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1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誌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透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國》傳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實質應該是封建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國家。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在這個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為三等:掌握哲學思想的貴族統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階層,還有奴隸身份的廣大平民。

  柏拉圖認為國家權力應掌握在哲學家的手中,哲學家必須是有護衛國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時也是一些真正關心國家利益的人,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城邦的正義。而代表勇敢的武士應努力維護城邦的安全,並維護統治者的任何決定。同時,他認為掌權者和被統治者間應保持和諧、團結的關係,被統治者要服從統治者的所有政策,這樣,才做到了節制和正義。柏拉圖描繪的這一理想藍圖,滿懷著憧憬,被後來的空想主義者所向往。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2

  公元前5世紀,雅典哲人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

  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裡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究竟什麼是正義?

  柏拉圖首先詢問了他周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說:正義就是欠債要還。還有的人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

  古希臘討論正義,都是把它視為個人的德行,屬當時普遍重視的四主德(正義、智慧、勇敢、節制)之一。柏拉圖感到個人的德行屬於微觀世界,較為抽象,不易說明,需要藉助於一種顯明的、宏觀的事物來說明。柏拉圖採取的論證方法是,以城邦來比方個人,藉助於闡明城邦正義來闡明個人正義。他認為真實的正義不是表現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

  這就是說,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裡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不正義應該就是三種部分之間的爭鬥不和、相互間管閒事和相互干涉,靈魂的一個部分起而反對整個靈魂,企圖在內部取得領導地位。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3

  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曾說:“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就是柏拉圖燒掉所有的圖書館吧,因為它的價值都在這本書裡(《理想國》)。”或許,愛默生的這句話多少存在一些誇張的成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理想國》在我們人類歷史上的分量確實舉足輕重,正如一句話所說,“柏拉圖因《理想國》而名垂千古,《理想國》因其思想而震古爍今。”

  書中,柏拉圖將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認為,理想國中統領者必須是哲學家,而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因而,“正義”這一概念便在整部書中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正義一直以來在人類哲學史上也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紀美國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羅爾斯,便也撰寫過《正義論》一書,以闡述羅爾斯有關正義的相關思想精髓。因而,我選擇在論文中分析,《理想國》中有關“正義”的這一部分。

  書中從討論正義開始,先後辯駁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的和最壞的折衷”等意見,提出了“正義是心靈的德行”、“正義者是快樂的”等知識。但這些並未使眾人達到完全認同。之後,格勞孔等人央求蘇格拉底窮根究底,弄清楚正義和不正義二者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麼。於是柏拉圖撇開單純地從個人身上尋找正義的方法,而期望能從國家這個“大寫的人”身上找到正義,從而“由大見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圖以辯論的形式引出貫穿全書的“正義“這一主題的這一部分。即,“正義之辯”。總的來講,這一部分柏拉圖借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他人的談話,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問題,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題“正義“。

  文首,蘇格拉底向我們引出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義的?”這似乎看起來與全文沒什麼關係,但卻恰恰是柏拉圖的巧妙設計。他透過科法洛斯老人對人生的看法,引出人們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並非是讀者單純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觀念,而是在全文的一開篇,便引導著讀者自主思考,或者講是與作者共同思考。之後,蘇格拉底與科法洛斯開始討論有關金錢的問題。他們最終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錢不一定幸福。這一道理,現今的我們也很清楚。常有人強調金錢與幸福感並不成正比。金錢並非萬能的,許多東西購買不來。但其實往往有時現實中的許多人慢慢的淡忘了這一真理。

  蘇格拉底與科法洛斯老人從老年生活談到人生,財富,似乎只是禮節性的談話,但卻包含許多深層含義。行文至此,蘇格拉底卻將話題轉移到了全文的主線——“正義”上。這種輕鬆而又委婉的轉移,恰恰顯出作者柏拉圖的高明之處。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顯在每一個細節之處的。初次閱讀《理想國》時,我對全書卓爾不群的對話體形式,感到驚詫。但現在我想,這種寫作格式,或許是柏拉圖的又一高明之處。不得不說,對話使我們有種親身經歷的感覺,對於理解作者的觀點,或許這種方式也更為生動簡便。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4

  最近選讀了一本由張子菁譯註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心感略有所得,以記之。

  柏拉圖,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出身雅典貴族家庭,年輕時師從蘇格拉底,後與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他試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頗豐,《理想國》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學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國家的衰落時期,混亂的局勢、人與人之間的廝殺、社會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間的戰爭等等。他熱愛自己的國家,傾向於維護雅典的貴族奴隸制社會,隨著蘇格拉底在民主政權的統治下被處於極刑,他親眼目睹了貴族政治墮落為寡頭政治的現實,深感到哲學走進政治與國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國》便隨之誕生了。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的規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相識為度。在他看來,國家起源於勞動分工,因此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國的領導者、防衛的武士和勞動者這三個等級,他們分別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慾望三種品性。領導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用忠誠和勇敢包圍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為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大家各司其職,安分守己。

  每個人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種聚集的集體,相互作為夥伴或助手,構成一個公共生活區,這就是城邦。柏拉圖認為,城邦的農民、工人、商人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和推銷者,他們不適合於人事國家政務的管理,與國家政治生活相應的活動都應該有適合的管理層人員來擔任。在我看來,他心目中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應該為治理國家和捍衛國家榮譽盡心盡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勞動成果來供養領導人,領導人再拿出錢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同時,柏拉圖還極力提倡鞏固國家的治安、國防,以及教育事業。

  在“理想國與理想政治”這一篇當中,就是以蘇格拉底與阿德曼託斯的辯論進行的、對於理想國家裡正義本質來敘述柏拉圖心目中理想國家的演化。開始,最簡單的國家就只需要四五個人分別負責生產、建築、織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於人的慾望和精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就會有人願意騰出一些空閒的時間來幹些他所感興趣的別的事情,比如做鐵匠、做羊毛牛皮、進出口經商、唱歌劇、製作香水、糕點……

  因此,一個國家由於勞動和生產的不斷擴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勞動力就會越來越多,所以國家就要不斷擴充領地,就需要有更加專業的人員來各司其職管理好整個國家以保持正常運作。在柏拉圖的眼裡,理想的國家“天下為公”,老有所福,有國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婦女兒童各自有相應的公有制度,是無政府的正義世界,更加談及了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平等,每個人應該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擾到他人。就像我國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脫於現實世界的高階存在。在古代希臘哲學家的眼裡,我們的世界並非我們所能看到的世界這樣,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陽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許在我們今天看來,柏拉圖眼裡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個真實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這樣的世界裡到處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實上,這本書寫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亂之際,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從的環境下,它確實為統治者設計了一個理想的治理國家的美好“藍圖”。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5

  在理想國裡一直有個叫色拉敘的人是對不正義推崇的。可能我為了簡述結論,所以寫的只有那麼簡要。關於色這個的想法,bella當時的說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說色這個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色拉敘提出的是不正義的人總是會獲得較多的利益。蘇格拉底反駁,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著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麼其實不會是真正的獲得利益,同理統治者亦是。然後色拉敘提出,比如在簽訂合同的時候,遵守約定的正義之人所得到的利益並不如不遵守約定的利益正義者。

  這段其實也是我很喜歡的,正義的人獲得利益總是從不正義之人尋求,而不正義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尋求利益。可以說,正義之人需勝過異類,而不正義之人需要勝過世界。因此,不正義之人需要的聰明和好,卻比正義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聰明又好得人,並不是總是渴求著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醫生並不會要求自己在廚藝超過廚師,如果能和醫生。而只有蠢人,才會想超越聰明人和蠢人,因為不自知。那麼這樣的結論就是,正義反而是有益的。

  雖然不正義的城邦會一開始靠不正義來征服,但是最後卻需要的是正義來維穩。同理盜賊團雖然會不正義的方式搶奪,但是他們在分配財務的時候卻是最正義的',否則也無法維穩。因此不正義,與個人會使人結下仇怨,與團體,會彼此為敵。

  蘇格拉底是真心誠意的認為正義是比不正義本身要好的,然而一個格勞的人想反駁蘇格拉底,色拉敘已經失敗。他問蘇格拉底是否承認,有一種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後果。比如快樂本身,我們要的就是快樂的歡愉。而第二種善,是為了本身和後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種善,那就是賺錢之類。雖然賺錢中會獲得痛苦,比如有勞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們並不是為了賺錢本身,而是為了報酬帶來的利益。

  於是格認為,正義是沒有人想要的,他們想要的是追求正義中獲得的名和利,可是並不是想要獲得正義本身,是儘量迴避的。格對合同契約其實有其他的看法,他認為自古以來人們會遇到不正義之事後想要規避,遇到正義的甜頭後想要繼續,因此人們才想要簽訂合約,才需要守法。

  正義並不是最好,當然不是最壞,正義是折中的,。因為它本身不為善,而只是防止做惡,但其實這個條約本身是對不作惡的人的束縛,因為真正會作惡的人不會和任何人簽訂條約。做正義的事情的人只是因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罷了。如果沒有條約,任何人都會做不正義之事,為了從正義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後格一直不斷重複不正義的必要,最後蘇格拉底覺得沒有必要爭執個人的正義,轉而爭執城邦的正義,想以大見小。我每次讀的時候都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從正義可以瞭解到最初的三權分治思想。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6

  《理想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的,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這本書講述了柏拉圖對國家的構建、治理和正義。這本書代表古希臘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對比較理想化的一種社會。

  其實我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上學的時候總會聽到關於烏托邦空中樓閣、柏拉圖式戀愛等等關於這本書的一些側面的評論。國家層面的理論,年紀太輕體的我始終無更深的理解,所以分享使我最感興趣的部分的柏拉圖式的戀愛,當然我也是以這個為切入點的,很多人都以為柏拉圖式戀愛是精神上的戀愛,並無男女之情的愛情。而我讀完這個部分的時候我覺得柏拉圖式戀愛是,相愛的兩個人思想精神層面高度同步,愛侶之間最害怕的應該是同床異夢,相互猜忌,表裡不一,口口說愛你的並不一定是真的愛你,但是從來沒有對你表示愛意的,從不關心你的人肯定是不會珍惜你的人。

  在現代物慾橫流的社會,每個都人慾望都很強,我讀完後更向往著這樣的戀愛觀,“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掙錢養家”,這話聽著沒有毛病,可是最後能實現的有幾個人?

  想要對方掙錢養家,自己貌美如花,但彼此之間的思想南轅北轍,這樣的戀愛和婚姻也不長久呀,所以柏拉圖式戀愛應該是兩個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和理解,彼此相互支撐對方並肩而行,舒婷說:"我愛你,也愛你腳下的土地。"的那種境界。

  回到最原始的追愛,大家追求的僅僅是一份真摯的感情,沒有外部附加條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並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只是有些時候在追求的過程中,他或她並沒有達到彼此心目中嚮往的“柏拉圖式的戀愛”僅此而已。所以耐心等待,會在對時間裡相遇對的人,皆大歡喜,遇到屬於你的柏拉圖式戀愛。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7

  今天終於把柏拉圖的《理想國》讀完了。讀《理想國》是一個煎熬的過程,讀的過程中幾次想要放棄但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把它啃了下來。然而,雖說是啃完了,但又確實說不出有什麼體會或收穫來。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

  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透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 理想國” 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斷地給人們灌輸一種思想,認為像是理想國中的人們生活的樣子,就是最美好的樣子。但是他要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思考我們真的是要想成為理想國當中的民眾嗎。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於永恆不變的狀態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

  雖然我現在看的還是非常的懵懂無知,但是這本影響了人類歷史程序深遠的一本書,它不僅詮釋了什麼是思想的表達,也提出了一個完美的治國方案。他把我們現實當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全部在裡面幫我們解決,雖然說裡面的解決方法可能並不是非常的成功或者能夠實現,但是它給了我們一種美好的烏托邦的嚮往。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8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於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後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透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

  在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務必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資料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能夠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為討論的中心,並透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裡,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我靈魂裡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9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字裡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裡,是怎樣跑的。

  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穫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裡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為一些不公發發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為實際。

  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為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彷彿自己能恍然若悟的機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嚮往!可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於自己甚至對於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在。柏拉圖最後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為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

  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儘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著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

  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10

  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

  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忙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此刻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

  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能夠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能夠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裡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

  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裡,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

  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明白王陽明是餘秋雨的書裡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後也大概瞭解了一下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為自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柏拉圖理想國的讀後感11

  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懷疑態度的,懷疑自己是否能看懂。為時兩個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國》,很久沒有花這麼長時間看一本書了,但收穫還是挺多的。

  首先,豐富了我對正義的認知。在看此書時,我對正義的理解就是正義,無正義本身和正義的表象(暫且稱為表象)之分,我們追求正義,究竟就正義本身,還是由正義所帶來的榮譽、地位、權力?論及正義也僅僅是與道德和法律相聯絡,但《理想國》所提及的則包含更多的內容,不僅是法和道德,還涉及了智慧、節制、愛,給我以更全面的瞭解。正義不單是恪守法律、公正審判;不止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還有明智的認知和判斷、對本性惡的有效節制、對社會、對國家的普遍愛的等。

  我認為,理想國中的守衛者們都是正義的化身。蘇格拉底說,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較守衛者的幸福與否及其程度。構建一個全體幸福的國家,必須要某些公民出讓自己一部分的權利、利益。當然,守衛者也是靠公民來供養的,社會也是有回饋於他們的。但我還是忍不住從自己的價值體系出發去評價這些守衛者,去尊敬他們,認為他們是偉大的。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總是用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評判別人。

  此外,這本書是立足於理性的,這對於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幫助。讓我在看書過程中,在思考問題時,不自覺的優先運用理性思維去判斷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維去感知事物的價值。

  此次閱讀僅有這些粗淺的理解也略感疲勞,希望下一次閱讀時能給我全新的感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