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1

  論幼兒園小學化問題及影響

  摘要:幼兒教育在我國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其好壞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健康和全面發展。但近幾年,在幼兒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與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相違背的“小學化”現象,嚴重危害幼兒的健康成長。本文從三個部分進行論述,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概述、分析危害和原因以及提出教育建議。

  關鍵詞:幼兒教育;小學化;健康發展

  一、引言

  學前教育對幼兒的影響很大,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然而,近些年很多幼兒園不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規律,小學化傾向越來越嚴重,致使很多幼兒開始厭學,對學校產生了恐懼。嚴重影響了幼兒健康的發展。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概述

  目前,對我國學前教育小學化,外國專家學者提出了2種模式:一是從理論的角度出發,主要是指幼兒園對小學課程資源、教學理念、評價標準、管理模式、教學模式和方法等進行了介紹,滲透到學前教育的實踐、教學和狀態,以及普遍趨勢的功利教育。二是從實踐層面上,認為“幼兒教育小學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小學的課程內容,另一方面是對幼兒的行為和形式的學前教育。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表現在,首先,一味地追求知識的傳授。幼兒園提前開設本不屬於這個階段的課程,把小學內容放到幼兒階段進行,片面追求知識的獲得。其次,教學方法陳舊。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還處於初級階段,公辦幼兒園、民辦幼兒園學校的多樣性辦學以及幼兒教育的發展滯後,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方法也急需發展。目前的幼兒園教師大多在幼兒教育中沒有豐富的經驗。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過早地對幼兒教育採用小學教學法。

  三、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一)危害

  1.不利於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小學化是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該承受的學習範圍,孩子存在不安全感,壓力隨之升高,使剛進入校的孩子不喜歡上學,從而影響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如果對幼兒的教育採用教授加作業相結合的方式,機械背誦和習慣化的思維就將嚴重地阻斷孩子本來該得到發展的智慧和想象力。

  2.不利於幼兒個性的形成。人們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同時,卻忽視了幼兒個性的形成。在幼兒園,教師們喜歡的是聽話的孩子,忽視調皮搗蛋的孩子。但實際上,那些孩子常常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教師甚至對那部分孩子問的那些奇怪的問題的態度比較冷淡,長此以往,孩子問問題的慾望也就隨之熄滅。

  3.不利於幼兒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對於幼兒園的孩子,小學教育不利於正確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習慣。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二)原因分析。大多數家長認為幼兒園的質量如何,主要看孩子能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家長甚至支援小學化教育。在幼兒方面,部分幼兒園的教師自身素質不高,扭曲學前正確的教學理念。一味地追求利益,不注重孩子的健康發展。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一些老師不顧孩子的年齡和身心發展規律,為了符合父母的需求,設定小學化課程,給孩子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為此提高幼兒園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我國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質是面向全體的、普及性的並非選拔性的。再加上一些學校只在乎學校自身的升學率的高低。該理念成了幼兒園小學化的基礎。

  四、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措施

  (一)幼兒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管理。建立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設計適宜的活動,老師須明確活動的目的,然後依據幼兒園課程總目標,對學期目標進行確定,然後老師根據幼兒園的教學目標以及幼兒的特質,進行區域安排,讓幼兒自主的表現自己,從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二)幼兒園要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因材施教,特色辦學。目前,我國大多數幼兒園,興趣班似乎都有存在。甚至認為興趣班是自己的特色。很多幼兒家長也是出於多方面的原因,只要是幼兒園開設的興趣班,並且在他們的經濟範圍承受之內,都要求孩子學習。幼兒教育應遵循不同的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根據幼兒的個別差異,實行因材施教。

  (三)轉變家長的幼兒教育觀念。對於幼兒園小學教育而言,家長的作用也不很大。現在,有些家長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加大了孩子的學習壓力。對此,各地的幼兒園的老師要經常開展幼兒專家教育內容的相關論壇會,讓家長了解幼兒教育的科學方法,準確的理解幼兒教育的核心觀念。幼兒園要不斷加強家園之間的交流,從而制定出合適的教育方法。促進幼兒的更加多層化的發展。

  (四)加大政府的監管。學前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投資和管理。由於前期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導致幼兒園辦學趨勢不好。為了糾正中小學兒童教育管理部門的傾向,政府應明確其責任,加強對幼兒園的監管,保證學前教育的有效領導和管理。總的來講,政府的教育的部門應該根據當地的教育情況,對教育理念出臺適合的政策。此外,政府還要增加財政投入,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而杜絕幼兒園小學化傾向,進而促進幼兒教育的科學健康發展。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2

  姓名:

  學號:

  專業:教育管理專科

  教學班:

  調查人: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物件:農村幼兒園課程現狀調查報告

  [摘要]本調查研究表明農村幼兒教師對課程本質、課程實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進農村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課程;農村;幼兒園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學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課程改革。為了抓住幼兒園課程的“實質”,加速課程改革步伐,建構有利於幼兒發展的課程模式,我們對寧波鄞州區所有農村幼兒園的課程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

  二、研究物件和方法

  研究物件為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集體園14所,私營園165所(六星級1所,五星級4所,四星級3所,三星級15所——我們將幼兒園分成6級,六星級為最高)。

  本研究採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0%。

  三、結果分析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寧波勤州區農村幼兒園現有的課程模式有:分科教學模式、綜合主題教學模式、單元主題教學模式、集單元與綜合主題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四種。綜合主題模式佔50%以上,選用的教材大多為浙江省省編教材(新舊均用)。園本課程的研究則處於觀望狀態,沒有開展的佔50%,構想中的佔40%,嘗試中的只佔10%。可見,我區農村幼兒園的課程設定已成多元化狀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的基本觀念已得到認同,特別是浙江省編《幼兒園課程指導》中的“綜合性主題教學模式”已被廣泛運用。

  與此同時,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了課程設定和改革中的一些問題。

  (一)對課程本質理解的片面性

  1。課程即學習科目或教材

  這種對課程的理解源於傳統應試教育,是“學校式教育”的真實反映。在訪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問答:“你們幼兒園開設了什麼課程啊?”“語言、數學、常識、音樂、美術……”可見,在教師眼中,課程是具體學習科目的總和。教材成了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師只是教材與幼兒之間的媒介。

  這種理解雖然把握住了課程的主要問題,但卻目光狹小,只重視“教什麼”,沒有關注“為什麼教”以及“怎麼教”;只關注孩子的認知學習,忽略了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力的發展,忽略了幼兒在生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直接經驗。

  2。課程即學習活動

  “課程即學習活動”的觀念受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對“課程即教材”一說的反思與批判的影響,但由於經驗與理論的不足,一些幼兒園片面地將課程理解為幼兒的學習活動。這一認識在星級幼兒園中尤為突出。在對這些幼兒園的訪談中,當問及“什麼是課程”時,很多幼兒園表示開展了很多實踐活動,如自制點心、大帶小、種植小樹等&也有的幼兒園認為他們很重視幼兒的操作,開設了實驗室,讓幼兒在操作中發展;還有的幼兒園將區角活動作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幼兒園將“課程”理解為幼兒的學習活動,和前者相比,能重視幼兒的經驗,注重幼兒的需要、興趣,不僅關注了“教什麼”,也注重“怎麼教”,可以說是一大進步。但這種理解往往容易將注意力引向表層——活動的形式,視活動本身為目的,而忘卻了活動的宗旨。過分強調從實踐中獲取直接經驗,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和主體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兒園教育和幼兒學習的本質特徵。

  (二)將課程實施侷限於上課

  從下表中不難發現,一些教師將課程實施簡單地理解為上課,他們往往將一日活動安排得滿滿的,總想一口氣將孩子喂成一個大胖子。在這一日活動中,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就有7個,時間長達3個小時之多,上課時間佔幼兒在園時間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學科教學的前蘇聯幼兒園,大班作業教學的時數也僅為每週(六天)15節,計7。5小時,約佔幼兒在園總時數的17。8%。我國1981年頒佈的《幼兒園教育綱要》中,規定大班每週12節,計6小時,也只佔幼兒在園總時數的16。7%。由此可見,幼兒的學習時間大大超標,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學內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師雖然將課程理解為“活動”,但這種“活動”顯然只是教師傳播知識的過程,忽視了孩子的主動學習與情感體驗。

  (三)非常重視興趣小組活動

  從抽查的27份調查表中我們發現,有18家幼兒園開展了興趣小組活動,佔67%,開展的科目有:書法、美術、珠心算、舞蹈、器樂、英語等。其開設的原因:

  1。將興趣小組作為課程改革的旗幟。在訪談中瞭解到,很多幼兒園將興趣小組與特色課程的開展聯絡起來,將之作為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一個方向。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佈後,“以人為本”,培養個性化幼兒成為教育的熱點,在這一形勢的影響下,各個幼兒園片面地認為興趣小組是培養和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惟一途徑,因此紛紛開設了興趣小組。

  2。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由於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加之經濟上也寬裕了,他們為了彌補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設法讓孩子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於是幼兒園的興趣小組也就越辦越興旺。

  3。經濟上的誘惑。興趣班的收費一般每學期在100~280元不等,農村幼兒園教師收入不高,這對幼兒園是一個不小的誘惑。

  四、討論

  (一)進一步加深對課程本質的理解,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對課程本質的不同理解影響了課程實踐活動。課程改革不在於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於知道幾個課程概念,而在於建構有利於幼兒發展的課程。簡單地說,必須明確:我們到底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即確定什麼樣的教育價值取向,選擇什麼樣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其中教育價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內容是支柱,教育組織是關鍵。這就要求我們農村幼兒園教師認真學習幼教理論,反思課程發展的歷史軌跡,瞭解不同教育思想對課程模式的影響,樹立起正確的課程觀,才有可能設計出有利於幼兒健康成長的課程。

  (二)調整農村幼兒園的佈局,加強園本資源、地方資源開發,促進園本課程的建設

  農村幼兒園分佈零星,管理起來有一定難度,而且大多數規模小辦園條件差,從而給課程改革帶來很大阻力。因此,應加強對農村幼兒園整體佈局的調整,進行定期評比、考核,促使幼兒園日趨規範,上規模,從而為農村幼兒園課程改革奠定紮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農村幼兒園可能在經濟條件上不如城市幼兒園,但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根據地方特色開展園本課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陳鶴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農村幼兒園課程改革應著力於充分挖掘本地資源,開展園本課程的研究,逐漸構建適合自己的課程體系。

  (三)加強農村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課程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教師是關鍵因素。從對該區教師隊伍的調查中瞭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師中,大專及以上學歷183名,佔20%;中專512名,佔58%。其中,高階教師32名,佔4%,一級教師124名,佔14%,二級教師43名,佔5%,未定級的為77%。由此可見,教師的整體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從任教年限來看,20xx年以上有168名,佔19%,5~20xx年167名,佔19%,5年以下513名,佔59%。由此可見,教齡長、有經驗的教師緊缺,教師隊伍相對年輕化。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該區農村幼兒園教師隊伍不穩定。同時由於種種原因,該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過2萬),又缺乏進修、外出學習的機會。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專業成長,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師培訓僅僅侷限於教師個體的職業技能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工匠型教師”轉型為“專家型教師”。這種教師角色的關鍵特質之一就是會“反思”與“合作”。因此,我們建議建立各級業務部門主管、以中心幼兒園為網點、各幼兒園共同參與的網路輔導體系,積極組織教師開展理論學習、校本教研和園本培訓,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提高其課程研究與實施的能力。

  (四)加強政府部門對農村幼兒園工作的重視與支援

  教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有穩定的教師隊伍,就沒有穩定的教育質量。該區農村幼兒園教師年人均收入低,與該區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是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門應出臺一系列的政策、規定,努力提高農村幼兒園教師的福利待遇,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當前的課程改革與建設中去。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3

  單 位:教育科學學院XX級1班

  指導教師:陳祖國

  作 者:胡明泉

  實踐單位:聊城市新區教育辦實驗幼兒園

  實踐時間:XX年07月16日

  一、概述

  幼兒園安全是指孩子在幼兒園期間,由於某種偶然突發的因素而導致的人為傷害事件。就其特點而言,責任人一般因為疏忽大意過失失職而不是因為故意而導致事故的發生。幼兒園安全與每個師生、家長和社會有著切身的關係。90年世界衛生組織釋出報告,在世界大多數國家中,意外傷害是兒童青少年致傷、致殘的最主因。在我國,學齡兒童的意外傷害多數發生學校和上學的途中。幼兒園安全問題已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保護好孩子,使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意外事故減少到最低限度,已成為幼兒園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內容。

  XX年7月16號至7月20號,我來到聊城市新區教育辦實驗幼兒園進行關於“幼兒園安全問題”的社會實踐,在為期五天的實踐與親身感受中使我對幼兒園安全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

  實踐報告關鍵詞:幼兒園、安全、制度保證

  二、調查目的:

  雖然媽媽們選擇幼兒園的標準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安全第一!

  如果今天磕了,明天臉上又出現一道抓痕,甚至跟你玩一出失蹤的驚險劇,你還不得跟幼兒園急了。其實,要保證孩子在幼兒園的安全,不光是幼兒園老師的事。家長的教育、孩子的配合都很重要,就像一個三角架,牢牢地支撐起一把安全的大傘,才能保證孩子在幼兒園的健康成長。而社會實踐的目的恰恰在於讓家長重視起安全問題。

  三、調查方法:

  1、調查方法:透過閱讀文獻,上網查詢,進一步的瞭解留守兒童幼兒園問題。

  2、調查主題:“關注幼兒安全,促進健康成長”

  3、調查物件:聊城市新區教育辦實驗幼兒園老師及學生家長、幼兒園兒童。

  四、調查分析:

  (一)新區教育辦實驗幼兒園的9個安全措施

  1、“晨檢”

  可以防止孩子將傳染病及危險物品帶入幼兒園。包括: 詢問在家飲食、睡眠情況,有無不適;檢查孩子是否發燒、感冒;檢視精神是否良好,五官、皮膚、眼結膜有無異常;檢查孩子是不是攜帶了可能造成外傷及引發意外的物品、器械入園。

  2、嚴格的接送制度

  家長接孩子時必須持有接送卡,經門衛核實後方可出入幼兒園。委託他人接送時,需要事先通知園方。

  3、安全預案

  針對火情、停電、設施裝置損壞等情況設有完善的預案,制定安全疏散演習計劃,讓孩子熟悉安全疏散線路。

  4、膳食安全 到持有衛生許可證的經營單位採購食品。食品有專人分類、分架、隔牆、離地存放。生、熟板,洗滌池(盆)與洗菜池(盆)嚴格分開。

  5、設施安全

  園舍建築的邊沿及拐角處處理成圓滑角,樓房加有防護網,電源插座與地面距離不少於1米,有必要的消防器材。

  6、定期的安全檢查

  消除園舍、活動場地、活動器具、玩具、用具的安全隱患。

  7、定期體檢

  入園前必須進行全身體格檢查,合格後方能入園。入園後,每年體檢一次,離開園所3個月以上或有肝炎接觸史的孩子經體檢證實健康後方能回班。

  8、健康、專業的工作人員

  幼兒園的工作人員每年必須進行一次健康檢查。體檢合格才能上崗。從事飲食工作的人員要接受有關兒童營養及食品衛生方面的專門培訓。

  9、安全主題教育活動

  幼兒園會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增加孩子的自護能力,比如,“開門、關門要小心”,“安安全全過馬路”、“著火了怎麼辦”等。

  (二)5條來自父母的建議

  1、打扮寶寶,要適可而止

  給孩子準備的衣物簡單、舒服就行了,繩子、亮片、小墜子……能免就免吧。團團剛上託班時,非要帶著奶奶給他的小金鎖,結果晚上老師就告訴我,團團玩滑梯時,小金鎖卡在滑梯縫裡……

  2、選擇幼兒園,安全細節放首位

  注意觀察戶外場地的地面是否平整,是否有嚴格的接送制度,老師在孩子活動時照顧得夠不夠仔細等等。窺一斑可見全貌,只有細節照顧到了,才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

  3、時時細心,才能刻刻安心

  經常能見到一些‘粗心’的家長,比如,並沒有把孩子送到老師的手裡,只是送到幼兒園門口就匆忙離開了;離園時,太專心於與別的家長聊天,孩子在旁邊出現明顯的危險動作卻不阻止……這些都可能造成意外的發生。要安心,還是先細心吧。

  4、孩子之間爭執,你的態度很重要

  我家孩子上小班的時候,時不時會和小朋友來上一架。贏了他爸爸就表揚他,輸了就教他‘打回去’。孩子聽了爸爸的話,開始變得霸道起來,成了班裡的小刺頭,小‘意外’也變得越來越多。唉,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5、讓老師隨時都能聯絡到你

  更換了電話、住址,一定要告訴老師!萬一孩子發生了小意外,需要家長簽字的時候找不著人,後悔都來不及!

  (三)幼兒園意外事故出現後怎麼辦?

  寶寶在幼兒園發生意外事故,是媽媽覺得傷心,幼兒園老師覺得棘手的事情。雖然誰都不願遇到這個問題,但是一般的碰傷、摔傷等,在幼兒園裡還是時有發生。

  安全教育是幼兒園最重要的常規工作之一。對幼兒園來說,不允許有重大傷害事故發生,比如:大骨折、大外傷(有後遺症)、輕度燒傷等。一般的責任事故也不能出現。

  實際上幼兒園事故的發生率是很低的,但一旦發生了,對家長就是百分之百地無法交代。雖然媽媽自己帶孩子活動時也會發生意外,但幼兒園方面,即便是寶寶受了很微小的輕傷,對帶班老師的考核也是非常嚴格的,對老師的評選、晉級通常會起到“一票否決”的作用。最好的老師可以保證教學幾十年從沒有被家長投訴,但不敢保證幾十年教學中她所教的孩子沒有被磕碰的。

  分析寶寶在幼兒園發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以下幾種:

  1、幼兒園裡存在一些不安全隱患。硬體上的有:用具用品放置不當,玩具設施不符合安全規範,門衛管理疏漏,房屋建築不適合幼兒活動等。軟體上的有:老師教學經驗少,組織活動的能力差,該提示的沒提示。個別老師安全意識淡薄等。幼兒園和老師應及時排除這些隱患,家長們發現了也要及時反映。

  2、寶寶身體發育尚未成熟,大腦對身體動作變化不能做出相應的靈活反應。還有,寶寶生活經驗缺乏,對自己行為將會產生的後果沒有預見性。比如:小朋友在奔跑時看見別的小朋友迎面而來,不會安全躲閃、迴避;不知道在滑梯上推小朋友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兩個小夥伴做遊戲,不能保持適當的距離,或者撲空了,或者一個一彎身子就把另一個頂摔跤等等,大一點的孩子冒險精神萌芽,也是事故的隱患之一,這些都需要老師和家長嚴密注視,並進行有目的地引導。

  3、媽媽的錯誤觀念為寶寶安全留下隱患。有的媽媽熱衷於給孩子扮酷,給孩子穿上厚底鞋、緊身褲等,使孩子活動不便,活動時易失去平衡。也有的媽媽為了省錢,給孩子穿大了好幾號的鞋子,也使孩子容易摔倒。

  孩子在幼兒園中發生意外事故的機率是很低的。家長不應該對偶然發生的小碰傷過於掛心。實際上,就是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故中,也只有少數是由於教師責任心不強或是事先沒有考慮周全造成的,大多數還是防不勝防的意外。一旦寶寶在幼兒園發生了事故,絕大多數老師會覺得很內疚,都會主動向家長道歉。此時,家長應該先分清事故原因:如果是老師懲罰孩子或責任心不強造成的,應該找園長或上級領導來解決問題。對正常情況下出現的意外事故,就不要過於嚴厲地責備老師,避免老師內疚的心情變成牴觸情緒。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很多時候不知道危險。為了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順利成長,做為家長應積極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四) 幼兒安全常識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很多時候不知道危險。為了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順利成長,做為家長應積極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下面向家長介紹幾點做法:

  1.教育孩子不要玩火玩電,讓孩子瞭解玩火玩電是很危險的。

  2.教育孩子不要爬到樓房的窗臺陽臺上,讓孩子知道會容易跌下去的。當孩子在電視上看到一些超人的動作時,應及時告知孩子這是有很牢固的保證措施下才能做的。

  3.教育孩子不要把大頭針、圖釘、曲別針、花生米、小塑膠粒等放進耳朵、鼻子等地方。這樣容易落入氣管,造成窒息。

  4.廚房對孩子來說是不安全的場所,火爐、熱鍋、開水壺、刀叉等都是危險的。應教育孩子不能在廚房裡玩。

  5.教育孩子不要玩塑膠袋。一旦套在頭上會引起窒息。因孩子在情急的情況下,不會從頭上取下塑膠袋,若是將袋口拉緊則更加危險。

  6.教育孩子不要在馬路邊玩或追逐,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學點交通知識。

  7、不可獨自去公共廁所、乘公共汽車、看電影等外出活動。

  8、不要把家裡的地址、電話號碼告訴陌生人。

  9、陌生人強迫帶你走時大喊救命並趕快逃走。

  10、不要去偏僻的被空置的空屋和僻靜暗處。

  11、不可接受陌生人的禮物。

  12、不要答應陌生人的請求。

  13、不可單獨進入別人的家。

  14、遇上狗等動物是非常危險的,不要引起狗對你的注意,不要看它,慢慢離開,不要跑。

  15、為了避免成為歹徒攻擊的目標:

  ⑴不要告訴陌生人家裡的情況

  ⑵不要單獨和陌生人乘電梯

  ⑶不獨自外出

  ⑷不走偏僻、陰暗的地方。

  16、當你獨自一人在外被人跟蹤時怎麼辦?

  ⑴往人多地方走

  ⑵唱歌或大聲喊,引起別人的注意

  ⑶請警察幫忙

  18、火災是很可怕的,萬一發生火災怎麼辦?

  ⑴打119報警

  ⑵切斷電源,關閉煤氣

  ⑶火勢較小可以用滅火器等滅火

  ⑷火勢太大,放棄財物逃離現場,也可用溼毛巾等針織品捂住口、鼻彎腰逃離

  ⑸通知鄰居逃生

  ⑹不可搭乘電梯

  ⑺身上著火要立即睡在地上打滾直至火滅

  19、坐車應注意:

  ⑴車內坐好不嬉戲

  ⑵不把頭、手伸出窗外

  ⑶上下車有秩序

  ⑷車輛行進中不可開門。

  20、如果接到撥錯的電話,小朋友應該這樣做:

  ⑴說對不起,這裡沒有你要找的人

  ⑵問對方撥的什麼號碼,如果和家裡的不一樣,說你打錯了,然後掛上電話

  ⑶不要在電話裡和陌生人閒扯,說出家裡的狀況

  ⑷如果對方是陌生人,就交給大人處理,如果一個人時不可說大人不在家。

  21、迷路了怎麼辦?

  ⑴向警察求助

  ⑵打電話告訴家人你所在的地點,讓家人來接你

  ⑶如果是晚上,要想盡辦法回家,不要在外面逗留

  ⑷,不坐陌生人的車,找不到熟悉的路不要瞎闖,免得越走越遠。

  22、外出時和家長走散了怎麼辦?

  ⑴站在原地等待

  ⑵請求服務人員幫忙。

  23、如果家中沒有大人,有人敲門怎麼辦?

  ⑴如果對方是熟人,也要打電話問爸爸媽媽,先讓他在門外等著,請他等父母回來後再拜訪

  ⑵對方說爸爸媽媽要他來帶你出去,你不能跟他出門

  ⑶家長告訴孩子,自己單獨在家時,除了家人,不管是不是熟人,不管他有什麼理由,為了保護自己都不能開門。

  24、如果煤氣洩露了怎麼辦?

  ⑴如果聞到煤氣味,趕快告訴大人

  ⑵趕快開啟門窗,關閉管線總開關

  ⑶要嚴禁任何火星,不要開啟電燈開關,以免引起煤氣爆炸。

  25、防止燒傷、燙傷要注意:

  ⑴洗澡要先用手試探水溫

  ⑵家長端湯時要遠離

  ⑶熱水熱湯不能馬上喝

  ⑷熱鍋不能碰

  ⑸不進廚房開煤氣

  ⑹不可玩火

  26、如果發生地震怎麼辦?

  ⑴有秩序地疏散到外面,不要到處亂跑

  ⑵關掉電源、煤氣開關

  ⑶來不及逃時要躲在堅固的桌子下面。

  27、溺水時要大聲呼救,並找尋靠近的懸浮物抓緊,發現別人溺水時要大聲呼救,並找尋能漂浮的物體丟入水中讓溺水人抓附五、結論在社會實踐中,對幼兒園安全工作進行了全面、認真、徹底的調查,幼兒園安全保衛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幼兒園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警鐘還須長鳴,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在今後的工作中,還要積極開展師生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教育,強化安全防範意識,增強安全防範能力;不斷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安全保衛工作水平,以促進教育事業以至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六、參考網站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4

  調查目的:瞭解幼兒園遊戲活動的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

  調查時間:20xx年4月25日~5月10日

  調查地點:

  調查物件:全園教師

  調查方法:訪問法、談話法

  調查人:杜召紅

  遊戲是兒童主要的活動,能給幼兒帶來愉悅的情緒體驗,可以促進兒童身體、認知、社會性、情緒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對兒童健康、和諧成長具有重要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遊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是獲得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是幼兒學習的基本方式。教育家羅素曾經說過:“熱愛遊戲是幼小動物—不論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最顯著的易於識別的特徵。對於兒童來說,這種愛好是與透過裝扮而帶來的無窮樂趣形影相隨的,遊戲與裝扮在兒童時期乃是生命攸關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須為他提供玩耍和裝扮的機會。

  透過對幼兒園老師進行調查,瞭解到幼兒園遊戲的現狀和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班級兒童最喜歡的遊戲:

  體育遊戲、角色遊戲、建構遊戲、音樂遊戲、小型結構遊戲。

  二、幼兒園遊戲中存在的問題:

  1、遊戲內容比較單一,不夠豐富;

  2、材料投放不夠豐富,不注重遊戲環境的創設;

  3、遊戲時間少,有匆匆收場的感覺;

  4、遊戲的安排上過於死板,沒有給老師靈活安排的機會;

  5、在遊戲活動中重表演輕遊戲;

  6、兒童比較多,老師關注不夠;

  7、遊戲應該是孩子自發感受到樂趣的行為,但現在許多幼兒園遊戲是按成人的意願在玩;

  8、遊戲目標的定位上,老師會定位在單純的模仿練習動作上,而忽略兒童本身的遊戲的興趣點;

  9、遊戲活動組織方面,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是太自由化,常把遊戲活動等同於自由活動,教師指導和觀察不到位,使遊戲成為一種無目的的活動,而另一種是不能讓兒童體會真正的遊戲的快樂。

  三、組織遊戲方面存在的困難:

  1、在區域活動中,由於要關注整個班級兒童參與的情況,所以對於在區域活動中要觀察、傾聽、有效指導等都不能較好的得到落實,以致區域活動中兒童的參與遊戲的目的性不強;

  2、如在戶外遊戲活動時兒童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易分散;

  3、要考慮遊戲與主題的匹配,又要考慮所選遊戲的年齡階段的要求,有時就會顧此失彼。

  四、幼兒園遊戲中較好的方面:

  1、在遊戲活動上教師都表現出積極的態度,沒有教師不喜歡組織遊戲活動;

  2、在遊戲價值理解上大部分教師都能認識的遊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知道遊戲是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3、大部分教師在遊戲活動前都有計劃有安排,不是隨心所欲地安排遊戲活動;

  4、在活動上教師都能給兒童在評價活動中的話語權,認識到兒童有能力評價自己的活動。

  五、常見的遊戲與其教育意義:

  1、過家家

  幼兒常玩的過家家遊戲除了具有幫助幼兒瞭解、熟悉現實世界、認識不同社會角色的作用之外,還能因幼兒將自己的經歷、感情、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或幻想中的人物投射到玩具等物品上,幫助幼兒透過認同某一個角色,從而達到心理狀態的平衡。例如玩“在醫院裡”的遊戲,有助於害怕上醫院看病的孩子表達出對醫生、醫療器械、疾病與死亡的恐懼。在遊戲治療中,我們讓幼兒扮演醫生,而由教師(或家長、玩偶)代表看病的孩子,表現出孩子的害怕與需求。比如在幼兒扮演醫生不停地給洋娃娃打針時,教師可在旁邊替洋娃娃說:“哎喲,好痛啊,你把我弄痛了,我不要來這裡,我要走!我要回家!”在這個遊戲裡,孩子被賦予醫生的力量,並在成人的協助下把作為患者的弱勢角色投射到洋娃娃身上,獲得控制感。這類遊戲不僅能重現幼兒的經歷,而且可以釋放他們的恐懼,在一個安全的氛圍下實現玩伴間的相互認同、支援。

  教師還可利用各種玩偶和房間模型,和幼兒一起玩“家庭劇”的遊戲,一方面透過幼兒擺放房間物品的格局,瞭解幼兒的心理世界,瞭解他對家庭的認識,一方面在下一步的遊戲中引導幼兒(或象徵幼兒的那個玩偶)在房間內經歷某些事情,實現心理成長。

  幼兒通常很早就會在生活中表現出對電話的濃厚興趣,每當家裡的電話鈴聲響起,他們往往會搶著去接聽。接打電話,對孩子來說,意味著能像成人一樣做事。幼兒在遊戲中使用玩具電話,可以模擬出假想情境下與另一個幻想角色的對話,幼兒既可以作他自己,也可以模擬生活中的某一角色,如媽媽、醫生、朋友、已離開(包括去世)的親友。這時,教師或家長可以配合幼兒的想象,扮演他想像的那個人與之對話。在電話中,幼兒往往會和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說話,從而表露出自己的情緒體驗、生活經歷。在使用電話時,幼兒會獲得這樣的體驗:當我不想講話時,我只要把電話聽筒放下就行了——我是可以控制與人互動的活動的。這是一種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非常有意義的控制感。幼兒利用各種材料製作的美術作品,以其天真浪漫的反傳統的不拘一格的表現手法,展示了他們善於思維、樂於創造的一面。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5

  在探索春天的過程中,孩子們有許多發現,並對春天的風、春天的人、春天的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瞭解幼兒的興趣,結事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我們中班教研組經過反覆的討論,尋找到預設與生成的最佳結合點,確定了“幼兒園的樹”這一主題活動。本次活動“關於幼兒園的樹的調查報告”是其中的一個活動。

  活動目標:

  1、細緻觀察櫻桃樹和桃樹各部分的特徵,樂於主動探索、發現它們的變化。

  2、嘗試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共同完成本組的調查報告,懂得協商與合作。

  材料準備:

  教師為幼兒提供用於記錄的紙、筆、膠車、膠棒;

  幼兒需要的觀察、測量工具可以在活動區中根據需要自己蒐集。

  活動程式:

  1、討論觀察內容;

  2、分組設計製作調查報告;

  3、蒐集作報告使用的工具材料;

  4、分組觀察、記錄,完成本組調查報告;

  5、討論觀察結果,提出樹的相關問題。

  活動延伸:

  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去資料查詢室查詢小朋友提出的“樹的相關問題”的資料。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6

  一、調查背景:

  《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都明確地指出:“遊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很明顯,幼兒教育已經走向開放的教育,時間、空間、教材、結構的開放,完整幼兒的培養、整合教育的出現,遊戲化、生活化的課程模式等等,都提倡為幼兒提供開放、豐富而且多樣的環境,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自主學習。

  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遊戲的典型代表,源自於開放教育理念,是以個別化學習為前提,將活動室佈置成幾個學習區,設定充分的教具,玩具等,讓幼兒觀察、取用、探究,最終的目的是為幼兒未來生活打下基礎,並藉此豐富幼兒想象力,培養他們自主、解決問題、表現自我及同伴友好相處等能力的遊戲形式。於是,區域活動幼兒園中廣泛地開展起來並深獲幼兒的喜愛。不少幼兒園或以此為主要活動形式,或做為主題單元教學的輔助,都在嘗試著區域活動這一模式。

  近年來,我們從各類幼兒園發現,區域活動在運用的過程中已有了各種可取的經驗出現,但也還存在著一些缺失,有必要引起廣大一線教師的注意。為了瞭解和掌握目前各級各類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的現狀,及時發現問題與困惑,並從中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議,特開展本次“幼兒園區域活動調查”。籍此,進一步引起廣大幼教工作者對幼兒區域活動的重視,為貫徹和落實《綱要》精神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調查目的、物件與時間:

  1、目的:本次調查將對三類不同性質幼兒園教師對區域活動開展的意義、頻率、時段、模式、內容、材料提供、運作狀態、評價作初步瞭解摸底,以明確區域活動開展的主要困惑及障礙,有待於透過專業研究小組成員的通力合作,引領不同型別的幼兒園教師結合地域、園況、班況實際,提高區域活動的組織和領導策略。

  2、物件:

  部分縣市區各級各類幼兒園。

  3、時間:20xx年7月

  4、步驟:

  第一階段 20xx年7月 設計調查問卷

  第二階段 20xx年8月 發放調查問卷

  第三階段 20xx年9月 回收問卷、閱卷、統計整理資料、研討

  第四階段 20xx年9月 撰寫調查報告

  三、調查方法:

  問卷法。

  四、調查結果:

  本次共發放問卷份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37份,其中公立園140份佔35.6%、集體園150份佔40.1%、個體園120份佔48.4%。

  經過遊戲組成員將近2天時間的閱卷、資料統計和整理,我初步得出以下調查結果-----

  1、教師對區域活動的認識之現狀。

  從問卷顯示:三種性質的幼兒園教師對在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性已經均有足夠的認識,有將近95%以上的教師認為“開展區域活動很有必要”、“區域活動對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但是,我們也驚訝地發現:在公立、集體園中有部分(3%左右)教師認為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可有可無!這令我們感到不可思議。更值得思索的是公立園還有小部分教師認為沒有開展區域活動的必要,個別集體幼兒園的領導對區域活動開展的重視程度不足,在園務管理中竟然未作開展區域活動的要求。

  三類幼兒園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因教師的精力不足而未開設區域活動的現象,而個體園未開設的較大原因是受場地的限制和教師素質能力方面的原因。

  2、區域活動組織的現狀。

  (1)活動時間與次數:幼兒

  園均能把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在園遊戲的主要形式,公立園每週開展2~5次的區域活動軍比較正常,所佔比例較高;集體園和個體園較公立園開展區域活動的頻率就相對顯略低。而集體和個體園隨機性開展區域遊戲的比例就相對較高,分別達30.3%和46.2%。

  同時,資料顯示:各類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的時間都比較靈活,能充分利用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空隙。相對集中的時間在晨間、課間、離園前和上下午的整塊時間。

  (2)區域活動的形式:由於目前幼兒園開設的多為主題課程,因此三類不同性質的幼兒園都有較大比例的幼兒園以主題和自由活動的形式開展區域活動,並有60%以上的園所已能將區域活動作為集體教學活動的延伸。而個體園以主題形式開展遊戲的比例就略偏低。

  3、區域活動的內容與材料之現狀。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內容多數源自《綱要》和課程目標,且能從觀察和發現幼兒的興趣,選擇促進幼兒發展的遊戲內容,但也有近12%左右的園所在區域活動內容的選擇上還存在一定的隨意性。三類性質的幼兒園均已不同程度地將區域活動的組織和領導以課題的形式實施行動研究,並都能注重將區域活動作為班級自主嘗試活動;公立園和集體園更注重將區域活動作為規定性的遊戲活動,而部分集體園(佔15.5%)對區域活動的認識不足,是以應付性暫留的態度看待區域活動的存在。

  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上,各類幼兒園均有較大比例的園所能注重按遊戲的計劃和幼兒的需要更換合適的材料,但也存在不少的幼兒教師根據自身的精力更換和投放遊戲材料,另人驚訝的的有為數不少的公立園教師(佔3.9%)從不更換材料。

  4、區域活動的評價之現狀。

  對於區域活動的評價,各類幼兒園更注重區域活動後的評價,同時也伴以活動過程中的評價,且有較大部分的以能以師幼共同參與的形式進行遊戲的評價,但還是有不少的教師以自己為主開展遊戲的評價。

  五、思考和建議:

  1、對區域活動的作用應有更清晰的認識。

  各類幼兒園的領導和教師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綱要》的精神實質,提高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對幼兒身心發展重要性的認識,並以《綱要》的精神指導區域活動的組織和領導,真正理解區域遊戲與幼兒自主發展的辨證關係。

  尤其作為具有示範作用的公立幼兒園,更加應當重視區域活動,從上至下地引領各級各類幼兒園科學有效地開展區域活動!

  2、教師對區域活動理念需要有全方位的理解。

  區域活動這一活動模式,幼兒教師更多的是透過參觀學習、吸取外來模式所得到的,看看別人開展的效果挺好的,於是,自己也照著設定各種區域。較少系統地思考該模式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採用它?是全盤照搬就可以呢?還是借鑑思想精髓,結合本園、本班實際進行嫁接呢?教師往往是較膚淺地學習他人的表面形式,這樣常常導致表面看起來似乎有那麼一回事,其實難於從區域的規劃設定、運用中的指導等方面達到開放教育所追求的“鼓勵並提供幼兒自主並達成個別化學習的機會”這樣的一個目標。

  開放教育是一種存在於內心的理念、態度。教師如果沒有理念的支援,不能相信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僅僅有一個開放的空間設計,就只是流於形式而已,任何的改革都必須根植於理念,因為實踐是理念的鄣顯。我們認為在區域活動理念方面,老師們還有待進一步全面學習提高。各級各類幼兒園要重視透過園本教研提高教師組領導區域活動的能力,改變區域活動形式的隨機性、活動主題內容的隨意性,使班級教師將幼兒的發展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將區域活動作為班級自主的、適合滿足幼兒現階段學習及探索興趣的平臺。

  3、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對自己角色的把握要有分寸。

  在本次調查中,對於開展區域活動的困惑這個問題上,許多教師在提到最多的是“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指導”。對此,我們提出一些建議:

  區域中幼兒是主體,教師是輔導者,這樣的模式尤其明顯,這對教師的專業及經驗要求較高,教師首先是觀察者,需要關注幼兒的情緒行為。環境與幼兒間的互動,比如,幼兒操作時為何皺著眉頭?是否碰到困難為什麼那個學習區老是很亂,是不是不方便整理?------除此外,教師還是引導者,參與者、協作者,將教育目的藏而不見,與幼兒亦師亦友,也可以和幼兒在某個區域玩,不過介入及退出應把握好。作為協作者,當發現幼兒獨立活動產生困難時,給予適當的幫助,但並不是代勞。再者很重要的一點教師也將自己做為學習者之一,只有這樣才能給幼兒更大空間,在自由氣氛中達到學習目的,開放教育講求的是理念及態度的落實,教師的行為不符合開放教育的精神,那麼規劃的環境也將失去生命力。

  4、各幼兒園可以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區域活動。

  在目前的條件下,許多幼兒園的硬體設施、場地等相對不是太理想,但幼兒園要善於利用現有的辦園條件,挖掘潛力,積極開拓和創設活動性的區域遊戲角,以滿足幼兒遊戲活動的需要。區域的數量、規模可以針對自己的特點進行設計,內容、形式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進行選擇,以真正實現遊戲為幼兒基本活動的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活動對幼兒發展的價值!

  5、幼兒教師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透過本次調查研討,我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我們有責任在幼兒園遊戲的開展和發展上起好引領的作用!但是畢竟我們的能力和水平有限,目前的研討還只停留在調研的層面上,對於廣大一線教師在遊戲理論、理念和實踐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殷切地希望我們的老師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有理由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對幼兒園遊戲的研究將步入更高的境界!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7

  一、概念界定

  銜接:銜接是指兩個鄰近教育階段之間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銜接,它們應該在教育目的、任務、內容、方法、組織形式等方面互相銜接。 幼小銜接:幼小銜接是依照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協助兒童順利地從幼兒園

  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幼小銜接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由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決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學習環境的銜接和兒童內部精神的銜接。幼兒園和小學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2]

  二、幼小銜接的現狀

  錢玲玲在《宏觀視角下的幼小銜接工作淺述》中提出幼小銜接一般並不作為幼兒教育的顯性內容存在於幼兒園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兒園僅是為了應付教育主管部門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銜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動性,不顧教學規律忽視幼兒成長特點,認為幼小銜接僅僅是幼兒園單方行為。[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於有效雙向互動談幼小銜接教育》中談到,幼小銜接思想有共識,行動有偏差;知識內容銜接上缺乏系統性;銜接策略上不夠務實;缺少系統的銜接操作方案。

  三、幼小銜接存在問題

  1) 幼小銜接小學化現象嚴重

  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學化傾向,這嚴重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欒萍萍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中指出,幼小銜接工作存在小學化問題,過度強調智育。趙旭曼認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育內容上,片面強調科學性知識的學習;教學組織形式上,嚴重出現去遊戲的現象;教育評測上,偏重技能和知識。[4]劉東在《對幼小銜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銜接教育問題的表現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張宏在《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策略》中提到幼小銜接中小學化現象嚴重。

  2) 幼小銜接的單向性

  欒萍萍、黃俏樂、劉東、錢玲玲等都認為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單向性問題,即在不少地

  區,幼兒園積極的開展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主動向小學靠攏,在教育要求、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儘量接近小學,但小學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特點,不能主動與幼兒園對接,形成銜接上的一邊倒。汪薇在《基於幼兒心理發展的幼小銜接問題探究》中提到幼兒園單向銜接與家長小學缺乏溝通。

  3) 幼小銜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教育的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

  [5]幼兒情感、態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然而,有些幼兒園嚴重忽略這一指導綱要,

  在體智、德、美四育中,重視“智”的銜接,特別是近年來,幼兒園對幼兒智力因素極為重視。黃俏樂在《幼小銜接現狀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銜接有片面銜接和形式上的銜接。劉東認為幼小銜接過於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視了銜接的內容、過程,銜接淺層次、表面化。

  4) 家長理念落後、陳舊影響幼小銜接

  王后玉、秦志敏、楊鳳芹均強調家長觀念與時俱進的重要性。隨著我國計劃生育計劃的實施,各家庭越來越重視獨生子女的教育,同時,知識經濟時代迫使家長考慮如何使子女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儘可能多的掌握人類優秀文化知識,以期為兒童未來提供足夠的競爭力,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家長的教育功利性和狹隘性。

  5) 幼兒園師資力量薄弱,幼小教師溝通不暢

  張宏、張燕、陳景凡、王雅明等認為幼兒園師資薄弱,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很少對幼兒發展進行探討和溝通。20xx年,我國頒佈了《幼兒園教師資格條例》,進一步完善了幼兒園教師資格制度。但是,相比國外的幼兒教育師資而言,我國在教師資格申請的嚴格性、教師資格證的多樣化、教師職後培訓保障等方面相對較弱。在教師資格申請的學歷規格上,只要具備幼兒師範學校畢業的基本學歷即可申請,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人員只要透過相應地將教師資格考試即可申請。在教師職後培訓上,幼兒教師的“國培”和“市培”等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職後教育提供了保障,但這仍然滿足不了我國龐大的學前教育師資培訓需求。

  四、 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策略

  1) 樹立正確的銜接觀念

  教師應轉變觀念,把幼小銜接工作看作是促進兒童順利地實現從學前期自身發展特點交替、轉化、昇華的發展過程,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所以應從幼兒入園開始,培養其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幼兒穩定的情緒、對活動的態度以及各種行為習慣,使幼兒逐步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才是為小學打基礎,為人的一生髮展奠定基礎。趙旭曼提到幼兒園應該樹立正確的辦園理念,明確辦園宗旨;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2) 加強幼兒園、小學、家長的多方銜接

  黃俏樂在《關於幼小銜接指導策略方面》指出應當從幼兒園、小學、家長三方面端正對幼小銜接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賴瑛在《淺談幼小銜接的問題與對策》中提出幼兒園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因素,家庭是幼小銜接不可缺少的因素。王雅明認為應當加強幼兒園、小學、家長之間的交流。

  3) 社會適應能力的銜接

  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了長達四年的研究後認為,兒童入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適應性這個方面。多年來,傳統的幼兒園正規教育更多的是為幼兒入學做心理準備,但是幼兒的社會性適應能力明顯不足,要進一步加強幼兒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讓幼兒學會自己動手、動口、動腦,面對問題,教師把權利和責任交給孩子,讓兒童自己解決,教師則注意事態發展,必要時引導幫助幼兒逐漸脫離成人的直接照顧。王冰冰認為在幼小銜接中要逐步強化學習常規要求,初步養成學習習慣,引導、培養、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趙月娥在關於幼小銜接解決策略中提到,幼兒園應該以能力銜接為重點,科學制定兒童入學初期的生活和學習制度,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康建琴在《幼小銜接——關注孩子的學習適應準備》中提到幼小銜接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孩子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提高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

  五、述評

  在已有關於幼小銜接的研究文獻中,對幼小銜接存在問題並提出解決策略的研究文獻較多,許多學者都認為幼小銜接主要存在小學化、片面性、單向性、表面性等問題,因而無意識地縮小了銜接的範圍,把銜接侷限為知識上的準備和延伸,一味地強調讀、寫、算等方面的能力訓練。我們發現在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問題:1)基於城市幼小銜接進行的研究較多,而對農村幼小銜接進行的研究較少;2)絕大多數是對正常幼兒進行的研究,而忽視了特殊兒童的幼小銜接工作;3)研究人員開展研究主要關注學校與幼兒園,而較少關注家庭和社會對幼小銜接的影響;4)已有研究絕大部分是以成人的視角研究幼小銜接,而忽視了幼兒這一主體研究物件。

  參考文獻:

  [1]高敬.幼兒園課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8):284

  [2]賴瑛.淺談幼小銜接的問題與對策[G].學前教育.20xx(9)

  [3]錢玲玲.宏觀視角下的幼小銜接工作淺述[J].內蒙古教育.教職版.20xx(10)

  [4]趙旭曼.我國目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少年兒童研究.20xx(7)

  [5]高敬.幼兒園課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8):290

  [6]王芳.基於幼小雙向互動談幼小銜接教育[J].教師100(教師版).20xx(4)

  [7]劉東. 對幼小銜接教育的再思考[G].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xx(1)

  [8]王雅明.淺談幼小銜接教育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學前教育.20xx

  [9]陳景凡.淺析我國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xx(11)

  [10]程詩傑. “幼小銜接”現狀背後的冷思考[G].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xx(2)

  [11]王后玉.家庭教育在幼小銜接中的角色定位[J].課程教學教材研究(幼教研究).20xx(1)

  [12]秦志敏.家園同步,做好幼小銜接[J].家教世界.20xx(20)

  [13]欒萍萍.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xx(27)

  [14]黃俏樂.幼小銜接現狀及策略研究[J].校長閱刊.20xx(06)

  [15]陶翠萍,林存敬.小學幼小銜接教育工作初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xx(2)

  [16]張娜.論幼小銜接對提升義務教育質量的貢獻[J].教育導刊.20xx(6)

  [17]王聲平.幼小銜接研究評析[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xx(1):61-66.

  [18]王冰冰.談幼小銜接策略[J].吉林教育.20xx(13)

  [19]張宏. 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策略[J].齊齊哈爾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xx(3)

  [20]楊鳳芹.幼小銜接——家長工作的五個一[J].好家長.20xx(6)

  [21]康建琴.幼小銜接——關注孩子的學習適應準備[J].教育導刊.20xx(4)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8

  主題活動是當前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簡稱《綱要》,下文同)的具體實施,我們發現:主題牆、活動區、家園欄等活動環境其價值並不是裝飾品的擺設或是硬體裝置的堆砌,而是與教育相互依賴、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的共同體。環境與主題活動之間的良好互動,不僅能進一步完善主題教育活動課程,還能有效地促進幼兒多元化的發展。那麼,什麼是有效地主題活動環境?與主題活動相適應的有效環境又應該如何創設?環境與幼兒是否能產生共鳴,深化了活動課程?對此,我於20xx年1月,對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麗華地段的兩所幼兒園大、中、小三個年級展開了調查。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1。研究目的。本研究透過對常州麗華地段兩所幼兒園的主題活動環境創設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查,旨在分析幼兒園創設主題活動環境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達到在最佳化環境的同時,促進主題活動的多元化開展,使幼兒能更好地參與到活動中,滿足其自主學習、自我服務等多方面的能力發展。

  2。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向麗華地段的兩所幼兒園的大、中、小三個年級展開了調查,並向班級老師發放了問卷,本次問卷採取無記名填寫方式,有單項選擇題和簡答題,向天寧區麗華第三幼兒園發放了44份,天寧區麗華第二幼兒園發放了16份,回投率為100%,全部為有效問卷。

  二、問卷調查的內容和結果

  1。教師對主題活動環境的理解。

  (1)在主題活動教學中,您認為是否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嗎?

  從問卷中可以看出:有72%被調查的老師,認為需要創設相應的環境,有26%的老師認為不一定,要根據主題生成的難易度來決定是否需要創設某個主題活動環境,只有2%的教師認為是不需要創設相應主題環境的。這說明在活動中創設相應的主題環境所發揮的教育教學作用越來越受到教師重視,因而解決在創設中的問題刻不容緩。

  (2)主題活動創設下的環境您認為包括哪些方面?這是個可以選擇多個答案的問題。在被調查的教師中,有56。7%選擇了兩個方面,26%選擇了三個方面,還有17。3%只選擇了一個方面。其中對家園聯絡欄這一內容是否需要進行主題活動創設最起爭議性。

  (3)您認為主題環境的創設應該是以何種形式進行呈現的?

  從問卷中可以看出:有半數不到的教師認為主題環境的創設是以觀賞、裝飾為主的,環境是否可以起到互動和操作是無所謂的。但是也有三分之一被調查的教師提出主題環境的創設應該是由美觀和操作兩種形式相結合,這有利於整個主題有機的呈現在孩子面前。

  (4)您現在所創設的環境是否能詮釋整個主題活動的目標?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3。9%的教師覺得自己現在所創設的環境能夠完全詮釋整個主題活動的目標,有50%的教師覺得因為所創設環境的侷限性不能很好的、完全的詮釋整個主題活動的目標,還有36。1%的教師覺得難度太大,認為在實施的過程中很難將整個主題活動的目標滲透到所需創設的環境中去。

  (5)您所理解的主題活動下的環境是什麼樣的?有何作用?21。7%的教師認為創設環境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應該是孩子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臺,也是資訊與經驗交流的視窗,更是幼兒盡情想象與創造的天地。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幼兒營造一種整合化、生活化、活潑化的學習氛圍,努力使主題環境創設體現其支援性、開放性和互動性。還有78。3%教師是一知半解的,知道環境育人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具體有何作用,應該如何著手進行。

  2。孩子對主題活動環境的參與。

  (1)您所創設的主題活動環境,是否能與本班孩子產生互動?

  在被調查教師中表示有15%所創設的環境能引起孩子濃厚地興趣,產生互動,35%教師覺得環境的某些部分有時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但可持續性較差,50%的教師覺得所創設的環境形同擺設,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無法產生互動。這就提出瞭如何利用環境與孩子進行互動,使其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價值,這是值得思考的。

  (2)本班孩子主要是以何種形式參與到主題活動環境創設中的?76。6%的教師主要是以孩子的作品為主,如繪畫、手工等,還有16。7%有教師是讓孩子回家與父母一起收集有關主題的資料。

  3。家長對主題活動環境的參與。

  (1)本班家長對主題活動環境的創設是否關注?

  在被調查教師中,有8。3%表示有家長非常關注主題活動環境的創設,57%表示家長關注得較少,32。7%表示班裡的家長從來不關注主題活動環境的創設。這說明大多數家長對於本班主題環境的創設關注度還不夠,還不瞭解其真正的用途,還需要老師逐步的引導家長關注班級裡的主題環境,從而能進一步讓家長積極地參與到主題環境的創設中去。

  (2)在您的班級裡,有多少家長願意參與到主題活動環境的創設中,並能收集、整理、提供相應的材料?

  僅有3。3%被調查教師表示有家長能非常主動地參與到主題活動環境的創設中,並能協助教師做好收集、整理材料的工作,有76。6%被調查教師表示有極少數的家長能主動參與主題活動環境的創設中,但大多數家長還需要教師在旁催促完成教師所佈置的任務,有16。7%被調查教師表示家長不願意參與到主題活動環境的創設中,認為此舉是沒有必要的,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

  4。合理資源的利用。

  您是透過哪些渠道來創設或完善主題活動環境的?這是個可以選擇多個答案的問題。在調查的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選擇的首先是教學資源,其次為家長資源,社群資源和社會資源所選擇的較少。這不難看出教師在完善主題活動環境創設時主要是以教學資源(如幼兒有關主題的繪畫、圖文式的調查表等)、家長 為主,社群及社會資源利用的較少。

  三、幼兒園主題活動環境創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的結果,我們不難看出,幼兒園主題活動環境創設中所存在著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1。主題活動環境創設的內容過於片面化。在實施主題活動中,大多數教師已意識到創設與主題相對應的環境能幫助她們更好地實施和完善主題教學活動。但在如何根據《綱要》精神,為誰創設環境,創設什麼樣的環境這些問題上,就使得教師無從下手,因此在創設環境的過程中,其內容主要表現為簡單、零散,缺乏整體的佈局意識,並給人一種不平衡、不繫統的感覺。例如:有時老師會為了環境的美觀,會製作一些與主題無關的、漂亮的裝飾物張貼到牆面上,這使得整個環境的主題不夠突出,從而忽略了所創環境的真正意義。只注重物質條件的提供,不注重教育過程對環境利用的需要進行創設,這種片面的環境佈置,是極不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

  2。主題活動環境創設的形式過於注重成人化,忽視了幼兒的參與。主題活動的教學形式是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這就要求所創設的環境內容要多樣化、各版塊的教學目標突出、幼兒可操作性強。但在具體創設環境時,教師往往關注的是牆面是否美觀、環境是否面向集體操作等功能,班級中的環境往往是由成人“自編、自導、自演”完成的,幼兒則充當旁觀者、觀賞者,很少是由幼兒參與完成的。由於所創的環境主要是為了裝飾,完成佈置任務,只追求外在的形式,這就使得所創設的環境內容不夠深入,沒有延續性,減少了環境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教學目標不夠突出,成效甚微。因此,所創設的主題活動環境也就失去了在主題活動中的作用,同時也讓幼兒在思維的發展、個性和創造力培養等方面也錯失了良好的時機。

  3。主題活動環境創設的動態性不足。主題活動所創設下的環境應與課程相結合,以豐富、互動、開放的主題環境,來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在創設過程中,由於每個主題課程都是根據教材統一預設的,因而每個主題也是有時間上的限制,雖然在主題開展中,有時會深層很多幼兒感興趣的東西,但由於時間或其他原因,教師不得不放棄,並更換下一個主題,創設其相應的環境。這就使得教師在創設主題環境中,產生了矛盾,失去了方向。

  4。主題活動環境創設的空間利用不夠充分。環境創設的空間也是一大重點,教師在創設的過程中一般只重視室內和牆壁的佈置,忽視了幼兒園內其他空間對幼兒教育所隱藏的作用,如區域活動、家長園地等,整個主題活動環境的空間看上去有些分散,沒有整體性。有的班級牆飾內容、區域活動的擺設以及投放材料的數量、種類變化不多,影響了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從而導致幼兒的發展受到了抑制。其次,創設手段及表現形式單調,失去了環境創設應有的教育意義和影響力。

  四、調查建議

  調查顯示,主題活動與環境創設是密切聯絡的,主題創設環境,環境生成主題。環境的創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它隨著主題活動的展開逐漸發展和完善,並自始至終地貫穿整個主題,是教師和幼兒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的主題必須依據環境才能更深入、更具體地開展。現在,我們發現主題活動環境創設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實施改善措施。

  1。轉變教師環境創設的理念,是透過環境教育促進幼兒發展的前提。由於教師對幼兒園環境和教育的理解的片面性和狹隘性,忽略了環境創設的整體性和教育性,同時缺乏對環境創設的研究和創新。這需要加強教師學習《綱要》中有關環境創設理念,使她們領悟到環境不僅僅是對幼兒實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而是一種特殊的、潛在的課程。在園本課程互動式的學習活動中,透過相互探討,針對所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從而逐步實現教育理念向教育行為的轉化。

  2。遵循近期教育活動的目標和主題內容,創設相應的環境。我們在實施教材的過程中不難看出,主題活動的內容是以一個總的主題為線索展開的,活動的開展尤為注重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並透過主題情景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感受。因此,教師在設計過程中,應根據主題的核心內容與要求,來確定主題展開的基本線索與內容。從以往裝飾性的環境轉化為富有挑戰性的環境,使主題活動的內容能夠融入到整個活動環境中,同時,還要根據各主題的要求創設出與主題相對應的各個小環境。這就需要教師時刻關注幼兒的活動,及時、準確地把握主題的程序,記錄幼兒在活動中有價值的資訊,為環境的佈置提供素材。

  3。主題環境的創設應追隨幼兒活動的需要而變化。環境的創設是追隨幼兒的需要的變化而創設的。幼兒在與主題環境相互發生作用時,教師應鼓勵幼兒以小主人的身份成為環境設計的主動者、參與者,而教師則是以觀察者、記錄者、指導者的身份介入的。環境的創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是以靜止的形態而存在的。我們還應注意到事物是發展的,動態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在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產生疑問中進行有目的的選擇,並不斷地採納和吸收幼兒的建議,最終將其融入到主題這一大環境之中去。在創設的過程中反饋所學知識,使老師能及時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正確判斷他們的發展水平,引導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4。從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出發創設主題空間環境。每個班除了創設主題牆,還根據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創設了小欄目,如小班創設了以提高幼兒生活習慣和技能的牆面,記錄幼兒吃飯、喝水、睡覺等方面的情況,在開展主題活動區時,既考慮到材料的豐富性,又考慮到環境創設對多種教學形式的意義,把教育目標隱藏在環境和材料中,實現個體操作和集體教學的互補。教師巧妙的將教育目標蘊含在區域活動的材料中,孩子們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慾望,為幼兒提供了展示自我、進行實際操作、便於學習交往、進行創造性活動的環境,從而促進幼兒多種能力的發展,獲得情感的體驗。

  5。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平臺,使主題環境多元化。主題環境的展示雖然只是物化的環境,但記錄的卻是孩子學習的過程、受教育過程。

  在班級環境創設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只有讓家長參與到環境創設富有創意的活動中去,才能讓家長認識到環境對幼兒發展的意義,成為環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賞者、響應者、參與者、創造者。例如,將主題活動與家長園地相結合,透過家園聯絡欄和溫馨提示,幫助家長了解每個主題的進展,以及所需配合的工作。另外,我們的主題環境並不只侷限於幼兒園內,它還可以包括幼兒園外的一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將家長、社群資源與主題環境三者進行互動,成為孩子豐富的學習資源,從而形成一個不斷增加、不斷豐富、不斷延續的迴圈過程。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9

  調查人員:xx

  調查的時間:xx

  20××年3月11日星期五上午

  調查的目的:

  此次調查是為了更深入的瞭解孩子,瞭解幼兒園的,更好的瞭解幼兒園設計在功能交通外觀等方面的問題。

  調查的物件和遇到的問題:

  此次我們一組八個人對青島市南幼兒園進行了調查。由於幼兒園老師們對孩子的關切,我們被大多數幼兒園擋在門外,費盡周折我們來到了市南幼兒園。青島市南幼兒園始建於1994年,系市南區教體委直屬單位,座落在東部風景秀麗的浮山三小區,是一所具有現代化的教育設施、富有創意的園設環境、高素質的

  教師隊伍及創造教育特色的集示範、實驗為一體省級示範幼兒園。

  調查的資料:

  《託兒所、幼兒園建築的造型設計》、《幼兒園、託兒所設計規範》

  整理其中自己覺著對此設計比較有用的。

  應有全園共用的室外遊戲場地,其面積不宜小於下式計算值:室外共用遊戲場地面積(㎡)=180+20(N-1)(注:1、180、20、1為常數、N為班數(乳兒班不計))。室外共用遊戲場地應考慮設定遊戲器具、30m跑道、沙坑、洗手池和貯水深度不超過0.3m的戲水池等。

  嚴禁將幼兒生活用房設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託兒所、幼兒園的生活用房應佈置在當地最好日照方位,並滿足冬至日底層滿窗日照不少於3h(小時)的要求,溫暖地區、炎熱地區的生活用房應避免朝西,否則應設遮陽設施。

  託兒所、幼兒園宜在供應區內設定雜物院,並單獨設定對外出入口。基地邊界、遊戲場地、綠化等用的圍護、遮攔設施,應安全、美觀、通透。

  單側採光的活動室,其進深不宜超過6.60m。樓層活動室宜設定室外活動的露臺或陽臺,但不應遮擋底層生活用房的日照。

  幼兒衛生間應滿足下列規定:

  一、衛生間應臨近活動室和寢室,廁所和盥洗應分間或分隔,並應有直接的自然通風。

  二、盥洗池的高度為0.50~0.55m,寬度為0.40~0.45m,水龍頭的間距為0.35~0.4m。

  三、無論採用溝槽式或坐蹲式大便器均應有1.2m高的架空隔板,並加設幼兒扶手。每個廁位的平面尺寸為0.80m×.070m,溝槽式的槽寬為0.16~0.18m,坐式便器高度為0.25~0.30m。

  四、炎熱地區各班的衛生間應設沖涼浴室。熱水洗浴設施宜集中設定,凡分設於班內的應為獨立的浴室

  廚房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託兒所、幼兒園的廚房與職工廚房合建時,其面積可略小於兩部分面積之和。

  二、廚房內設有主副食加工機械時,可適當增加主副食加工間的使用面積。

  三、因各地燃料不同,燒火間是否設定及使用面積大小,均應根據當地情況確定。

  四、託兒所、幼兒園為樓房時,宜設定小型垂直提升食梯。

  託、幼建築的造型設計應反映公共建築造型的共同規律及託、幼建築自身所特有的環境特徵及空間特徵。它們都是透過各種造型相關的要素,如體量的組合、虛實的排列、色彩的處理、光影的變化及材料、質地效果等來創造託、幼建築所特有的心理感覺與個性特徵。

  (1)託、幼建築造型設計的原則

  (2)託、幼建築的造型設計應反映“新、奇、趣、美”的幼教建築個性風格,並應處理好建築內涵與形態之間的關係。

  (3)託、幼建築的造型設計應符合公共建築形式美的法則,即遵守統一與變化,對比與微差,均衡與穩定,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視覺與視差等構圖法則。

  託、幼建築造型特徵

  1)體量不大,尺度小巧。

  2)錯落有致,虛實變幻。

  3)佈局活潑,造型生動。

  4)新奇、童稚,直觀、鮮明。

  3)託、幼建築造型設計

  1)主從式造型

  ·託、幼建築主體是幼兒生活用房,服務用房、供應用房是其配體。託、幼建築的平面佈局已確定了這種關係,在建築造型設計中應突出主體建築鮮明的個性。而且兒童活動單元因其數量多且反映幼築個性,常組合成富有韻律感的建築群,形成托幼建築的主體,起主導支配地位。音體活動室因其功能要求及體量較大,常獨立設定,從而形式了兒童活動單元組群與音體活動室之間的主從關係。在建築形體組合時應突出主體富有韻律感的形態,強調某一建築符號的重複運用,強調形成整體組合群,並考慮活動單元群與其化體部之間的均衡。

  ·在造型設計時,應注意兒童活動單元這一群體的整體感,不應追求過多的變化,從而削弱其整體感。在具體處理時,應從建築形體組合、色彩的明度、材料質感等方面加強對比,強調其主導地位。

  2)“母題”式造型

  母題造型即運用同一要素做主題,在建築造型上反覆運用,並以統一中求變化的原則使“母題”產生一定的相異性,以達到託、幼建築的活潑、生動之感。

  託、幼建築的兒童活動單元因其形狀、大小,色、質等相同或類同,而且數量多,應強調並重復使用某種要素如體形、屋面、門窗等構成“母題”強烈的韻律感。

  “母題”有多種形式,託、幼建築的形體一般運用簡單的幾何形體如,正方形、矩形、六邊形、圓形及圓弧與直線相結合的複合形作為建築外形的基本要素;託、幼建築母題的內容還包括了門、窗、屋面、牆面及某些裝飾等均可作為託、幼建築母題的基本要素。

  “母題”的相異性即在統一中求變化的原則下產生基本要素的霜些部分的不同(相異),如圓與圓弧,直線與圓弧等等,變化不宜太多、太大,否則會破壞“母題”感。

  3)積木式造型

  幼兒建築的造型特色在於它與幼兒生理、心理的內在聯絡,積木這種遊戲器具不僅被幼兒所認知,而且其形體簡潔、明快,符合幼兒的特徵,常被用作託、幼建築重要的造型手法之一。積木式造型的基本要素是方、圓、三角形等幾何形體。積木造型並不是簡單地積木堆砌,而是要經過加工、提練並在託、幼建築的重點部位大膽使用。

  積木式造型常採用模擬手法表達“童話”意境,如有的似城堡、鐘樓,有的似林中營寨,有的似大自然中的動物等,形象生動活潑,靜中求動,多姿多彩,頗有童稚之氣和新奇之感。

  調查的內容:

  孩子們都是童真無邪的,喜歡童話,喜歡漂亮的顏色,所以幼兒園建築及其周圍環境的立意構思要反映出明快、活潑的兒童建築特點。從建築空間到建築細部、傢俱、衛生設施、採光照明、綠化配置的尺度都要適合兒童的需要,選擇生動、鮮明、有趣而為幼兒所喜愛和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造型、材料和色彩

  保證流線互不干擾,即活動流線和供應流線分開,後勤供應與垃圾處理應避開活動區域,最好設兩個出入口;合理安排道路,儘量少用地;

  出入口設定上,主要出入口應面向次要街道,避開擁擠車輛,若必須放在主幹道上,則應該內退一部分;方便家長接送,避免交通干擾。能為建築功能分割槽、出入口、室外遊戲場地的佈置提供必要條件。晨檢室宜設在建築物的主出入口處。

  幼兒園應根據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對建築物、室外遊戲場地、綠化用地及雜物院等進行總體佈置,做到功能分割槽合理,方便管理,朝向適宜,遊戲場地日照充足,創造符合幼兒生理、心理特點的環境空間。

  為了安全防護,不同性質房間的分割槽要明確,兒童用房與輔助用房要明顯隔離,防止幼兒到鍋爐房、洗衣房等處去,以免發生事故。樓梯、陽臺、建築細部的稜角以及大型活動器械的周圍要考慮安全和防護措施。戶外場地不宜種植有毒、有刺的植物。學前兒童不僅有遊戲、運動的需要,還有獲得知識的需要。活動室內應提供視聽電化教育裝置和有利於激發智力的色彩裝飾等。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10

  調查內容:瞭解幼兒園遊戲活動的現狀

  調查時間:20xx年6月—12月

  調查物件:西葛中心幼兒園大、中、小班幼兒

  調查方法:觀察法、談話法

  我們把遊戲看作是幼兒教育的基本活動,這是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的尊重,是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兒童學習成長的特點的尊重,是對幼兒教育規律的尊重。只有讓遊戲伴隨著童年,讓孩子的生活充滿希望和歡樂,讓教育隱含在遊戲之中,使遊戲既能保證教育上的自由,又能使兒童發展的過程實行自主建構,才能促使幼兒個性健康的發展。總之,一方面兒童在遊戲中滿足各種發展需要,實現自主發展;另一方面教師透過遊戲完成教育價值引導。幼兒遊戲是幼兒教育活動系統的基礎。

  在幼兒教育領域裡,長期以來佔統治地位的教育觀是以知識傳遞為價值取新大綱提出遊戲作為幼兒教育的基本活動必然要求徹底改變現狀,不僅要把遊戲的權利還給兒童, 還應透過教育去實現教育目的。

  首先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這不僅是因為兒童最喜歡它,它佔有兒童的時間最多,更重要的是遊戲最適合兒童發展,最能滿足兒童發展需要,能最好地促進兒童成長。由於學前兒童在遊戲中生活、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的特點,而將幼兒教育與小學區別開來,以遊戲為基本教育活動成為幼兒教育的特色。

  其次,由於幼兒園遊戲區別於自然狀態下的遊戲,它是在教育的特定環境下進行,因而具有教育性特點,幼兒園遊戲已將遊戲因素與教育因素有機結合。把兒童在遊戲中的主體性體驗、遊戲性體驗看作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是教育最重要的內容。

  現將目前我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這一情況做調查,情況如下:

  一、幼兒園遊戲中好的方面:

  1:我園的辦園理念是“民俗樂童、遊藝樹人”,因此,我園開展的大部分遊戲都以民間遊戲為主,緊貼主題。

  2:我園的遊戲豐富,形式多樣,同一種遊戲材料可以有多種玩法(如口袋的玩法,可以踢,可拋接,可頭頂、可用腿加跳等)

  3:教師們利用業餘時間,利用廢舊材料(如紙箱、易拉罐、PVC管、廢舊報紙、舊地毯等)製作了大量的戶外玩教具,如啞鈴、套圈、轎子、毛驢、龍、高蹺等等,豐富了活動材料。

  4: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課後開展了關於如何幼兒有效開展民間遊戲等教研活動,以便工作中更好的準備和組織遊戲。

  5:教師在實際組織操作中,對部分遊戲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如改編歌謠、改編遊戲規格等,使遊戲不枯燥,更適合本園幼兒。

  6:幼兒園在10月份舉行了親子游園會,由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12個遊戲,有效的促進了家園共育的進行。

  二、幼兒園遊戲中存在的問題:

  1、我們農村幼兒園辦園條件比較差,遊戲的材料、玩具及活動場地都受到一定限制。

  2、遊戲時間相對較少。

  3、忽視幼兒在遊戲中的主動性,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按部就班,把大綱中所規定的內容硬塞給學生,僅把遊戲當作在日常教學中的一種例行公事。

  4、忽視幼兒的主體性,幼兒在遊戲中沒有選擇權,不夠積極,有時甚至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遊戲。

  5、遊戲目標的定位上,老師會定位在單純的模仿練習動作上,而忽略兒童本身的遊戲的興趣點,很少給幼兒自我鍛鍊的機會。

  6、在戶外遊戲活動時兒童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易分散。

  7、家長對遊戲的偏見,有些家長孩子是關注孩子在幼兒園學了哪些知識,對幼兒園應該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不夠了解。

  三、 幼兒園遊戲分類的幾種形式

  (一) 創造性遊戲和有規則遊戲

  此類遊戲的分類受蘇聯的影響較大,它便於教師瞭解遊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但容易給幼兒園遊戲的開展帶來誤區。

  (二) 主動性遊戲和被動性遊戲

  1、 主動性遊戲兒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動外,更需要運用肢體、肌肉的活動去進行遊戲,兒童可以自由控制遊戲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遊戲的形式,如繪畫、手工、玩積木、玩玩具、角色遊戲、玩沙、玩水、唱歌。根據不同的遊戲方式,主動性遊戲可以再分為以下四種:

  (1) 操作性遊戲:運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動來進行的遊戲。大肌肉活動,如需手腳協調的攀、爬、拋、捉等動作;小肌肉活動,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圖等,需運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進行。

  (2) 建造性遊戲:兒童利用大小積木或拼插玩具來製作房屋、橋樑或其他物品。

  (3) 創作性遊戲:需要兒童用心去創作、運用簡單的材料製作物品,以表達其創作力。一切美工活動、玩沙、玩水遊戲均屬於此類。

  (4) 想象性遊戲:利用現有的物件或玩具,憑自己的想像力來進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遊戲。

  2、被動性遊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影、聽音樂等都屬於靜態接受資訊的活動。

  (三) 手段性遊戲和目的性遊戲

  手段性遊戲是指以遊戲的方式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即教學遊戲化。

  目的性遊戲是指為兒童提供為玩而玩、獲得遊戲性體驗的條件。

  此兩類遊戲的分類各有其獨特的意義。手段性遊戲把遊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制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遊戲。而目的性遊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遊戲。使兒童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並使個性、情緒及社會性方面得到發展,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兒童遊戲在實踐中由於教師缺乏操作性的指導,致使遊戲流於形式。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11

  摘要: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是備受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在當前我國的幼兒園教育中,教育部門正在出臺相關的治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政策,堅定地遏制幼兒園的“小學化”,堅持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針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調研,並且進行了綜合的分析,希望能夠為解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學前教育;小學化問題

  教育界對於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這個問題仍然缺乏一個系統的認識,相關的實踐活動和理論分析都很匱乏,例如,如何正確地認識“小學化”問題,如何考察並且量化小學化問題,如何解決小學化問題等等。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和探究。

  一、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現狀

  在20xx年的《教育規劃綱要》中,教育部對幼兒園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就是遏制幼兒教育“小學化”,與此同時,教育部也採取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正在大力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小學化”是人們在研究幼兒園教育時所經常用到的專業術語,從文字本身而言,人們通常認為“小學化”這三個字是指:把小學所學習的內容運用到幼兒園教育中,把小學中的教育評價方式也相應地遷移到幼兒園教育中;從教育形式來看,透過小學化,幼兒園課堂由課堂教學取代了遊戲;從教育內容來看,幼兒園過於追求知識的深度、難度和廣度;課後作業來看,課後作業較為繁重,孩子們用來玩樂的課餘時間減少;從學校制度來看,教學考試評價成為判定教師水平的主要標準,過於重視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幼兒的教育過程。

  二、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分析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這個問題的出現是多種因素共同組合最終所導致的結果,有許多根深蒂固的因素都是導致小學化的原因,例如我國重視早教的傳統教育、應試教育和功利化教育等等。我們首先要清晰地認識到,小學化並不僅僅是幼兒園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教育界出現的問題,小學化問題只是整個中國教育界應試教育問題的延伸,學生從幼兒園教育開始,然後經歷小學、初中、高中,最後到大學,一直離不開考試,幼兒園作為一切教育的始發點,自然得到了廣大家長們的格外重視,每個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把孩子們送到各種輔導班,補習英語、算術,有的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藝術細胞,還給孩子額外報了鋼琴、跳舞等藝術輔導班,大大縮短了他們的週末娛樂時間,孩子們成為競爭之路上的犧牲品,幼兒教育也逐漸成為生存競爭工具。

  有許多幼兒園是直接對接小學的,從某個幼兒園畢業的孩子會被直接送往固定的小學,因此,這些幼兒園中,有的就直接模仿目標小學進行相關的課程設定,為小學教育打基礎,實際上這對孩子們的危害極大。從應試教育的原因看,我們可以繼續向深處挖掘,那就是我國的文化環境和思維慣性,我國的文化傳統是實用性較強的文化,因此,我們的教育界比較重視具有實用性質的文化,例如算術、文字等等,而精神文明不能用物質來衡量,則顯得不太關注。

  三、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解決方法

  1.重視輿論引導,傳遞科學幼兒園教育理念

  要想解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幫助廣大家長和幼兒教師走出幼兒園教育的誤區,這是解決小學化問題的一個重點。在20xx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背誦《百家姓》的女孩子王仙妮紅極一時,在廣大家長朋友中掀起了一陣“神童熱”,一時間,背誦元素週期表,背誦百家姓,背誦圓周率的趨勢紅遍了大江南北,但是,這種死記硬背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不應當讓孩子成為為家長撐面子的工具。因此,社會和公共部門應當傳遞合理的幼教理念,不要一味地向社會推薦幼年神通,而是要向社會傳遞培養綜合素質優良、擁有歡樂童年、能夠健康成長的孩子的教育觀念。

  2.要規範小學學校的招生規章制度

  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要想解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問題,我們必須對小學招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力求小學招生的合理化、規範化。小學的招生標準應當降低,不應有拼音、識字和算術知識的過高要求,從而讓幼兒園教育中的此類課程逐漸消失,在小學教育安排中,我們應當盡力實現小學的零起點,也就是讓孩子們剛剛步入小學時都處於一個相同的學習狀態,從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家長對孩子們的“搶跑”行為。

  3.嚴格監管幼兒輔導市場

  隨著家長對孩子幼教的重視,許多人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多種多樣的輔導班之中,這對孩子們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我們可以從有效監管幼教輔導市場的角度出發,杜絕幼教輔導的發生。相關部門應當嚴格要求幼教輔導機構,對其資質提出嚴格的高要求,不能讓其變為一味的盈利機構,在學前教育越來越火熱的情形之下,幼教市場的有效監管顯得尤為重要。

  總而言之,我國當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我們應當採取有效的策略,遏制幼兒園的“小學化”,還給孩子們一個快樂成長的童年。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12

  秦都品格奧林匹克幼兒園膳食營養調查分析 學齡前兒童處於生長髮育的關鍵階段,其營養膳食狀況處於保障兒童身心發育,預防疾病和長期健康水平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的膳食結構、飲食行為、食物加工方式等發生了很大變遷,為了解幼兒園兒童營養膳食水平,有針對性地做好幼兒園兒童膳食指導工作,特對我園各年齡階段幼兒作膳食調查。

  一、物件和方法

  1、物件:我們幼兒園餐點實行的是三餐兩點制,大班組抽出幼兒100名,中班組抽出幼兒100名,小班組抽出幼兒100名,小小班組抽出幼兒50名。

  2、方法:對20xx年10月第二週的帶量食譜進行抽樣調查。按稱重法逐日進行調查,並輸入電腦營養分析軟體計算每日每人攝入量。

  二、結果:

  1、主要營養素攝入量經營養分析,計算出每人每日各種食物的平均攝入量,主要營養素的供給情況見表可見營養攝入量達到或大於ROA的有熱量,蛋白質,鐵。在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攝入方面Vc、鐵、鋅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

  2、營養素供熱情況從營養素供熱情況看,三大營養素脂肪,糖、蛋白質供熱比例屬正常範圍。 三、討論

  1、本次營養調查表明我園的膳食營養水平能基本滿足學齡前兒童生長髮育的需要,但Vc、鋅、鐵還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在下次的食譜中,我們會改進不足,全面滿足學齡前兒童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素。

  2、兒童健康和生長髮育有賴於充足的營養素的供給,本次營養調查的結果說明我園的膳食營養結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而食堂操作人員也是至重要的,因為他們是帶量食譜的實施者,負責質量把關和具體加工。其業務水平和膳食營養水平密切相關。以後我們會定期在幼兒園中開展營養調查和培訓,真正做到食譜帶量準確,膳食營養結構全面,均衡,適量。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13

  在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時,我們常發現有的幼兒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不相一致。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怎樣才能使幼兒的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一致呢?為此,我們做了認真的調查和分析。

  一、調查方法

  我們在全區調查了區屬不同性質的幼兒園。調查物件:中班4-5歲幼兒200名。調查以開封市品德教育評估標準以及我區中心教研組制定的評估標準為依據。調查方法是採取隨機抽樣,以問卷為主,兼聽、查、看等方法相結合進行。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調查結果看,幼兒回答是令人滿意的,回答問題正確的佔幼兒總數90%以上。如回答跟爸媽上街要不要買東西?為什麼?如果不買怎麼辦?正確率高達98%。由此可見幼兒對道德行為的好壞是能正確分辨的,說明幼兒園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是有成效的。

  為了弄清孩子的真實表現,我們又對其中50名幼兒進行了家庭調查。從調查結果看,幼兒的道德行為表現是很不理想的,幼兒的道德認識與行為是嚴重脫節的。如對幼兒提問的第一個問題客人來了怎麼辦?客人走時怎麼說?有一位幼兒這樣回答:客人來我把他請進屋,然後給他倒水,再給他拿水果吃。客人走時我對他說再見,歡迎你下次再到我家來玩!這樣的回答,誰聽了都會滿意。可是,這位幼兒的媽媽卻說:這孩子,家裡來客人他什麼也不說,有時讓他說他也不說。如再問一幼兒:跟爸媽上街時要不要買東西?這位幼兒說:不要他們買。為什麼不要買呀?老師說不要亂花零錢。街上有些東西不衛生。可我們在問她奶奶時,奶奶說:我們這孩子真沒辦法,只要帶她上街,看見什麼要什麼。如果不買她就哭。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在10%的教師家庭中,幼兒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統一的佔80%(5人中有a人是一致的);在24%的幹部家庭中幼兒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相統一的佔50%(12名中有6人是一致的);在50%的工人家庭中認識與行為相統一的佔19%。(26人中只有5人是一致);其他家庭中幼兒的認識與行為相統一的更少。總之,從對50名幼兒調查中,認識與行為相統一的只佔3%左右三、值得我們注意的幾個問題幼兒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相互脫節,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如果忽視了這一點,我們的品德教育將會成為一句空話。

  教師對幼兒的教育不僅使孩子具有一定的道德認識,更重要的是使這些認識轉化成他們的行為。我們認為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對幼兒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時,要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恆,導之以行。在使幼兒明白道理的同時,著重從培養幼兒的道德情感入手,使幼兒懂得:遵守道德規範,不能光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而要使自己的情感符合道德規範。同時,及時糾正幼兒從自己的感情出發,不自覺地做出不合道德要求的事。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幼兒時,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去影響他們,要以情育情,豐富幼兒的道德情感,這樣才能有利於幼兒良好行為的形成。

  2.當前獨生子女增多,作為父母應切實負起第一任教師的責任幼兒在家時,父母要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更要成為幼兒的榜樣,一言一行要為幼兒樹表率,同時還要注意對孩子嚴格要求與尊重孩子相結合,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不失時機地進行肯定與表揚,從而養成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特別是孩子在家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儘量多做一些他們能做的事。父母不要大包大攬,在孩子做的過程中要及時加以提醒和指導。如早上穿衣、戴帽,要讓幼兒自己動手,不要因為家長急於上班或爺爺奶奶的疼愛,而替孩子穿戴。

  3.建立幼兒園與家長聯絡制度,取得二者教育的一致性現在幼兒園每個班都有與家長的聯絡,但真正聯絡的似乎不多。因此幼兒在家裡的表現老師不知道,幼兒在幼兒園的表現家長不知道,這樣就很容易造成教育的不一致性。所以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時,要切實加強與家長的聯絡。幼兒園的教育內容與要求要讓家長知道,幼兒在家裡的表現也要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應針對幼兒在家裡的表現,有的放矢地教育幼兒。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4.家長要有選擇地帶幼兒參加社會活動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家庭的社會交往逐漸增多,所以社會上一些人的不良行為也會直接影響幼兒,對幼兒道德行為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父母要有選擇地帶幼兒參加社會活動,有選擇地看一些電影、電視,有選擇地去一些文化娛樂場所,同時,還應對幼兒聽到和觀察到的不良社會現象,告訴幼兒哪是好,哪是壞,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逐漸提高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

  5.創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幼兒園要適當開辦類似專題講座性質的家長學校,不斷提高幼兒父母的自身素質;爭取社會力量,為幼兒為大家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以促進幼兒道德行為的形成。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14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許多家長不看了解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裡有兒童專門需要的裝置和玩具;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老師;有兒童喜歡的夥伴……然而更能吸引兒童的卻是為他們準備的組織活動。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生活活動、教學活動和遊戲活動。

  二、幼兒園的生活活動

  幼兒園活動是兒童在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這裡的生活活動特指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除了教學活動以外的一切日常活動。它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園課程區別於其他階段課程的主要特徵。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活動是指來園、離園、進餐、盥洗、睡眠、散步、自由活動等。

  來園活動是指早上從兒童入園的第一次有組織的班集體活動開始之前一段時間內的活動,是兒童從分散家庭生活進入幼兒集體生活的過渡性環節。由於兒童入園時間不一,來園活動只能分散。來園活動中,教師的任務是接待兒童,安定兒童情緒,為他們愉快的地轉入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做好準備。來園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接待、健康檢查和組織活動。

  離園活動是兒童一天集體活動的結束。教師的任務是做好結束工作,使兒童愉快的離開幼兒園。結束工作包括活動室玩具、用具的整理,兒童儀表的整理,以及讓兒童上廁所,帶好回家用品等。

  進餐包括早餐、午餐、晚餐和午睡後的點心。根據兒童身心發育的特點,幼兒園要制定正確的飲食制度,兒童進餐必須定時必須按定時定量,開飯要準時,進餐間隔應為3~4小時。兒童應在整潔的環境和愉悅的氣氛中進餐。

  睡眠能恢復機體的活動能力,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大意義。保證學前兒童有充足的睡眠,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很重要。

  兒童的盥洗活動包括大小便、洗手、洗臉,養成早餐、晚上、吃東西前後、大小便、手臉弄髒後主動清洗的好習慣。培養兒童良好的大小便習慣和不隨意地便溺習慣。

  散步是指教師組織兒童在公園、街道、或幼兒園內進行愉快的步行。步行可以培養兒童毅力。散步可以擴大兒童的眼界,豐富兒童的知識,發展兒童的智力。在新鮮的空氣中散步,還可以增強兒童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兒童對疾病的抵抗力。

  二、兒園的教學活動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根據不同的標準分為不同的型別。

  根據幼兒園不同的教學活動組織形式的幼不同,可分為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1、根據教學活動是側重於多個領域還是一個領域,可以分為綜合教育和分科教育;2、根據活動中的學前兒童的參與形式,可分為體驗性教學活動和表現性教學活動的兩大類。

  1、根據組織形式分

  根據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的不同,分為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集體教學是一種按學生年齡,學習程度分成固定人數的班,教師以班為單位,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組織教材,並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按固定的時間表進行連續教學組織形式。分組教學是按照兒童的學習能力或學習成績來分不同的小組進行教育的一種組織形式。個別教學是指教師對個別兒童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與“班級教學”相對,為集體教學的一種輔助形式。個別教學,教師能夠更好地考慮每個兒童的能力,接受程度,照顧個別兒童的特點和興趣,但需要花費教師較大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更多的時間和人力。

  2、根據活動領域分

  根據活動是側重於多個領域還是一個領域,可分為綜合教學與分科教學。綜合教學是指融合多學科的教學內容,以主題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其主要形式是以主題為基本線索的綜合活動。在同一個主題內部,充分綜合各學科教學內容,各種教學方法和收段,以提高教學活動的綜合效益。綜合教學強調兒童發展的主題性和學習的主體性,但相對地忽視了知識系統與連線線,未能較好解決綜合的策略與方法問題,並且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綜合素質。

  分科教學是以科學為中心組織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各學科分別按照順序、學習時數和期限。每一學科以本科知識體系為中心,教材按相應學科的邏輯體系組織。分科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重視教師的知道作用。目前幼兒園的分科教學活動主要可分為健康活動、語言活動、社會活動、藝術活動以及科學活動和數學活動。

  3、根據學前兒童的參與形式分

  根據學前兒童在活動中的參與情況,教學活動可以分為體驗式教學活動和表現型教學活動兩大類。

  體驗式教學活動是以學生在教學中的體驗為基礎來考慮教學問題,它指的是引導學生透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這樣一種教學理念和方式。因此,體驗式教學活動是一種價值取向,指引著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改變,促使教師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獨特感受與個性發展。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將更加關注學生主體,積極採取有效的措施,創設情境,保證學生獲得親身的感受與認識。

  表現性教學是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為基礎進行教學的一種型別。它以學前兒童在教學中的表現活動為重點,目的是讓兒童在教學活動能夠參與,並展示自己的各項能力。體驗式教學活動包括藝術審美、科學探索活動、語言閱讀活動、社會活動等表現性教學活動包括健康活動、語言講解活動、數學活動繪畫、手工、音樂活動等。

關於幼兒園的調查報告15

  目前,幼兒教育出現了小學化傾向,所謂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指一些幼兒園為了迎合部分家長的錯誤需要,提前對幼兒進行小學教育的不良傾向,提前把漢語拼音、書寫漢字、數學運算等小學一年級的部分教學內容納入了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甚至把幼兒園的學前班辦成了“小學預科”班。大部分民辦幼兒園和相當一部分公辦幼兒園中,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日趨嚴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勢。這種違背幼兒教育規律,損害兒童身心健康的做法,需要教育部門下大力氣加以糾正。

  曾有新聞報道,廣州某小學在今年的“幼升小”入學考試中,出現了這樣一些試題:“4-1在什麼時候等於5?”“哪個詞既是它的反義詞又是它的近義詞?”“17-18+19+20=?”許多試題不但孩子答不上來,連家長也被難倒了。面對這些試題,我們忍不住要問:“這些知識,孩子如果都知道的話,那還有必要上學嗎?難道在幼兒園提前學習掌握小學知識,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了嗎?”

  學不完的知識,孩子變成小學預科生;課外輔導班成負擔,孩子害怕上小學;被迫學習成壓力,孩子拿桌子出氣,等等,這些現象說明幼兒教育問題多多。

  一、“小學化傾向”的弊端

  1.對幼兒的身體發展有害

  “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體發展有害。幼兒正處於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並引起心理上的變化,如表情呆板等。過早、過多地規範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症狀產生。

  2.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害

  “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害。過早地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幼兒時期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學習過於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扼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3.對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利

  “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全面發展不利。在幼兒階段所進行的小學式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由於這種做法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的發展,忽視了全面性發展的要求,結果,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被削弱了,其他各育的發展要求被忽視了,導致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片面性。

  4.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

  “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由於一些學前班使用的是小學一年級教材,其教學內容和小學一年級是重複的。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於重複教育,使這些兒童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生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升入二年級以後,面對新的學習內容,一下子不能適應,結果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都得以產生。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

  首先,是廣大不懂幼教規律的家長的錯誤需求。當孩子回到家時,多數家長最先關心的就是:今天在幼兒園吃沒吃飽?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今天認識了什麼字?背了幾首詩?……當家長把這些方面作為考查幼兒的主要發展時,它所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幼兒的自我為中心和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之路。

  其次,有些幼兒園辦園目的不端,違心去搞小學化。許多被學生家長叫好的幼兒園的辦園“秘訣”就是多凸顯孩子的外顯行為,如語言、識字、英語、速算、早期閱讀、體育專項訓練等,因為這些方面週期短,在孩子身上見效快,家長能看得見、摸得著。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個性、興趣、智力潛能等方面的培養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易在孩子身上迅速體現,因而幼兒園就“避重就輕”,以博得家長的滿意。

  再次,有些教師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重要因素。缺乏專業的幼兒教育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傾向於管理、教學小學化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業務研究部門監管、培訓不夠,也是造成小學化傾向的重要原因。

  三、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措施

  1.加強對幼兒教育的行政監管

  幼兒教育並不是單純的幼兒園教育,需要社會各方面給予廣泛的關注、理解與支援,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幼教事業的監督管理,切實發揮監管與扶持的職能。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加大監管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為改善辦園條件和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提供必要的基礎性支援;另一方面,要給改制幼兒園提供政策性援助,使幼兒教育在進行成本核算後能夠順利進入市場化運作階段,這是杜絕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的根本。

  2.幼兒園樹立正確的幼教理念

  正確的幼兒教育是以促進每一個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的,幼兒教育要以幼兒為中心,要把幼兒當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切實貫徹“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入學準備理念,當前國際流行的入學準備教育包括五大領域:身體健康和動作技能、語言發展、認知和一般知識、情緒和社會性、學習方式。幼兒園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幫助幼兒全面健康成長。

  3.注重教師專業素質培養

  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直接關係到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因此,透過各種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至關重要。

  幼兒園應開展各種培訓,幫助教師踐行以下觀念和行為:一是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幼兒健康的人格、培養幼兒非智力因素等;二是幼兒是用“行動”來思考,靠“感官”來學習的。教師要讓幼兒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和嘗試。要使教師能夠真正關注幼兒的實際發展狀況和主體性的發展,將教學目標與多方面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教育行為上避免“小學化”現象。

  4.統一課程設定,編撰標準教材

  目前,學前班課程設定大多照搬小學,教材編寫不規範。有的編撰出版者功利思想嚴重,只注重效益,對教材胡編亂印。有的幼兒園直接選用一年級課本,這種教材並不適用於學前教育階段,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組織專業人士統一編撰科學、適用的學前教育教材。

  5.加強家長教育,擺正家長幼教觀念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家長的教育觀念和需求的牽制,可以利用幼教專家講座、大眾傳播媒體、家園合作等形式廣泛宣傳幼兒教育的科學理念,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幼教態度,從而使家長淡化對幼教的功利心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