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數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書籍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書籍讀後感1

  《我就是數學》是華應龍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全書共有六個部分,即“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和“生活感悟”,其中記錄了華老師的教學中的點滴,也有他聽課的感受,讓人讀後能有思,有悟。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他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也有他對人生的感悟。所以讀起來讓人倍感親切,生動,感人,又蘊涵智慧,讀後回味無窮。

  華老師雖然是一名數學教師,但卻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文章中經常引古論今,從我國古代的名家到國外的學者;從詩歌到故事他都能結合課堂中發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當地引用,而且他還善於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農民種地、打籃球等事情聯絡到教師的教學,聯絡到數學。這些,都得益於他的喜讀善思。一個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時間裡閱讀了如此多的書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了。現實中,我們自己總是抱怨沒時間讀書,時間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學上了。卻不知道,我們平時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無米之炊。沒有理論作指導,縱然想破腦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膚淺的東西。

  華老師的心思卻極為細膩,所作隨筆大都從細處入手。從老師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撿起來交給老師,老師沒有道謝。到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到老師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麼讀分數……等等。這些細節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都會經常出現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沒放在心上。讀了華老師的這些隨筆,對我太有啟發了。是的,教育就是要從小細節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對一個教育者的進步來說,也不會有特別大的作用。

  華老師在課堂上的成功,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來自於他在課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課,他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用處,經過多天的搜尋、比較、思考,他設計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與同組老師討論後又否定了這一情境,最終經過反覆思考後創設了三個滑梯的設計,這個設計既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縮短了數學教材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同時,華老師也十分注重課後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後的再實踐。學生的一個錯、一句話,教師在課堂上一個不經意的行為都會讓他思考良久。正是他這種課前、課中和課後不斷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現在這個在課堂中游刃有餘,讓無數教師佩服,讓無數學生喜歡的華老師。

  《我就是數學》是一本好書,它以生動地形式教給了我一種教學理念,教會了我一種教學方法,讓我在今後的工作中受益無窮。

  數學書籍讀後感2

  數學的發展史也就是科學發展的歷史。最初牙牙學語地創造豐富多彩的記數制度,然後在花季雨季之中為數學建立越來越多、越來越詳盡的分支,到如今,展現它花樣年華之時耀眼奪目的數學成果。每一步都包含艱辛,滲透著無限的思考,在這期間,有多少人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數學,給了這一門散發著無窮魅力的學科。

  《數學史選講》一書首先講述了各種各樣的記數方法,有象形文字中繁瑣的數字記法,有楔形文字中造型獨特的記數法,由中國古代簡易的算籌記數,有瑪雅以神的頭像作為數字的奇異的記數法,還有沿用至今的印度—阿拉伯數碼。從早期的記數制度演變中不難看出,就連數字的創造都是艱辛的,在那個時候,如何發明一種便於使用、耐於使用的記數法,是建立數學學科的至關重要的基礎。可以說,若然沒有了人類對數字以及記數制度這種最初的研究探索,力求創造出一種最為簡易方便的記數法,往後數學的研究便加倍了曲折、加倍了困難。

  而在漫長的數學發展史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無數為此奮鬥一生的數學家,因為有了他們的辛酸血淚,有了他們的嚴謹態度和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才為數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給平面解析幾何、微積分、無窮集合論等等的數學分支創造了誕生的機會。然而數學的發展史曲折的、艱辛的,數學家的研究里程更是如此。他們花盡一生的心思換來的創新思維和超時代理論,大多數在他們的有生之年都得不到世人的認同。希帕蘇斯向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其他成員發表他對不可公度性的發現時,驚恐不已的成員將他拋進了大海;伽羅瓦提出的強有力的群論多次提交給科學院,最終得到的卻是“完全無法理解”的評論;創造驚人的無窮集合論的康托爾最後帶著諸多遺憾和無限的苦悶離開了人世;最懷才不遇的便是中學數學家阿貝爾,他經過無數努力最終證明了千古謎題——五次或以上的代數方程沒有一般的求根公式,卻遭到了一系列的冷遇,就連“數學王子”高斯看到論文的題目只說了一句“太可怕了,竟然寫出這種東西來!”便連其正文都沒看就把論文扔到了書堆裡,儘管當時柏林大學已經認識到他的才華並任命他為數學教授,但阿貝爾早已在病魔侵襲的淒涼中與世長辭了。

  儘管如今他們的理論得到世人的稱讚,但在當初他們卻受盡嘲笑與唾罵,他們不像當時就聞名於世的數學家那樣,一有新的理論產生便受到全世界的重視,然後在欽佩與榮耀的光芒下繼續他們的研究。雖然如此,他們仍舊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為自己的數學事業獨立奮鬥,深入探索,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論。就如康托爾那番充滿信心的話語:“我的理論堅如磐石,任何想要動搖它的人都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種自信與堅定無不讓人敬佩。

  而許多的數學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知識層面除了數學以外,還有其他的多個領域。譬如,泰勒斯是古希臘最早的數學家、哲學家,他幾乎涉獵了當時人類的全部思想和活動領域;費馬有豐富的法律知識,精通多門語言;萊布尼茨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修辭學、算術、邏輯、音樂,還廣泛閱讀並研究了大量哲學和科學著作;在尤拉的工作中,數學緊密地和其他科學的應用、各種技術應用以及公眾的生活聯絡在一起,它常常為解決力學、天文學、物理學、航海學、地理學、大地測量學、流體力學、彈道學、保險業和人口統計學等問題提供數學方法。由此可見,想要獲得在一個學科的研究的成功,不僅需要精通該學科的知識,還需要學習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綜合運用,才能更好地讓這些知識為自己的研究服務。

  自信、堅定、還有多領域的知識固然重要,但老師對他們的幫助也不可多得。牛頓在巴羅教授的課程中得到研究流數的靈感,尤拉繼承微積分權威約翰·伯努利的衣缽成為“分析的化身”,阿貝爾在老師霍爾姆伯的鼓勵與指導下,破解了五次或以上代數方程公式求解的未解之謎,伽羅瓦被裡查德教授發現為千里馬,成為了群論的開山祖師,康托爾師從庫默爾、魏爾斯特拉斯和克羅內克等著名數學家,創立了無窮集合論,而華羅庚更是當年被熊慶來發掘,如今他又發掘了陳景潤。一位偉大的數學家背後往往有一位勞苦功高的老師,也許他們的老師如今已不為人所知,但他們所做出的努力與教導並不亞於這些數學家,正因有了他們耐心的教導,給予的莫大支援、鼓勵,才給了他們展露鋒芒的機會,而這些數學家虛心從師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

  除此之外,從數學家的努力探索之中,我們可以發現數學研究所必需的過程。首先,要從細微的事情中發掘數學的道理、發現問題的存在,又或是對某一問題產生莫大的興趣與研究精神。這一步許多人都能做到,就像牛頓對一個掉下來的蘋果做出思考,從而創造萬有引力定律一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對一些平常事物提出問題,在遇到一些難題的時候有種想攻破它的衝動。然後,必須鍥而不捨地做出深入的探究。這一步往往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到,但這偏偏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缺乏了它,前面的一切苦勞都只是白費。在遇到困難面前,依然能夠懷有當初的衝動與勇氣想要征服它的,往往就是偉大的開始、成功的關鍵。但只有這份衝動與勇氣是不夠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還必須擁有創新的精神,有對人們根深蒂固思想做出懷疑的精神,勇於打破個人崇拜與教條主義,創造出自己的新思想,就像笛卡兒對座標系的建立,牛頓和萊布尼茨對微積分的創立,高斯對非歐幾何的確立,伽羅瓦對群論這一新概念的創造,康托爾對無窮集合論的堅信等等,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受萬人矚目的數學家,是與他們的創新思維分不開的。

  總的來說,這些數學家成功的經驗教會了我們學生在現階段應如何做好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在思想上,我們應該培養創新思維、自信心、對自我堅定的信念、以及面對困難毫不畏懼的精神。在行動上,要虛心從師,不恥下問,積極學習多方面的知識,做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運用到日常生活的事情中。

  “劉徽的割圓術比古希臘的窮竭法要晚幾百年”、“笛卡兒和費馬不約而同、殊途同歸地建立解析幾何”、“牛頓和萊布尼茨兩位奠基人不約而同的努力,使得微積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建立起來”……在數學史的發展歷程中,不少相同的研究成果都重複地被人類發掘,這種數學研究的時間差無疑耽誤了數學的發展,重複地為同一個問題而努力,卻不知道事實上他人早已解決,如果世界能夠更早地融合為一體,便能更好地互相交流數學文化,共同研究、共同進步,那麼就不需要花上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重複地走同一條彎路,而能更快地推動數學的發展,也許世界數學的發展速度就不只現在的步伐了。

  而此書也提到了數學創立的一個條件:“在實用的技術發明之後,那些並不直接為生活的需要或滿足的科學才會產生出來。它首先出現在人們有閒暇的地方,數學科學最早在埃及興起,就是因為那裡的祭司階層享有足夠的'閒暇。”這說明了“閒暇”對於科學興起的重要性。的確,當溫飽問題沒有解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尚未分開時,人們無暇去發明科學,只有當享有閒暇時,人們才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花費在科學的創造中,才會從最初的玩弄數字起,逐漸深入探究,從生活瑣事中發現數學的問題,從而創造謎題,再去解決,這樣一步步地走來,才會有如今的數學學科。要是沒有了閒暇,很可能就沒有了後面的一切。同樣,作為學生的我們也需要空出閒暇來認真研究數學,如果連每天的作業都難以按時完成,那麼還哪說得上去破解數學的難題呢?

  數學的發展還很長久,還有許多路要走,我們就像牛頓說的那般,只不過是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在我們面前仍有一片未知的真理的海洋,數學的無窮魅力就埋在這裡面,等著我們去發掘,等著我們去探索。

  數學書籍讀後感3

  《趣味數學》這本書和它的名字一樣有趣。每次我都會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

  “奧數樂翻天”講的是兩三個穿插有數學問題的生動小故事;“數學奇趣館”是有關“頭腦駭客”、“無敵計算王”、“布克”、“阿寶”四人之間的故事,並把數學問題蘊含在情節跌宕的故事中,淺顯易懂。

  我最喜歡的還是“數學名人堂”。

  每一期“數學名人堂”都會告訴讀者一位數學家從小時候不喜歡上學到最後成為數學家的故事。每一期故事,我都認真閱讀,因為書裡講的每一位數學家他們從小對數學充滿了熱愛,雖然不喜歡考試,有時甚至逃學、曠課,可對知識的渴求和執著引領著他們,最終登上了成功的頂峰,成為了著名的數學家。

  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三秒給答案,不給是笨蛋”這個版塊。數學知識有一定的規律性,這個版塊主要就是教給大家同類題的做題規律。每一型別題只要找對了規律,甭說三秒,一秒就能說出答案。

  最令我疑惑不解的就是“神秘的旅行”。編輯叔叔們列出的這些題目都是重量級的難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研究,然後把答案寄給《趣味數學》編輯部,如果正確,就能當上“探秘騎士”。以後,我要努力學習數學知識,爭取早日當上“探秘騎士”。

  《趣味數學》已經伴隨我好幾年了,讓我們在趣味中學習,在快樂中進步。《趣味數學》是本好書,是我學習中的良師益友。它使我的學習充滿樂趣,也使我變得熱愛思考。

  數學書籍讀後感4

  《我就是數學》讀書體會林海燕今年開學初,我購買了華應龍老師的《我是數學》這本書,這是他的教育隨筆總彙,記錄了他平時教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因此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情結,他把教師對學生,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等同於農民對莊稼和農田的熱情,那是一種出於生命本能的一種熱愛。他愛學生,像農民精心選種那樣鑽研文字,選擇教學內容;像農民翻耕農田那樣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像農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呵護每一株莊稼那樣,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地發展。莊稼長不好,農民會反思自己的播種施肥環節哪裡出了問題,及時改正,補救;教學中也是樣,每節課後都要進行反思,二次備課,三次備課,用最適宜的方法傳授知識。葉聖陶說過,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

  細細品味這句話,是不是也是表達出了上面所講的意思呢?在書中我也瞭解到華老師十分注重課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這樣的小事,他也能從中受益,他的這一舉動,既顯示了對學生的尊重,又對學生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教育;既顯示了教師的一種精神,也顯示了教師的一種氣勢。所以,年輕的我更應該學習這種無聲的教育為自己修煉一堂人生之課,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知識,才能更好的教學生如何做人。後來又讀到“蹲下來與孩子對話”時,我真的是感受頗多,對於學生而言,老師們總是那麼高高在上,總是那麼有威嚴感,所以他們不容易與老師親近,那我們的老師又該如何呢?

  我們真的是要蹲下來與他們對話才行,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與他們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交流情感,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才會越來越近,我們的教學也會一躍而進的。

  數學書籍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馬小跳玩數學》。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淘氣的馬小跳和他的三個好朋友唐飛、毛超、張達,以及同桌冤家路曼曼。書裡面講述了馬小跳與好朋友們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數學故事。整本書把數學知識融合在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中,讓我找到了數學無窮的樂趣。其中,“春節壓歲錢”那一章令我印象尤其深刻。

  “春節壓歲錢”講的是馬小跳要到他爸爸那兒領壓歲錢,可馬天笑先生卻讓他把27拆成若干個質數然後相乘等於幾就拿多少。而馬小跳為了拿到盼望已久的“喜羊羊”和漫畫書,就決定算一下最多能拿多少壓歲錢。過了一會兒他就算出來最多能拿910元。

  看完整個故事和解題密碼,我腦子裡就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質數是什麼?問了爸爸後才知道質數是大於1的自然數,除了可以分解成1和自身外,無法被其它數整除。就比如說:2,3,5,7,11......都是質數。

  聽了爸爸的一番解釋,我重新“研究”起這道題來。如果把27分成兩個質數:14+13,14不是質數;15+12,12和15都不是質數;16+11,16不是質數......好像27不能分成兩個質數相加。那分三個吧!可以分成三組3,5,19;3,7,17和13,3,11。如果分四個呢?可以分成2,3,5,17和2,5,7,13這兩組。2×5×7×13大一些,等於910。再往下算不可能把27拆成5個或5個以上的質數。那麼最大的就是910元嘍!

  算完這道題後我不但對質數有了更詳細的瞭解,還拓寬了自己的思維。這本書真是對我受益匪淺。

  數學書籍讀後感6

  今年的暑假裡我讀了《馬小跳玩數學》四年級版本,裡面講的是馬小跳和他的同學們發生的數學故事。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外賓來了》,講的是外國朋友要來學校參觀,夏林果和路曼曼去參加迎賓訓練了。每兩個人間隔一米,一共站了25排,有24個間隔。小非洲說:“這條路長24米。”馬小跳說:“當然了!”間隔等於株數減一,老師在植樹問題裡講過!

  夏林果站在校門口,路曼曼站在教學樓門口,這條路上兩端都有人,所以這是一個非封閉路線兩端都植樹的問題。非封閉路線兩端都植樹的公式:全長=株數—1;株數=段數+1;株距=全長÷(株數—1)。

  你看,是數學知識幫助小非洲解決了難題,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數學,學好數學,讓數學走進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的問題,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

  同時我們會發現,在課本中學過的知識,會在我們平時閱讀的書裡再次和我們不期而遇,閱讀不僅可以學到新的知識,還可以溫習舊的知識,孔子曰:“溫故而知新”。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會讓我們受益匪淺,同學們趕緊閱讀起來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