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校徽欣賞

芝加哥大學校徽欣賞

  芝加哥大學(TheUniversityofChicago),簡稱芝大(UChicago),位於美國國際金融中心芝加哥,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常年位列各個大學排行榜世界前十。這裡誕生了“芝加哥經濟學派”(ChicagoSchoolofEconomics)等以人文社科為主的眾多芝加哥學派,走出了世界超過30%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世界經濟學、社會學最重要的研究教學中心之一。而從曼哈頓計劃開始大批科學家彙集於此,在“原子能之父”費米的領導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臺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ChicagoPile1)[11-14]、成功開啟人類原子能時代[15],並創立了美國第一所國家實驗室阿貢國家實驗室和之後著名的費米實驗室,進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學界的重要地位。

  芝加哥大學1890年由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創辦,素以盛產諾貝爾獎得主而聞名。按相關機構統計,截止至2016年,共有92位諾貝爾獎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學習過,位列世界第四。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崔琦均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華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曾在芝大擔任化學教授。另有10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六)、4點陣圖靈獎得主(世界第八)以及22位普利策獎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學習過。美國第44任總統曾長期在芝大法學院任教(1992-2004年)。

  2016-17年,芝大在USNews本科排名中位列全美第3名[26],在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QS世界大學排名以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均位列世界第10,在us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3。

  歷史發展

  創立時期

  芝加哥大學(TheUniversityofChicago)的前身是由美國浸信會建立的一所教會學校,該校與芝加哥大學同名,但在1886年由於財政問題而倒閉。而隨著人口向西部遷移和工業發展,遠離發達東海岸的美國中部急需一所一流大學以順應發展。擁有遠見卓識而樂善好施的美國石油大亨約翰·洛克菲勒憧憬這裡會誕生一個與哈佛、耶魯比肩的大學;1890年,洛克菲勒在原先倒閉的教會學校基礎上開始重新籌建芝加哥大學。經過慎重考慮後,洛克菲勒選擇年僅35歲的著名教育家威廉·哈珀(WillianR.Harper)作為籌備芝加哥大學的助手。1891年7月1日,哈珀因為出色的工作被任命為首任校長[29]。

  芝加哥大學還未完全成形,哈珀便為該校制定了嚴格的教師和學生選拔標準。他希望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建成“一所可以和東部的哈佛和耶魯媲美的大學”,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到無情的引進有才能的教師、學生和管理者中去”[29]。為籌辦芝加哥大學,哈珀發揮了他強大的鼓動力,說服了8位在任的大學校長和近20名的系主任辭職來芝加哥執教,這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的[30-31];比如,他去當時著名的心理學研究中心克拉克大學(ClarkUniversity)訪問,離開的時候“挖”走了三分之二的教師和一半的研究生[29]。

  高漲的辦學熱情使得哈珀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了一個總數為120人的一流研究和教師團隊,修建了10棟樓;1891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成立,併成為學校三大組成機構之一,對之後各個芝加哥學派的建立作了較大貢獻[32-33]。1892年10月1日,芝加哥大學正式開課。最初建立的學院有:商學院(1898年),法學院(1902年)和東方研究所等[34]。到1894年,芝加哥大學已成為美國高等教育與研究的領袖之一[35]。一座新的一流大學誕生了,如哈珀所言:“(這裡)每片碎屑都是新的,卻如蒼山一般牢固”。而後,哈珀在芝加哥大學進行了一些改革,奠定了芝加哥大學在美國學術界的重要地位[30]。哈珀受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洪堡精神”(崇尚教學研究合一)的影響,結合了美國的人文學科大學與德國的研究性大學的優勢辦學,主張大學的目的是深入研究,大學生應該在地方社群完成大學的頭兩年基礎課程以應付後兩年的緊張學習——這一思想直接催生了幾十年後覆蓋全美的美國社群大學(CommunityCollege)體系[30]。在這種理念的驅使下,哈珀在課程上做了大膽創新,創立低年紀學生學院,全年不間斷提供基礎課程、不分寒暑假滾動式授課和學習,同時允許完成學業的學生在任意學年的任意時候畢業,然後進入“深入研究”階段[30-31]。

  哈珀本人並不畏懼在必要時向學術傳統挑戰,無論是入學標準還是畢業標準他都不希望芝加哥大學對任何其他大學亦步亦趨[29]。哈珀開了高等學府招收女生和任用女教師的先河,同時從建校那天起,芝加哥大學向所有少數族裔開放;哈珀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了美國大學的第一個社會學系,並親自擔綱了美國的第一個延伸教育系統的建立,以提供函授和夜校、週末學習課程給那些不能在通常時間或在通常地點上課的人;他率先透過廣告、公告欄和群發郵件對芝加哥大學課程和活動進行全方位的'宣傳,他較早建立嚴密的公共關係網以維護大學的資金運轉,並且為芝加哥城和美國政府的多個委員會服務以擴大芝加哥大學影響[30]。在管理上,他大膽放權,鼓勵行政人員發掘人才和新課程。他在自己一手支援創立的社會學系的教授的幫助下,把芝加哥大學的行政等級和管理機構改革成當時其他大學努力效仿的高效、簡單模式[31]。而所有這些複雜的改革都是在短短兩年間上馬並同時進行的,以至於芝加哥大學在當時成為了最讓媒體和大眾關注的大學之一;這些在當時被稱作“哈珀鬧劇系列”的話題後來被正名為“一場高等教育革命”[30]。

  在芝加哥大學任校長的14年間,哈珀被稱為“芝加哥的匆忙的年輕人”。儘管行政事務佔據了大量的時間,哈珀依然騰出時間教課和寫作——他認為行政人員不能獨立於授課之外,所以在兼任校長與系主任的情況下,仍然給自己排了全職教師的課[29]。威廉·哈珀於1906年死於癌症,年僅49歲,卻留下了一所偉大的大學,成為其他大學公開或私下效仿的物件,被稱為“教師們的教師”[36]。歷史學教授弗雷德裡克·盧道夫(FrederickRudolph)曾在1962年的著作《美國大學史》(TheAmericanCollegeandUniversity)中寫道:“芝加哥大學的創立對美國高等教育整體風貌的塑造是那個年代任何其他事件都無法企及的,它的創立是美國曆史上代表時代精神的事件之一。”[2]

  崛起時期

  在芝加哥大學第五任校長羅伯特·梅納德·哈欽斯(RobertM.Hutchins)在任的24年裡,芝加哥大學經歷了許多重大變革。哈欽斯提出了旨在防止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過分專門化的“芝加哥計劃”,對其他美國大學的本科通識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哈欽斯建立了沿用至今的本科生核心課程(CommonCore),並將研究學院重組為四個學部[2]。在他的帶領下,芝大平穩渡過了美國經濟的大蕭條時期(GreatDepression,1929年-1933年)。

  二戰期間,芝大在曼哈頓計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時期,大批物理學家聚集芝大,奠定了該校在自然科學界的地位[37]。

  為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家格倫·西奧多·西博格(GlennT.Seaborg)帶領團隊在芝加哥大學喬治·赫伯特·瓊斯實驗室(GeorgeHerbertJonesLaboratory)於1942年9月首次分離並測量出94號放射性元素鈽;之後,95號元素鋂、96號元素鋦也在芝大被化學認定[38]。而在1942年12月2日,著名物理學家費米(EnricoFermi)及其助手們在芝加哥大學StaggFieldStadium內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核反應堆,命名為“芝加哥一號堆”(ChicagoPile-1),成功產生可控的核裂變鏈式反應;這一成就是原子能時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為兩年後的原子彈誕生奠定了基礎,芝加哥大學也因此被稱為“原子能誕生地”[15]。

  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反戰運動以及女權主義的興起,芝大校園內的學生運動進入高潮。1962年,學生佔領校長辦公室以抗議學校租賃政策。1969年,為抗議學校開除左翼文人馬琳·迪克森,400名學生佔領行政大樓達兩週之久。

  2008年,大衛·G·布斯(DavidG.Booth)向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一次性捐助3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芝加哥大學得到的最大一筆捐款,也是有史以來任何一所商學院得到的最大捐款;為了紀念自此捐款,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正式改名為“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ChicagoBoothSchoolofBusiness)[39]。

  2009年以來,一項耗資二十億美元的計劃使芝大校園進一步擴充套件,其中包括Palevsky南校區宿舍樓、傑拉爾德拉特納田徑中心、一所新醫院以及一座新的科學大樓。2011年以來,包括一座十層的醫學研究中心和儒勒·格溫納普生物醫學中心在內的重大建設專案進一步增強了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的實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