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讀後感(通用5篇)

《采薇》讀後感(通用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采薇》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采薇》讀後感1

  《采薇》是《詩經》中的名篇,這首詩就是一個戍邊計程車兵久歷艱苦,在還家的路上又飽受飢寒,痛定思痛後悲傷心情的真實寫照。這首詩描寫了周人嚮往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對戰爭的厭倦。北方遊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為保家衛國而出征。出征前“楊柳依依”,惜別之情溢於言表。三年後,生還歸來之時“雨雪霏霏”,戰後蕭索破敗之景頓時躍然紙上,悲悽之感猶然而生。

  從戍邊者思鄉的悲歌中,感悟個體生命的無能與嘆息。在保家衛國的精神中,感受個體精神境界對於自然生命的超越。歸途中感受個體生命對苦難的體認,《采薇》透過情緒詩意般的流露和宣洩,提出了一個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讀。在浩瀚博大永恆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塵,人來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是自己的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不是自己的選擇。同樣在生存期間,雖然有生存的意識,所謂生存的權利,但你同樣沒有生存方式的選擇。人類不過是裝在宇宙這個化學試驗瓶中的最微小的一個不等於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人的變化。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會使生命的個體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場戰爭將他無辜的捲入。他只有一個小小的願望——回家,卻難以實現。戰爭給予他的生存體驗是既痛苦而又興奮的。在這裡作者沒有寫戰爭中流淌的鮮血,殘缺的人體,扭曲的面孔,燃燒的戰火,堆積的死體。是因為人在社會主流意識的洗禮中短時間會被矇蔽,而只是展現了他來自群體意識的興奮“維常之花,·君子之車·,四牡業業,象弭魚服,”讓他體驗了從未有過的榮光和威風。同時也給他帶來無限的思家的苦痛。戰爭結束了,經過了生命的苦苦掙扎,他還是他,“載飢載餓”。試問戰爭對他究竟有什麼意義呢?不過是一種經歷,一種體驗而已。而這種經歷與體驗原本就不是他的選擇,即使他想選擇也選擇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選擇,而選擇不了自然。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將帥、遣戍役,守衛邊疆,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透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透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裡卻是思歸的情愫,這裡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作為邊塞體裁的鼻祖,內容卻沒有僅僅停留在愛國這一片面情懷的抒發,而是真實熱烈地表達了戌邊從戎的艱苦與憂愁。

  《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鬥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衝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於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透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采薇》讀後感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採了又採,即使採完了,又會長出來的,要不是因為獫猶的緣故,我不會長期鎮守在邊境地區,而是回到故鄉。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歷史永久,蒐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詩歌。《詩經》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從民間和皇室上收集並編制而成的。之所以稱為《詩經》是因為漢武帝把詩、書、禮、易、春秋化為五經的緣故,就是大家所說的四書五經中的五經。

  《詩經》的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風,風在詩經裡面包括了15個地方,也就是15國風。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風型別;第二部分是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鳴之什》裡面的,那麼大雅呢?晦澀難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礎的人才能領悟;第三部分是頌,頌主要用來讚美國家的或是舉行祭祀儀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鎮守邊疆計程車兵返鄉的詩。講述的是一個士兵以採豌豆為開頭來抒發相思之情。這首詩經專家考證創作於西周時期,不過,可惜作者不詳,因為先秦時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級語文書中《采薇》的節選,被譽為詩經中寫的最有名的詩句之一。寫出了出征和回鄉中的景物和情懷。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樂景寫哀情,又以哀景寫樂情的典範。對比了出征前的楊柳依依和現在的大雪紛飛,來說明自己離家之久,思念之深。

  經常讀詩帶給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鄉和懷念親人是我們中國人永不褪色的記憶吧!

  《采薇》讀後感3

  讀完《采薇》之後,我有種深深震撼的感覺。《采薇》透過一些詩歌悲鳴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地問題,是關於人生命的解讀。

  在浩瀚的宇宙當中,人就像是一粒塵土渺小。人無法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更加難以全然掌控自己生命的軌跡。

  在這個世界當中,作為個體的人要面臨著生存挑戰,面對生存方式的選擇。無論如何,人生總不會一帆風順,遭遇順境與逆境當中,人一步步變得更加強韌。如《采薇》的主人公一樣,當人捲入一場戰爭以後,人的渺小就展現出來了。

  最終戰爭結束了,而主人公依舊是那個人,依舊要為生活苦苦奮鬥掙扎,試問如《采薇》主人公這樣的人生意義在於什麼?其實,人生就不過是一場體驗而已,然而這樣的體驗原本就不是這個人的選擇,而是自然的選擇。自然能夠選擇人,而人始終選擇不了自然。

  我想《采薇》恰是要告訴我們,生命是脆弱的,我們應該懂得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努力生存,營造一個屬於自身生命的精彩時空。

  《采薇》讀後感4

  讓我們撐起從幾千年的清湄岸邊採擷來的竹蒿,逆流而上,划向那歷史深處的詩之國,經過了幾千年,那些詩句,它們依然旺盛,奔放在昨天、今天以及未來的歷史長河之中,那裡是詩永恆的故里。

  時光拉回到幾千年前那個戰亂頻發的年代,正是在那漫長的戰爭的行途中,產生了《采薇》。

  《采薇》,是在那戰火紛飛、刀光劍影的年代裡,在戰士那漫長的歸家的等待中產生的一株花。那些薇草,鋪滿了戰爭那漫無邊際的.悠長古道,鋪滿了響著號角的戰場。《采薇》充滿了一個戰士的柔情,一個男兒柔軟脆弱而又疲乏無助的等待。

  薇菜,一年復一年的生長,從冒出幼嫩的枝芽,到它漸漸地老去,一年復一年,薇菜嫩了又老,老了又嫩,就這樣年復一年的生長枯萎,戰士也年復一年的在沙場上度過。戰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獫狁太猖狂。“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馬訓練的已經十分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怎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

  戰爭是如此猛烈,人是如此脆弱,面對戰爭,人類就是弱者,只能甘拜下風,俯首稱臣。

  戰爭結束吧!戰士需要安定的家園,人類需要安定的家園!終於,從遙遙的古戰道走上了回家的歸途,而等待就在這一刻變得苦澀,那株薇草也已經在漫長的焦灼之中枯萎。漫天的大雪夾雜著雨水,泥濘鋪滿了歸家的路,這是多麼艱難的歸程啊!想當初離家的時候,楊柳隨風搖擺,而如今卻是漫天大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時光,早已泯滅在沙場上,再也回不來了,滿心的傷痛有誰能體會。

  《采薇》讀後感5

  初讀《采薇》的時候,剛讀過《采苓》,那時覺得古代人特別有意思,不是《采苓》就是《采蘩》,還有《採蘋》《采葛》等等,都是在採某種植物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情愫,進而做詩抒情。雖形式隨意,卻自然直白,直抒胸臆,飽含深情。再讀《采薇》,就被歌者那親切真摯感人的語言感動了。

  《采薇》這首詩主要寫士兵久戍邊不歸時產生的思念家鄉、渴望回家的心情。《采薇》把士兵思鄉的心情逐步昇華,最後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悲痛情緒寫盡了士兵的孤苦生活和無盡的感傷。前三段寫士兵久戍邊疆的苦思。以薇菜剛長出芽、發芽、已經變老為時間順序,一次一次想要回家卻被公家差事耽誤,想要休息也沒有空。心裡焦急、愁悶、痛苦。生怕從此回不去!第四、五段寫士兵的軍中生活。將帥乘大車架高馬去征戰,士兵怎敢安居軍營不出戰?“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一月三捷”。將帥倚車把仗打,士兵靠車把身防。一月要爭幾回勝?從這兩段中我似乎讀出士兵對君王將帥的不滿:君王將帥只想著打仗擴大自己的地盤,有沒有想過百姓士兵的生活?壯年百姓服兵役去當兵,家人省吃儉用交賦稅,飢寒交迫盼親人歸,可能等來的也只是親人的一紙死亡通知書。士兵呢?衝在戰事第一線的是士兵,死傷最多的是士兵,吃不飽穿不暖的還是士兵。可士兵得到了什麼?沒有穩定富足的生活,沒有人身自由自主權也就罷了,連回家都成了奢望。可能臨死都見不到家人一面,戰死他鄉,成了孤魂野鬼。為什麼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總是百姓士兵,享福享樂的總是君王將帥?第五段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寫出戍卒士兵的感傷和故鄉的物是人非。“行道遲遲,載渴載飢”生動形象的描寫出士兵迴歸家園時身心疲憊的樣子。仰天長呼“我的心裡太傷悲,誰能知道我心悲”。

  感傷過後是思考:一個國家的富強穩定對這個國家的百姓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雖然現階段我國因為釣魚島事件、南海事件等出現了領土的爭端為題,但國家領導人並未因此大動武力,勞民傷財發起戰爭爭奪領土,而是儘量以和平的各種方式解決問題,給國民一個穩定安全的國家。國家領土完整固然重要,但人民的生命更重要。在這兩者中,國家領導人選擇了保護人民的生命,領土完整再透過其他途徑解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人類越是向著文明發展,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趨於文明化。作為國家領導人也會事先考慮百姓的疾苦,為整個國家、整個民族著想,儘量避免武力帶來的傷亡。相信每個國家的領導人都這麼想這麼做的話,整個地球將不會再有戰爭,地球將會是人類最好的家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