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1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作者是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普通的語文老師薛瑞萍。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真是如獲至寶,許多觀點值得我去借鑑。

  在常規教育方面,對於新入學的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對,那也不規範,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覺學習、認真聽講、按時作業等等我們認為好的學習習慣都給養成了。但薛老師不是這樣的。開學初,她的態度是“一要責任明確,二要慢慢加任務。就像現在對於行為規範的要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只強調安靜一條。等這一條入他們心,真正成為班規了,再提其他的。樣樣都抓,必定樣樣抓不起來。”多麼平實的語句啊,卻把教育的有序性講得明明白白。一年級的常規教育,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做到。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一段時間抓一個重點,達到了,表揚,再抓第二個重點。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就能逐漸適應小學的生活。薛老師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她不但自己輕聲慢語,還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做到輕聲慢語。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這是薛老師的經驗。

  在語文學習方面,一年級師生碰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拼音。薛老師別具匠心採用“大幅度的動作,使我不用發聲就讓孩子知道了聲調,站起來讀錯的,我還是不說話,只是一次一次地比劃聲調,於是他知道了。”不多說話,不急不躁,讓孩子自己慢慢體會。這一點,說說容易做起來不易。細細想想,是呀,遇到孩子常出錯的地方,禁不住急噪起來,那加大分貝的聲音只會讓孩子心裡更急,又怎能學得好呢?還是得靜下心慢慢來。“寫字也好,計算也好,只要那孩子盡力了,就是好的。”的確,每個孩子的智質不同,不能一味地總去和別人比。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受到我們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才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學習充滿熱情。

  薛老師在書中這樣講:“今天不會明天,明天不會後天,拼音不過是個柺杖,遲早是會的,何必強求一致?數學我不懂,語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讀到這一段時,我曾禁不住為薛老師擔憂起來。孩子的拼音學習怎麼可以這樣去要求呢?違背了學校一貫提倡的踏踏實實學習、一步一個腳印的教育思想。再讀下去,才領悟了她“混”的真正含義:語文學習是靠大量的閱讀來實現的,不能因為拼音學習暫時的困難而影響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何況拼音學習本身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呀,語文教師有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讓孩子親近書本,學會讀書。只有教師精心地引導,才會使剛入學的孩子走近書籍,親近語文,進行充滿睿智而拓展生命體驗的讀書活動,從而在豐厚語文素養的同時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在與家長溝通方面,薛老師很注重讓家長配合教育。她很坦率,“教師只要說服自己接受差距和層次,說明自己不強求一致就行。對於教師,班級才是一個整體,好中差存在距離是正常的,有一批成績優異的不OK了,就可以也應當放過自己和吃力的學生了”。粗一看,以為薛老師有些不負責任了,潛心細想,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如果家長不配合,光靠老師能有多大的效果?接受這樣的現實,透過書信來提升家長,提出主動關心孩子學習的要求,這是薛老師教育實踐中的創新。終於,家長主動來與教師進行溝通,瞭解孩子點滴的成長;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時,支援、配合甚至賞識起教師的工作來。薛老師非常成功地透過家長的配合,酌定閱讀量,進行初步檢查,引導孩子學會課外閱讀。是呀,如果家長和老師都做起了榜樣,是博學而又心平氣和的人,閱讀自然也會成為孩子生命中的一種必然。

  一年級開始的日子,肯定是和忙亂、著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然而,一年級,這個孩子學習生活的起步關鍵期,如果班級的良好風氣沒有形成,孩子的閱讀習慣沒有養成,家長的默契配合沒有達成,可能,錯過的,就會永遠地錯過了。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吧,讓我們慢慢來。這本書將引導即將教一年級的我和我的一年級孩子們步入一種新的生活,讓孩子們和我都能有一個良好的狀態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走的更好。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2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分享的書名是薛瑞萍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早就聽說過《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但真正翻閱,還是從我帶這一屆一年級孩子開始的。

  這本書以每日記載的隨筆方式向我們歷數了薛瑞萍老師在第三次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或滔滔不絕的長篇感悟,或隨心而發的三言兩語。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也是對我啟發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第二部分: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與家長的真情對話,都體現了一個教師應有的責任感和愛心。第三部分:平和也輻射。收錄了她的帖子帶給周圍人的影響的見證及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借鑑意義。

  第四部分: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如果只看這書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想很多人都會以為這位薛老師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教一年級,能做到心平氣和?可當你真的走進書中,你會被那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傾訴著一位普通教師的悲喜和憤怒,讓你在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這些看似隨性的瑣碎記錄,沒有掩飾什麼,沒有矯揉造作,卻折射出薛老師執著而獨到的教學思想。在薛老師的眼裡,教育不再只是瑣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

  讀薛老師的書,總是被感動著,就連平時不愛讀書的我,這次卻被真正地吸引住了。有些細節讀過一遍又一遍,讀過之後仍是心生感動。

  首先感動於薛老師的:每天不斷地讀書

  薛老師是一個極其愛書的人,每每兩天不讀書,便覺手足無措,性情焦躁。她的博覽,既不是為了獵奇,也不是要藉助什麼高深的理論來顯示自己的才識。在她看來,閱讀,原本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飯一樣屬於必然的事情。她認為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家長如此,教師更要如此。薛老師說的好:一切的閱讀都是讀自己。語文原可以無師自通,語文學習的根本在於多讀書,讀好書;因為袖長方能善舞,當教師自己就不愛讀書或者根本就不讀書時,再多再好的教學方法也只能是茶壺裡面鬥波濤,空玩花樣而已。是書籍讓她“心平氣和”起來。

  一天不讀書,就會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幾天不讀書,就覺得“有浮躁之氣生”。是呀,身為今天的老師,我們其實很需要讀書。我常把自己定位於一位數學教師,殊不知數學教師整天與數字、公式打交道,因此更需要文學的滋養。讀書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讀書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讀書才能讓我們更有底蘊,讓教育更有深度……讀書的好處已被更多的人所看重所接受。

  其二、感動於薛老師的教學技巧:上課聲音小而柔和

  薛老師稱其為“修煉”,感覺自己也特別需要這種“修煉”。講課時常常忍不住會提高自己的嗓音,總以為那樣做孩子們會聽話些;常常忍不住厲聲喊叫,總以為那樣做孩子們才不敢“胡鬧”。可是,錯了。現實往往相反,越是大聲嚷著要孩子們“安靜”,這些孩子們也就越是不能心平氣和地靜下來。看來,從現在開始我真的需要“修煉”了。

  其三、也感動於薛老師的每天不斷地反省、思考

  在這本原生態的教育教學隨筆中,經常看到她懺悔錄式的自我控訴:有罰站了學生以後的愧疚,有拍桌子後的後悔,有擰了學生後的自責,有罰抄寫數遍後的苦痛。這些毫不掩飾的自我暴露,將一個一線教師面對生活和工作的重壓而滋生出的煩躁與扭曲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這種表現,對於她來說,是一種強烈的自我反省。她在這種從不不間斷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氣和。

  其四:還感動於薛老師的每天不斷地交流、溝通

  薛老師說:教師的愛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愛,嚴厲的父愛和知心的友愛:知心朋友之間的理解,尊重,信任與交心。薛老師不僅注重了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溝通,而且特別注重與家長溝通,她給家長寫了那麼多信,引領著家長向正確的教育理念前行。

  其五、更感動於她的真誠

  薛老師的真誠,總是體現在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之中。信手翻閱,便可從文中找尋到大量的這種真性情流露的描述:“我捨不得這幫剛剛上路的孩子,雖然地球離開誰都轉動,可是因為我是愛他們的,所以總是自做多情地認為:離開了我,剛剛上路的他們,好比被拋棄的孩子。”——這是對事業的真誠。

  薛老師如此執著,確實讓我敬佩至極。教育是漫長而美麗的事情,一份耕耘必定會有一份收穫;教育是一份信念,更需要一份心態。心平氣和的心態對於我們很重要。其實,需要心平氣和的豈止是一年級?這種信念、這種心態值得我們每位老師學習。

  讓我們在平和的教育中去奉獻,去靜候,去傾聽花開的聲音。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3

  花了二天時間一字一句地看這本沉甸甸的書。一邊翻閱一邊思考,還不忘對比著。思緒又回到了課堂,那些難忘時刻像快照一樣在我腦海中一一跳動。看到感動之處嘴角不自覺地往上翹,一個人偷偷樂著。“心平氣和”就是一種心態,一種方式。對學生,對家長,對同事。音樂使人愉悅,音樂讓人安靜,音樂是休息和調劑的好方式。再次看到這裡,我就有更深的體會了。對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寫是次要的,首要的.是紀律,平時上課一會兒點這個小朋友做好,一會喊那個小朋友認真聽地次數已經很多了,所以在午自習這樣人文性的課堂內我要學以致用,讓音樂駐孩子們的心間。一些好聽的兒歌就讓孩子們自覺得閉上了小嘴,安靜地聽著,閉上眼睛,搖頭晃腦,沉醉在這音樂之中,陶醉在這片色彩斑斕的天地之中。

  看雲老師從8月30日一年級新生久學開始到第一學期結束的工作日記,讓我深深地體會動“心平氣和”已經是工作的最高境界了。每一天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每一件事都要妥善處理,這是一種何等偉大的境界呀。

  喜怒哀樂人間有之,為了一個無心的動作,看雲老師想到了對孩子的影響,都要自責許久,回家之後還得做檢討,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形成的。

  讓家長了解孩子,肯定孩子。《請跟我來》的一封封用心良苦的家信就拉近了孩子和家長和老師的距離。多麼讓人愛戴的老師啊!孩子們能有這樣的老師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那麼激動,那麼入神的看完了《心和氣和的一年級》這本給我人生教學啟發的書。一位好老師,一本好書,一次精神旅行!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4

  今年重新教的一年級,回過頭來,利用閒暇時間看了《心平氣和一年級》這本書。

  一年級的孩子是如此的不懂規矩,是如此的活潑好動,可薛瑞萍老師卻說:教一年級的學生做到心平氣和,這需要一種怎樣的境界呀?想到下半年我就要接手一年級,這不就是等於給我送來了寶貴的經驗嗎?如此這點更加吸引了我,於是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發現自己缺乏的東西太多,要學的東西太多。

  一、靜氣的培養是種藝術

  在薛老師的眼裡,培養學生的靜氣是整個一年級習慣訓練的重點。薛老師的文章裡總是提到讀書需要靜心,讀書也能培養靜心。因此,她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她說“我的靜和柔是會傳染的,安靜總會從一些孩子到達另一些孩子。”為了培養學生的靜氣,薛老師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靜靜地趴在桌上聽音樂,寫字時聽,讀書時聽,休息時聽。《月河》、《雪絨花》、《春野》、《春江花月夜》。走進了學生的課堂,也走進了學生的心靈。薛老師常在學生嘈雜聲起時柔和地對孩子們說:“你們影響我聽音樂了。”只這一句話便讓學生立即安靜下來。對於一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訓練,薛老師只強調安靜一條,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首先她自己不製造噪音,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儘量和孩子說話。時間長了,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我一方面感嘆薛老師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另一方面也驚歎她的教育智慧。想想我有時候總埋怨學生靜不下來,我也是有不可推卻的責任的。教師自身心浮氣躁,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聲叫喊和斥責,孩子又如何能做到心平氣和呢?這樣想來,我也應當從自身做起。不僅是學生需要靜心,做教師的更需要靜心,只有自己輕聲慢語,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做到輕聲慢語。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

  二、愛孩子就是愛自己

  薛老師在她的文章中說:我喜歡他們——喜歡他們就是喜歡我自己。而她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尊重每個孩子的成長特點。她用平常心看待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她說無論你願不願意,同不同意,工作都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這是一塊命定屬於你的土地,鮮花盛開還是荊棘叢生,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們自己——不付出就想收穫,那是背天道的痴心妄想。付出就能收穫,那是天對我的格外垂恩。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學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師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點的學習熱情給放大、點燃了——而不是用以懷疑的心態,撲滅上進的火花。她也總是這樣對自己說:“順其自然。或快或慢,或主動功需牽引,他們都在往前趕,我們二班沒有差生。”想想平時的我,也許是我對學生的要求太高,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常常抱怨孩子的笨,家長的懶,讓我也心生煩惱,現在想想要讓每個孩子都學得一樣好那不過是教育的神話罷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環境,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差別的,我們怎能要求每個孩子的發展的軌跡都一樣呢?所以學習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特點,何樂而不為呢?

  三、讀書是永遠的精神糧食

  讀了薛老師的文章的人都知道,她在不間斷地讀書。她說:“自己首先是個讀書人,然後才是教師。”“語言——永遠是教師聯絡感情、傳授知識、激發思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新鮮活潑的語言從哪裡來?讀書——只有讀書。”就因為這樣,她讀《給教師的建議》,讀《教育漫話》,讀《美的歷程》,讀《幽夢影集》,讀《道德經》,讀《懺悔錄》等。作為一個小學教師,那麼熱愛讀書,讀了那麼多的書,以至於哪天沒讀書就覺得缺少了什麼,所以才會對“語文”的本質,有超脫考試體系的認識。

  當孩子們剛學習完拼音,薛老師帶領她的一群孩子和家長,堅持了大量的課外閱讀。剛開始要求學生一天一篇兒歌的閱讀量,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優秀的學生已達到每日流暢朗讀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並且開始了每日一句的日記練習,儘早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大量的閱讀讓她教學有底氣,讓她的學生學習有靈氣。所以她帶的學生不僅閱讀能力強,而且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強。而對比想想自己,我不愛讀,所以總是找理由——沒時間。感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差,語言貧乏之時,我是否反省過我自己呢?

  薛瑞萍是把握了語文教學的靈魂的,她不止一次地說:"我想語文和數學的不同,在於語文是可以混著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薛老師樸素的語言,深深打動著我,促我反思。心平氣和取代急躁,下半年我也即將接手一年級,教育那些孩子多麼需要調整心態。薛老師的書就如黑暗中的明燈,給我指明瞭方向,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我要不斷努力,不斷完善自己。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5

  朋友推薦一本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原本以為是閒暇之餘的消遣之作,細細品味之下,卻感慨萬分,唏噓不已,同時又發人深省。

  讀書之始,我是覺得應該對自身的啟發不是很大的。因為我是教數學的,而薛瑞萍老師是教語文的,雖同為一年級教師,但在一些方面始終有著細微的差異,比如薛瑞萍老師教拼音時就提到,語文和數學是不同的,是可以混著拖的,所以在教孩子們拼音時,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點點的慢慢的教孩子們,但是數學卻不一樣,數學不像語文,有著閱讀作為溫床,可以讓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與領悟,數學有著它的客觀性,它要求迅速準確,所以本身比較枯燥一些。深入閱讀之後,才發現,教語文和教數學有什麼區別呢?不都是教書育人嗎?於是才認真的去閱讀,去體味薛瑞萍老師在書中表達的涵義。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獲。

  首先是“定能生慧,靜納百川”的睿智,這對於教低年級孩子的老師來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面對那些天性好動,又不懂世事的孩子們,有時候真的很難做到心平氣和,但是身為教師,這卻是我們必備的一種素養,說到老師這個職業,不得不說我們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說明“不慍”是為師者的一項重要品質。

  順帶一提,書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自身一日不讀書,便覺得心裡落落的,彷彿少了點什麼,幾日不讀書,便覺得有“急躁之氣”,這點讓我很是懺愧,雖然平時也有閱讀的習慣,但卻沒有那麼深刻的感受,彷彿讀書不過是一種消遣,比起薛瑞萍老師那種把讀書當作吃飯睡覺這種事來對待的態度,實在是自慚形穢。身為教師,常年與書為伴,讀書實在當好老師的一個重要習慣。

  其次是溝通,教師不僅僅是要和孩子溝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長們溝通,“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家長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處理好教師、孩子、家長的關係,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師在這當中,就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樑作用,所以家長會不應該是讓老師說說孩子的“小報告”,更應該讓家長、孩子以及老師做一個深層次的交流。

  最後是“金誠所至”,薛瑞萍老師透過記錄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她為了教育、為了孩子的那份真誠和熱忱。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唯有懷揣這份責任,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才能真正無愧老師這一職業。

  都說老師是園丁,培養著祖國的花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然選擇了這一神聖的職業,就讓我們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們的成長,靜待那花開之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