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精選22篇)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精選22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

  當看完這本散文集時,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譜寫了一曲童年往事。文中作者描寫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區,先寫百花園,後寫三味書屋,百花園是個荒涼的地方。可是,他是作者的樂園。三味書屋是個私塾,如作者所說,“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樣子很是古老,兒童在那裡受到規矩的束縛,自由是沒有的,但作者也沒有把書塾寫成兒童的囚牢,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書屋裡,卻有一股親切的氣氛流動其間,這就是兒童的諧趣。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在結構上確實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書屋雖然是典型的私塾,而作者並沒有批判它,題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點出了創作本意和內容,即敘寫自己從無限樂趣的樂園到全城最嚴厲的書塾的過程和心路歷程。

  這篇回憶性散文,語言上簡潔清新 ,生動自然,輕鬆流暢,饒有風趣,給人面目一新之感。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2

  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童年,沒有誰的童年是一模一樣。如果讓我們再次細細回望一次自己的童年,所有人定會開懷大笑,繼而放聲大哭,最後微笑著睡去。

  魯迅先生的童年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童年的“三味書屋”就是小學,“百草園”就是我的家鄉,一個給我帶來快樂的地方。更別說那些好朋友們,別說門口的河了,單是收過稻子的田野就有無窮的樂趣。

  沒了散發稻香的稻子,田野裡留下一望無際的稻稈。在那些稻稈中,有一些難以發現的樂趣——那就是,青蛙。記得那時在田野裡抓青蛙,遇到了一隻超大的牛蛙,一群孩子追在牛蛙身後,追了半個多小時,愣是抓不到。不過還是有一些小收穫的,捉到了幾隻青蛙。在好朋友的指導下,我也抓到了一隻很小的青蛙。

  童年是一場“笑話”,童年時做的很多決定現在看來是十分不明智。但正因為無知,童年才顯得多姿多彩。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3

  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裡面還有很生動傳神的人物,如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

  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裡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4

  永別了,那段年少的時光!

  青年時期的魯迅,彷彿活在黑暗中一般。青年時期,魯迅可謂嚐盡了酸甜苦辣。在各地的求學生涯使他了解了那個年代真正的面目。這其中,既有待魯迅和藹可親的藤野先生,也有為了給父親治病而不斷與魯迅周旋的名醫,就在那些匆匆流逝的時光裡,魯迅漸漸地變了。他變得更加正直、嚴肅,更願意用他的神來之筆去抨擊、去諷刺。

  我想,在青年時期,魯迅也一定有遺憾的事。常年在外漂泊求學,使得他陪伴家人的時間愈發漸短,尤其對待父親的死,魯迅一直耿耿於懷。看到父親喘得厲害,魯迅只希望父親能走得安詳,沒有痛苦。光是這一點,就已看出他與舊時中國人的不同,他的思想,是更勝人一籌的。

  爾後,就是那個我們熟知的魯迅了。他亦會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整理並寫下《朝花夕拾》。我想,這正是他對曾經那段美好或痛苦的時光的緬懷吧!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5

  鮮花因為陽光的照射變得光彩奪目;青山因為小溪的附和變得雄偉壯觀;小草因為雨水的滋潤變得生機勃勃;而我因為書籍的哺育變得才華橫溢。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暑假裡,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裡面動人的情節是我的心情跌宕起伏,久久不能平靜。《朝花夕拾》分為10篇散文,其中,最讓我難忘的還數《瑣記》這篇文章。

  這篇散文主要講了魯迅的少年時代印象中,有一個似乎對孩子很好的衍太太,其實她是個表裡不一、令人厭惡的人。後來又寫了作者對自己離開家鄉去南京求學的過程。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物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也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被反對,如飢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索真理的強烈慾望。

  讀到這裡,我不禁聯想到我們曾學過的一篇課文《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篇文章透過列舉事例來論證觀點,告訴我們只有多思考的人和那些具有鍥而不捨精舍的人才能找到科學的答案,從而激勵我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是啊,其實發現真理並不難,只要你從細小的,習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反覆研究,就能發現真理。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6

  魯迅先生在中年落魄時,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想必別有一番滋味吧!

  正如小引裡所說:“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朝花夕拾》確實如其名,獨具一番色彩。

  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是有苦有甜,但不管如何,童年都會在心裡留下美好的回憶,就像被刀刻在心中一樣,難以忘懷。

  《朝花夕拾》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小時候,頑皮可愛,常常趁大人不注意時鑽到百草園中去玩,整天與花兒、蟲兒作伴玩耍,甚至於爬到樹上去採野果兒吃。雖然他有時會背先生責備,但總免不了孩子氣。

  就像少年魯迅一樣,我也總是到小區的樓下玩耍,與花草樹木為伴,在原野中跟隨蝴蝶跑來跑去,不亦樂乎。

  童年的時光,真是快樂。與自然相伴,無憂無慮。現在的我們長大了,再也不能享受從前的那種快樂了。每天都是學習,只為學習而煩惱。

  童年逝去了,留下的是回憶。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7

  翻開《朝花夕拾》,彷彿就像是魯迅先生在跟我講述著他回憶的一點一滴。《朝花夕拾》是回憶性的散文集,這本書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五猖會》中魯迅的爸爸叫魯迅讀《鑑略》,並背出來,這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爸爸,但是他是我感興趣是教我,和魯迅爸爸不同,和《竹影》中的爸爸又相似的地方。

  記得我小的時候,一天,爸爸抱著我路過少年宮,就把我帶了進去,我仍清晰的記得當我看見別人在畫畫時那種好奇,因為我覺得話可以把自己想象的世界和現實聯絡在一起,還有我驚異於那些顏色,似乎這個世界的顏色都在我眼前,爸爸問我:“兒子,想學畫畫嗎?”,我搖了搖頭,因為我看見畫畫的人在畫水果,這不是我想象的。

  晚上回家,爸爸早已準備好畫畫的工具,說:“兒子,我來教你畫畫。”“不,我要自己畫。”我只想畫出自己想象的那個世界,爸爸也不著急,耐心地在一旁指導我,告訴我許多畫畫的技巧。

  現在,兒時畫的畫早已不知去向,至今回想起來,就覺得那記憶總是無法抹去,反而像珍珠一般沉澱下來``````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8

  《朝花夕拾》中有13個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要講:魯迅小時候家後面有一片很大的園子,名叫:百草園,百草園是魯迅小時候的樂園,他最喜歡到那裡去玩,百草園中有何首烏、木蓮、覆盒子等等。他冬天時在百草園中捕鳥,捕到的一般都是麻雀。家裡人送他去書塾,他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書塾名叫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片園子,但很小,他們都喜歡去園子裡玩,直到先生叫他們了,才回到書屋。先生讀書很入迷,他們就在先生讀書時,偷偷的玩,魯迅他卻在畫畫,最後,書沒讀好,畫倒是畫了不少。

  讀完以後,我笑了,覺得魯迅的童年和我的童年一樣,都是那麼有趣,我在讀書時,見父母不在,也會偷偷的玩一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水鄉景緻、民俗風貌,世態人情。讓人覺得那麼親切,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一樣,使人心情愉快。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令人懷念的。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9

  “珍惜現在”,是我讀了這本書後最深的感受。魯迅先生的父親因病而死,在世時,魯迅先生未叫過自己父親一聲,直至死去的那一刻,才脫口而出喊出了:“父親!!!”可惜一切都來不及了,自己的父親已經去世了,父親再也聽不見自己的喊聲,再也聽不見了……魯迅先生一直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父親,很慚愧!魯迅先生的親生經歷告訴了我們:如果不珍惜現在的一切,等你後悔了,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掩卷沉思,其實這本書裡記載的事情,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性命、金錢對於魯迅先生來說一文不值。只有時間,魯迅先生奉為無價之寶。魯迅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他真的令人敬佩!可現在,我們中還有那麼多的人,還在渾渾噩噩過日子,雖然我們不可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偉大,但我們應該奮鬥啊!不能辜負像魯迅先生那樣為祖國未來而奮鬥的先輩們!

  向魯迅先生學習,珍惜現在,好好學習,讓自己的今天無愧於明天!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0

  魯迅先生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家,他的許多作品,既是他獨特的生活歷程的寫照,也是全民族所經歷的心理歷程的反射。讀《朝花夕拾》讓我走進了魯迅自己的記憶的視窗,站在作者自己的思想高度上,觀望作家的童年記憶和青年曆程。散文集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鬱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在此書中,當然也有魯迅先生一貫的諷刺辛辣,但更多的,卻是一種老年人回憶往事時的脈脈溫情。

  過去的日子裡,我們的國家有著太多的`屈辱,我不得不為我生在如此繁榮富強的社會感到慶幸,但同時又感到壓力之大:從過去的時間裡,中國人民已深深感受到“落後就要捱打”,所以作為未來祖國的棟樑,我們要肩負起富強祖國的大任!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1

  我讀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魯迅,我不覺得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個朋友與你閒聊家常。這本書主要是記述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真摯的情懷,無奈的憂傷,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讓人鄙夷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極為厭惡,於是他去了仙台,在那裡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衣著模糊,但對科學嚴謹求實,對學生的作業一絲不苟,在魯迅的作業上用紅筆圈出來。而且他平等公正,毫無民族偏見,有著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細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這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三味書屋後面還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的工作是抓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而《阿長與山海經》說的是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來了《山海經》等。刻畫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著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她不僅質樸,而且善良,關愛別人。作者由原來的討厭她,變成敬她愛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份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不過,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曾幾何時,我已遠離了童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中,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吧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2

  坐在藤椅上,杯中的茉莉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馨香,輕輕地瀰漫在身邊,手捧著那本淡綠色的《朝花夕拾》,品味著從字裡行間散發出獨特的童真,隨著那一片片思念的雲彩飛向那曾屬於我們久違的世界。

  晨曦中的鮮花故然綻放著嬌嫩的花瓣,喚發著淡淡的清香,頂著殘陽採的花失去了晨曦中的嬌嫩與芳菲,卻平添了一種遲來的成熟、風韻。這是魯迅先生的童年,一個沾滿碎屑的青蔥時光。魯迅先生是一個幸運兒,但同時也是不幸的兒,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可以在百草園中無憂無慮地遊玩,他可以靜靜地聽油蛉在低唱;他可以在白雪飄飄的冬天捉鳥。但同時他卻承擔著超越年齡的負擔,小小年紀的他就要學著放棄,抑制自己的渴望去背那些所謂的經典《鑑略》《千字文》《百家姓》,小小年紀的他就要忍著失去雙親的痛苦,小小年紀的他就要學會著承擔一個家的重任。

  或許,這就是那個沾滿碎屑的青蔥時光。在這個時光中魯迅學會了長大,學會了承擔,學會了思索,而我隨魯迅也懂得了成長。有人說一篇好的文章不在於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引起讀者的思考與共鳴。而魯迅先生做到了,他用他平淡樸實的語言喚發了多少人的思考,喚起了多少人的回憶和曾經擁有的幸福時光。

  小時候我喜歡坐在藤椅上,依偎在外婆的懷裡望著滿天的星星,在寧靜的月光下,數星星。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享受著那份濃濃的親情與溫馨。如今的我,離開了過去,不再擁有過去那些時光了。這,或許是一種遺憾,但同時卻多了一份充實。現在的我擁有著許多許多的書。每天在書中遨遊著,努力地學習,拼命地爭取明天。或許這很累很累,但我卻在一天天地長大,一天天地成熟。這或許是在過去那些美景中體會不到的吧!

  童年,在隨著你我的長大漸行漸遠,或許它會消失在人生的盡頭,但它卻留在了那一片片瑣碎的記憶,閃耀在星空中,雖然只是點點微光卻足以照亮你我前行的路。在如今的時代中,不如讀一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

  合上《朝花夕拾》,品嚐著那杯尚留餘溫淡雅的茉莉,時光又將我帶回了那那一個輪迴。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3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我想這描寫的就是朝花吧!作者只是想借著朝花,拾起那絲往日愉悅的回憶罷了。他想把心中那壓迫的世界遺忘,幻化成一個歡樂而又蕪雜的想法。歡樂而又蕪雜的書與文章,雖只是靈光一閃,便可忘掉整個悲傷世界,只記住了美好回憶。所以,才取其名為《朝花夕拾》吧!

  其實,按常理來說,魯迅不過凡人,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都是飽含七情六慾的國人。可是,因時代而改變了一切。

  從魯迅先生的童年來說,既是悲傷的,又是歡樂的。魯迅先生的父親生病,卻因封建思想的迫害而未讓其度過一個安穩的晚年。《狗貓鼠》中,因為“仇貓”,諷刺了大眾的精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從悲傷中,尋出了開心的靈魂。可見,魯迅先生的童年可真是笑中帶淚。成年後,魯迅先生更是經歷了酸甜苦辣。

  我想,朝花啊,拾起那絲回憶,想起一片風花!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4

  童年就像一杯濃郁可口的咖啡,品味時很甜美,但甜美中帶有一點苦澀;而成長則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許很苦,那是因為你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堅持的勇氣,失去了一份心靈依慰,但隨後你就能品出這茶的醇美、香甜,讓人回味無窮,我在成長道路中學到、懂得了許多。

  清晨開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我看著,陷入了沉思。

  進了初中,發現每本語文書上都有魯迅的文章,幾乎每一篇文章都選自一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一遇到魯迅的文章,老師都會細細地講,課文下邊的註釋也總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批評,批評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魯迅先生以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孩子的視點,敘述了這沉悶的一切。

  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樂園,百草園裡長著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有在樹葉里長吟鳴蟬,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黃蜂,有忽然從草間直竄雲霄裡去輕捷地叫天子。在園子裡的少年魯迅經常搬來凳子,爬上大樹,在樹杈上坐下,尋找著鳥蛋,大人來了,他又到草叢裡去趴著,在青草的掩護下與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又會照著閏土爹的方法,玩雪和捕鳥,無奈每次所捕的的鳥少之又少。

  《朝花夕拾》中,給我影響很深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阿長是魯迅家給他請的保姆,這個鄉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檢點:總之在私底下對別人指指點點;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來嚇唬他;還害死了魯迅的隱鼠;睡覺擺人字形,差不多要霸佔整張床鋪。但就是這樣的阿長卻給魯迅買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經》,滿足了他的願望。

  童年的回憶就像一本令人難忘的日記,不經意一翻會讓你感到流連忘返,哭笑不得,但更多的還是歡愉與喜悅。當我們有空時,不妨品品成長這杯茶,翻翻這本“日記”你會發現:自己得到了許多。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5

  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嘗一道佳餚,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慢慢漾開。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裡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裡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裡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閒來無趣。

  從書卷裡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有人說:要看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會寫文章,最主要還是看他的文章裡有沒有感情。老師也曾說過,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認魯迅確實厲害,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希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那樣的光輝世紀。喜歡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前遊過,頒著手指頭細數“一隻,兩隻……”喜歡奔跑在林間小道,拋開心中的不愉快,盡情去笑,不用管禮數是否;還喜歡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同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後因為自己躲的技術太高超,無奈,只得向我低頭認輸。想到這裡,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麼。好象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象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6

  手捧著《朝花夕拾》我感觸頗多,這本並不厚重的書,卻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濃重感情,深深吸引著我。

  當初見到這本書時,雖然沒有看內容,可書名的意思卻已讓我浮想聯篇,或許魯迅先生的文章確有魔力,不經意間就把我感染了。

  這本魯迅先生的風燭殘年之作,應有它自己的意韻吧!

  在讀書的過程中,魯迅先生的曾經往事,都好像一一浮現在眼前,而我的喜怒哀樂也都隨著往事的情節而變化。

  讀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那種對童真的懷念和心靈的渴望與追求。

  它彷彿是一頭年邁的獅子,正在發出自己對青春的怒吼,這怒吼聲悅耳動聽,讓人感到活力四射,像要回到的春天。

  現如今,當這些往事都浮現在我的眼前時,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名登山愛好者,在自己的堅持下終於攀登上一座高山到頂峰時,回首望見自己所留下的漫長的腳步時的雄心壯志,又像是奧運健兒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與拼搏,終於拿到渴望的金牌時的慷慨激昂,熱淚盈眶,還像是魯迅先生回憶這些往事時所露出的溫馨笑容,這無不體現著魯迅先生對童年的懷念和堅定著棄醫從文的信念。

  仔細回憶品味一番文章的內容,我突然發現這好像我的童年啊,雖然生活的社會環境不一樣,可快樂卻是一樣的。於是我總結出這樣一個道理,當一個人從年少輕狂走向成熟穩重,又從成熟穩重回憶年少輕狂時,這個人應該有這樣的一個念頭,“童年啊!惹人懷念啊!”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7

  對於魯迅的認識,一直留在語文書上那簡練而又死板的介紹中:“魯迅,姓周,本名樟樹,字豫才,後又名樹人,堅持白話文,代表作為《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這些從小學就開始記住的文學常識,並沒有讓我感到魯迅的人格魅力,只是在我腦海中留下了魯迅在文學史上很重要的印象。

  俗話說“筆下的文字最能體現他的一切。”《朝花夕拾》作為他的代表作,尤其是在不同時期的作品,更能感受他的所有。

  驚歎於他對人物的把握和細緻入微的描寫;感嘆於他對故人,對故鄉的細膩情感;驚訝於他敢於改變,堅持白話的勇敢,欣喜於他對事物獨特的見解與面對事物先出他人一步的敏感……一點一滴都在《朝花夕拾》中表現無疑。

  對於大家當時都十分熱衷的《24孝圖》,他沒有盲目追隨,而是對於整個故事都點出他的荒謬,字字在理。長時間的流傳,肯定有人發現它的不合理,但無人點破他的勇敢在此展露無遺。

  他不但有著有什麼說什麼的男子氣概,也有著不遜於女子的情感。對於父親,他有小小的遺憾;對於阿長與山海經,他由誤會,不喜到釋然,祝福;對於藤野先生,他有著感激,感恩……

  他有著鮮明的情感,如詩人的細膩;有著強烈的愛國,如革命者的剛烈;有著極好的文筆,如作家的善於表達。魯迅集詩人,革命者,作家的身份於一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有正面的生死觀,憂樂觀,不愧為一代偉人!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8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讓我感觸頗為深刻。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透露出魯迅年少情況時的無知,似乎也飄向了我的心靈深處。

  《朝花夕拾》所收的十篇散文,“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的記錄了魯迅先生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先生早期的思想和生活乃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度殘年的歲月下寫的。當他回憶曾經年少時代的點點滴滴時。也同樣撥動我們的心絃。想必當時的他也有一翻風味吧。

  魯迅先生的童年並不乏味,雖然說她是鄉下人,但卻能和城裡的孩子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野,多了城裡孩子的嬌氣。他也曾懷念小時候在百草園中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生活,與昆蟲為伍,與鳥兒歌唱。彷彿這樣的童年才夠具味,枯燥、乏味。是魯迅先生對三味書屋的最好詮釋。或許在我們的童年中也曾擁有過光輝世紀,在草叢中玩耍,捉蟈蟈,在河邊童真地板著手指頭數鴨子,聽著河水從遠方滑過,那悅耳的流水聲,彷彿那是天籟之音。鳥兒在數值忘卻自我的歌唱。想到這裡心中不由得氾濫起懷念童時的樂趣。

  我們的童年一去不復返。漸漸地在腦海中留下美麗的痕跡,《朝花夕拾》讓我們領略魯迅先生的往事。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19

  早上的花,傍晚來撿。這好比魯迅到了晚年,才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既帶著自己的情感,也帶著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我無能對魯迅的文字細心揣摩,但《五猖會》卻能吸引我的目光,細細品讀之後,更是有了和初讀不一樣的體會。

  當時,除了過年過節外,五猖會便是孩子們最盼望的。魯迅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卻被父親強制的要求背誦。

  這種舊社會教育方式引起了我的沉思。

  在現代社會難道就不存在這種現象嗎?這種現象又是怎麼樣產生的?

  我很快便得出了答案。現代社會這種現象還是有的,而產生的原因,大多源自父母長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

  舊社會教育方式,約束了孩子們的童年,禁錮住了他們的思想,過早灌輸社會理念,抹殺去了孩童的天性。而現代社會逐漸蔓延的教育方法,溺愛,更是令人髮指。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孩子沒見過世面,什麼都不懂,只會被有心人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一個過分嚴厲,另一個過分溺愛,這兩種中國式教育,顯然是教育界的一大通病。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固然是好。但是隻注重結果,卻不在乎子女的感受,已經大錯特錯了。學習靠的是興趣,強制性學習可能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放縱孩子,一個個小錯誤累積,將來走上不歸路的也是大有人在。

  朝花夕拾如果能給更多人一個反思,那便是最好。孩子的天性不能被泯滅,教育不能是強制也不能是不作為。

  其實,我更喜歡放羊式教育。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20

  朝花夕拾》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的一部散文集,收錄了魯迅的十篇散文,回憶了魯迅過往的種種人事經歷。讀過《朝花夕拾》讓我受益匪淺。

  在《朝花夕拾》裡,我看到了醜惡的封建迷信,“郭巨埋兒”“臥冰求鯉”等的迷信思想,嚴重損害了人們進步思想。我們現在先進的思想不知道是多少代人付出了多少才換來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人們都在被封建主義所壓迫。這個時候,傳播新思想成為了一種偉大的責任。先進的思想可以使人類進步。魯迅在書中痛斥了灰暗的封建思想,並積極地傳播新思想,而我們在生活中也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饋贈。

  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這篇文章,讓我認識到了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情誼。這種真誠的付出,跨越了國家之間的隔閡,跨越了種族之間的衝突。老師的無私奉獻,不在於金錢名利,而在於對知識以及文明的傳遞。這讓我進一步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老師,日復一日地陪伴著我們用功讀書,汲取知識,明瞭道德,對我們恩重如山。如果沒有老師,那知識的甘泉又怎會滋潤頭腦?如果沒有老師,那文明的薪火又怎會傳遞世間?無論在任何地方,我們都不能辜負老師的厚望,都不能忘記老師的恩澤。

  我們現今的生活源於思想與知識的進步。未來的我們將是國家的棟樑。《朝花夕拾》讓我懂得了思想進步的重要性以及老師無私付出。它宛如一絲柔潤的陽光,讓我的思想從迷惘中走出。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21

  誰沒有過年少的時光呢?

  在雪地中捕鳥、挖出牆下的何首烏;第一次讀到《山海經》繪本、初次去私塾讀書;阿長也好,衍媽媽也罷,喜歡的和討厭的,熟悉的和陌生的,這些都在魯迅的筆下生動地展現。

  魯迅的童年,倒也還算快樂。他可以開心地挖出牆角下的“何首烏”;一邊吃著桑葚,一邊用磚頭逗弄著蜈蚣。在城中最嚴厲的私塾讀書時,他卻又一邊懷念著百草園的生活,一邊調皮地度過私塾的每一天。待人處事他又有自己的那麼一套見解。他對阿長從來都那麼地不耐煩,最煩的就是長媽媽愛切切察察,動不動就用二指指指點點。然而,在新年時,看到長媽媽滿臉的期待,魯迅也懂事地說:“阿媽,恭喜……”在得知阿長害死了自己心愛的衍鼠後,魯迅又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了。當阿長為他買來“三哼經”時,魯迅亦被打動,視這些書為珍寶……而對待衍太太時,魯迅更是顯露出來他正直的一面,衍太太仗著自己是大人,便總愛教唆魯迅去做壞事。衍太太造謠魯迅偷了家中的首飾後,還到處散播謠言。之前的種種,魯迅都能忍,但面對流言,魯迅表現出了他之後幾十年一直都不曾消失的正直,毅然決定離開,去南京求學……

  那之後,魯迅的少年時光算是告一段落了,青年時期他所受的苦又是後話了。那些年少的日子也逐漸離他遠去……

  小學生讀《朝花夕拾》有感 篇22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記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學經歷,追憶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記錄魯迅先生,青少年時的記憶。

  其中我認為最感人的是《父親的病》這篇文章,《父親的病》追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寫了幾位“名醫”所引用的藥引均是稀奇古怪、一場罕見而充滿迷信色彩的東西,如什麼“一對原配的蟋蟀”、經霜三年的蔗、敗鼓皮丸”等。這些“名醫”實質是巫術醫道部不分,故弄玄虛,草菅人命,騙取錢財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在它們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醫學醫道的虛假,荒誕乃至罪惡的本質。

  作者為了父親的病,到處奔走,我想他的父親,有他這樣的兒子,應該很幸福,提起魯迅先生,腦海裡揮之不去的,總是那個造字年少時的他因父親的病遲到後邊在學桌上刻下了早字來激勵自己警示自己,從此從此不再遲到。

  讀了父親的病後,我覺得魯迅先生刻下的早字不僅是吸食的棗根都要早在那個時候,卻讓魯迅先生東奔西走,四處求醫,最終魯迅先生的父親難逃一死,表面上看是當時醫術水平低下,但實質上應歸究於醫學的落後,導致魯迅先生的父親病程拖延,最後撒手人間不叫人黯然淚下,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魯迅似乎就是在對當時的封建腐敗社會的批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