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的水位讀後感(精選10篇)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精選10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念的水位讀後感(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1
《觀念的水位》是她近年來的專欄和隨筆集,之所以要集結成冊出版,還是出於作者對於啟迪民智、傳遞心得的迫切需求。
劉瑜是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梁文道評價她的文字是替蒼白的名詞補回了該有的細節和血肉,有專業學養的根基,又有平近親和的故事,她的評論正是這時代最需要的營養劑。
作者環顧四周,發現習慣性謊言對人的智力羞辱還在繼續;一句“制度的問題”反覆被用以推卸作惡中的個體責任;經濟問題道德化,為民粹主義培育著延綿不絕的土壤;以儒家觀念或西方極右話語否定“平等”之價值,將自身設定為精英然後翹著蘭花指讚美前現代式的精英主義;對精緻品味與審美旨趣的追求遮蔽了很多知識分子的真問題意識。
這本書試圖傳遞的資訊是既需要對國家之頑固、也需要對普通人之麻木、乃至知識分子的驕矜說“不”。這本書以一種不艱深不晦澀的講述,傳遞著作者對於民智啟迪的決心。
劉瑜認為一個人不可以告訴他人他們所不知道的觀念,事實上他只能告訴他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觀念,所以所謂的啟蒙,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對矇蔽理性的擦拭。
那麼作者是如何對矇蔽的理性進行擦拭的呢?將過於霸道的聲音擰小,將被遮蔽的聲音放大,將司空見慣的思維方式打上一個問號,將盒子裡的光釋放。
我們應該如何讀書呢?
在如何讀書、讀什麼書的體驗上,你我或許都有著這樣的經歷,開啟豆瓣,亦或是點選噹噹、卓越準備補充精神食糧的時候,往往都有一瞬間不知所措的茫然。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閱讀噩夢,當在閱讀一部非常艱深晦澀的經典著作時,寸步難行。大多時候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偶爾似懂非懂又覺得作者基本上是在胡說八道。坐在那裡兩個小時只能翻四頁這種體驗,好像從沼澤裡往外拽一輛馬車。
類似的閱讀體驗,劉瑜經歷過許多,每每都有大聲質問作者的衝動。後來細想,與其問別人,不如問自己:既然自己讀的這麼痛苦,為什麼要讀呢?
在年少缺乏自信的時候,一旦不能讀懂一本書或者讀懂了,但完全不知道她好在哪裡,多半會很心虛,覺得責任肯定都在自己身上:這麼經典的書我都不知道她好在哪裡,一定是我笨極了。既然如此,不僅要接著讀,還要在餐桌上不經意的講道:“其實福柯對於知識的理解,與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具有一種意指共生的關係,而羅蘭巴特晚年對欲愛的詮釋,構成了對這一關係最好的回應……”
以至於劉瑜有段時間很偏激的相信,世上本沒有經典,裝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經典。
這句話當然過於傲慢,更準確的表達方式說則是:一個經典之所以是經典,不應該是有多少人讚美過她,而是她真的能幫助你認識所處的世界與自己。如果她不能做到這一點,要麼是你的功力暫時還不夠去讀懂她,要麼是她真的也沒什麼。
所以劉瑜現在主張的是,一種從經驗、從問題出發的讀書態度。
這個轉變還基於一個認識:大多數哲學與社科經典都寫作於“實證“幾乎不可能的時代。那個時代缺乏大規模民意調查、完整的宏觀經濟和社會資料、科學上嚴謹的統計技術,多數經典的寫作方式只能是從概念到概念,從推斷到推斷,從靈感到靈感。這種寫作方式往往能創造出很多很漂亮的很有啟發性的理論框架,但是很難校驗這些理論的可能性。
所以作者的讀書歷程,是一個不斷從經典下降為經驗,從意識形態下降為實證論證的歷程。不是說經典失去了其吸引力,或者我們停止閱讀經典
事實上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是不是的重返經典並從中獲益,並且吸引我們去重讀經典的,是問題意識的箭頭,而不是餐桌上的虛榮心。
例如,作者這樣談到,她以前若是關心“資產階級的民主是不是虛偽的”這個問題,可能去讀馬克思、盧梭和施密特,而現在可能去讀關於議員投票記錄和民意測驗對比的研究、投票率和社會各階層的關係的研究等書籍、文章甚至新聞報道。
這些研究也許討論的都是小問題,但是他們往往用一種有理有據、嚴格論證的方式來抵達那些小結論。這種雖然微觀但嚴密的論證方式,在我看來,比雖宏大但浮空的論斷要有力的許多。
類似的,我的閱讀體驗也是,從大型的隨機對照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發現各個亞組分析之間的差異,從而探索發現最佳效益風險比人群,合理個體化用藥。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好書?
所以我們現在讀書並不指望醍醐灌頂,更不覺得書架上有什麼神明。
真正的好書,都向著證偽敞開,而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啟示。
在思考自己要讀什麼書之前,我們要問問自己,我關心的到底是什麼問題,因為只有真誠的問題才能引向真誠的閱讀,閱讀如此美好,任何虛榮心的雜質都是對她的玷汙。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2
《觀念的水位》是劉瑜近年的專欄和隨筆集,涉及到國內國外的時政和書評影評,以及一些個體化的雜論。經過她嘎嘣脆的犀利直接後,一些道理和觀念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變革應當是一個“水漲船高”的過程:政治制度的變革源於公眾政治觀念的變化,而政治觀念的變化又植根於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水漲起來,船自然浮起來了。”
讀完《觀念的水位》,我的水位應該漲了一點點。劉瑜好像一位醫生,手裡拿著中國的X光片分析,然後又不斷展示分析一堆東歐、俄羅斯、拉美、中東的變革的病歷,順道還捋一捋美英。看看國外,再把脈把脈國內,回顧過去,再端詳端詳國內,對比之下,民主、法制、變革、素質等等觀念,就慢慢清晰起來了。
讀罷《觀念的水位》,心裡有一種淡淡的輕鬆感和壓抑感,輕鬆在於劉瑜的筆法很熟稔,筆調偏向於輕暢明快,能將政治話題以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說出來,而不是大量套用官言,濫用官腔。她用的比擬都是極其通俗的,將一種難懂的術語用日常生活中的香蕉,牛奶就表現出來了,卻絲毫不減味道。這也使得素來不喜歡讀政治讀物的我用了一下午的時間來品讀這份不可多得的佳品。
但在詼諧中,我也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壓抑感,透過劉瑜的細細描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國與外國在某些觀念之間的區別。作為一名公民,我們不能盲目地關注到中外之間的區別,一昧的自怨自艾。那要這麼說別人用四百年踏過的路,流過的血,在中國怎麼可能一蹴而就呢?相反,我們應該積極地參與進來,踐行作為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義務,為建設更好更美的祖國獻上自己的熱血。我覺得劉瑜一句話說的好“給理想一點時間”,我想不妨改寫為“為理想的中國奉獻一點時間”。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3
讀罷《觀念的水位》,心裡有一種淡淡的輕鬆感和壓抑感,輕鬆在於劉瑜的筆法很熟稔,筆調偏向於輕暢明快,能將政治話題以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說出來,而不是大量套用官言,濫用官腔。她用的比擬都是極其通俗的,將一種難懂的術語用日常生活中的香蕉,牛奶就表現出來了,卻絲毫不減味道。這也使得素來不喜歡讀政治讀物的我用了一下午的時間來品讀這份不可多得的佳品。
但在詼諧中,我也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壓抑感,透過劉瑜的細細描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國與外國在某些觀念之間的區別。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對於官員腐敗問題的比較。在《倒黴的英國議員》中,她寫到“就在英國首相為幾百塊有線電視費而受到公民質疑時,中國的公款消費則高達數千億計。相比可以公款瀟灑享受幾千甚至幾萬元一桌飯菜的中國官員,花八毛公款都會被盯梢的英國議員們,真的是很“倒黴”,大約只能哀嘆自己怎麼就這麼“不幸”,生在英國了呢。”讀到這一段時,我並沒有全信,相反,我是抱有猜疑,你提供的證據一定是真的嗎?抑或就是你的主觀看法?我上網查詢了一下,發現中國利用公款消費似乎已經成為一種不須說穿的約定。但使我們抱有信心的是中國政府在打擊腐敗這一方面已經有了加大力度的舉措,也切實地在推進反貪汙法律的健全。作為一名公民,我們不能盲目地關注到中外之間的區別,一昧的自怨自艾。那要這麼說別人用四百年踏過的路,流過的血,在中國怎麼可能一蹴而就呢?相反,我們應該積極地參與進來,踐行作為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義務,為建設更好更美的祖國獻上自己的熱血。我覺得劉瑜一句話說的好“給理想一點時間”,我想不妨改寫為“為理想的中國奉獻一點時間”。
原先是讀過劉瑜的書的,例如她的《送你一顆子彈》,在書中劉瑜講的大多是自己在美國的求學生活,在用隨筆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時,也融入自己對制度的思考,對民主的探討,這一點在她的《民主的細節》裡尤為突出。於是在讀這本《觀念的水位》時,可以看出在思考與探討上,她的見地以及表達更加深刻與詼諧了,我習慣說劉瑜“幽默又不低俗,嚴肅又不刻板”。有幾篇文章是她摘自於《送你一顆子彈》的,如《另一個高度》,《請別讓我消失》,《你比你想象中的更自由》,《回到巴黎》。這幾篇我是在大學開學時就讀過了的,重讀一遍發現另有收穫。例如在《另一個高度》中,原先我對於劉瑜對查爾斯的評價是不置一顧的,因為在我讀的《月亮和六便士》過程中,我看到的是查爾斯對於夢想的追求,對於世俗的厭惡。而劉瑜對他的做法歸結於查爾斯對宿命的服從。我是不贊同的,是不贊成所謂宿命之說的。但當我重新閱讀時,我發現劉瑜對於宿命的認知與我的並不一樣,換句話說,我自以為的認知誤導了我。劉瑜所說的宿命指向的是被夢想擊中後的追逐,我開始想象那種感覺,把自己當成查爾斯,體會那種被夢想擊中的感覺。這讓我有一種神聖的驕傲感,彷彿自己就像天選之子,享受著上帝的眷顧。“夢想多麼妖豔,多麼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細細想想,好像是這樣,又好像不是這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上下五千年以來,功名利祿一直是王侯將相,市井平民,士大夫們所追求的夢想,擠破頭顱想要得到的東西,但在這其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認識到不乏脫世的人存在。我想夢想可能無法用具體的字詞來解釋,它更多的是來自於內心的自己對未來自己的看法與期待吧。
我覺得裡面讓我收穫最大的就是解決了一直懸在我內心裡的一個疑問,這同時也是我身邊許多同齡人,許多家長想問的,“學這些有什麼用”。在這裡請允許我摘抄一下劉瑜的原文“我很想知道當年牛頓講授重力原理和月亮軌跡時,是不是也有一幫討厭的人在問:老師你說我們學這些有什麼用呢?而如果有人這樣問,牛頓會不會反問:難道僅僅滿足我們的好奇心還不夠嗎?”對啊!已經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了,難道還不夠嗎?顯然不夠,因為隨著年紀的增長,孩童時期的好奇心早已被打磨的所剩無幾,相反更多填充我們腦袋的是實用,實用,再實用一點這類的想法。其實在我的身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說法“阿新,你說我們學這個專業有什麼用,學的太雜了,以後怎麼工作啊?”“學長,你說我以後選什麼專業,學什麼以後就可以直接工作了,哪些工作有對口的專業啊?”。每每說到這裡,我都會嘴上說著:“我也不知道啊。”,心裡卻想著“你見過主席這個工作有對口的專業嗎?”這類現象很常見,不誇張的說,十個中國人裡有九個說過這樣的話。實用主義固然對祖國的發展,個人的成就,社會的進步有很大的作用,但我們越來越無法避免的是它的弊端百出,每個孩子都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想成為工程師,似乎個性停留在非主流時代,現在都是千篇一律的中國學生喊著要就業,要成功,成千上萬的女孩子的臉變成了網紅臉,個性越發成為了一件奢侈品,一件人人都丟棄了的奢侈品。我想女媧造人的時候也不是用的印刷機啊!錢學森之問可能強調的便是釋放的學生個性吧!別讓高考成為另一種科舉,成為變了花樣的八股文大展身手的地方。
我覺得青年讀劉瑜的文章是很有用的,但隨著年歲的增長,會發現劉瑜的文章缺乏力透紙背的思考,有些論述過於片面。但拋開這些,每次讀完再細細體會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就像細水長流一樣澆灌我們的精神土地,孕育自我的精神家園。最後就讓我引用劉瑜對於自我的探討中所說的一句話作結吧“自我是一個深淵,它如此龐大,愛情不可填補”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4
讀完劉瑜先生的觀念的水位,令我最有感觸的,是在“觀念·此處”一欄中,與書同名的一篇《觀念的水位》。
在此文中作者提出了一個鮮明的觀點:社會變革應當是水漲船高的過程。讀完此篇,不禁讓我立刻聯想到國內今年的女權運動。
在起初,我並不明白為何女權的勢力如爆炸般的膨脹,似乎是我國的女性地位已被壓榨已久。但作為一名溫和的平權主義者,讀完觀念的水位這一設定,讓我找到了些頭緒。究竟是女性的確被更嚴重地物化歧視,還是廣大人民中,觀念的水位出現了落差?
為了尋找答案,我便從臭名昭著的“中華田園女權”開始分析。田園女權,又稱偽女權,女利主義。她們擅長用邏輯不通的詭辯進行煽動民眾,哭訴女性地位低下,不被尊重。她們運用何種手段暫且不提,但是維護女性權益這一點似乎還是符合時代的政治正確,也正是因此,她們站在觀念水位的至高處,從而戰而不敗。
而當今被曝光多次,堪稱女權之敵的一個群體,他們叫做滴滴司機。近幾個月的犯罪不斷確實是事實。這些司機,顯然普遍學歷不高,觀念未必跟上時代,在網路上發言權很低,魚龍混雜。就在幾日前,女權主義者又針對一起性質嚴重的案件,曝光多個滴滴司機群聊內容,加以憤怒的言辭訴苦捍權,田園女權趁此在一旁進行無差別人身攻擊。在包括我的旁人看到,第一反應自然是惋惜,而對於部分偏激言論也無力反駁,誰都不想與女權勢力作對,稍有不慎便會拉低自己觀念的水位。
毫無疑問,女權主義者迫切希望一場社會變革,只是唯欠的一場東風卻遲遲不能盼來。民眾的觀念似乎也已經到位,再不濟,想必也沒人敢公開發聲支援大男子主義,那這場理想中的變革,還缺些什麼?縱然社會的怒火釋放給施害者,可這似乎改變不了既成的現實與未知的將來,滴滴平臺賠償了事,下架順風車,未必能杜絕潛在的犯罪,悲劇的根源,究竟是對性別的歧視,還是其他?
在我看來,這些事情的本質並不僅僅是男性欺負女性,而是強者欺負弱者。我們看到司機欺負乘客,我們更應看到,是平臺在欺負乘客。如果不是因為滴滴現在基本壟斷了網約車市場,他們又怎麼敢在空姐出事之後依然一切照舊?為什麼把當司機的門檻放的如此之低,為什麼?
我們發聲,根本不僅僅是在維護基本的權利,而是在控訴被縱容的人性,以及被資本侵蝕的人性。女權主義者沒有推動實際的變革,但又想讓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滴滴平臺正是因此抓住了人性的弱點,施加不可抗的暴力。只要人人都在用滴滴,滴滴平臺就不願耗費重資進行大型整改,十幾條人命對於資本家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麼,而潛在的罪犯也就得以在這個平臺上喘息。觀念的水位又何以阻擋這種勢力呢?僅靠觀念,阻止不了被資本家割宰,沒有群眾站起來反抗,僅靠網路輿論,再高的觀念水位也都無濟於事。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5
每次看劉瑜的書我都有發言的衝動,你的困擾和煩惱她全能體會,你想說又表達不出來的感覺,她全能幫你說出來,在她面前,你是不是會特別有傾訴欲呢?
我這個幾乎把不談政治寫在臉上的人卻能把《觀念的水位》看完,之後還意猶未盡,連我自己都覺得神奇。不過,仔細一想,又合情合理,因為她所做的只是重申常識。
我們不願意談政治,是不願意談形而上的政治,而當政治走出書齋,走下聖壇,你會發現“政治”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你會發現你家的垃圾該怎麼處理,你上廁所排不排隊,你上網能不能進外國網站……都事關政治。當我們認識到政治不是精英們的遊戲而應該是常識時,對它的排斥感也許就不會那麼深了。當有一個人用講故事的方法給你講政治,大概你也是願意跟她談談政治的。《觀念的水位》正是這樣一本書。
她寫《沒有來的請舉手》,把一個個血淋淋的案例拎出來,擔心底層人民被這個呼嘯向前的時代列車所拋棄,更是讓內心麻木的我們慚愧不已。我很認同她的一個觀點——在所有的專制者中,時間是最專注的那個。任何斬釘截鐵、不加思索的判斷、控訴甚或只是結論在時間的洪流中幾乎都會被證明是“妄下定論”,也許幾年、幾十年還好,可當時間跨度拉長到幾百年、幾千年的時候,很多人不得不低下他們高傲的頭顱,承認自己錯了。所以劉瑜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表示時間自會證明一切的觀點,“政治轉型不是一個直線程序,有的國家走著走著會倒退,有的走著走著會跳躍,歷史之奇妙也正在於此。”這樣的論調聽著也許會覺得沒勁兒,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追求一個標準答案,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既然起了這個話題,怎麼能不表態呢?可是我們會發現這本書中的劉瑜變得更小心了,也許是年紀漸長的原因,她的話越來越有所保留。我覺得這正是一種健康的轉變,政治不是喊口號,貼標籤,不是憤青們在網上罵幾句就能起作用的。它需要的是沉潛下去用心思考,而當你對一件事想得越深入時,你就會發現你越不敢對它下結論。就連最精確的數學也有分類討論的情況,而在社會科學中,幾乎任何事都要分類討論,這種有所保留的寫法正是深入思考的表現。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中時不時會流露出一個女人的大驚小怪和一些自以為討巧的小聰明,在後面的讀後感和觀後感部分尤為明顯。但畢竟這只是一本政治觀察札記,不是學術文章,說到底是一家之言,這些小問題反倒可以理解為個性。就像你不喜歡吃蔥,可是你不能說小蔥拌豆腐就不是菜,這太傷感情了。
劉瑜在序言裡說的:“我不認為一個人可以告訴他人他們所不知道的觀念,事實是他只能告訴他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觀念。”這話倒是和她們家小濂的那句著名的“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告訴他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觀念”其實說白了就是“重申常識”。
有很多人不屑於做這件事,但,總得有個人重申常識不是?
還好還有劉瑜,還有一批像劉瑜、閭丘露薇、李海鵬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以筆為刀,將我們習慣思維的盒子割開一條縫,讓光線透進來,當光線越來越強烈的時候,“一條縫會漸漸變成一扇門”。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6
要讀到一個作者的書並不容易,因為人們通常不會在第一次被介紹的時候就會去讀,還要看機緣巧合。第一次聽到劉瑜的名字是劉蘇里得到專欄的《名家大課》,第一本經典就是《多元政體》,由劉瑜導讀,我第一次有點明白了不同政體的優劣;第二次被介紹到劉瑜,是在2018年的一次論壇上,一位嘉賓提及她的《觀念的水位》,並且讚賞有加。直到2018年底跨年在機遇中心的書架上看到,不假思索拿下。春節期間讀完,沒有辜負我對這本書的期待。
要評價完全沒有能力,本文記錄此書中我印象深刻,對我有觸動和幫助的幾個地方。本書是作者為《南方週末》等報紙寫的專欄文章的集結,每篇短小精悍,有些振聾發聵,有些讓人拍案叫絕,有些角度獨特,語言犀利,隱喻和比喻形象生動,讓人大呼過癮。
觀念的水位
觀念用水位來比喻,非常形象,水漲船高。不要老是說,過去怎樣,現在不一樣了,人們的觀念不同,對很多事情的期望和要求不一樣了。觀念的水位上升了,船自然也會上浮,如果硬要保持原來船的吃水線,則船遲早就會進水。一個國家如此,個人也是如此。時代在進步,為什麼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觀念的水位?不提高,船就會擱淺。無論擱淺,還是進水,都是我們不想要的結果。
幸福的與被幸福的
讀完這篇短文,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為什麼人們對容易得到的東西不珍惜,為什麼人要虐自己?為什麼人們不喜歡快餐和雞湯文字?為什麼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如果你可以不費力氣就可以獲得一筆財富,比辛苦靠自己的打拼得來,你會選擇哪種?當然作者在這篇文章裡想要表達的並不是這些。作者是政治學博士,她想要表達的是有選擇的權利比被安排更重要。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都是如此。並不是父母所有的為子女的好,子女都會買賬,孩子要的是可以有選擇的自由,在一個國家生活的民眾也是如此,他們需要選擇的自由。
從經典到經驗
去年的讀書經歷讓我對讀經典第一次產生了困惑,因為我一直都是讀經典的捍衛者和踐行者。可是去年在讀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讓我第一次認識到,對非專業人士來說,讀這樣的經典嗎,不僅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讀懂,即便我花了時間,事實上為了要領讀其中一個章節,我著實花了不少時間,雖然受益匪淺,但我心生困惑這樣的閱讀是否有意義?
在這篇短文中作者提到一點讓我大受啟發:“大多哲學和社科經典都寫作於'實證’幾乎不可能的時代,比如,在二戰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規模的民意調查、完整的宏觀經濟和社會資料、科學上嚴謹的統計技術等等,所以大多數經典的寫作方式只能是從概念到概念,從推斷到推斷,從靈感到靈感。這種寫作方式往往能創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啟發性的理論框架,但是很難校驗這些理論的有效性,又因為不能校驗它的有效性,即,沒有'證偽‘它的可能性,知識很難有效積累。”
不能同意太多,帶著經驗和問題意識出發的讀書態度,也是我一直秉承的。我們並不需要知道那麼多的知識,也不需要知道那麼多的道理,我們需要經過自己的實證可以告訴別人的道理。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7
這本書不是能一口氣看完的那種,連看幾篇就要停下來,不然渾身總有一種血液充斥的焦灼感,甚至於感到用力過猛。因為都是隨筆,更多的是思考的吉光片羽,欲言又止,偶爾作者筆鋒一閃,讓人寒意陣陣。
認識劉瑜,是因為之前看過她寫的.一篇雜文,讀完立刻心生敬意,同時驚異於一個女人能對政治、民主有如此深刻尖利的認識,不是柔聲細語,也不是高聲吶喊,是氣沉丹田,字字擲地有聲的對社會,對人性的審問。一個理性的女人是很可怕的,因為她能夠比男人看到事物更深刻的一面。
“觀念”是某一時期形成的固化在人腦中的思維模式,它如同“本性”一樣難移。頑固如此,終還是要與時俱進,隨同時代一起進化演變。這便是觀念的水位,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緩緩上漲。當下中國人的各種觀念,不是處於這個極端,便是那個極端。廣闊的中間地帶人跡罕至。觀念的水位,何時突破這個過渡時代,誰也無法預測。
劉瑜卻說,她感到樂觀。這也是為什麼看完此書,除了尖銳,理智,犀利,我卻更覺得她幽默親切,深入淺出,鞭辟入裡。她從不用生澀隱晦的文字去詮釋精英視角。看到有人評價說她是文字裡“夾槍帶棒”的小清新,我頗以為評價的很準確。
書中提到一句西方諺語:Think out side the box.我想劉瑜就是這樣始終在追求盒子之外的思想與世界,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找到一扇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的窗戶;一條通向自由通向民主的道路。她論法制與民主的關係,闡述權利制衡的重要性;她談論歷史,說一個國家走向怎樣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她認為司法的獨立,不僅要獨立於政府,也是獨立於民憤;她舉例英國的言論自由,即使帝國從老虎變成了家貓,而言論自由從耳邊的蒼蠅變成老鷹,政府也從不剝奪民眾的質疑自由;她認為拒絕烏托邦與追求它一樣需要勇氣。
她主要是在講民主。會為了一個觀點而滿足得意暢快呼喊、會那麼容易憤怒生氣憂愁,但同樣熱血。熱血就是責任心,就是在見識多種人生、領略各家風采之後從容微笑著,不悲觀不逃避,有著自己的生活重心。
所說的“開茅塞、除鄙見”指的大概就是此類書了。《觀念的水位》裡,沒有大而空泛的“德先生”與“賽先生”、“自由”與“民主”,有的是“給理想一點時間”、“黑暗消失之前”,沒有道學先生的偽善和讓人生畏的嚴厲措辭,有的是“惡之平庸”、“善的理由”。
外行人不知道什麼才是中國,什麼才真正適合中國。但只要有作者這樣的存在,這樣的表達,這樣來展現她所期望的世界。便不需爭辯是非黑白,在像她一樣的眾人的絮絮叨叨下,時間之下,自然會顯現,平衡下的道路。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8
一本政治評論隨筆。
對於政治題材的書我很少能看的進去,大篇為馬克思共產黨叫好的文字很難產生共鳴一讀到底,然而劉瑜這本書卻讓人眼前一亮,同一個故事她看到的也更是我們大家看到的,赤裸裸的事實不用權力政治加以掩蓋的事實。
她很聰明也很凌厲,但我想我很喜歡她雖然對她的有些觀點也有疑慮。她的文字厚重又古怪,深刻又卑微,既看得見歷史又滿是現實,讓人不自覺的想要跟著她的智識才華好好看一看這古今中外。政治這個艱澀拗口甚至是枯燥乏味的東西在她的筆下也活了起來,原本更高一層政治經濟權利也可以是簡簡單單的民眾生活。
就如本書名字《觀念的水位》一樣,她寫到:“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變革應當是一個“水漲船高”的過程:政治制度的變革源於公眾政治觀念的變化,而政治觀念的變化又植根於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水漲起來,船自然浮起來了。”然而我們都知道:變革觀念的水位在升高。所以以前在人們眼中不是問題的問題,開始變成問題了。:比如虐待兒童、食品安全、言論自由等。
分享一些,大家自行感受:
標籤盛行的地方,理性則易於枯萎。在將對方以及自己的思維極端化的背後,是認知上的懶惰,以及對一勞永逸式教條的渴望
愚蠢常常不是智力不及,而是選擇不去運用智力。也許因為利益,也許因為懦弱,也許因為“溫暖的合群”,或者乾脆因為懶惰
民主的觀念基礎無非是兩點:問責意識和權利意識,
一個國家走向怎樣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
理解一個東西是什麼,最便捷的方式恐怕就是去觀察它不是什麼。
言論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之母,當一個帝國稱霸世界卻無法割捨言論自由時,它實際就已經為自己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不要讓某種集體的意志或者情感矇蔽自我,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
人是把“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給揉成一團,再扔到垃圾桶裡去的驕傲而已。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9
《送你一顆子彈》是朋友讓我推薦書時我心裡推薦排行榜的佼佼者,看劉瑜的書不是一個很輕鬆的過程,但是在這其中都會忍不住被她帶動著去辯證性思考一些問題,收穫頗豐。所以在網易蝸牛上看到有這本《觀念的水位》,就立刻加入了書桌,細細讀了起來。這本書讀了很久,也記錄了很多,我試著能不能把其中的感悟和收穫都理清楚。
《觀念的水位》,在看這本書之前去豆瓣搜了一下評分,瞥了一眼評價,位列前面的有好幾位評價給了1星或者2星。其中不外乎兩種聲音,一是覺得劉瑜作為學者,這本書的出發點有點太低了,這大概是另一位學者或者對民主對政治有點研究瞭解的同學,這點我沒有發言權,但針對我這樣的受眾,我恰恰覺得這本書對我來說有開智的作用。第二種聲音是,“在劉瑜這樣的人眼裡,歐美的屎都是香的”。這個問題其實我之前也想過,也和達先生討論過。達先生常說我,看問題的時候容易沒有立場。我說,我不是沒有立場,我是覺得從一個理科生的角度出發我忍不住會有帶著苛刻的眼光去看立場,所以會覺得根本沒有一個完美的立場,所以哪個都不值得我支援。舉個例子,手機等智慧科技的發展養成了一批低頭族,所以手機這種智慧的發展是好的嗎?於是會有很多人群起而攻之,倡導丟掉手機,迴歸叢林。
但是工科生如我,心裡又有一個小人在吶喊著,那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呢,你們怎麼就不看了呢,你們這不就是高曉松說的沒有一以貫之價值觀的那種人嗎?但是,後來我在某本書上看到一個觀點之後想通了。誠然,沒有一個觀念是完美的,沒有一個立場是經得起重複推敲的,但是還是需要有像劉瑜這樣始終堅持宣揚一個立場的人,即使我們知道她的立場也並不是嚴謹的經得起層層推敲的。在歷史前進的方向上需要有這麼一類人來提醒我們從另外一個觀點看問題,把歷史大方向再往回拉一點,而歷史正是這麼一步步螺旋式上升發展的。
《觀念的水位》這本書,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民主的理解僅僅侷限於選舉,但是如劉瑜所說,民主制度並不是選民投下一張選票然後翹起二郎腿等待政治家給我們端茶倒水的懶人體制,而需要民眾對政治經年累月地巡邏促成點滴改良乃至水滴石穿。然而我們國內最缺的恰恰是對民主的關注,更別說對政治的巡邏促成改良。
觀念的水位讀後感 篇10
5年以後,在出差往返的飛機上重讀了劉瑜的《觀念的水位》,相對於《民主的細節》,這本書不只有關於政治的論述,也有關於閱讀和觀影的感受,甚至有一篇幾乎可以稱之為給曾經呆過的劍橋的一封情書,文字豐富又可愛。
再次重讀,感覺似乎自己觀念的水位有所提升,會更加包容和辯證地看到面對的現實狀態。如果說,我們的生活都是已經設定好的程式遊戲,如同活生生的《西部世界》,我希望自己可以永遠保持對美好事物的好奇心,對人云亦云的警覺,對絕對真理的困惑和追問,希望自己思想觀念的水位線不會下降,能夠保持成為可以看到皇帝新裝那個小孩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