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通用10篇)

關於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通用10篇)

  當想知道某一情況、某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時,我們通常要進行專項的調查,並將探尋到的規律和經驗寫進調查報告。快來參考調查報告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1

  一、前言

  中學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中學生只有懂得如何運用法律的武器,才能在現實生活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程序,關係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也關係到三個文明建設能否協調穩步發展。本次調研以問卷方式對新沂市啟明中學的中學生做調查,調查中學生的法律意識狀況,在發出的150份問卷中,回收率是100%,其中男女比例比較平衡,大致平分,在這些調查物件中,其中有52%是來自城鎮,48%是來自農村。由此可見,此次的調查物件是比較全面的分配了男女比例和從不同家庭背景出發,調查的結果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二、中學生法律意識現狀顯示及分析

  1.中學生大多認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和素質教育大力提倡與推進,加強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制素質已成為黨和政府,成為全社會共識,青少年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圍已經初步形成。調查顯示,有67%的調查物件認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沒有人認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是不重要的。由此可見,法律在生活中佔據的地位還是得到中學生的肯定,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學生法制教育日益受到重視,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加大,大多數學生具有了較強的法律意識。

  2.中學生大都對法律有一定的瞭解

  在時代的今天,作為明天的接班人的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備受關注,青少年的權益得到特殊保護,國家也不斷加大對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調查顯示,絕大多少中學生覺得自己對法律有一點了解,只有1%的調查物件覺得自己不瞭解法律。但是,也只有5%的調查物件覺得自己對法律非常瞭解,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可是具體到某一個特定情況時,仍然會比較模糊,也由此可以看出現在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力度還不夠大。

  3.中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廣泛,但學校仍是主渠道

  問題:您瞭解法律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從中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來看,學校、家庭和書籍、新聞媒體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圖所示,32%的學生表示法律知識主要是透過學校老師的教授獲得的,可以看出,學校仍是中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5%的學生表示透過新聞媒體也獲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識,表明在資訊時代,各類新聞媒體,資訊傳播載體也成為中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重要載體。但是對比學校,各類媒體,家庭教育就顯得比較低,只佔9%。但是家庭教育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青少年教育中發揮著重大影響作用,所以需要繼續加大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

  4.現今法制教育的效果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校都有開展普法教育,但是在學校所開展的法制教育方面,大多學生認為效果一般,由此我們應該在學校的法制教育中推用多渠道;而在家庭法制教育方面,39%學生認為家長在這方面做的好,47%學生認為家長做的一般,只有一少部分學生認為家長在對自己的法制教育方面做的不好的。同時,根據調查,法制校長在中學生法制教育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授課得到了學生認可:95%學生認為法制校長在法制教育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5.中學生大都具有一定的自護意識,面對不法行為時能夠作出較為正確的選擇。

  問題:您知道自己作為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權利嗎?

  問題:當您遇到侵犯您權利的時候,您的解決方法會是

  問題:在平時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問到是否瞭解關乎青少年利益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時,78%的學生是部分了解,說明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是比較關注,但是對該法非常瞭解的只有8%,由此可見,中學生有一定的自護意識,但是並不是很強,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同時增強中學生自護意識。在遇到侵害時,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向老師反映、向家長反映、向司法機關救助等方法來解決,只有很少數學生會選擇忍氣吞聲,不會選擇正確的方法。但是調查顯示,在權益收到侵害時,74%學生很少運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說明學生的自護意識增強的同時,還有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用法律來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6.大多數中學生渴望或者願意學習法律知識

  79%學生會關注立法等法律熱點事情,且有80%的學生有計劃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法律,說明中學生對法律的關注還是比較高的,()隨著法律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不斷加大,學生對法律的相關問題也不斷重視。

  三、建議

  1.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學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創造良好的校園法制環境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陣地,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搖籃,學校堅持開展法制教育,能有效地增強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經問卷調查情況顯示,學校仍

  是中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學校必須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但是,調查發現學校的法制教育雖然比起其他渠道,當前對中學生法律知識的傳播的比例是最大的,但是總的來說學校的法制教育還不夠到位,法制教育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固定完整的體系。對此,學校應該確立法制教育的目標體系,並逐一落實,對於不同層次的法律知識內容,應貫穿於不同的學齡階段,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使中學生在學校接受全面系統的法制教育。其次,學校還應注重課堂教學,將法制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集中開展以政治課為主,逐漸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讓學生時時受到薰陶。

  再次,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校都有開展普法教育,但是在學校所開展的法制教育方面,大多學生認為效果一般,主要原因是法制教育的形式比較單一。因此,學校除了確立目標體系和重視課堂教學之外,我們應該在學校的法制教育中推用多渠道,應選擇適當的形式和內容,提高未成年人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形式要力求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學校可以透過辦辦報、手抄報、校刊專欄、校園廣播、召開主題班會、辦法制講座、開展法律知識競賽、開設法制診所、開展模擬法庭,組織社會法制調查等形式強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

  2.言傳身教,提高家長法律素質,營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環境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環境,家長的責任和作用不容小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每一個微小的行為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不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或者家長自己就是法盲,那麼在這樣的家庭法制環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識很難增強。作為家長,除了以身作則、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外,要對子女進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自身己有的法律知識,採取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合乎法律規範的方法,時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學法守法,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及時予以糾正。提高家長自身的法律素質是前提。為了提高家長的法律素質,應開辦家長法制學校,以發放法律通俗讀本、觀看“今日說法”等專題法律節目,開展家庭法律知識競賽,評定法律星級家庭等等,營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環境。

  3.建立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其他法制宣傳渠道,形成多元化

  未成年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或多或少地從社會中吸取法律知識的營養,特別是在今天的資訊時代,各類新聞媒體,資訊傳播載體也成為中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重要載體。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和司法機關等部門要齊抓共管,積極主動地開展系統有序的法制宣傳教育。如懸掛大型法制橫幅,設定永久性法制宣傳牌,張貼法制標語,開設法制宣傳窗,主辦法制圖文展,召開法制教育大會,組織法制宣傳遊行,進行法制文藝演出,播放法制電視專題片,黨報黨刊設定法制專欄,定期開辦法律培訓班,舉行法制演講比賽、見義勇為表彰報告會,建設和評選法制文明社群等等。又由於中學生法律知識的重要來源還有影視文學作品,由於創作的需要,影視文學作品中傳遞的法律知識並不健全和準確,容易誤導學生。作為影視文學作品的作者和出品人,要注意法制內容的準確性,以免誤導學生。

  4..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多方位、多層次提供法律服務

  要注重從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入手,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調查顯示,在權益收到侵害時,74%學生很少運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說明學生的自護意識增強的同時,還有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真正會用法律來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因此,要建立和健全未成年人保護機構,條件允許,多設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要關心和幫助流浪兒童、離婚家庭子女、孤殘兒童、外來人口家庭子女以及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等特殊的弱勢人群,減少未成年人侵權案件和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只有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保護,他們才會學法、知法、信法、守法、護法,法律意識才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5、 加大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經費的投入,保證宣傳教育活動的持續開展

  經費短缺是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瓶頸”問題,未成年人法制宣傳教育作為一項複雜的社會教育工程,需要長期堅持,經常開展,形式多樣,加大經費的適當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四、結語

  透過本次調研活動,讓我們瞭解到了當代中學生法律意識的情況,也使我們更進一步的瞭解到了法律在當代中學生的掌握和運用上存在的具體問題,透過資料顯示,讓我們看清中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透過分析資料,剖析現狀,找出原因與不足,然後得出提高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和結論。我們希望透過此次的中學生法律意識的調研,給今後如何提高中學生的法律意識,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透過增強中學生的法律意識。中學生猶如初升的太陽,代表著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因此,加強中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中學生法律意識,促進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至關重要。所以我們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進行綜合治理,讓廣大中學生健康成長,並在美好的藍天下閃耀出自己的一片光彩。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2

  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我秉承學校“走向社會、服務社會、鍛鍊能力”的宗旨,多視角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並積極投身和諧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經過觀察發現大學生在暑假都傾向於打暑假工,但是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們並不能很好的利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處理糾紛。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應用我所學的法律知識,我利用網路科技對大學生在暑假工作中的法律意識進行了調查。

  一、調研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為20xx年7月15日至20xx年8月20日,我利用網路透過微信,微博和QQ釋出問卷網址,並且透過好友的轉發和協助對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方式為無記名填寫網路調查問卷,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了下面的調查結論。

  二、調查結果

  透過問卷調查,對當代大學生在暑假工作中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的瞭解,調查情況如下:

  (1)你是否打過暑假工?

  A、是70% B、否30%

  (2)你的權利是否在暑假工作中受到侵犯?

  A、是61% B、否39%

  (3)當你的權利在暑假工作中收到侵犯時你是否想過維護自己的權利?

  A、是45% B、否55%

  (4)當你的權利在暑假工作中收到侵犯時,你想透過何種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A、法律37% B、暴力33% C、寧願自己吃虧,放棄維護30%

  從(1)到(4)的問卷回答可知,大學生在暑期工作中大多數都會遇到過權利受到侵犯的現象,但是由於缺乏法律意識,很多大學生都是寧願自己吃虧,放棄維護自己的權利,這也促使用人單位忽視了對大學生權利的保護,促使這良現象的滋生。

  (5)你能區分違法和犯罪?

  A、能52% B、否48%

  (6)你是否會對所從事的暑假工作進行是否存在違法現象的分析?

  A、是22% B、否78%

  (7)你是否是個遵紀守法的人?

  A、是98% B、否2%

  (8)你認為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是?

  A、很重要,是維護權益的有效手段30%

  B、比較重要,有時試圖用法律解決問題41%

  C、一般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運用法律29%

  D、不重要0%

  從(5)到(8)的問卷回答我們可以看出,當代大學還是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的,可見法律知識的普及範圍還是在擴大的,但是由於很多大學生不是法學專業的,對法律理解和運用還是不夠的,這也導致部分大學生在遇到糾紛時放棄法律途徑解決問題。

  (9)當你參加暑假工作時,你會有意向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嗎?

  A、是87% B、否13%

  (10)你知道《勞動法》裡規定的試用期為多長?

  A、三個月22% B、六個月48% C、一年30%

  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試用期最長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而在調查中發現,有73%的大學生不知道,這一問題不僅與大學生在假期的暑期工作有關更與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相關,可見大學生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瞭解並不多。

  三、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自身的法律意識淡薄。

  (1)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生進入大學後,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係、自我評價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步開始對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面對著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一些心理脆弱的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隨著心理壓力的積澱,部分學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隨意性心理症狀混合交織,客觀上會對法律、制度產生心理牴觸。而且,多數大學生認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學生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對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也只求考試過關,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也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之一。

  (2)缺乏預知的遠見性。一是腐朽思想的侵蝕,在不同程度上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影響。二是不良風氣的干擾。隨著高校與社會聯絡的日趨廣泛與緊密,社會上各種不健康的東西透過各種載體和渠道進入了學校,侵蝕了部分學生的心靈,有的大學生錯誤地以物質利益為尺度評價個人利益,甚至為了經濟利益,放棄了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沒有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沒有法律意識,即使當自己的正當權益受侵犯時,也不懂得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調查表明,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並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時,才覺得為時已晚。

  (3)缺乏知識的實踐性。在調查中,很多法學專業的大學生反映,法律知識是學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應用,經過一定的時間後,知識便逐漸淡忘,更何況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其實每個非法學專業的專業都有開設相關的法律課程,詳細講述了相關的法律知識,然而,理論知識沒有結合實踐,而最終流於形式。

  (4)對法律的信任度和對當前法治的整體現狀的滿意度不夠

  據瞭解,當代社會對法律保持信任的學生佔35%,認為法律會越來越完善的學生佔31。2%,而認為法律不如權利有用及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工具的佔33。8%。對“法院做出公正判決有信心”者佔26。4%,對“當前整體法治環境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達69。8%。這一方面說明作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式還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貪腐現象仍然暢通無阻;另一方面這種消極的法律意識也會嚴重地影響到公民法律信仰確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終建立,表現出大學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於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法治環境和氛圍。

  (二)、客觀環境的法律渲染力度不夠。

  (1)學校重視法律教育程度不夠。一些高校對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把法制教育作為軟任務,認為可抓可不抓;有的對學生法制教育定位不準,提不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知識傳輸上,也存在一定誤區。一是重刑事輕民事。教育者常常突出刑事法律在教育內容中的重要地位,過多地講解刑法關於犯罪和刑罰的具體規定,從而導致學生對法制教育產生逆反心理。同時,由於輕視民事法律教育和民事權利義務觀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確處理民事權利義務關係,常常引發糾紛。二是重義務輕權利。忽視對公民享有權利的宣傳,有礙於大學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另外,除了法律專業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關法律的課程,老師都不會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歡的專業課書或是課外讀物。只要保持課堂安靜就可以了,也沒有向學生講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學大綱授課,老師重視程度不夠,學生自然也不夠用心。由此,學生得到的法律知識更加縮水了。

  (2)法律專業課堂缺乏活躍性。法律知識比較枯燥,假如老師按大學教學大綱死板授課,不經常與實際相結合就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上課就會昏昏欲睡,失去上課的興趣。

  四、解決的措施

  (一)學生主觀方面

  (1)學習法律知識對大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樹立正確的信仰有關鍵的作用。所以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學到的東西用實踐檢驗其是否正確,不斷地展示自己的才華才,增強對法律的認識,提高法律意識。

  (2)當代大學生要在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法律修養,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才能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重任。

  1)所以當代大學生要努力樹立法律信仰,一個人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會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大學生應當透過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深入理解法律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精神,從而樹立起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信仰。

  2)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大學生在自己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的同時,還要向其他人宣傳法律知識,特別要宣傳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觀念,宣傳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優越性,使人們瞭解、熟悉和認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從而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良好風尚。大學生不僅要有守法意識,自覺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有護法精神,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維護法律權威。

  (二)客觀環境方面

  1、要完善法律執行機制,加強社會道德規範的建設,創造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法治氛圍和輿論環境。

  隨著經濟政治的全球化,當代大學生思想更加開放,時代感更強,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但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式化,守法的自覺化;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普法、守法、執法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模範人物和典型事蹟,進行生動的法制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對於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要加強校園的法治建設,營造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校園氛圍。

  民主法治的高校環境必然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正確樹立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學校要制定相關的校規校紀,並且學校制定校紀校規時,要確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規章制度不違背法治的精神,符合國家現階段所頒佈和使用的法律法規,並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學校的教職工的法律素養,提高學校依法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

  3、深化大學法律課程的教學改革,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要求。大多數大學教材普遍存在內容設定不合理的問題,學校應當積極拓展法學選修課的開設門類和開設範圍,普及法律知識,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使學生從理性的層面對整個法治、法律及各部門法的基本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個宏觀把握,從而逐步培養出適應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3

  一.調查背景及意義:

  瞭解並提升公民法律意識的意義在於:只有當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達到一定程度,具備了相應的法律素質,才能夠形成整個社會的法治思維。公民認同法律權威,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是實現法治社會的必不可少的前提要件。

  二.調查地點、時間、方式和物件:

  調查地點:宣威市市政府對面

  調查時間:20xx年2月13日

  調查方式:在指定地點設定答卷點,行人觀看完展板後可自願到答卷點答卷,問卷共有50份。

  調查物件:宣威市市民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透過對宣威市市民法律意識狀況調查結果的研究,發現該市市民的法律意識正在逐步的提升,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就所調研的結果具體總結分析一下。

  1.市民法律意識明顯提升。隨著政府堅持不懈地開展普法工作以及媒體對案說法的報道越來越多,市民的法律意識特別是維權意識迅速覺醒。調查表明:在被調查的人群中,有一類市民是比較精通法律,善於使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的,這類市民佔被調查物件的15.6%的;一類市民則具備了最基本的法律意識,有一定的法律常識,這類市民佔被調查物件的67.3%;只有17.1%的市民則還處於法盲狀態。說明絕大多數市民的法律素質已達到中等水平,法盲的比例正在日趨減少。

  市民的權利意識有所覺醒:一是市民對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認知度有所提高,39.4%的市民已經意識到法律的首要作用是保護公民權利,12.6%的公民認為法律的作用是規定公民的義務。二是近七成的市民以維權作為學習法律知識最主要的目的。三是市民對公民權利的認知和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具體法律法規的認知情況相對較好。如懂得在購物時索要發票加班時索要加班報酬等等。令人欣慰的是72.6%的市民對新出臺的相關法律已經有所掌握和了解,

  也反映了市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提高。對一些基本法制觀念市民能作出正確判斷。市民不贊同“人情大於國法”、“權力大於國法”。例如, 20xx年底,宣威市行政複議辦公室共收到行政複議申請152件。行政複議案件,其實反映出市民勇於質疑政府違法行為,勇於依法維權以及對法律權威的認可。

  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市民傾向於透過法律途徑保護自身權益。69.5%的市民在購物受騙時會選擇透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79%的市民在受到商場保安人員無理搜查隨身攜帶的物品時,會選擇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可以看出,多數市民已經具備了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生活中常見問題的意識。比如,宣威市老十字街街邊居民房被拆遷後,居民未能領到滿意的補貼款,群眾曾集體進京上訪,而問題最終圓滿的解決是透過法律途徑,這些拆遷戶透過申請仲裁的方式最終解決了糾紛,他們依據仲裁裁決書領到了住房補償款。

  2.市民的法律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此次調查顯示,雖然市民的法律素質總體較好,但是呈現“意識先行,基礎薄弱”的勢態。由此可見,法律基礎知識是市民法律素質中的薄弱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市民法律素質的提高。

  比如市民對憲法的理解還存在誤區,對於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知之甚少,甚至對於其中最基本的人權都不太瞭解。僅35.8%的人知道平等權是其基本憲法權利,僅44.8%的人知道人身自由權利是憲法權利,人權意識淡薄程度讓人無法忽視。對於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哪些認識也很模糊,比如僅29%的人認識到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其他涉及到我國法律制度、法律監督機制等基礎法律知識的認識上,大部分人並不清楚。懂法成為市民法律遵守和運用的攔路虎,法律認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響到法律遵守。

  調查同時反映出來,雖然市民表現出強烈的維權意識,但只有少數市民有過運用法律的經歷,絕大多數市民不是沒有遇到需要法律解決的問題,而是感到“費時費力、成本太高,不划算”。

  3.不同群體法律素質表現出一定的差異。領導幹部、公務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大學生,其法律素質較高;社群居民則次之;其次是青少年、農民、流動人口,其法律素質相對較低,其中流動人口的法律素質堪憂。總體來講,學歷越高法律素質水平也相對較高。這種趨勢在法律認知方面體現的最為明顯,特別是權利義務對等的意識明顯較強。

  四.相關意見:

  要解決當前普法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我們應著重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1.大力開展法律基礎知識教育,加強重點物件普法。比如針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尤其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要利用企業職校、培訓講座等形式有計劃、分步驟地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法規、企業管理知識,提高其依法生產、依法經營管理、依法納稅和依法參與市場競爭的水平和能力。青少年學法應與德育工作相結合,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培育公民契約自由、公平競爭、誠實信用意識,促進市場經濟依法規範執行。針對企業員工,廣泛宣傳安全生產、勞動和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針對廣大市民,廣泛傳與城鎮房屋拆遷、農村土地徵用、承包和流轉以及國企改制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宣傳與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2.不斷提高政府立法質量,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從2008年5月起,市政府法制辦就著手對宣威市現行的涉及35個部門的203件規章進行清理。同時,在媒體上公佈了宣威市人民政府現行有效的132件規章目錄。使法律法規更加有效地規範和制約現代社會生活的運轉。

  科學制定立法計劃,合理安排立法專案,特別要突出振興宣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宣威的內容。法規規章草案的起草單位要立足全域性,努力克服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確保立法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要改變立法工作方法,完善政府立法的聽證、專家論證、公眾參與、新聞釋出會等制度,使政府立法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

  3.創新普法宣傳教育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注意挖掘和發揮各種媒體的作用,促進法制宣傳教育資源共享。要充分利用普法網、區域網絡等先進科技手段,不斷提高法制宣傳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比如在宣威法制機構網頁上開闢複議與應訴專欄,將複議申請書格式、典型案例、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進行及時更新,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複議提供便利。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採取法制專題節目、法制類公益廣告、直播法律知識競賽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將其作為向公眾傳播法律知識、理念的大眾化和常規化的普法方法,這是最有效、經濟的宣傳方式,也是現代社會高度資訊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是普法模式轉變的重要方面。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4

  摘要:

  法律素質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對國家的法制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 學生法律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未來國家法制建設的程序。為此我們對在校學生法律素質的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調查以“學生法律素質”為主題,透過調查、分析等方法的運用,對學生的法律素質進行分析,進一步瞭解學生法律素質的現狀,並就此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

  學生 法律素質 調查

  一、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我們對魯東學商學院公管系和經濟系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的物件是在校學生,調查方式是無記名調查,人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二、調查方式和結果

  問卷結果如下:

  (1)你生長在()

  A農村76% B城市24%

  (2) 違法和犯罪()

  A能 23% B不一定 31% C不能 56%

  (3) 在你的經歷中,曾用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麼()

  A用過25% B沒有用過75%

  (4)你是否會透過一些渠道瞭解國家的法律制度或法制程序()

  A經常會20% B有時會 60% C不會 20%

  (5)你知道勞動法是何時頒佈的嗎()

  A知道34% B不知道 66%

  (6)超市的人員要求你被搜身,你會怎麼做()

  A拒絕80% B 如果對方度強硬就接受15% C 完全接受 5%

  (7)如果你參加勤工助學或者工作時,你有意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麼()

  A有 47% B 沒有53%

  (8)你認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 33% B一般 40% C不重要 27%

  (9)目前我國的法治狀況:

  A已經是法治社會 21% B各方面差的還很遠 79%

  (10)你覺得將《思想到的與法律修養》作為學生的公共課程有意義麼()

  A意義很 63% B意義不 29% C 沒有意義10%

  問卷結果分析:

  透過調查,我們對學生法律素質是有了基本的瞭解。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同學對法律的認識程度不同,但總體看來,學生的整體法律意識不強,法律素質亟待提高。

  三、原因分析:

  我認為,學生整體法律素質偏低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

  1)心理因素的影響

  在校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發育期,心理上具有強烈的要求他人和社會認可的衝動,喜歡用批判的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極力想擺脫來自外界的干涉和約束,立自主意識增強。同時,這一階段,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確立,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系統還缺乏完善的認識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灌輸為主的法律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學後,學習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係、自我評價等都發生了很的變化,逐步開始對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面對著經濟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等眾多人生考驗,一些心理脆弱的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隨著心理壓力的積澱,部分學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隨意性心理症狀混合交織,客觀上會對法律、制度產生心理牴觸。

  (2)價值取向的偏差

  當代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世界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狀態,這有利於他們學習知識、開闊視野。但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各種資訊也會對他們的價值觀造成衝擊和影響。有的在主流與支流、精華與糟粕、真善美與假惡醜等問題上分辨不清,甚至顛倒是非;有的只顧搞所謂的“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從而陷入極端個人主義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錢萬能、享樂至上”的生活方式。這種價值觀的錯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誘導,就容易走上違法的道路。

  (3)高校法律教育薄弱

  一些高校對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把法制教育作為軟任務,認為可抓可不抓;有的對學生法制教育定位不準,提不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知識傳輸上,也存在一定誤區。一是重刑事輕民事。教育者常常突出刑事法律在教育內容中的重要地位,過多地講解刑法關於犯罪和刑罰的具體規定,從而導致學生對法制教育產生逆心理,並且強化了“我不犯罪何須學法”的錯誤觀念。同時,由於輕視民事法律教育和民事權利義務觀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圈理民事權利義務關係,常常引發糾紛。二是重義務輕權利。忽視對公民享有權利的宣傳,使學生產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盡義務”的錯覺,有礙於學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

  (4)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

  一是朽思想的侵蝕,在不同程度上對學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影響。二是不良風氣的干擾。隨著高校與社會聯絡的日趨廣泛與緊密,社會上各種不健康的東西透過各種載體和渠道進入了學校,侵蝕了部分學生的心靈,使其偏離正常健康成長的軌道。三是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分配不公、貧富分化、利益矛盾等的發生,極易使學生價值觀念出現個人化傾向。如果不能把握合適的“度”,就容易產生犯罪。有的學生錯誤地以物質利益為尺度評價個人利益,甚至為了經濟利益,放棄了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四、改進措施:

  提高學生法律素質修養,提升法律思維水平,不僅是我們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需要。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需要學校的教育,也需要學生自己的努力。

  (1)高校應注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

  改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僅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看法,將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目的轉化為使學生“透過學習法律知識,要達到既掌握法律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和品德教育。”另外,高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實行以法律意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因為這樣做可以克服“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這種會使課程內容得以精練,即使講些必要的具體條文,也只是作為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材料對待,而不必花費過多的時間,這不僅會為教師在課堂上講深、講透主要內容,也會為運用其他的教學方式、手段提供可能,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來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2)在教學中,高校法律教師應樹立三種教學觀念。一是樹立“學生是處於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的觀念,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積極主動的求學;二是使教師認識到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養成立思考的習慣,而不僅僅是傳授法律知識,即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書”和“育人”密切結合,相輔相成,避免教書和育人相割裂。

  (3)作為高校學生,在學習法律公開課的時候,應該注意培養以下素質

  1法律至上意識。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形同虛設。“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僅來源於其強制性,更源於人們對法律的尊重、信賴和崇尚。

  2公民意識。培養公民意識就是培養樹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權利與義務辯證統一的觀念,與法制辯證統一的觀念。從而正確認識自己與國家的關係,與人民的關係,以主人翁的態度正確對待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

  3主體意識。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主體經濟,只有作為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成為真正主體是,才會有競爭,有效益,有資源最佳化的配置。也才會有市場經濟本身。因此培養自身的主體意識,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立的主體地位,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4守法意識。樹立正確的守法觀念,自覺守法,用法,護法。

  5法律保護意識。既要學會將自己的權利法律化。比如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保護等,又要認識法律不僅是懲處犯罪的工具,更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有效武器,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要敢於並善於透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五、報告總結

  學生是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本文透過對學生法律素質現狀的調查和分析,初步提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希望能喚起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學生法律素質的增強有所助。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5

  法律意識是法律規範、法律關係、法律行為以及立法、執法、司法等活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法律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是社會主體對法律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關於法的知識、情感、評價與行為傾向的有機綜合體。其中法律情感是社會主體對於法的穩定的情緒體驗,如對於法的尊重、親近、關切還是蔑視、厭惡、冷漠等。在知識、情感、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守法還是違法等就是社會主體的法律行為傾向。法律意識有先進與落後之分,現代與傳統之別。現代法律意識是符合社會客觀規律和時代需求的法律意識,是先進的法律意識。

  一、調查目的:

  現在,我國已進入了法制社會的時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不僅涉及到經濟,還涉及到文化和倫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這些都必須用法律來調整。透過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社會調查,瞭解現今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狀況(儘管每個地區各有差異,但也可大致瞭解),意識也希望通過了解,能加強和增進公民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的觀念,對我們的法律有正確的態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調查程式:

  此次調查主要用的是問卷調查調查方法。發放問卷,當場收回。

  三、調查問卷結果及分析:

  1.您對我國法律瞭解多少?

  A非常多——7——15.56%

  B很多——15——33.33%

  C一般——17——37.78%

  D少——6——13.33%

  2.您認為我國法律執行狀況如何?

  A非常好——19——42.22%

  B很好——16——35.56%

  C一般——9——20%

  D差——1——2.22%

  3.您覺得影響我國法律有效執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15——33.33%

  B執法機關執法不嚴——9——20%

  C一些領導幹部不守法——17——37.78%

  D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4——8.89%

  4.您認為我國法律完善程度如何?

  A比較完善——24——53.33%

  B基本完善——17——37.78%

  C不完善——3——6.67%

  D很不完善——1——2.22%

  5.您覺得法律能維護您的切身利益嗎?

  A能,我對法律非常有信心——25——55.56%

  B不能,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6——13.33%

  C現在還不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會逐漸完善——10——22.22%

  D說不好——4——8.89%

  7.您認為法律與道德哪個重要?

  A法律——23——51.11%

  B道德——22——48.89%

  8.您在日常生活中,會自覺遵守法律的規定嗎?

  A嚴格遵守——25——55.56%

  B大部分遵守——14——31.11%

  C有時會——2——4.44%

  D對法律規定不瞭解——4——8.89%

  9.當您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偷正往路人口袋裡偷東西,您會

  A明哲保身——10——22.22%

  B及時告訴受害者——17——37.78%

  C報警救援——20——44.44%

  D不知道——0——0%

  10.對於一個跟你關係特別好的朋友,向您借錢,答應兩個月後還,您會要求他寫借條給您嗎?

  A關係那麼好,不用寫——17——37.78%

  B應當寫——17——37.78%

  C寫不寫都無所謂——11——24.44%

  D說不清——0——0%

  11.如果發現幹部違反規定多收費,您通常

  A忍忍算了——11——24.44%

  B向上級部門反映——25——55.56%

  C不交——8——17.78%

  D到法院去告——1——2.22%

  12.您認為打官司的行為

  A值得鼓勵——16——35.56%

  B斤斤計較——4——8.89%

  C正常——25——55.56%

  13.您認為打贏官司主要靠

  A金錢——9——20%

  B律師——5——11.11%

  C與法官關係——1——2.22%

  D法律——30——66.67%

  14.你最想了解哪部法律

  A憲法——21——46.67%

  B刑法——8——17.78%

  C民法——7——15.56%

  D勞動法——9——20%

  15.你認為對你最有幫助的法律是

  A憲法——20——44.44%

  B刑法——5——11

  .11%

  C民法——11——24.44%

  D勞動法——9——20%

  分析如下:

  第一題從整體上評估被調查者的法律意識程度,以便迅速掌直接把握被調查者實際情況。從第一題的回答情況來看,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僅有13.3%的人認為自己瞭解的法律知識少,相反,有33.33%的人認為對我國法律瞭解比較多。

  第二題從法律的執行程度出發,調查公民對現形法律的滿意程度。從問題的答案來看,大多數人還是比較滿意的,有20%、2.22%的人認為一般和差,說明我國法律執行狀況還應該繼續改革深化,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三題延續第二題對執行狀況的考察,深入研究當前我國法律執行不足的具體原因。從調查結果看來,認為“一些領導幹部不守法”的人最多,佔37.78%;其次是“法律本身沒有足夠的權威”,佔33.33%;“執法機關執法不嚴”,佔20%;“多數人對法律尊重不夠”,佔8.89%。就整體而言,說明我國封建法律意識殘餘還大量存在,“官比法大”、“情比法大”的思想依然存在,還有好多人對法律關心較少,缺少主人翁意識。

  第四題調查我國公民對法律完善程度的認識,以評估其法律意識。調查中顯示超過一半的人都認為我國法律比較完善,近四成認為基本完善,只有少數人認為不完善和很不完善。這同時也反應出我國立法工作做的比較令人滿意。

  第五題將法律與公民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從切身利益出發,調查公民對法律信心度的認識。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調查者對法律充滿了信心。當然也有13.33%的受調查者認為法律不能不能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表和工具,這說明了我國法律在現階段確實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還有很多值得有關部門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六題調查公民法律意識的來源。調查結果顯示,來自學校和家庭所佔比重最大,都佔到28.89%。來自社會和其他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分別佔22.22%和20%。說明家庭和學校是我國公民獲得法律知識的重要來源,社會及其他方式也佔一定的比例。這要求我國應繼續加大在家庭學校的宣傳力度,同時,拓寬現有方式,積極尋求新方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識。

  第七題研究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其結果顯示認為法律重要的佔51.11%認為道德重要的佔48.89%。可見結果不容樂觀。法律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道德在我國公民的心中還是佔有重要地位的,傳統的法律意識在我國公民心中還根深蒂固。

  第八題從公民生活出發調查公民在實際生活中面對法律時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遵守法律的佔55.56%,大部分遵守佔31.11%有時會佔4.44%,對法律規定不瞭解佔8.89%。雖然嚴格遵守的佔大部分,但不遵守的和不瞭解的也大有人在。

  第九題主要調查當公民面對緊急情況時做出的反應。此項結果不容樂觀,明哲保身者佔了22.22%,說明我國公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傳統小農思想仍有一席之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麻木思想愈演愈烈。

  第十題主要調查公民的契約意識程度。當朋友向自己借錢時認為應當寫的不足四成,大多數人都有不用寫和無所謂的思想。就此問題而言,我國公民契約意識不強,相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相距甚遠,這對我國日益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利。

  第十一題主要調查當發現領導幹部違法時,我國公民的反應情況。此項調查結果也不容樂觀。只有一半的人能向上級領導舉報,利用法律渠道去法院起訴的

  僅佔2.22%,而有24.44%的受調查者採取“忍忍算了”的消極心理。我國公民對的法律意識比較消極。

  第十二題直接從訴訟出發,透過調查公民對訴訟的態度以間接判斷公民的法律意識。結果顯示有過半的人認為打官司正常,35.56%的受調查者認為打官司值得鼓勵,然而有8.89%的受調查者認為打官司是斤斤計較,雖然比重不算大,但同樣能反映出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亟待提高。

  第十三題繼續深入研究十二題中關於法律訴訟的問題,調查公民心中打官司勝利的重要條件。其中66.67%的受調查者認為法律是打贏官司的重要條件,其次便是認為金錢是打贏官司的重要條件,佔20%的比重,認為律師和與法官關係是打贏官司重要條件的分別佔11.11%和2.22%。這也體現出了現在社會上還大量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我國還並沒有真正做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

  第十四題調查公民最想了解的法律。結果顯示想了解憲法的受調查者佔

  46.67%,居於首位,其次是勞動法佔20%,刑法佔17.78%,民法15.56%。說明我國公民對憲法瞭解的興趣較弄,但同時也呈現出需求多元化的特點。

  第十五題延續第十四題的研究,調查公民心中認為最有幫助的法律。結果依然是憲法居首位,佔44.44%,體現了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的地位,其次是民法佔24.44%,勞動法佔20%,刑法佔11.11%。我國應繼續加大法律宣傳力度,面對普通公民,投其所好,多樣化宣傳。

  四、總結:

  總的來說,法律,現代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國是一個傳統法律意識極濃的國家,在傳統的法律意識裡,法律的地位並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權利意識非常淡薄。主要表現在:

  (1)傳統的習慣根深蒂固,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交織

  (2)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並存

  (3)法律權利意識弱於法律應用意識

  針對以上的現象,我覺得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此來提高廣大公民法律意識:

  1、營造一個大家都積極參與的學法守法的輿論氛圍

  2、應讓有關部門編寫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傳教材

  3、建立一支專業的普法隊伍

  4、有關部門在普法教育上還應適當投入

  5、一些領導機關、司法機關應做好表率工作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6

  一、前言

  中學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中學生只有懂得如何運用法律的武器,才能在現實生活中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程序,關係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也關係到三個文明建設能否協調穩步發展。本次調研以問卷方式對新沂市啟明中學的中學生做調查,調查中學生的法律意識狀況,在發出的150份問卷中,回收率是100%,其中男女比例比較平衡,大致平分,在這些調查物件中,其中有52%是來自城鎮,48%是來自農村。由此可見,此次的調查物件是比較全面的分配了男女比例和從不同家庭背景出發,調查的結果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二、中學生法律意識現狀顯示及分析

  1、中學生大多認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和素質教育大力提倡與推進,加強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制素質已成為黨和政府,成為全社會共識,青少年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圍已經初步形成。調查顯示,有67%的調查物件認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沒有人認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是不重要的。由此可見,法律在生活中佔據的地位還是得到中學生的肯定,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學生法制教育日益受到重視,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加大,大多數學生具有了較強的法律意識。

  2、中學生大都對法律有一定的瞭解

  在時代的今天,作為明天的接班人的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備受關注,青少年的權益得到特殊保護,國家也不斷加大對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調查顯示,絕大多少中學生覺得自己對法律有一點了解,只有1%的調查物件覺得自己不瞭解法律。但是,也只有5%的調查物件覺得自己對法律非常瞭解,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可是具體到某一個特定情況時,仍然會比較模糊,也由此可以看出現在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力度還不夠大。

  3、中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廣泛,但學校仍是主渠道

  問題:您瞭解法律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從中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來看,學校、家庭和書籍、新聞媒體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圖所示,32%的學生表示法律知識主要是透過學校老師的教授獲得的,可以看出,學校仍是中學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5%的學生表示透過新聞媒體也獲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識,表明在資訊時代,各類新聞媒體,資訊傳播載體也成為中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重要載體。但是對比學校,各類媒體,家庭教育就顯得比較低,只佔9%。但是家庭教育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青少年教育中發揮著重大影響作用,所以需要繼續加大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

  4、現今法制教育的效果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校都有開展普法教育,但是在學校所開展的法制教育方面,大多學生認為效果一般,由此我們應該在學校的法制教育中推用多渠道;而在家庭法制教育方面,39%學生認為家長在這方面做的好,47%學生認為家長做的一般,只有一少部分學生認為家長在對自己的法制教育方面做的不好的。同時,根據調查,法制校長在中學生法制教育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授課得到了學生認可:95%學生認為法制校長在法制教育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7

  秉承學院團委“實踐真知,提升自我,服務社會,共建和諧”的宗旨,今年寒假我選擇了社會調研活動作為我的實踐內容。眾所周知,法律是我們維護正當權益的武器,只有充分運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而擁有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是運用法律的前提。大學生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21世紀高階人才,其法律意識是否健全呢?於是我對汕頭大學留校過年的50名外地大學(非本科法學專業)進行了調查。

  一、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為20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學的幫助下。對汕大未返鄉過年的50名非法學本科專業的外地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方式是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調查一下結論。

  二、 調查結果

  透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瞭解,調查情況如下:

  ⑴、你生長在( )

  a、農村 74% b、城市 26%

  ⑵、在你所有的經歷中,曾經運用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嗎?( )

  a、有 18% b、沒有 82%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大學生並不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當其政黨權益受到侵犯時,都沒有透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黴”等等之類的想法。而在生長在農村的大學生中這一現象較為明顯。

  ⑶、你能區分違法和犯罪嗎?( )

  a、能 24% b、不一定能 14% c、大部分能 62%

  ⑷、你認為你目前法律學習中的主要問題是( )?

  a、懂得法律知識但不會實際運用 32%

  b、缺乏法律知識 40%

  c、能運用所學法律知識並解決現實問題 28%

  ⑸、你是否關注國家的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 )

  a、經常 12% b、偶爾 74% c、從不 14%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只有12%,即6個人(調查物件為50人)會經常關注國家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還有14%,即7個人表示自己從不去關注,這表明了大學生對法律的重視程度是非常不夠的,其認為自己只要守法不違法,法律是離自己很遙遠的。

  ⑹、你知道《勞動法》裡規定的試用期最長時限是( )?

  a、三個月 22% b、六個月 48% c、一年 30%

  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試用期最長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而在調查中發現,有52%的大學生不知道,這一問題與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相關,可見大學生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瞭解並不多。

  ⑺、你認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

  a、 很重要,是維護權益的有效手段 32%

  b、 比較重要,有時試圖用法律解決問題 42%

  c、 一般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運用法律 26%

  d、 不重要 0%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8

  法律意識,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未來社會的支撐主體,其法律意識如何,直接影響到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整個社會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研究和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意義

  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進行客觀、準確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遵守法律內在自覺性的基礎。

  從年齡上講,大學生是一個橫跨青年和成年的群體,由於尚未形成成熟、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法律意識帶有明顯的易變性和不成熟性。加之歷史原因、外部環境以及大學生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個別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行為與社會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準確地瞭解和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和法律需求,對於提高法律教育的針對性,切實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大學生遵守法律內在自覺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長遠方針,是國家法制建設的百年大計,是促進培養現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二、當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與分析

  (一)調查形式和結果

  經過對某醫科大學汾陽分校09,10,11三個年級多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 100份,收回 100份,收回率 100%。其結果顯示:

  1. 法律知識的來源及對法律知識重要性的認識 34.23%的學生的法律知識主要來源於學校的教育,44.34%的學生法律知識來源於電視和報紙,受家庭影響及其他來源的佔21.43%。自己認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識且能靈活運用於解決現實問題的學生佔22.5%,77.5%的學生認為自己法律知識不足或不能靈活運用。77.6%的學生認為需要學習或深入學習法律知識,13.8%的人認為只需要瞭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學生認為完全不需要。約1/3的學生認為造成法律意識薄弱的原因為法律教育活動的侷限性,1/2的學生認為社會的不良風氣及貧富懸殊是主要原因。這表明大部分學生法律知識缺乏,學校系統的法律知識教育不足,不能滿足大部

  分學生的需求。

  2. 主動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的主動運用法律知識的學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參加勤工儉學時,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的佔61%,無意向的人佔39%;被騙或被盜、被搶時選擇向公安機關或學校保衛處報案的佔87%,不報告的佔13%;認為報案沒用或司法機關不能提供有效保護的人佔15.2%。遇到不法行為時,男生選擇漠不關心的比例佔到10%左右,女生比例佔6%。

  3. 對法律的信任度和對當前法治的整體現狀的滿意度 對法律保持信任的學生佔35%,認為法律會越來越完善的學生佔31.2%,而認為法律不如權利有用及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工具的佔33.8%。對“法院做出公正判決有信心”者佔26.4%,對“當前整體法治環境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達69.8%。這一方面說明作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式還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 敗現象仍然暢通無阻;另一方面這種消極的法律意識也會嚴重地影響到公民法律信仰確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終建立,表現出大學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於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法治環境和氛圍。

  (二)調查結果分析

  由於大學生法律意識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的複雜系統,要精確全面地概括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現狀並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結合調查結果,對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所存在的問題作一個粗淺的概括:

  1. 大學

  生缺乏從總體上準確理解和把握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現代法治是以民主為基礎,以保障人權為核心,與傳統的法制有著本質的區別,它視法為工具與目的的統一,並更加強調法的目的價值,而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對法的民主基礎尚未有明確的意識,仍然存在著一種傳統意義上將法作為統治工具的法律觀。譬如,他們也認可“法治”反對“人治”,但受到傳統人治觀念和現實中一些“權大於法”現象的影響,往往認為法律只具有工具價值而非目的價值;他們也認可民主反對專制,但受到中國現實國情的制約,往往認為法制只存在於民主制度而專制制度下就沒有法制,沒有認識到法制既可以與專制相結合,也可以與民主相結合,而只有以民主為社會基礎的法制模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法治。

  2. 有感性法律意識,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識 法律本身是一門學理性極強的學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理論,就難以用理論解決現實存在的法律問題。大多數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還只處於初級的感性階段,正是因為缺乏系統的法學理論學習,使得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處於對法律本質認知的啟蒙狀態。比如,多數學生都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但對憲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內容卻知之甚少,現代法治國家普遍都是實行憲 政的國家,若不能將憲法提到憲 政的高度加以認識,在論及憲法內容時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權利以及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關係等諸如此類的關鍵問題,則是缺乏現代法治意識和憲 政意識的表現。

  三、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

  針對當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與分析,現提出如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健全法律執行機制,加強道德規範建設,創造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

  大學生思想開放,時代感強,主觀上期望法治,關心國家法制建設,但世界觀還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立法、執法、司法部門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執法的程式化,守法的自覺化;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普法、守法、執法和監督法律實施的模範人物和典型事蹟,進行生動的法制宣傳,創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對於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實行“依法治校”,營造培養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氛圍

  高校的法治環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正確樹立起到積極正面的影響,反之亦然。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動要有章可循,程式合法。學校制定校紀校規時,要確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規章制度不違背法治的精神,與國家現階段所頒佈和使用的法律法規不衝突,並“嚴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則與規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不斷提高學校管理者、教師的法律素質,提高學校依法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

  (三)深化大學“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開展校園法制文化活動,以適應素質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礎”課教材,普遍存在課程內容設定不合理的問題。教材內容未突出重點,只注重編寫的系統性,教材內容幾乎涵蓋了我國現行的法律,書中幾乎無任何案例對相應法理進行釋疑,而法律條文中大量引進的專業術語對於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異於讀天書,不適應學生自學和閱讀的需求。大學“法律基礎”課應改為法理學課,或者至少從內容上突出對法治的基本理論、現代法的基本觀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紹。同時,應當積極拓展法學選修課的開設門類和開設範圍,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使學生從理性的層面對整個法治、法律及各部門法的基本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個宏觀把握,從而逐步培養出適應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學校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場所,但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和具體的安排,它是一個系統而複雜的社會教育工程。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要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與國家的各種建設規程同步進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環境,才能為社會輸送具有較強法律意識的跨世紀人才。因此,高

  等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識的主要任務。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9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對於法律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情感、態度的總稱。法律意識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對國家的法制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 大學生法律意識如何直接關係到未來國家法制建設的程序。為此我們對在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法律知識的來源及法律知識重要性的認識、主動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守法與護法意識、法制觀及對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識的瞭解與掌握。計25道題。該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份,回收30份。

  (一) 法律知識來源及法律知識重要性的認識。

  42.1%的學生的法律知識主要來源於課堂,47.3%的學生法律知識來源於電視、電臺和報紙,受家庭影響及其他來源的佔10.6%。說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來源廣泛,但課堂與其他傳播媒介佔據主要部分。當問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時,只有20%的同學認為法律“非常重要,我有麻煩首先想到法律途徑解決,沒有法律我就沒有辦法生活”,63.3%的同學認為“法律比較重要,我有時會嘗試使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另外16.6%的同學認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沒作用。約1/2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強弱受學校的影響最大,約1/3的學生認為社會是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最大因素,家庭及個人因素只佔20%。從中可以看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同學對法律的認識僅限於理論層面,還沒有滲透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校組織的一些宣傳活動或講座只有43.3%的同學覺得能學到一些東西,剩餘56.7%的同學覺得太形式化,不願去浪費時間,或者沒有參加過。

  (二) 主動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的應用法律知識的學生比例仍然不高,問卷中,試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同學只有10%,90%的同學選擇暫時沒試過。參加勤工儉學或兼職時,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的只佔70%,仍有30%的學生完全沒有這個意識。買了某種價值不菲的商品但後來現被騙後只有46.7%的同學會利用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40%的同學選擇直接到商店找負責人賠償,6.7%的同學選擇把商品扔了,當買個教訓,6.6%的同學選擇“到處跟別人說這個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買。”這說明學生的維權意識普遍不強。但可喜的是,當問到“當你真正處於一件法律案件中”有83.3%的同學認為自身法律意識不夠,但懂得諮詢專業人士,16.7%的同學則認為自身的法律知識足夠,而且懂得諮詢專業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門學理性極強的學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礎理論,就難以用理論解決現實存在的法律問題。

  (三) 守法、護法意識。

  由於傳統法律意識的思維慣性,以及教育與宣傳輿論的侷限,大多數學生的法律意識處於一種被動的守法狀態,雖然有較高的守法意識,但自覺性仍有待提高。對於一些輕微的違法違規行為,有40%的同學堅決不做,56.7%的同學選擇會視情況而定,還有3.3%的同學則不介意,跟大眾一起做。對於一些來路不明的腳踏車63.3%的同學認為自己不會去買,36.7%的同學則會買,因為很喜歡。

  (四) 法制觀及對法律的信任度。

  當問及“一次你的一個親密無間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費,答應三個月之後還,你會要求他(她)寫借條給你嗎?”時,46.7%的同學認為不用寫,30%的同學認為寫不寫都無所謂,只有23.3%的同學認為應當寫。大多數同學的法律意識還停留在法律心理階段,只是基於自身日常生活對法律現象的一種表面的、直觀的感性認識,遠沒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思想體系。“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對國家有貢獻的人與普通人一樣犯了罪,應當公平對待。該選項得到了96.7%的支援率,說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觀念已經深入民心。守法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任何人犯了罪都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另外,結果顯示,所有被調查同學都希望能不斷提高自身法律意識。這說明同學對法律意識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認識,希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

  (五) 基本法律知識的瞭解與掌握。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計了10道具有固定答案的題目考查同學對法律知識的瞭解程度。各題答對率如下:

  9、你知道《勞動法》裡面規定試用期最長是多久嗎?30%

  11、父債子還,是否正確?76.7%

  14、你知道全國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嗎?67.7%

  16、王某有三個兒子,王某在病死之前當某個兒子的面做了口頭遺囑,這種遺囑是否有效?43.3%

  17、劉某現在17週歲,父母雙亡,主要靠自己打工維持生計,則劉某屬於?26.7%

  18、10週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別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民法規定稱為?66.7%

  19、刑法規定應負刑事責任最低法定年齡是10%

  20、甲某和其12歲兒子共同搶劫,其子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40%

  21、投毒,當被害人服毒後尚未死亡之前,犯罪悔悟,並積極採取措施進行搶救,但搶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這種行為屬於。60%

  22.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仍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是。33.3%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是明顯欠缺的。在嚴峻的就業形勢的壓力下,大多數同學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專業科目的學習上,從而忽略了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有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明顯增多,佔社會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續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法,不知法。沒有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沒有法律意識,那麼,即使是當自己的正當權益被侵害時,也不懂如何透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問卷調查的基本結論是: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亟待增強。

  提高大學生法律素質修養,提升法律思維水平,不僅是我們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我們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參與法律實踐,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而且要樹立法律信仰,宣傳法律知識,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做鬥爭,自覺維護社會主義的法律權威。

  另外,在學習法律知識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培養:

  ①法律至上意識。美國法學家伯爾曼說過“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形同虛設。“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僅來源於其強制性,更源於人們對法律的尊重、信賴和崇尚。

  ②公民意識。培養公民意識就是培養樹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權利與義務辯證統一的觀念,民主與法制辯證統一的觀念。從而正確認識自己與國家的關係,與人民的關係,以主人翁的態度正確對待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

  ③主體意識。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主體經濟,只有作為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成為真正主體是,才會有競爭,有效益,有資源最佳化的配置。也才會有市場經濟本身。因此培養自身的主體意識,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獨立的主體地位,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這樣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④守法意識。樹立正確的守法觀念,自覺守法,用法,護法。

  ⑤法律保護意識。既要學會將自己的權利法律化。比如為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保護等,又要認識法律不僅是懲處犯罪的工具,更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有效武器,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要敢於並善於透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法律意識的調查問卷報告10

  一、前言

  農村問題是我國的發展和建設中最基本的問題,“沒有農村的法治化就沒有整個中國的法治化”,農村的法治化建設是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的主要環節。而農民法律意識的現代化又是實現農村法治化的關鍵和核心,沒有與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相適應的現代法律意識的支援,是不可能真正實現農村法治化的。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法治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民的法律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總的說來,現狀還不盡人意,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的狀況並不令人樂觀。

  二、基層農民的法治基本情況

  (一)法律意識有所增強,開始信仰法律

  從我瞭解到的情況來看,現在很多人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人們都在有形、無形之中有了一種意識,就是遇到糾紛、權利受到侵害時,會多考慮集中解決方法,而很多時候會想到運用打官司的方式來解決。河口村的一位陳姓建築工,他是農民工,年齡54歲,家裡負擔也比較重,還有個上大學的孩子要他供著,對於這種農民家庭,供一大學生是比較困難的,就靠這麼一點工資,據他說,也幸好現在建築工資提高了些,因此還算不是很窮。到年末了,其工資還有被拖欠的,為了拿回拖欠工資,他們已經不像以前建築工人那樣把建築工地上的東西全部拿走,也不是像以前那樣帶了一大堆的人去跟老闆鬧事了,索回工資。

  而是,先跟建築老闆商議、交涉之後,見未果就去找區政府,請求政府出面干涉要回了拖欠工資。當時,他們還有一種想法就是如果實在不行就是會去法院對建築老闆提起民事訴訟。基於這種認識我相信,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相信法律是解決爭議,維護權利的重要方式,便開始信仰法律了。對這點我感到很欣慰因為我們國家封建時間太長,受歷史影響,能夠樹立法治意識,即使不是很深已經很不錯。

  (二)對法律知曉不夠,認識不足

  農村人基本是不知道多少法律的,只是透過電視,或者一些法律宣傳活動,普法教育活動了解一些法律知識。他們有很多人對法律的看法也很偏激,認為法律只是給有錢、有權勢的人準備的,總結起來就是為有地位的人準備的,一般的農民根本就得不到什麼好處,只要有錢,也只要給錢就會有相對輕的結果,就能贏得官司,平頭老百姓因為既沒錢也沒有地位,所以總是吃的啞巴虧。

  這種看法對法律追求的公平、正義的目標是種曲解,對法律認識不到位,這樣對法制建設產生影響,偏離正常法治軌道,對我國深入實施依法治國產生不良影響。

  (三)運用法律解決糾紛較少

  廣大農民雖然對法律有了一些瞭解,也知曉了一些法律知識,也稍微增強了法治意識。但是,真正會運用法律途徑來解決的糾紛、維護自己的被侵之權的人很少。透過調查走訪,瞭解到一個因交通事故而造成右腿骨折的大坪村村民,其要求行為人支付醫療費是透過聯合親戚朋友,強制威脅行為人賠償的。據說,一些因交通事故受傷的,是和行為人私下協商給點錢了事的。雖然,我國法律並沒有禁止私下解決即私了。私了解決起來更迅速,但是,這樣的話容易引起打擊報復,相互之間,由於威脅或者忍氣吞聲都容易引起一方的心裡不平衡,容易引發之後一系列的不良潛在的影響。而且,私了,賠償的數額很多要麼具有敲詐性,要麼就是讓受害人受損。儘管如此,他們還是不願意讓國家機關,特別是司法機關干涉。

  (四)農民提起的訴訟少

  我在法庭瞭解到,現在法院受理的案件雖然在增多,特別是民事案件增多,這說明人民越來越接受司法解決爭議人民的法律意識得到了增強。後來我才發現那些提起訴訟的原告很少有農民的,聽法庭內部人說就民事案件,農民提起訴訟比例不足民事訴訟的17%基本都是些企業、單位、其他組織以及一些收入相對較高的居民。這也說明了,農民中的

  法治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五)農民對運用法律解決爭議心存恐懼

  經過多年的法治建設,廣大農民雖然意識到了,可以運用法律途徑來解決爭議。但是,在他們心中人仍就認為法律並不是最好的途徑。因為在他們看來,打官司容易引起對方的打擊報復。因為在我們農民心中,一向喜歡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也不管其他後果,所以特別是在對方或者對方的親戚朋友,有些權勢,會利用聚集眾人暴力威脅,那勢必對今後的生活引起不良影響。

  三、原因簡析

  (一)觀念上不願打官司

  在農村生活久了就會發現,農村受傳統的思想影響大很多人都是排斥國家機關干預他們的生活,特別是司法機關干預他們的糾紛。

  (二)司法工作人員及相關法律服務人員素質不高

  由於基層很多司法人員專業素質不過關,很多都沒有接受正規的大學法學專業知識教育,因此他們中很多人,素質低,辦理案件是容易出現錯案,同時很多司法,職業道德素質也比較差,沒有站在公正的第三者的位置公正的依法審查合理解決糾紛,相反很多人還利用職權、假公濟私、以權謀私,把這種機會當作是發財機會,到處收受錢財。把法律要求的公正拋於腦後,給農民造成不良的影響。

  (三)法律意識不深,對法律知之甚少

  法制宣傳不夠,農民們對法律知道的很少,也很模糊,只知道些大概,沒有深刻的法治教育,因此也沒有形成很深刻的法治意識,很多農民遇事,首先想到的並不是用法律來解決,而是用比較慣常的手段,鬧或者威脅。這就足以說明農民不瞭解法,也沒有形成很深的法律意識。

  四、相關對策

  為了真正貫徹黨和國家依法治國的方略,深化法制建設,特別是加快基層發展,提高農民法制意識。政府得想方設法透過各種渠道,提高他們的收入。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使他們可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財產,以便於他們負擔各種司法費用,以及相關因運用法律而產生的各項支付。然後,應加強對從事司法工作以及與司法工作有關的服務人員的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提高辦案能力。

  加強對司法工作人員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們職業道德水平,使他們真正樹立公正司法,為人民司法,而不是以權謀私。還有,對司法機關進行改革和監督,加強管理,加大簡易程式降低司法成本。加快對舊案、積案的處理正的基礎上儘快結案,及時解決爭議。其次,應該加大法治宣傳,加強法治教育,發揮各種媒體宣傳作用,引導農民去學習法律,增強法治觀念,增強運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同時也去積極監督其他主體守法。

  在法律意識還很淡薄的農村,農民法律意識的養成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民具備了應有的法律意識,也只有農村實現了法治,我國才能真正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