寧波市鄞縣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區市場的需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以此為指導思想,興趣小組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日趨正規有序,層次也不斷提升。1992年縣教委同意學校在穩步提高普通班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創辦一個美術專業班。從興趣小組到美術專業班,學校的“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目標初步得以實現。

  近年來,鄞江中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透過積極探索、持續沉澱、認真總結,逐步形成了一個“以美術教育帶動普通教育,以美術特色質量全面教學質量”的特色辦學模式,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xx年學校被評為浙江省首批特色高中,20xx年被評為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20xx年更是被評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然而,隨著辦學層次的提高,我們發現這種“普通班和專業班並存,以專業班帶動普通班”的辦學模式只適應了當時特定歷史時期學校發展的需求。因為這種模式從本質上說,仍是一種以高考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特別是普通班的學生而言,美術教育、美的教育因高考的擠壓依然被擠壓到極其邊緣的地位。在這種模式下,新課程所要求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專業第一”、“升學第一”的狀態。顯然不利於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學校的發展。

  在提倡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把教育價值取向定位在升學上,定位在部分學生的身上,是很不合時宜的,也勢必造成學校新的被動和滯後。為此,我們將總結經驗,深化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條“生活化”的富有特色的美術教育之路:在保持專業教育特色的同時,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美術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素質的全面發展,力求使“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方式,進而對廣大農村地區學校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家價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美”,是指以美術教育為原始切口和主要載體的美育結果,即學生在學校受全面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並形成素養以得到終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學生”,是指全校的每一個學生,而不僅僅指美術專業班的學生。作為一所具有美術教育特色的學校,她的每一學生都應享受優質的美術教學資源,因為他們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術教育。

  “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學生主體對學習和生活的認知態度、價值理性、核心動機、審美習慣等在一定時空、相關人際、抽象客體、物象客體中的作用性反應中所呈現的狀態。本課題重點關注學生的在校生活階段的各種狀態,也適當涉及非在校時段和將來的生活預期。為此,貼近生活實際的美術教學,將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將使他們改善生活的邏輯結構。

  “特色美術學校”,是指在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學校群中,再以一定的內涵發展的方式區別於該群體的學校。本課題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體性而非選擇性、生活化而非專業化”為特色的“美術特色學校”。

  三、研究目標

  全員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美術家,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全體受教育者掌握美術史論的初淺知識,習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維、形象想象、形象表現等多種美術能力,提高審美修養。簡言之,學校全員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應當是透過美的教育促進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並最終影響和改善社會的精神風貌和物質環境。

  因此,我們認為建設農村特色美術學校的目標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1.明確學校定位,確立合乎社會和地區需要、合乎學校現狀和前景的辦學理念,並以此為指導,不斷推動學校“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向前發展,由“美術特色學校”轉向“特色美術學校”,由注重部分學生轉向注重全體學生。

  2.立足學生髮展,建構“以美術薰陶為經線,以生活方式為緯線”的教育框架,依託本地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滲透到學生髮展的各個方面,以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鑑賞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其將來的生活質量。

  3.最佳化師資隊伍,完善培養機制,透過專業教師的創作機制和進修體制,充分挖掘全體教師的潛力,加速錘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引領和指導學生的校園生活。

  4.嘗試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村高中特色美術教育的管理體制,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活動專案等提供系統的支援與保障。

  5.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和高中階段美術人才培養的選拔機制、有效途徑、具體方法和評價體系,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6.以美術特色教育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模式帶動學校音樂和體育特色的發展,從而使學校逐步走上一條立體化、綜合化的發展道路。

  這幾個部分的目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但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四、課題的實施

  (一)打造一個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環境

  1.不斷完善專業教學設施。20xx年,學校投資新建了3660平方米藝術館,內設12間畫室、2個展廳(教師作品展廳和學生作品展廳)、1間精品收藏室、1所400平方米的陶藝工作室,多個教師工作室等,各類美術教具一應俱全。校園內的環境佈置突出了特色美術學校的特點,學校被評為寧波市“園林式校園”,安置了八位現代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四大發明等16座雕塑。學校還在圖書大樓內開闢了美術專用閱覽室和作品展覽廳。為更有利地開展藝術活動,又將在教學大樓1—5層大廳安置陳列櫥,並擬於20xx年對藝術館進行改造。(負責人:徐惠銀)

  2.主辦《中國水彩》雜誌。由中國美協主編、鄞江中學主辦的水彩方面唯一的國家級刊物《中國水彩》20xx年落戶我校,至今已出版了46期,並將繼續主辦下去;《中國水彩》成為學生接觸高雅藝術的最好載體。20xx年與寧波市聯合舉辦了第七屆全國水彩畫寫生大賽,20xx年組織了水彩藝委會成員象山採風活動,均取得了巨大反響。在此帶動下,寧波已成為中國水彩畫的活動中心。20xx年3月我校組織了《中國水彩年鑑》的編寫工作,填補了中國百年水彩歷史的空白。(負責人:徐惠銀)

  3.承辦學術研討會和畫展。目前我校已經成為寧波市藝術研討中心,每年舉辦市級以上研討活動兩次。我校還協辦了第9屆全國“水彩畫、粉畫展”,組織《中國水彩年鑑》第二次聯會。我們將繼續承辦各類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學術研討會和各類畫展。(負責人:徐惠銀、駱建鈞、陶育義)

  4.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積極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發揮特長,展現自我,定於每年的5月舉辦以“美”為系列主題的校園文化藝術節。(負責人:華成峰)

  5.興辦民俗文化研究會。我校與鄞江鎮政府合作設立畫家寫生基地,併成立鎮級陶藝館,舉辦民俗(廟會)文化研究會,舉辦畫展。(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峰)

  (二)組建一套使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管理體系

  1.行政管理系統(校長室、藝術處、教務處、政教處、教科室、總務處)

  2.子課題管理系統(藝術處、教科室)

  3.藝術館(所)管理系統(藝術處、總務處)

  4.課程管理系統(教務處、藝術處)

  5.學生管理(課程選擇後)(教務處、藝術處)

  具體的指責分工和合作網路正在配套調整中。

  (三)建立一支能使美術教育得以普及的師資隊伍

  任何教育改革得不到教師的支援都不能成功,特色美術學校的建設更是如此。近年來我校對專業教師成長十分重視,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統計至今學校在教師進修方面已花費70餘萬,進修學校包括中央美院、中央美術研究所、上海油雕院、中國美院、清華大學等,甚至到德國讀研。但是,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如不加重視,必將對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乃至學校的長遠發展造成消極影響。為此,我們積極開展新一輪的專業教師成長計劃,以更好地促進教師隊伍向更高、更優、更專的層次發展,其主要內容包括:

  1.教師課程課題任務。每位專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提出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並提出相應的小課題規劃(校級)。時間:20xx年10月前。聯絡結對區內的有美術教育成果的學校,如塘溪中學、鍾公廟中學、東吳小學等;瞭解本地文化特色,引入相關課題之中。(負責人:華成峰、劉紅首)

  2.專業教師創作計劃。教師在上課之餘,如無特殊情況,必須在個人創作室參加創作活動;每週五和學生文化課月考、期考期間,為教師集體創作時間。每月每位教師必須上交兩件優秀習作,每一學期有一張創作作品由學校保管,學校將頒發收藏證書給予教師,但所有權歸作者,使用權歸學校。(負責人:張經倫、張韓光、金華祥)

  3.專業教師進修計劃。對於創作才能突出並對學校發展具有深謀遠慮的教師,和年度高考專業成績優秀的帶頭教師,個人專業潛力巨大的教師,學校均給予上名校進修的機會。對已選定進修的專業教師應與學校簽定相關協議,回報母校:進修結束後,參與進修的教師必須在一學年內舉辦一次有影響的畫展;必須帶一名徒弟,以促進專業教師專業水平的均衡發展。20xx學年度擬安排陳金芬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負責人:徐惠銀)

  4.作品年鑑和淘汰制。對美術教師的作品實行“雙年展”,並引入作品淘汰機制,每兩年出版教師作品集一本,激勵教師創作。(負責人:華成峰、張韓光)

  5.課堂教學比武觀摩。美術教師人人參加基本課、欣賞課、創作課的比武觀摩,並與說課、研課、評課相結合,全面提高美術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特別要保證全校每班每週一節美術欣賞課的高質、高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6.專家引領畫龍點睛。專人負責邀請或聘請十多位專家、教授作為學校的特聘教授,不定期來校講學或現場作畫。(負責人:徐惠銀、華成峰)

  7.全部學科滲透美育。非美術的學科或課程,均按“德育滲透”的模式,結合各自學科的文化、歷史、“留白”及其社會價值、生活價值、人性價值,進行滲透式的育“美”教學,甚至實現“課程藝術化”。(負責人:藝術處、教務處)

  (四)建立一系列使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培育機制

  1.自選化校本課程的構建

  我們首先要形成一套培育“讓美成為學生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教材),包括選修性和專業性課程(教材),並堅持與時俱進,持續發展。(負責人:教務處)

  目前全校普通班學生美術課程設定的選單(負責人 華成峰 張經倫)

  課程名稱 教師

  1 水彩風景寫生 張經倫

  2 明信片、賀卡、海報、書籤等的設計 陳芬維

  3 風景速寫(鋼筆) 應豪

  4 插花藝術 鄭維丹

  5 陶藝 徐蔚 李冬勇

  6 簡筆畫 吳迪

  7 五穀畫 李偉光

  8 剪紙 謝凡

  9 拼貼畫 李明濤

  10 色粉畫 劉小青

  11 攝影 朱賢飛

  12 黑板報的設計與製作 陳少新

  13 木版畫 孔春能

  14 書法 張韓光

  15 裝置藝術 潘鴻術

  16 立體構成 程建軍 周開芬

  17 刮畫 金華祥

  18 漫畫 陳金芬

  注:

  *課程選擇:以高一年級為物件,全員參加,由學生自主選擇。(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課程實施:每週二下午第四節課,走班選修(負責人:教務處、年級段)

  *教學模式:課內實行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實踐,課外實行小導師制(美術專業班學生擔當小導師)。(負責人:各相關的美術教師)

  *評價機制:①評學生:按學生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為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學習要求和行為規範(標準)進行評價;②評教師:按教師在特色教學中美成為其生活方式所達到的基本教育要求和教育效果(標準)進行評價;③評課程:按教師所開發(或師生共同開發)的校本課程的科學性、可行性、可信性如學生的接納度、內化力、持續性進行評價。(負責人:華成峰、劉紅首)

  2.日常化美術活動的保證

  *以興趣小組為單位成立學生美術專業社團和業餘社團。(負責人:陳芬維)

  *每年的五月為藝術活動月。(負責人:華成峰)

  *在藝術館、教學樓設定學生作品展櫥。(負責人:張經倫)

  3.多軌化培養機制的轉換

  多軌培養體制,即多軌出發,轉軌有利,多軌合一。普通班的學生可以轉入美術班學習,美術班學生也可以轉入普通班學習,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負責人:華成峰)

  五、本課題擬定子課題

  1.“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負責人:徐惠銀)

  2.農村學校美術類美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負責人:駱建鈞)

  3.美術教育兼備專業化和生活化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負責人:陶育義、張經倫)

  4.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培養和管理機制的建構(負責人:華成峰)

  5.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生活方式的校本課程建設(課程設定、課程選擇、課程內容、校本教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負責人:張韓光)

  6.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的教學模式建構(負責人:陳金芬)

  7.美成為學生生活方式的評價體系建構(負責人:劉紅首)

  8.特色美術學校建設的部分關係研究(因果關係、相關關係等)(負責人:華成峰)

  六、預期各階段成果

  1.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20xx.7—20xx.9

  (1)成立課題組,形成課題研究意向

  (2)搜尋“特色美術學校”的文獻資料

  (3)課題組成員交流學習“特色美術學校”理論及文獻資料的體會

  (4)對課題組成員的進行培訓

  2.第二階段(課題確立、啟動階段):20xx.9—20xx.10

  (1)制定研究實施方案與具體工作計劃

  (2)確立各個子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方案

  (3)召開本課題開題大會

  3.第三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xx.10—20xx.2

  (1)各子課題分項進行落實和操作

  (2)定期交流總結,彙報子課題進展

  (3)專家指導和指正

  4.第四階段(結題階段):20xx.2—20xx.5

  (1)各子課題形成階段性成果

  (2)形成本課題的階段性成果

  七、經費概算

  序號 經費開支科目 金額(元) 序號 經費開支科目 金額(元)

  1 資料費 10000 7 專家諮詢費 10000

  2 資料採集費 3000 8 勞務費 3000

  3 差旅費 5000 9 印刷費 1000

  4 會議費 10000 10 管理費 5000

  5 國際合作與交流 有 11 其他 無

  6 裝置費 300000

  合計 350000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13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提出有待解決和重視的現實問題,論述本研究的價值或重要性)

  良好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生能夠自主地形成學習方向,產生一定的學習動機,具備良好的學習方法的一個過程。物理課堂教學長期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傾向,使教師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傳授,對學生自主形成學習目標的能力培養不足,教學目標逐步演變成教師為學生設定方向,教學活動成為完成教師既定目標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活動缺少了自我需求的驅動,學習動機被動形成,無法良好地支援後續內容的學習,從而導致對學習目標理解不透,重視了知識與能力本身,卻弱化,甚至阻斷了知識與能力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的聯絡,制約了學生應用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所以,好的課堂教學匯入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自覺地從現象走向發問,從問題走向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慾,同時,也為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確立了學習方向,使學生明確研究內容所要解決的問題,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教學內容,確立了清晰的生長點。發揮匯入環節的教學功能,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高效,自主,思維活動的脈絡更加清晰,學習效果更加理想。

  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匯入環節的研究,將課堂匯入變成了程式化的過程,缺少了對課堂匯入的教育教學功能的思考,使匯入環節流於形式,不能在課堂的開端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情境和心理鋪墊,喪失了激發學習動機的良好機會。而有些教師雖然重視課堂匯入環節,但課堂匯入環節的效率卻並不高,對匯入環節的特點及其作用缺乏明確、合理的認識。所以,如何把握課堂匯入的特點,怎樣有效的進行匯入,合理發揮匯入環節的作用,使它充分發揮在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有必要進行研究的課題。

  我們以“中學物理課堂匯入研究”為課題進行探索研究,試圖揭示此環節在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使我們可以充分把握匯入環節的教學功能。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關鍵詞界定清晰、準確,限定研究範圍,明確其含義,提示課題研究方向和角度)

  “中學物理課堂匯入研究”涉及到三個概念,第一個“中學”;第二個“物理課堂”;第三個“匯入”。第一個概念反映了研究的時間範圍,因本課題小組成員是針對初中生進行物理教學,所以,從時間範圍來講,本課題只限於初中階段所涉及的問題。第二個概念明確界定了研究的知識範圍,即針對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活動;第三個概念明確了研究物件。課堂匯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本課題對這個環節開展研究工作。

  本課題主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課堂匯入環節應具備哪些基本特徵;第二,課堂匯入環節的設計方法與實踐活動。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的主體部分,重點回答解決什麼問題?如何解決?要求階段劃分合理,任務明確,舉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規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規範)

  本課題作為西安市教科所基礎教育“規劃課題”XX年度的小課題,研究程序必須遵循《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管理辦法》(試行)所規定的研究要求和實踐安排。

  現將本課題研究步驟和舉措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XX年8月到9月初,課題選題準備階段。

  組建課題研究團隊,針對選題提出申請。本次小課題研究的內容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我們認為,這個環節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其作用不能忽視,但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對這個環節不重視、設計不全面、實施不高效的問題。所以,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商議後,決定選擇了本研究課題,並且由負責人填寫《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立項申請·評審表》,報送相關部門申請立項。

  第二階段:XX年9月1日到9月20日課題討論及課題開題階段。

  課題組成員學習《西安市小課題管理辦法》(試行),認真學習小課題研究的有關檔案、書籍,實踐經驗,在充分分析討論的基礎上,明確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計劃。及時開通部落格,請求專家指導。九月十日前,撰寫並完成開題報告,進行網上開題。

  第三階段;XX年9月20日到XX年1月研究階段。

  結合開題報告,制定子任務,確定各子任務研究方法,制定計劃,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分工,明確任務及目標。本課題的研究要突出匯入的理論基礎及設計實踐活動,需要有一定的理念支援,所以,加強學習,積極提煉對本課題的研究十分重要。根據實際情況,本次研究階段分為三個時期,現具體安排如下:

  前期(XX年9月20日——XX年11月)主要任務是對中學物理課堂匯入的理論及實踐進行調查。

  (1)課題組成員理論學習,透過查閱資料、問卷調查,網上交流等形式,分析中學物理課堂匯入的教育學理論基礎及現狀,對課題背景深入瞭解,收集相關資訊;

  (2)對課堂匯入的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分析出高效、科學的匯入環節應具備哪些特點。分析現有實踐活動有哪些特點及不足。對課堂匯入模式進行分類。對恰當的課型進行初步的課堂匯入設計,並在部落格中分享,對各方案進行分析,進一步完善。

  中期(XX年11月——XX年1月)主要任務是對中學物理課堂匯入的設計思想進行實踐,分析可能出現的新問題,對實效性進行研究。

  (1)收集相關例項,對匯入設計思路進行總結,歸納,評價。

  (2)對實踐效果進行調查,進一步改進方案,對課堂匯入模式進行進步歸納,形成不同課型的一般匯入模式進行研究,並以文字形式總結。

  後期(XX年1月——XX年5月1日)主要進行課題研究的總結、反思、資料整理,為結題進行準備。

  第四階段:XX年5月1日到XX年5月30日結題階段

  按要求整理檔案,完成後期工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為研究中產生的相關論文、隨筆、敘事、設計、課件、教具等等,這裡的預期主要是對附件的成果表述)

  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包括:開題報告、調查報告、優秀論文、典型課堂匯入設計和結題報告等。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14

  一、問題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識的技能……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因此,如何激發孩子讀書的熱情,成了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話題。”

  據調查,包括教科書在內,中國人平均每年讀書只有5本,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達到405萬字,並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在新課程實施的這幾年,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師所認識和接受。然而我們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1.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個好成績,我們老師已經習慣了教語文就僅僅教語文教材,一學期下來就讓學生學了二三十篇課文,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將這些課文嚼得爛、嚼得透。這樣一來,學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難怪乎語文教學一直被一些專家指責為“少、費、差、慢”。

  2.學生課外閱讀缺少指導。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我們老師更多的只是佈置,而缺乏具體的指導。“孩子們,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在課外多讀書吧!”為師者僅僅停留於這樣的說教式的宣傳、鼓動,而沒有系統、科學、理性的思考(每個年段,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究竟適合讀哪些好書,教師缺乏引領;讀書後的資訊反饋是否及時,否則會導致很多學生的應付),又沒有嘗試有效、多元、豐富的閱讀推廣辦法,那麼真正能養成自覺閱讀習慣的兒童是不多的。

  3.課堂內外閱讀脫節。課堂教學與孩子們課外閱讀經常是兩張皮,沒有做到有效的銜接,學生課內所習得的閱讀方法,未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運用。而且課內所閱讀的課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國內外的實踐也證明: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閱讀力就是學習力。但目前的現狀是我們普遍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內涵不夠清晰,突出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目標不明,閱讀內容遠離兒童生活,閱讀方法不夠系統,兒童閱讀能力普遍不高。在教育部組織的質量檢測中,兒童失分最多的就是閱讀這一部分內容。總之,兒童閱讀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個部門、某個家庭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全社會的一件大事,是一項長期的工程。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以主題組單元的,一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往往選編了四篇課文。其課程編排的特點是注意內容的整合和訓練的循序漸進,每組課文之前,都設立了單元“導讀”,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簡要說明本組教材的訓練重點,提示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重點,使師生在教、學之前對整組教材有一個總體瞭解,這為開展群文閱讀帶來極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師仍然將教學思維禁錮於老一套,一篇課文一篇課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乏味,效率低下。

  鑑於此,我們提出了《基於單元整組教學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希冀透過研究,探索單元教學新模式,真正讓學生增加閱讀量,並從閱讀中學會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綜合、深入思考,為學生學習多樣化的閱讀方式、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基礎。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謂“群”,就是相聚成夥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組文章。

  2.群文閱讀:指在一節課裡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閱讀。

  3.群文閱讀教學:即在一節課裡,教師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以一定議題為依託,以粗讀略讀為主法,以分享感悟為核心,以探索發現為樂趣,進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字的閱讀教學。

  4.單元整組教學:即以語文教科書的主題單元為載體,在整合教科書選文內容、活動內容、練習內容與連結的豐富的課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全盤考慮的教學。

  5.基於單元整組教學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以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主題單元課文為載體,結合單元主題,擬定學習議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在一節課內針對一篇精講課文自主探究出該單元課文的學習方法,並運用所學方法閱讀本單元其他三四篇課文和相關課外讀物。

  三、研究的綜述

  世界各國非常重視兒童的閱讀量,美國紐約州就規定,小學生每年必須讀25本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多讀書、多積累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在“課程目標”中規定,第一、二、三學段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分別不少於5萬、40萬、100萬字。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教師仍然比較重視語文教材中課文閱讀的教教學。以小學語文12冊教材、每冊教材平均30篇課文、每篇課文平均500字計算,閱讀總量只有15萬字左右,這樣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為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準備。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資訊化時代,每天都會產生許多新知識。為了獲取更多的資訊,必須學會快速閱讀。法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將快速閱讀列為獨立學科,並列入國家重點科研專案。《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提出,第三學段學生默讀一般課外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快速閱讀是一種技能,技能是需要訓練的。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讀課文要教兩課時,略讀課文要教一課時,教師可以慢慢教,學生可以慢慢讀,這種單一的閱讀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學習不是學生簡單地接受教師的講解,而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在“基本理念”中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節課教一篇文章,學生很快讀完,內容基本理解,教師只好不停地問、不停地講,學生被動地答、被動地聽,主體意識缺失,閱讀興趣降低。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閱讀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教師不得不少問少講,學生忙著進行看書、思考、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單篇文章閱讀、多篇文章閱讀、整本書閱讀,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種閱讀方式,三者不可替代。《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各個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節課教一篇課文,用大量時間的咬文嚼字、感情朗讀,關注精讀、朗讀方法的指導。我們有時需要細嚼品味式的慢閱讀,有時也需要整體把握式的快閱讀。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在一節課中讀五篇左右的文章,不僅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多篇不同作家、體裁、內容的文章閱讀中進行比較歸納、分析綜合、深入思考,關注略讀、默讀方法的指導,這樣就為學生學習多樣化的閱讀方式、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基礎。

  四、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目標

  1.探索基於單元整組教學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

  2.構建基於單元整組教學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

  (二)研究內容

  1.構建以單元整組教學議題為依託,以粗讀略讀為主法,以分享感悟為核心,以探索發現為樂趣的群文閱讀課堂,最大限度地解放與培養兒童的閱讀能力。

  2.開展豐富多彩的“群文閱讀”教育實踐活動,為孩子提供足夠的閱讀資源、足夠的閱讀時間,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價值觀念和閱讀興趣,端正其閱讀態度,讓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需要。

  3.將優質多元的閱讀教育資源引入課堂,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積累群文素材,研發“群文閱讀”教師讀本和學生讀本等資料庫。

  (三)擬創新點

  1.將“群文閱讀”與“單元整組教學”相結合,研究視角有新意。

  2.將已開發的校本課程融入閱讀範圍內,注重各研究成果間的融會貫通。

  五、物件及範圍

  本校3至5年級

  六、思路及方法

  1.多閱讀,多比較性閱讀,讓孩子在閱讀中學習閱讀

  圍繞議題,讓學生一篇接著一篇地閱讀單元組課文,讓他們在始終保留著新鮮感的比較性閱讀中不斷湧現質疑和發現。

  2.多質疑,多分享,將閱讀過程處理為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圍繞議題,在課堂裡真的讓學生提問題,提真的問題,真的解決問題,最終有所發現。

  3.多學習、多實踐瀏覽、略讀、跳讀等閱讀方式

  圍繞議題,採取默讀和速讀(掃讀、跳讀和技巧閱讀)、批判式閱讀、休閒式閱讀、研究式閱讀、校對式閱讀以及其它各類閱讀,讓學生學習和實踐。

  4.多嘗試、多總結真實、實用的閱讀策略

  圍繞議題,變單篇的課文教學、重視分數的知識技能的學習模式為關注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方法的學習模式,為學生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基礎。

  七、計劃及步驟

  本課題擬定研究週期為1年(20xx.3~20xx.2),具體如下:

  1.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3月底):申報課題

  2.課題實施階段(20xx.4~20xx.1):提煉並打造比較成熟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

  3.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2月底):總結經驗,推廣成果,深化研究

  八、預期的成果

  1.基於單元整組教學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策略研究報告

  2.基於單元整組教學的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及案例

  九、成員及分工

  1.組長:袁位校長課題指導與管理

  2.主研:唐冬生科研室主任全面負責課題研究與管理

  羅國雲教導主任課題指導與管理

  鄧本蓮語文教研組長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陳華語文教研組長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黃利霞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唐兢晶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策略研究

  3.參研:何敏、廖珍琴、陶廷梅、黃公兵、黃生菊、龍訓平

  十、經費的預算

  預計資料查閱與列印、培訓與學習等共計1萬元

課題開題報告範文15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1.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群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幼升小,家長往往會焦慮,孩子會無助,老師們會盲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轉折點上,在實現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幼兒會有不適應,比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作為幼兒園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這對於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與整體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進行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1. 讓幼兒快樂地期盼小學生活---有入小學的願望和興趣, 嚮往小學的生活, 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 讓幼兒主動地感受小學生活的特點---初步瞭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範, 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慾。

  3. 讓幼兒自信地走進小學---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4. 在 “幼小銜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兒為活動主體,以幼兒園、家庭、小學為實施載體的 “多維互動體” ,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

  (三)研究意義

  1. 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的培養。 合理綜合組織小學與幼兒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 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互動作用, 提供活動和

  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展示自我價值。 根據小學一年級在整個教育歷程中的特定地位,在開展豐富活動的同時營造幼小銜接的氛圍。

  2.促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學習適應的銜接。幼小銜接是針對以往新生入學所反映的種種弊端而進行的,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針對過去一些弊端, 我們應立足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養成珍惜時間和樂於學習的好習慣,用小學生的行為去規範自己,逐步養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學前應有的良好心理準備。透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社群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減緩兩學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形成一個不間斷的整體,促進幼兒和諧發展,這也是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所在。

  二、課題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手段等)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建立“師”與“幼”的互動關係,關注幼小銜接內容的有效性“幼小銜接"”中應怎樣構建師幼間的互動, 其關鍵在於我們到底教什麼、如何教。面對今天的幼兒,幼小銜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義、更有成效,以滿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1)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新課程的實施有機結合,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發展的特點有機結合, 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2.建立“家”與“園”的互動關係,探索“幼小銜接”資源的整合性“家”與 “園”的銜接,在幼小銜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牽著小手,是幼兒邁好入學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幫助家長更新、端正和樹

  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是幼小銜接工作成功的保證。攜手為家長提供支援和幫助,形成“家”與“園”的資源互動鏈,提高幼小銜接的實效性,解決“轉折點”問題。

  3.建立“家”與“園”與“社群”的互動關係,促進幼小銜接體系的連貫性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充分利用社群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幼兒園與小學間的互動協作環境, 是幼小銜接工作連續性的保證。

  4.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不斷反思。

  (1) 幼小銜接工作的創新更在於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在於教研方式的改變。

  (3) 幼小銜接工作的長效在於價值取向的拓寬。在幼小銜接的路途中,我們將和幼兒攜手共同面對變化、經歷過程、體驗成長。

  (二) 課題研究過程

  1.明確研究任務並進行分工,修訂課題方案和計劃

  2.邀請區教委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

  3.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培訓工作

  4.舉行課題研討及開放活動

  5.組織階段性評估

  6.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結題工作做好資料積累。

  (三) 課題研究方法手段

  1.積累資料法。每一位教研員結合自己的寫作教學和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儘可能地將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和學生成長進步的案例積累下來,作為研究的重點參考資料和研究成果。

  2.調查法。

  (1)跟蹤調查法,以園所為單位對於進入小學的孩子進行一年的的跟蹤研究,建立好幼兒成長檔案,看幼兒的發展提高。

  (2)問卷調查法,在不同的階段設定面對幼兒、家長和學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群鄰里調查問卷,隨時存檔,對比。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並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三、課題研究步驟和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1——20xx.12)

  1.組織選題,開題,提出課題研究方案,明確任務和分工,各位參加研究的教師自主提出研究目標,寫出研究計劃。

  2.透過年級組根據研究計劃,幼兒園、 小學、 家長三方面進行探討,制定詳細的實施規劃,討論、研究後備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1——20xx.11)

  1.落實研究內容

  2. 資料收集

  (1)對於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能解決的策略。

  (2)組織各種互動,及時進行反饋、總結整理。

  3.聘請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質量。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12)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出課題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現形式

  1.經驗總結:對教育經驗活動及經驗認識進行分析、加工、製作、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合乎邏輯的認識。依據的是教育實踐經驗所提供的事實,深入分析與總結教育實踐中的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

  2.研究日誌: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不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透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我們更多地瞭解自己地假定。記錄的是教師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釋的和反思的內容。

  3.教育敘事:課題實施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採用敘事方法寫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並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