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戰記》讀後感

《高盧戰記》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盧戰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高盧戰記》讀後感1

  第一次聽說凱撒是因為小時候看了一部很老的電影叫《埃及豔后》,那時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一個無恥的君王。後來瞭解到他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但對於他的印象依然不好,因為他竟然將自己十幾歲的女兒嫁給了足可以做她爺爺的龐培。直到上了大學才知道他原來還是一個歷史學家,於是我就去讀了他的《高盧戰記》。

  第一次讀這部作品時,作為軍事愛好者的我就被書中激烈的戰爭、清晰的文筆、詳實的記錄所吸引,覺得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幾乎沒有缺點的軍事家。他自己謙遜地把這部書叫作《commentarii》,即《隨記》或《手記》之意,表示不敢自詡為著作,只是直陳事實,供人參考而已。在敘述過程中,他處處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自首至尾,通篇都用異常平靜、簡潔的筆調敘說戰事的經過,不露絲毫感情,既不怪怨他的政敵,也不吹捧自己,即或在一兩處地方提到自己的寬容和仁慈,也都只是轉述別人對他的看法。這似乎是一種極為鬆散的平鋪直敘。就連當時最著名的文學家西塞羅也禁不住讚揚它的“樸素、直率和雅緻”,其實這正是愷撒寫作時一心要追求的效果。愷撒在樸素的文風后面想要表達的其實是非常曲折含蓄的心理,他想表明,儘管他在首都的政敵整天在他背後飛短流長,百般中傷他,他卻是義大利北部真正的屏障,正是因為有他像長城般地矗立在北方,才有義大利的繁榮和安寧。儘管他採用了毫不引人注目的風格,但是在字裡行間從來沒有忘記插入一兩句話,而且往往是在關鍵時刻提出這樣的觀點,來表明自己在每一次艱苦卓絕的戰爭轉折點所起的重要作用。

  看似輕輕地一筆帶過,實際包含了無限深意。其實我們大可抱著看凱撒如何在人民中間進行自己公關活動的態度閱讀這本書,把它看成一部凱撒自己對於自己七年來在外高盧的一系列行動的辯護和宣傳,為自己很多沒有徵求得到元老院授權,以及一些實際上暗藏著陰謀的活動進行辯解,並且透過一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勝利和自己樸素平淡的言語來征服平民的心。全書引用了第三人稱,給人一種距離感,似乎凱撒自己對於自己的一些列成功並非那麼好大喜功,而是一直處於一種平淡的態度。但是稍加祥讀,便能讀出其中未到。頻頻出現的戰事吃緊的時候凱撒親自出現鼓舞士氣反敗為勝,自己的命令被部下貫徹從而成果,沒有貫徹而造成隨時,自己時時刻刻展現出來的先見性(當然很多都可以被認為是事後諸葛亮)。

  對於自己的敵人平淡而乏味的描述,雖然似乎介紹了他們的風土人情,給予了相同的,超出蠻族應有的重視,但是實際上文字之間透露出對於他們蔑視。即使抬高對手,也是在作戰的勇力上面,從而反襯出自己部隊所面臨的困難和艱險,也就更加顯示出了部隊的專業和功勞。和維欽託利的驚世大決戰,在凱撒的筆下,變成了一次高盧人純粹憑藉人數圍攻羅馬人的徒勞。唯一的危機在凱撒的鼓舞之下很順利的得到了解決。不過這次戰役的具體細節在歷史已經得到了公認的還原,維欽託利這個蠻族少有的將才,引誘羅馬人對自己實行包圍,並且進而實現了對羅馬軍團的反包圍。如果不是蠻族人的骨子裡性格容易急躁,容易自暴自棄,缺少一種韌性,那麼凱撒的命運估計也和克拉蘇一個樣子了。

  凱撒已經注意到了用文章來引導公眾的注意力,並且獲得他們的同情或者支援。這些細節性的東西簡直數不勝數,讀起來真的是一部公關學的教科書。如果之前對高盧戰史有著瞭解,那麼的確方便對這本書寫作東西和引導方式的理解。透過這本書,連我自己也對新聞和媒體對於主流民意的控制力量深信不疑。的確,一篇好的文章的確能徹底扭轉一個人完全不利的公共形象。聯想到現在社會的公共事件,的確,在普遍缺乏具有理性思辨的人群中間,一篇巧妙的公關文章的卻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從而達到幕後人期待的效果。

  《高盧戰記》讀後感2

  一、高盧戰爭的性質

  顯然高盧戰記中記載的戰爭是高階文明對低階文明發動的不正義的侵略戰爭。從公元前58年凱撒出任高盧行省長官以來到公元前49年這九年間,凱撒在高盧連年征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把俘虜變賣為奴隸,獲得了大量的戰爭紅利。而高盧人也連年發動起義抵抗,其原因凱撒也心知肚明“一切人的本性都是愛好自由,痛恨受奴役的”(第三卷一零)

  二、羅馬人的戰法

  比起高盧人,羅馬人更加甲堅兵利,喜歡用正面衝擊的打法來決定戰鬥的勝負。羅馬人往往會選擇這樣的戰場,中間是一片平地,最好是向下延伸的緩坡,而兩邊則要地形險峻陡坡以保護重步兵的兩翼,把老兵列成方陣在前,在留部分預備隊在後,在於敵人接觸時先投擲輕矛壓制,接著就以白刃衝鋒將敵人擊潰,緊接著就是騎兵的隨後掩殺了。這招屢試不爽。

  而且羅馬的行軍速度極快,還善於修築橋樑。很多次高盧的部族剛剛開完會宣佈要起義還在聚攏人馬,羅馬人就一個急行軍,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目瞪口呆的高盧人面前,將其擊潰。

  羅馬人的'核心武力是羅馬軍團的重步兵,這些士兵都是由羅馬人組成,而其他輔助性的弓箭手被外包給努米底亞人,克里特人。騎兵則被外包給高盧人和日耳曼人。

  讀到第三卷的一七到一九,一個副將薩賓努斯,他帶領3個軍團和文內幾人交戰,先是視敵以弱,驕敵之志,然後用間,派了高盧奸去誘使敵人來最追擊,然後以逸待勞將敵人一擊擊潰。整個流程讓我十分驚豔。但是後來讀到第六卷,拉頻努斯也用類似的計策大敗了德來維里人,才發現這個戰法可能是很多羅馬高階將領的共識。

  三、羅馬人、高盧人、日耳曼人

  羅馬人在三者中無疑是文明程度最高的。無論是兵器甲冑,軍事制度還是行政後勤,國家體制都要比高盧人和日耳曼人高階很多。所以在戰爭中高階文明吊打了低階文明。雖然金髮碧眼的高盧人和日耳曼人高大雄壯,但是打起來總是被比他們矮小的羅馬人揍趴在泥地裡。

  高盧很大,北邊包括不列顛,南到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西到大洋,東到萊茵河都算高盧,而高盧人又分成很多個部族,內鬥不休。內鬥之外還藉助外來勢力,有的人如愛杜依人,雷米人就投靠了羅馬,而塞廣尼人引日耳曼人過萊茵河幫忙。

  高盧人無疑是蠻子,但是又是半開化的蠻子,因為他們有農田,也有祭祀階層,靠耕種為生。正是他們對土地的依賴,侷限了他們的戰爭耐力。羅馬人在戰鬥中擊潰了高盧人的主力之後,高盧人就會鑽進老林子裡躲藏。對此,羅馬人的三板斧就是蹂躪高盧人的土地,劫掠他們的牲畜,縱火。高盧人立馬就扛不住了,又鑽出林子投降,獻上人質。次次如此,無一次例外。

  比起高盧人,日耳曼人當時更加生番,他們依靠狩獵和畜牧為生,物質條件十分匱乏,但是對土地卻不依賴。羅馬人擊敗日耳曼人之後,日耳曼人也鑽老林子。但羅馬人卻只能望林興嘆,因為進樹林,分散搜尋會遭到伏擊,大部隊集中往往一無所獲,而且進入林子太深,後勤則沒法保障,而日耳曼人不事農業生產,因此也無法因梁於敵。所以日耳曼人雖然打不過羅馬人,但羅馬人也拿日耳曼人無可奈何。這也是農耕強國對遊牧民族的困境,不是打不過,而是找不到。後勤限制了征服。

  高盧人的悲劇是他們既打不過比他們文明程度高很多的羅馬人,也打不過比他們更野蠻的日耳曼人,想要去虎吞狼,借日耳曼人打羅馬人,卻被日耳曼人鳩佔鵲巢。無可奈何,只好引羅馬人打日耳曼人,則被羅馬人奴役。夾板捱揍,不亦痛哉!

  四、高盧人的抵抗

  這本書從高盧人的角度來看,簡直就是《高盧兒女英雄傳》了,在這9年中,在高盧大地上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人物,他們為了重新贏得自由和英勇善戰的名聲而戰。其中的佼佼者有安皮奧托列克斯和維欽及託列克斯。安皮奧托列克斯用計殲滅了一個軍團加五個營的羅馬大兵,還擒殺了凱撒的副將薩賓努斯和考達。而維欽及託列克斯則煽動了這9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全高盧的起義,連羅馬人的忠狗愛杜依人也都加入到了起義的行列,起義最高潮時還組織起了二十五萬的步兵八千騎兵的大軍與羅馬人對抗。雖然他們都失敗了,但並沒有減少他們的榮光,他們也是一個時代的英雄。

  《高盧戰記》讀後感3

  這本書也是買回來很久了,大概時間是閱讀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時,讀到愷撒的部分,當時就買了回來,後來的閱讀也是斷斷續續每天晚上閱讀一會,今年暑假孩子們回老家後,最後的部分看完了,前兩天把最後幾頁也看了;

  全書內容就是愷撒本人對自己身在其中的高盧八年作戰的一種記錄,但是它的精髓確是高於流水賬的記錄,從每段看似隨意的記錄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很多愷撒優秀的品質,閱讀本書,並不是輕鬆的,需要動用讀者的思考,才能跟上作者的節奏;

  下面來說一下閱讀完本書對我影響最大的愷撒的一些優秀才華和品質:

  <1>愷撒本人具有冷靜的頭腦,高效的現場決斷力,在八年的高盧內戰中,隨時隨地都會有突發狀況,每一次的突發,愷撒的處理都是遊刃有餘,而且處理得很準確及時;

  <2>愷撒對士兵們的莫大影響和深切體恤:愷撒的情商力很高,他不僅是以身作則,對士兵們關懷備至,而且懂得在戰事的緊要關頭如何有效地鼓舞士兵們,所以愷撒麾下的將士們對他是忠心耿耿和鞠躬盡瘁的,就是說,愷撒有這樣的人格魅力:他麾下的每一位士兵都是心甘情願地為他戰鬥;

  <3>愷撒對戰事的主動出擊,即使是在對愷撒很不利的情境中,他也不會坐以待斃,而是主動出擊,把很多的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4>愷撒對敗者的包容和寬容之心,即使是曾經深陷於敵方的圍攻和被敵方以致命的打擊,這樣的敵方被愷撒打敗後,愷撒也是淡然地釋放他們,這樣的胸襟,這樣的氣魄,值得每一位讀者去體味和反思;

  讀完全書,對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讓我看到了一種人性的另類光輝,而不只是普普通通的存在,可以活出另一種不一樣的境界。

最近訪問