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長征80週年手抄報圖片
紀念長征80週年手抄報圖片
長征勝利實現了軍事戰略轉移,促進了戰術方針的轉變,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紀念長征80週年手抄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紀念長征80週年手抄報篇一
紅軍開始長征後,蔣先後調集了上百萬重兵進行圍追堵截。除國民*中央軍外,還有粵軍、桂軍、湘軍、黔軍、滇軍、川軍、川康軍、西北軍、東北軍及馬家軍騎兵等地方軍閥部隊,天上飛機偵察轟炸,地上大軍一路追堵,企圖畢其功於一役,徹底“剿滅”紅軍。然而,英勇的紅軍將士克服重重艱險,走過萬水千山,歷經九死一生,最終會師陝甘,取得了偉大勝利,譜寫了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紅軍的對手——參與圍堵的國民*將領又是如何看待紅軍及其長征的呢?
蔣:朱、毛匪部竄於川南時,對人民毫無騷擾
1935年1月底,中央紅軍一渡赤水後,主力由猿猴場迅速透過川南邊區的古藺官山老林,經敘永東面的大寨,直逼敘永縣城。
“四川王”劉湘急電潘文華令入黔各部火速回援敘永、古藺,並電令入黔增援的劉兆藜旅、周成虎警衛大隊立即回撤至敘永、古藺邊區的`桂花場、登子場一線防堵;同時調尚未進入黔北的陳萬仞師袁筱如旅和魏楷部配備在江岸設防的部隊,亦分別集結馳赴敘永共同防禦。
一時間,敘永地區的國民*軍竟達十萬之眾,軍用糧秣供應浩繁,民倉告匱,耗及種籽,加之軍紀敗壞,燒殺搶掠時有發生,百姓叫苦不迭。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紅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
蔣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特意給劉湘、潘文華髮去密電:“據報,前朱、毛匪部竄於川南時,對人民毫無騷擾,有因餓取食土中蘿蔔者,每取一頭,必置銅元一枚於土中;又到敘永時,捉獲團總四人,僅就內中貪腐者一人殺,餘均釋放,藉此煽惑民眾,等情。希嚴飭所屬軍隊、團隊,……愛護民眾,勿為匪所利用。”
從蔣的電文中,不難看出當年紅軍在長征途中紀律如鐵贏得民心的事實。
胡宗南:老頭子要我們剿匪,等於判我們無期徒刑
胡宗南是蔣最寵愛的門生,也是升官速度最快的。他從黃埔軍校畢業,短短8年間便爬至“王牌第一師”的中將師長,在黃埔一期生中當屬首位。
1935年春,中央紅軍由四川北上,紅四方面軍亦有西渡嘉陵江的跡象,蔣電令胡宗南率第1師就近擇要攔阻。
4月上旬,胡宗南派第1團從甘肅徽縣趕往四川廣元,佔據烏龍堡,企圖憑藉嘉陵江之險,阻擊紅四方面軍渡江部隊。但第1團沒有阻止紅四方面軍渡過嘉陵江,反被包圍在烏龍堡裡痛擊了兩天,死傷500餘人。胡宗南急令駐守陽平關、楊木壩一帶的2個獨立營馳援解圍,不料又被紅軍打得七零八落。
這一仗對胡宗南的自信心是一個嚴重打擊。此役後,他再也不敢派遣1個團以下的部隊單獨行動了。
7月,蔣將第49師、第60師、第61師、第2師補充旅、第1補充旅等部先後調至松潘上下包座地區,連同第1師,共4個師又2個旅,合編為“西北追剿縱隊”,以胡宗南為總指揮,部署在松潘、漳臘方向,阻擊紅軍北上。
兵強馬壯的胡宗南頓感底氣陡增,積極佈防,準備立下“安邦定國之豐功”。
誰知,第1師加強營先是在毛兒蓋遭到紅軍痛擊。幾天後,第4團又在松潘西南30餘里處遭紅軍突襲,死傷300餘人。8月底,第49師在包座一役中幾乎全軍覆沒。
連吃敗仗的胡宗南信心喪失殆盡,私下對部屬發牢騷:“老頭子要我們剿匪,等於判我們無期徒刑。”
張學良: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途疲憊,還能擊敗東北軍,是值得深思的
1934年11月,紅25軍撤離鄂豫皖蘇區,開始長征。蔣電令張學良率東北軍主力一路“追剿”,進入陝甘蘇區。
自參加“剿共”以來,東北軍屢遭紅軍重創,損兵折將。尤其是奉調陝北後,兩個月裡便連遭重創。
先是1935年10月1日,東北軍第110師師部和2個團在甘泉勞山被紅15軍團全殲,師長何立中以下1000餘人喪命,3700餘人被俘。隨後,第107師1個團又1個營在甘泉以南榆林橋被殲,傷亡300餘人,團長高福源以下1800餘人做了紅軍的俘虜。
還沒容張學良從失利的陰影中緩過神來,11月21日,紅一方面軍主力發起直羅鎮戰役。激戰至24日,全殲東北軍第109師和第106師1個團,擊斃師長牛元峰以下1000餘人,俘虜5300餘人。
張學良聞訊,唏噓不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途疲憊,還能擊敗東北軍,是值得深思的。我常對我的部下說,我們都是帶兵的,這萬里長征,你們誰能帶?誰能把軍隊帶成這個樣子,帶得都跟你走?還不是早就帶沒了!”
紅軍和長征給張學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半個多世紀後,仍念念不忘。
1991年,張學良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的訪談,談到毛澤東和紅軍長征時感慨地說:“毛澤東這個人啊,天生能領導。都是帶兵的,萬里長征……我要領,會領沒了,他(士兵)不跟你走,他跑了。他(毛澤東)能統御,他有這個力量。”
紀念長征80週年手抄報篇二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紀念長征80週年手抄報篇三
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控制地區)。
在前四次戰役中,由於實施毛澤東的運動戰方針,國民政府軍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均以撤退告終。在第五次戰役中,由於毛澤東失去領導權,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原名秦邦憲)採納蘇聯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放棄過去四次反“圍剿”鬥爭的積極防禦方針,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採用軍事冒險主義,提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要求紅軍在根據地之外抵抗國民革命軍,決定在國民*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並爭取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但中央蘇區只有1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數萬游擊隊,在搶先進攻後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這時共產黨方面決定進行陣地防禦,輔以“短促突擊”(短距攻擊),意圖抵擋國民革命軍的前進。但這個行動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府瑞金的北大門廣昌陷落,紅軍死傷一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