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鄉村振興表態的發言稿範文(精選5篇)
銀行鄉村振興表態的發言稿範文(精選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發言稿的事情愈發增多,好的發言稿可以引導聽眾,使聽眾能更好地理解演講的內容。那麼你有了解過發言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銀行鄉村振興表態的發言稿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銀行鄉村振興表態的發言稿1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
下面我代表紅山鎮發言:
紅山鎮是我縣典型的山區邊遠小鎮,離縣城52公里,道路彎曲狹窄,交通十分不便利,資訊不靈通。而且是縣城食水源,省級高坪自然保護區所在地,不能發展養殖業和工業,耕地也不多,除了茶葉產業、竹木產業外,沒有什麼成規模的產業專案。目前,正面臨著發展的屏頸。
下面我就紅山鎮的實際情況,結合鄉村振興發展要求,提出幾點看法:
首先,我覺得紅山這條路要搞通,要加快106國道馬嶺至高坪村改道工程,拓寬改直通往紅山的主幹道。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很多老闆想到紅山發展種植產業,進去一趟後都打退樘鼓,沒有了下文,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便。曾經我帶了一個老闆去考察青逕反季節蘿蔔種植專案,後面他說:照紅山現在這個交通狀況,連輛大貨車都難進,就算你不用成本,送幾十噸蘿蔔給我,我拉到珠三角去賣都會虧本,何況我還要投入一筆資金。這個生意做不了。
還有就是紅山至樂昌、至城口的主要道路如果能夠改造成為7米寬道路,對紅山的發展來說,都是很大幫助的,也是群眾盼望實現的目標。
其次,紅山不能搞養殖業和工業,那我們就要發展特色種植業。紅山目前主要種植產業是茶葉,但茶葉主要分佈在魚皇、煙竹、小楣水村等幾個村,並不是每個村都適合種植茶葉。有幾個海撥較高的如青逕、中山、前洞、新白等村種植茶葉產量不高,也有人償試過,魚皇這邊已經摘了一趟茶葉了,上面才開始摘,海撥高,天氣冷,發芽慢。
為了尋找適合這幾個村的產業,我們也不斷尋求更多產業專案,如目前在中山試種了40畝彌猴桃,在前洞種植了77畝何首烏,在青逕試種了60畝山楂,在新白試種了50畝蕃薯等,這些都是為了尋找更適合紅山氣候的種植產業專案。
目前,我們也正在與佛山商會旗下的一個農業公司合作,準備建立一個農業種植示範基地,計劃在紅山建設一個農產品深加工廠,把生態環保的農產品透過商會直接銷往香港、珠三角等地。帶動當地種植產業發展。
第三是可以結合城口紅色小鎮,打造紅山紅色旅遊專案。當年紅軍經過紅山三天三夜,還在新白村一個村小組住了一晚,目前擁有紅軍烈士紀念碑、紅軍墓、紅軍橋等紅色文物。我們可以透過規劃設計,打造更多旅遊景觀,吸引更多遊客到紅山來,促進當地經濟繁榮。
總之,我覺得產業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經濟發展起來了,我們現在正進行新農村建設才有意義,否則,只見新村新面貌,不見實惠好生活也是達不到鄉村振興的目標的。
銀行鄉村振興表態的發言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會議安排,下面我就我鎮的鄉村振興工作作表態發言。
看完剛才的錄影片,我深感自責、倍感壓力。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經過鎮村幹部及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各項工作有了新進展:木材加工業在產品提檔升級方面有了很大突破;鎮駐地及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提升;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鎮村兩級幹部幹事創業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雖然我鎮的`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
一是工作標準較低。注重面上的工作,在做深做細上下的功夫不夠。就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這項工作來說,9月18日,我帶領班子成員對我鎮65個自然村的衛生整治情況進行了全面督導,透過督導發現,除了重點打造的幾個示範村以外,其他村普遍存在工作標準低的問題。部分村僅對主幹道進行了高標準整治,衚衕內及村莊周邊草草了事,甚至未清理,嚴重影響了整體形象。
二是內生動力不足。部分村幹部“等靠要”思想嚴重,一味地強調工作難度,習慣於向政府要資金;“幹部幹、百姓看”的現象時有發生,幹群在村莊環境整治上無法形成合力,造成工作推進被動,工作標準也相應地打了折扣。
三是工作作風不實。部分鎮村幹部責任心不強、工作作風浮漂,不能沉下身子帶領群眾一起幹,喜歡當“監督員”、“指揮官”;有的幹部到村裡拍拍照片,往工作群裡一發就算完成了工作任務。
下一步,為縮短差距,切實提升我鎮鄉村振興工作水平,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激發內生動力。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引導鎮村幹部摒棄“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把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持久穩定的成效。
二是持續深入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在全鎮推廣胡莊村的先進經驗,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發動村民自治;建立長效機制,實施“街長制”,專人專責包保。同時,發動企業主“自掃門前雪”,並定期督導。在開展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做好“美麗庭院”的建立,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三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結合“頭雁工程”建立,重點在增加村集體收入上下功夫。目前我鎮32個行政村中,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6個,5萬元以下的還有12個,力爭三年內所有村的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
實施鄉村振興,責任大於天。我鎮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風,攻堅克難,狠抓落實,力促短時間內實現我鎮人居環境面貌的大轉變、大提升,向縣委、縣政府和全鎮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銀行鄉村振興表態的發言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志:
大家好!
“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出,緊扣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給農民群眾帶來了新期待、新希望。”作為一名奮戰在農村工作的基層幹部,肩上更是扛著振興鄉村的艱鉅任務,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將黨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實好,才能把外來“輸血”幫扶轉變為自主“造血”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村的發展。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築牢鄉村振興之基的重點。在脫貧攻堅的持續推進下,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但部分貧困山區受地理條件限制,歷史欠賬多、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約,各項基礎設施都相對落後,水、電、路、汙染處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這都成為了鄉村振興的掣肘。在實現振興鄉村的過程中,必須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點工作,立足群眾需求繼續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加快補齊水、氣、汙染處理設施等突出短板,解決制約當地長遠發展的突出問題,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許多地區在脫貧攻堅的帶動下,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遠山區,在水、電、路、生態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後,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需政府給予大力支援。
推動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群眾增收,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鄉村振興才有底氣。領導人說,“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山區縣依山傍水,自然資源豐富,縣域旅遊發展前景廣闊。隨著全縣全域旅遊的發展,旅遊業逐步做大做強,也將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帶來紅利。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個熱點也是一個難點,更是農村如何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的關鍵。許多村集體沒有任何收入,不說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扶貧濟困,連基本辦公經費都全靠政府的財政補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是一塊突出的短板。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有政府補貼和村集體經營收入,政府補貼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透過生產經營,盤活村集體資產。國家出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一惠農政策,這是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後農村改革的又一項大事,目的是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怎樣讓農村閒置資源“活”起來,充分發揮土地制度紅利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切切實實得到實惠,這是當下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新課題,也是我們最終的奮鬥目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發展指明瞭方向和道路,是農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是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關心。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責無旁貸,應該為鄉村振興獻計出力,帶領群眾發展致富。
銀行鄉村振興表態的發言稿4
同志們: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XXX委、X人民政府關於全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精神,引導激勵廣大離退休幹部發揮政治優勢、經驗優勢、威望優勢,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在今天的“銀髮”助力鄉村振興座談會上,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跟大家交流。
一、緊盯“銀髮”助力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以充分發揮離退休幹部的獨特優勢、更好服務大局為重點,深入開展“銀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為譜寫好XX鄉村振興新篇章、推進XX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開展“銀髮”助力鄉村振興,要始終堅持“黨員帶頭、示範引領,自願參與、量力而行,集聚優勢、發揮專長,長效管理、 激發活力”的原則。從20XX年起,深入實施“雙百雙千”行動,計劃用三年時間,透過州(市)、縣(市、區)三級聯動,建成100個“銀髮”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站,打造100個銀髮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示範點,組織千名“雲嶺銀髮”人才幫扶1000個行政村(含社群)。
二、抓實“銀髮”助力鄉村振興的工作任務
實施“雲嶺銀髮”助力產業振興工程。引導離退休幹部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助力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組織發動涉農部門、高等院校、中職中專等農業科技方面老專家,參與指導和幫助農業企業、農民群眾發展重點產業。以X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為紐帶,組織退休專家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參與農業關鍵技術核心攻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鼓勵涉農單位、科研機構的離退休幹部工作部門,以及老科協基層組織採取“1+1”“1+N”等模式,結對幫扶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等,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引薦引進延鏈強鏈補鏈企業和專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製造業、服務業。成立老科技工作者產業幫扶專家組或技術團隊,依託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指導農村開展產業發展規劃、改進種養殖技術,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專案,幫助基層建立“鄉村產業示範點”和“特色產業示範戶”。探索組建返鄉退休幹部老年協會,幫助農民工返鄉創業,打造就業創業“示範基地”。
實施“雲嶺銀髮”助力人才振興工程。發揮老專家、老教授作用,組織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為鄉村和群眾提供技術支援和服務,幫助培養一批產業人才和實用骨幹人才。組織動員“五老”開展“送關愛”下鄉活動,對農村留守兒童、老年人、貧困學生和困難群眾開展關愛幫扶,深化“五老科技示範基地”“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站”“我為民族團結示範區作貢獻”等幫扶品牌,幫扶青少年成長成才。組織動員退休教師參與“銀齡講學”,為鄉村培養師資力量;鼓勵支援老同志在個人自願、量力而行的原則下,結對幫扶貧困學子,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組織醫療衛生領域老專家以派駐、巡診等方式,對鄉村醫生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適時開展“送醫療”下鄉活動,開展常見病、地方病、多發病診療;發揮涉老團體、社會組織和慈善機構功能作用,多方籌集資金,幫助完善鄉村醫療健康設施。
實施“雲嶺銀髮”助力文化振興工程。發揮離退休幹部在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發揮離退休幹部管理和文化特長,堅持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相結合,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依託各級老幹部學習活動陣地,組織老幹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涉老文體社團開展“送文化”“送體育”下鄉活動,組織鄉村群眾開展健身交流、文藝演出活動,贈送書畫攝影作品。有條件的鄉村成立老年大學(學校),由熟悉政策、樂於奉獻、熱心服務、有一定組織協調能力的離退休幹部擔任老年大學(學校)負責人,組建老年學習團體,開展老年培訓活動,豐富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返鄉退休幹部積極參與農村地區文化遺產遺蹟保護,發揮老同志在參與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方面的積極作用。發揮老同志在推進農村移風易俗中的宣傳勸導和教育監督作用,採取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治理農村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推動形成文明鄉風、 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實施“雲嶺銀髮”助力生態振興工程。引導老同志大力 弘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注重發揮農業、水利等領域退休專家的特長專長,參與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種養結合的生態迴圈農業等;參與推廣農業綠色發展理念,進村入戶宣講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等政策,推進化肥農業減量增效,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組織老同志積極參與“銀髮志願服務隊”,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參與九大高原湖泊保護、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森林XX建設等。發揮老同志熟悉政策、善於做群眾工作的優勢,積極宣傳黨和國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積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監督地方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參與植樹造林和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引領群眾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實施“雲嶺銀髮”助力組織振興工程。發揮離退休幹部黨組織團結凝聚老同志的作用,組織離退休幹部黨支部與村(社 區)黨支部結對共建,幫助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建強黨組織。發揮離退休幹部理想信念堅定、熟悉基層情況、善做群眾工作的優勢,鼓勵和支援身體條件好、工作熱情高的退休幹部黨員回出生地或工作地擔任村(社群)黨務工作者或黨建工作顧問,發揮“傳幫帶”作用,幫助加強基層幹部隊伍建設。鼓勵支援老同志、老專家到鄉鎮黨校擔任“萬名黨員進黨校”教員,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宣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耳聞目見、親身經歷面向農村黨員群眾開展“四史”教育,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發揮老同志在抓黨建促民族團結進步中的積極作用,開展“雙語”黨課和政策宣講,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支援老同志參與“黨建引領強邊固防”工 程,帶頭做到不信仰宗教、不參加宗教活動,堅決與農村非法宗教活動和境外滲透活動作鬥爭,力所能及支援和參與邊境疫情防控等。
三、強化“銀髮”助力鄉村振興的組織保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離退休幹部工作部門要把“銀髮”助力鄉村振興活動作為老同志參加黨史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精心謀劃、周密部署、持續推進。堅持精準對焦、突出需求導向,主動溝通協調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農牧漁業等部門,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強化組織引領、搭建工作平臺,發揮離退休幹部黨組織、老幹部社團、老幹部志願服務組織、老年大學主導作用,招募組織離退休幹部參與到助力鄉村振興的活動中來。
二是強化工作保障。探索建立“雲嶺銀髮”人才資訊庫和需求目錄,加強銀髮人才驛站、老專家服務基地建設,有計劃組織銀髮人才開展政策諮詢、組團服務。關心關愛參與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老同志,積極爭取經費支援,給予參加志願服務的老同志 適當補助,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注重示範推廣。按照一地一特色的目標,開展試點工作,著力把掛聯點打造成為老同志助力鄉村振興的示範點。認真總結提煉可複製、易推廣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適時召開經驗交流會、工作推進會、現場觀摩會,大力宣傳推廣離退休幹部助力鄉村振興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形成示範效應。
四是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入口網站、微博微信等,及時宣傳離退休幹部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先進典型,講好助力鄉村振興故事,匯聚助力鄉村振興正能量。對在助力鄉村振興中湧現出的離退休幹部優秀代表,優先推薦為全X離退休幹部“雙先”表彰、“最美老幹部團隊”、“最美老幹部志願者”。
銀行鄉村振興表態的發言稿5
同志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時代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我們召開這次現場會的主要目的是, 把精神吃透,把方向找準,把大幕拉開,把戰鼓擂響,用心把鄉村振興這臺大戲唱出氣勢、唱出彩頭!會前,我們看了現場,聽了彙報,大家都感到思想有觸動、心中有想法, 有觸動就要動起來,有想法就要幹起來。為此,根據與會同志的討論,結合自己的思考,關於實施鄉村戰略,我講幾點意見,供大家在工作中參考。
一、 對中央決策如何看?
站在新時代的高度,我認為,對鄉村振興這個中央的重大舉措,需要從四個角度來看待、來把握:
第一,從新時代現代化強國戰略佈局來把握。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且排在七個重大戰略第四位,表明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第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要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告誡我們: 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振興戰略正是這些思想的結晶。
第三,從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對比中來把握。黨的十九大從新時代的出發,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提出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總要求,內涵更豐富、目標更高遠,反映出鄉村振興的新理念、新目標、新舉措、新要求,是一種實踐的昇華。
第四,從緊密聯絡我縣三農工作的實踐中來把握。這些年,我縣農村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曾經普遍存在的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難正成為歷史,城鄉差距在縮小,特色在凸顯, 一種“返璞歸真”的理想狀態正在路上,城鄉同等價值已經上演,農業農村正在走向現代化。這說明,鄉村振興對於未來的鄉村,應該是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市民休閒度假的理想樂園。
二、 對“二十字”要求咋理解?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新時代農業農村的發展要求概括凝練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個字,這五個方面環環相扣、各有側重,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對這二十字的總要求,我覺得應該從以下五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也是直接解決農民收入低下、農民棄農進城、城鄉發展失衡問題的關鍵所在。
第二,“生態宜居”是農民的夢想,更是我們生態建設的重點、綠色發展的基礎。
第三,“鄉風文明”是農耕文明覆興,也是直接解決親情鄉情缺失、熟人社會消失、人與人信任危機問題的重要載體。
第四,“治理有效”是鄉村社會建設的基石,更是有效解決我們基層組織虛化、基層自治缺失、基層法治失效、基層德治失靈問題的“一劑良方”。
第五,“生活富裕”是農民的基本嚮往,也是我們的立黨初心和執政基礎,更是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總體來說,這二十字總要求,體現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執政目標。
三、 對鄉村振興怎麼抓?
前段時間,在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座談會上,市委領導語重心長地講,鄉村振興戰略沒有老路可走,沒有經驗可循, 闖出路子就是特色、就是亮點,就是創新、就是經驗。為此。我們要結合實際,搶先一步抓機遇,快人一招見行動,努力實現“八個找得到”的目標。
第一,讓產業找得到效益。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當前,我縣傳統種養模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適度規模經營尚未形成,農業產業鏈條不長,農產品商品化率不高,農業企業存活率低。我們要實現靠山吃山,讓有限的資源產出更大的效益,就要精耕細作,全面開啟“四精”模式。在精準發展上,要緊緊圍繞“4+3+X”特色效益農業體系,精準發展人均 1 畝高效農業。對產業基礎薄弱的地方,要著眼“培育”,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對產業基礎好的地方,要著眼“培優”,做大做強優勢產業。著力解決“種什麼、怎麼種”的問題, 把“種什麼、吃什麼”轉變為“吃什麼、種什麼”,讓單向的“種得好”轉變為雙向“賣得出、賣得好”。在精心管護上,要讓那些不會種地、不想種地的人擺脫土地的束縛,讓想種地、能種地、會種地的人留在土地上,培養出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重點要強化技術服務,讓所有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去“辦公”,用良種、良法、良策,讓好品種實現好品質。在精細加工上,要新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探索種養與加工兩條線分線執行,以組織化加工對接組織化生產,延伸產業鏈,延長產品鏈。在精品營銷上,要強化品牌建設,提高農產品組織化程度,建立優質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加快發展直營直銷,推動農產品進展會、進超市,推廣“會員制”銷售、農產品網路營銷,推進 產品變商品、商品變精品、精品變極品,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第二,讓資本找得到平臺。當前,大量的人口和資金仍然從農村向城鎮單向流動,農村土地大量撂荒,而城市資本因農村土地資源難以流動,導致寶貴的資本大量沉澱,難以進入農村。十九大明確提出,農村土地承包期將再延長 30 年,這為盤活農村資產和城市資本雙向互動提供了政策支撐,要用好用活這些政策。同時,針對農村閒置資產,要以“兩出兩進”為抓手,讓農民從農村走出來,讓農產品從農村走出來,吸引城市資本進農村,鼓勵城市居民進農村。資本是支撐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要管住規劃、放開市場,守住底線、多元供給,以 資源為新郎、資本為新娘,讓“資本下鄉”參與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參與農產品策劃、包裝、運營,參與鄉村旅遊發展,參與美麗村莊建設;要讓“市民下鄉”盤活農村閒置資源,刺激農村消費,倒逼農村文明程度提升,透過人員流動、資源互換,釋放出農村發展巨大空間,讓 市民下鄉有盼頭、能人回鄉有勁頭、企業興鄉有幹頭、農民掙錢有奔頭。
第三,讓村莊找得到韻味。這些年,我們在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環境治理上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對照生態宜居的要求,還有較長的路要走。要推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打造“我們的'村莊”品牌。 首要是呵護鄉村環境。要從改廁、改廚、改水、改圈做起,深入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完善農村“五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系統,控制農村面源汙染,大力實施山地森林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村鎮園林化等綠化工程,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淨的田園風光。重點是完善基礎設施。要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村“水電路氣訊房”等建設, “水要戶戶連通,電要穩定貫通,路要條條暢通,訊要高速互通”,對農房加強修繕改造,真正達到 “山上蒼松翠滴、村內別墅林立、亭臺樓閣點綴、古風神韻成趣”。 關鍵是健全公共服務。深入推進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沉下農村,推動鄉村生活品質和質量的提升,讓農村更像“農村”,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
第四,讓活動找得到場所。如今,廣大農民物質生活富裕後,對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別是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來愈強烈,需要“有辦事、有交流、有娛樂、有學習”的場所。 要讓辦事有場所,加快推動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拓展功能,發揮功效,讓群眾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要讓交流有場所,針對農村老弱病殘群體,探索建設流動幸福院,按行走里程不超過 1.5 公里標準,建立群眾交流服務站,配套活動室、休息室、親情聯動室、愛心飯堂“三室一堂”,對留守兒童“親情關懷、愛心助長”,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要讓娛樂有場所,建設一批村級群眾文化娛樂場所,廣泛舉辦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娛生活。 要讓學習有場所,現在我們每一個村都有圖書室,要給予足夠的開放時間,倡導讀書、學習,開辦農民講習所,引導農民更新知識和觀念,真正達到 “不同的場所,。 同樣的認真,一樣的心聲;不同的身份,同樣的關切,一樣的感動”。
第五,讓群眾找得到組織。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著力抓好基層黨建“政治引領”、基層組織“典型引領”、基層黨員“先鋒引領”和基層治理“創新引領”, 讓支部找到道路,讓集體找到思路,讓黨員找到門路,讓群眾找到出路,讓產品找到銷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同時,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三大組織,確保群眾在生產生活上遇到困難能第一時間找得到組織。成立村民自治組織,重點解決社會事務有人管的問題。成立集體經濟組織。重點解決 集體有收入、群眾有效益、組織說話有人聽的問題。成立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有資財、有知識、有道德、有情懷、有威望的能人作用,讓農戶在產業發展上入企入社,重點解決產業發展有人幫的問題。透過 1+3 的組織體系建設,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職的人專心做事,讓群眾更有依靠、基層黨組織更有凝聚力。
第六,讓基層找得到認同。要抓好“四公”,以公開、公正、公平、公信取信於民。公開,要重點抓好公開的廣度和精度;公平,要重點抓好兩委商議、群眾評議、監督委員會審議,做到以公平正己、以公理服人;公正,要重點抓好基層幹部教育管理,堅決杜絕優親厚友,讓幹部的公道正派成為群眾眼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公信,要重點抓好公權公用,推行幹部下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把公權力用到群眾心坎上。 要抓好“四治”,建設自治、法治、德治、善治的鄉村治理體系。要構建“自治”新格局,探索“功能型黨組織+自治組織、專業機構、社會組織”的治理機制,實現“市場能做的交給市場去做,社會能做的交給社會去做,群眾能做的交給群眾去做”;要培育“法治”新觀念,發揮民警、律師和其他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作用,引導群眾學法用法,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要營造“德治”新風尚,深化“六項專項治理”,提振群眾精神,改變群眾習慣,培育淳樸民風;要圍繞“善治”新目標,力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共同構成鄉村善治格局,讓群眾找得到認同感。
第七,讓致富找得到門路。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的原則,幫助廣大農村群眾提升致富本領、找到致富門路。 門路一:著力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要加強就業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力爭每戶有一個技能人、就業人;就近轉移農民,引導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吸納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拉動社會需求,有效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 門路二:著力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要引進和改良品種,推動規模化發展,提高質量,增加農業直接效益;加大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種養技能,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培養拳頭品牌,暢通市場,增加農業附加值,形成多次收益。 門路三:著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要以創業促生財,主要抓好提供創業補貼和服務,實現創業增收;要以土地改革促生財,流轉農村土地經營權,實現土地出讓增收;要以農房改造促生財,鼓勵有條件的農民改造農房發展“房東經濟”,實現房租增收;要以股息促生財,發展股份合作社,實現分紅增收;要以餘錢促生財,增強農民投資理財觀念,增加資金財產性收入。 門路四:著力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要用足農業補貼政策,擴大防災減災穩產增產技術良法補助、種糧大戶補貼試點等農業補貼的受益面;要落實好社會保障制度,推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全覆蓋。
第八,讓鄉愁找得到歸屬。 鄉愁植根於廣闊無垠的田野間,綿延於依山傍水的村莊裡,濃縮於祖輩相傳的老屋中。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推進, 鄉村的記憶不再清晰,鄉愁的絲線逐漸淡去。既然現在的鄉村是城鎮化建設之後的鄉村,已不同於過去的鄉村,也無法回到過去的鄉村,那麼我們要嚴格按照大保護、大傳承、大發展的要求,在振興後的鄉村找到原有鄉村的印跡和味道,而不僅僅是複製和還原。鄉村的回憶就是利用好鄉村特有的優勢, 讓美景成為一種追求,讓美德成為一種傳承,讓美味成為一種生活,讓美好成為一種感覺。 要塑造生態美景,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核心,保護好傳統村落,修復好生態環境,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把農村建設成為家園、花園、果園、樂園,有意識的留有空間,保留傳統農耕文化,讓更多的人能夠融入農村記憶之中。要傳承鄉土美德,把本土的勤勞善良、熱情好客、孝敬老人等傳統美德傳承下來、弘揚開來,實現“德”潤萬家;要深入挖掘本土風土人情、習俗與風情、風尚與道德、民間藝術、觀念信仰等文化資源,進一步傳承鄉村文明,弘揚“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讓每個人感受到家鄉的榮譽感和自豪感。要推介鄉間美味,鄉間本味是城市缺少的那份親切,要有意識地收集整理鄉間土菜、農家小吃等食物遺產,恢復傳統工藝做法,給予鄉間小技藝、小加工、小廚房定向扶持,讓鄉間美味回味一生。 要留戀鄉村美好,鄉村的記憶是美好的,是每個人的情感寄託,是一個人的感覺。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的美麗鄉村,要喚得起兒時美好的記憶,或是“小橋、流水、人家”,或是村口老樹、村中古泉、村裡老屋,或是那些鏽跡斑斑的農耕用具,等等,都能觸及到刻骨鄉愁、銘心鄉謠;要喚得起友好和諧的記憶, 聽到的仍然是遠親不如近鄰,看到的仍然是家庭其樂融融,感受到的仍然是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
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 系統工程要系統推進,系統思考、系統謀劃、系統實施。要牢牢把握 “理念是核心、生態是命脈、產業是基礎、改革是引領、黨政是主導、農民是主體、機制是保障”的思路,彈好鋼琴,下好圍棋。
一要鎖定目標。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公里”,要堅持問題導向,對照“二十字”總要求和全面小康社會標準,找準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短板、瓶頸、弱項,研究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推動村村有新貌、村村有新業、村村有新人,最終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要統籌規劃。要對全域鄉村進行摸底調查、全面規劃、系統設計,以中心村、空心村、撤併村作為基本單元,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構建重要景點、重要農業點、村鎮居民點空間體系,把規劃落實到每一寸土地上,打造風貌美麗和諧統一的特色村莊。
三要先行先試。要確定不同型別村,先行先試, 點上示範、片上提升、面上推進、線上開發,進而帶動全部鄉村共同振興。要探索規律和方法,注重試點質量,爭取做一個成一個,一步一步向前走,形成可總結、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四是深化改革。要遵循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這個規律,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村“三變”,開展“兩確權兩到位、兩集中兩轉變”改革,實現群眾下山進城、安居興業與產業上山、生態發展;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深化農村金融服務,推進鄉鎮轉職能、轉方式,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與自治組織分離。
五是激發活力。要善借市場之手,推動政府引導、群眾參加、企業參與、資本跳舞、產業登臺,透過市場運作方式,打造支柱產業,推進規模經營。要善用群眾之智,問需於民,問計於民, 把群眾所盼變成我們所為,把群眾所悟變成我們所獲。切實發揮村“兩委”班子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讓鄉村振興戰略,你參與,我參與,大家都參與。
六是推動融合。鄉村振興要在全域振興的 大背景中定位、大格局中行動。要讓農業成為現代產業,讓農村成為美好家園,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還要立足實際和資源稟賦,發掘、放大、做強各自特色優勢,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產建融合、產城融合、城鄉融合,才能有力支撐和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央的部署、市委的要求、群眾的期盼,我們要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到我縣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把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變成轟轟烈烈的生動實踐,用心答好鄉村振興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