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的讀後感範文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的讀後感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的讀後感1
李娟用獨特的視角寫生活中的悲喜,評判心中的情感與得失,了悟人生的悲苦與孤獨。對小事件的追索中,有關於時間、等待、生死、愛情、命運的獨特思考。她的文字,無法教出也無法模仿。任何一個小情節,總能在她的筆下活潑自然地以原貌展現。在她的世界裡,一直有我們久違了的樸素情感和夢想……
有好一陣子睡不好了,就在開始讀李娟的這本《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的那個晚上,我睡的特別香。我發現,李娟的文字能給人清新和放鬆的感覺。原本,我以為散文和小說是有明確界限的。李娟的文字卻讓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散文。散文的架構,散文的語言,就在你尋常那個“形散而神不散”的閱讀過程中,你會忽然發現那個“神”居然就是一個小說的核心;至於情節嗎,都已經悄然融合在散文的“形散”裡了。關於這一點,給我印象最深刻、表現最典型的就是那篇《深夜來的人》,你說它是散文呢,還是小說?當然,還有《冰天雪地中的電話亭》,雖然情節沒有《深夜來的人》表現的明顯,但在我看來它也是小說。
讀李娟的文字,讓我擁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親近感,不管是空靈的還是質樸。空靈的讓人感覺輕鬆,質樸的讓讓人感覺踏實。吾塞的熊屋、雪夜裡的腳印,不只是讀來清晰可愛,而且讓人擁有一種徹底的心靈放鬆,那個讓我香睡的夜晚就是得益於這些文字。偷芹菜的外婆、找不到蘿蔔的繼父,還有近乎有點“神經質”的母親,都讓人感覺無比的親近,彷彿他們就曾經住在我的家裡或者就在附近、隔壁。似乎,那些經歷與情感都曾是我的,只是李娟用筆把他們寫了出來。
有兩種愛情,一種是《深夜來的人》,一種是《冰天雪地中的'電話亭》,我記不得是前世還是今生,總恍惚它們曾經來過,或者我曾經在過……不記得寒冷、不計較傷害的愛情等待,哪個沒有過?無論電話那端的忙音,還是冬夜推門而入的風雪,那些那種樣子的愛情肯定在我們的生命裡出現過。就算沒有牽絆,也一定是擦肩而過……在外面漂泊久了,有時竟不知哪裡是故鄉了。
讀完這本書,才恍悟,有媽媽的地方才是故鄉!對於我,只有媽媽。而對於李娟,我相信,有媽媽的地方是,有外婆的地方是,有老外婆的地方也是。那些陷落在生命裡的歲月,似乎都被機械的城市生活蒙上了厚重的水泥色。我們習慣了流連,忘記了思想。李娟的文字,就在這樣的一個初冬,帶來了寧靜,也帶來了翻湧……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的讀後感2
小林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書,這本書叫《走夜路請放聲歌唱》,我迫不及待地叫媽媽給我買一本,這本書在書城是買不到的,媽媽在網上把它買了。我欣喜若狂,書面上寫著:戈壁灘上,只需一棵樹,就能把大地穩穩地鎮在藍天之下。
阿爾泰茫茫群山中,只需一片純真,走夜路也能無所畏懼。
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我便津津有味地看起書來,書的裡面有一冊名信片,裡面的圖片十分漂亮,書裡主要寫了李娟的生活。
李娟是一個關愛小動物的人,裡面其中有一篇是寫她怎麼飼養老鼠的,人們總是覺得老鼠十分噁心。但是,喜歡動物的李娟卻飼養了老鼠,每天給它喂吃自已吃剩的食物,每當老鼠給她留下一些能壞湯的小東西。她還說,任何一場溝通,總是和感情有關的嘛。人類愛護動物,動物也會保護人類。我有一個關於小狗救人的故事:有一天,我和小母去散步,它十分高興但我不知道,這是它生命的最後一處地方,我和它一起漫步在公園裡,我和它去了許多地方,家家戶戶都帶著自己的狗出來,我的夠何其它的狗在嬉戲著。我和我的同學在玩盪鞦韆正當我們玩得高興時,一隻大狗從我們的身邊衝,我們往它衝的方向一看,原來,那個小朋友不小心踢到了大狗,大狗十分氣憤,就去追那個小朋友,小朋友拔腿就走,小母心想:“那個小朋友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快去救他吧?快!”小母頭都不回地衝上去,用自己的身體把大狗攔住了,大狗一口咬在了小母的身上,小母立刻就去世了,我泣不成聲,那小孩的父母和大狗的主人各賠了二百元,我十分傷心地回到了家,媽媽問:“小母呢?”我傷心地把剛才的事說給了媽媽聽,媽媽的眼睛裡淚光閃閃她摸著我的頭,對我說:“不要那麼傷心,小母在天之靈,它會保佑你的!”我用手擦乾了眼淚走進房間,我把小母的照片放進了《傷心相簿》裡,我躺在床上,回想起以前它和我一起的故事,久難以入夢……
小狗用自己的生命來救了一個小朋友,真了不起!我們愛動物,動物也會保護我們
人與動物之間應該和諧相處,互相幫助。
《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的讀後感3
戈壁灘上,只需一棵樹,就能把大地穩穩地鎮在藍天之下。阿爾泰茫茫群山中,只需一片純真,走夜路也能無所畏懼,這是《走夜路請放聲歌唱》腰封上的文字,也是這本書的主題,在大地上和風雨中跋涉的人,在生活中要感受生命之美。
李娟在最前面的話中說,這些文字都與記憶有關,講“童年”、“成長”、“青春”、“改變”以及種種“瞬間”的事。文字在每一個“當時”開啟道路,大步走出。又藉助同樣的文字,在每一個“後來”沿路返回,看清自己。跟隨著她的目光我們看到她成長道路中的艱辛,小時候是沒有戶口的盲流,不停的搬家,換學校;長大後,沒有暫住證在地下黑車間打工,晚上通宵幹活,白天休息,車間裡工作,車間裡休息,還隨時擔心檢查暫住證等等,一幕幕畫面,清晰地擺在我們面前,靜靜地坐在這裡沉思,我們是否擁有回憶?我們成長中經歷的小插曲,有多少還停留在記憶中?我們是否有勇氣向普羅大眾展現自己的困苦?
通讀全書,我個人感覺李娟的感情很真摯,但缺少散文中的靈氣,文章沒有觸及我的情感,沒能引起共鳴,不是特別滿意,只有《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丟了》一文,我感覺還不錯,文中描寫我兩次“丟失”後,媽媽的急切心情,第一次丟失在三歲時,媽媽幹活回來,發現我不在,敲遍所有鄰居家的門;第二次,我二十歲時,去烏市打工,一次外出辦事,忘帶傳呼機,碰巧媽媽來烏市辦事,呼了20遍都沒回音,她坐立不安,又不停地打電話給所有親戚,發動大家聯絡烏市的熟人,看有沒有人瞭解我最近的動向。然後想法子查到我的一些朋友的電話,向他們哭訴,請求大家聯絡到我的話一定通知她。那個擔心女兒安危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母愛在這裡彰顯……
那個沒有安全感的母親,僅僅是為了自己嗎?為了孩子,她們可以放棄自我的生活,全然的付出,因為他們堅信,孩子是上天賜予他們最好的禮物,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