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學史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1
在一個漫長的時期裡,人類思想的衝突在歷史中表現為宗教忠貞與政治忠貞的衝突。而後發展為希望加強社會約束之人和希望放鬆社會約束之人的衝突,對於現代,又有激情與理性、浪漫與紀律的體現。無論哪個時代和地區的社會都受著兩種相對立的危險的威脅:一是過分講求紀律和尊敬傳統而導致僵化;二是由於個人獨立和個人獨立性的增長使得合作成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會的解題或是對外來者的屈服。而哲學之意義,旨在教導人們在不能確定時怎樣生活下去而又不致為猶疑所困擾。上述兩種主張都有著自己的哲學,但發展到了極端,又成了對社會的威脅。自由主義的學說則介於二者之間,力求避免這種無休止的反覆。其本質在與意圖不根據非理性的教條而獲得一種社會秩序。並且除了為儲存社會所必需的束縛外,不再以更多束縛來保證社會安定。
羅素在西哲裡,把古希臘哲學家們做了一個區分,這個區分就是蘇格拉底。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們相當於是為蘇格拉底時代及之後的哲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他們雖然不像蘇格拉底那樣為世人熟知稱道,但如果沒有他們所做的積累,蘇格拉底及後世的哲學家們的理論也如無根之木,空中樓閣一般,無從談起了。而其實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們是誰以及他們主要的功績。
最早的希臘文明興起始於奧爾弗斯教派,在這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庫斯,這個時期的希臘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學始於泰勒斯,他預言了一次日食,他與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屬於米麗都學派,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科學。之後則是畢達哥拉斯,他主張數學與神學之融合,這長遠地影響了後世的柏拉圖,甚至於柏拉圖哲學中某一部分剖析來看本質上其實就是畢達哥拉斯哲學。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論,主張萬物流變,併發起了對於永恆的討論,而這一討論一直延續到了現今,哲學家們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種永恆不變之存在,它超脫於萬物與時間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學所無法解釋的。這種努力便自巴門尼德開始,巴門尼德的論點集中在“存在等同於思想”上,與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認為萬物不變,凡實體皆具有不可毀滅性。對於這些論點,作為現代人的你我自然覺得是無稽之談。在對待哲人某些錯誤的觀點上,人們有時會生出一種疑問,如此哲人為何也會犯這種錯誤?如何正確地看待這些觀點,羅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出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時,我們不應努力證明它竟有幾分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這種觀點何以竟會看起來似乎是真的。”同理,如今許多我們為之歡欣鼓舞的偏見,對於心靈氣質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將會顯得何等之愚蠢。錯誤畢竟是錯誤,不因是誰而改變,今後改正便是。哲學引發人思考,指引人前進,給人以信心,但從未教人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並且哲學理論的生命就在於,如果它真是重要的,那麼總可以在原來的敘述形式被駁斥後以另一種新的形式復活,反駁很少能是最後不易的。即無論經歷幾次相互反駁,都不過是將自己的觀點進一步精煉化的一個序曲而已。就我個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羅素幾乎對每個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都做了某些方面的批判,而這正是一個哲學家應當做的。永遠不要放棄自我思考,哪怕是世人皆允的真理,都值得與之一辯。真理從來不怕辯,真理越辯越明。
而巴門尼德之後的哲學家們更多是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恩培多可勒提出了“四原素”、“歷史的程序是愛與鬥爭的程序”的觀點;屬於阿那克西美尼學派的阿那克薩格拉首次提出了心與物理變化之聯絡;原子論者留基波和德莫克利特們則開了唯物主義的先河,並且對於虛空是否存在引發了爭論,這裡羅素也給出了一段有趣的討論:
“虛空是一種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
“既然你說有虛空,因此虛空就不是無物,因此它就不是虛空。”
諸如此類的批駁不勝列舉。羅素還提出,德莫克利特及其之後的哲學都犯了一個錯誤——即在和宇宙對比之下,過分地強調了人。自懷疑主義者們起,就一直在研究人們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地獲取新知識,而他們的先驅就是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智者普羅泰格拉。乃至於蘇格拉底那過分地強調倫理的論述、柏拉圖之否定感性世界、偏重於自我創造的純粹思維世界、亞里士多德將“目的”作為科學的基本觀念的做法,都犯了倒退的錯誤。儘管他們有著絕世的天才,若其思想上有著阻礙社會發展的成分,那麼他們的天才便成了這些錯誤觀點為害無窮的幫兇了。哲學若不能指導人前進,就失去了其積極意義。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2
其一,"他宣揚友愛,不僅僅是全人類之間的友愛,而且還有人與動物之間的友愛。"
這句話表現了犬儒主義者宣揚友愛,並特別提出要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犬儒學派的主要教條是,人要擺脫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擁有的善。這個"善"的'表現方式之一就是人首先要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也是最單純、最簡單的"善"。
記得之前看的一部紀錄片《第三極》,主要講述的是青藏高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在藏北,狼深夜潛入一戶居民家的牧場裡,吃掉了二十幾只羊,這些狼直接咬斷羊的脖子,雖然存在僥倖的羊有的沒被咬死,但是脖子上的傷痕會影響它們接下來的進食,一兩天後也會死。牧民們雖然很討厭襲擊羊群的狼,也採取報警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這樣政府會有補貼)。但即便是這樣,這兒的居民還是會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救回幾隻走散的小狼崽,因為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如果不救小狼崽,它們就會飢寒交迫直至凍死,這些居民雖然痛恨狼吃羊,但還是會把小狼崽帶回來,並用那群襲擊羊的狼吃剩的羊肉餵飽小狼崽。在他們的心中,只要是生命,都應該被拯救。
這種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表現了人類對於生命的敬畏。
其二,"凡是能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不是能創造出種種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的人;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有恃於對於超感世界的實在性的信仰。在那些在世俗的意義上是不幸的,但卻決心要在理論世界中尋求一種更高階的幸福的人們中間,普羅提諾佔有著一個極高的地位。"
讀到文中的這句話,總是隱約中感覺文中"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像生活中不思進取的人,"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的人"就像是生活中有追求且目標堅定的人。"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有恃於對於超感世界的實在性的信仰"就好比是自己認清自己的實際情況,並基於此有更明確的目標和追求,這個內心活動的過程多半是不為人知的。因為有著豐腴的精神世界和自己堅定不移的追求,無謂世俗的眼光,堅持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
就如在工作中,對於同一份工作,它可以帶給你穩定的收入,在同等條件下有較好的工作環境,工作時長適宜,工作內容也容易上手等等。對於生活中隨遇而安的人,他可能認為這份工作雖然是我不喜歡的,但是我也不指望它可以帶給我權利和地位,只要溫飽的生活和輕鬆的工作即可,所以對於工作和生活可以安之若素。但對於一位對工作有要求的人,他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有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給自己設立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為自己充電,以保證自己在實際工作中能將每一天過的充實而有意義,不斷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最終實現自己的抱負。
結合目前剛入學的自己而言,好多朋友羨慕"象牙塔"裡的生活,他們常常感嘆在學校又可以無憂無慮地學習和生活。但實際上,我們都發現開學一週以來並不輕鬆,應該是遠比自己想象中的要更加忙碌。起初我總會擔心在校的時間只有一年,把自己陷於"焦慮"中,因為對未來,自己心裡是沒有譜兒的。比如會害怕時間過的太快,自己沒能學到足夠多的知識;對於某些課程的學習,也更感吃力,比如多元分析與SPSS;還有上文化與心理這門選修課的時候,我會因為這堂課需要分配給每位學生來講課而打退堂鼓等等。
但對於這種種的問題,首先確實是需要時間去儘早地適應;其次,最主要的就是改變自己做事的心態。關於硬性的知識漏洞,比如學起來很吃力的課程,我們決定去聽本科的課程來補習;對於上課形式的不同,能做的是先要改變心態,勇於去嘗試,在課下做好充足的準備。最後,等我發現需要這樣做的時候,我就不再擔心時間過的太快,反而回想這一週,還是很有收穫。
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腳踏實地,堅定自己的目標,不做不思進取的人。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3
深夜推薦喜歡哲學的2套收藏書,羅素《西方哲學史》和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羅素《西方哲學史》按照邏輯的次序,從古希臘師徒三聖賢開始,淺顯易懂陳述到歐洲文藝復興的近現代哲學家思想流派。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開創非理性主義先河,以學術論證的方式探討認為生命意志存在的價值。
哲學可以影響到方方面面,從國家意志到個人生活,包括創造性科學、藝術、音樂、文學、意志力學、美學,甚至是戰爭;包括幸福、快樂和孤獨!當然,哲學的思想光輝也是不著一物的來到人間,閃動著生命和真理的光輝。
文化有體系,思想有喜好。每個哲學家創造的知識體系架構也可以影響到個人,古希臘三賢是顛覆性的進步;近代叔本華是尼采和托馬斯·曼的啟發著,羅素是悲劇和誤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褻瀆),以及後來尼采和瓦格勒鬧掰,而叔本華和尼采卻又鄙視和顛覆康德和黑格爾,中間這些卻與他們所處的時代休慼相關,這中間也許就是:一個不懷偏見的人,就是哲學家的外行。
對我們的啟發是什麼呢?也許就是這個時代,用悖論的話說就是:這個傻戳戳的時代!
超越時代,也許是對我們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4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可見哲學一門有廣泛學科基礎的學科。高中時關於哲學瞭解得不甚明白,大學時慢慢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慢慢了解這門學科。
《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哲學介紹到世界近代哲學,其中以哲學家為單位,詳細的闡述了西方歷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理性之力”,無論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還是近代的啟蒙運動,都強調人類獨立的理性的思考,這一點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著很本質的區別。
西方哲學中第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就是他們的思考方法即“邏輯上推理”,那什麼是“邏輯”呢?,西方哲學家認為“邏輯”指的是“一個事物和另一個事物有必然的聯絡,而當出現其中一個事物時,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另一個事物,邏輯是人類創造出來的。”那西方哲學家又是如何運用“邏輯”的呢?比如誒利亞學派學者認為“存在和思維是一回事,因為凡是不可思議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議”或恆常論者認為“沒有什麼能夠產生於無,能夠變成無,所以變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他們的結論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論,而是都有非常嚴謹的邏輯推理。
西方哲學中第二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們注重對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學家都普遍相信人類有感情和理性這兩種獨特東西,柏拉圖認為“這個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邏輯體系,一切知識都是回憶,一切學問都是一種重新覺醒”強調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唯心主義”。近代哲學家就對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認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種激情:慾望、快樂、憂愁”,“人是以利己主義的快樂主義為歸宿,快樂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師”,這些對人性的研究對後面啟蒙運動中民主和自由有著深刻的影響。
哲學使人思維,讀史使人智慧。從《西方哲學史》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
西方哲學史讀後感5
本週繼續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並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判斷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判斷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後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可以比另一個判斷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為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並不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果,而是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尋。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範圍內挑選自己滿意的電腦並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老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麼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該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一定範圍內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的結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才最能夠與德行結合在一起:"人類並不藉助於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藉助於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於快樂,還是存在於德行,還是兼存於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著最高度的教養卻只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相稱的,比如醫生要有"醫德"。醫生需要有過硬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只有"德""才"兼備換來的"自身財貨"才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為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抬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下財大氣粗、沒什麼品味的有錢人。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裡,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或者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從此鹹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的偶像劇,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於正處於追偶像劇而又沒有形成穩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藉助於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相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